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要义的准确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首先要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要求人们要客观实际的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深刻把握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想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去了解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发展过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同时要想形成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形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利用规律。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需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以一切客观实在的事物作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够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客观前提,只有联系真正客观实际的具体事物,并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充分了解问题实质并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它们既是“实事求是”的基本条件也是“实事求是”的有效方法。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标准也是真理发展规律的重要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又需要实际进行检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其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同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具体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同志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将包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同志就曾道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批判左倾教条主义的同时主张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期间,同志除了作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之外还先后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报告,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顺利进行,从而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要不要从实际出发,二是应该从什么样的实际出发。一九三八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事求是思想的目的在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方法问题。同志从中国革命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建立一条“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以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一)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建国初期,受“左”倾指导思想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遭遇曲折。“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导致拨乱反正工作无法继续,在此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去理解思想,强调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作风。随后,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上下,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难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提出。一九九二年,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需要与时俱进,而与时俱M正是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体现。

社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发展中面临重大战略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三)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2012年5月16日,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该《讲话》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该讲话论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讲话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是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才能求真务实。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具有深 远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历来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优良的传统。1930年5月,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强调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道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创新,党的90年实践经验表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时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认识到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实事求是的去调查研究当前的实际,同时也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革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坚持辩证思维,强化创新思维,切实从人民群众所需出发,用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3]周全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第2篇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1.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

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毛泽东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走向成熟。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真正被确立起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2.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2.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维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史学家班固对河间献王刘德的一句评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古代中国用这个词来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治学态度,后作为一种学风,形成实学思潮,从宋至清延续数百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研究及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长期的重大影响。从湖南岳麓书院的门匾,到清末北洋大学的校训,再到茅盾的小说《子夜》,“实事求是”四个字随处可见。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作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恢复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章》中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表述中提到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先进的学风,一种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通常用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

无论是作为学风和作风,还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往往多是从认识论的维度展开的,这的确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仅仅从认识论的维度理解“实事求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对“实事求是”给予更多关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事求是”的完整含义,找到现实世界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

(一)“实事”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其认识论内涵自然就意味着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实事”应该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范围的“实事”才是现实的认识对象,而那些超出主体实践范围或被主体实践活动遗漏的“实事”,只能是其潜在的认识对象。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实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实事”因其无穷性和变化性而极具复杂性,使得历史上任何现实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实事”达到绝对全面的认识。党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全面地看问题,必然得对“实事”的范围和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而这个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实事”的价值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里,如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实事”,既是认识的成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实事”“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的价值内涵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首先是个认识论命题,因为规律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是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联系,需要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的努力才能够把握。我们把对规律的正确认识称为真理。“是”同“实事”一样,貌似完全客观,实则也是有其价值内涵的。人们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众所周知,规律是有条件性的,主体合理运用规律的前提就要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运用哪些规律作出适当的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是”)既应包括对可供选用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1”),也应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性认识(“是2”),更要包括主体对哪些规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性认识(“是3”),这就是“是”的价值内涵。例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眼中,具体的真理是有好坏之分的,之所以作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1”)是“最好的真理”(“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判断,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2”)下,只有它能够“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是3”)。

(三)“求”的价值内涵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一个动词,表示主体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实事”和“是”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求”什么、怎么“求”、为谁“求”等问题,因而最具能动性,也就最能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性。 “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去学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消极被动“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还是积极主动“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利益而求,还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求。这些问题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关乎到能不能“实事求是”,而且关乎到愿不愿“实事求是”和敢不敢“实事求是”。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事求是”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每一部分都既含有真理的成分,也含有价值的内涵,而当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时,其价值内涵更是得到了彰显。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内涵显示了其科学性,而其价值论内涵则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先进性和伦理道德高尚性。可以说,价值维度的“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第4篇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不配套,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反映出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比如,“×××”问题,金融“三乱”问题,以及商业欺诈、传销经营、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制黄贩黄等问题,都是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已经遇到的。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朱基总理也多次指出要大力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惩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但是,目前的状况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应该“无为而治”,待发展后再逐步来规范。我们一度推行的企业登记“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就是这种“重发展轻监管”思想的体现。有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方式非常熟悉,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缺乏认识,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基层出现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为保护地方、部门的利益,“土政策”满天飞,忽视严格依法行政,导致了管理失控,执法偏软,查处不力。比如,对走私贩私行为罚款放行的作法就反映出有关政府和执法部门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更有甚者,以“发展地方经济”、“搞活企业”为借口大谋私利。近几年来发生的经济犯罪大案要案就是例证。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加之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手段不强,外部干扰较多,与管理对象的矛盾突出,因此执法难、到位难的问题还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存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应坚决贯彻“两手抓”的思想。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顾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在研究如何放宽搞活、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经济秩序监督方面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见事较迟,把关不严,查处不力。再加之“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从轻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领会邓小平理论,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片面性,也是党性党风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观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辩证地认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

