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雁塔导游词

大雁塔导游词

大雁塔导游词

大雁塔导游词范文第1篇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西安大雁塔导游词-三联阅读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大雁塔导游词范文第2篇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着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大雁塔导游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性空间,地域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行,国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了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城市基础建设,以期使自己的城市面貌得到改观,达到与城市级别相适应的水平。于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广场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建设热点。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从中世纪对神的侍奉,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解放,是一个大的进步,从工业革命之后对技术的盲目依从和崇拜,到今天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设计观,是对人类自身的再次觉醒,是又一次极大的飞跃。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终目标。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强调把关心人的宗旨落实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去,注重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以创造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的不同需要。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的活动。所以,人性化设计就是具体城市空间设计中体现处处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人在广场中的生理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行为需要、情感需要。

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缺乏象西方城市广场那样的公共交往空间,而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广场用途的理解也仅限于公共集会、阅兵等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城市广场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

大雁塔北广场北临小寨东路,是雁塔路端点,南靠大慈恩寺北围墙,东至广场东路,西至广场西路,南北长382米、东西宽311米,总占地面积11.97公顷。大雁塔东西两侧商业建筑是以大型餐饮、休闲、娱乐、住宿为主的大型商业建筑群。大雁塔北广场的修建展现了大雁塔的英姿,为市民营造了优美生活环境,同时也改善了大雁塔周边交通环境。

1 广场空间构成

空间和实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一个美丽的广场周围没有建筑,失去了建筑对它的支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广场的意义,“场”就较弱,甚至“广而非场”。从空间构成看,大雁塔北广场为实体围合与实体占领复合型。城市空间大多是由建筑围合所形成,但是围合与占领的构成方法也是相对而言的,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交错。大雁塔北广场南北轴线由慈恩寺大雁塔确定。大雁塔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体量和高度决定了它在这一区域的空间地位,从空间构成角度看,该区域空间属于“实体占领型”,置身于大雁塔广场时,就能感到它巨大的辐射力,它所释放出的“空间场”主宰着整个广场和天空,在邻近的城市街道可见到它的优美形象,成为该区域城市标志物,使人感觉到它主宰周围空间的辐射力(图1)。广场周边商业建筑形成广场边界,围合广场。广场用地南高北低,高差9米,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块这一特点,广场东西两侧建筑顺坡逐级而上,给人以向前向上的动势,广场空间也处理成九级阶梯状空间,取中国传统建筑极阳之数九,以表达对大雁塔、对慈恩寺的崇敬之意,广场正中轴线上的五十余米宽水池顺应地势也设计成阶梯状跌水水池,通过水的流动形成向前向上的动势,池中设置音乐喷泉。叠水两侧的绿化对称排布,小园林与休息小广场间隔重复,形成了强烈的轴线感,大雁塔成为轴线端点,加强了大雁塔的空间主导地位(图2)。广场在北面列柱、南面慈恩寺及东西仿唐商业建筑限定下具有很好的围合感,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向心、内聚的心理感受。

2 建筑风格与尺度

城市空间尺度的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难点之一。如果孤立地在图纸上或模型上琢磨尺度则很难取得成功。

北广场建筑采取了仿唐形式,坡屋顶较为平缓,出檐深远, 斗拱雄浑,具有唐代建筑特点。建筑与慈恩寺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统一,色彩上,建筑采用灰瓦、红柱、红窗棂,与传统建筑相协谐。广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广场空间模式与慈恩寺建筑群较为协调,以突出大雁塔的历史地位及城市空间主导地位。(图3)。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广场空间的尺度较大,将原本一层的唐风建筑拔高到三层,近人尺度与唐风建筑匹配得并不好。总体上说,东西两侧的仿古商业建筑,以及广场中轴线上的大面积跌水池,尺度都远大于大雁塔及原有建筑的尺度,使大雁塔显得孤立而渺小,有点破坏原有建筑群宁静的环境气氛,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

3绿化及座椅设计

日本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在广场大水面两侧,园林绿化设计按照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外部模数理论,采取26米作为模数,对跌水池两侧景观带作了地块划分。地块采取自然园林与铺地小广场间隔重复手法。地块内的小园设计采用堆山、植竹、砌石等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图4),两块微缩自然园林之间是以铺装为主、四角植以高大乔木、围树设座的供人休息的小广场,用这种办法为广场空间带来节奏感。

