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主流符号

非主流符号

非主流符号

非主流符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特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可以通过多种交际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表现为语音和文字两种不同的形式,而且语言在人类的交际中有着基础性和广泛性的作用。语言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非语言符号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辅助着语言共同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关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传播语言学》中对非语言符号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人类传播过程中除语言、文字之外,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其他所有交际的方式和行为。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类语言、服饰等等。

萨莫瓦曾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分析“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等等,这些数据表明了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语言符号不可能脱离语言符号而存在,因为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交际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语言符号起着辅的作用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非语言符号作为与语言符号不同的交际方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性,主要的包括普遍性、多维性、隐含性、形象性

普遍性是指非语言符号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特性。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使人掌握不同的语言,这样使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交流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而大部分的非语言符号能够超越这种局限。不同语言的人对红绿灯的解释是一样的,红灯代表禁止通行,绿灯代表可以通行。

多维性是指非语言符号的不同种类可以在同一时间发生。而语言则不是如此,语言具有线条性的特点,一个人不能够在同一时间发出两个或更多的语言符号,但是一个人在表示兴奋的时候,既可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也可以通过手势、眼神等来展现。

隐含性是指非语言符号要想帮助人们达到交际的目的,需要人们仔细观察对方的动作、表情等才能领会非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比如,两个人见面时,你问对方最近怎么样,他说挺好的,但是他始终是在皱着眉头。观察到皱眉这一表情就可以知道他内心其实是不开心的了。

形象性是指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传播交流中极具表现力,十分形象生动。人类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服饰等非语言符号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而且它们直观地展示在人类面前,使人类更迅速、更准确地达到交际目的。

非语言符号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加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符号发挥作用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会变得让人难以理解。当接受者接收到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时,人类已经本能地将这些非语言符号转变为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只有用语言符号对非语言符号进行规定和解释,非语言符号才能在人类交流活动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二、非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交际行为的辅助作用

(一)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对语言符号的交际行为起到消除陌生化的作用。来自不同方言地区的人们、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在交流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障碍。达尔文在《人与动物感情的表达》一书中得出结论:人类的面部表情全世界都是一致的。人类基本的动作表情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际交流中,一个微笑就能传递出他们的友好;一个亲切的拥抱就能表现出他们的热情;一个皱眉就展示他们内心的困惑或者反感的态度。在来自不同语言的人际交流过程中,语言尽管是沟通的一个障碍,但是非语言符号已经在情感上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对语言符号的交际行为起到表达细微情感的作用。语言是人类内心情感或思想的表达,但是语言在生成过程中总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结构,又或者找不到新颖的修辞手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所包含的词语虽然非常丰富,但是世间万物更是丰富多彩,语言不能够和这极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一对应,因此,“ 辞不达意”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而非语言符号恰恰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一个展示,表情、手势、眼神、类语言等等这些非语言符号展现了人类的潜意识领域的东西,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类要表达极其复杂或微妙的情感,需要在语言符号的交际过程中运用非语言符号。

(三)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对语言符号的交际行为起到暗示的作用,进而帮助交际者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语言是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控的,在说出来之前调整自己选择的词语句子,以便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但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言不由衷,说出的话与心里的真实想法有所出入。但是非语言符号是人类天生所具备的,是人体自身不自觉的一种反应,在没有特殊训练的情况下它们往往会流露出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个人说自己不紧张不紧张,但是他的腿在不停地发抖,这无疑就是他内心极度紧张的表现。

(四)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交际行为过程中对语言符号起到强调的作用。语言所包含的隐含信息是十分丰富,但是它需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才能更好地体悟到,这丰富的内涵如果可以很直观地展现在交际者面前,交际者才能更容易更全面地接受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比如,甲在向乙形容另外一人十分胖的时候,并同时把双手在自己前方张开,这无疑把这一人物的体形特征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来。再如,我们在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会对一些词语采用重读的方式,这也是非语言符号对语言符号的一种强调。

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运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当中,但是我们始终需要注意的是非语言符号的广泛运用也是以语言符号为基础的,它是语言符号最得力的助手。(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叶蜚声,T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非主流符号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 新闻采访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手段。语言学家戴维・阿伯克龙比说“我们用器官发音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可见,包括体语在内的非语言符号是更为直接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工具。新闻采访既是记者通过各种采访手段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活动,尤其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下,非语言符号所表达和透露出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语言符号。它不仅能够巧妙而准确地传达信息,表明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而且会在彼此之间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由此影响着采访的进程和效果。

