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制主题

自制主题

自制主题

自制主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学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52-01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歩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学案与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歩一歩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歩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徐九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制主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考生;心理问题;人本主义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他们的理论观点被延伸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是立足于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人不单单是社会实体也是自然实体;人性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自然人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是无限的。知觉的产物一是行为,二是学习。一个人的基本行为都是他对自我评价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是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和发现他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即“完善”,不断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其理论主张要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研究。主要研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关注人的内在发展水平和自我引导能力,形成一种以自由教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和创造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重视人际的相互影响,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同时,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还有助于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是指各高校开展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的全日制学生。这类学生按照普通全日制学生模式进行管理,采取住校形式进行全日制的学习。同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完成学业是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在校期间的三大任务。总结近几年全日制高校自考助学班的发展情况,全日制自考是部分高考落榜生的选择,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相对于高校普通大学生更为特殊。

(一)自我评价失调

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大部分自考生的求学道路履步维艰。高考的失败让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也造成了创伤。他们通过全日制自考的学习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内心时常矛盾纠结。特别是来自外界的异样眼光或与统招生的竞争对比,让那些内心敏感的自考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他们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无法客观的认识自己,导致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失调,自尊心受挫。

(二)自卑心理普遍

目前,全日制自考生大部分来自高考落榜生。高考“落榜”,这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是一个打击,也可能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到高校举办的自考班学习,与正式录取的大学生本科生待遇不一样,社会有关部门给予的重视和关心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比较差,不能及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完成学业都存在困难。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愿轻易向他人表露,自卑心理也会更加严重。

(三)焦虑情绪突出

自考生学习基础较差,对完成阶段性的学业存在困难,不少自考生对自己能否顺利毕业都存在疑惑。部分自考生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带着他们的殷切期望来到大学学习。然而望子成龙的期盼却在种种现实中遭遇不利因素限制或阻碍。有53.4%的自考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使他们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悲观丧气、焦虑、自我评价过低等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社会上对他们的认可度还较低。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对自考生存在偏见,不太愿意招聘自考生。就业压力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自考生的焦虑情绪。

(四)抑郁问题明显

部分自考生可能在入学前对高校全日制自考产生过高的期盼,当他们进入大学后,接触到自考,就发现自己就读的大学并非想象中的样子,将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自卑感和被欺骗感。其次,当自考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获得毕业证后,在进行下一步选择的时候,多少会因为自考文凭受到不公平对待。现存的种种阻碍和不公平使得自考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抑郁心理也随之出现。

(五)社会性情感冷漠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冷漠是遭遇多次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退缩反应。课堂上,部分自考生出现“课堂冷漠”现象。有的学生上课懒散拖拉,经常迟到;有的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而另一批学生虽然没有旷课行为,但在课堂上完全无视老师的存在,对老师教授的内容充耳不闻。在社会交往中,不少自考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对他人总是怀有戒心或者敌意,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表现出来冷漠,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

三、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变化和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根据这一目标,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高校教师和高校教育管理者对自考生的前途更应充满信心和希望,需要不断的向自考生灌输信心和希望,在学校期间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把学习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二)重视师生关系,引导成材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理论出发,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大要素为“真诚”“接受”“理解”。这三种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真诚”,即教师要做到民主平等、言行一致。高校教师在与自考生交往中应该是坦诚相待,要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不要不公平对待自考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公平对待的,减轻他们存在的自卑感。其次,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第二要素是“接受”,即教师要做到“积极关注、自由包容”。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方面应积极关注,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理解自考生在面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时的表现,并且可以积极的鼓励自考生去面对和解决。第三要素是“理解”,即教师要做到“交流理解、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都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理解学生的言行和内心体验,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成长成才着想。

(三)创新就业模式,重视实践

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和自我指导能力,当自考生每天只接受传统的理论教学,其自我建设性及自我指导能力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在社会上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和处理人际关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目前就业形式下,自考生的就业压力大,自考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的长期存在是不利于自考生的身心发展的。高校通过积极筹划建设有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联合,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培训和实习,帮助提升自考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企业目前的发展和方向。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和企业和欢迎的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

(四)扩展教育渠道,因材施教

全日制自考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比较大。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对自考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必须是弹性教育。自考生大多文化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自考生曾因考试受过挫折,对传统书本式教育容易产生厌恶。对自考生进行心理教育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在教育媒介上利用影视媒w和传统媒体;在教育方式上利用课堂教学和活动实践;在教育场地上利用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等。要从多方位进行分层教育,因人施教。根据自考生的心理变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利.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角度浅析高校法学模拟实习――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15(4).