人是城市广场空间中行为的主体,人与广场空间环境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赋予了广场空间环境存在的意义,并决定了空间环境的创造方式。另一方面,广场空间环境又作用于人,它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的发生,同时,它也可以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空间环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的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空间环境作出反应。广场小尺度的空间设计,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座椅采用天然原木,施以清漆,原木自然的纹理,温暖的色彩亲切宜人,使这些近人小品景观尺度宜人、质感亲切,方便游人休息停留。

4界面及小品设计

该广场在铺装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广场铺装基调为暖色,采用色泽柔和的花岗岩,图案结合唐代装饰纹样,并将唐代名家名贴摩刻在广场铺石中,使地面铺装成为唐文化有机载体,展示唐代的文化艺术,引来众多游人赏析、体味,人们跨越了时间界限,形成与历史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景,使广大市民在游玩的轻松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环境小品也与广场的主题文化氛围协调,广场北面文化列柱以佛教题材装饰,与广场南端慈恩寺呼应,体现佛教文化氛围。石质草坪灯形式仿唐代建筑,古朴大方。庭院灯灯柱、垃圾桶上以中国传统纹样装饰,柱面上题刻唐诗,让游人深感唐代诗书文化的博大精深。雕塑则以唐代杰出人物、宗教故事作为题材。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的唐文化主题反复强调,使游人处处置身于唐文化氛围之中,深刻感悟唐风唐韵,处处体现场所精神(图5)。

5广场的缺陷与不足

5.1.九个水池喷泉形式雷同,缺少变化。

5.2.跌水池南北长200余米,几乎贯穿广场南北,喷泉开启时联系东西向交通的两道汀步游人无法通行,过大的水池削弱了广场东西向的联系,给游人带来很大不便(图6)。

5.3.广场东西侧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为适应其商业功能建筑体量庞大,墙面以玻璃窗为主,虽然建筑玻璃窗作了适宜的分格,在尺度上与建筑体量取得了一致,但由于施工周期短,做工较粗糙,使之失去了唐风建筑的精巧与雅致。在慈恩寺建筑群及大雁塔的衬托下,这些超大体量仿古建筑群显得尺度大了些,笔者认为广场东西两侧建筑群在尺度上与大雁塔协调性不够,有喧宾夺主感。作为广场入口标志物的牌楼,为取得与其相邻建筑尺度上的一致,体量过大,不够亲切(图7)。

5.4.广场北端文化列柱中,中心两颗体量过大,且柱式与整个广场格调不相称,虽然柱体浮雕采用佛教题材,但柱体过于异域化,看不出唐风唐韵的大气,缺少整体感。

大雁塔导游词范文第4篇

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在线预订成为新潮,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们对星级酒店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西安市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较好,星级酒店数量众多,对西安市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更能为酒店选址和定价提供参考。

目前,学术界对星级酒店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在星级酒店客房价格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是酒店与大型交通设施、景点和CBD的距离以及酒店星级等对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此外,张燕总结了市场导向、成本导向、成本与市场导向三种主要的酒店客房定价方式;刘妍等从网络营销视角探讨了互联网对酒店客房定价的影响;颜幸福从博弈论视角研究星级酒店客房价格,认为其受酒店等级、市场供求关系、投资成本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纵观上述研究,均未考虑所属商圈以及酒店的内部设施和环境质量等对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并且以往的研究多使用年鉴价格或酒店挂牌价格,数据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

因此,本文利用时下较流行的酒店预订网站――“去哪儿网”上公布的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内的所有3~5星级酒店数据为样本,研究导致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差异的影响因素,充实星级酒店客房价格方面的研究。

一、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说明

本文所需数据均取自“去哪儿网”,该网站详细给出了不同酒店不同客房的公开报价、客房面积、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各项评分以及酒店总体评分、交通情况、附近的酒店数量、酒店星级等信息,使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要筛选出满意的酒店。

根据地价相近、用途相似等特点[11],本文选取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作为研究范围,即在去哪儿网以“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两商圈内星级酒店数量众多,所有的3~5星级以及同等水平酒店共计236家,剔除已停业和信息不全的酒店,共150家酒店进入样本。本文主要探讨距距商圈标志距离、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对西安市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SPSS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因素与西安市两商圈内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相关程度;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因素对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程度。