一、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可以指代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所有符号,其功用主要在于重复、补充、调整、代替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 [1]。调查研究表明,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以上靠非语言符号完成,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则只占35%。作为潜意识的外化,非语言符号较之于更易控制、修改、作伪的语言符号来说显得更可靠,因此在现实中运用得更多,也更为重要。这与非语言符号的以下特性有关:

1.直接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方才输出,它是主体能动意识的结果;而非语言符号常常是一种潜意识,是主体的条件反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衣着服饰无形中会暴露其思想和心理,同时这些信息也会直接被对方从感官上(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捕捉到。因此比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更具有直接性。

2. 形象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了。比如,用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表示胜利,伸出食指勾动中指表示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代表飞鸟等等。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非语言符号传达出来的信息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形象直观,因此更容易被感知。

3.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非语言符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际交流中,可谓随时随处,如影随形;另一方面,部分非语言符号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具有普遍性意义,即“通义性”。由于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相近通用的意义。比如,握手拥抱表示友好亲近,点头微笑代表赞许欣赏等等,几乎是世界“通用语”。

4.隐含性。

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语言符号本身表意的含蓄性。相对于语言的直接表达而言,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更为含蓄,需要去领会甚至识别。如送女孩红玫瑰花表达爱意,左手无名指戴戒指表示“已订婚或已结婚”,“微笑”这种表情在不同的情境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或赞许鼓励,或讥讽嘲笑,或痛苦无奈等,需要去辨别,去理解。二是非语言符号本身的难以觉察性。虽然大多数非语言通过肢体行为直观表露,但由于它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往往时间短暂(如一丝慌乱的眼神),容易被忽略,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也会有意地控制自己的非语言符号,一般不会明显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说明了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

二、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符号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除了通过非语言符号传达信息、沟通情感外,也要通过采访对象的非语言符号去捕捉相应的信息。新闻采访中常见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以下几种:

(一)服饰、颜色

社会学家的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远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而外表魅力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服饰。记者大方得体的衣着,能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获得采访对象的认同,从而成为互相沟通的信号和标志。

颜色是一种由色彩和意义结合的非语言符号。闻采访活动中,颜色既包括服饰的颜色也包括采访场景的色调,服饰的颜色与款式一起对人的视觉形成某种冲击,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通感反应。同样,采访环境的色彩构成也会营造某种氛围,并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冷色调的采访场景令人清醒和沉静,一般适宜采访相对严肃或正式的话题,而暖色调的采访场景令人放松和兴奋,一般适宜采访相对轻松或非正式的话题。

(二)表情

一个人的表情是其内心活动的写照,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通过面部表情传达情绪。

面部表情集中在眉间、眼睛和嘴这个三角区内,主要由眼睛、眉毛、鼻子、脸颊、嘴巴等部位表现出来,而以眼睛表情最为丰富。它往往通过“运用目光的接触与回避、接触时间的长短、眼睛睁开的大小以及视线的控制等方式传播信息” [1]。在新闻采访中,通过采访对象的目光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情感:如闭眼斜眼表示厌烦,大睁并放光表示畅快等。同时,记者也要通过自己的目光语来传递信息甚至适时地控制采访对象:如用专注和赞许的眼光鼓励对方,通过漫不经心的眼神终止和转换话题等等。

此外,眉毛的舒展或紧蹙,嘴角的上扬下撇,嘴巴的大张或咬唇,以及耸鼻、抽鼻、收缩鼻孔等等动作都是某种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达情绪和信息,更要注意捕捉和领会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变化,适时调整自己采访风格和采访方式,从而顺畅地完成复杂的采访过程。

(三)体态

体态指的是人的身体部位作出的各种表现。人的站立、端坐、伸臂和弯腰等姿态,均可传达一定的信息。在采访中,记者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动作便可能影响到采访的进展和质量。如记者采访艾滋病患者时主动握手这一动作,不仅有效地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恐惧心理,而且还拉近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促使患者对记者产生亲近感。假如记者采访过程中突然掏耳朵、剔牙秽,或掏出指甲钳修指甲,这样的动作一定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影响采访的进程。

