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雾霾论文

雾霾论文

雾霾论文

雾霾论文范文第1篇

1、增温措施

(1)增加外层草苫及薄膜的层次,改善保温效果。在低温情况下,加厚大棚上的草帘子,进行多层覆盖。

(2)在棚内扣小拱棚,夜间覆盖薄膜与草苫。

(3)铺设地膜,提高地温,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4)非强降温天气,尽量延长光照时间,以增光保温。

(5)在棚内温度低于8摄氏度时要考虑适时补温,利用温室增温燃烧块、电热线、热风炉等设施,提高棚内温度。

2.补光措施

(1)保持棚膜清洁、及时消除膜内水滴,充分保持棚膜的透光性。

(2)只要揭苫后气温不下降,或下降范围在1~2℃以内,都要适时揭苫让蔬菜见光,可以在中午前后高温期,让蔬菜见光1~2小时。

(3)通过地面铺盖反光膜、墙面挂反光膜、内墙和立柱表面涂成白色等措施,充分利用反射光。有条件的地方在棚内可悬挂白炽灯,使农作物有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4)通过整枝抹杈、摘除老叶等综合农业措施,改善作物群体间光照条件。

(5)天气骤晴时,如果立即拉开草苫子,强光照射,蒸发过快,会导致蔬菜出现生理性萎蔫,可隔几行拉开草苫子,或先卷起一半草苫子,待蔬菜适应后,再全部揭开草苫。

3.其他措施

(1)减少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适量增施磷钾肥、生物肥、腐熟有机肥等,喷赛碧护、甲壳素等营养药物,促使植物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2)注意通风排湿。清晨棚内湿度最大时进行通风,或中午前后外部空气湿度最小、且温度较高时进行。

(3)采用地膜覆盖、地面撒干土等方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当遇到低温雾霾寡照天气时,各地应减少或停止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引发病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5)做好棚内小气候调控。冬春茬蔬菜苗床适宜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上,冷空气来临前可在苗床撒草木灰、铺设地热丝等措施适当提高地温,以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

(6)要及时清理设施蔬菜的老叶、病叶、死叶,改善棚内蔬菜光照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工补光,可安装阳光灯和钠灯,使农作物有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7)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近期持续阴雨、雾霾天气,设施农业普遍存在湿度大、气温低、光照不足,极易诱发设施蔬菜病虫害的暴发和流行。应注意强加设施农业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同时要重视增温、降湿,搞好设施小气候调控。

二、结语

雾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雾霾天气;报道;新闻框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起,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了4次大规模的雾霾天气,PM2.5指数居高不下,空气污染程度保持在中重度污染区间,给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影响面广并且公众身体安全密切相关的大规模空气污染事件的面前,公众表现出普遍的不安感以及不满情绪,他们通过各种意见渠道表达自己对空气污染的观点与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对网络媒体的媒体框架分析就显得颇具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1.理论基础。“框架”的概念最早由贝特森提出,之后由E.戈夫曼将此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进而作为在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点被引进大众传播学。他认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模式,我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所有归纳、结构与阐释都是按照一定的框架来进行的。新闻框架常常是指媒体框架,是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与解释的一种持久稳固的方式,也是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与忽略一种法则。 [1]按照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等人将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细化为三个层次:在每一种已经形成的事实的框架中,都有类似的结构,分别由高层、中层以及底层环节组成。对新闻框架的分析旨在解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如何为受众呈现事实的,框架分析包括对文字、图片、评论、视频等方面,及其组合形式的分析。总的来说,“框架即是通过取舍和组合,可以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存在。” 2] 在新闻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关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这类公共事件的报道可以从主题设置、报道方式、消息来源、报道数量等方面展开分析,使研究结论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媒体对于类似“雾霾天气持续”等公共事件报道的真实现状。

2.样本选择。新浪,是我国的主要门户网站之一,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而其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是网民获取最新资讯的一大去处。在严重的雾霾天气出现不久,新浪就在新闻中心板块制作了“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专题栏目,在不断相关新闻的同时,从多角度做出深层次的解读与评析,供受众参考。本文选择的是2013年1月11日至2月28日,即雾霾天气引发关注最强烈的一段时期,在新浪“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上的有关“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消息、图片、评论、视频等形式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三、研究过程