[2]沈锦航.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金华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自制主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招生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56-05

大学自主招生已历经了10年改革历程,自主招生从报考要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招生作为落实大学招生自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自主招生仍然面临许多改革难题,招生中的自主性、科学性、公平与效率方面都在不断凸显新的问题需要突破。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自主招生改革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应基于10年实践总结经验、聚焦问题、凝聚共识,突出改革的重点难点,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面对自主招生的新发问题与改革需求,大学应始终扮演主体角色,通过加强自身招生能力建设,使得自主招生中的各项难题得以破解,从而从实质上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自主招生改革依然面临的难题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起初,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人们期望该制度的付诸实施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然而各种担心和质疑也蜂拥而至。关于自主招生背离了初衷、影响了高中教学、增加了考生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演变成了“小高考”、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成为“掐尖大战”的议论和报道铺天盖地。自主招生联盟的粉墨登场更使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达到巅峰。围绕自主招生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大学积极地予以回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出台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毋庸置疑,这些措施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招生实践中的问题,但由于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复杂性、高利害性和高敏感性使得改革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

1.如何切实发挥大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施自主招生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大学招生自的现实体现。起初,教育部希望“试点学校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一指导思想是对自主性的清晰解读,大学在自主招生中的功能角色一目了然。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大学在招考中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

首先是长期在“大一统”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于简便录取新生的许多大学,不太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复杂多样的自主招考工作。其次是招生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很难看出大学究竟要招考什么样的学生。各个学校招生简章中“有创新”、“有学术潜力”、“综合素质优秀”等表述可以适用于任何高校,并未体现出各自特色。最后是大学尚未建立完善的招考机制,制度不够健全,专业招考人员缺乏,科学招考的能力有限,相关监管机制仍需健全。招生政策也过于多变,每年都推出新的措施,有些让人捉摸不定。一个如此重要的制度一直处于变幻莫测中,势必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

2.如何提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

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科学性在招考中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目前,有关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考生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考生要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测试和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仍然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录取依据,这意味着考生至少要参加两次重复的文化课考试。而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则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第二,由于招生院校的综合选拔体系尚未形成,致使招生院校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等颇受质疑。10年来尽管自主招生试题可谓形式多样,却被社会诟病为“偏”、“难”、“古”、“怪”。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另外,现行的制度设计仍然以学业成绩优秀为核心指标,不利于那些有发展潜质和特长但又通过高考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第三,招生院校尚且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招考队伍。在试点自主招生制度后,部级(教育部考试中心)一省级(省级招办)一校级(招生院校)三级考试招生体系日渐形成,大学也成为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级,开始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之前未承担的工作。但目前大学缺乏一支专业的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去承担这些任务。

3.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之一,也是被社会诟病较多的方面。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一是指机会公平,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明显有利于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学生。2012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推出的面向农村考生的“自强计划”、“圆梦计划”也被认为是“杯水车薪”,真正受益者甚少:二是指微观层面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首先,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和内容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这对于信息闭塞、沟通欠缺的农村学生很不利。其次,受条件所限,农村学生缺少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训练,面对自主招生面试不知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三是指对自主招生监管不够,过程不够透明,暗箱操作、递条子、权钱交易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危害自主招生公平。

在保持公平的同时如何兼顾效率也是对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挑战。自主招生中的效率问题指向考生应考的精力、物力投入和招生院校人力、物力投入两个方面。一方面,招生院校为了录取5%的学生,要投入远高于录取其他95%的学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在现有制度设计下,考生面临多次应考的挑战。考生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还要参加多次考试,但最后都要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并未彻底解决多次应考的问题,反而被指加大了考生负担。由此,考生多次应考不仅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也是招考效率问题。

总之,在改革发展10年之后,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公平与效率方面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也必将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目标。

二、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建议

社会在质疑和指责自主招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围绕改革中的难点建言献策。在改革试点10年后的当下,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日趋温和和理性。在种种评议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大学参考。

