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礼貌表达 授受表现 缓解压力

礼貌表达研究的中心人物b&l(brown & levinson)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威胁他人面子的行为(fta)”是很难避免的,因而人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leech将礼貌表达的理论定位于个人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研究范畴,并把礼貌原则分为以下六个准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感准则”。

表示动作•行为之授受的日语补助动词中的「~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以下简称受益补助动词)除了表示发话者(一方)从他人的动作•行为中受益之外,还用于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用于嘲弄•奚落等消极负面事态。不同形态的受益补助动词的用法几乎都与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相关。

本文主要结合b&l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及策略,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分两个方面对「~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的使用形式以及功能进行探讨。日常使用和学习中最为常见的单纯表示受益的用法部分从略。

一、在请求句中的使用及作用

请求行为在交际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请求行为会给被请求者造成负担,它属于b&l指出的威胁面子的语言行为,要遵循礼貌原则,在表达方式上讲究策略。请求语气的表达关键在于授受补助动词的选用,下面举出两个礼貌原则在授受表现中的应用。

1.负担最小化原则的应用

想促使对方实施某行为时,如果采用命令或直接请求的表达方式,就会违反leech的“得体准则”中的“尽量要使他人负担最小化”的准则。因此需要避免直接请求或命令的形式,可以采用疑问句、愿望句、条件句等形式使语气更加委婉、柔和,以达到缓解对方心理压力的目的。下面举3种请求表达方式。

疑问句:お早めに回答していただけ(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您可否早些答复我。

愿望句:ご感想を聞か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が。/我想听听您的感想。

条件句:返事は必ずしますので、気長に待ってもらえる(くれる)と嬉しいです。/

一定会答复你,如果你能耐心等待,我将很感激。

上面的三个句子都属于间接请求的表达方式,其中条件句最能够直接表现出给被请求者

的高度的恭敬•客气。其请求内容是以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发话者完全尊重被请求者的选择,不对其抱有“接受请求”的指望,如果对方接受了那是自己的幸运。这种态度不会对被请求者构成“面子威胁”,可以使其毫无顾虑地选择拒绝。下面再举几个以条件复句的形式,间接表示请求的例句。

①大体の年齢と性別を付記していただける(くださる)と幸いです。/如果您能附记年龄、性别,我将感到非常幸福。

②その温泉をお勧めの理由も教えてくれ(いただけ)たら有難いです。/如果您能告诉我推荐那家温泉的理由,我将十分感谢。

③もし本当に帳簿のつけ方を無料で指導してもらえる(くださる)なら大変助かります。/如果真能为我指导记帐的方法,那可是对我帮助太大了。

④ご意見?ご要望をお気軽にメールしていただけれ(くだされ)ば幸いです。/如果能把意见•要求及时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非常感谢。

以上例句都属于‘负担最小化原则’的应用。通过采用条件句和表示自己受益的授受句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达到缓解被请求者的负担的效果。

2.慷慨准则的应用

慷慨准则是leech在“礼貌原则”中提出的六条准则之一。“慷慨准则”又包括两个次则,其中之一为“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而日本学者姬野根据leech的此项次则指出了相应的语言表达层面的准则,那就是“要尽量说出自己的利益之大”。

此原则运用于制止对方做某事的否定请求中。比如“请不要把车停在这儿。”此句属于接近禁止语气的否定请求。如果译成日语的「ここに車を止めないでください。或「ここに車を止められると困ります。将会违反leech的“慷慨准则”。如果使用受益补助动词,使之变成「ここに車を止めてもらうと(くれると)困るんですけど...就符合姬野的“要尽量说出自己的利益之大”也就是leech的“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小化”的准则,达到慷慨待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效果。再看两个例句。

⑤こんなに忙しい時に辞めてもらったら(くれたら)、客の応対に支障を来たすことになるがね…/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时候辞职,会影响接待客人的呀。

⑥私の言う事を誤解してもらうと(くれると)困るんでね。/要是误解我说的话可不好办呀。

上面两个句子的本意分别为①不要在如此繁忙的时候辞职。②不要误解我说的话。再看句中的「誤解する和「腹を壊す都是使发话人感到为难、麻烦的行为,但通过后续表示受益的补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もらう,可以体现出发话人慷慨待人的原则,有利于保持相互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表示消极、负面事态的陈述句中的使用及作用

leech认为采用何种礼貌方式和程度要考虑谈话双方的颉颃度•友好度•协调度•对立度来决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冲突、矛盾等消极•负面事态是很难避免的,表现在语言中就是责难、埋怨、讽刺等语言行为。希望保持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而不希望与他人对立是人之常情,这就需要采用种种语言表达的策略。下面举出两个礼貌原则在陈述句中的应用。

