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电心

心电心

心电心范文第1篇

最近心脏一直不是很舒服,在爸爸的建议下,今天我和他一起来到了医院,准备做一下检查,看看我的心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来到医院挂了号,不一会就轮到我们做了检查。医生首先问了问我的情况,然后对我进行了仔细的全身检查,还拿听诊器听了听我的心脏。检查结束后,医生告诉我们,没有检查出来什么异样,但是以防万一,还是做一下心电图的检查吧。我和爸爸拿着检验单来到了心电图室,不一会来了一个大夫,在我的手腕脚腕以及胸口插了好多的电极,还没等我来得及紧张呢,心电图就已经做好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曲线,我们是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医生却一眼就看完了,告诉我们没有异常,我的心脏不舒服可能是因为最近没有休息好的原因。

现在的科技真的是太发达了,短短的几分钟就能给我的心脏做全面的检查!

心电心范文第2篇

1引言

毫无疑问,计算机对心电图的诊断的是知识处理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应用的例子之一。尽管心电图诊断系统还比不上专业医生的水平,但它们在门诊检查、基础护理、职业病防治、人口筛选和流行病探究等领域仍得到一定的应用。新问题是虽然现有计算机诊断系统看来已达到其最佳的诊断能力并已被用户所接受,但心电图分类的质量是否能进一步改进。从几个评估探究来看,如欧共体心电图标准化工作组的评估,都说明不仅最好的心电专家仍然比最好的程序要好,而且不同程序或心电专家的综合诊断要好于单个程序或单个专家的诊断。显然心电图的自动分析仍有改进的余地。

因而,各探究小组正按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探究,以期对诊断程序作进一步的改进。如摘要:(1)利用每个心跳中的信息;(2)综合不同程序的结果;(3)吸收在体表电位和仿真模型中的知识;(4)采用非心电图的数据;(5)用记录完备的心电图数据库来评估心电图诊断程序。

2历史上的探究方向

2.1心电图特征法

心电导联主要有Einthoven的标准导联,Wilson的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和胸导联,Frank导联校正体系等,也有描述心脏电活动的空间向量和心电向量图。

在心电图诞生之初,Einthoven的等边三角形理解心肌所产生的电场的最简单模型。Wilson导联是由直觉和经验确定的,而不是从电生理的角度考虑的。只有在引入了心电图后,才使得心电图有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

所有导联系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新问题摘要:即怎样得到的心电信号可以尽可能完整地描述心肌除极过程,并尽可能地独立于病人的解剖位置。事实上,心电图导联主要是为方法上正确描述心电图信号而定义的。但是没有一种导联系统能充分考虑到实际意义方面的新问题,即心电图的临床意义。的确,方法上正确描述心电波形的导联系统不一定能为心电图的最佳诊断分类提供最好的特征。由于心电偶极概念只有非常有限的价值,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物理上正交的导联系统同时也会对疾病分类有最大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2心脏仿真法

这是根据物理上电偶极子和电学的理论,及心脏电生理的特性,采用仿真的方法来模似心脏的电流活动和电流传导,记录它们在心电图上的反映,并可人为改变仿真模型上的某个条件来观察相应的心电图变化,以期找出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心电活动变化规律的方法

心电仿真可分为形态仿真和节律仿真。形态仿真是探究心脏在某一心动周期内心电活动的体表电位分布,一般是单周期的,它可分为设定型和传播型两类;节律仿真是探究心脏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心电活动的体表电位分布,一般是多周期的,它可分为简化模型和真实模型两类。

心脏仿真模型从结构上看,可分为单极子、多极子和从大量心肌细胞单元合并成多极子三大类;从功能上看,可分为QRS波、T波、QRS/T三大类。

Plonsey和Borr等人或是在仿真模型中采用了电活动的更高极数,或是成功地定义了运动偶极子或片段偶极子等非偶极子的方法在物理上更好地描述了心肌去极化过程。

这些探究者希望通过一个可靠的正向推理,为建立可用于逆向推理过程的仿真模型打下适当基础。只有当计算机可用来仿真时,才使容积导体的功能可以加以考虑,但这实质上仍然是Burger物理模型和Drank躯体模型的扩展。逆向计算也就变得更为复杂,但实际上所形成的电场并不更接近于“真实”。

2.3体表电位图法

体表电位图法是胸部和背部安放多极导联,同时记录出的各电极部位的心电波形,由此可绘出的心动周期中任一时刻体表心电的等电位图,极值轨迹图及等时线图等等,这些图谱即体表电位图,它们有助于了解心电场在体表分布的全貌。

