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育儿心得小学

育儿心得小学

育儿心得小学

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第1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幼儿教育小学化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研究表明, 幼儿教育小学化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的产生。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学习过于吃力,幼儿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削弱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首先,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违心去搞小学化。幼儿园本应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常之道。可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他们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许多被学生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

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的师资要求上,教育部门一直比较宽泛。有些幼儿园聘用的教师是小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在小学办的幼儿园里,幼儿园的师资通常是执教小学课程有困难的教师。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倾向于管理、教学小学化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研究部门监管、培训不够,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一)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通过媒体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建立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严把幼儿教师关。对现有幼儿教师,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并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第2篇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 113 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 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8] 秦慕萍,汪婵娟,刘媛.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武汉学刊,2006(1).

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危害;纠正措施

目前,在遵化市乃至全国大部分民办幼儿园、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家长、社会把幼儿园是否能够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了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给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更给按照《纲要》要求工作的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象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很多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搞小动作,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课的准备等等。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 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象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而是要求幼儿象小学生那样上课、学知识、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和《规程》《纲要》的要求。三是教师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十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

――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的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并不懂得全面发展,并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并不懂得教育规律。殊不知,他们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幼儿园教材脱离幼儿实际。纵观我们的幼儿园教材,不管是书店发行的还是教育部门征订的,不管是统编的还是地方编写的,不管是权威性的还是“出身低微”的,大都在量方面偏大偏多,在度方面偏深偏难,严重脱离幼儿身心实际和认知能力实际。这样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总指挥”。

――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面对日益蔓延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或对这种错误现象的制止和纠正停留在文件的下发和口头上。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

――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家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家幼儿园去。他们以自己的小孩所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津津乐道,其喜洋洋。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措施

(一)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幼儿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近几年,幼儿教育成为了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力求通过改革教育,以达到更好的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目的。然而社会上出现一些与之相背离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人们迫于现实,使得这种“小学化”趋势愈演愈烈,使得幼儿在还没有进入小学之前,每天的活动就是识字、背诗、做加减法等,有的幼儿园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要对产生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做出彻底的剖析。

一、 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尤其是如今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对幼儿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一)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带给幼儿的压力和负担

在长期的教育中,考试一直作为教师与家长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会进行定期的测试,以此来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甚至有的地方在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过程中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来择取符合自己入园标准的成绩较优异的幼儿,这种做法无疑是在给幼儿增添本不属于那个年龄段应有的压力,并且这种现象也使得家长变得忙碌起来,更加对幼儿的基础教育高度紧张。使得家长极其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多过于关注生活健康发展情况。只要这种考试制度一天没有得到完善和发展,幼儿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得不要和考试挂钩,就不得不承受学习各种学科和接受各种技能的压力和负担。幼儿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然而当孩子面对的是种种压力时,会在自动的封闭自我的同时,也会减少与外界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学校时沉默寡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些孩子甚至排斥与父母、老师的沟通,不愿意与父母呆在一块,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幼儿长期的学习,导致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变弱,另外,长时间缺少运动的学习会使孩子发育不良。

(二) 幼儿专业教师的缺失使得教学模式得不到改善

如今,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经过非专业性学习和培训出来的,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锻炼,如今的幼儿教师缺少教学理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更加在教学方法上只是遵循按照小学教师的标准,准时给幼儿上下课,而在教学内容上,只是一味的注重灌输,注重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从未将教育和幼儿自身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相结合统一起来。大都是迫于无奈,也就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没有能够把准确的完善的幼儿教学理念带到实践教学中去,使幼儿的教育失去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鲜明的教学结构,使幼儿一直禁锢在陈旧的教学形式中。

(三)多数幼儿园脱离办园宗旨和原则只为迎合家长

对于幼儿园来说,更加关注和重视的应是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结合多种现代因素以培育出更适合社会的多元化人才,给予幼儿更多地机会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但是,如今的幼儿园大多数都脱离了最初的办园宗旨,违背了办园原则。为了迎合家长对教育的超前需求,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也为了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多数幼儿园偏离了办园初衷,过早的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而不去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热爱程度、年龄特征等因素。忽视了幼儿在幼儿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一标志性原则,而遵循“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的上课模式,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手段,严重的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消除幼儿教育“ 小学化”的对策及要点

那么幼儿园如何去“小学化”?要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逐渐改变到彻底杜绝这种现状,这就要从幼儿园小学化产生原因入手,需要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的努力。

   (一)家长需要调整教育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从幼儿成长的长远发展考虑。

科学的幼儿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儿童是社会的人,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成人应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作为家长,要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水平,通过网络、书籍、幼教专家讲座等方式,学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从而淡化“望子成龙需尽早”的功利心态。与此同时,父母应和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和社会、幼儿园达成幼儿教育的共识,使幼儿园小学化的状况得以改观。

   (二)幼儿园应该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制定并实施儿童发展计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根据这一内容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幼儿园的教学计划,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从观念和实践上,克服幼儿小学化。

   (三)社会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改革,加强宣传,使幼儿园教育健康化发展。

国家要建立健全关于幼儿教育的监督机制,确保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幼儿园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幼儿发展状况进行抽查。全面提高办园质量,严格办园标准,提高个体幼儿园的整体水平,防止因个别园不规范的“小学化”教育而导致的生源方面的恶性竞争。要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转变家长传统教育观念中追求功利性、忽视幼儿自身发展要求的错误思想,逐渐淡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想基础。还要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做好“幼小衔接”,为幼儿园树立积极导向。减轻幼儿教育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压力,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向幼儿教育渗透,使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安林. 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