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制小灯笼

自制小灯笼

自制小灯笼

自制小灯笼范文第1篇

这种灯笼无论大小,通常直径与高度(含圆形的灯头与底端)之比在1.1:1至1.35:1之间,无论外观形状、比例、颜色还是结构,都是天安门上那八个灯笼的翻版。今天,中国喜庆时很少见到传统的形状各异的灯笼。

不过,今天挂满中国的大红灯笼,并非中国传统式样,而应当是日本“丸提灯”的改进版本。

这一切得从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改建说起: 今天挂满中国的大红灯笼,并非中国传统式样,而应当是日本“丸提灯”的改进版本。

1949年初,接收的北平城令市委十分难堪:垃圾遍地、千疮百孔。一直被视为重要政治象征的天安门也不例外堆积的风干野鸽子屎有数吨之多,踩上去霉味扑鼻。

当时北平市委和市政府已知道开国典礼极可能在此举行。他们绞尽脑汁,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清洁运动,天安门广场是重点对象广场上309个坑被填平,周边不少建筑被铲平,同时,恼人的野鸽子屎也被装满数卡车,运送出城。

1949年9月2日,批示“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虽然清除了垃圾,天安门城楼仍急需修缮、装饰悬挂的画像、正面的两条字幅、城楼上的灯笼,都需要现做。

画像、字幅都容易解决,灯笼却令所有人为难。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政治任务。而被从20张设计图中一眼相中的大红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只是一幅草图,但无人能制作。

北平为明清两代京城,不是有很多做灯笼的巧匠吗?

因为这种竖龙骨大红圆灯笼并不符合中式传统,很大程度上是“日式丸提灯”的改造版。 “传统贡品”圆红灯笼,明清紫禁城里并不存在

传统的中国灯笼,主要用途并不是照明,而是装饰、出行。宫灯就是装饰的一种,其以六角等多边形为主,形若“肃”字。

《大明会典》卷一八二・仪仗中写道:

“红纱灯笼六对。红油竹灯骨、铜烛盘,外以红纱蒙之。p漆竿、竿首,贴金龙头。其下龙尾。竿头,带黄熟铜钩,垂玉色纱罩之。红油纸灯笼三对。红油竹骨,下有烛盘木座,以竹丝编为笼,加红油纸,竿同红纱灯。灯三对。制同红纸灯。但用为之、铁为灯骨。”

天安门的大红灯笼不属于传统宫灯。

另一种装饰灯笼为元宵节异型灯,其形状各异,却很少见圆形带上下轮、带穗的种类。而人们出行用的手提灯笼更不可能造成不易于携带的椭圆形,走马灯也没有现在的大红灯笼形状。

中国传统中,圆红灯笼是有的,比如红纱灯,民间的比如河北藁城灯笼。但藁城灯笼分为宫灯、走马灯等花色,圆红灯笼是其中的一种,并不是最重要的种类,同时与现在的大红灯笼在许多做法上也有差异。有一种说法,藁城的圆红灯笼是“传统贡品”、“传统宫灯”,这种属于民间传说,明清宫廷并没有这种圆红灯笼。

另外,民间的其余灯笼,如瓜楞灯、羊角灯、红纱灯、油纸灯、灯,元宵灯笼龙凤麒麟、孔雀仙鹤、螃蟹鲤鱼、西瓜葡萄等并没有大红灯笼的样式,而传说与大红灯笼相似的福建灯笼,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说道:“福州所进(灯笼)……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遂为诸灯之冠”“清冰玉壶”状,可见与大红灯笼相差甚远。 整体上看,灯笼主体是日本“丸提灯”的改进放大版出于承重考虑,横龙骨换为竖龙骨,保留了其上下轮设计,笼身呈圆红状,增加了中式手提灯笼和部分日式提灯的垂穗。 开国大典的重要装饰为什么由日本人设计

当时的人们不像今天的国人这么敏感。由于需求特殊、设计要求高,天安门装饰的总负责人苏凡将任务交给了他最得力的两个助手:日本左翼画家小野泽亘(中文名肖野),还有投奔共产党的日本青年森茂。