在体表电位图中,体表电极的安放位置和数量是探究的主要对象。探究人员试图统筹考虑人体表面丰富的去极化电场。早期Taccardi为完整地描述心脏电活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数据量之大令人吃惊,没有人能够为解释这些图谱而制定定量的规则。后来人们想方设法采用最少的电极和基本的信号来简化体表电位图,如Barr和Spach采用最少的环身24个电极来可靠地描绘体表电图。

2.4判定模型法

在建立仿真模型和描绘体表电位图的同时,临床上每年有成千上万例的心电图被记录和诊断。因此另一组人员开始为这些海量的数据寻找正式的解决方案。这里也有不同的探究方向,一方为“实用主义者,”另一方面为“纯正主义者”。和此相关联的是“纯正主义者”则更倾向于采用直接推断法。看来“实用主义者”。已占了上风,但是争议尚未结束,因为计算机的心电图诊断能力不再受只有记录12导联心电图的制约。CSE探究显示“实用主义”和“纯正主义”都已接近各自方法的上限,要进一步改进和精致,设计人员已开始关注心脏仿真模型和体表电位图的探究。

3新的探究方向

现在到了更好地利用从心电学不同探究领域中获得的经验的时候了,进一步改进心电图诊断程序的新方向可能是摘要:3.1采用所有心跳中可获得的所有信息摘要:许多程序只用到一个所选定的或平均的心博来进行分类,未考虑到心电图内在的变异性。探究表明,通过综合对各单个心博的分类,可以改进对心电图的鉴别。3.2采用在不同程序中得到的所有知识摘要:进一步的改进可来自于综合不同的心电图程序中的专家知识,即有直接推断法或统计法,也有用神经网络或贝叶斯信任网络。现已解决了把心向量转换成心电图和把心电图转变成心向量图的方法。CSE探究已表明综合那些具有不同的特性知识和不同的分类知识的不同程序来进行心电分类的优越性。3.3吸收心电学其它探究领域中所得到的知识摘要:体表电位图探究人员已对心电图的临床分析作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如Kornieich等人已从126个电极位置中确定了诊断心肌缺血最重要的9个位置;Selvester等人根据正向模型判定,表明有可能定量地描述心肌缺血的程度;Schijvenaars等人已证实用体表电位图对心电图或心向量诊断作灵敏度分析的优势所在。心电图诊断程序的研制人员可以从别人的探究中获益。3.4采用非心电图的信息摘要:如采用存贮在综合心血管工作站中和心电图无关的病人数据,通过计算条件概率和先验概率这些数据也许能更好地修正最后的诊断结果。3.5评价心电图程序摘要:用记录完整的心电数据库来评价心电图诊断程序看来对心电图诊断程序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功能。CSE项目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一个记录完整的、有1220条心电记录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对心电图计算机诊断程序的改进和用户对这些诊断程序的认可起了很大的促进功能。通过这类项目实现就可以更轻易地按标准方法收集记录完整的心电数据,这样就可建立更大的,包含有更广泛的诊断类别和综合疾病的数据库。

4讨论

心电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5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SMIDCG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3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582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395例,女187例,年龄37岁~83岁,平均年龄53.1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376例,心肌梗死型20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99例,心肌梗死恢复期7例)。

1.2方法采用美国产Holter系统,导联选用mV1、mV3、mV5连续记录24hDCG。缺血性ST段诊断标准:按1×1×1规则作为诊断标准[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呈水平或下斜型≥1mm,持续1min以上;ST段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同时对照患者生活日志,如心肌缺血时伴有心绞痛或相关症状者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反之为SMI。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2结果

2.1缺血性STT检出情况582例中共检出心肌缺血402例3884阵次缺血性STT改变,SMI307例,为2930阵次占75.449%,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2135阵次,占72.87%。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显著大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组(P<0.05),见表1。

2.2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压低幅度分别为(2.04±1.62)mm和(1.96±1.57)mm,差异无显著性(P>0.05),ST段压低范围在0.10mV~0.20mV,累计时间32540min,持续时间无症状组较有症状组长(P<0.05),见表2。

2.3SMI昼夜发作的规律性SMI多发生在日常活动时,如交谈、看电视、看报、抽烟等一般活动中,也可发生在凌晨苏醒后,以6:00~12:00发作频率最高43.6%,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3.62%(P<0.01)。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多发生在白昼,以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失眠、体力活动,如爬楼梯、骑车等,以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6:00发作最低11.82%(P<0.01)。