在统一高考制度框架下,如何处理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焦点问题。关于这一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了两个选择与构想,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大学完全自主招生,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课成绩,招生院校不再组织文化课考试,只组织面试。在熊丙奇看来,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关系应该是上述两种关系中的一种,而不是现在考生既要参加自主招生文化课考试,又要参加高考。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就当前大学的招生能力和实际而言,第二种关系模式可作为当前的实践模式,而第一种关系模式可作为自主招生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改革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既然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那么就不能过分倚重以文化课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而是应建立包括综合素质发展、学校推荐、个人表现、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测试面试等信息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突出对考生文化课之外的道德素养、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基本素养的考察,应切实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第二,大学应加强自主招生命题研究,或者建立第三方专业化考试机构,逐步开发类似于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Test)、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大学应规范面试命题,提升面试题目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面试作用。第三,大学应将招生与培养相结合,设计针对自主招生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是与统一高考类学生混合培养,从而提高自主招生制度的效果。

自试点以来,社会对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建议最多。对招考公平的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和名额投放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考生利益,所有招生院校都应制定类似于“圆梦计划”这样的专门针对农村考生的计划。第二,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设定应考虑到农村教育实际,也有人建议为农村考生设立专门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三,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建议大学公开自主招生过程,公布考生基本信息,实施阳光招生;对效率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应优化制度设计,协调好高考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与联考、联考与各大学组织的考试、自主招生与高中教学的关系,不应让考生在短期内重复、多次考试,不应加重考生负担。

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已对自主招生作出安排,“规范录取行为”成为改革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内容,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和试点高校的准入退出机制、维护招生公平将成为工作重点。

由此看来,在试点10年之后,自主招生改革已进入关键期。自主招生工作的难点已经凸显,政府和社会已对自主招生改革达成共识。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规范录取、提高科学性、促进招考的公平与效率将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大学招生能力建设

回顾自主招生的改革历程,面对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提高大学招生能力成为改革的根本突破口。大学招生能力是指大学能够招到自己想招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确的招生理念和目标、专业化招生考试专家队伍、稳定科学的选拔指标体系、高效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管办法等方面。大学应积极发挥自主性,主动担当改革重任;应加强招生研究,提高招考科学性;应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招考公平,提高招考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招生能力。

1.明确招生目标

招生目标是大学对想要“招什么样的学生”的清晰表达,是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而确定。只有招生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招生中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才能使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选拔标准研制、命题与面试等有清晰的方向。目前,试点自主招生的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自主招生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招生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如北大2012年自主招生目标的表述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清华大学是“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等。尽管各校用词不一,但基本都强调综合发展、创新潜质、特长突出、优秀高中生。招生目标趋同化显而易见,很难看出各校人才选拔的独特性。

自主招生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其初衷是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探索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机制,为大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因此,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选拔目标应有所不同,而不同大学的招生目标也应有所不同,这才能充分体现,“多元录取”精神。这就要求大学应以自主招生改革为契机,利用好招生自,充分发挥自主性,立足学校实际,综合考量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紧紧围绕“想招什么样的人”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人才培养命题,树立独特、清晰的人才选拔理念和招生目标,指导自主招生实践。

2.组建考试招生专家队伍

在部级一省级一校级三级考试体系日趋明朗化的背景下,大学也成为一级考试机构,开始承担命题、笔试、面试等招考任务。由于大学招生是对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化考试招生队伍,承担考试招生研究、制度制定、命题、面试等任务。专家队伍应由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建,人员可从各个学院遴选产生。选拔要求是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较充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对考试招生有兴趣,能保证时间投入。对组建起来的队伍,招办应组织对其进行考试、命题和面试的专业化培训,了解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招生现状,学习掌握考试、命题和面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专家队伍的工作职能是开展考试招生研究,定期向学校提交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报告、自主招生类学生学习发展状况报告,为招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参与制定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规范自主招生行为,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承担自主招生的命题和面试工作,根据学校的招生目标和要求,命制高质量试题,组织高水准的面试,为学校招到适合的、高素质的学生。总之,只有组建起了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大学自主招生的各项工作才会有依靠力量,规范考试、提高选拔的科学性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3.研制综合选拔指标体系

