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现象;原因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中,璀璨的明珠不止一颗,但是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当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错综交杂,才能形成当时文化大激荡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政治层面的原因

政治影响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也是对政治现象的反映。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思想文明的大碰撞大进步,都离不开政治的风云变幻,例如社会的大变革等,而这些又给思想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政治土壤,春秋战国时期乃是如此。首先,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战乱不断,无暇顾及。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王权的衰落,导致礼乐自诸侯出,礼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七国诸侯展开了政治角逐,各诸侯国之间开始连绵的战争,争夺霸权地位。战争的兴起,使各诸侯国迫切需要谋略谋术战略等的思想,导致诸子思想在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里如雨后春笋,而各诸侯国忙于征战无暇顾及,百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交流的趋势则是更加势不可挡。再次,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贵族向新兴地主阶级过渡,社会处于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正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礼崩乐坏,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的思想纷纷出现,开始了思想领域里的大混战大交流大融合,当权者开始允许各派思想不受政治的干预,自由辩论,因此,在多元的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开始运行。最后,士人阶层的兴起。奴隶制贵族体制下,下等贵族士人的地位卑劣,必须依附于奴隶主贵族才能生存,奴隶制贵族体制的崩溃,解除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由于各诸侯国征伐需要政治人才,士人阶层开始转向谋求政治的发展,士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为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阶级关系方面的基础。

二、经济层面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出现新突破,为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地主阶级的兴起,井田制的崩溃,使大量的土地兼并在一起,一部分人失去土地无田可食沦为游子,转而投奔名士贤臣,进行思想方面的研究,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的基础。而牛耕与铁具的发明解放了人,为思想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战争和思想论战的需要,各君主开始重视思想文化人才,礼贤下士,组建政治智囊,实行开明的录取政策,破格提拔人才,鼓舞了“士”气,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盛况。春秋战国时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土地兼并的出F,也使更多的人转而行商,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会谋求政治方面的利益,因而商人养士,广收门客,纳人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大交流。

三、文化自身原因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现象,教育开始平民化。春秋战国之前,教育就已经实现了发展,但是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战国之后,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春秋战国之前,中华文明就已经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的辉煌时期,例如甲骨文,金文的出现,天文学,农学的发展等等为之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稷下学宫等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荀子和韩非子等。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百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技术方面的基础。

当然,“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交通工具改进,且各诸侯国户籍制度不严格,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这大大加强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诸侯国之间的交流,思想文化才得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它的出现是有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复杂的各个层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于“争鸣”中出现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将历代传承,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宇龙.话说春秋战国那时候儿[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2]王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在后世封建社会没有重现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5.

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春秋争霸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争霸不休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许多方面对尚武这一风气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几个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春秋争霸 尚武

前言:春秋争霸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争更是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主题,各诸侯国往往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动辄干戈相见,此起彼伏。在这混乱的时代,武力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工具,当一切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武力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尚武之风也就在争霸之中逐渐地出现。

一、战争是这一时代的主题

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每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据文献记载,第一代霸主齐桓公并国三十五个,秦穆公则兼国十二个,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文王兼国三十九。此外,鲁、卫、宋、郑、吴、越等国,皆以兼并而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国则相继灭亡,故周初八百国至春秋中叶仅存几十国,在这些国家中,齐、晋、秦、郑、楚最为强大,他们在战争中相继勃兴,天下大局遂归结为五霸继起。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春秋时期大国军事实力日益加强。

二、在不断的战中之中,武力也得到了不可阻挡的发展。尚武的风气在各国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春秋争霸对尚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争霸首先体现在军队中,军队是战争的根本,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数量而且要应有强大的战斗力。这就促进了军队中尚武的发展

率先称霸的齐国,桓公时兵力约千乘,至春秋后期,兵力约在二三千乘继起的晋国,在春秋初期城濮之战时,晋车仅七百乘,而鲁昭公时晋兵已达五千乘。秦国兵力,春秋初期至多为千乘,至鲁昭公时已不下千乘,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小国,到春秋末期为二等国中最强者,其兵力盖在千乘以上。楚在春秋初年数为小国所困所败,兵力尚弱,到城濮之战时楚师众于晋军,当在千乘以上,而春秋末期,楚国总兵力已接近战国时的万乘之国。

