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车工工艺学

车工工艺学

车工工艺学

车工工艺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特点 创新思维 课堂实践 师生互动

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学习理论知识有困难,甚至有厌学、怕学、在课堂里坐不住的特点,加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了盲目服从。上理论课时往往无精打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但是只要进入实习车间,面对高速飞转的机床,他们就会异常兴奋、好奇,问这问那,不难看出他们对机器非常感兴趣,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这就是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从事车工工艺学理论教学多年。面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应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是笔者在车工工艺学理论教学创新思维之所在。

在这里,笔者以机器中最常用的零件――轴类(锥度轴)工件为例,谈谈对本章节的教学创新思维和具体做法。笔者在车工工艺学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四版,车轴类工件是在第二章。

一、车工工艺学教学创新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轴类工件车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很活跃的。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采取一定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可以摆脱书本局限性,缓解学习轴类工件车削知识的课程压力,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迸发出奇妙灵感。这种方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复习车削的基本知识及简述轴类工件车削要具备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其次是将班上学生分成4个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确立名称、口号,熔炼团队精神。然后展示一个老师准备好的实物:锥度轴,并将打好不同编号钢印的四个锥度轴,按对应组号,每组分发一个。在课堂展示该锥度轴对应模拟挂图如下:(先创设一个实例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实物与图样紧密联系)(见图1)。

2.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对照实物编写加工步骤

项目:要求每组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

任务: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

学生面前既有实物又看得见图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学习。

对照实物和挂图讨论学习的内容: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车刀,装夹的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的保证措施。

在小组充分讨论学习、基本形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和方案。(必要时,穿插讲解轴类工件车削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教师展示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方案样板,包括要求、目标,分析和加工工艺步骤三部分。

要求、目标:讨论、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合理选用所用的车刀及装夹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

分析:零件有3个台阶面、1个圆锥面、1个直槽,前后两台阶同轴度公差为0.06mm,中段台阶锥度直线度公差为0.04mm、圆跳动公差为0.05mm。零件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加工时应分粗、精加工阶段,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方法。

加工工艺步骤:

(1)装夹工件毛坯外圆,并校正、夹紧。

第一步,车端面。

第二步,粗车外圆φ28mm×75mm。

第三步,精车外圆φ280-0.05mm×7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2)粗、精车φ24 mm外圆。

第一步,粗车φ240-0.05外圆至φ24.8×64.5mm。

第二步,精车右端外圆φ240-0.05mm×6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3)粗、精车φ160-0.05外圆。

第一步,粗车φ160-0.05外圆至φ16.8×29.5mm。

第二步,精车右端外圆φ160-0.05mm×30±0.1mm,表面粗糙度Ra3.2um,倒角C2。

(4)车矩形沟槽4mm×2mm至要求。

(5)粗、精车圆锥面。

第一步,粗车圆锥面至1:5+30′×24.5 mm。

第二步,精车圆锥面1:5±10′×25 mm,表面粗糙度Ra3.2um。

(6)调头装夹。

第一步,车总长至75mm至尺寸要求,倒角C2。

第二步,检查:检查零件各部尺寸和精度符合图样要求后,卸下工件。

3.各组自述并回答质询,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

每组必须在填好车削加工方案样表后,选派一名成员以口述的形式论证如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工件用车刀,工件的装夹,工件检测方法,该工件车削工艺分析及流程,车削质量分析及保证措施。

每组还必须回答其他小组的1~2名学生的质询,同时必须回答老师的一个提问。充分让学生发问、学生回答,甚至可以争论。特别提示:此环节老师千万不能提早作出结论,可以提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让学生查阅课本上的内容后,再发表各组的结论或观点,并将各组的结论在黑板上公示记录以备老师做最后点评。

4.项目评估,检测学习效果及理论知识的掌握

根据各组的加工方案,请工人师傅按照各组的车削加工方案加工所获得的加工工件,让学生评测。

(1)小组自评。以各组的锥度轴实物为例,按照图样要求测量、检测,并填写在自制的数据检测表中,对照图样给出本组评判结果,并与标准工件对比,自评本组车削加工方案不足之处和产生的质量原因。

