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第1篇

情景再现

《酸的和甜的》第1自然段教学片段: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

师:读一读第1自然段,狐狸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狐狸想摘葡萄,可是没有摘到。

生:狐狸说这葡萄是酸的。

师: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狐狸说的话?

师:狐狸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

师:对的,这里有两个“一会儿”,谁能用“一会儿”来造一个句子?

生: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

师:很好。

生: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师:也很好,大家会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了吗?

生:会了。

师:在作业本上用“一会儿……一会儿……”造一个句子。

案例分析

“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从语法的角度看,这两个句子是正确的,该有的成分都有了,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学生造的两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原句不同之处是,课文中除了把“一会儿……一会儿……”放到句子中,下面还有“可是一颗也没有摘到”这样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

B.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A句写出了狐狸在干什么,

B句除了写狐狸在干什么外,还写出狐狸干事情的结果,这是把话写完整或写具体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往往把这个要求放弃了或降低了,把要造的词语放进句子中作为最高目标了。除了把句子说完整外,从句子“表情达意”效果上看,A句只写了事情,达到“表意”的作用,基本上与“达情”没有关系,在句子中看不出要表达狐狸的什么感情或作者对狐狸的好恶;而B句却“表情达意”明确,除了知道狐狸干了什么,我们还从“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体会到狐狸摘不到葡萄时的失落、心酸的心情,也正是狐狸要说“葡萄是酸的”这句话的理由。学生所造的两个句子“干什么”是说清楚了,但学生对于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就不明显甚至没有。“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是持肯定的、表扬的还是否定的、批评的态度呢?从这句话中读不出来。从句子的“表情达意”的效果这方面来讲,这两句话是不完整的。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句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不要让二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这样是不是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呢?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在课后题中找到了依据。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目:

读读比比: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这两组句子比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小猴子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达到句子“表情达意”的表达效果。用课后作业的要求来看第1自然段的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狐狸想吃葡萄又吃不到葡萄的酸溜溜的心情,通过“一会儿……一会儿……”的教学正是为体会这种心情“服务”的。

教学改进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改进课堂教学:

师:狐狸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生:狐狸想摘葡萄,可是没摘到。

师:从哪些句子中读出狐狸很想摘葡萄?

生:“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

师:那狐狸没有摘到葡萄、吃不到葡萄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得出?

生:狐狸心情很急,从“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这句可以看出。

生:狐狸很失望,从“可是一颗也没摘到”可以看出。

生:狐狸自己吃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吃到葡萄,从狐狸说的话中可以看出。

师:我们读出了狐狸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造个句子,也能让人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心情吗?

生:小明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总是不认真。

师:从这个句子里,你能体会到小明的心情吗?我们能不能像小明那样?

生:我体会到小明不认真做作业,这是不好的。

师:谁还会造这样的句子?

生: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把自己的本领都表现出来了。

生:冬冬一会儿写字,一会儿读书,可用功了。

教学启示

1.说话训练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说话训练的名义而说话。特别是造句和句子的仿写,不仅要理解原句的意思和写了什么,更应尊重原句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这样说的话、写的句子不仅仅是完整的,更是具体、可感的,对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都是有益的。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年段语文教学 说句 精简 精选 丰富

说好一句话是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有效的说句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说好一段话、习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简简单单地学,扎扎实实地发展呢?

一、精简取材,扎实掌握文本句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切合各个年段孩子的心灵特点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的语言情趣的基础上运用规范而灵动的句式。

1.句式模仿,简单但不浅薄。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雨点》是一首清新有趣的儿歌,用看似单一的句式,描绘出一幅活灵活现的小雨点旅行图。在琅琅诵读中,“雨点落进(哪里),在(哪里干什么)。”这一句式也让孩子熟记于心,指导孩子照样子说句:你还知道雨点落在什么地方?在那里会做些什么呢?相机出示句式。

“雨点落在花园里,在花儿上翩翩起舞。”“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弹钢琴。”?“雨点落在小朋友的手心里,在手心里撒娇。”……学生们带着浓厚和兴奋的表情进行创作,一个个字从心田里流淌出来,一行行诗句随着雨滴飘飞。灵动的想象力、丰富的语言表达、特别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简单的句式中淋漓尽现。

