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经典传承遭遇师资尴尬

尽管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经典在儿童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在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中小学教师对于经典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不仅知识准备不足,对于什么是经典、如何学习经典等都存在着问题。许多学校部分担任经典教育课程的教师(为方便论述,以下简称国学教师)甚至连“四书”“五经”的内容都说不完整,对于儒、墨、道、法等中国最重要学术派别的代表人物都不清楚,对于传统教育中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更是全然不知。

令人不安的是,中小学还一时难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其根本原因是,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是不相容的,或者说,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经典教育的发展形势。在传统的教师职前教育体系中,大体是按照学科教师来培养的,如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科,但是基本上还是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而设计的,传统经典知识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是一般都是作为通识知识而存在的,并不像学科知识备受重视,因为学科知识被视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知识。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单在这个教育体系中,上述的这种状况也大体存在。国学教师难以真正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机会,因为,学校传统经典教育基本上是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兼任的,而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是没有专门的经典知识的相关内容的。可以说,在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经典传承与教师教育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学校课程设置制度,因为课程的类别决定着教师的类别,也决定着教师的培养。追根溯源,经学课程的退出是近代学制变革的结果。清末“癸卯学制”虽然大量引进了西学,但“中学”(中国传统学问)尚且以学科的方式保留了一席之地,那就是“读经”和“修身”两科;但到了民国之后,在“癸丑学制”中这两科就被取消了。按照蔡元培的观点,“小学生读一点经……是无益而有损的”,中学少选几篇“经传”编入文言文中是可以的,在大学文史哲等学科中分别讲点《诗经》《书经》与《春秋》《论语》《孟子》等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的学制虽然有不少变化,但对于经典教育的安排大体没有多少变化。这样,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影响不仅大大降低,有限的一点点也被分解得七零八落,相对专门的国学教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更深处看,现有的课程设置是近代西方知识体系的分类的结果,在“中学”无法与“西学”相融情况下,只能“西学为体”“纳中入西”了。虽然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设了“国学院”,以期培养专门的国学人才,但此方案很明显不是以解决中小学国学教师为目的而设计的。因此,目前在呼吁政府注重该问题,希望从上位加以解决的同时,唯一的做法只能从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入手寻求解决之道。

二、经典传承与国学教师教育

在上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个体应该发挥主动性,协调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问题,创设以校为本的教师自我发展模式。

1.国学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在学校

目前,传统经典教育还处在寻找和争取教育空间的阶段,学科化设计是其应有追求,但这有待进一步努力,尚需一定时日。但经典教育不能等待,经典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培养不能等待。在缺乏相应上位制度的情况下,目前的努力方向只能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层面。

就学校而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校本培训制度所释放的制度空间,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及其教师的培养寻找到合适方式和途径。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筹学校课程和师资,以合适的方式安排经典教育课程。在师资分配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单独的教师担任国学教师,或者设置学科与经典教育“双肩挑”的教师,核定其合理工作量和考核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就国学师资培训方面做出单独设计,从国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整体需求出发,大力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机构或国学人才的联系,设计基于校本的国学教师培养方案;同时,鼓励国学教师或相关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自我研读以及外出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师资的重要性,在对外联系中,主要是引进相关教材或者开展国学讲座,国学教师没有得到实质性培训。因此,提高国学教师校本化培训是开展经典教育的当务之急。

2.国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在自我

国学教师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自身,国学教师发展的模式是自我教育模式。不仅因为相应的制度还不完善,即便制度完备,国学教师的真正发展最终也只能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这是由国学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与一般的知识相比,国学知识的根本作用是提供内在超越的路径,追求君子儒之人格,如果己不欲仁,即便读了再多的书,斯仁难至。对于国学经典的自我教育,可以从文史哲等邻近入手,但根本途径还是要诵读经典,因为现在的教师太缺乏国学基础了。这里参照国学大师马一浮开办复性书院时所制订的“学规”,谈谈教师如何研读经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引 言

教学设计师作为一种新职业与行业日益得到关注,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角色、工作范畴、工作能力及要求、培养目标与方案等方面均有研究。美国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于2001年提出23项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为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要求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学设计师面临的任务是整体的,需要的是教学设计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将在校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设计与开发理念,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即BAG法)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为高校教学设计师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指工作和学习的一体化,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强调学习内容与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关联性。[1]