(2)各组互评。小组之间交换零件和数据检测表,车削加工方案,指出对方检测中的存在的不足,或车削方案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

(3)教师点评。根据各组代表的口述和检测的精确度、小组团结协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写的车削加工方案,进行综合点评打分。

5.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教师主导、主体的原则。每一门课学习是靠自己去领悟,轴类工件的车削亦是如此。老师主导总体方向,才是课堂主体。故不能只偏爱个别成绩拔尖,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拓展的机会。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加强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调节现场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该工件的特点,即有3个台阶面、1个圆锥面、1个直槽,加工时是否考虑分粗、细加工,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方法。再将学生引导向讨论学习的五个内容方面: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车刀,装夹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的保证措施。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讨论、分析、结论的全过程。

二、小结

车工工艺学范文第2篇

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开设车工工艺这门课会涉及到模具、数控、机电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存在数学基础薄弱、计算功底差、缺乏耐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控能力较弱、随大流风气严重等问题。笔者担任车工工艺课程教学多年,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任教的模具与机电两个专业学生在上车工工艺课上的表现总结如下:

1.纪律懒散,动手不积极

由于好奇,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真听课,认真观察老师的实操演示。但时间长了,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新鲜感被抹灭。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老师给的加工图纸慢慢看不懂,就开始厌倦、不爱听课、不动手操作、实训室不搞清洁、工量具和机床等不主动保养,课上,一旦老师不注意就玩手机、拿材料或工具打闹,无心上课,懒懒散散,大部分学生上课就是在等待下课,机床上没有几个人在操作。

2.推卸任务,自我负责意识不够

一般情况下,笔者会结合学生的上课情况,一份图纸安排2~3次课让每一位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操作。每一次的图纸在第二次课上再次被分发给学生并安排同样的加工任务时,学生就开始推三阻四,总以“我已经加工过了、太难了我不会加工、太容易了不想加工、看不懂图纸、弄脏了手、怎么都是我加工、加工又要打扫机床”为借口推脱。课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习积极点的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大部分都在玩手机或是睡觉等待下课,严重缺乏责任意识,没有养成自我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我提高的意识有待加强,学生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对待学习。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懒撒和不主动学习的情绪在互相传染和扩散,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合作互助、积极进取、你争我夺的学习精神,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进度,抹灭了老师授课热情,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老师的教学设计,打击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的积极性。针对此种现象,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采用了分组教学法。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分组教学法在车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分组教学法就是:将题目按难易程度分组、将学生按能力强弱分组,具体包括任务驱动法和责任带动法。

(一)任务驱动法

以实际教学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法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上课进度和学生能力的情况,把加工题目设置成难易程度不同的三类,把学生分成后进生、中等生、特长生等三大组,将这三类题目分配给相应学习组,让学生在相应的任务强度的题目里抽题独自完成,以独立完成任务为目标。如在钻孔这一节内容中,笔者把钻孔这一节内容拟出三份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①一份简单的钻“通孔”给后进生一组练习;②一份难度适中的钻“盲孔”后再“扩孔”到指定尺寸给中等生一组练习;③一份加大难度的钻“通孔”后再“扩锥孔”到指定尺寸给特长生一组练习。这样分层次地拟题并让学生加工出来,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及外界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自动手操作,对教学起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责任带动法

责任带动法具体方法如下:学期初期(1~5周)采用以勤带懒;学期中期(6~10周)采用以优生带后进生;学期后期(11~15)采用自由组合,轮流赛事。

1.以勤带懒

每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素质都是良莠不齐的,有懒散的学生,也有勤奋好学的,分组时实行勤与懒相结合,采用以勤带懒的教学模式。笔者把这种分组方式运用在学期初期。如: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基本要安排2~3个人一组共用一台机床,把加工图纸分到每个组里,要求会加工的学生先加工,不会加工的学生在机床旁边观察学习,一般情况,勤快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课,理解得比较快,先把工件加工出来;懒一些的学生由于不认真听课,对加工工序不熟悉,读图困难,导致难以加工出工件。采用以勤带懒的模式后,组里勤快的学生加工出工件后,懒得动手的学生看着加工出来的实体,再结合图纸就能读明白图纸,在勤快的学生的指导下操作,懒惰的学生就没有理由不动手加工了。

