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国大典读后感

开国大典读后感

开国大典读后感范文第1篇

1949年10月1日,这是多么重要的日子啊!是个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啊!这是我们伟大祖国诞生的日子!是这一天,我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这一天,我们中国人民不再受到外人的压迫了;是这一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开国大典》这一课,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情景。下午三点,嘹亮的《国歌》响起,当看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我的心也跳动起来。是啊!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句话呀!还有最后一句话“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时,我知道,这“光明”不仅是指火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是的!我们不再作奴隶了,可以自己当家作主了。这怎能不使人们高兴呢!可祖国的今天和人民的今天要归功于谁呢!要归功于我们的战士,是他们打倒了日本鬼子,打倒了蒋介石反动派。可他们有些人却英勇牺牲了!有小英雄王二小、雨来、张嘎子,谁不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了这一课,我可真是受益匪浅呀!

开国大典读后感范文第2篇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然而,受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侵袭,当今社会变得日益急功近利,这种负面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使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学生们出现了浮躁、自私、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各地的读经班、诵经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各校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更是层出不穷。社会上,从于丹、易中天、钱文忠成为“学术明星”,到各大书店各类国学经典著作的热卖,都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国学经典价值的重新认识。

然而,各地的诵经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多是中小学生,如“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的创办、“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却忽略了作为未来教师的本专科院校的师范学子们,而他们才是今后国学经典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所以,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我们从2009年以来,对全市公办幼儿园进行调研和论证,从各幼儿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学前教育课程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从未来职业发展诉求和提高幼专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出发,学校组织本校专家和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编写了国学教材——《国学经典选读:大学·中庸·三字经》,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同时决定从2010级新生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共必修课。其目的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借此,使繁浩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正式进入学校课堂,“读千古美文,做淑女君子”。所以,作为国学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应该认真扎实地做好国学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完成育人目标。为此,笔者就“国学经典诵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诵读引领课堂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重要读书方法。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无论是古代的蒙学教育、经学教育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于读书,《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的教诲,《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如果在阅读时将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见,“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课堂教学时以诵读为主线,在多种形式的听读、个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师生对读的展开下,将书面文字变成可感、可听的立体文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奏,形成语感。在充分诵读之后,教师再适时采取其它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修养精神道德、经世致用。

二、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班级交流,师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在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时,就尝试运用这种教法,在教学时将史例材料、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如《弟子规》中针对孩子的

转贴于

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内容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内容浅显易懂,但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行这是不容易的。为此,在《弟子规·入则孝》的讲授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视频《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然后呈现《父亲的信》和小品《父亲》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析案例、评案例、结案例。在整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最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感悟到要“孝”,要感恩,这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收获的内容。最后再通过经典原文的解读与导引,学生理解了“孝”的深刻内涵,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自主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课为公共必修课,授课计划为每周2学时,共32学时。由于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只凭课堂90分钟面面俱到地讲解每部经典,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因此,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在开课伊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任务的督促及分工。每组的任务:一方面从国学经典著作中选取成员共同感兴趣的经典著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制作ppt课件,然后利用课前10分钟,选取一名代表把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读书汇报。另一方面检查督促组内成员背诵和作业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辨析材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读书汇报虽只10分钟,却使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含量和效果。

四、创新评价机制

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其中课堂表现占10%: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协作能力、出勤等。国学经典读书汇报占30%:在汇报时根据内容准备得是否充分、课件是否清晰美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师最后以小组合作综合完成情况及每人分工情况给定成绩、评定成绩。“诵读经典,感悟生命”相关论文占10%:根据文章质量评定成绩。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采取口试形式进行经典篇目的背诵和相关国学知识的问答。

开国大典读后感范文第3篇

在语文课堂中感知方法,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迁移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诵读经典,领悟方法,感悟生命的价值,成为我们两所学校语文数学的探索点。

低年级的老师利用表情阅读、动作阅读和表演等形式,结合简单的儿童诗和古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在简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作品的魅力。中年级的老师主要教给学生发音的方法,结合课文童话故事、古诗和小的散文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感悟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生命质量。高年级老师主要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上下功夫,学会把握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展现。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学生自然会感受、感悟到生命。