1.赞誉准则的应用

leech的“赞誉准则”中的“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责难”的准则,运用于发话者蒙受某种损失或与对方产生冲突时的语言表达中。比如对方多管闲事,给发话者带来麻烦,造成不愉快时,如果说一句「余計なことばかりするね(净管闲事。)则埋怨、责怪的语气较强。但如果使用受益补助动词将其改为「余計なことばかりしてくれるね。则变成“嘲弄•奚落”语气,这说明发话者并没有“责难对方”,反而还有余地把对方的言行当做“开玩笑”来对待,这样可以缓解与对方的对立情绪。再看下面两个例句。

⑦よくも約束を破ってくれたね。/你竟敢给我失约。

⑧痛いところばかり突いてくれるね。/好家伙,净揭我的短。

「~てもらう也有表示“嘲弄”的用法,但在例句⑦、⑧中不能替换「~てくれる。由于篇幅关系,「~てもらう表示“嘲弄”的用法部分从略。

2.慷慨准则的应用

慷慨准则除了应用于在上面提到的“制止对方做某事的否定请求”表现中之外,还用于以下两种非受益的场合。其一是,对于发话者的某种提议,对方响应不够积极时,通过使用「~てくれる,“说出自己的利益之大”,来解消对方的困惑,达到慷慨待人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句。

⑨いやなら断ってくれていい、大したことじゃないから。/如果不愿意可以拒绝,没什么。

⑩気に入らなかったら破ってくれて良いから。/如果不喜欢,可以给撕了。

其二是,「~させてもらう的形式使用于给发话人自己带来损失、麻烦的事态的情况。

使用受益补助动词「~てもらう符合“说出自己的利益之大”的准则,可以带来保持相互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句。

返品送料は弊社の負担とさせてもらいます。/退货的邮资由弊公司负担。

宅配料は全て弊社負担とさせて頂きます。/送货上门的邮资由弊公司负担。

综上所述,做为礼貌表达的策略,在以疑问愿望条件等形式表示请求的祈使句中,或在表示消极负面事态的陈述句中,使用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可以使语气变得柔和、委婉。这样可以缓解对方心理负担和相互间的对立情绪,以达到慷慨待人、保持相互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泉保.入門語用論研究―—理論と応用[m].东京:研究社,2001:133-138.

[2]姫野伴子.負担と利益.埼玉大学紀要人文科学編(第41巻)[c].埼玉市.埼玉大学教養学部发行,1992:47-56.

[3]守屋三千代.日本語の授受動詞と受益性―対照的な観点から―.日本語日本文学(第12号)[c].东京:笠間書院,2002.

[4]井出里咲子•任 栄哲.人と人を繋ぐもの―なぜ日本語に授受動詞が多いのか―.言語.第30巻[c]东京:大修館書店,2001:42-45.

[5] 蒲谷宏.日本語教育で授受動詞をどう教えるか.言語. 第30巻[c]东京:大修館書店,2001:52-53.

[6]堀江裕子.「~テモラウの機能について―—テクレルと対比して.名古屋女子大学紀要人文社会編.第48号. [论文集]. 名古屋市:名古屋女子大学发行, 2002:263-276.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2篇

一、正言若反思想的析学理论依据

正言若反的命题,出自于《老子》今本第78章,它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是具有原则和中心意义的一个命题。老子认为万物负阴包阳,冲气以为和。在他看来,当一切事物发展到顶峰,都会不可避免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到相反方向的极点时,还要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继而可能回到初始状态。因此,要善于从反面来观察和辨析言辞,分析问题。

遍览《老子》一书能发现正言若反这类说法普遍存在。如大成若缺,意为最圆满的好像是欠缺不足的;大直若屈,最正直的好像是枉屈的;大巧若拙,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大辩若钠,最善言辞的好像不会辩说、有口吃的毛病;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好像卑下的山谷;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好像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在这些表达中,成和缺、直和屈、巧和拙、辩和钠等本来是同一类事物的两个极端,是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却具有了同一性。