1.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报道主题的设置。笔者将相关主题报道分为以下几类:①关于雾霾出现地区和强度的最新消息;②媒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③专家及权威机构的解读;④关于雾霾天气的科普介绍;⑤国际社会的评论;⑥针对雾霾天气提出的人体健康方面的建议、贴士;⑦国家的应对政策;⑧其它。据统计,在1月11日至2月28日期间,新浪在“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专题报道里共了相关新闻328篇,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关于雾霾出现地区和强度的最新消息有138条,占报道总数比例42%;媒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有42条,占报道总数比例12.8%;专家及权威机构的解读有45条,占13.7%;关于雾霾天气的科普介绍11条,占3.4%;国际社会的评论有17条,占5.2%;国家的应对政策66条,占20.1%;其他9条,占2.7%。通过分析新浪对“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这一主题所呈现的总体状况,可以发现新浪在构建主题过程中的特色:①及时传达各地有关“雾霾天气”的最新事实性报道;②对国家应对政策的主题比较关注;③对专家的权威性解读以及媒体、名人的呼吁相当关注;④对国际社会评价的呈现相对较少;⑤对以知识科普类为主题的消息登载较少。

2.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道的报道方式。在专题报道网页的页面设置上,新浪采取了比较全面的方式来呈现新闻内容。在与各地雾霾天气相关的最新重要消息的同时,配发相关图片与视频,让表现方式更显直观。另外,在显要位置大量安排方便受众生活的“出行服务”、“雾霾天气小贴士”等服务类板块,贴近受众生活,显示出对受众的关怀。新浪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告的整体架构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关于雾霾天气的最新动态,包括各地的具体情况、图片新闻以及视频展示;②对受众的服务类信息,包括天气查询、出行贴士、应对措施等;③媒体、专家、社会名人的呼吁与评论,罗列各大媒体的评论以及业内人士的专业角度点评,以及各界人士对保护环境的呼吁;④科普类信息,包括污染物的介绍、雾霾相关知识的传达等,增进受众对雾霾天气的科学了解;⑤国外有益经验的介绍,包括对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治理雾霾天气的经验介绍;⑥微博信息,主要微博转发量较高的条目及网民的即时评论。

3.关于“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专题报道的消息来源。由于我国的新闻体制原因,媒体的消息来源比较集中,而作为网络媒体的新浪没有采写新闻的权利,它是以转载和引用其他新闻单位的报道为主要消息来源,对消息引用的倾向性也是显示新闻框架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统计,新浪在2013年1月11日至2月28日期间在“雾霾天气”专题栏目共发稿328篇,其新闻稿的主要来源是新华网(55条)中新网(31条)、新京报(39条)、京华时报(23条)、人民网(20条)以及中央气象台网(27条)等。从主要的新闻来源的构成来看,新浪在注重多元的情况下,较多摘引比较严肃、权威的报纸和网站的资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央气象台网;另外,作为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特别重视北京本地媒体对雾霾天气的报道,如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的报道,新浪均有较多的登载。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主题设置、报道方式、消息来源、报道数量等方面对新浪网针对“我国中东部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报道方式展开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浪网是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大型门户网站,四大门户网站的地位使得其在进行新闻登载的选择中多倾向于那些权威、公信力高的新闻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的影响,新浪同样极其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提供大量服务类信息,力求为受众提供更加贴心的信息服务;此外,还根据受众兴趣和大众品位进行排版编辑,运用较多的图片与视频对受众进行视觉冲击,大量转载权威机构与社会知名人士的呼吁与解读,并在专题页面设置微博互动版块,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其对相关主题报道的登载数量随事件的强弱程度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受众的关注视角和关注程度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雾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雾霾;格里斯托克斯理论;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4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即环境污染。雾霾作为本世纪的新型污染物,席卷世界各地,各国也在治理过程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治理手段和工具。总所周知,解决雾霾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的博弈。格里斯托克斯理论为雾霾雾治理问题提供了先进的理论知识,本文将其应用与雾霾治理中,希望为后续探索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1 我国雾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信息封锁,公开度不高。首先,我国环保局在雾霾治理、空气污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仍存在很大不足,信息公开度不高,这表明他们对于雾霾治理工作盲目自信,无法积极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忽视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性。我国部分地区在治理雾霾工作中,将本地环保局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重要的研究机构,它实则隶属于政府,业务范围虽然很广,涵盖了环境科学、环保规划、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清洁生产等工作,但这些工作所披露的信息缺乏有效性,无法为实际雾霾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手段。