2.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又称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2]

3. BAG法

BAG法(Berufliche Arbeitsaufgaben的缩写)也称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开发的课程开发方法。[3]它是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对工作进行的整体化分析。[4]BAG法的实施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工作分析准备、工作分析实施以及分析过程的记录和成果评价。[5]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研究现状

查阅文献了解到,国内针对教学设计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方案研究,在《教学设计师:如何在高校中培养》[6],以及《教学设计师发展研究》[7]中都针对教学设计师在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我国教学设计师在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及其资格认证研究,在《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及其资格认证研究》[8]一文中侧重介绍美国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角色与岗位职责,为我国教学设计师资格认证提供启示。

三是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素质结构与职能要求研究,在《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与素质结构探究》[9]一文中概括了教学设计师的三大工作范畴并提出两方面素质结构体系,在《教学设计师职能要求调查分析》[10]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师的五方面职能要求。

2. 国外研究现状

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业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分别于1986年和2001年提出教学设计能力标准,[11]如表1所示,为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行为参考。

《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12]一书提供了大量专家工作实例和设计的产品,为新手教学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结合实际的经验基础和有益的启示。《掌握教学设计流程》[13]一书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实务丛书”之一,编著者参考Richey,Fields,Foxon的著作《教学设计能力:标准》(第3版),将教学设计师作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重要职位,提出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与要求,成为众多企业教学设计师的工作手册。文中还提出影响教学设计师未来工作的六种宏观趋势和八种微观趋势,为教学设计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导。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国内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岗位较多局限在教育类公司或企业,且大多数从事教学设计与开发工作,较少从事管理层面工作;而国外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岗位宽泛而灵活,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工作部门的教学设计师结合自身工作实例为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大量工作经验和启示。此外,从文献调研中也可以发现,国内对于教学设计师的研究也从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研究逐步走向应用实践的思考,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校教学设计师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参考,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现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仍然以学科为导向而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相脱节。无独有偶,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真实的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由此德国不莱梅大学职业教育家劳耐尔(FelixRauner)提出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BAG法应运而生。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运用BAG课程开发法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如《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4]、《基于BAG课程开发法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重构》[15]、《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16]等。但从文献查阅情况来看,目前尚未有运用BAG法分析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业的研究案例。教学设计师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之一,有必要通过科学使用BAG法对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业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教学设计师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三、教学设计师典型任务分析过程

按照BAG法实施过程的三部分要求,即工作分析准备、工作分析实施以及分析过程的记录和成果评价,对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一)工作分析准备

1. 选择合适的岗位

教学设计师这一行业目前较多集中在教育培训机构。本研究选用的对象是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选择的原因有三,一是该公司有明确的教学设计师招聘信息;二是该公司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速度较快,工作影响力较显著;三是本研究团队与该公司的负责人及教学设计师沟通较多,能为调查和访谈提供便利。

2. 成立工作小组

成立四人工作小组,其中两名是该公司的教学设计师,两名是高校教师。

3. 制定工作分析记录表与访谈提纲

记录内容包括七项内容,即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具与器材、对工作对象的要求。访谈提纲包括四方面内容,即简述工作职责、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分享工作案例。

(二)工作分析实施

工作分析计划确定以后,和公司取得联系,按照准备好的“工作分析要点记录表”及访谈提纲开展调研。

(三)工作任务分析的记录与成果评价

在调研结束之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所谓实践专家,是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可以是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和基层部门负责人。[7]本研究的实践专家是部门主管,属于基层部门负责人。在讨论会上,实践专家为每一阶段举出三到四个实际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相互讨论与分析,提出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雏形。

四、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若干种能力。本研究以《教学设计师职能要求调查分析》一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以《掌握教学设计流程》一书中提到的六种宏观趋势以及八种微观趋势为方向指导,参考IBSTPI(2000)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共23条)中的表述,结合教学设计工作流程及每项工作任务的特点,对上述分析过程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雏形加以细化,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名称,并对每项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如下。