2.4S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582例中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共327例,其中SMI组检出173例(52.91%),有症状组检出154(47.09%),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Lown氏III级以上严重窦性心律失常共154例,97例可见到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之间有因果关系。

心电心范文第4篇

关键字:心电学;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病

引言

本文研究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又可以称作只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从当前研究的结果来看,已经可以确定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且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且时而出现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情况。根据最新的分类将其定义为原发性心肌病。临床上这类数据比较多,本文将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进行研究,并重点介绍心电学相关内容在该病症诊断过程中的应用。

1诊断标准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英文缩写为ARVC,其诊断标准有多种,早先的标准适应了典型病例的诊断,但是对于疾病表现不完全和隐匿期的家族患者敏感性较低。因此,后来经过多重修订,业内目前采用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4月国际专家组在《欧洲心脏病杂志》上确定的内容。

1.1整体和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这一主要条件为,首先右心室局部运动障碍、务运动或室壁瘤,伴随二维超声胸骨旁长轴超过允许范围,面积分数过小;其次,右心室局部运动障碍、无运动或收缩不协调,伴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体积过大,射血分数过低等等。

1.2室壁组织学特征

这一主要条件为,首先活检标体形态学分析得到残余心肌细胞过少,伴右心室游离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再或者心肌组织被伴脂肪组织取代。

1. 3心律失常

这一主要条件为,持续或非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心跳过速,持续或非持续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1. 4家族史

这一主要条件为,一级亲属中有ARVC条件标准的患者,或一级亲属中有经评估确有ARVC基因的有意义突变,再或是手术或尸检病理确认为ARVC患者。

2诊断标准中有关心电学内容

在所有的诊断标准中,大部分都需要涉及到心电学内容,将家族聚集倾向和超声心电图结合心电学可以对绝大多数的ARVC进行确诊判断。因此,心电学在ARVC诊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进一步重视。

2. 1除极和传导异常

Epsilon 波是T 波与QRS 波群终末部分之间的延迟除极波, 作为ARVC 的一个特异性非常强的心电学指标,它是历次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病因学诊断价值。Epsilon 波的形态:表现为不规则的向下或向上的小棘波或呈梳齿状、碎裂状或凹缺状的低电位信号, 持续时间可短可长。不同时间段内的同一导联 Epsilon 波形态、极性都可能产生差异。Epsilon 波的位置: 以前描述 Epsilon 波多位于 QRS 波群终末部, 现认为 Epsilon 波可见于 QRS 波群终末与 T 波之间的任何位置。ARVC 除极异常的心电学改变尚有: 右前壁内阻滞(V2、V1、V3QRS 波群时间较 V6 增宽大于等于25 ms) ; QT 间期离散度(QTd) 大于40 ms; 除极离散度( QRSd) 大于40 ms; 低电压(反映心肌病变广泛) ; QRS 碎裂波及异常 Q 波等。

2. 2复极障碍

在复极障碍方面,ARVC心电图主要可以呈现出胸导联 T 波倒置, 偶而会出现 V1~ V6导联广泛 T 波倒置,并且8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 V1~ V3 导联 T 波倒置的情况。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胸导联 T 波倒置已成为ARVC 的特征性表现之一。T 波倒置在 1994 年标准中列为次要条件, 而新标准其列为主要条件。胸导联 T 波倒置及广泛 T 波倒置的原因,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继发于室性心动过速之后(T 波记忆现象); (2)继发于右心室壁内传导障碍; (3)右心室肥大、右心室扩张导致心肌复极不一致; (4)右心室扩张引起左心室向后转位; (5)右心室心肌损害、右心室扩大。

2. 3心律失常

在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者将心律失常的新标准和旧标准分别列为主次条件,数量上设置不同。新标准为大于500个/ 24 h,旧标准为大于1000个/24h。新标准结合依据起源点不同和电轴定位分为次要和主要条件。而旧标准将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伴电轴向上列为主要条件,将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列为次要条件。此外,ARVC的室性心动过速还可能呈现出许多种不同的形态, 同时也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

3结语

总体上讲,心电学诊断是ARVC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其特征的改变对整个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诸如胸导联 T 波倒置、QRS 波群增宽、Epsilon 波等重要参数和现象都是需要研究人员重视的。熟练地掌握这些ARVC心电学指标对提高诊断水平非常有利,也更加有利于及时的发现患者的问题,对患者提供救治。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心电学将会在心律失常心肌病治疗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玲.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 .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 31( 1) : 17-19.

[2]方丕华, 张澍. 心电学新进展[M] .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1003-1004.