苏凡的妻子是话剧《白毛女》的主人公扮演者田华,而小野泽亘是该剧的舞美设计,其设计给苏凡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位日本人也是跟随中共多年的老朋友。19岁时,受日本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影响,小野泽亘参加了日本无产者美术家同盟,很快成为左翼画家中的佼佼者。1939年,他来到北平,一直从事左翼宣传工作。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小野留在中国,成为晋察冀抗敌剧社的“台柱子”,其宣传画水平高超,多次受到《晋察冀日报》表扬。

小野的搭档森茂,比他小近十岁,14岁时来到中国丹东,受小野泽亘鼓舞留在中国。森茂曾任职晋察冀日报社的利民广告公司绘图部,“白毛女”牌香烟的商标就是由他绘制的。

设计图被选中后,苏凡带着小野和森茂在北平城内四处寻找能制作的灯笼铺,但一无所获。最终,在一位70余岁的老匠人帮助下,他们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自己制作。老匠人操作灯笼的主体部分,而“手板”(云头板)和“下房”(垂穗)由小野和森茂操作。

三天三夜后,八个中国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圆红灯笼被悬挂在城楼上,每个重约80公斤,由二十几个年轻战士将灯笼挂在横梁上,旁边砸紧两个铁环才固定住。 2011年9月,北京天安门广场,布置一新的大红灯笼造型花坛矗立在广场中央,迎接“国庆”佳节的到来。 大红灯笼从政治符号变成标准的灯笼形象

这两个日本画家设计的天安门灯笼就是日式的吗?

并不完全是。日本传统中,圆红灯笼并不少见,上下轮和垂穗与天安门灯笼的差不多,但多是横龙骨结构,呈纵向椭圆形。

小野和森茂自然对日本的灯笼设计十分了解,同时,在中国生活多年,也汲取了不少中国民间的灵感,尤其是华北晋察冀地区。据苏凡回忆,二人对待设计的态度极为认真,时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无论在冀西山村,还是冀中平原,走到哪里,他们的素描本上都会画满各种速写。

这让他们吸取了两国的设计,制作出了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型竖龙骨大圆红灯笼。不过,整体上看,灯笼主体仍是日本“丸提灯”的改进放大版出于承重考虑,横龙骨换为竖龙骨,保留了其上下轮设计,笼身呈圆红状,增加了中式手提灯笼和部分日式提灯的垂穗。

八个大红灯笼刚挂好,已是10月1日凌晨。等人在凌晨三点巡视,验收通过。

于是,这八个灯笼在大典结束后一直悬挂了45年,直到1994年被摘下。其后新换上的灯笼也延续了这一设计。

后来,这两位日本画家都离开了中国。1953年,他们离开华北军区文工团舞美队,并在上世纪50年代先后回国。其中,小野在北京郊区教了五年书,之后才在1959年返回日本。

自制小灯笼范文第2篇

今天,我制作了一个好看又环保的小灯笼。

我找出了一个废旧的饼干盒,还准备了许多废旧包装硬纸板,还找来几张大红色废旧纸、一个小灯珠、一个小棒、几根小丝线。制作开始了,首先,把废旧饼干盒上面的广告纸撕掉,做成灯笼身子。再在红色纸上面画上2只可爱,然后把画好的兔子剪下来,作为装饰,对称贴灯笼两面,接着我又剪了一张福字贴在小兔子旁边,饼干盒灯笼好像被我施了魔法一般,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做好了灯笼身子,开始做灯笼挂件了,我在旧包装硬纸板上又画上两只小兔子,剪下来,用双面胶粘住一起,作为灯笼小挂件,把它吊在灯笼下面,仿佛小兔子跳到空中了。为了把灯笼做到喜庆点,我又用彩纸剪个园形铺在饼干盒底部,好像花儿满地开放。最后把彩灯柱连接电线装进灯笼里面,开关一按,灯珠就亮了,灯光从兔子和福字的剪影里透出来,闪闪发光,可漂亮了!在我的用心制作下,我的环保灯笼终于大功告成了!