齐桓公继位之后不久就向全国各地选拔勇武之士,规定“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则不告,谓之蔽贤”。又采用管仲“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的观点。强调战士的战斗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间接地反映出了尚武的重要性,从而成就了春秋第一个霸主。楚国的国君都把军事斗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如果在军事斗争中无所作为,或出战告败,就会愧疚不安,深自为责,这也是楚国尚武之盛行的一种反映。从而也成就了楚庄王的霸业。而秦国的君主继承就是“择勇猛者立之”所以也造就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二)武器一直是与战争、武者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武器的发展也在春秋争霸时期对尚武有很大的影响

春秋争霸时期,青铜兵器发展到全盛时期,无论形制、数量以及质量都有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兵器的冶铸技术已非常成熟,由《考工记》可知,这时对青铜器铸造中的铜、锡、铅含量的比例已有了科学的规定,这无疑是伟大的进步。至今考古发掘的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以及传世的吴王元剑、吴季子之剑等,堪称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杰作。这一时代主要的武器,剑,成为了当时剑器精神内涵的承载品,而剑的精神内涵则又影响和引领人们去认识剑,并视之为宝器,这二者相互交融,就构筑了武术器械史上的一大独特现象――剑文化。而侠士和游士也成为了这一文化的传播者,也促进了尚武之风的发展。

(三)远古时期尚武风气的遗留,在争霸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十分尚武。主要表现在对对虎图腾的崇拜,一些部落饮“敌血”的习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战争形成了我们远古祖先的尚武性格。习武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些具有强悍民族性格的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长期为浓重的习武风气所熏陶,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尚武传统。这股基于我们民族根性的尚武传统虽受到继起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王官文化的冲击,但在春秋社会中始终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存在,为春秋争霸时尚武风气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总之,春秋争霸时期尚武之风自上而下弥漫于诸侯争霸的许多领域。究其原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的结束向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在旧的社会秩序渐被破坏,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大动荡时期,最能解决问题的是武力和战争,所以尚武之风因之必然盛行。所以春秋争霸时期对尚武之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 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1-115.

[3] 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8.

[4] 陈恳,等.先秦楚人尚武考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76-77.

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百家争鸣;思想流派;差异性;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88-02

高中历史教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作了简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化异常繁荣,各哲学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取得了思想变革上的重大成就。这个时期的思想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本文以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充分结合史实深入探讨研究,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政治也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同时,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促使许多思想学家从不同立场、角度对时政发表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纷纷网罗人才,也为思想流派的繁荣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下文结合史实与历史教材,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中指出,百家争鸣的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由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逐渐向注重农业的铁器时代演变。而且由于牛耕技术的运用和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意识的加强,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基本满足了人类温饱,所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对思想文化的深入追求。这就促使他们的思想文化不断发展,成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基础。第二,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族阶级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力条件,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除此之外,在历史研究领域还存在几种关于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第一就是口语传播的促进作用。在春秋时期,纸质媒介还未出现,竹简和帛作为当时文明记录的主要工具,但是二者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所以口头传播就作为记录文明的主要形式。余志鸿教授在其著作中将春秋时期的口语传播方式总结为:各流派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盛行、论辩群体的兴起以及讲演之风的开辟。多伦多学派的鼻祖英尼斯也曾在其著作《传播与偏向》中指出,社会对文明的认知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明传播媒介的性质,口语的丰富传播性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伟大而灵活的文明。这种理论同样适合于探析我国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时代的口语传播媒介对春秋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二,具有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传播链。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条由“士”作为主要角色的传播链。士族阶级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建立了我国古代社会平等合作、相互依赖的传播链。

二、简要分析各流派思想的差异性

高中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中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学派。其中各个学派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生地的地域范围不同,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各地区文化风俗传统的差异性造成春秋思想中学科思想论证的特色。

儒家学说是政治学的突出典范。孔孟也都是怀有极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孟子也曾提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入仕言辞。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其思想与行动不具有一致性。儒家学派崇尚礼、义、仁等,儒家思想中主要强调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爱惜民力,还提出要对政治制度等进行逐步改良等。因此,孔子对管仲的思想评价不高,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但是,孔子又对其不对自己的君主从一而终的行为进行辩护,这就又体现出了孔子从政的现实主义思想。