[3]刘学波, 陈萱, 葛均波. 26 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分析[ J]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21(1) : 11-13.

[4]刘文玲, 胡大一. 解析新旧 ARVC 诊断标准之异同[J] .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 C3.

心电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24 h心电图;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a)-0032-03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属于常见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心律失常主要是指窦房结激动传导异常而导致的心脏节律异常,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后,其死亡风险增高[1-3],因此,临床上应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而采取何种心电图进行诊断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4]。本研究为了比较24 h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24 h心电图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被确诊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典型的胸痛、心绞痛,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被确诊为冠心病,其中男性69例,女性患51例;年龄55~86岁,平均(71.87±13.62)岁,其中包括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室传导阻滞分别有112、109、110、108、97、94例。本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24 h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采用MAC-1200型号12导联心电图仪,24 h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分析系统,患者均采取平卧,常规心电图检查需在静息状态下进行,24 h心电图检查可在全息状态下进行,检查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以避免发生异常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计算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不同心律失常表现的检出率,心律失常表现主要包括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室传导阻滞。

1.4心律失常判定标准[5]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到达J点后,ST段呈水平型或呈下斜型移动达到1.0 mm;②ST段改变持续时间达到1 min;③前次ST段下移恢复至基线水平持续达到1 min,再次发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McNemar检验,即配对的χ2检验,进行诊断结果的四格表设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结果的比较

120例患者中,共有105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9.52%、33.33%、65.00%,24 h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86%、73.33%、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不同心律失常表现检出率的比较

与常规心电图比较,24 h心电图对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的检出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阻塞,影响心肌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心绞痛[6-8]。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而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后,又会加剧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导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加快,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9-11],因此,临床上应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电生理相关,电生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冲动发生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冲动发生异常通常会引发各种窦性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冲动传导异常通常会引发房室传导阻滞、折返性心动过速等类型的心律失常。通过对心律失常患者的电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可作出相应的判断,故临床上诊断心律失常的方法以心电图为主,部分患者可根据其病史、体征作出初步诊断[12],心电图检查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心电图中的ST波段变化情况,从而对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作出判断[13]。常规心电图主要是指体表心电图,这种心电图检查方法较为便捷,可快速记录心电图中的ST波段情况,但由于常规心电图的记录时间相对较短,无法有效反映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后ST波段的动态变化,容易出现漏诊[14-15]。24 h心电图又被称为动态心电图,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心电图进行持续24 h的记录,从而有效获取患者的心电图中ST波段变化曲线,最终作出判断,可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从而减少漏诊[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9.52%、33.33%、65.00%,24 h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86%、73.33%、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24 h心电图对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及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的检出率均明显升高,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对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4 h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度更高,可有效减少漏诊,这主要是因为房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房室交界处的心室会出现自主性节律变化,这种节律性变化通过截取某个时间点的心电图波形通常难以发现,而动态心电图可对这种节律性变化进行长时间连续的记录,可观察出。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采用24 h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较常规心电图更高,其诊断价值显著,可作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Gramer BM,Muenzel D,Leber V,et al.Impact of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on CNR and SNR in 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an animal model[J].Eur Radiol,2012, 22(12):2654-2661.

[2]Wang Y,Qin L,Shi X,et al.Adenosine-stress 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with second-generation dual-source CT: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cathe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SPECT nuclea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J].AJR AM J Roentgenol,2012,198(3):521-529.

[3]尹乐芬.24小时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2):767-768.

[4]金杯.24小时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诊断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0):6324-6324.

[5]郑易,岑镇波,胡海雷,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6]张红梅,王学工,李艳玲,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 19(17):2592-2593.

[7]魏彤.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8):5310-5311.

[8]Peng Y,Sun Z.Characterization of QT and RR interval serie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means of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J].Med Biol Eng Comput,2011, 49(1):25-31.

[9]杨海霞.动态心电图在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3):155-156.

[10]游梅.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J].求医问药,2013,11(12):152-153.

[11]李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19):191-192.

[12]钱菁菁.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124-125.

[13]顾矗章冬霞.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55-356.

[14]Chia-Ping Shen,Wen-Chung Kao,Yueh-Yiing Yang,et al.Detection of cardiac arrhythmia in electrocardiograms using adaptiv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modifi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12, 39(9):7845-7852.

[15]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9):106.

[16]Romero D,Ringborn M,Laguna P,et al.Depolarization change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evaluation of QRS slopes: standard lead and vectorial approach[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1,58(1):110-120.

[17]董亚东.24小时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临床研究,2015,23(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