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达爱国的诗句

表达爱国的诗句

表达爱国的诗句

表达爱国的诗句范文第1篇

文本分析: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题目上就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真挚的热爱,给全诗定了浓重的抒情笔调。全诗共四节,诗人把祖国比拟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以赤子之情向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为祖国的未来而献身的激情和决心。

教学目标:1.理解“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的意蕴。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由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诗句、鲁迅的诗句导入(伴随着音乐)。

二、知人论世(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师:自由朗读全诗(朗读时请标出你认为需要停顿、重读的地方)。

师: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番。

生:(先是沉寂,然后有同学站起来)(音乐伴奏)

师:(朗读简评)生聆听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比较欣赏。

(生沉静在听录音中)

生1:录音中的朗读感情饱满,注意把握诗歌的旋律,感情逐步升华。

师:(说得不错)古人说得好:“诗言志。”诗歌是抒发感情的载体。下面我们就先来讨论这首诗歌究竟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1: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够详细)提示: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不一样: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语调应舒缓、低沉;

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语调应该舒缓;

第三句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语调应该高昂;

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语调更应该高昂。

师:根据情感的分析,所以在朗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语速要适中;根据诗的内容,注意音调或低沉或高昂。

②修饰语、中心词注意要重读,语速放慢。比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

③朗读时要注意节拍和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因为每一节诗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一节诗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要注意。

(下面依据这一要求,齐读全诗,并思考:本文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借助什么来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师:(读得不错,感情把握得也很好)

生:(齐说)是借助意象来抒发感情。

师:哪位同学能先给我们解释一下?

明确:就是以象表意,以常见的平凡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之融合。

师:那么这首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学生回答略)

明确:第一小节中,用“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摊上的驳船”等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祖国的贫困潦倒。

第二小节中,用“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形象地表现出“痛苦的希望”。

第三小节中,用“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祖国新生与腾飞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诗歌中先说“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又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可见诗中的“我”仅仅只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生回答略)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与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四、联想创新

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师生共鉴。)

教师指导引路,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上的仿写,每人写一首诗歌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七、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表达爱国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只叫学生随意去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并且收获寥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将会读得毫无感彩,平淡无味,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冷静、缓慢地读,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有形象有色彩,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露珠被震落下来,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幽谷”等词想深入一些,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先描绘露珠被震落,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把镰刀写活了,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化虚为实,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写得新奇,写得有趣,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师生合作,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至死方休,而身体归于国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表达爱国的诗句范文第3篇

楚、秦两国曾于河南丹阳和陕西蓝田交战,楚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吃了败仗。《国殇》可能是以这两次战役为题材的作品。

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十句记叙死难将士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八句是诗人赞颂为国捐躯将士的歌词。这首诗一开始就描写激烈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这就为楚国将士英勇杀敌和壮烈牺牲准备了典型环境。“操吴戈兮被犀”是写披坚执锐的将士的威武形态,“车错毂兮短兵”是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而又悲壮的战争图画,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战马驰骋、刀光闪耀、利剑飞舞的古战场上。

“旌蔽日兮敌如云”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言敌人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它直叙敌方势力的强大,为下文进一步描写战斗的白热化和楚军将士英勇作战及壮烈牺牲的悲壮场面作了铺垫。随即,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矢交坠兮士争先。”“矢交坠”写敌我双方如雨般的利剑互射的情景,表明战争的激烈和形势的危急。可是,在这种敌强我弱,“矢交错”的情况之下,更为感人的是楚军将士却奋力“争先”。“士争先”三字,把出军将士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象地表现了楚军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楚军将士的倾慕和颂扬之情。

接着,车战更为激烈了。“凌余阵兮躐余行”这句写敌军已冲入楚军阵地和队伍之中。“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三句,更进一步描写楚军在战事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将士们仍英勇顽强地作战的情形。这三句高度集中地描写楚军将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战车左边的战马已战死,右边的战马又负伤,但是,指战员们临危不惧,埋好车轮,拴住战马,举起玉,紧擂战鼓,拼死杀敌。将士们这种奋不顾身,鏖战疆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可歌可泣!最后,诗人先议论后写实,交代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象怨恨,鬼神愤怒,这是议论,将士殇尽,尸体遍野,这是写实。“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场面啊!以上十句,九句写实,一句议论,主要描写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的经过,字字句句渗透着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无限敬仰和热烈赞颂之情。

诗的后八句,写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军将士的热烈颂扬和深深悼念。由于内容上的连贯和协调,因此,在结构上,这两部分的承接就显得十分自然。“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写出了出征将士们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们的无限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读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悲痛欲绝地面对苍天述说着死难将士出征时振臂宣誓的动人情景。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感人肺腑的形象描写。楚军将士生则操吴戈为国而战斗,死则佩长剑持秦弓而含笑九泉。这两句把楚军将士那种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诗人通过形象描写,再次展现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时那种威武不屈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姿态,揭示了爱国将士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联想起诗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诗句,足见诗人的思想与情操同殉国将士是息息相通的。只有像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才能体会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心境。“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两句是对牺牲将士的崇高品德的高度赞扬,并自然归结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驰骋想象,以极大的敬意向死难将士进行祝告和安慰。人死而神灵,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诗人从死者正义的爱国精神、勇武的气魄展开想象,这是赞美,也是怀念和祝愿,再次表达了诗人对爱国将士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表达爱国的诗句范文第4篇