2.句式借鉴,简单但不空洞。

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思维的灵动、语言的多彩是语文课堂最令人惊喜的存在。但是,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句子的不完整。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的表达更趋规范。《梅兰芳学艺》课后要求用“终于”说一句话。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会说类似“我终于考到一百分了。”这样过于简洁的句子。严格说来,这种表达是不完整的。此时,再次出示原句: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文明的京剧大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回想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经历,体会在“终于”之前“努力”的“经过”必不可少,学生再说出的句子不再那么空洞:“经过勤奋学习,我终于考到一百分了。”“每天在学校专心地听课,回家后认真复习。经过努力,我的成绩终于进步了!”可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句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阶梯,让孩子的语言表达在逐步规范之余,更有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显有效。

二、精选素材,充实说句的空间

《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如果让孩子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一句话,起初孩子的表达总是局限在“下课了,……”提供给孩子“沙滩上的贝壳”、“天空中的云朵”、“春天的花儿”、“秋天的果子”等素材,配合图片,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再说句。孩子编织具体的语言情境,在拓展的语言表达空间中,不仅让一句话说得生动有趣,而且语言水平有实在的提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出现了一组关联词“先……再……”用来描述先生是如何教孩子们写字的过程。在指导说话时,先让孩子用这组关联词说说自己写字的过程,再衍生出“每天早晨是如何穿衣服的?”“如何洗红领巾的?”等话题,因为贴近生活体验,所以孩子完全有话可说,尽情表达出个性鲜明的语言。

三、挖掘素材,丰富句子的内涵

在《水乡歌》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那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似乎很难用言语来解释,更难体会“幸福”一词其中所蕴含的意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谁能用“幸福”说句话?“我很幸福。”“祝你幸福。”“水乡人民的生活很幸福。”……接着,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每天看到你们一个个开开心心地来上学,就觉得很幸福。孩子们,你们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感受到了幸福呢?”很快,孩子们纷纷举手。“每天都能吃到我最爱吃的菜,我觉得很幸福。”“爸爸妈妈带我去玩的时候我很幸福。”“星期天,睡在被窝里,不用早早地起床很幸福。”“不生病不打针不吃药的时候最幸福。”……

幸福是需要发现的,幸福是需要感受的。幸福就在每个人身边,也许是一个平常的动作,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话,简简单单的说句训练,使孩子懂得感受“幸福”,让孩子的表达不再空洞乏味,而是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息。

在指导学生用“津津有味”说一句话的时候,面对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这样的句子,就适时引导孩子想一想:当你在干什么事的时候是像吃一样开心的?孩子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兴致盎然地说道:“我和爸爸津津有味地看足球赛。”“我津津有味地看着《皮皮鲁》。”“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喜羊羊和灰太郎》。”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句子教学;多媒体;具体生动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句子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例如语文S版一年级第一册《花朵》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这一句话,教师总要花很多时间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呢?理解了句子含义,似乎句子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理解含义并不是句子教学的全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在句子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句子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更要领悟句子是怎样说、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句子训练的重点是把句子写通顺,在写通顺的基础上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他们的观察也不够仔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句子教学的训练。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身,以它灵活的表现形式、直观的形象,深受学生的喜爱。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指导仔细观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一、激发兴趣,丰富画面,把句子写具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时,心理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学生的注意力及情绪往往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和教学的直观性,一堂课若生动有趣,儿童便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容易集中。

教师在训练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教学中可采用大量内容丰富、色彩鲜明的多媒体画面刺激学生感官,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当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会被眼前的刺激物吸引,由于已初步建立句子概念,一般能用“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句式来表达图意。例如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图,进行看图说句子训练。学生立刻被可爱的小白兔吸引,会说出:“小白兔采蘑菇”这样一句完整的话。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白兔在什么地方采蘑菇?再从画面整体观察看看小白兔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采蘑菇?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连贯通顺的话表达出图意。通过学生自己想一想,同桌交流议一议,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说出、写出具有“时、地、人、事”四要素的句子:“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句意显然比“谁做什么”的句子更具体。

