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逻辑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次历史性飞跃,既具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原则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活的灵魂,又具有科学严谨、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结构。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在旧中国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地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了这样的迫切需要,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极大地满足了这样的需要,所以它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然而从中国和世界革命的历史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一个国家能否得到实现,不仅仅取决于它能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而: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共产党人能否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懂得了要救中国,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无产阶的先进分子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产生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从此,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不断胜利的道路迈进,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际斗争中实践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且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实际,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上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却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

在旧中国这样一个遭受若干帝国主义列强分裂剥削、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所没有遇到过的新课题。建党伊始,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由于缺乏阶级斗争经验,在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非常时期,对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斗争策略往往缺乏冷静和实际的正确把握。大革命后期曾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土地革命时期曾先后出现过“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我们党内一度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致使中国革命几度陷于绝境。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具有既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先后发生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们不懂得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列著作中的个别词句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圣药,到处生搬硬套,结果使中国革命危机四伏,党和人民的力量遭受惨重的损失。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左”倾教条主义最为严重,为害最烈,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经验主义者则否认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不懂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思想就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这个科学原理,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揭示出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剖析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如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就是领导我们党开辟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比较,使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完整深刻的认识,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和阶级斗争形势,制定了战胜敌人的战略和策略,终于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在理论上逐步创立了把马克思列于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一致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转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一系列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使之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过程中担负起极其重要的使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这个极其艰巨的历史课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第二,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形成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独创性理论,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斗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杰出贡献。

第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首先表现在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性质具有严格纪律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战争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战争思想是军事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马列主义人民战争思想原理同中国革命军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我军几十年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宝库。

第四,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完成了作为完备缜密的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思想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领导力量、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等独创性理论的完整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五,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100多年来受尽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改变建立在几千年私有制基础上的整个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改变和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更是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兴起,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特征。在近80年的实践中,已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代表着时代潮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艰巨的历史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中,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胜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过渡,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1966年10年“”开始,在总体上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前提下,、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经过中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奋发图强、勤俭建国,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一时期的探索虽然不系统、不成熟、不成体系,但它的积累,为社会主义理论向更高层次升华提供了起跳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谱写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前奏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艰辛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说明,不仅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继承我们党以往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而又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用新的思想观点,独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标志着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继成功地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实事求是的第二座里程碑,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里程碑。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8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相继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共同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在认识论上经历了两个相互联接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仔细而缜密地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道路和规律,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第二个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独特经验上升为理论,作出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历史过程的有机结合,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中实现了理论上质的飞跃,并在实践上有历史性突破,

人类文明史上的任何思想理论体系的产生,从认识史的角度来看,都是对既往认识的继承,又有对新的实践经验做出的发展。这是认识的继承和发展的结合,或者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从而形成人类认识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会长期地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就要求它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是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在理论上有新的开拓和创造,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共同点。首先是理论思路的连续性。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其次是理论性格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不仅包括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而且包括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不固守本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邓小平也有这种理论性格,他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理论性格的连续性是邓小平开始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是理论内容的连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但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它的不少内容都可以从过去的探索中找到一定的理论渊源。建国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两种发展趋向,其中一个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积累,它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思想的发展不是一般的、渐进式的不显著的量的增加,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历史性飞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长期认识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需要这两者的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需要这样的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这样的结合。历史过程的阶段性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不能不发生理论发展的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了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里本质没有变,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但内容有新的突破,这种发展不是细微的量的增加,而是区别出阶段性的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的理论体系的飞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但还不明晰、没有展开的理论认识,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较为完整、较有论证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巨大飞跃;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变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整体认识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之间存在着中介或过渡关系。分别以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两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伟大革命”是从实践上说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讲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则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0多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段时间我们党在实践和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属于哪一次飞跃呢?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它是第一次飞跃的继续和延伸,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中间环节。从实践上来看,它是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的准备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历了一个曲折迂回的发展过程。建国以后近30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和理论上成就与失误重叠交错,带来了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和理论传承上的复杂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思想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科学的评价,并且在新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P39-40) 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用中国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科学地揭示中国社会的本质、特殊矛盾机制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渗透着中华民族智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实事求是"的历史文化渊源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是赞誉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代颜师古为"实事求是"四个字作注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即做学问时要注重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做到论有所据。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借用了这一古语,把它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其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和阐释,赋予其崭新的科学内涵。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要求"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指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这是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其后,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提出了"科学的态度是'事实求是'"的命题。1941年5月,为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突出地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P801) 他认为这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态度。这样,经过的阐释,"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概念具有崭新的含义,它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是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运用它来指导 中国革命。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左"倾教条主义者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仅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不仅未能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还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1930年5月,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提出了应"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历史任务。1936年和1937年,他又先后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一些列著作,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揭示了"左"倾错误的认识根源,深刻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全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七大正式把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写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创新的自觉和勇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启示