(四)时间

“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更加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清晰和响亮。因为它既不像口头语言那样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会像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它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2]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与实践都有差异。比如对于“守时”这个概念,有的国家或民族认为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有的则严格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而有的国家或民族会迟到半个小时以上到达,以显示有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等等。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符号和交际手段,时间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也相当重要:采访时间的选择、见面到场的先后、等待面访的时长、采访节奏的缓急以及访问时间的长短等都潜在地影响着双方的心理,因此也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的效果。

(五)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们无时不刻地处于各种空间关系中:所处的地理方位、家庭建筑的地理朝向、个人领地的大小、就餐座次的安排、人际交流时的距离等等都包含有一定文化和情感意义。对新闻采访活动而言,采访地点的选择、采访现场的空间布局、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空间距离和方向方位等都传递出某种信息。如采访农民最好到田间地头,采访涉及隐私的人要用某种屏风遮挡,集体采访时采取座谈式而不是授课式,国际采访中要尊重对方的空间文化,控制好交谈距离等等。对采访的空间距离和方位把握须恰到好处,太远过于生疏拘谨,太近过于亲昵窘迫甚至有冒犯之嫌。

(六)沉默、停顿和有声辅助语

作为非语言符号,无声的沉默、停顿和辅助语往往传递着言语无法表达的或被言语所掩盖的信息。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的沉默、停顿可能表示冷漠、拒绝、思考、谦恭、压抑、尴尬等情绪或信息状态,需要记者去推理、认知和解读。如2007年某杂志记者采访知名音乐人窦唯时,即遭遇其一连串的沉默和停顿。其中既与窦唯个人寡言的性格有关,也与窦唯当时不愿接受采访的心境有关。尽管记者因势利导,却始终未能打破这一僵局。

辅助语是通过发声的不同质量来表达情感和意愿。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等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状态。在采访中被采访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发出“咦”、“唉”、“唏”、“嗯”等辅助语,背后都潜藏着甚至不为人知的信息。学会把握这些细节,往往会在采访中有意外收获。

三、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新闻采访中如果能够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有助于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记者获得意外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对于新闻采访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关注,获得机会。

传播学中“首因效应”理论,强调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使记者很快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获得接近并深入采访的机会。比如,一位记者为了采访宁波市惟一走完长征全程而仍健在的老红军周洪生,特意穿着白色长裤、黑色皮鞋、红色文化衫,令周老眼睛一亮,一改往日闭门谢客的惯例,破例接待了这位县报记者,并感情充沛地讲述了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一个月后,周老不幸病逝,记者再次前往采访,穿的是白裤子、黑皮鞋配黑色T恤,手捧一束带露的鲜花,与前来开门的周夫人穿的素服相符。记者先后两次去周老家采访,情景不同,气氛不同,服饰也不同,使采访入情入理,情景交融,并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

2.营造氛围,吐露心声。

不是每个被采访者在镜头前都能够镇定自若,有问必答,部分采访对象甚至患有“镜头恐惧症”――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有些采访涉及私密内容,出于戒备心理,采访对象也不会畅所欲言。记者需要利用非语言符号营造轻松气氛,促使对方情绪逐渐舒缓,进入能言、敢言和畅言状态。比如采访不善言辞的农民工,记者可以穿上朴素的便服,在与其共同劳动过程中完成采访任务;如果面谈,可采取近距离平等对坐方式,采访过程中利用表情和肢体动作予以鼓励等,以淡化其紧张感和拘谨感,并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演播室采访可通过特殊的位置安排、道具的布置以及服饰、色调、表情等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如《金星秀》演播现场的“红沙发”嘉宾与主持人之间适中的位置、开场时的拥抱环节、节目中为嘉宾准备的红酒等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亲切和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嘉宾畅所欲言、吐露心声。

3.把握主线,控制局面。

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活动,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许多情感和心理因素,采访局面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记者需要具备掌控现场和采访话题的能力,以提高采访的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记者采访的目的性很强,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不可能海阔天空,任意漫谈。但有些采访对象非常健谈,尤其是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不仅滔滔不绝,而且想象丰富,常常偏离了主题。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不仅能够利用语言巧妙过渡,不留痕迹地把话题拉回既定轨道,还能够“通过身体语言给对方发出信息,比如可以暂时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去倒茶,或者一个皱眉,一个哑嘴,敏感的采访对象往往便会意识到自己该转换谈话的方向了”[3]。