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辩证色彩和表达效果。关于对正言若反的诠释,任继愈指出: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冯友兰则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把这句话理解成: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就是说,似乎是反,而却真正是正确的。正言若反这种哲学表述,在人们日常语言的运用中,常常演化成为正话反说或反说正说两种形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当郑国被秦、晋两国大军重重围困,形势极其严峻之时,心急如焚的郑伯在大夫佚之狐的推荐下,请来了曾经被冷落的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推辞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就是说:我壮年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更做不成什么事情了。这是在说反话,其实就是因自己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发牢骚。这种说反话的艺术,很讲究说话的技巧,既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又避免了直接指责郑伯,给对方留有情面。=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

二、正言若反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的运用

正言若反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原则,也是一种含蓄蕴藉、曲折巧妙的语言艺术。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常没有正面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而是采用曲径通幽、正话反说的方式来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正言若反这样一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诗句具有双重意义的结构,既有表面意义,又有深层意义,并且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是相反或相抵触的,深层意义常常是主体要表达的真意所在。试看杜甫的《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是普遍心态,养儿可以防老,养女却如覆水难收。但是当时唐朝正处安史之乱,连年战争,造成男丁大量被拉走服兵役、劳役,男子常年在外不得回家甚至战死他乡。面对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一反常态,改变传统社会心理。这种改变,突出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创伤,用反常语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反常的现实。这种手法即是正言若反。

诗词中,诗人刻意正话反说,是受外界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出于自身情感宣泄的需要。一般而言,采用正言若反手法的原因有:

一是诗人直接表达受到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如鲍照在其诗作《拟行路难(四)》一诗中写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哪镯不敢言。其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面上看来是豁达之语,劝慰人们各安天命,一切都是命中冥冥注定,不可勉强,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心却蕴含着无限酸辛和愤慨,既有对当时门阀社会的不满,也有对寒门士子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压制和世俗偏见阻碍的愤慨。这种愤世嫉俗的情感因诗人的正话反说显得尤其深沉而忧愤。

二是诗人面对荒谬不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如杜甫在其五言律诗《旅夜书怀》颈联中写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意思是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好呢?做官,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言辞甚为含蓄。杜甫素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长期受压抑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鹊起,这实非他本来意愿。杜甫写此诗时,确实又老且病,但他官场离任,主要原因却不在此,而是由于受排挤。诗人通过反话来表达心中的不平。

三是诗人在用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来加强效果,把情感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如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戊辰即事》一诗中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嫌。从此西湖体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诗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和约赔款的绢帛,达百万之巨,让诗人连青衫也穿不起了。从今以后西湖边上不要再插杨柳了,全种上桑树养蚕,以供政府和戎算了。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为保苟安的局面,不惜向金人输绢赔款,以至国衰民穷。三、四两句诗人忽发奇想:金人如此欺负我们,朝廷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和绸缎从哪里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其实是反语,诗人并不是真正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感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诗句语言调侃幽默,讽刺性很强,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三、正言若反对诗词表情达意的影响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睹影知竿之语讲的就是以反影见正竿,因反面而识正面,如此反面、正面相得益彰,诗歌的情意表达更为巧妙。正言若反手法正与睹影知竿这一说法意趣相通,在对诗词的情感表达上,体现了委婉深沉的抒情特点。

一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具含蓄性,即在原有情感基础上多了一层曲折,蕴含有不尽之意,发人深思,耐人咀嚼。如刘克庄这一首《满江红》: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上阕词人主要是回忆了往昔军营的生活,既有对自己写文书时文思敏捷的自豪,也有强敌压境、战斗紧迫的激昂,更有自比李广的怨愤。词的下阕则是词人在抒发内心的悲凉和哀叹之情,此刻词人闲居家中,早已无路请缨,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诗人既没有心思整理抗敌的方略和参军的物件,也生怕宾客谈及边塞战事。只是靠焚香煮茗来虚掷光阴,或者是陪着小儿吟诵闲词娱情养性。末句更是借《左传》中烛之武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感慨自己如今是壮志未酬身先老,满含着凄婉悲凉的哀叹。事实上,我们反而能读出诗人不甘寂寞,恢复山河的抱负信念始终不改的慷慨激昂,只不过是这种情感在正话反说的自嘲中愈显深沉伤痛。