怎么样,看了我的环保灯笼,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去尝试做个与众不同的灯笼。

翠苑一小四年级:龚嬿琪

作文

自制小灯笼范文第3篇

灯笼是耕作之余农人用一双粗笨的手做成的。要破竹裁篾,要凭经验想象扎骨架,然后把照个人喜好调色绘制的花鸟虫鱼故事人物粉纸图贴糊上去。一切皆别于繁重的农活,力气使不来,需要的是良好的耐心和脾性,一堆篾条一叠粉纸才能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灯笼。即使平时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语言辱骂一头懒惰牲畜的急躁农人,面对一堆即将变成灯笼的竹和纸,心性脾气都会变得极好,从不握笔涂文雅诗词的粗笨双手,也能弄几个漂亮灯笼出来。

冬闲扎灯笼的画幅,背景是农家小院。背景里有几棵如炭笔素描的光身子树,树下有三两只杂色母鸡和一只绿尾巴的红公鸡在闲逛,它们让这画面显得有一点杂乱。如果落雪,农人扎灯笼时会落脚在宣纸上,满幅素白里,一只走路觅食的公鸡和一只在农人手里会翻身跳动的灯笼,都会以其红色绿色让画面更有诗意。雪是通人性知人意的,相约从它们居住的地方纷纷前来。起先只均匀落下一些雪粒,打在灯笼上,沙沙地响。当雪粒把最初探路时的莽撞态度摇身变为满天飞舞显惊喜态的雪花时,农人手头的工作已经结束。红绿灯笼被随手挂在雪不能近前的屋檐下,在那里,它们如尚未公演的戏,迎接着雪花拥挤在空中地上的目光。

正月十五是灯笼的节日,灯笼节的夜,若没有雪参加,就会缺少许多情趣和韵味。其实总有雪要来,来看灯,来看挑灯的人。当各家孩子挑着父母为他们点亮的灯笼走出院门时,雪粒就在映着亮光的灯笼上跑出沙沙的脚步声。灯笼在空间里映出一个光的圆,灯笼和挑灯的孩子被黄暖的光浮在中间。雪粒在地上积下薄薄的一层,雪地上留下挑灯孩子错乱的小小鞋印。顺着小小的鞋印,各家父母很容易找到自家的孩子,自家的灯笼。

这时候父母总要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看聚拢在一起的灯,看满街走动的灯。曾经从自己手里成形的灯笼,从别人手里成形的灯笼,都把孩子们的正面照得亮亮的,把背面映照成剪纸一样的影子。灯光下能看见正急急赶下来的雪粒,能听见不远处灯笼上响起的沙沙声。柔和的声音和蒙的色彩,把眼、耳和心变柔和了,变快乐了。

从一个村子里出生,都是一样的灯笼,但因人与人之间心性脾气有细微差别,灯笼色彩浓淡,样子笨巧还是有差别的。在外人眼里,看不出差别。初看只是一团团在雪地里漂浮的亮光,再细心一看,会发现每只灯形状色彩绝不相同。西瓜灯,柿子灯,莲花灯,兔子灯,公鸡灯……有多少只灯就有多少种灯。有的灯只用一种色彩,如柿子灯,浑然一体的大红色,极像秋风中经霜的一只火柿子。也有用红绿双色的,如莲花灯,红的花瓣,绿的缨络,经烛光映照,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缨络轻摆,款款如水上仙子,妩媚动人。最复杂的花色,是在方灯笼上用朴素细腻笔法绘制的人物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村童联手拔萝卜等图案的灯笼在雪地里构成一个个光与色的神话世界。

一只灯笼,如一个亮着灯光的小神仙的家。小神仙的窗外,雪在落着。窗纸上响起的沙沙声,是无数雪粒在灯笼外充满好奇的惊叹声。孩子们挑着灯笼在雪里走动,小神仙们在自己的灯笼房间里安静极了。这一夜天上是没有星星的,因为天上的星星都到灯笼里去了;这一夜打碗碗花牵牛花都不会开放,因为它们的全部色彩都装饰了花灯;这一夜天上的雪将越来越少,它们正相约成群来看灯笼了。这是灯笼的世界,也是扎灯人和他们的孩子心情最软和最柔的时候。

要问这一夜的灯笼亮了多久,雪打灯笼响起的沙沙声持续了多久,谁也说不清。当孩子们把最后一根蜡烛点亮,把灯笼挂在小院里某一处后,他们就睡觉去了。他们入睡不久,大朵大朵迟到的雪花才漫天而来。清晨起来,灯笼成了雪作的灯笼,灯笼里的神仙是不必担心的,它们其实只是农人小小的心愿。这小小心愿要在农人心里积攒一年,到下一个灯笼节才会让灯笼用抒情语言,用雪打灯笼的沙沙响声叙述出来。因为灯笼,因为雪,家乡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是世界上最美的夜,农历正月十五的灯笼节,是世界上最美的节日。