二、细致观察,积累词语,使句子更生动

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笼统,不精细,难以看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所以,写话欠具体生动。学生的观察知识主要由感性材料而来,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材料,便于教师集中指导,学生看得真实,听得清楚,帮助他们克服了观察的模糊笼统,写出的句子自然具体、生动。如:《骄傲的孔雀》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孔雀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沿着湖边散步。在大致了解内容后,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孔雀拖着尾巴在湖边散步。”有的学生说:“早上,孔雀在湖边散步。”随机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一句与书中句子比较,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看看图片,想一想哪句写得好,为什么?有学生说道:“书上的句子写得好,读了这句,我好像看到了孔雀骄傲得意的样子。”此刻,教师可抓住这一表达,利用多媒体局部明暗显示,突出孔雀的头部和胸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孔雀的骄傲?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孔雀头抬头向天,两眼谁也不瞧,挺着胸脯,心里可骄傲得意呢!最后,教师小结:书上的句子写得好,是因为作者用“昂”“挺”“拖”“散步”这些词语把孔雀的表情、动作写具体了,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形象。

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图句对照,仔细观察,学生懂得在简单的句子中用上一两个词语把人(动)物的动作、表情写得具体。为巩固所学,再出示孔雀落水后的画面,设计下面的练习:

孔雀听了喜鹊的话十分惭愧。

孔雀听了喜鹊的话_, _十分惭愧。(说出孔雀的表情、动作)

同样地,利用上述方法,对于描绘事物的句子,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这类句子,如果从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加以描写,句子的意思也会生动具体。同时,在这样大量的指导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也逐渐趋于精细。

三、激活思维,大胆想象,让句子有创意

比喻句常常用来具体描述事物,使句子生动具体,意思表达得更为确切。教师教学生学习写比喻句时,应该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点。”所以,在比喻句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的想象训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满足于一个角度思考。多媒体手段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激活思维,使其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师激活思维、大胆想象这一方法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写出具体生动的、不同于他人的比喻句就有了可能。例如出示夜空繁星图,可以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动态等各方面思考,写出不同的比喻句:

①星星像闪闪发光的珍珠,美极了!

②星星像无数银豆撒在碧玉盘里。

③闪闪的星星好像小朋友一眨一眨的眼睛。

又如: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瀑布》,叶老在远观瀑布之后发出感叹: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他把此时观察的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来到近处后,他又捕捉到瀑布的神奇变化,将瀑布比喻成“烟”“雾”“尘”。作者在描写瀑布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有创意地写出黄果树瀑布的形状。于是教师在接下来的句子训练中设计了:你还可以把瀑布比喻成什么呢?因为离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思维暂时处于凝滞状态,此时,教师把课件中各种瀑布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惊呆了!各种姿态、大小不一的瀑布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他们的思路被打开,想象思维的火花闪现了:

①瀑布真像白胡子神仙垂下来的长长胡须。

②瀑布像一条银蛇从绿色丛林中钻出来。

③瀑布像一块白色绸布飘下来。

④巨大的瀑布像白色天幕从高山上降下来。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低年级句子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观察更全面,激活思维,发散想象,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句子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第4篇

一、造句教学的指导思想

由于各年级段的学生知识积累的差异,因此,造句教学也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作相应的调整。一年级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较低,造句可以简单些。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体验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造的句子也应该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越来越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如用“高兴”造句,一年级学生说“今天我很高兴”那样还可以,而三四年级学生就要讲清楚今天为什么高兴,如“今天跳绳,我终于战胜了七八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到了高年级,还要再具体些,如“今天跳绳,我终于战胜了同级段的多个选手,感到非常高兴,晚上睡觉时还笑出了声”。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写话和作文的帮助将是显而易见的,能够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二、造句教学的方法

造句教学中,学生的造句与生活结合得越紧,涉及的范围就越大,所需的词汇量就越多,造出来的句子就越具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语言描述情境

如在指导学生用“耽误”一词造句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的情境:上课时间快到了,可小明还在磨磨蹭蹭,这时小明的妈妈走了过来,她会怎么提醒他?请用上“耽误”这个词造句。我又接着说:上课后老师布置了作业,同学们都埋下头专心地做起来,只有小明左顾右盼没有动笔,老师走过去批评了他。老师的话里也有“耽误”这个词,想想老师应该怎么说?最后我问:小明受到批评后,还会耽误时间吗?他是怎么做的?在这里,老师用语言给学生描述了一系列可用上“耽误”这个词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纷纷站起来一吐为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指导学生用“自豪”一词造句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自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自豪”指的是什么?(自豪的样子)然后我问学生:“自豪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自豪地走、看、说,是自豪的感觉……)最后我播放了中国健儿荣获世界冠军后在领奖台上捧起奖杯的录像,要求学生将看到的情形描述一番,用上“自豪”一词。由于学生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又感知了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发言十分热烈,造的句子也形式多样。