二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更显深刻,它能够加倍深化原有的情感,以此带来强大的抒情效果。如唐代诗人张说的《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茄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在诗句的尾联,诗人感慨道: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从表面上看,貌似在感谢皇恩浩荡,其实这正是诗人的愤激幽怨之语。据《新唐书张说传》,诗人起初担任中书令,因与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又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尾联绝非是什么阿谈歌颂之言,而是诗人借此传达对朝廷的满腹牢骚。区区十字,却在这看似感激的情感中满含着怨望,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本联说:托意深婉。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

三是正言若反让诗词情感表达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使得读者在欣赏诗句时须得关注诗人所在的现实政治环境,做到知人论世,才能不至于在理解上偏颇过甚。如柳宗元的《溪居》:

久为替组累,幸此南夷滴。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本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赛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在理解这首诗句时,如果单纯地认为幸字写出了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诗人终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后的激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幸是正言若反,是诗人在政治环境极其压抑的氛围中的违心之说,实则是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无聊和孤独,如果脱离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难免会闹出笑话。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3篇

1、分清题材类别

①送别诗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边塞景色或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或思念亲人,或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游仙诗也属于这个范畴。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⑨山水田园诗

⑩即事感怀诗

2、重视诗歌标题3、推敲关键词句4、做到知人论世5、利用诗后注解6、注意诗中典故7、理顺颠倒句序8、懂得基本常识

学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三种: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景象或物象)

一、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二、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意象和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四、分析意境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景)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情)

五、常见意象举隅:月菊梅莲兰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鸿雁柳燕孤灯船夕阳猿阑禾黍竹沙鸥西风霜露云玉珍珠梅子鸳鸯丁香红豆红叶孤雁

学案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1.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炼字赏析)。

2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名句赏析)。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整体赏析)。

二、炼字——推敲字词诗眼响字领字

动词:一般动词1、陶潜:悠然见南山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活用动词1、春风又绿江南岸2、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形容词副词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数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回答炼字型题的思考步骤:(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鉴赏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三、名句赏析题回答步骤:①该句本身的意思以及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该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四、语言风格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婉约隽永朴素自然雄浑悲壮雄健高峻委婉含蓄婉约缠绵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激愤悲慨明快简洁、明白晓畅清新飘逸、豪迈洒脱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豪放悲慨俊爽明快豪迈旷达、雄健奔放清新平淡绚丽明快自然

精练——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司空图《诗品》)

含蓄——不着—字,尽得风流(王国维《人间词话》)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资料一、部分著名诗词作家的语言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婉约屈原—雄浑悲壮

李煜、刘禹锡———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陶渊明、谢眺、谢灵运——朴素自然

王安石—雄健高峻李商隐—委婉含蓄李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资料二、诗歌语言风格最常用词语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比较清新,如王维、孟浩然。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轻快,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案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二、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能够把景物、事物、思想、情感等内容准确表现出来的手法叫表现手法.它包括修辞手法、描法和抒情手法、其他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②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③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④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⑤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⑥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⑦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⑧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⑨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⑩还有反复、通感、设问、反问、互文,赋比兴

2、描法及特点:白描—渲染—烘托,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对写—对比,点—面,细节,色彩变化

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

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烘托又叫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动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对写:明明要说自己,却从对方写起。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理抒情等

4、其他常用手法:联想、想象、象征、铺陈、比兴、抑扬、伏笔、照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以乐景写哀情、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起承转合、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借题发挥

三、表达技巧题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例: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具体运用)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作用)

四、练习

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2、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回答后边的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学案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①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

②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别恨离愁,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相知相思,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的思考步骤

1、初步读懂感知诗歌。2、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准确概括,具体分析,逐点表述。

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因此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离不开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关于如何读懂诗歌在学案一已做了提示和指导。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也不尽相同。

三、不同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略谈

(一)[写景抒情诗鉴赏]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2、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3、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例1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咏物言志诗的鉴赏]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例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的描摹,写出了;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三)[思乡怀人诗鉴赏]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如“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如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如“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例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例4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五)[咏史怀古诗鉴赏]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这些史事有时在诗后作了注解,因此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例5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六)[即事感怀诗鉴赏]①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②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③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例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七)[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鉴赏山水田园诗常用到的术语: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八)[送别诗的鉴赏]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例7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九)[哲理诗的鉴赏]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登鹳鹊楼》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锄禾》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如杜甫《望岳》最后一联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至今仍向人们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例8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十)[闺怨诗的鉴赏]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9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写春日宫女的愁闷。前两句写宫女。后两句写宫女