【编后语】冬意渐浓, 树上满目的金黄在风中一片片地铺落到了地上, 踩在脚下沙沙作响。 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就该盼着过春节了吧?记忆中最温馨的春节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童年。鲁迅老先生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那浓浓的节日气氛早在年前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是提前好多天开始采办年货。终于过年了,贴春联、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拜年、吃元宵、看花灯……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年,过得确实像个年,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年”越来越成了记忆里的东西。不知从何时起,年夜饭搬进了大酒店,“伊妹儿”代替了贺年卡,再也没有了往昔的忙忙碌碌,年味渐渐地淡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淡化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没有了传统的文化底蕴,这年味自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本期我们推荐给同学们几篇充满着浓郁年味的文章。不同的时代、地域、作家、文字,唯一相通的是文章中那质朴自然的描述方式和浓烈似火的节日气氛。

梁实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以散文小品知名于世,陆续出版《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近二十本散文集。梁实秋学贯中西,其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章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北平年景》是作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怀乡散文代表作,文章朴实无华而又意趣盎然,北平独特的年景,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跃然纸上。

汪曾祺是戏剧、小说、散文“三栖”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他的散文朴素、平实,语言力求自然平淡,而在平淡中又优美含蓄,别有韵味。《故乡的元宵》一文遵循了他散文的一贯风格――求平实,不矫情。他笔下表现的风俗美显得极为详实和生动。

林斤澜以创作短篇小说而闻名,《矮凳桥风情》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被人戏称为“怪味豆”。语言的风格、行文的韵味及人物的刻画都极富个性,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年糕》里的平常人、平常事,在林斤澜的笔下,处处透着质朴与自然。尤其是在炼字上,文中描写捣年糕的那段可见一斑,那“哆哆” 的蒸汽、持捣槌的汉子,被作者描画得生动而传神。

自制小灯笼范文第4篇

传统民俗灯笼的制作,是集民间传统工艺的大成,结合了竹编,糊纸、书画和彩绘等程序,除了实用目的,今天灯笼所传递出的更似一种艺术气质。如今在台湾,灯笼最常出现的场合,如婚庆仪式,家中厅堂或寺庙,以及丧葬等场合。而在台湾流传的传统灯笼中,尽管种类繁多,但大多以福州式样、泉州式样为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灯笼骨架的制作方式。福州式的灯笼,以竹篾交叉编织成网状;泉州式则以竹筒经劈,修,削、去内骨,钻孔,串编后,嵌在台座的凹槽内,将其撑开后,竹骨如伞撑开状,故名伞灯。

在各种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中,伞灯应是其中最繁杂、精细的。其中,灯笼的制作以灯体的编织较为繁复,灯体形状有筒型,橄榄型、圆型等。台湾制灯重镇鹿港则以泉州式灯笼的产量最多,以用途来分及因应场合如婚,丧,喜,庆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包括王爷过炉灯,香灯、暗访出巡灯,宇姓灯、路灯等等。其中包含一般型:和字型灯,吉祥灯一样,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一面是吉祥图案。官灯:灯上所绘的字和图,与一般灯相同,不过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古时,唯有皇帝御赐,才能悬挂这种灯笼。筒型伞灯是厦门式,传统式原为正直筒型,改良后较为圆顺。其中又分为字姓灯:灯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王”姓即开台第一,“谢”姓是太子少保,“关”姓是汉寿亭候,“郑”姓是延平邵王等。不曾任官者则写添丁发财等吉祥话,若用于婚礼者,可写百子千孙。吉祥灯:灯的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吕洞宾、何仙姑等),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

传统手工灯笼的竹制骨架材质多以台湾种植最普遍的桂竹为主材,麻篱竹则为次要材料。因桂竹材质特性坚韧,表皮坚硬、抗弯强度颇大,故可供作建筑、家具,编织工艺品,或当做竹竿与制成竹帘。制香等,用途极为广泛。通常作为次要材料的麻篱竹生长较少,且硬度,韧度都不及桂竹,通常在没有桂竹时,才使用麻篱竹来替代。台湾因气候关系,具有热带性的丛生竹与温带性的散生竹,可见从福建、广东等沿海渡海来台的竹工艺等的蓬勃发展与台湾为竹的产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灯笼的制作技巧时至今日并未有太大改变。依据使用需要选择竹材;竹材的选择和处理:制作铁骨架;灯体的制作(此步骤又分为竹骨的制作,表纱(纸),铺纱(纸),刷洋菜胶);灯座的制作;绘饰(包括人物图案,字体,空白边图案,头尾图饰);经过修饰后最终完工。