3.作表演模拟情境

“大概”这个词比较抽象,学生造句时要想写具体,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我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表演“迟到”和“生病”的情境,然后请同学们选择其一进行具体描写,并试着用上“大概”一词,大部分学生写出了语句通顺的一段话。有位学生写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教室的门被推开了,彭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报--告! ”,他平时一贯按时到校,今天怎么迟到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公交车在半路出了故障吧!另一位学生写到:胡洋同学平时活泼好动,今天却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老师想:“大概他生病了吧!”于是走过去用手一摸他的额头,“哎呀!好烫! ”就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可见,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积极创设相关情境,提供出词语能够表达的素材,就完全可以为学生的造句开辟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广阔天地!

三、造句的评价标准

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吧;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81-02

语气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说话人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常用在句尾或者句中停顿处,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永远黏着、后附、轻声。情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范畴,它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和态度,也表达发话人对受话人做某事的态度,如允许、义务等,牵涉到人的复杂情感世界和主观活动。可以看出,情态和语气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概念上的重叠和交叉,存在认知上的联系,它们都涉及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在所有的具有语气和情态范畴的自然语言中,这两者都是相互依赖的,语气比情态更为广泛。基于两者间的密切联系,本文注重分析了基本语气词“吧”在句法运用中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语气词“吧”在表达过程中,主要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确定,具有较强的揣度意味。“吧”在不同的句法中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态意义。

一、陈述“吧”字句的情态意义

韩礼德(M.A.K.Hal1iday:1994)在谈及情态和语气时指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说话者会为自己设置一个主导角色,为的是在发出语言信息时把听话人设定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并希望对方在回应时接受此安排。发出语言信息的目的是“需求”或者“给予”。因此,根据说话人给予和需求时对话语内容以及听话人的态度,陈述句中的“吧”可以表达出三种情态意义。

1.肯定语气

“吧”放在陈述句的句末,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但这种“肯定”的语气比较勉强,也可以表示为说话人对所表述的内容不是很明确。可以同“算是……”或者“就……”搭配,有种无可奈何感觉的语气。例如:

(1)好吧,你赢了。

(2)那好吧,五块三就五块三。

(3)也许是因为有客人在旁边吧,孩子们坐着的时候腰都挺得直直的,老师一提问题,他们的小手就举得高高地争着回答,声音也特别响亮。

(4)甲:你们明白了吗?

乙:算是明白了吧。

以上这些例句,“吧”都表示被削弱了的肯定的语气,所表达的意思带有勉强的意味。

2.商量语气

在陈述句句子末尾加上语气词“吧”,也可以表达出说话人一种征求对方意见,和对方商量的语气。使原来的陈述句意思中隐含一种建议性的语气,这种用法需要根据特定语境来判断。例如:

(5)我们结婚吧。

(6)你们几个人互相认识一下吧。

(7)我们周末还是在家里呆着吧。

以上几个例句都是用商量的语气说出一句话,用来征求对方的意见。

3.期望语气

语气词“吧”常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种期望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想得到对方的回答,希望得到对方和自己相同的意见等语气。例如:

(8)这套衣服搭配得怎么样?我的审美风格还不错吧?

(9)你同意不同意吧?

(10)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是吧?

二、疑问“吧”字句的情态意义

疑问句中的“吧”可以表达出一种试探、猜测和关切的语气,例如:

(11)你就是隔壁班班长吧?

(12)老师,你不会给我不及格吧?

(13)师傅,您干这活儿时间不短了吧?

在这里,如果去掉“吧”的话,这句话的语气明显有一种轻蔑的态度,有了“吧”,语气明显减弱了怀疑的成分,更多的表达一种试探和猜测的语气。

(14)开水不小心洒了,您没烫着吧?

这里的“吧”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一种关切和希望对方给出否定回答的心态。

(15)今天不出发吧?