在国学课堂中领悟内涵,润泽生命

2010年9月,学校与育灵童研究院合作,将国学纳入到课程之中。学校使用育灵童研究院编著的国学教材,教师与研究院的老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一年级主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三年级主要诵读《论语》(选上)《论语》(选下);四年级主要诵读《大学》(选)《中庸》(选);五年级主要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上主要诵读《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和《历代散文选》。学校的老师们在国学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汉字演变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美,利用经典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国学的内涵,将国学和生活实际结合,内化国学的内容,最后通过诵读领悟内涵,在诵读中润泽生命。

例如,刘郁老师在上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读《五歌》中的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借助形象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生字、词,再读通课文。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将着力点放在了诵读上。先让学生听著名播音员诵读的《五歌》,然后学生在不断评价中开始探索性的诵读、加动作诵读、和老师对读、表演诵读,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越读越有兴致。最后,孩子们说:“老师,太有意思啦!我们也说几个对儿吧。”老师和同学在诵读和创编中,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诵读活动中强化体验,丰盈生命

开国大典读后感范文第4篇

台三学子的独特气质,源于学校多年来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将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开发了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吟诵涵泳中增强素质、提高修养。

一、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世界叹为观止。而文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感染力、影响力,是现代诗文所无法比拟的。

“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诵读经典诗文。是一种生命的洗礼,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是一种礼文化的渗透。小学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熟背诗文经典活动,让他们接受经典的熏陶,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孩子究竟该学哪些诗文呢?我校教师从众多的经典中,精挑细选篇目,编成古诗词校本教材。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组织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五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

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落到实处,让诗在学生心中,礼在学生行动中,我校构建了多种经典诵读形式。“课前读”,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上读”,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意境,理解情感;“回家读”,鼓励学生和家长每天诵读5分钟,多读多背从而多用;“假期读”,在每个假期来临之际,学校都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篇目,在学期初,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学子”;“主题读”,按照节日时令或者学校开展的教育主题整合同一主题的古诗文,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提高。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网等多种平台,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同时每月还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深化“张开飞翔的翅膀”课外阅读活动。读书送好“礼”,我校把《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以及学校推荐的经典诵读篇目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内容。文社活动蓬勃开展,经典诵读成为了校刊的主要内容。

每年的3月29日,是学校的普通话节。学校将经典诵读与推广普通话结合起来,如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的经典诵读活动,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把优美典雅的诗词谱上乐曲,唱出来,把富有哲理、故事情节的经典演出来。形式多样的演出使经典深入人心,阅读经典,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为了便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还完善了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增添了大量中华经典书籍,还专设古诗文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发帖交流经典诵读的感受、体会,查找有关经典阅读的资料,进行古诗文背诵的在线游戏等,让学生氤氲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情感、提高道德修养。我校的周玲同学,原本是内向羞涩、学习成绩一般的小女孩,她为古诗词的魅力所吸引,爱上了经典诵读。经典的熏陶,让她变得落落大方,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在班级中由“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2007年7月,经过层层推选,我校的诵读节目《茉莉颂》入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我爱诵读”专题节目录制,而周玲同学正是这个节目的领诵者。

二、诵中华经典 创校园文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天清晨,我校学生都会诵读经典。孩子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经典,跨越时空赴亘古的经典之约。

诵读经典是我校构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经典诵读成为教育活力的源头,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石”。这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学校注重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的有效途径。文字其表,精神其质。如何让经典诵读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

(一)经典诵读,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古典诗词中充盈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人性美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香九龄,能温席”的孝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博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从诗句中找到。为了让“礼”文化渗透到整个台三的校园文化中去,学校举行“礼――为人之道安身之本”礼仪系列活动,注重小学生礼仪习惯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台三小大队部开设“礼仪讲坛”,“礼仪讲坛”每周一请一个学生或老师选取《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论语》等内容讲解礼仪内容。在“礼仪讲坛”讲解后,大队部对各班教室环境、课前准备等进行抽查评比。除此之外,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也以礼仪教育的内容为中心,校园中随处可见“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弟子规》”等礼仪警局格言。平日里,学生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常用礼貌语成为习惯。学生看到老师鞠个躬,问声好;见到客人敬个礼,让个道;进到办公室先报告,不在教室、过道喧哗和吵闹;衣帽整齐,着装得体,个个把红领巾佩戴好;集会路队队伍齐,学习用品摆端正,书包时时收整洁,如厕次次讲清洁……

二年四班的家长感慨地对教师说:“真没想到,这么长的《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竟能背下来,对长辈也更加孝顺有礼了。学校这项活动组织得太好了!”