在选定竹料后,首先要将竹材放在蒸汽室内加热半小时,置阴凉处晾干,不可过份干燥,也不能强光下曝晒。然后刨去竹材粗糙的表皮,制成灯笼骨架所需的竹条,竹条的长度依灯笼的大小而定,通常规格大二号竹骨长度近1米大一号竹骨长度约有93厘米;头号长度约有87厘米;二号长度约有80厘米;三号长度大约为73厘米。通常传统手工灯笼的大小大致以竹骨的长度为准,但也有连台座的长度也计算在内。一般使用上,以头号(竹骨长度约87厘米的规格)为多,也可视家中厅堂的大小,庙宇的大小及用途而变更。

灯体的制作是传统手工灯笼制作中重要一环,稍有不慎,即影响最终成品灯笼的美观及实用性。竹材不可太嫩,嫩的竹材调整较易,且因含水分多,将来易致变形、虫蛀:亦不宜太老,否则调型不易,影响形体的美观。劈材:将购得的竹材锯成所需的规格长度,再以劈竹刀劈成比小指略细的长条。修葺:将竹条上的竹节,用刀修平。削尖:竹条两头削成尖刃状,其厚度以能嵌入台座凹槽的大小为宜。

灯骨制成后,即将调整完成的竹骨架穿过灯座,竹骨上涂匀浆糊,纱布(纸)喷湿后,裱于骨架上,纱布(纸)要保持适当厚度,不要太松,以表面保持平整,以免影响灯体美观。灯头,尾的部分以补填的方式将纱(纸)裱上,不整齐的重叠部分,可在上色时,以深靛青颜料遮盖。上纱布(纸)时,需注意连灯座也要覆盖,不可只覆盖竹骨部分。

铺纱布(纸)完成后,将洋菜胶(海藻萃取物)加水煮溶,呈稠状液,以棕刷均匀地涂遍灯体,干后会在纱布(纸)上形成一层胶膜以供绘饰之用。通常洋菜胶其自身的酸、碱度,干燥气候等因素都决定着未来在灯体上绘饰的美观。比如天气太湿热,绘饰时会有渗色的现象,这是因为胶膜尚未干透。所以通常在干寒时节,即所谓霜风天气干燥的时节刷洋菜胶最佳。

自制小灯笼范文第5篇

灯笼小巧精致,由二百多颗小石榴子般大小的水晶珠子串成,除了上下底是黄色珠子外,其他部分全是大红色的,就连灯笼的挂坠和下面的掉须也是红色的。灯笼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铃铛,当灯笼在阳光下摇晃时,会散发出晶莹的光亮和叮铛悦耳的声音。

若不是我亲眼所见,我实难想象,这样精致的小灯笼,是出自精神障碍的患者之手。

在我的心中,精神障碍患者,要么像《追捕》中的横路进二,要么像《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妻子。可那天,当我第一次跨进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大门,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走进病房,和他们握手交流的时候,让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他们像是一群迷失在森林里的孩子,独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在医护人员的尽心照顾下,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能够自食其力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医院供应室叠纱布,做手工等。

当我看见他们戴着手套,精心穿制着一颗颗水晶珠的时候;当博物架上一个个出自他们之手,各种不同的精美的工艺品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当我看见一位精神障碍患者,拎着他做的小红灯笼向我说,他出院后,可以凭着这个手艺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的时候,我的眼泪盈满了眼眶。

我感动于为他们治疗和护理的医护人员,是这些白衣天使,在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的同时,教会他们一席生存的能力;我感动于这些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那颗被病魔折磨的心,在渐渐苏醒后,不是想着坐享其成,而是想着力所能及的做些事,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

一位护士指着桌上穿制好的工艺品告诉我说,这些他们精心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在一次义卖中得到认可,换取了一定的劳动报酬,我们为他们改善了生活。这时,我看见正在精心做手工的他们,那被病魔折磨已久,近乎不会笑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憨憨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