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国大典课件

开国大典课件

开国大典课件

开国大典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游戏软件;课程体系

1998年~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多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在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思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人专家访谈会”。使用该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准确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专业的职业和职业岗位

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从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一般需要召开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和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的参加人员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目标是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会议达成一致认识,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按照游戏开发生命周期以及市场定位分为以下几类:

(1)游戏策划类:包括游策划师、分策划以及市场策划专员等。

(2)程序设计类:引擎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师以及游戏测试人员。

(3)美术设计类:游戏场景设计师、游戏道具设计师、游戏人物设计师。

(4)市场运营类:游戏运营架构设计人员、游戏技术支持及维护人员等。

游戏软件从程序设计角度又可以分为2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3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游戏软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简要说明如下:

职业岗位:游戏策划工作岗位、手机游戏设计工作岗位、J2ME手机游戏开发工作岗位、网络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游戏测试工作岗位、美术设计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支持工作岗位。

岗位能力描述:明确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应用领域,对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文化、玩家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行游戏程序和美术策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能够进行网络游戏美工设计的能力;熟悉手机游戏开发环境,进行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掌握一门常用的网络游戏开发语言及工具,能够进行网络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能力。

就业方向:在游戏公司从事游戏策划、游戏软件开发、游戏软件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各级类游戏动漫公司从事美工设计、制作等工作;各级类游戏软件公司从事逻辑程序员、2D网游程序员、手机游戏程序员、网络游戏美工设计员、游戏软件销售、普通C++、Windows程序员等工作;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游戏软件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网络游戏软件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网络游戏策划、美工设计、网络游戏软件编程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网络游戏软件美工设计及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支持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也是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以上游戏软件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确定游戏软件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游戏策划、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网络游戏程序开发、二维平面美术设计、三维动画设计、音乐音效设计、游戏运营架构设计、游戏技术支持和维护等八个任务。支持以上八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游戏策划及架构知识、游戏二维平面美术知识、游戏三维美术知识、手机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网络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等。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

根据步骤2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依照职业成长模式理论,继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原则上应将典型工作任务分为4个难度等级范围,分别对应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依据知识和技术的难度等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的过程,构建课程链路,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入门,了解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概貌,并学会最基本应用,重整体、正确方法,而不是细节。阶段2:基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应用。阶段3:熟练掌握,通过行业专家的指导,实际任务模块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主要技巧。游戏软件专业课程学习链路图如图1所示。

4.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根据步骤3,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后,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需要综合考虑学习领域课程的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的阶段,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设计学习领域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后,一般需要由专家组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对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等7个要点进行工作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并设计学习领域。游戏软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探索,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领课程设置,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黎明,张兵.高职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体系设计[J].课程开发,2008.

开国大典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典型工作任务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课程开发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旨在探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下“软件开发工程师”职业的学习领域课题的开发,以《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为探索课程,构建以“能力”为出发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方案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2.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方案与我们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方案――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全然不同,它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2.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一般是:确定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难度等级学习领域开发设计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大纲。

①确定专业的职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明确专业职业培养目标并填写《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应表》。

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通过召开“工人专家访谈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20个左右的典型工作任务,填写《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

③确定典型任务难度等级。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成长模式理论,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填写《典型工作任务难度范围表》。

④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由专家工人、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训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对15―20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进行描述,并填写《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

⑤设计学习领域。在职业描述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填写《学习领域设计表》。

⑥编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填写《完整的学习领域表》。

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不同难度等级,编写学习领域课程大纲、《项目类型和实施步骤分析确定表》、《学习资源汇总表》、《学习领域课程大纲》。

3.教学过程的项目化

本课程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每个项目都要设置项目组长,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本课程通过选用企业实际应用的经典案例,科学编排,项目内容从浅到深,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逐步深入。

3.1教学目标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实践性较强、符合软件开发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数据库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是在企业工人专家访谈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体现“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教学内容及组织

为提高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益,在课堂教学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扩充性资料和参考教材作为学生拓展性学习。

3.2.1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巡回指导,现场考评”的实践教学理念。本课程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在数据库实验室现场进行。指导老师要提前给每组发放任务书,明确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学生应准备的知识、讨论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等。