2.以优生带后进生

优等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充分地借助他们的能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以优生带后进生的具体方法如下:经过学期初期的观察,笔者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操作能力已经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重新分组组合,把理解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组里当组长,把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分配到各个组。新的加工图纸下发后,第一步:老师先向全班讲解,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第二步:深入了解每一名组长的掌握情况并认真指导组长分析图纸及讲解加工工序,及时纠正组长的错误与不足;第三步:组长回到机床上,跟组员探讨图纸的技术要求和加工工序。经过这三步流程后,学生都很明确图纸的要求并能掌握加工工序了,组长先加工,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组长加工完成后各个组员轮流加工,组员在加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出现错误,组长要及时指出并协助其更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这种以优生带后进生的方法,充分利用优等生协助上课,不仅缓解了教师在车工工艺实训课上忙不过来的压力,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自由组合,轮流赛事

车工工艺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方法;车工工艺学

一、重组教材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现行的《车工》教材内容是这样编排的:1.车削的基础知识;2.车轴类零件;3.车套类零件;4.车圆锥;5.车成形面和研磨;6.车螺纹和蜗杆;7.切削原理和刀具;8.车床夹具;9.车复杂工件;10.车床;11.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2.典型零件的车削工艺分析;13.数控车床的基本知识。在初教《车工》课时,虽然我严格地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全面细致地向学生讲授课本中的每一点知识,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均不理想;当带学生进行实习时发现他们不能把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实习效果不佳。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的某些环节安排有不妥之处,比如第十章车床我认为应放到第一章车削的基础知识前面去讲;第七章切削原理和刀具应放在车削的基础知识后面讲或两章和到一起去学等等。通过与其他学校的车工教师交换意见,以及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我觉得如果按照现有教材按部就班去讲课,虽然教师把课本上知识讲了,学生却根本没有在脑中把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联系起来,更形不成知识体系,运用时总是断章取义,不能合理运用。经慎重考虑后,我决定把《车工》内容重新组合并且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如何结合”上,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技能训练服务。

《车工》是一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要求相当高的课程,重要的理论知识如果讲不透、讲不精会给专业技能训练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根据《大纲》要求和中专学生的特点,我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容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大胆的取舍,适量增删,必要的充实,合理的编排,有机的结合,使整个教材的内容形成有机结合的几部分,重新构建了知识体系。新构建的《车工》知识体系如下:

1.基础理论。①车床基本知识:车床的型号、结构、性能传动系统、车床夹具、车床精度及其调整方法。②车削基础知识:正确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刀具,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合理选用切削用量,严格控制表面质量。③车削辅助知识:正确识图,会查阅车工有关的技术手册,能装夹校正工件,能分析产生废品的原因。

2.常用车工技术。①外表面加工:外圆、端面、阶台、沟槽、锥度、特型面加工。②内表面加工:钻孔、车孔、铰孔、孔内阶台、锥度、沟槽加工。③螺纹和蜗杆加工:三角螺纹、矩形螺纹、蜗杆、多线螺纹、多线螺杆、螺纹的乱牙及预防等。④复杂工件加工:偏心工件、薄壁工件、细长轴、深孔的装夹和加工。

3.车削工艺编制。基准的选择、工序的划分、工艺路线的制定、典型工件的工艺编排、工艺文件的编制、工件质量的分析报告等。

4.数控机床的简介。

二、确立考核目标,实施分段技能训练

车工理论知识是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把理论知识系统的、有序的教给学生后,还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理论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通过详细分析技能等级考核大纲的要求以及走访相关企业对普通车工的要求,我确立了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下,根据《车工》知识体系中的每项具体实习内容,然后我又确定了分目标,按分目标内容要求分段进行技能训练,每讲一部分理论知识进行一项具体实践技能训练。如:讲完车床基础知识,就让学生拆装教学实习车床(旧车床)的主要零部件,了解车床的结构、记住部件功能,掌握空车操作技术,还要求学生用木头制作各种车刀模型。每讲一部分就实习一个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分段技能考核过关,最终达到综合理论知识考试过关,车工综合操作技术在规定时间内考核过关。同时在实习时对每个技能考核项目都提出规范性要求,如:在外圆加工时要求:1.掌握车削基本技能要点;2.工件装夹、校正技术要点;3.车削刀具种类;4.车刀装夹方法;5.工件测量方法;6.加工时注意事项;7.加工前后的准备等。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实践操作水平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甚好。