(二)经典诵读,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会深深地影响民族的品格,但是,对民族的品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经受的考验和磨难。越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报国热情越高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在诗人的笔下就越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宋末文天祥,外敌入侵,国家飘摇,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开展“民族传统教育月”活动中,我校开展诵读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古诗文比赛,举行“读古诗写体会”征文比赛、“读古诗,颂英烈”故事会、“唱古诗,缅英烈”等活动。在“读、唱、演、写、讲”中,民族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三)经典诵读,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西方文化更多地走进了我们的意识领域。表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节日占据了我国节日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洋节日开始包围着我们的孩子。学生对圣诞节津津乐道,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以。《元日》、《清明》、《七夕》、《水调歌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诸多作品就明显包含着各种节日习俗。每一种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我校每个月都会结合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2009年“清明节”,我校找到了经典与缅怀英烈的清明文化的结合点,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吟诵经典,缅怀英烈,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吟诵会上,既有师生同台表演――《人民英雄纪念碑辞》,又有台上台下互动齐诵《长征》、《清明》,掀起了一阵阵吟诵高潮。

(四)经典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是一幅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我们将古诗词带给孩子们,也把古老的芬芳带给孩子,把祖国的气息带给孩子。如,学校在国庆节前夕开展“童声同诵一首诗,童心同颂一个家”爱国诗歌吟诵活动。诗歌吟诵通过三个单元进行,分别是“崛起”“我爱您,祖国”“十月的北京”,叙述了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从东方沉睡的巨龙到崛起的亚洲巨人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响彻云霄的诗句让每个台三小的师生心情澎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近年来,我校还把经典诵读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经典诵读目标的全面落实,建设翰墨飘香的经典校园。

三、校园琅琅诵经典 道德建设谱新篇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书香益智、书香冶情、书香明理、书香健体”的育人模式,提出了“谦谦君子,台三气质”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项扎实的技能、一手漂亮的书写、一纸好文章、一颗爱心、一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育人目标,其中“一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做人的根本,它包括待人接物、治学思考、个人卫生、环境意识等方面,形成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

经典诵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我们也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为自己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爱心小天使”。对育智学校的爱心捐助,我校学生捐款近一万元。“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的人伦美德教育渗透在我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少先队大队部在“拗九节”前夕开展了“浓浓拗九粥,深深感恩情”的敬老爱老活动,发动全校学生为长辈熬粥、洗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环保思想,“天人合一”的朴素情怀,我们落实到学生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爱护,对“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粒粒皆辛苦”的爱惜粮食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体现在我校学生对“三坊七巷”改建与保护的关注中,开展了“近代史中的福州人及历史功绩”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学生还曾经在“横街建设我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献计献策。在“福州文明我先行”的文明宣传语的征集活动中,全校学生参与征集近千条的宣传语,每周都向市文明办选送20条优秀文明宣传语,并评选出校园“文明小使者”。我校还发动学生利用环保材料制作“海西心愿卡”,表达学生对“海西明天更美好”的美好祝愿。近年来,我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文明礼仪”和“诚信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海西建设合格小公民”。我校成为“台江区文明礼仪示范校”、“福建省诚信示范校”。

开国大典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字】经典诵读 培养情操 提升能力 教学相长 和谐社会

【正文】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华少年。

一、传诵经典,培养高尚情操。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诵读经典,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诵读经典,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诵读经典,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净化。

二、传诵经典,提升文学素养,强化阅读能力。

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胸有万书,下笔自有神!经典教育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程度。

三、传诵经典,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四、传诵经典,促进社会和谐

“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党史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满族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