(2)市民环保意识差。对环境改善投资比较大,但公众对环境的认识依然非常消极,而且环境质量差。尽管国家在雾霾治理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我们或许会发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公众对环境认识。因此,改善环境和促进公众意识应该是一致的。总体而言,中国公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对雾霾治理十分重要。

(3)政府环保部门治理手段单一。目前,我国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当地的空气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地区企业接受政府的管理,通过安装脱硫脱硝装置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我国在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相对比薄弱,没有找到更多技术性手段解决雾霾问题。治理手段的缺乏,无法满足我国治理雾霾的实情,这也暴露了技术发展的滞后性。

2 基于格里斯托克斯理论完善我国雾霆治理的具体对策

(1)制定详细的信息披露计划,不偏离实际。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无法体现雾霾治理实情,阻碍了治理工作的进展。因为雾霾污染信息公开度较低,导致我国大部分公民对政府行为的认识率也很低,而且很可能是对治理雾的措施和行为的误解和冲突。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或是可能产生误会,从根本上打消市民的猜测和偏见,尤其是地方环保局应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制定详细的信息披露计划,深化信息披露程度,丰富信息披露内容,并执行开放、透明的管理方式,主动接受市民的监督检查,获取更多信任,调动公民积极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雾霾治理工作中来。

(2)加强公民参与雾霆治理意识。首先,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宣传是一种倡导雾霾治理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使公民全面、快速地了解治理方针和理念,为治理工作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政府直接信息,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让市民对直接受益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造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绿色消费观念植根于公民的思想,逐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命令与服从,而是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其次,提高公民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质量应加强人们对雾的认识和了解危害程度,使他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雾霾污染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提高公民责任意识。雾霾问题作为当今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没有公民参与是无法真正解决的。政府在实施治理计划时,离不开公民的支持,然而,很多公民对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如今,公民参与雾霾治理活动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才能让更多的人以身作则,投身到治理工作中来。

(3)开发多元化雾霾治理工具,实现科学管理。首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根据空气质量问题,地方政府应选择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解决方案,其中最困难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现“美丽城市”必须要通过“绿色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无缝服务。对于网站建设技术标准是同等重要的,以避免“僵尸网站”、“百搭网站”,政府应着力完善网络设计、数据库建设,如规范页面链接,人们询问雾霾相关的治理政策时,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样的要求,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整合,提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无缝服务。最后,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治理工作进行公开考核。市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局网站建设和管理作为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要评定治理工作的好坏,必须制度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优化内部管理,给予环保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员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对不合格项目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限期整改、定期学习、定期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进行公开检查。同时,要建立社会监督评价体系,在每个环节设立投票渠道,鼓励公民参与投票活动,建立公开型、互动型的考核制度。

3 结语

雾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附属品,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我国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应该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雾霾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治理理论,丰富技术手段,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争取早日战胜雾霾,让蓝天白云永不离开。

参考文献:

[1]曹运星.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15).

[2]戴星翼.论雾霆治理与发展转型[J].探索与争鸣,2013(12).

雾霾论文范文第4篇

陈宣章

十五、治霾仪器悖论

近年来,雾霾对老百姓已不再陌生。随着空气质量恶化,阴霾天气增多,危害严重,雾霾天气已经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2012年雾霾大范围侵京;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陷入严重雾霾污染。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33个达到重度雾霾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PM2.5<10是安全值,美国环保局(USEPA)标准:PM2.5平均浓度限值<15μg/m鲁。而我国中东部PM2.5=50-80,比撒哈拉沙漠还高很多。(张静景《雾里看花,四面霾伏》,2013年02期,总第68期《东方赢家》封面文章)