严格依法行政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是总原则下的方法问题。我们所强调的严格依法行政,不是死搬硬套条款,僵化地执行法律法规,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两者并不矛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在各个方面从严,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作。

(一)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是在对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否定或修改、废除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法律制度,其法制基础、法律原则、法律特点、法律内容都有较大的变革。出台的每一个法律,都是始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同志在《实践论》中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时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对适应,又存在矛盾。因而,伴随着改革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具有相对合理性。充分认识、正确对待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在执法工作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对一些行为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如,开办市场早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然而,对市场开办行为和经营行为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又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规范,在《公司法》出台时未被纳入。

2.现行法律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条件的前期审批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较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关于前置条件的规定较多,各类许可证越来越多,使企业注册登记手续越来越复杂。

3.现行法律还带有部门色彩,有的甚至有部门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初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其地位作用和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乡镇企业法》仍然按地域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界定为乡镇企业,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加深了工商部门与乡镇企业各类部门在管理中的协调难度。

4.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仍须进一步完善。如,企业字号登记与商标注册登记中,知名企业的字号与其它企业的商标相近似的问题,由于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至今没有解决;跨行业、跨区域企业登记产生的知名字号侵权问题,由于登记体制的原因也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传销行为与营销行为的区别标准问题,注册资金不实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审批责任和登记责任的区分和承担问题,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适应引起的执法责任问题等,急需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

(二)树立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置,提高执法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实际情况。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实情,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实情。不尊重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执法管理就容易走极端,犯错误。

1.要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的传统执法习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改革本身就是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坏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改革中,就可能出现“过去是允许的,现在不允许,过去是禁止的,现在不禁止”的情况。因此,对一些与传统做法和要求不符合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不准的,还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再定。这样,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执法的效果。

2.要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我们讲执法的灵活性,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并不是提倡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执法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表态;要进一步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改善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家,管理机关和管理对象不是对立的,管理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引导管理对象遵纪守法,减少管理的矛盾,是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少一些,使得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必须下功夫加强这项工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G621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到丰富发展,再到创新升华的飞跃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遵义会议以后创立的“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展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以后提出的“求真务实”。虽然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完全一致。它们都是对我党思想路线发展历程的客观而真实的反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路线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战胜“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论新阶段》中,对中国古籍《汉书·河间献王德传》中本指学习态度的“实事求是”作了经典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这一科学的阐释,给实事求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他在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时,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②“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③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恢复、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最先是由邓小平概括的。他在1980年2月一次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④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标准和目的。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

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强调与时俱进,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新阶段,同志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一)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过去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⑥

(二)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推进

党的十六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深化和创新。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发展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过去的简要表述是三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路线的形成首先是同志提出实事求是,接着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最终就形成了这样三句话的思想路线。这次党的十报告中又提出求真务实,并且和前三句话联系在一起。修改后的十《》写入了求真务实,这就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句话的思想路线,不仅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党对思想路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及其要求。

实事求是,就如同志所指出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按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自觉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发展阶段,思想状况、实践需要所形成的认识成果,是我们党90多年艰辛奋斗历史的智慧结晶,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侧重点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

1、解放思想是前提。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提出的,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⑦“首先”二字,强调说明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

2、实事求是是核心。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⑧又说:“思想解放,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⑨这一科学说明的要旨在于指出: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标准是看能否落实到实事求是上。离开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与时俱进是目的,开拓创新是真谛。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顺时应势,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4、求真务实是落脚点。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结束语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修改后的《》,把求真务实作为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至此,思想路线的表述变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要求:“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⑩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

[2]《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

[3]《文选》第一、三卷

[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5]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月12日)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讲话

[7]党的十报告

注释:

①《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8页。

⑤《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56页。

⑥《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3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9页。

相关期刊更多

实事求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

历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史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