规范自主招生、提高选拔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着手研制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使大学、社会和考生对自主招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使选拔内容确定、命题和面试有据可依。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研制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和招生理念,体现人才培养和招生特色,应有助于大学实现招生目标,清晰明了、简便易行。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制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构成、指标权重、每一指标的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次级指标内容、每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分数的合成方法等内容。具体到自主招生中,就是究竟应考察考生的哪些因素、每一因素能体现考生的哪方面素质、多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因素占多大权重、通过什么方法评价每一因素以及最后如何合成总分数。制定指标体系应全面收集自主招生类大学生的中学、大学甚至毕业后的学习及综合发展信息,应系统总结改革10年来自主招生的问题和经验,应基于对高考专家、高中教师、命题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等的深入访谈调研,使指标体系有充分的依据和大量的数据基础。有了指标体系。大学就可明确自己的招生目标是通过哪些方面和什么途径去实现,社会和考生也就清楚每个大学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命题和面试专家也就有了命题的方向和依据。

4.优化制度设计

自制主题范文第4篇

关健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命题规范 命题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国家考试是主导与核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命题是否科学、规范,对各自学考试的质量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严格按照全国考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命题,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规范研究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命题文件的规范

自学考试命题文件是组织命题、组卷、审定试题,以及对试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命题文件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教材,等等。命题文件的规范,一是文件的完备性,即命题文件是否齐全;二是文件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文件的执行、落实和评估。

(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经自学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审批并向社会的指导课程教学或指导考生自学及命题的文件,是教学单位组织教学、考生学习备考、命题部门组织命题的依据,对保证试题质量和考试的信度及效度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

自学考试是一种水平性考试和标准性参照考试,它的考核目标是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考试计划中规定的学历层次;它的参照标准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该门课程的水平。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时必须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具体明确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认知层次,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大纲的编写原则上参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但绝不能简单照搬,要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专科课程的内容应着重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保证必需、够用为度;本科课程内容应体现一定的理论性,着重强调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课程知识特点和地方区域性的要求

课程考试大纲在确定学习内容和考核要求时一定要体现地方区域性特色,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实际生产活动需求相一致。在设计试题类型时要注意体现课程性质的特点。

(二)命题实施意见。

命题实施意见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课程考试大纲拟定的命题考试说明,主要包括命题的指导思想(宗旨、标准和目标),命题依据的范围,考试试卷的蓝图(题型、能力结构、难度结构等要求),考试方式及要求,样题等内容的实施意见。命题实施意见的制定必须尽可能详细、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

(三)试卷蓝图。

试卷蓝图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命题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测量学原理制定的双向命题细目表(一般为二维表),是考试命题组配试卷的重要依据。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考试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试卷蓝图的一般程序如下。

1.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在试卷设计中必须解决课程教学中要求考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对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所以在编制细目表时,应先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2.列出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权重

应根据教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分配相应的百分比(权重)。这个分配的百分比例,既是教学时间、精力分配的比例,又是考试试题数量、考试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3.列出各种考核目标的权重

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而且要涵盖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目标,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不同目标合理分配权重。

4.确定各考查点的“三个参数”

在欲考核知识的内容和其应达到的学业水平所对应的格子内,分配各考查点的得分点和题型,再根据相应权重算出的各得分点的实际分数值。

5.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审查各级考核水平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审查各知识内容及各考核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二、命题方式的选择

自学考试命题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命题的安全保密、试题质量和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系统考虑。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的省级命,由于命题时间短、任务重,管理难度较大,主要采用的命题方式为“三段式”的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集中验收。这种命题方式通常将命题任务直接下达给主考学校或有关教师本人,缺少必要的严格工作程序,没有保证命题质量的其他措施,命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命题个人的水平、经验、对自考的了解程度和工作态度;并且通常命题老师只有一位,所谓的平行卷库只是由该教师命制多套平行试卷,最后由省考办任意抽取一份试卷进行考试而已。

为有效克服现行“三段式”平行卷库命题的弊端,应充分发挥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加大主考学校对命题教师命令题管理的力度,在“三段式”的基础上创新一种新型的命题模式――“四段式”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3―5名命题教师并确定主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主命题教师组配试卷、集中验收。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教师,命题小组在开始命题前讨论制定详细的命题文件(命题实施意见、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第二,命题教师按照命题文件的要求编写试题(每人只是编写本人所负责的章节或题型);第三,主命题教师按照试卷蓝图组配多套平行试卷;第四,集中验收。