课堂练习: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短歌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全诗共八章,每章四句一换韵,气韵雄沉,跌宕起伏,每四字一顿,造语质直,一唱三迭,辞断意连,读之确有“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范文澜语)”之感。

开头两节,对酒感慨人生短暂,抒发功业未成的深沉忧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头两句常被断章取义的读者误解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以至成为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孰不知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曹操,年轻就有了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并先后伐董卓,灭袁绍,征乌桓,破荆州,下江陵,正因为如此,更坚定了他统一天下的信念,然而面对劲敌孙权、刘备,不无任重道远之感,他渴望天下谋臣猛将都聚集于他麾下,再展宏图。面对酒宴唱和的热烈场面,忧心荡漾:人生百年,犹如晨露易,转瞬即逝,苦于逝去的时光太多了。如此看来,曹操的“对酒当歌”是感叹生命短暂,功业不成。第二节的二个“忧”当然有忧世之不治之义,诗人眼下所忧的重点在于谋臣猛将难得,为排遣积郁心头的重重忧虑,只有借酒浇愁,酒入忧肠,又激起了心中忧绪的浪花。

第三、四两章,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求贤得之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诗经?郑风?子衿》诗句,表达对贤士的忧思之情。诗人反复读又反复思索“青青”诗句的意蕴,表明自己有如诗中的淑女思念情人那样渴望得到贤士。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贤士在他心中长久萦回的神情,将无形之忧诉之于有形之女,耐人回味。“呦呦鹿鸣”四句,表达了招贤纳士的诚意:如有贤士到来,我将弹瑟吹笙宴乐他们。为延揽天下俊杰,曹操广事策略,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贤令可作史证:“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五、六两章,先用比喻的手法写贤士渴望不可及,再用对比的手法写俊杰来访,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复杂情怀,给读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第五章“明明如月”四句,以月亮的皎洁明亮,但可望不可及,比拟贤士的可慕难得,表现了诗人绵绵不绝的忧伤,“越陌度阡”四句,由情感低谷荡起,别开一面地写故人英才穿越田间小道,长途跋涉,屈尊枉驾来访。客主久别重逢,宴饮畅谈,忆往昔峥嵘岁月,话旧谊深情,叙别后经历,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面,想象可知。

第七、八两章,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招揽英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月明星稀”四句,寓情于景,由月夜起兴,寄寓孤寂之情,以“鸟雀南飞”比拟人才流失,蕴藉了忧虑之情。“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形象的比喻,恰当地描写了当时不少俊杰对曹操疑虑重重,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明百姓,常年生活在战争的恐怖中惶惶不可终日,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俊杰要投明主施展才华,黎民百姓要选乐土以安身,他们就如月夜受惊的乌鸦,绕着树旋转,寻找适宜栖身的枝条。最后一章“山不厌高”两句,“山高”“水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要成就统一天下的志向,两个“不厌”是说要尽可能多地招揽天下英才。“周公吐哺”两句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他要向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诵读《短歌行》,我们不仅要体会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思贤若渴的真挚情感,还要从审美的角度体会诗人为表达深沉感情所采用运笔技巧,同时也应学习诗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心存忧患意识,自勉自励,自强不息,谱写生命乐章,铸造人生辉煌。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5篇

1.弄清诗人叹世的原因。

诗人叹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要对常见的原因有所掌握。在个人方面,通常是亲友离别、科场失意、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等;在社会方面,通常是世态炎凉、苛捐杂税、战争频繁、骨肉离散等;另外,自然界的时序更迭、季节轮回,世事的沧海桑田、盛衰无常,也可以引发诗人的感慨。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由于诗人生活、事业的不如意,叹世诗的感情基调一般是低沉伤感的。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表现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心情,以及怀才不遇、旷古孤独的情怀。

3.掌握诗人自身的际遇。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诗歌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诗人的人生轨迹。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生活有时没有保障,不得不躬耕于陇亩,但他依然关心政治,自然而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慨就比普通人深,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同样,陈子昂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降职处分,他登上幽州台时,想起了燕昭王重用名将乐毅的故事,于是感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更为自己怀才不遇而伤感,于是写下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4.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如魏晋官场污浊,社会黑暗;晚唐国力衰弱,阶级矛盾突出;南宋偏安一隅,中原沦陷,当政者不思统一;明末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等。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诗人极易发出各种各样的感慨,并把它带入自己创作的诗歌中。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也是一个即将辞世的老人对未能亲眼看到“收复失地”的遗憾。