二、结果分析

(一)因子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所选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西安市钟楼商圈和曲江大雁塔商圈内的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的相关性在0.01水平下显著,且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客房面积、酒店星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与酒店星级的相关系数为0.728,说明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与酒店星级之间为中度相关,与其它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弱。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酒店星级最先引入,其次是环境卫生,然后是客房面积,最后是距商圈标志距离,四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D-W值为1.525,表明各因素之间不存在自相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模型4的R、R2、调整的R2均最大,所以模型4为最优回归模型,入选的四个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64.5%。由表2可知,模型4的四个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在0.01、0.01、0.01和0.05水平上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本文所选取的西安市高星级酒店客房价格影响因素中,酒店星级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环境卫生,客房面积和距商圈标志距离仅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

大雁塔导游词范文第5篇

这里,有一段原汁原味、未经人工修复的广武长城,有一座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老的辽代纯木结构大塔——应县木塔,还有地处晋蒙交界,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说的杀虎口,也就是歌曲里传唱的“走西口”……所到之处,古韵清风,仿若叙说着铁马金戈里的几度世事沧桑。

第一站: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时间:2013年8月24日 13:30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地处朔州和代县边界处,从北京出发,经过5小时的车程,出了新广武收费站右转,行驶不到半小时即可到达雁门关。

雁门关依山傍险,雄踞在勾注山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500年来,这里发生的大小战争就达1700多次,各朝各代都有名将镇守。熟悉武侠小说的朋友还会记得,《天龙八部》里一代大侠乔峰,就是在雁门关下,身处使其忠义难以两全的宋辽军阵之间,折箭自尽。虽然是一个故事,但雁门关的重要、豪迈和苍凉,还是令人难忘。

雁门关何时所建,史无明文。但从《吕氏春秋》就有“天下九塞,勾注(山)其一”的说法。我们沿山路上行,起步处就已置身海拔一千多米处,几步路就已经走得有些气喘吁吁。好在两旁旌旗猎猎,大大的“關”字鲜艳而英武,着实鼓舞士气。

经过20分钟步行,来到雁门关前,首先见到的是杨家将的雕塑。左边以杨令公为首的男将,手执各自兵器,提缰跃马,英姿勃发。右边是佘太君为首的女将,也是身着铠甲,巾帼不让须眉。

沿景区大门进去,却见一个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两旁是仿古的建筑,青瓦飞檐,红灯高挂,竹竿挑起明黄的旗子,上书商品的名称,这是雁门关村。

据当地人讲,雁门关村民是在清嘉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清朝贸易增加,晋商需经雁门关将货物运出,雁门关的村民就以“护关”为职业,护送商车从陡峭的山路通过。后来雁门关贸易渐衰,村民经历耕种、养羊,有过贫困有过富裕,村户也时多时少,现仅存六户人家,经营买卖的更多是外地来的客商。

雁门关村因雁门关兴而兴,因雁门关衰而衰。待登上城墙,向下俯瞰,整个村落的青瓦连成一片,初见时的浮华隐去,只剩历史的沧桑。仿古建筑恰恰是历史变迁的结果,没有废墟可供后人瞻仰,只有百姓的生生不息发人深思。边塞险境,商人来了又走,游客步履匆匆,只有百姓明白,生存才是雁门关村最厚重的一页。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从雁门关村前行,就可以看见瓮城门。城门上书“雁门关”三个大字,相传为明清相交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所书。两侧曾镶嵌有砖镶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对联将雁门关推崇为“三边冲要”“九塞之首”,短短十四字形象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重要的地位。

进入雁门关,就可见到许多名将祠堂。关外的广武汉墓群埋葬着驻关勇士的忠魂,关内的杨忠武祠、六郎祠、赵武灵王祠、李牧祠、将军庙彰显着历代将帅的丰功伟绩。

在我们看不见的历史长河里,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历史的重头戏都曾在此上演。汉卫青、霍去病出雁门进击匈奴,唐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南宋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明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李自成攻破雁门关挺进北京。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现在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门楼下的石碑上发黑的弹孔,那是日军侵华时候留下的。

雁门城墙上刻的字在风霜侵蚀下变得模糊,点将台空荡荡的不见严整队列。连接各个城楼的台阶,将士们都曾紧张而快速地走过,奔赴生死沙场。雁门关因地势高而格外空旷,历史匆忙上演,留下刀痕弹孔,以及静默的山峦。

第二站:边关原生态——新旧广武古城

时间:2013年8月24日 15:30

午饭过后,我们就驱车前往广武,当地同行的朋友讲:“我们先到达新广武古城附近,去爬一爬附近最原汁原味的长城,再去看看旧广武古城。”乍一听“新广武”“旧广武”两个名词就引起一行人的好奇,二者有何区别呢?