(一)撰写教学设计方案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在开始一个新的项目之前,教学设计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并引导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分析用户的特点,帮助用户进一步明确学习需求,陈述总体目标及教学活动总体想法,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多个预期方案,并对项目经费及时间作预算与评估,以上内容以书面方式列入项目计划中,形成教学设计项目方案。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能以视觉、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有效沟通;能开展市场调研,进行需求评估;能描述目标群体的特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要求教学设计者更新并提升自身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1、3、6、9条的内容,均属于“基本能力”级别。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与学科专家、用户进行沟通,进一步明确学习需求,细化具体目标,界定教学内容,设计并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实施策略,制订形成性评价方案,提供测验工具与方法,提出实施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监控学习者学习的情况。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能设计课程或教学;设计能反映学习者个人和团体多样性的教学;能选择并使用多种技术来确定教学内容;能分析环境特征;能在最后确定设计方案和策略之前,对环境因素加以思考和研究。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7、8、10、12、17条的内容,均属于“基本能力”级别。

(三)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编制脚本文件,包括每一页的格式、程序、媒体要求和技术说明,监控脚本文件的开放,确保教学材料能够满足学习者需要和特点要求,确保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相一致,确保教学材料与学习成果、内容顺序相一致,确保与教学策略一致。编写教学指南、培训指南和其他支持性材料。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分析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教学环境中的应用,选用多种技术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界定和排序,开发教学材料。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11、14、16条的内容,均属于“基本能力”级别。

(四)教学过程评价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在形成性评价的检验中,收集关于教学材料能够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能力的信息,收集有关学习者达到学习成果的程度的信息,检验学习目标和测验是否清晰,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根据信息对所涉及的设计环节进行修改。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评估教学及其效果的能力。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18条的内容,属于“基本能力”级别。

(五)教学资源评价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设计者与小组成员一起工作,检验教学材料是否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学习目标和测验是否清晰,教学材料是否像计划中的那样被使用。检验教学材料监控测验工具的开发,保证与测验要求一致。向学习者讲解教学材料,并且为进一步的完善提出建议。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选择或修改现有的教学材料,确保教学产品和方案的有效实施。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15、23条的内容,均属于“基本能力”级别。

(六)快速原型课程开发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教学设计方案确定之后,为快速检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确定其开发的必要性,需运用快速原型法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形成性评价这几个阶段的工作同时进行,用快速、反复循环的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修改,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巨大浪费。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师需要与学科专家和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发现课程设计中的不足和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改进和解决。用快速原型法开发出的课程通过修正达到教学目标后,可以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入课程开发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需要负责组织安排好脚本设计、脚本审核以及负责教学教务的工作人员对后期开发进行跟踪。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能把最新的研究和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中,能将基础研究技能应用于教学设计项目中,能选择、修改或创建与项目相适应的设计与开发模式。除此之外,此环节也要求教学设计师不仅需要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还需要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2、4、13条的内容,均属于“高级能力”级别。

(七)教学管理与培训

1. 工作任务情形说明

专家型教学设计师已经学会去预见设计中存在的文化与技术冲突,他们知道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他们也懂得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员,教学设计过程应当包含设计者、用户、学习者和小组成员的“文化性知识 ”的分享。因此专家型教学设计师在工作中承担计划和管理教学设计项目工作,并对新手教学设计师进行相关培训。

2. 工作能力及要求

计划并管理教学设计项目,能确定并解决工作环境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促进同一个设计项目中参与者之间的协作,把商业技能应用于教学设计管理,设计教学管理系统。以上内容包含了IBSTPI(2001)教学设计能力标准中第5、19、20、 21、22条的内容,均属于“高级能力”级别。

以上七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不是由教学设计五个阶段的任务类型来划分的,而是由任务的复杂水平来划分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教学设计工作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因此设计者与使用者以及设计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便很重要,教学设计师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是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需具备的。

综合以上描述,根据工作任务难易程度提出职业发展阶段以及职业资格等级的建议,将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予以归纳,如表2所示。

五、总结与反思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师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职业与行业,对其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有效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了解职业特点与工作过程,有助于设计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设计师课程。

根据工学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思想和理论,采用BAG法分析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是开发教学设计师培养方案的初始阶段。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根据每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以行动为导向,将实际工作过程与在校学习过程相结合,设置相应的学习课程,称之为“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通过“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逐步完善教学设计师培养方案,从而真正落实教学设计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2] [4]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5]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文超,吴瑗,汪琼.教学设计师:如何在高校中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78~82.