通过对《车工工艺学》理论和实践部分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调整,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弯路,使机械专业的《车工》课教学活了起来,学生真正领悟出了应该怎样去学习《车工》课,怎样更快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以及怎样学好其他的专业课,从而促进整个机械专业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许兆丰等.车工工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

车工工艺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车工工艺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

一、引言

《车工工艺学》是中职车工、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它的教学内容直观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且概念、术语多,内容抽象。长期以来,对《车工工艺学》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挂图加实物的形式,教材中的插图较多,而配套的挂图较少,能够有实物的,更少。如果在黑板上绘制插图,既费时间,效果也不好。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也缺乏兴趣,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该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免费论文。以Powerpoint或Authorware为平台,结合Autocad、Solidworks、Flash、3ds max等软件制作的《车工工艺学》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制作《车工工艺学》多媒体课件的意义

1、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以及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面对生动有趣的画面,学生精力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分外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免费论文。

2、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多媒体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

3、运用多媒体变难为易,增强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的应用能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增加了实践课时,而相应地减少了理论课时。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不仅降低了问题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老师上课板书的时间,使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可以讲授以前两节课甚至更多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件素材的获取与编辑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用图片、动画、视频、文字等表述出来的一种形式。目前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较多,并且各有所长,根据《车工工艺学》课程的专业特点,本课件选用Powerpoint 为主要制作平台。

1、课件素材的选取

本课件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车工工艺学》(第四版)教材为蓝本,再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和相关资料,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参考图、动态图,经反复筛选,编辑其中。免费论文。在制作课件之前,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先大致列出本课件所需要的内容,然后通过光盘、网上下载、扫描仪、数码相机及Flash、Solidworks、Cad等手段获取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动画、立体图、视频等素材。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件演示的方式要尽可能选择能较好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在制作课件前,要全面考虑,统筹规划,《车工工艺学》中有关的概念、术语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各部分内容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什么时候需要加图片、什么时候需要加动画、什么时候需要加视频,在事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课件框架的设计

课件框架的设计要尽可能简单一些,从简单、直观的基础理论开始,按照《车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要求,一步一步,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尽可能用视频和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

3、教学内容的补充及整合

《车工工艺学》现行的教材中,主要讲解车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成形面,车螺纹和蜗杆,常见的工艺装备,机床及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只是介绍了车削的基本加工方法和常见的刀、夹、量具,对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加工方法,涉及的较少,为了能尽可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进了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四、课件的应用

课件制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熟悉课程的内容,然后要会正确使用课件,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图片、什么时候应该用文字、什么时候应该用动画、什么时候应该用视频。另外,在使用课件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时应灵活应用

教学时,同一课件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演示也应有所不同,如演示的快慢,内容的多少,重点、难点等都应有所变化,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需要。

2、注重启发与引导

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只是机械地介绍内容,应从实际出发把握认识事物的规律,科学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理解问题、认识问题。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按其课件按部就班地机械地进行演示,而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问,或向学生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把握教学动态,才能合理驾驭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4、课件的演示并不能代替实物操作(或实地观摩)

图片图像给人的毕竟是感观印象,要真正获得感性认识还是要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譬如《车工工艺学》中各种表面的加工方法,教师如果不亲自动手示范,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练习,而一味靠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视频等,要掌握这些加工方法是很困难的。

5、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

再好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只有将两者配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辩证地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要会应用多媒体课件,又要摆正它的位置,不要一味地依赖它,而忽视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素材的表现力也将越来越强,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也会更科学,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01]李树合.浅析中职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4