有人评论冬天穿超短裙者“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自从只要GDP(戴旭称之为“狗的屁”),不要好空气,其恶果是十面霾伏。现今国人为PM2.5烦恼:每天预报霾情(有时一天警报数次);霾天中小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重霾天中小学生停课;满城都戴白口罩;人们必须减少户外活动……可是,上班族不能停工,中小学生不能老是停课,老年人不能不买菜,休息者不能不出门……以前,早晨起床必须开窗通气,现今则害怕PM2.5入室。( 散文网: )

最近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发明治霾仪器,似乎给百姓带来福音。可是仔细想想,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悖论。

一、治霾仪器的效率:如果只是用于室内,只是空气净化器的新产品,并不解决大气雾霾污染。但是,人们怎么能一天到晚闷在室内。

一个北京市与周边地区都在重度雾霾污染,用多少个治霾仪器能够解决问题?

二、多发而持续的雾霾天气,使人们对PM2.5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导致市场上和空气有关的相关产品都成为“香饽饽”。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雾霾天引爆千亿元商机,‘吸霾’涂料问世,争抢环保产业‘蛋糕’。”这种治霾仪器也仅是争抢环保产业“蛋糕”的工具,与治理大气雾霾污染无关。

三、任何仪器工作都需要能源。一大堆治霾仪器开动起来,需要多少电能?2011年,我国火力发电占据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烧煤的发电,而PM2.5首位来源就是燃烧煤。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四、治病要治本,治霾必须明确PM2.5从何而来。1.一次能源消费过多依赖煤炭是PM2.5产生的根本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据68%,而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煤炭消费最严重。2.汽车尾气排放。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2015年将突破700万辆。为了“狗的屁”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人们只能呼吸汽车尾气。3.油品质量低下、发动机技术落后、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处理技术落后,加重汽车尾气中的PM2.5排放。4.钢铁行业部分钢厂为缩减成本而关闭环保设备(引自《雾里看花,四面霾伏》)。CCTV报道,一方面钢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非法小钢铁厂(根本没有环保设备)大行其道。据说,环保局为了牟利,高价出售“企业环保合格证”,导致电厂、石油石化厂、钢铁厂等等大型企业放弃环保设备。5.农业污染:秸秆燃烧、土地沙漠化等等。

环保法修订草案新增加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大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对农业污染的监测预警,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并与地方干部的考核相联系。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公布:中央将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蒙、晋、鲁六个省份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

雾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雾霾污染 城市居民 消费支出 影响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雾霾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进入到2013年,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持续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气象台曾在本年度了最高级别的雾霾黄色预警,“雾霾天气”也成为了这一年媒体、百姓热议,政府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的雾霾污染源种类和数量繁多,使得治理难度极大,往往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而在雾霾污染持续期内,广大城市居民不得不面对雾霾污染给其日常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较为突出之处,就是雾霾污染从客观上增加了居民的日常消费支出。长久以来,由于水污染,人们对于矿泉水、纯净水以及净水设备的消费早已习以为常。而事实上,人们对于清洁空气的需要与对清洁的饮用水的需要相比,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雾霾天气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要比正常天气高出15%左右,而肺癌致死率和霾粒子浓度也呈现出高度相关。这些无疑会增加居民的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支出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损失时等。面对严重的雾霾污染,出于自保和防护,迫使人们要为“雾霾买单”。据淘宝数据显示,2013年淘友们在对抗雾霾的用品上,共花掉了8.7亿元。在淘宝网上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也多了131%[1]。此外,雾霾污染还会增加城市居民的各种隐形消费。例如,雾霾天气得空气中的粉尘大量增加,暴露在室外的一些设施会遭受灰垢污染,粉尘还会使得个人的衣物和身体更容易变脏。这些又增加了人们的清理费用,如用水、用电、洗涤剂等。毋庸置疑,城市居民由于雾霾污染而产生的消费支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由雾霾污染造成的城市居民消费主要支出

为了得到城市居民在雾霾污染中支出的变化,针对雾霾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具体方面,通过对一些长时间、大范围雾霾污染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及访谈,最终得出由雾霾污染造成的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变化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防护费用的增加、清洁费用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见表1。