[7] 卞丽娟.教学设计师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8] 郭雨,桑新民.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及其资格认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24~27.

[9] 汪基德,张刚阳,梁萌.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与素质结构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7~20.

[10] 周元春,张丹妮.教学设计师职能要求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2):34~36.

[11] Richey,R.,Fields,D.,and Foxon,M..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etencies: The Standards(3rd ed.)[Z].Syracuse,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2001.

[12] Katherine Cennamo,Debby Kalk.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M].蔡敏,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李洁,李元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 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33~134.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家型访谈会 工作过程 技能教学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

20世纪80年代,德国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背离的矛盾,由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团队――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提出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指南,并由此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在国内,姜大源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设计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是行动领域归纳,第三步是学习领域转换,第四步是学习情境设计。专家访谈会恰恰是工作任务分析与确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导向课程开发能起决定作用,所以组织好专家访谈会是一项意义远大的工作。[1]

二、实践专家访谈会的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一般要经过如下七个环节的设计。

上述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递进的关系,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调研工作是整个流程的基础,只有了解企业社会的需求,才能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组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工作内容,通过实践专家描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对本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前期企业和行业职业和工作岗位调研的总结和提炼。[2]

三、访谈会的设计

一个完成的实践专家访谈会包括以下步骤:介绍访谈会的目的,背景和基本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概念简述职业历程确定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汇总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要保证在整个流程的顺利实施,在关键环节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1、会场的设计

便于交流沟通,方便与会专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访谈会会场的布置通常采用U型会议桌形式布置。

采用U型会议桌形式布置会场①有利于专家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②每个位置的人员都能够看到前面的展板和投影;③主持人能够与每位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④让每个人从心理上感觉地位是平等的;⑤专家的出入较为方便。

2、邀请参会人员的设计

2.1人员组设计,企业实践专家――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描述职业历程和工作任务,能够把企业需求和教学培训相结合,能够提升和总结技术内容课程开发专家――熟悉课程开发的流程,能够把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解读课程设计;学校专业带头人――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把握专业方向和目标并指导转化为教学课程;

2.2企业实践专家的选择以我校汽修专业最近一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为例。这次会议我们学校邀请参与访谈会的企业人员有杨俊峰、沈桂良、屈左平、徐伟等7位专家。在后来的交流和沟通中得知,7专家位目前不从事技术岗位,主要以管理岗位为主。在职业发展的历程中不能从技术的层面说明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可能会导致在典型任务的提取上跟学校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偏差。

根据这样的情况,访谈会企业专家宜采用如下要求来选择确定:

专家人员以嘉兴本地资源为主;最好全部来自汽车相关行业;企业类型包括汽车配件销售、4S店、维修厂等;具有从事管理或技术管理岗位多年的人员,一般平均工作年限10年以上。

除了满足上述行业企业从业背景要求以外,为使访谈会能最有效获得相关信息,通常还需要满足下面几方面的要求:

人数:7―12名;人员太少不能够覆盖本专业或行业,得到的信息不够完整,人员太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沟通表达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陈述个人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内容。(3)访谈教师的选择访谈教师的任务是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协助专家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在选择教师中要考虑以下几点

事先要经过培训,有较好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背景,对本地作业企业的环境、工作现状生产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了解重点的访谈环节和注意事项;表达总结能力要强 。[3]

3、访谈会技术环节的设计

3.1引导问题的设计,为使教师和专家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通常需要设计访谈的一些引导问题,由这些引导问题的访谈进而实现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们之间就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特别是任务的内容、操作流程、教学流程设计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以获取我们想要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信息。常用的一些引导问题有: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的工作过程如何获得合同;岗位在哪里,条件如何;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等等。

3.2典型任务的归纳,典型任务的归纳可以采用“交叉填空”的方式来获得信息,以便整理归纳。交叉填空活动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教师问卷表,在两份问卷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四、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实践专家访谈会后的课程设计

我们在具体设计汽修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的时候,参照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思想,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采纳了专家访谈会所提出的一些宝贵建议进行了课程设计。

在课程体系开发中,遵循“工作过程分析――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校领域――设计学习情境”逻辑主线。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中实现了以下工作成效。[4]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依据工作过程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先后顺序的思路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2.转变教学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采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3.改造教学环境,创设与“4S”店相一致的专业教学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岗位,实现学校学习环境与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1-6.