此外,新闻采访面对的是各色人等,常常出现采访受阻受挫的情境:或敷衍了事,打发记者;或寻找托辞,拒绝记者;或瞎编乱造,蒙骗记者;或居高临下,蔑视记者等。对此,记者也必须根据采访现场情境和对方意图,学会巧用非语言符号化解对方的消极心理,突破采访瓶颈,掌控采访情势,以保证采访通道畅行无阻。

4.捕捉线索,发掘新意。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学会用非语言传递自己的信息,也要学会留意被采访者的非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由于非语言的隐含性,被采访者的非语言符号往往隐含着深意。准确捕捉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信息,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如一名记者在采访当了六年村医的赵国时,问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记者明显感受到这其中潜藏着新闻信息,于是迅速跟进提问“做村医后悔过吗”,“动摇过吗”,赵国毫不迟疑地回答“后悔过”,“也动摇过”,记者循着这个线索继续采访,发掘出了采访对象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真实而立体地呈现出一个乡村医生的鲜活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采访每个陌生人的过程都是一次交际挑战。怎样从“陌生人”世界进入“熟人”世界,需要记者综合运用各种交际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是一把双刃剑,恰当使用将给新闻采访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对非语言符号的不当使用也有损于采访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记者去采访一个刚刚丧偶的知名女士,如果穿着鲜艳的裙装,佩戴靓丽的首饰一定会吃闭门羹;一个惜时如金的采访对象对于记者的不守时或者拖沓的采访方式一定很反感;对于一个敏感或者怪异的采访对象,记者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表情,甚至发出一个打嗝声或咂嘴声等,都可能引起对方情绪上的变化,进而影响采访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一个善于沟通的记者不仅能言善辩、循序善诱,更能熟练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还能通过对方的非语言符号准确地捕捉信息,并适时调整自己的交际符号予以回应,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感的交流过程,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应效果,这才是采访的最佳状态。

注释: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非主流符号范文第3篇

我想问问,那些所谓的反非主流,你们是真正的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是因为担心国风受损而反非主流吗?

不仅仅是吧。有些人只是随波逐流,看见有人反对,有人骂非主流,你们图新鲜,图好玩,也跟着添油加醋。

你们仅仅是为了好玩,但是,有多少热爱非主流的好孩子为此承受了冤屈?

首先声明,我不是非主流,也不喜欢非主流,我只是看不惯有些人四处败坏我国的风气却在网上大骂非主流!

先不说非主流,淡淡说这些符号。比如 - - (*^__^*) o(∩_∩)o..之类的,连使用这些符号都被人骂吗?那你们也太苛刻了。

这些符号和那些曲解了汉字的文字不一样,比如偶,表酱紫。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词,但是符号它们有什么错?

它们只是表达心情的另一种方式。

难道你听中文歌,一听英文歌就是不爱国,就要被人骂?英文歌,有他特有的韵味,而这些符号也一样。

当然,那些天天打扮的花里胡哨,还自以为很漂亮在大街上乱逛的非主流,确实该骂。但是,有一些人只是喜欢拍些好看的照片,使用一些好玩的符号,就要被骂?

那么多贪官,那么多败坏中国风气的人你们不骂,为什么偏偏找非主流的茬,非找90后的茬,看她们好欺负?

再说了,你们反对就反对吧,请别使用不文明的语言,难道你们使用那些肮脏的话就比非主流好吗?至少非主流比那些骂街的话要登得大雅之堂!

还有,有的人明明是一些小孩子,却天天“孩子,你们还小,不懂。”挂在嘴边。难道你比我们大多少吗?难道你是天天被你老爸训的也想过过瘾?请别拿非主流撒气!

不一定喜欢非主流,就一定学习不好,不一定喜欢非主流,就一定败坏国家风气。我认为,那些败坏国家风气的人,恰恰是你们这些用脏话骂非主流的人!

请记住,她们还只是孩子,她们承受不了别人的肆意辱骂,承受不了自己的爱好都要被别人干涉!