表1 居民可能增加的相关费用支出调查

表1显示,防护费用是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支出。如购买防霾面罩的费用、购买空气净化器或净化植物的费用,甚至是购买雾霾保险(中国平安与人保财险推出的“雾霾险”)。防护费用还包括据称有防霾作用的护肤品,防护服等。而清洁费用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由雾霾而导致的清洁费用的增加。

其次是清洁费用。在北京等一些受雾霾影响较严重的城市居民认为,雾霾天气使衣服换洗的频率有所提高,且房屋玻璃窗较以前正常天气更容易变脏,这就导致了以雾霾为间接后果的购买洗涤用品的费用、人工费、水电费用的增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认为雾霾产生医疗费用的居民只占很少一部分。原因之一是,雾霾污染造成的疾病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尤其是很多慢性疾病,可能会在许多年后才能够显现出来。第二个原因是,有些患者低估了雾霾的影响,不清楚自身的疾病与雾霾是否有关。就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提供了可信论据。据201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关于淮河以南以北的降尘浓度研究显示[2],由于有供暖燃煤,淮河以北的预期寿命短了5.52年。该研究得出结论,降尘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0个微克,预期寿命短3年,主要引发的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绿皮书》[3],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这些疾病都会导致治疗费用的产生,同时由于疾病造成的误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如果这些由于雾霾产生或增加的费用没有被计入消费者的预算,一些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可能就此陷入贫困,生活水平下降,尤其一些因雾霾患病的消费者可能会因病致贫,甚至家中主要劳动力患病后可能会导致其子女无钱上学。这些现象无疑应该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关注焦点,弱势群体的增加会导致整个社会福祉的降低,也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相悖。

2.雾霾污染造对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

2.1雾霾污染与城市居民家庭支出之间的关系具有波动性

由于雾霾的污染程度、持续时间、污染范围会受到人为、自然地理环境及气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雾霾污染对于家庭支出的作用也会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面对这种诸多因素的作用关系而产生的波动性,很难从理论的角度来建立机理模型。此类问题基本属于“黑箱问题”。研究者只能在缺乏对原有客体内部结构、要素和机制信息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黑箱中“输入”、“输出”的变量,得出关于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寻找、发现其内部的隐秩序,实现对其的预测和控制。而采用一般的多元统计计量分析手段来解决此类黑箱问题,往往会遇到选择哪一种形式的拟合模型建立回归分析的难题(当内生变量超过三维时,将无法绘制数据分布的散点图。因此,在观察不到数据分布规律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只好应用多元线性统计分析。但许多数据分布都是非线性的并带有很强的波动性,这就导致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多元线性模型拟合优度一般都很低,解释力不够强。)

2.2 城市居民的不同群体支付意愿差异可能会很大

在支付意愿的调查过程中,要求进行大量数据信息的调查和收集。由于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及敏感人群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对于雾霾污染危害性的认知和支付能力会有很大差别。以居民的收入水平为例,相对贫困的阶层,尽管知道雾霾污染对人体有害,但由于支付能力的问题,可能不会去商店购买任何的防护用品;而对于那些相对富裕阶层的人群,在知晓雾霾污染的危害性的情况下,可能至少去商店买个口罩做个简单的预防,也可能有人愿意出钱买防毒面具或购买较为昂贵的空气净化器(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2.3基于雾霾污染的医疗费用核算问题

污染导致医疗费用的核算,一般采用的是疾病成本法,见公式(1)和人力资本法,

见公式(2)

(1)

其中,Ie――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导致的疾病损失成本;Le――第i类人由于生病不能工作所带来的平均工资损失;Me――第i类人的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医药费、治疗费、检查费等)。

(2)

其中,V――收入损失折现值;Pt+i――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岁的概率;Et+i――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 is――折现率;T――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退休的年龄。

尽管采用公式(1)、(2)能够进行一些定量的计算,但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4,5]。

(1)无法评估那些没有生产能力或不参加生产活动人的损害。对于那些诸如儿童、家庭妇女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无工作的人群而言,公式(1)无法估计其工资损失。