[2]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教学资料与内容的单一

目前,庆典环境设计的市场已相对成熟,根据其形式可分为两类,分别是社会庆典与商业庆典。如佛山“秋色”、孔子文化节等,这一类文化活动为社会庆典;农博会、演唱会等以盈利目的的活动即为商业庆典。正因庆典形式的多样化,其产生的作用具有深远性,因而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此。目前,庆典环境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教师对教辅资料的选择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庆典设计有关的资料多围绕婚礼、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论述。展示设计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侧重场景设计,以目前由朱瑞波与于忠编著的《现代庆典策划设计》一书为例,该书侧重讲述的是策划活动,但在课程细化讲授中还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庆典类别看,该书讲述了除节日外的开业庆典、开盘庆典、封顶仪式、奠基典礼、搬迁典礼、毕业典礼、会展典礼等,在这些类别里,如开盘庆典等都是跟随社会发展而增添的反映时代的内容。然而,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追赶社会发展步伐时却忽略了历史,遗漏了古时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礼。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法等,提高其参与意识。为转变现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实际操作的课时量要占总课时的70%,要打破常规,让学生主导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硬件设施的制约,一般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操环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该形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自身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总结性评价则是针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作出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多为教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思考与调整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如学生方案设计中的讲评,通常是学生将方案分享后,教师针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总结性评价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变成最终作业的讲评与打分环节,这对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庆典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

在社会中,某部门、团体或者个人,因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有条有理的活动与仪式,统称为庆典。而举办这类活动或仪式之前,以空间为载体进行的场景、灯光与流程的设计,即庆典环境设计,文中简称为庆典设计。其实,庆典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得益于现代多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庆典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用频率与范围也愈发高与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庆典设计,笔者除了针对教辅资料中的庆典内容进行讲述外,还补充了两种类型。

(1)祭祀庆典

查阅中国古代典礼仪式可知,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祭天、祭地与宗庙祭祀。除此之外,还有狩猎祭祀、求雨等具体的祭祀活动。笔者认为,古时的祭祀活动是庆典活动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不应忽略,无论从历史还是专业角度都应让学生知晓这部分历史。

(2)其他个性典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无论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创意与个性的表达。在现代庆典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众多新奇的仪式活动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中最为典型的为离婚礼。200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了首次以离婚为主题的展览会。无独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布莱顿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开始”的离婚主题博览会。在中国,让“离婚”一词变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转向平常与诙谐的,不得不提及电影《非诚勿扰2》。在银幕中,离婚仪式的现场与结婚仪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调中,点缀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袭黑色礼服亮相,用来突出“离婚”这一主题。现场司仪将二人自恋爱到离婚的过程向亲朋简述,紧接着进行取下婚戒的仪式,与此同时,司仪庄严地宣布二人离婚,成为单身。虽然此等场景是影视剧的艺术化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继效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除讲授法外,还使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教师有意地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如,课堂中对陈奕迅“DUO”演唱会的场景设计赏析,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悦地、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赏析。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是对常规教学方法中项目实训法的有效补充。庆典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优秀的方案在课堂上的诞生,需要思想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间对各自方案的讨论,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显著地感受到学生设计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与开阔。指导自学法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资料匮乏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内容,佐证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特别设置了部分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假设、证实假设、修正并得出答案。笔者在实践后发现,相较讲授法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理解率、运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实训的同时,笔者还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实地考查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市场中感受庆典环境设计的气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知识点的体悟。

3.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设计说明,其中包括小组主题的确定说明、风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评价多发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过程中,因此总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最初方案的构思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设有讲评及讨论的部分,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设计思维过程更为清晰、流畅,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与重做的几率。作业讲评环节的实施者多数为教师,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师的个人倾向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为此,笔者特意加入了学生互评、公司专家讲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作业讲评建立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上,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至此,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第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组成,学生评价教师也是为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最实际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问题微调授课计划,课程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三、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党史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满族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