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春的古诗

立春的古诗

立春的古诗

立春的古诗范文第1篇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曾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2、《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4、《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5、《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立春的古诗范文第2篇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堂是片沃土,当你播下一粒种子后用心浇灌,它定能生长得郁郁葱葱。

教学《春之古韵》中杜牧的《江南春》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用‘酒旗风’来表现江南的春天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其他同学的认同,“莺啼”“绿映红”“烟雨”都是江南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而“酒旗”与春天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现江南的春天呢?

问题提出来了,我没有丝毫准备,那就先听听学生的观点吧,我将这个问题转给学生。有学生说:“江南酒肆多,作者到江南一看到处是酒肆就随手写进诗中。”此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诗人写诗怎么可能随便写呢,不是经过千锤百炼,也是反复思考过的,就算是随手写来,也必定是有感而发。”

又有学生说:“酿酒要用粮食,江南是鱼米之乡,酿酒的原料丰富,所以酒肆就多,作者用‘酒旗风’写出了江南的富庶。因此,这首诗中的‘酒旗’虽然与春天无关,却能给我们留下江南春天美丽、富庶的印象。”

这个想法很有见地,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补充:“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作者生于晚唐,经历了贞观和开元盛世时期。此时,唐朝国家强大,经济繁荣,使酿酒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江南很可能酒肆林立。”

又有一个学生说:“作者要表现的是整个江南的春天,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只能抓住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水村山郭’‘酒旗风’虽与季节无关,但它们都是江南的地域特征。”

学生的发言让我欣喜不已。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作者写江南的春天提到‘酒旗’,可见诗人是爱喝酒的人,不然他为什么不写别的单写酒肆门口的酒旗呢?”

这个学生的话引起一片笑声,这不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好机会吗?于是,我便启发到:“不错,杜牧的诗中的确有很多作品涉及到‘酒’,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是你们熟悉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学生很快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清明》,又想到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还借机让学生找了一些唐诗中以酒为题材的诗句,这下一发不可收拾,学生思潮涌动找到了很多。

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立春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感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力求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诗中的世界,领略古诗深邃的意境,更让他们的个性和思维飞扬在古诗情韵中。

一、以画配诗,情随画韵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说,富有想象力。而古诗词语言凝练,感情丰富,在古诗教学中让他们展开联想,并用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的名诗。在学生已背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古诗中柳树美在哪儿,你想对柳树说点什么?你们这么喜欢柳树,就用彩笔把它画下来好吗?孩子们的画色彩鲜艳,语言感情真挚,与大柳树对话,与春天细语,诗中隐含的诗意,变作生动形象的图画,使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类比感悟,彰显诗情

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我用课件介绍了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诗人两首诗都写到了荷花。《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晓》中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屏幕上出现两幅画面后,我提问:你喜欢哪种荷花?两首诗中的荷花各表现怎样的春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不时变换着的两种画面,纷纷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理解了诗人对春天的不同感悟。

三、即兴表演,入境体验

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精心设计发散点和训练点,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帮助他们进入诗境。

《所见》一诗浅显易懂。学生最喜欢的是小牧童驻足而立,待机捕蝉时栩栩如生、富有灵气的形象,易引起共鸣。而诗句却在此戛然而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吟诵此句时加上表情动作。学生做出跳下牛背、紧闭双唇、大瞪双眼,两手欲扑的样子,跳、扑、捕等动作,着实令人忍俊不禁。入境体验更让学生热爱内涵丰富的古诗词。

立春的古诗范文第4篇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着,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前言】

《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的是作者期望尽早建功立业、功垂千古、名留史册的强烈用世之心。此诗共二十句,分为两个部分,以十句作为一个部分,前后思想贯通,展示作者理性与悟性相互作用的心象。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诗情跳荡,变化莫测,意脉妙结,自然浑成。

【注释】

⑴长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属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题解云:《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赋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识,如王乔、赤松,皆空言虚词,迂怪难言,当观圣道而已。若陆机“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则复言人运短促,当乘间长歌,与古文合也。《长歌行》古曲今不传,惟留歌辞近十首,李白这首为其中之一。

⑵待:一作“得”。

⑶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⑷东风:春风。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百物:犹万物。《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⑸“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⑹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⑺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着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⑻务: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⑼贳:出借,赊欠。

⑽蹉跎: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⑾销铄:熔化,消磨。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⑿欢:一作“饮”。

⒀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翻译】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赏析】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着,竹帛难宣。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着”之因。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虽美;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著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已经干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于平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着,竹帛将何宣。”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

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平的心声。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

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

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泪下。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立春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激趣,诗意的渲染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技法,运用到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渲染往往是通过对讲述内容进行突出的形容、烘托。其本质就是要在古诗教学之前,为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古诗的内容,并借助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从课堂伊始便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一种内心期待。

如,《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师:当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你们想不想出去踏踏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醉人的春色呢?

(学生齐答)

师:是的,诗人叶绍翁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心驰神往?他有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呢?这又是一次怎样的踏春之行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跟随着诗人的足迹,去看、去闻、去想!

一句简单的导入渲染起一种氛围,几句贴切诗文内容的提问激起学生的思考,加之教师与学生间亲切地沟通,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陡增了几分。

二、绘景,诗意的物化

古典诗词从创作之始,便注重诗、书、画的融合。因此,教师应根据古诗自身的特质,回归诗词本源,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构思诗歌里表达出来的物像,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多角度展现出诗歌里所描绘出的物象,帮助、引导学生理解。鉴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发展,因此在绘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绘画。

请看《如梦令》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多么轻快、活泼的小令。就是因为是酒醉之后忘记了回家的路吗?

生:不一定,也许是因为确实荷叶荷花太密了。

生:还有可能是高兴得忘记了回家的路,要不就是作者随船漂流,觉得这更有趣。

师:如果让你们来创作这幅沉醉图,你准备怎样画?

生:我想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很有诗意,可这是日暮,得画成夕阳哦。但我觉得绝不仅仅是静态的荷花呀!

生:还要有几只惊起的水鸟。

师:不错,如果再画出一点船桨激起的波纹,那“争渡,争渡”的味道就更浓了。

一边是学生的语言描述,一边是教师不停地启发,词里所描绘的画面在每名学生的脑海里被勾勒出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三、推敲,诗味的解析

古人作诗,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通过对诗句中经典词句的分析,让学生领悟诗句用字之精妙,进而“牵一发动全身”,理解诗词的用词。

下面是《所见》一诗的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词写得最生动形象?

生:立。

师:刚才是“骑”,现在是“立”,而且还“忽然”“闭口”,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牧童特别想捉到知了。

师:是的,一个“立”字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骑”黄牛的闲适与捕蝉前的灵动,一下子显现出了牧童的天真活泼,真是一字传神。

立足于关键词进行分析,尤其是借一个字来突破全诗,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这,也更符合古诗以多胜少的特点了。

四、品悟,诗味的咀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古诗教学一定要给予学生朗诵的指导,让学生读得通、读得懂,更要读得妙。

请看《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片断。

师:瞧,眼前的景色多么美好,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径直伸向远方……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怎么读?

生:用平静的语气读,读出对春天的赞美。

(学生试读)

师:很好。突然,作者听到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捉蝴蝶。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有趣的画面。这里你们想怎么读?

生:这里要读出活泼的感觉,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学生试读)

师:下面,男同学读捉蝴蝶,女同学读景色,看谁读得更精彩。

相关期刊更多

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审计厅

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审计厅

生物技术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