你们这些大人,根本就不了解90后的天空。他们要的是创新,而不是死守老祖宗的家底。难道要重蹈清朝的覆辙吗?他们想冲破思想的牢笼,但是却被你们一棍子打回去了。

为什么美国人开放,但却是经济强国?中国一点不比美国差。只是我们的思想都被你们禁锢了。

非主流,只是一个形式,虽然不太好,但是它是一个开始,它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不甘于现状了!

非主流符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符号 中国手语 象形 会意 形象思维

网络符号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各种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非语言符号,以表情符号为主,多是以象形、会意的手法形成。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符号。中国手语①从造词法来说可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是视觉符号,在表情达意、形成原因及发展前途方面,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形成特点之比较

都是视觉符号。人类使用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就交际形式来说符号可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就语言性质的各种表达手段来说,自然语言是典型的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而手语和网络符号是视觉符号,靠视觉来接收和理解。网络符号虽然不是独立的语言,但在网络交流中和语言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手语在国际上已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独立的语言,这样,在表情达意方面,它们就有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点,比如形象性强,多用象形、会意等方法创造表达单位。手语符号的创造者主要是聋人,网络符号的创造者则是网民。

都通过象形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象形法网络符号。符号从形式和所指对象的关系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肖似性符号;二是标志性符号,如表示火的烟;三是象征性符号,如语言。网络符号基本上是肖似性符号,即符号形式和它代表的东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同一性。网络符号的象形是以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形式为基础,是对日常非语言形式的模拟,是一种“似真性”。网络符号象形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人或事物的各种表情和特点,通过象形法创造了许多具有感彩的符号,以形象、简约、生动地表达网民的思想情感。如:

*-( 闭着眼睛的独眼巨人(希腊神话)

(^@^)幸运的小猪 =^.^=猫咪

--

另一种是图形类符号。这是网络运营商开发的更为形象便捷的网络交际符号,其特点是用卡通形象模仿现实中人的表情、动作或事物,借此传情达意。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事物的形状表示一个名词,如用一个红色的心形图案表示“红心”,红色嘴唇表示“唇”,一个人形的图案嘴角上翘表示“微笑”,嘴角向一方下垂表示“傲慢”,嘴角向两方下垂表示“通过”。二是用图形表示短语的意思,红色的心中间裂开表示“破碎的心”;一朵带有绿叶的红色花骨朵代表“红玫瑰”,红色花骨朵下垂是“凋谢的玫瑰”等。

2.象形法手语词。象形法和会意法是中国汉字的两种造字方法,由东汉的许慎第一次提出。这种创造表情达意单位的基本手段,可用于许多方面。象形法指模拟事物原型的一种方法,象形类手语词就是模仿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貌,从而体现出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出某种含义。如“雨”字,表达时五指弯曲,模拟下雨的形状;“网”字,两只手掌伸开叠放在一起组成网状图形;“牛”字,蜷起中间三个指头,伸直拇指和小指比画牛头的形状;“椅子”,右手掌竖起,左手弯曲成90度,指尖顶住掌心,模拟出椅子的形状等。

另一类象形手语词是通过聋人的表情直接代表的,不是手势的模拟。如当聋人叙述同高兴、生气、沮丧、哭、笑等感情活动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只用手势打出事件本身,而表示各种感情的词仅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说“我很高兴地去公园”,聋人往往只用手势打出“我去公园”,同时脸上呈现出很高兴的表情就行了。

都通过会意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会意法网络符号。会意法网络符号可分为键盘类网络符号和图形类网络符号两类。键盘类网络符号中,一类是通过脸谱表情加上表示动作的符号来表示一件事情,如:

Y(^_^)Y 举双手胜利,“Y”是高举的手,“^_^”是一张喜悦的脸。

另一类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如:

{{{(>_

>"

图形类网络符号是通过一幅具体的图形表示一个比较抽象的含义,如用一个头像的嘴巴上贴着封条表示“保守秘密”之意,一个黑框眼镜的头像表示书呆子,两个小QQ并肩而立,嘴对着嘴飞吻表示爱情等。

2.会意法手语词。会意法在创造汉字中意指合并几字形为一字形,并把几个字形的意义相加从而形成新意。会意类手语词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