原来,当地有句话叫“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 新、旧广武是两个村落,也是两个古军事设施,二者均与广武长城相邻,是古时重要的防御据点。

新广武古城是在战国的勾注寨基础上于明代重建,旧广武古城则建于辽代,虽然旧广武古城比明代重修的新广武古城要“旧“,但是却比战国的勾注寨要“新”。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上行,从窗外望去,山上草木葱茏,蜿蜒的山脊上出夯土的轮廓,隔一段路就出现一个似方非方的土垛。我们攀登的这段长城又名猴儿岭长城,是一段古老而真实的长城。从战国时期修建,经宋辽直到明代重修,这段长城还保持着原貌。夯土、石砌、包砖三种形态保存完整,历尽沧桑,未经人工修复。就连八达岭等京郊长城修复之时,也是以这段长城作为参考依据。

高高的山峦上,朔风裹挟着沙尘,雕刻着长城的形状。历史的战场中,狼烟滚滚之后是擂鼓震天,尸横遍野之后是春草复萌。岁月剥落了砖石的印记,让城墙生花长草,但是山脊上绵延的长城还是千百年前的模样。长城高6.6米,底宽6.5米,全长5000多米,除去中间有段新建的木质观光台之外,其他均是原汁原味的砖石包砌而成。

从长城下来,十分钟车程就到旧广武古城。旧广武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为长城沿线的众多防御城堡之一,在辽金时代和明朝曾发挥重要的军事作用。来到城外,城墙宽阔,外表全为砖砌,最上沿矮墙设垛口、望洞和射孔。走进城门,最先闻到的是牲口的味道,石头铺成的路上,早上下过的雨留下一个个水洼。古城中现在还有人居住,房子多少有些破败,屋顶上的茅草正长得茂盛。

登上城墙,可一览古城全貌。街巷格局呈典型的古代军事城市的棋盘式格局,横三纵三,方方正正。一家一户的院落,分布在四大街八小巷的各个部位角落,破败的房屋聚集起来也有种繁华的味道。现在城中百姓有的开始养牛,朔州人最爱喝的古城酸奶就是产自旧广武古城。昔日的古战场壁垒,今日也开始有了新的气象。

第三站:峻极神工——应县木塔

时间:2013年8月25日 08:30

吃过早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观赏应县木塔。这座木塔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赞叹不已。他从一位日本考古学家的报告中了解到,在山西一个叫应县的小县城里,有一座11世纪建成的木塔,这让他兴奋不已。但又很担心资料上说是几百年的古建筑,但实物只是后来仿造的,原本的建筑早已不在了。

当时从北京到应县很不方便,急于了解木塔的梁思成想出一个办法,他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希望照相馆的人可以帮他拍一张木塔的照片。信中附了一元钱,并承诺会竭尽自己的能力满足照相者的一个要求。不久,他果然收到了一张来自应县某照相馆的照片。而那张木塔的照片,坚定了梁思成要亲眼看一看木塔的决心。

为了观测木塔,他曾两次来到应县,有一次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进行了非常精细地测量,并赞叹到:“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佛宫寺内。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是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建造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亲眼看到应县木塔,我们都被它的雄伟所震撼。塔高67.31米,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完全由54种斗拱咬合垒叠而成,远远望去,就像在屋檐下盛开了朵朵莲花。

从外面看,木塔六檐五层,但在塔内还有四个暗层,共有九层之多。木塔的每一层都挂有牌匾,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题写过牌匾,木塔里里外外的牌匾共有54块之多。

塔内五层明层均供奉有佛像,为了防火,木塔内并没有装电灯,也没有其他寺院内香火鼎盛的景象。非常遗憾的是,历经近千年天灾人祸的木塔已经局部扭曲,站在木塔西侧,能够看到木塔二层区域明显向内倾斜。为了不再给木塔增加负担,二层以上已经不对游客开放了。

木塔一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高有11米,虽历经千年色彩依旧鲜艳。与别处的佛像不同,这尊释迦牟尼佛嘴上有绿色的胡须,耳朵上带着耳环。这是因为佛像建造于辽代,当时的男人以蓄须、戴耳环为美,将这些特征加诸到佛像上,使其更为人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木塔西侧的偏殿内,供奉着佛教的至宝——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细看牙根牙槽,上面生长出细粒舍利子,粒粒皆圆,颗颗剔透。

第四站:五绝一刹中——崇福寺

时间:2013年8月25日 11:30

从应县木塔向朔州市区的方向行驶大约1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朔州的千年古刹——崇福寺。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建造的崇福寺共三进院落——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到了金代又加建了后两进院落的弥陀殿、观音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气势宏伟的崇福寺,总占地有23520平方米。