[02]刘秀娥. 多媒体课件应用及制作的思考.新课程(教师版).2006.2

车工工艺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教学改革;工程案例;工程能力;改进措施

自2009年起,连续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2 000万辆左右,双双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培养汽车制造的工程能力人才的紧迫性、教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要求学生在业务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实现从合格毕业生到职业岗位的转变,体现了以提高工程能力作为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课程特点

汽车制造加工工艺是汽车工程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工程化明显、实践性突出、关联度大、涉及面宽等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汽车零部件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的设计方法,初步具有工艺分析、机械加工工艺步骤、工艺尺寸链计算和刀具与量具选择与应用及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相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

通过连续5年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科组体会到汽车制造加工工艺与机械制图、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衔接协调性不好。例如,在汽车的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

2.2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足

工程设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粗基准的选择不合理,对基准的概念理解不透,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的关系不清,粗基准与精基准混淆;精基准选择不合理,不能将精基准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之间选择得当。

2.3学生反应不积极无兴趣

学生课堂、实习和课程设计反应不积极,表现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课程设计中大部分学生依赖网上提供现成的工艺和夹具照抄,没有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对知识缺乏思考与巩固,考试成绩不理想。

3教学的改进措施

3.1通过工程案例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点内容的衔接,形成课程之间网络教学模式

建立主干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等课程知识应用于本课程,以零件工程案例进行举例解决课程知识的衔接较差这个问题,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工程案例:在汽车制造工艺中零部件加工及装配涉及到的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的关系和汽车构造衔接不上,在汽车制造工艺讲到精基准设计原则之一的“基准重合原则”难以理解,可以通过曲轴的加工工艺案例来进行启发说明。曲轴的加工工艺通常采用曲轴的主轴颈作为定位基准,遵守精基准的“基准重合原则”,在制造工艺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出汽车构造中讲到曲轴的组成之一有主轴颈和主轴颈功用是支承曲轴旋转,曲轴旋转需要主轴颈放入缸体主轴承座孔中有了支承才能旋转,主轴颈与主轴承座孔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主轴颈就是曲轴的装配基准,而曲轴设计时通常将装配基准作为设计基准。这样“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重合原则就不难理解了。

3.2模拟真实环境,以工程案例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与培养

以汽车企业的真实环境和零件为基础,将典型汽车零件分为5个工程领域(齿轮类、拨叉连杆类、法兰盘类、箱体类、轴类),每个工程领域分为简单零件、中等难度的零件、难度较大的零件、难度大的零件等四个学习情境。通过零件复杂程度的增加,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认知能力、应用工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每一教学情境内,又以汽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夹具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机械制造所需的机床、夹具、刀具、制造工艺等知识,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5个工程领域的案例充分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课程设计的分析与讲解,充分体验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真正做到了“会学能用”的工程能力,实现了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双提高。工程案例:以发动机连杆机械加工工艺中“粗基准的选择”为例说明粗基准选择遵守原则,连杆上下两个平面的加工先以连杆的上端面A为粗基准来加工,另一端面B和钻扩铰连杆小头孔的工序以连杆小头的毛坯外径定位粗基准,体现粗基准选择遵守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均匀,尽量选毛坯或设计基准、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之间位置精度以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以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粗基准表面就平整、一般只用一次。

3.3采用“组内设计”和“组间审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不要被动学习,不要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形成“教、学、练、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组建3~5人的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小组自愿选择相关题目,以“组内讨论式进行设计”初步确定自己小组加工方案,组内方案确定后进行“组间答辩式互相审核”的阐述说明,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作为参考,形成对比分析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制定的工艺和工装进行总评,指出各小组设计的优缺点,修改各小组方案和设计的不足,最终形成较合理的设计,这样可充分发挥小组和整班的团队合作力量,以充分调动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头雾水、丧失信心。例如在学习工程领域中学生通过对汽车拨叉的尺寸、形位公差、加工精度进行分析掌握钻削、铰孔、铣削方法的加工,再拟订拨叉的工艺路线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拨叉装夹的分析与选用掌握常见典型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及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最后,通过基准的选择、切削参数的选择学会如何使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这样,以零件工艺路线为主线,随着问题逐步深入,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