如手语中的“笔记本电脑”的打法是,双手横伸,掌心相贴,右手打开90°,然后双手前伸,掌心向下,手指弯曲做打字状。“乘公共汽车”的打法是一手轻握拳举在头旁边,前后轻轻摆动,表示乘车时手握拉环的样子。以上说的是有形事物用会意法表示,一些抽象的词语用手语表示,如“中央”,双手搭成“中”字形,一手伸出拇指,坐于另一手掌心上象征居中。“解放”双手握叉贴于胸前,然后向两侧用力挥动,并放开五指象征原来双手被镣铐锁住,现在打碎了束缚,争得了自由。“嗦”是用一手或双手伸拇指、小指,抵在下颚转动,表示说话多之意。“活泼”双手握拳,在头两侧轻轻晃动,脸上呈活泼状。“长见识”是用双手五指撮合放在眼睛下方,然后张开五指,表示眼界大开之意。“我服了(或我输了)”是用双手五指张开,手背朝外,分别放在胸前,然后外翻,手心朝外,做投降状。

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形成原因比较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采用象形、会意法创造符号来表情达意,起到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都是视觉符号,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思维的分类虽有不同意见,但都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做感性思维,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初级思维方式,它直接对应于事物本身,以反映事物本身特点为基础。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等特点。中国古老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的。健全的成年人主要是用抽象思维,聋哑人由于听觉损坏,他们通过视觉、触觉等去接收正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用手势表达意思,只能表达一些比较形象化的词语,这就逐渐形成了他们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滞后的特点,而形象思维的发达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创造更多的象形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网络交流的对象虽然大多是正常人,抽象思维发达,但由于网络交流的双方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正常的交流手段无法使用。尤其是正常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无法实现。而据统计,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交际占55%,这就大大制约了网络交流的效果。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制约着网络交流,如许多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喜好用轻松、简单、形象的表达方法;网络符号产生初期,许多网民在网吧上网,还要考虑费用等因素。这一切促使网民不得不想出一些形象、快捷的符号来代替现实交流中的肢体语言,网络符号应运而生。这种符号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主要是模拟事物原形,具有形象、粗略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所以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及结果。

都是为了表达需要随机产生的,具有随意性特点。聋人无法学习有声语言,在聋校产生之前,也无法靠学校的方式习得手语,而日常生活又需要和其他聋人及听人交流,交流的需要迫使他们要表达自己,于是根据身边所能了解的事物用手指比画出它们的形状,随机创造出一些表意符号来传情达意。后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把它们变成了聋校用来教育聋哑学生的语言材料。

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语言的特点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它的实现手段是键盘和屏幕,接近于书面语;它的表达内容通俗明了,接近于口语。它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随机创造并流传开来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没有网络就不会有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

都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中国手语分为两类: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手势汉语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课堂讲授的聋人语言,是聋人和听人交流所用的表达手段,它是依托于汉语的。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虽然它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汉语,但生活在汉文化圈里的聋人,在他们创造手势符号的时候,必然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网络符号,除了个别来自其他语言之外,大部分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的,在其创造和运用的过程中,自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表达范围简单有限。由于这种用象形和会意创造出来的网络符号和手语符号,其形体和意义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意义无法用具体的形体来表现。此外,虽然可以用借代法表达一些新意,但可借代的东西有限,一些抽象的意义也无法借代。这样就制约了它们的表意范围,只能局限于一些具体可见的词义之内,许多抽象的含义就无法表达了。

对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展望

网络符号除了键盘符号和图形符号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Flash符号,它采取Flas的形式,现场再现要发出的言语行为,既有音效又有视觉效果,有的还配以文字,表意性强。网络符号正在逐渐向其他非面对面领域扩展(如一些私人信件、日记、留言册,甚至小学生的作文等),成为这些领域言语交际形式的一部分。虽然有这样广阔的前景,但网络符号还不能称为语言,因为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确定,使用主体和使用范围有限,不符合语言符号的特点。

随着聋哑人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学习手语的兴趣增长,以及对手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将推动手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手语符号的表意性将会更加规范和科学化。现在,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将手语看做独立的语言,不久的将来,手语可能会成为独立于有声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

研究意义

本文只是粗浅分析了网络语言和中国手语从形成到表现的异同,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比如,既然中国手语和网络语言有这么多相似点,而聋人上网的机会又非常多,那么如何把这两种表达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吸取有用信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注 释:

①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都采用象形法和会意法创造词语,本文不对这两种手语进行区分,统称为中国手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6.形象思维,2009.baike.省略/view/407874.htm?fr=ala0_1_1。