通过对"实事求是"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追溯,我们可以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诸多启示。

第一,"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逻辑起点。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都首先从解放思想开始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得以成功召开,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又源于这之前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使我们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实际意义则在于,使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而不再囿于""的老路。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使我们党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正视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始客观地估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探索。

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的东西,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人运动;在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同时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探讨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中国革命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屡次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求实践主体注重调查研究,熟悉中国国情;必须自觉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实践状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升华。

第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它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民族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部分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3](P187-188) ,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P115)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有人主张"本本主义"、照抄照搬,这使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发展,更使其僵化停滞并逐步走向其反面,其对指导实践来说危害甚重。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上世纪30年代,就曾在延安指出,孔夫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在抗大的讲话中提出要向孔夫子学习,设想在三四百学员中可否出几个孔夫子。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在研究理论、研究现状的同时,还要研究历史,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孔夫子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与孔夫子相结合,实质上是东西两大文化、两大文明的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个普遍规律。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抵制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之所以能打破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对新中国的侵略、干涉以及封锁,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其主要原因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必须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注重内容,还需要注重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工作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我们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做好,同时也要创新出能让中国人民乐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曾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我们所讲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有内容之真,也要保证形式之美。

第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体现。我们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不能断章取义、任意的附加与演绎;不应当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应当把其当作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去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历史环境,懂得他们是如何从时代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构建理论体系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修正自己的观点,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于此同时,我们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地认识和了解,要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和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对每一个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到马克思主列宁主义这支"失",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只有真正坚持和做到"实事求是",才可以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靶。

三、结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它贯穿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思想的各个方面,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思想。同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或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取得,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回顾我们党 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总之,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取得成功,背离"实事求是"注定失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列宁全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风的含义 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 3.文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格是渗透在时代风格之中,是构成文风的重要因素。写论文要运用民族形式,即语言特色、章法结构、各种表现手法等,使文风具有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要继承旧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有外来文化的传入,民族特色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 来源:论文秘书网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理论精髓具有标识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形态也不例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的一致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表述的差异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性,也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种形态。这四种理论形态的精髓,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均已得到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明确的观点。

    “精髓”作为一个研究问题,是被列宁明确提出的。列宁在提出“精髓”问题之后,随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概括:“他(库恩.贝拉—作者注)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完全忽视了最主要的东西。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很明显,列宁在这里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身,而是从实践角度就如何运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主义产生、形成后,其精髓并未得到经典作家的规范表述。斯大林曾使用“列宁主义的出发点”一词,他说“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斯大林的这种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辞法规定性、哲学规定性及个性特征,不妥之处显而易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经由邓小平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成定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并科学定义的新概念,其精髓中央尚无明确表述,在学术界己有多种观点。如王建军等提出的“解放思想”,秦宣等提出的“实事求是”,刘景泉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书翰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上述各观点中,本文认同王建军教授的观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应表述为“解放思想”。

    至此,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可以做如下表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这三个概念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但表述时使用的文字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要使用有差异的文字表述内涵完全一致的概念?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精髓能够标识理论本身的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包括共性和个性。共性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个性则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差别性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产生了一些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理论精髓能够直接明了地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理论精髓具有表示理论共性的功能。判断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讲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二是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