三、命题的组织与管理

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加强命题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严密组织,严格管理,逐步实现命题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由经验型命题逐步向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注重统计分析、试卷评估、评卷误差控制、信息反馈等科学命题发展。命题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严密的命题管理组织,加强命题工作管理。

当前,自学考试命题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的“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省级命题考试课程应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实用的管理组织子系统,该子系统由省考办、主考学校、主考专业系(部)、主考专业教研室、主考专业教师组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采用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省自考办负责下达自考命题任务、日常管理、题库的建设、使用等工作;主考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各主考专业的师资配备;主考专业教研室负责选配师资;主考专业命题组负责具体命题。各级均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命题的规范性和命题师资的高水平。

(二)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命题教师是保证试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各级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命题时应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1.主考院校积极发挥中介桥梁工作,做好命题教师与上级管理部门、命题教师与学院业务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2.主考院校要加强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队伍建设。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在选派命题教师的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强对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命题教师选派要求、命题程序、命题保密纪律等,强化他们选派命题教师的责任和质量意识,做好命题教师的后勤服务和信息联络工作。

3.加强命题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命题教师推荐工作。一方面要对教师加强有关教育测量学和考试学的基本知识,自学考试性质及特点,自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的培训与学习。另一方面要选择一批热心自学考试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命题教师队伍,建立命题师资库,以便接到省考办下达的命题任务,可向考办推荐出较为优秀的命题教师。

(三)严明命题纪律,确保试卷安全。

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考试命题属于国家机密。命题教师必须接受考试管理机构组织的保密教育,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局和教育部有关的保密规定,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处以保密状态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各组级命题管理机构实行命题、审题相分离;主考学校在命题组织上,严格执行命题与助学辅导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命题试卷的安全。

四、命题的基本程序

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在自学考试命题中的应用要求,确保考试命题质量,考试命题应严格按照以下程序操作。一是根据课程命题任务的要求,按照全国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教师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选聘3―5名命题教师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老师。二是各级命题管理机构要在组织教师进行正式命题前,对命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包括学习有关命题文件、命题的规范要求、准确把握考试标准、教育测量学理论、自学考试的性质与特点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辅导。三是命题组应在熟悉课程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设计蓝图(命题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规范性文件。四是命题组按照考试大纲、教育测量学和已编制好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编制试题和审定试题。五是命题组按照试卷设计蓝图的规定组配试卷,进行磨题。在组配试卷中应注意每份试卷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覆盖考试大纲的各章;组配的试卷须使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分数和不同难易程度试题分数比例适当。六是命题管理机构组织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试卷,对试卷整体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五、结语

在自学考试三级命题机制中,命题规范应建立以“制定命题标准―实施命题标准―检查命题标准―完善命题标准”为核心的命题管理模式。制定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命题内容标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技术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等)和命题管理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规定》等)。实施命题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制订命题工作政策文件,指导命题工作;二是组织命题,确保命题质量和安全保密。检查命题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命题质量评估和考试情况统计分析。完善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完善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改进命题技术规范与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春菊.浅谈新形势下自考命题工作的科学管理[A]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自制主题范文第5篇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集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四官”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上传下达、情况收集汇报等日常事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站领导牵头,分工负责,一岗双责,开展自查自纠。

二是明确整治重点

    主要是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履职尽责方面;学风、会风、文风方面;在管党治党方面。

三是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我站根据文件精神,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压实责任,上下联动;自查自纠,落实整改,认真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四官”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整治工作要求并结合收费站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照整治重点,全面梳理排查,找到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及整改时限,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立行立改,长期坚持。二是深入自查自纠。党支部、领导班子、各岗位管理人员是本部门工作落实的直接责任人,各位领导要把自己摆进去,既带头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以上率下,细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四官”问题整改内容,切实把问题查深、摸透、找准。对重大问题情况,及时报公司纪检监察部。

四是重学习树创新之风

集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讨论修改制度。严格执行现有制度,及时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现讨论制定党务制度13个、安全制度4个,站务制度20个,以制度促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要深入查找现有制度的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抓好废改立,解决无章可循、失之于空,以制不严、失之于软,行之无序、失之于乱、失之于宽等问题。制度修改,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和廉洁自律防控能力,做到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