【考点透视】

中考古诗词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一标一纲”,即《课标》和《考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丰富,客观题仍居一席,主观题则一路高歌,其中也不乏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体现了课标和大纲要求。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包含多个考点和角度,必须重点掌握:

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整体感知,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概括内容主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多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内容与主旨”,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典型例一】(2012四川安顺卷)考查的诗歌:《蒹葭》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景物内容和情感主旨。解答第10题,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征,是什么季节的,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特点简要概括。如: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解答第11题则相对简单,稍加分析诗中人物的表现及其内容,便可理解。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典型例二】(2012广东梅州卷)考查的诗歌:赵师秀的《约客》

12. 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春 B. 暮春 C. 夏季 D. 秋季

13.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 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第12题属于时令把握。这里可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一二句,从梅雨时节、青草和蛙声,不难判断是夏季的景物特征,故选C;第13题属于情感把握,则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三四句,“有约不来”,喜从何来?故B不正确。

【典型例三】(2012贵州六盘水卷)考查的诗歌:《过零丁洋》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境地?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25题可抓住“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两个关键点以及所用的比喻来分析各自所处的境地。参考答案: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第26题理解千古名句的思想感情,因众所周知,相对容易些。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纵横联系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

(1)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分析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3)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或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典型例四】(2012山东临沂卷)考查的诗歌:王维的《鸟鸣涧》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意象、意境的把握能力。只要抓住其中描写的景物,综合这些景物的特点便可解答。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典型例五】(2012广东湛江卷)考查的诗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解析】这道题直接考查意象的准确把握,扣住首句中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典型例六】(2012四川宜宾卷)考查的诗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16. 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17.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意象把握和画面描绘。第16题,可扣住题干中“‘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在二、三、四句中找出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第17题画面描述,主要是扣住这几句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典型例七】(2012浙江丽水卷)

过 湖

俞 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8.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也是进行画面描述,可仿照上文的形式,抓住“山色”“画轴”“白鸥”等景物,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参考示例: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

(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分析诗歌形象: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②概括意象特点。③理解意象中作者所寄予的情感。回答是:(1)是什么意象?(2) 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 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3)体味诗歌意境: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

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那么赏析诗歌,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命题人往往会结合诗歌的实际来设点考查。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典型例八】(2012四川南充卷)

赠从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惧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两道题从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道题,可抓住“盛”和“劲”来分析: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第(2)道题,从山松与“本性”,可推断作者是在借景写人(抒情),托物言志。答案: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典型例九】(2012河北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9.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这两道题从分析描法及其作用上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联系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考,回忆结构上的作用和名句赏析的要求来答题。第8题: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第9题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典型例十】(2012江苏扬州卷)

【甲】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9.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解析】这道题从写作手法上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通读全诗,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找出对比点加以分析。参考答案: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之的观点;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的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具体为: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或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典型例十一】(2012湖北襄阳卷)考查的诗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第10题从字词的锤炼来考查学生的品味语言能力。“炼”字者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句中显然是“卷”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以及出猎场面上来品味其妙。如:“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第11题属于名句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如:(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

【典型例十二】(2012贵州铜仁卷)考查的诗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组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解析】第(1)题比较容易回答。首联中能反映作者境遇和心情的只有两个形容词词组,即“凄凉地”“弃置身”。第(2)题,说“理由”实际上就是在赏析这一名句好在哪里。可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进行。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典型例十三】(2012湖北荆州卷)考查的诗歌:杜甫的《春望》

9.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解析】本题属于名句赏析,抓住手法、内容、情感三点即可。如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的残酷现实。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典型例十四】(2012湖南娄底卷)考查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类赏析。这是一对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对此,要分析其传神之处(参照名句赏析的方法),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哲理。参考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解题入格】

(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品赏名句: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展现等)什么情景等+抒发什么情感。

【考查趋势】

表达爱国的诗句范文第5篇

烬( ) 堤( ) 幛( ) 汹涌( )

荇( ) 蘸( ) 嘶哑( )

2.解释词语。

(1)嘶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汹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乡愁》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意象,不是几种纯粹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

4.下列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祖国之爱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

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且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手法,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感。

6.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乡愁》中,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用残损的手掌》中,随着“手掌”的移动,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行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请说说诗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化石

艾 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本诗第一节中“跳跃”与“浮沉”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前两节通过诗人的想象,写出了鱼化石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第一节写出了鱼儿生前的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诗人在描写鱼儿和鱼化石时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明本诗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哪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节中的“但你是沉默的”中的“但”能否删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