3.2.2对于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用课堂讲座的方法进行解决。

3.2.3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免费资源,遇到问题要想到借助于网络去解决,借助网络获取知识。

3.2.4在课题设计时,以学生为本,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3.3教学评价

学习领域评价方式采用组内分工评价+分组评级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先由项目组长根据各小组成员在调研中的工作表现和工作量进行打分;再由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文档,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对各小组进行评级。

学习领域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项目组成员以答辩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及其提交的《软件项目实施竣工报告》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分为出勤率、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演示等。

4.结语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是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培养生产、管理一线和企业“零距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创新符合“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丁怡心.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教学内容选取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开国大典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数控技术专业行业背景

我院为集团企业办学,学院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工程机械制造商,主要从事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筑路机械、港口机械等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各事业部的发展和需求,按照数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专业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以创建部级示范性专业为建设目标。坚持以服务于就业为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热爱企业文化,掌握数控技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数控车、铣、镗、加工中心等机床加工工程机械产品零件,运用机械加工技术与方法从事工艺编制、程序编制、零件检测、简单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在原有课程资源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形成“1336”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3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技能抽考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6大岗位:普通机床操作员、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工程师、班组管理以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数控技术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分析及论证,典型工作开发及论证,课程设置、开发及论证,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实际工作典型工作,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从中归纳出典型工作,即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不是将实际的工作照搬进课堂作为课程进行教学,而是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具有鲜明职业特征,体现职业特色,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任务不能是单一、简单的工作,应该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典型工作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可以说是经过二次开发的实际工作,其知识技能的广度和深度高于实际工作,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课程。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这就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基准。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从简单到复杂零件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求既要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要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横向和纵向的排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采取能力分担法将各门课程中的能力培养分配到各个学习情境(教学单元)中,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景中的基本单元以完成某一任务而设计,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课程中的小型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2.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定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3.教学保障(1)硬件条件。本专业的硬件条件建设主要从校内建设和校外建设两方面出发,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或在实训现场教学布置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各事业部的资源优势,按照车间生产线式教学。(2)软件条件。要使行动导向教学有效地进行,良好的硬件设备只是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与之配套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3)教材编写。结合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及特点,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教材内容贯穿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难度以知识和技能的够用为准则,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为四级评价模式,即一级评价生反馈,包括对课程组织、课程设计、教材、教师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的反馈;二级评价学习收获,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三级评价行为变化,包括所学知识的使用、新知识的接受速度、递进发展程度、不同岗位适应度、创新能力等;四级评价产生效果,包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产品质量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投诉的减少、成本的节约等。2.教学反馈。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不足,通过动态跟踪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程度。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院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的探索和创新,经过七年的实践优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应用结果表明: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以满足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以公司用人要求为质量标准,依托校企联手,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

[4]张小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5]蔡友莉,魏良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3243”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

[6]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7]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开国大典课件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古典文献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古典文献是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直接依据。在高等学校开设古典文献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利于大学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延边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学科现状

一个学科作为一个学问门类的存在,应该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人才,以固定的机构为依托。在我校,设有古籍研究所,但侧重的是历史文献尤其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渤海史等的研究。而古典文献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没有固定的研究机构,没有硕士学位点,且在专业设置上隶属于语言教研室。2007年重新修订《延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前,“古典文献学”名为“文献学”,作为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选课存在。2007年以后,则更名为“古典文献学”,由原来的专业必选课变为专业任选课。实行主讲教师制以来,文献学却没有主讲教师,而是聘请历史系一名讲历史文献学的教授为中文系学生讲授文献学。事实上教学方法,中文系目前为止没有一位教师获得文献学博士学位,甚至连文献学硕士也没有。没有专业机构,没有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状况等等都使我校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提上了日程。