    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将后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起,逐一对比两种理论所含具体内容,进而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属性。但在实践上,这种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因为,理论往往具有庞大的体系,它所含内容也丰富多样,将丰富多样的理论内容进行一一对比,本身是极其缺乏效率的,得到的结论无法反映理论的本质,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产生的理论,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差别。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等,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别,也不尽合乎列宁主义的的观点。邓小平理论被涵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这些具体理论既与马恩学说相区别,甚至是马恩未论及到的,与列宁主义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如果凭此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划归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科学性。因为“精髓”是理论的灵魂,是统摄理论体系内各具体理论的。精髓的贯穿力、统摄力使其具有反映该理论本质的强大功能。既然任何一种理论的精髓都具有反映其理论本质的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各理论形态的精髓,也必然反映其理论本质。因此,在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属性时,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就可以得到简明而且科学的结论。如果其精髓的内涵一致,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属马克思主义,反之则是非马克思主义。

    其次,理论精髓具有标识理论个性的功能。任何新理论产生并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与发展,完全继承前人理论的理论是丝毫没有价值的。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都表现为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系内新产生的具体理论都是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新生理论的信仰决定理论的属性,新生理论借以产生的时空条件赋予理论以个性。因为时空条件的影响,理论本身具有个性成为必然。因为理论精髓需要统摄理论本身的全部内容,所以,理论精髓的表述也必须能够标识理论的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容量和永恒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的发展也不例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二、内涵的一致性标明了三种理论形态的共性——马克思主义属性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可以判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比较。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表述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从表面看,构成两个“精髓”的文字是不同的,表述格式也有差别。不过,从内涵方面看,二者则完全一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哲学含义是:要分析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分析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就是要研究事物各种矛盾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抓住主要环节;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就是要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僵死的、抽象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实事”就是依据一定时间、空间条件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研究。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二者都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要求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于事物的了解,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均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础。第二,二者均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就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辩证分析和思考,从中求得事物的本质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不是从现象上而是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而当它与唯物论结合,就真正上升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才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既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又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第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还是“实事求是”,都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将实际永远摆置在第一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精髓——“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其哲学内涵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完全一致。

    2.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哲学内涵的一致性,已经得到公认。邓小平同志曾完整表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既然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同时“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又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完全一致,那么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相一致的结论。

    由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的内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完全一致,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分别标明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三、表述的差异性体现了三种理论形态的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它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差别,恰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然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人中国(“中国”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了一个新的地域,这一地域是中国而不是西方,更不是俄国;它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条件。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由于马、恩、列、毛等所处的时代,均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因此,毛泽东思想虽具有时代性,但是与马列主义相比,其时代性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就是经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属性,“民族性”是毛泽东思想的个性。具有个性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个性应该得到鲜明的体现。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须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本身的个性。由此势必造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表述上的差别。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应该如何表述?不可能再沿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果沿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不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邓小平同志找到了一种表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既相一致,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同时它们又相互区别,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实事求是”作为成语,是中国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实事求是”是中国语言,“实事求是”更容易被民族文化兼容和接纳。所以,用“实事求是”表述精髓,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确实恰如其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被表述为“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实事求是”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关系,同理可证,无须赘述。不过,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承毛泽东思想,所以,有必要讨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科学评价。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0年的《反对资本主义》中,首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而要纠正主观主义就要:“(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段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提倡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已具备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雏形。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党内首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因为他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反对离开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创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重新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表现在: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在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2004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重新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三)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它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党和中国革命建设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建国前,它使我党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它使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旦背离这一思想路线,脱离实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如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是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错误估计形势而造成的;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党和革命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国家富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思想作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少受损失,取得巨大成功。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的进程,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的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论。这些都是在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时期,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实事求是的应用为平台,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方法为手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其革命性和先进性,才能保证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性。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依据。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科学性。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依据。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能够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中,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剔除出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关期刊更多

实事求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

历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史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