这句话摘自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结合语境可知,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简单询问情况的疑问句,问话人内心是希望得到对方否定的回答,就是“今天不出发”,用疑问句的形式向对方发问,以得到对方和他内心想法一样的答案。如果去掉“吧”,这句话很明显的就变成了一句简单的询问今天是否出发的疑问句,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就无从表现出来。

(16)恐怕她正会想到这些既极甜美又极辛酸的事情吧?

这句话同样摘自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在这句话中“恐怕”和“吧”都表达了一种估计和猜测的语气,但不同的是,“吧”同时也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她的一种爱怜的感情。而“恐怕”只是表达一种猜测的口气。

三、祈使“吧”字句的情态意义

“吧”用在祈使句中,多数情况是语气比较缓和,有商量的意味,也可以表示一种催促、请求的语气。祈使句本身表达的感彩就比其他句式要强烈得多,在结尾加上“吧”就更增加了说话人主观性的表达。例如:

(17)事情很急,请你这就去找他谈一谈吧!

(18)大家还是赶快谈谈管道维修这个状况吧!

(19)看我的份上,你去一趟吧!

“看我的份上,你去一趟吧!”是曹禺《北京人》中的一句话,前半句本身就有一种祈求的语气,在结尾加上“吧”就更加透漏出说话人十分急切的心态。

(20)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吧!

这是一句强烈的号召性的语句,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大家并肩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的心情,具有极强的引领号召性。如果结尾没有加上“吧”,这句话的语气就可能被仅仅理解为说话者自我决心的表达,而失去了号召的效果,失去了要鼓励大家一起“战斗”的热情。

四、“吧”在句子中不同位置表示的情态意义

1.“吧”在句尾所表示的情态意义

“吧”放在句尾除了上述提到的可以表示出商量、催促请求、期望的语气之外,“吧”在不同的句式中,放在句尾还可以表示一种测度的语气,就是对某一事实有一种主观上的猜测、揣度,并不能完全肯定。例如:

(21)这张卡是我的吧?

(22)甲:他们去多久?

乙:最少也得一个月吧。

(23)没想到我们会在这儿见面吧。

在以上例句中,“吧”都是表示一种无法肯定的语气,表明说话者对自己的判断不是太有把握,在征求对方的认可。如果去掉“吧”,语气就变成了完全肯定的语气,完全改变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吧”用于句末,可以表示出说话人无所谓的语气。例如:

(24)他走就走吧。

(25)大家最近都比较忙,所以这次小聚会,能来几个人就算几个人吧。

2.“吧”用于句中所表达出的情态意义

语气词“吧”可以放在句中停顿处。

用法一:表示举例。例如:

(26)比如说西安吧,有你一直想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27)甲:你们课余时间都喜欢什么运动?

乙:运动的项目很多,拿我来说吧,最喜欢打网球。

(28)在国外留学各项费用都很贵,就拿学费来说吧,一年就要几万元。

用法二:用于对举,表达一种假设的语气,通过语言的停顿,使别人能更加注意下面自己要说的话或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29)梁大伯心里的火苗子冒老高:说媳妇吧,才过门不好开口;说儿子吧,儿子没错,又舍不得。(浩然《新媳妇》)

(30)这种特别的天气:在屋里吧,作不下去,外边好像有点什么向你招手;出来吧,并没有什么一定可作的事。(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集》)

(31)这件事让我很为难,选择A方案吧,资金投入太高,选择B方案吧,又不够完善。

在话语的背后表达说话者的一种犹豫不决的,左右为难的心态。

用法三:用于让步小句。例如:

(32)即使是一个螺丝钉吧,我们也不应该浪费。

五、结语

汉语语法博大精深,不同的语气词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吧”是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之一,当“吧”进入不同类型的句子时,情态义素全部或部分地作用于句子,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态意义。例如,“吧”放在陈述句中,表示肯定语气、商量语气、期望语气;放在疑问句中,表达一种猜测和试探的语气;“吧”用在祈使句中时,可以表示商量、催促、请求的语气。同时“吧”在句中不同位置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态意义。因此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正确区分其意义和用法。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和论文的基础上,仅以一个小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吧”在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中的用法和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收集资料,从说话人的心理机制层面总结社会实践中“吧”和其他基本语气词的新用法,逐步完善语气词情态意义的研究,加快促进和谐语言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4,(2).

[7]陈颖.现代汉语假设分句末尾的“吧”和“呢”[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8(1).

[8]李兴亚.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

[9]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研究[C]//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0]张晓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1]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