在上述客观事实下,古典文献学的教材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方法如何采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材选择科学化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先后出现了二十多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罗孟祯《古典文献学》,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周彦文主编《中国文献学》,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王燕玉《中国文献学综说》,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熊笃、许廷桂《中国古典文献学》,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等等,每一本著作都各有其优点,但对定位为民族性综合类大学的延边大学学生来说,相对来说比较深,课时与课量要求也过大,不太适应教学的需求。2006年以前,我校中文系选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编)作为参考文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辑佚与校勘等章节的安排基本囊括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而且难易程度适中。涉及解释古典文献专业知识的地方都举出文学文献实例,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更是一一予以解释。比如讲述训诂术语的时候教学方法,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谓; 言; 犹; 日; 当为、当作; 读为、读曰; 读如、读若; 之言(之为言); 谓之等等都举例参照。暂定为我系古典文献学教材,力求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编订符合我校实际的文献学教材。

三、课程内容设计合理化

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传统的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作为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内容一一详细介绍?笔者认为,目录、版本、校勘等作为古典文献学的基础每一门类都可以作为专题,在授课中是不能回避的,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深入、全面、透彻地讲授是不现实的。因此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可以简单提及必须进行合理安排。除必讲内容外,简单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学,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某种程度上也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

古典文献学作为中文系开设的专业任选课,应该对文学文献有所侧重。即在阐述基本文献学理论的同时注意所列举的文献实例应对文学文献有所侧重。比如在讲根据卷端书名冠词进行版本鉴定时,列举《元刊梦溪笔谈》、《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反映刊刻年代,《三桂堂王振华刊本警世通言》、《太平路新刊汉书》反映刊刻者,《别本说唐后传》反映版本类型,《新刻急就篇》《重刊拜经楼丛书》等反映版次,《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反映底本论文提纲怎么写。又如在讲古籍校勘的材料依据时,所列举的蒲松龄《聊斋志异》稿本,宋本《白虎通》,《尚书》孔传,《诗经》毛传、郑疏,《礼记》的郑注、贾疏,《左传》的杜注等都为中文系学生所熟悉的文学文献。

当今科学技术及其网络的普及化,电子文献的检索征引成为趋势。网络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选取科学可信的文献显得尤为必要。教授学生网络检索磁盘检索方法,告知学生国内外著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也是现代文献学的教学内容之一。

另外,延边大学作为民族性大学在地缘上优势明显,无论在文学研究还是在文献学研究方面都应该发挥其优势和特色,注意横向的比较研究。在授课过程中除对文学文献有所侧重外,对朝鲜、日本文学文献也应有所涉及。

四、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化

(一)教师启发法

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学方法,学习古典文献知识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理论学习通过文献学、书目提要等了解典籍的种类、性质、体例、作者、著述年代、流传情况、版本类别、真伪、有无注疏等基本情况,在学习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知道应该征引哪些文献为自己所用,这是学生学习文献学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统文献学教学中,教ν往是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教Φ慕彩谡季对地位,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感觉到古典文献是死的。加之学生古典文学基”∪酰对于一些基本典籍的了解仅限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掌握的知识,实际上十分片面,因此,文献学的摘要求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咸岢鲎约旱墓鄣阈纬勺约旱呐卸稀?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的交叉使用

全国各高校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强调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古典文献学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是必要的,某种程度上还能弥补图书馆珍贵古籍收藏很少或根本不收藏的缺憾。再如,在讲授古籍的装帧形式和版本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更直观也更感性。借此帮助教师更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优势是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及的。在讲授古籍装帧形式这一章节时还可采用手工演示的方法。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卷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书的模型。

古典文献学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现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科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我校古典文献学科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与采用对于我们从事古典文献学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今后教学和科研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戚福康.论文献学与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兼论教学方法的变通[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4)

[2]冯浩菲.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J].学术界,2000(4).

[3]于峻嵘.“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高级论坛”纪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4]董冰华.关于文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开国大典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确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48-04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两个参考、三层进阶、多方联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SJG450)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分析“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行业协会对“造价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对造价员的执业与职业资格进行考核与管理――编写考试大纲、组织考试、认定与注册实施管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大纲》分为《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两个科目。第一科目《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有:(1)工程造价相关法规与制度;(2)建设项目管理;(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4)工程造价的构成;(5)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和依据;(6)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7)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8)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调整。第二科目《工程计量与计价实务》(××工程)的考试大纲由各地方、各行业有关管理机构根据需要自行制定,送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备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了××工程考试大纲框架,其考核内容包括:(1)专业基础知识;(2)工程计量;(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4)工程计价。