(2)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公式(2)隐含的推论是人的生命价值等于其创造的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就会得出富人的生命要比穷人更有价值、富国居民的生命要比穷国居民更有价值的结论。

3.应对雾霾污染造成的消费支出思考

3.1 居民角度

严重的雾霾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消费支出是毋容置疑的。比起农村居民,由于没有土地等不动产作为支撑,城市居民在承受雾霾污染时可能更容易因病致贫。面对客观存在的雾霾污染,城市居民应当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准备。在雾霾污染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消除和减少雾霾污染的危害合理的支出一些资金来购买防霾产品,如空气净化器,防霾口罩等还是必要的。而对于雾霾污染使得居民增加的清洁费用和医疗费用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居民而言,更应当考虑这些费用的增加对今后生活的影响。

3.2 厂商角度

对于制造和销售防霾产品的企业来说,居民的消费变化应该对他们带来相应的启示。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 [6]于1956年提出市场细分的概念,即按照消费者欲望与需求把因规模过大导致企业难以服务的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处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群被称为目标消费群。供应商应当根据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做好市场细分,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出更多更适合广大消费者的雾霾防护产品,如市场上先后出现了适合爱美女性的防霾护肤品,儿童及孕妇专用的防霾口罩,为信中医的人群开发的防霾中药等,为长期办公者研发的空气净化器,都体现了厂商对其产品的细分。同时,商品供应者应当遵纪守法,避免生产有损消费者权益的商品。

另外,现阶段防霾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产品良莠不齐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统一标准,比如空气净化器,除了价格较高的飞利浦等国外品牌,中国自主品牌较少,且往往价格比较低廉,质量通常不高,中国国产品牌还远远没有发挥出优势。像防霾口罩,护肤品,甚至中药、保健品等更是频频被查封和被媒体曝光无效甚至对人体具有伤害性,坑害消费者事件屡屡发生。中国厂商应当树立品牌意识,为企业做好长远发展的打算,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对其有利的形象认知。

3.3 政府角度

由于雾霾污染的特殊性,很难找到雾霾的直接责任者,低收入群体在遭受到水污染损害后,往往得不到任何应有的补偿。由于他们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精力和能力的制约,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损害补偿,使得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下滑严重,威胁到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总体偏高(2012年回落到0.474,仍高于国际警戒水平)的情况下,雾霾污染甚至可能成为导火索,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更大,其结果是竞争博弈均衡点远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福祉降低,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针对雾霾现象,首先要从源头上查出雾霾的产生的原因,并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使其停止侵害,并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当对其进行适当补贴。另外,政府应当针对雾霾现象从税收角度解决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税收重点仍放在流转税上,现阶段应适度加大能源环境税的比重,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化限制企业的排污行为。根据庇古的资源配置最优论,认为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一个行业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时,国家可以通过补助金政策扩大这个行业的生产。政府对承受雾霾污染的行业的员工进行补贴有利于维持社会总体福利,关乎社会的稳定。

同时,为了更加有效的对雾霾受害者进行补贴,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制度,对一些与雾霾与直接关联单位的员工进行政府责任商业保险,即政府为与雾霾相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补贴(补贴规定专门用于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以因其职业原因,易受影响的工作人员作为受益人,以保障其在受到健康损害后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就医。从企业角度来说,合理的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了雾霾污染后的赔偿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雾霾受害者进行赔偿,也恢复了污染企业在当地的名誉,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除了工业企业,保险公司也因为污染受害者的投保而有一定的收益。从政府角度来说,合理补偿机制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政府预算,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使得政府能够节省下来更多财政资金来扶植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缓解了企业、政府和污染受害者三方的矛盾。当然,为了保护低收入群体的环境权益,也有必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第三部门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雾霾污染事件对弱势群体产生的影响。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使低收入群体了解到国家的环境政策,增强其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帮助村民行使针对水污染的知情权、监督权和针对赔偿事宜的参与权、表达权,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途径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韩元佳.网友为雾霾买单8.7亿[N].北京晨报,2013-12-13(1)

[2]Chen Y,Ebenstein A,Greenstone M,Li H.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J]. Proc Natl Acad Sci .2013,110(32): 12936-41. doi: 10.1073

[3]王伟光,郑国光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