走进崇福寺,首先看到的就是金刚殿。殿名来源于殿内的四大金刚。供奉四大金刚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二进院落是千佛阁,在清朝以前,这里因为保存着珍贵的《大藏尊经》而被叫做藏经楼。在千佛阁的两侧有钟楼、鼓楼,里面的鼓和钟是明清时期铸成,如今敲起来声音依旧雄浑悠长。

第三进院落就是三宝殿,即大雄宝殿。殿内东西两侧的墙上绘着千佛壁画,远远望去好似千佛一面,但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个画像的佛手和袈裟都不相同,连表情也是一佛一面,充分体现了佛国的庄严。

寺内最高也最华丽的殿宇就是主殿——弥陀殿了,殿内的“五绝”充分地展示出了这座殿宇的宏伟秀丽。第一绝是殿顶的琉璃脊饰,很难相信这些脊饰已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因为它们看起来依旧色彩明艳,富丽堂皇。殿顶的武士、四角的八位仙人看上去栩栩如生。

大殿门窗上的隔扇窗花是弥陀殿的第二绝,每一扇隔扇上的窗花都各不相同,奇巧精美。最夺人眼球的应该是第三绝——殿门上的竖匾。这块匾金代的原物,匾上的“弥陀殿”三个字笔法纯熟、字体遒劲,现已被列为中华名匾。

在门口看过了前三绝,第四绝和第五绝则要进入殿内观赏。佛像背后的背光屏,就是第四绝,背光屏的高度直达殿顶,但看上去并不显得笨重。整个背光屏雅致而瑰丽,繁复精妙。而第五绝是殿内四壁上以佛和菩萨说法为题材的壁画,特别是千手观音演法图,沿袭了唐宋的画风,画面颇具立体感。

赏过了弥陀殿的“五绝”,我们来到了崇福寺的最后一进院落——观音殿。这里供奉着与芸芸众生关系最密切的观音菩萨,也是整个寺内香火最盛的殿。

有意思的是,崇福寺内原有一座镇寺之宝——北魏时期的千佛石塔。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寺夺宝,致使塔身与塔刹分离。塔刹现藏与山西的博物馆中,而塔身则收藏在台湾。

第五站:哥哥你走西口——杀虎口

时间:2013年8月25日 14:00

从朔州市区到右玉县杀虎口,一路上我们算是领略了这个称之为“塞上明珠”的生态美景。曾经的右玉可以说是不毛之地,气候恶劣。后来在历任19位县委书记60多年的绿色接力下,如今已是满目苍翠,堪比北欧风光。

经过将近2个小时车程,我们便到了著名的“西口”——杀虎口。矗立在广阔土地上的关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关内人把从杀虎口进入内蒙谋生称为“走西口”。山西人走西口从明代中期开始,持续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走西口给山西人带来了发展和机遇,成就了全国闻名的晋商,也有着说不尽的艰辛与酸楚。

来到杀虎口当然要到关口上看一看,现在看到的长城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导游还特意带我们看了长城下的一个门洞,原来这是杀虎口的旧关门,宽、高均不足两米,门上的石匾还依稀可以看到“杀虎口”三个字。为了抵御胡人入侵,曾经的杀虎口只有这一道小门,后因河床地面抬升,这个旧门洞被深埋地下。

走下长城,我们向当年晋商“走西口”的茶马古道出发。这条古道连接着杀虎堡与关口,是当年出关人的必经之路。杀虎堡是当时的商贸中心,这里设立了衙门,向进出的人收取税款,曾经的杀虎口日进斗金斗银,是有名的黄金税卡。

在这条古道上,还能看到曾经的车马经过留下的印记。古道上的通顺桥,表达了对走西口谋生的人们的祝愿。我们沿着古道一直走到杀虎堡,如今堡内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但那些古旧的房屋与城墙,都向我们显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登过杀虎口,走过西口古道,我们就结束了这次的朔州之旅,踏上返京的路。

最佳旅游时间

5月-10月中旬,除夏季避暑之外,边塞秋光亦静美开阔,注意多带衣物,防寒保暖

美食

莜面最具当地特色,炒菜凉拌做汤,莜面都可入菜。朔州黄酒香醇浓郁,右玉的沙棘汁也十分可口

住宿

可在朔州市内住宿,经济型宾馆到星级酒店都可供选择

相关期刊更多

大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人大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中大管理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