各省、直辖市根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组织编制的大纲精神,也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与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考试大纲,都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要求相吻合,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是一致的。

(二)适合就业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目标

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对企业实践专家访谈活动,分析“造价员”的岗位,整理出“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内容,将行动领域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与职业能力岗位对应的核心能力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核心课程。[1]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因此围绕一栋建筑物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一栋建筑物的工程造价一般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建与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造价类核心课程,可按照“识图―施工―计量―计价”这一工作过程建构课程体系。

(三)基于工程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施工员与造价员岗位。为什么施工员成为造价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呢?因为熟悉施工流程及相关知识是从事造价工作的基础,而造价人员也多从施工员成长起来,基于此,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从施工员起步。其中,施工员的岗位工作就是按图施工,进行施工管理。造价员的工作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进行工程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与工程计价文件等工作。围绕这两个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学习任务途径,可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四)其他课程

在确定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公共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共同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如将制图基础与CAD融合成建筑制图基础与CAD;在文化基础课程数学中补充概率统计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复杂性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计算机课程中强化Excel知识的教学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在具体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建设上要进行精心设计。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开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层分析、三次转换、四级分解、多方参与等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为中心,以编制一栋建筑物的造价文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为目标,结合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第一,设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类课程。如一栋建筑物的单位工程涉及的内容有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因此核心课程中也要对应设置,进行训练。第二,设置《钢筋算量》课程。在工程造价工程量计算中,因为平法的实施,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整个工程量的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一般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企业中都有专门人员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同时,因为需求量非常大,一部分造价人员常以个人名义进行钢筋算量工作,单独承接任务,这样工作能得到社会认可,也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之钢筋算量确实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将以往放在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钢筋算量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开设一门课程――钢筋算量。第三,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工程量的计算是现在工程造价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如果说早期的工程造价软件解决了手工进行工料分析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的话,那么现在工程造价软件就是要解决工程量的计算电算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工程造价软件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发一些造价软件,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形算量”训练,以便学生适应发展趋势。第四,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竣工结算审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跟踪审核(跟踪审计)。这要求造价工程人员不光要能编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文件、投标报价文件,更要能编制工程结算文件,并能与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的协商工作。因此,要开设工程结算课程,对学生这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这些课程均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设置,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服务。同时,相应其他课程的开设也是为这个中心服务,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为专业服务及职业技能服务的精神。当然,必须说明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解决什么能力培养问题。

(二)两层分析

把课程开发过程分为职业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两个层面。学习领域课程是第一层面,由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内容后再进行转换配置,因此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即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分析是第二层面,以教师为主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论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内容。

(三)三个转换

将一系列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递减法”突显归纳性特征:一是终结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性(选择合适载体,合并关联程度高的工作内容);二是非重复性(归纳出与某典型工作任务有关联的部分,形成一个结构完整、任务不重复的工作)与同级性(所合并的任务应当处于同一个层级上);三是支撑性(分析能力群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完成终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支撑作用,上一级能力对下一级能力支撑,形成新的能力体系)。如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分为项目初步、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其中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过程又分解成给排水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定、给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给排水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等。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内容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能力递增法”突出成长性特征:一是职业性(学习领域间的排序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是教育性(学习领域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穿插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连续性和递进性(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递进性)。如图1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运用“能力分担法”,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然后依此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予以实施。“能力分担法”能实现知识的重构,体现了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目标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按照这一思路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四)四级分解

这四个层级分别是:由整个工作过程所构成的行为领域,它需要基本或导向性的知识,将工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整个建筑物的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核心课程对应的单元是单位工程造价,再逐步分解到分步工程造价、分项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单元,不同层次所需的知识越来越细化。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框架,相应的理论知识分别与每个层次相互对应。这就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个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将确保内容与生产体系的灵活性相适应,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五)多方参与

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其他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可合作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情况,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行业专家则对专业总体发展方向起着引领作用。在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过程中,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学院和企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课程标准、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宜松.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A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A Case Study

ZHANG Xiao-dong

(Jiangs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0019, Jiangsu Province)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党史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满族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