5.挖掘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叹世诗经常有注释,注释中通常有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从施展,怀才不遇而穷困潦倒,忠君爱国却横遭贬谪,拒绝官场黑暗而归隐乡野等内容。把握这些信息,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清楚地知道诗人为什么而“叹”,“叹”的又是什么。

阅读训练一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③已息,几杖④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唐朝诗人,很有政治抱负。②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③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④几杖:偏义复词,此处指“杖”。给几杖作铭文,常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评论此诗时,有人认为此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在这首诗中,“我”有哪些动作行为?其中虚写的是哪个动作行为?

阅读训练二

乐游原①

李商隐②

向③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②李商隐:晚唐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③向:临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为千古名句,极富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朱自清先生晚年非常喜欢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两句诗,就是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化用而来。请说说与原诗句相比,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阅读训练三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找出颔联,并指出它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

2.有人认为王安石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四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在。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体会“铿然”一词的妙用。

阅读训练五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骆宾王遭诬陷后在狱中作此诗。诗人一开始以蝉起兴,以蝉自比,可到了第三联却转入写“露”写“风”。请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2.请赏析“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两句诗的意蕴。

阅读训练六

题临安①邸②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

[注]①临安:南宋首都,即今浙江省杭州市。②邸:客栈,旅店。③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都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七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丁宁,即叮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上面这两首诗一首是七言绝句,另一首是五言,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2.这两首诗的主题相同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都写到了“花鸟”。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训练八

梅花九首(其一)

高启

琼枝[注]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琼枝,形容瑰丽的姿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梅花有何特点?诗人为何这样写梅花?

2.颈联“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有语序倒置的现象,请还原为正常词序,并简要分析此联。

阅读训练九

小斋即事

刘一止1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诗的颔联对首联的句意所起的作用。

2.诗人为何写“琴”“棋”二物?他借“琴”“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叹世诗》

阅读训练一:

1.不同意。诗人虽备受打击,但并未因此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得到启发,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并要像鹤那样修身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2.“独饮”“静看”“闲想”“饮酒”“抚琴”等五个动作,其中虚写的是“闲想”。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中“无限好”三字表露了诗人对夕阳下的景象充满了赞美之情,然“只是”二字却令笔锋转到了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因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慨叹,既叹自然景象,也叹自己,叹时代。虽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但也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2.原诗含蓄,化用句直白。

阅读训练三:

1.颔联是“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使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2.同意。诗中所描绘的卓尔不群、生机勃勃的“孤桐”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喻,这从诗人力主变法、改革朝政的政治主张便可看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献身变法、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四:

1.雨后的东坡月色皎洁,这是一幅静谧清幽的雨后东坡月夜图,表现了诗人清明澄澈的精神世界。同时,该句为后面的诗句作了铺垫。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石头时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联系前三句对诗人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阅读训练五:

1.第三联写秋季露重风多,说明秋蝉已逐渐失去活动能力。诗人以秋蝉的“飞难进”“响易沉”的寂寞生活,比喻自己在狱中有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的艰难处境,其目的在于希望有人同情他并把他营救出去。

2.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似乎要化身为秋蝉,借秋蝉之口来表明心志。这两句诗,不仅是秋蝉的鸣叫声、诗人的心声,更是自古以来无辜者在监狱中的共同呼声!

阅读训练六:

1.诗中描写了南宋王朝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是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只知道寻欢作乐的社会现实。

2.诗人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之情。

阅读训练七:

1.律诗诗史

2.相同。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3.相同:都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不同:《春望》中“花鸟”与诗人情感一同“溅泪”“惊心”,情与景融为一体;而《绝句》中以“花鸟”的无情来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了首句的“愁不醒”。

阅读训练八:

1.梅花有着瑰丽的风姿,也有着仙风道骨,有着不屑尘世、孤芳自赏、笑傲古人和知音难求的人格特征。诗人写梅花就是写自己,通过梅花的高洁形象来委婉地表达自己想做一个孤高脱俗的隐士的愿望。

2.正常语序为“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山间的修竹把自己萧萧竹声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让疏朗的梅影借着这清寒而显得仪态高洁;默默的青苔也知道爱怜梅花,当花瓣落到地上时,青苔用自己的身体为梅花保留着余香。

阅读训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