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范文第1篇

教参还解释:“颔联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游子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乡思之愁。”

很显然,教参在这里对“归雁”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那么,“归雁”是何时,作者写这首诗究竟是什么季节呢?

在自然界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因为雁的迁徙习性,所以在古代雁常被人们赋予特定的含义。先有“雁足传书”的故事,再有《归雁操》的瑟曲,而文人笔下的雁更是数不胜数。

大雁归来范文第2篇

古关依旧在,几度雁归来。

当雁门关在星辉下沉默的时候,当群山在月华下沉睡的时候……

在如此静寂的夜里,我似乎听到了雁阵翩翩、雁鸣声声。纵然是崇山峻岭,即便是山峦叠嶂,又怎能挡住鸿雁奋力越关的峰回路转?

北方的雁阵总是格外的高远,在深邃渺远的天际,雁阵或成“一”字,或成“人”字,编队翱翔,排空飞远,去留无痕。唯余那撼人心魄的雁鸣声,凄美伤感,落于耳际,怦然心中。我不知道,雁门关曾经的雁群栖落何方?

心随雁鸣而去!以梦为羽翼,笔为车架,月为明灯,追赶着云,追赶着风,追赶着夜,追赶着北飞的大雁,几回回梦里赴雁门!

雁门关,耸立在富庶与贫穷的分界线,雄峙在文化碰撞的交汇处,连缀在民族交融的十字口……在四季的轮回中坚守,在太阳的起落中高耸,给雁塞浇淬一缕刚毅,为三晋呵护一片安宁,给长城注入一份不可更改的信念。

雁门关上风依旧,却拂不去雁落的痕。长城在陡峭的山顶由西向东延伸,烽火台随处可见;几辆古战车静静地停留在那条千年古道上,车身前后留下了深深的车辙;不知哪朝的大雁,把野草的种子,撒落在关楼的缝隙。这些夹缝中的生命,沐浴上天的阳光雨露,顽强地蓬勃着生命梦想,似在向后人无声地讲述着那些随风远去的往事……

轻轻地抚摸着那些在风中微微摇曳的青草,似乎摸到了那奋力越关的大雁光滑的羽毛,感受到了它强劲的心跳,似乎听到了它还在春与秋的风中声声鸣叫。我折下一根青草,用力向上一抛,它像一只大雁一样就势随风,慢慢地向上飘去,经过几番挣扎,终于越过关楼,向天际飞去,渐渐消逝在云海之中,只把那声声的喊叫留在我的手里,留在长满青苔的断碑,留在高大的关楼,留在这天地宇宙之中……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曾经不止一次聆听大雁飞过的声音。那雁叫声声,声声雁叫,穿透鼓膜,穿透风雨沧桑的时空,激越起雄关壮烈的跫音。我听出了狼烟的飞腾,听出了士兵的呐喊,听出了旌旗的摇动,听出了鼓角的争鸣,听出了娘亲妻儿的苦苦期盼,听出了雁门往事泪痕斑斑……无法释怀,这是怎样的一串又一串刀刃相搏的声音,伴着幽怨的二胡曲,从雄关的垛口呜咽传来……

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空山回雁鸣。不想惊动那些远去的历史,但是,一不小心,还是拂动了历史的记忆。当耳畔响起鸿雁划过天际的声音时,一种潜藏已久的情愫,突然跳出尘封的往事,铭怀那远去的悲壮岁月。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透过塞墙上伤痕斑驳的块块墙砖,透过门洞里青石路面上的零乱凹痕,透过草丛中锈迹斑斑的碎铁和颜色浅红的石子,一段段久远的历史故事伴着凉意袭人的风,从关下深深的峡谷里升起,笼罩在我的四周:群雄逐鹿,中原鏖战,十万火急,快马加鞭,踏出浓烈的硝烟。在一座座城池的反复夺占中,刀剑的锋芒,指向谁?贪婪,就像一个无法医治的疾病,残卷着无辜的生命;战乱,就像一个无人指挥的乐队,迸溅着金属的野蛮。苦不堪言的百姓,走西口,赴异乡,在遥远的戈壁上隐姓埋名、艰难谋生,时不时地向长空的雁阵打听家乡的消息。一条穿越饥寒,寻找温暖的路,却成为无数晋人的不归路。安居乐业的梦,在遥望家乡的泪水中默念!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一介关隘,140余战事。 千古几风雨,都聚雁门关。目睹沉淀着苍茫往事的大雁啊,且借我一双羽翼,回到从前,捡拾着战者的大义凛然、不甘屈服的信念,看骁勇的将士谁能抵挡大风,谁能把守城池?谁能用性命护住尊严?留一声断喝,留一幕惨烈:李牧来了,李广来了,蒙恬来了,卫青、霍去病来了,薛仁贵来了,杨家的七郞八虎和十二寡妇来了,八路军来了……回眸一帧帧往事的影像,云堆雾锁的雁门关,扬起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滚滚黄沙。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印上了石壁,一段又一段壮怀激烈的故事震撼人心,土地一次次被染成赤红……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一个个家庭一次次地备受煎熬折磨!雄关如铁,雁门关就好似悬挂在北国边陲的一把利剑,而这把利剑用了多少普通士卒的生命和他们家人的幸福淬火而成! 几回回的血腥争斗,生命被烘蔫了,岁月被烧焦了。旌旗和炮台,诉说着城廓原野点兵的壮观;朔风和狼烟,诉说苍生千古的纠结与掠杀,悲壮与惨烈,践踏与残酷……凉凉的风,从山谷深处阵阵掠来,吹老了两边山坡上稀疏的青草,吹响了关楼上单调的悬铃。凄凉清冷的氛围中,思绪随目光如风一般在关城四周盘旋……唐诗人李贺挥挥瘦瘦的身影,迈不过雁门关一掌斜阳,散落的诗句在寻觅的眸光中凝聚:“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大雁归来范文第3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原文: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大雁归来范文第4篇