道家学派又与儒家学派不同。道家产生于春秋后期,由著名教育家老子创立,庄子等继承发展。道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水平,其思想以“道”作为研究世间万物的基础,用“道”来解释自然、社会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孔子的学说只是单纯的智慧累积,不具有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而老子的学说中则拥有浓厚的哲学思辩氛围,其中的认识论、宇宙论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中是独一无二的。道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某方面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成为政治家的处事为官之道,有效缓解了儒家思想中的独尊皇权思想,体现了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法家学派在早期思想不成熟,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这就造成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多为政客。其中法家代表人物中唯一没有进入政坛重要地位的韩非子也充分表现出了政客的形象。他认为儒家、墨家称颂古代先王的目的是借古讽今,鼓励人民进行造反。在法家的后期发展过程中,韩非子充分结合道家思想,丰富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但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了浓厚的政客气息,体现出了现代管理学的某些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兵家、阴阳家、农家等思想流派,虽然这些学派的思想内容不相同,但是在探讨问题方面却具有一致性。

三、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历史现实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流派不同的治国方针,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在文化方面,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增加了平民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有利于人类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部分思想经过历史的过滤与验证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例如,儒家的德治,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墨家的兼爱、尚贤,以及法家的以法治国等思想理念,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第4篇

友谊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4.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

5.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6.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冯梦龙

7.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奉献

1.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孔繁森

2.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6.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

7.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母爱 父爱

1.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5.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6.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是妈妈的呼唤! ---------但丁

7.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3.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9.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

2.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盂浩然

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

4.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5.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杜甫

2.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

4.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5.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岑参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5.天时人事日相催,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乐观

1.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罗兰

2.快乐应该是美德的伴侣。——巴尔德斯

3.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 罗曼·罗兰

青春

1.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

2.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宋庆龄

3.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4.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奥斯特洛夫斯基

5.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思乡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感动、感谢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4.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志向、理想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爱国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淡泊名利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4.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6.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

7.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王维

战争、和平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第5篇

1、菊花常被人称为“花中君子”,它能在百花凋零、万物枯黄的日子,接受风霜严寒的考验,它的坚强与勇敢,令人倾佩!

2、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3、菊花自古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4、我喜欢野菊花的美丽,更喜欢野菊花傲霜的精神。每到春天,百花都纷纷调谢了,惟有野菊花开得轰轰烈烈。在寒冷刺骨的秋风里,昂首挺胸的向秋风挑战。陈毅曾这样赞美菊花: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确,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华贵,没有月季那么娇艳妩媚,没有百合那么高贵优雅,但它那傲霜的精神实在是令我喜爱。

5、菊花的花瓣紧紧地包在一起,这样菊花就不怕寒冷了,在寒冷的秋天,许多树叶都落了,花枯萎了,菊花却还在寒冷的秋天里开放着,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着,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一首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6、菊花乃“花中四君”之一,他错过了春暖花开的春天,错过了绿意盎然的夏天,待到百花凋落的秋天,他迎风招展,展开美丽的花瓣。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各种灾害,他依然挺着腰,有一种壮士的精神。

7、九月的天气,秋风已带来了寒意,百花园中多种鲜花渐渐的凋落。它们被无情的寒气所驱赶,告别了暂短的青春期,慢慢走向衰老。然而,只有少数花却在这时大显神威,昂首怒放了。菊花就是这少数花中的佼佼者。

8、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我依然徘徊在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醉……

9、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10、我赞美菊花,不仅仅是赞美它的美丽,而是它用行动告诉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被眼前的风霜雪雨所吓倒,人生道路不平坦,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1、我赞美菊花。菊花虽没有玫瑰那醉人的芬芳,却在秋天的寒风里笑得那么灿烂;它虽没有牡丹那样高贵的血统,却依然活得那么潇洒。它的叶子像极了饱受沧桑的老人的脸,一道道皱纹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12、我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13、我赞美菊花,赞美它那与寒风冷霜搏斗的精神,赞美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赞美在现实生活中,像菊花一样的人。

14、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的淡雅幽香。他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生活,他喜欢菊“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贞高洁。同样,菊也爱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也同样喜欢恬静、淡然的桃源生活。陶渊明和菊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他们一起在南山下过着恬静、飘逸、悠然的田园生活。

15、我赞美菊花。赞美它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16、这时,我似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不起眼的野菊花?它虽然没有桃花,梨花的鲜艳夺目,没有玫瑰的芬芳娇艳,也没有牡丹的馨香富丽,却能在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经受风霜,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献给大地,献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