7.王静:《中国聋人自然手语和古代汉语之比较――聋人书面语颠三倒四原因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8(2)。

非主流符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系统;《快乐大本营》类型范式;收视率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52-01

符号在电视传播中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统意义上,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符号,可是在电视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并不在语言符号之下。大量的信息正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进行传递的,大大增强了电视传播的效果。通过对电视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分析,笔者想以电视节目《快乐大本营》为文本,探讨非语言符号系统是怎样具体与电视观众进行交流;非语言符号系统所建构起某一节目成为一种类型范式的基本因素。笔者将继而对《快乐大本营》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建构了其游戏娱乐的类型范式作近一步阐释。

一、非语言符号系统强化了电视的游戏冲动

《快乐大本营》以游戏为主要节目元素,将传统的晚会型娱乐节目中最为重要的歌舞艺术在此引退为一次要角色,在传统的节目范式上加以创新了。一切节目的构件均服务于节目的游戏,《快乐大本营》也就通过这种兼容并包并有的方式的独特方式释放了人类的游戏本能。现今,娱乐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宽裕,同时游戏作为娱乐的方式也更为纯粹化与仪式化。电视的游戏使人类可以在其中追寻功利的刺激。人们不仅能在节目中获得娱乐,而且可以满足欲望,获得相当的物质诱惑感和刺激感。《快乐大本营》的非语言符号系统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吸引力。就像是 “幸运抽奖”,游戏不再纯粹,浓浓的商业和消费色彩使得节目就呈现出惊人的声势与娱乐效应。人类崇尚游戏的娱乐精神与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而体现出无比吸引的娱乐效果,引发了受众对新一轮游戏的渴求冲动。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创造理想世界

在艺术起源于游戏一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与艺术之间的血脉联系。人类在自己的游戏活动和游戏体验中实现了 “木乃伊情结”,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经历过的游戏活动尽可能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对此也做过详细的论述。人们希望通过影像具像地看到自己游戏的活动。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传媒介质,反映游戏体验。例如,在《快乐大本营》中,没有人会真正失去什么,参与游戏者也好,观众也好,都赢得了快乐。整个节目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欢笑、拍手,所有的置身节目中的人群都在分享着喜悦,减去了平素的烦闷与劳苦。

三、非语言符号系统引导受众的意识形态意义

电视的非语言空间在其最纯粹的意义上来说是意识形态――“没有语言,而一切正因为语言的缺席而变得更有力量”。在《快乐大本营》中,观众被卷进了快乐氤氲的氛围中,观众没有其他的杂质想法,只是有着在审美体验中的成功与满足。《快乐大本营》中每期都设定一个主题,主题的确定主要有节日、重要纪念日、领袖诞辰日、重大题材等方面。例如一期春节特别节目,展现了万家团圆的时候边防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站岗放哨的情景。边防官兵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观众,整个场面异常动人。在这种家国天下的传统叙事模式的建构中,《快乐大本营》作为大众文化完成了自己对于主流文化有意的补充和善意的合谋。娱乐节目是一种感性文化,但含蓄的中华文化品格压缩了娱乐节目的狂欢性。儒家文化中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和的哲学思想仍然在娱乐节目有所体现。《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时常在节目中警醒观众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免乐极生悲。尤其是演完一些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负作用的游戏后,主持人往往会正告青少年观众不要模仿而凸显节目的人性关怀。

四、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影响所形成观念的多元化

出于本身和人生体验的不同,加之观众内部又各怀不同的兴奋点,非语言符号系统系统在观念形态上越是具有多样性,非语言符号系统就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形成观众的观念多元[7]。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快乐大本营》,我们就会发现节目注重传统和亚传统观念的继承,非语言符号系统自我阐释的程度高、结论不统一,也就造成了观念上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快乐大本营》试图让受众自我构建的世界与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之间所存在张力很大;从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来看,节目表达的意义和受众预期想象得到的感受之间存在着不完全吻合,多样性的观念就不言而喻。这种多元性另一方面又由非语言符号系统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物表达出来的。节目策划者选择不同观念的嘉宾、现场观众等,这样就充足的为不同观念的表达提供广博的空问,使《快乐大本营》的非语言符号系统进入变得多层次、多维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非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