“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于此……”这是旧《浙江通志》对雁湖的记述。而在诗人笔下,那湖是:“山顶平湖拍碧天,倚空不辨水云连”(刘德新);那雁是:“夜深惊起沙头雁,叫破江南一片秋”(章九仪)。那湖那雁是:“一望天连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鸟,芦荻映沧州。”(方尚惠)多么美丽多么富于诗意的一幅图景!

雁湖僻处西外谷1000多米高的雁湖冈顶,古时路险难行,少有游人上去。宋代几位和雁荡山关系密切的文人,如沈括、袁采,都为雁荡山作过记。袁采还和乐清画家倪端世一起画过雁荡山图,却都把雁湖水的走向搞错了,把雁湖错说成大龙湫之源,估摸他们也没亲到雁湖考察过,只是想当然或以讹传讹。元代的李孝光家住雁荡山北麓,他自己说是“岁率三四至山中”,写了大量关于雁荡山的诗文,应该是位雁荡通了,但他似乎一生也没到过雁湖。有一次,有个和尚到他家化缘, 自述曾在雁湖畔呆过一段时间,说起雁湖的种种。比如在雁湖冈可以望见温州城和瓯江,雁湖冈的老鼠大如狐狸,与人相向而坐,等等。李孝光很是向往,就详细询问了路径,打算用两天时间去雁湖一游,但最后也没去成,只到过山下的梅雨潭。由于未实地考察过雁湖,李孝光在《雁名山记》中也沿袭了前人的错误,认雁湖为大龙湫的水源(“湖水堕入涧流,谷口为大龙湫”)。明代天顺年间修的《大明―统志》,也稀里糊涂地照抄前人的错误说法,这就使后来的徐霞客上了一个大当,差不多送了这位大旅行家的小命。

万历四十一年(1613)农历四月,徐霞客首游雁荡,这年他虚龄28岁。从十一日至十五日,他在雁荡呆了5天。十一日游灵峰十二日游灵岩;十三日大雨,上午游大龙湫,午饭后“霖雨杂沓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徐霞客按照《大明―统志》大龙湫水源自雁湖的记载,到龙湫背、常云峰一带去找雁湖,一开始大方向就错了。他和随行人员在山上一个叫云静庵的小庙里住了一宿,第二天又继续找了一天,历尽艰难,最终也没找到。归途抄近路遇险,几乎葬身崖壑,徐霞客在日记里写道:

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空垂,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 徐霞客第一次探寻雁湖以失败告终。19年后,崇祯五年(1632)农历四五月之交,他再游雁荡,年已47岁。这次他取道西外谷石门上山,很顺利地找到了雁湖。他对雁湖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西来,播为四支,皆易石为土。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并载明荡水的走向,指出“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游雁宕山日记(后)》)

徐霞客的记载,纠正了志书上沿袭几百年的关于大龙湫水源的错误判断,同时也纠正了前人所谓雁湖“方可十里”的说法。实际上,雁湖不是一个湖,而是六个无不相连的“洼”(现在尚可找到五个)。十里云云,只是传闻,而“十里涛光晓日边”、“巨荡高山顶,平铺十里多”之类的说法,更是那些未曾亲见雁湖的诗人之想像和夸张。

大雁归来范文第5篇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前言】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作品,创作于公元815年(元和十年)。诗人当时路过衡州,写给弟弟柳宗直,促其启程返乡。

【注释】

⑴题解:陈景云《柳集点勘》云:“味诗意盖已北还,而弟尚留永,故寄诗促其行耳。以《寄从弟宗直文》参证,似所寄即宗直也。”按柳宗直随柳宗元贬永州,后又随贬柳州。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病故,比柳宗元还早逝四年,终年仅33岁。过衡山:永州在衡山之南,北归必经。却寄:返寄。却: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却,犹返也。此由退却之本义引申而来。”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⑵故国名园:指长安。柳宗元生长于长安。

⑶楚树发南枝:《白氏六帖·梅部》:“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侯异也。”

⑷峰前回雁:《方舆览胜·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柳宗元于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正月北归,至衡州,正是雁北归的时节。

相关期刊更多

大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人大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中大管理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