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刘爱新,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06-03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事实求是”是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的一条思想路线,并且以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29年12月,同志在主持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教育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并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古田会议体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则。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后来,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系统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作了深入的哲学论证。至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经过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第一个拨乱反正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别强调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重要意义,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声音,他有力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根据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探索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

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以及我党出现的新情况,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含义,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还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强调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实践效果。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在坚持求真务实问题上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很显然,这一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认知和现实意义,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保证。

回顾党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反之,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就会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备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个精髓,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坚持这个精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了这个精髓,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二、大学生实事求是优秀品质的培养

“实事求是”作为我党思想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是大学生必须理解、掌握、进入头脑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一内容设置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第二章,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然而,笔者认为,仅仅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传授予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平台。具体地说,在帮助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应该把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共和教育部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提出的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优秀课程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理论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才能体现其生动性和吸引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非与大学生毫不相干、高高在上的枯燥理论。实际上,实事求是也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优秀品质。我们首先从“实事求是”的词源观察,“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意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求实的学风。同志于上世纪40年代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借用“实事

求是”这一民族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出了简明的概括,但无疑也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本意。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本意就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连的重要品质,求知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风、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创新不正是大学生十分必要而又非常珍贵的优秀品质吗?从社会到校园,各种诚信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放眼今天的大学校园,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学中倡导严谨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弘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重要品质。这些都属于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正如邓小平所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可见,实事求是与真诚、踏实、诚信的品质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些优秀品质对大学牛的成长影响重大。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给当代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以重要的启迪。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偏离实际。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情况,因而会出现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的心理,无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或自惭形秽、自轻自贱,学习效果很不明显。教师必须利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正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奋斗的精神和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重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统一,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忽略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然而理论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若是偏离了实际,脱离了对现实的关照,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大学的教育当中,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而是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新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厂房,走向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由此培养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的优秀品质。

总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创立并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路线。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通过对“概论”课第二章的学习,当代大学生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和把握这个精髓,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然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借助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三、余论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其所包含的优秀品质也必将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代,“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等关键词已被众多高校作为激励和劝勉在校教师和学子们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质。

2010年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与新华网友在线交流,在网友希望总理给年轻人讲几句勉励的话语时,总理亲切寄语青年人:“我觉得青年人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这就需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有严谨的学风和诚实的态度。不图虚名,不度虚生,唯以求真的精神做踏实的工夫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而且我以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长远。”总理的言语表达了对青年人具备实事求是精神的无限期望。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平台,将理论的传授与大学生实事求是优秀品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在大学生心中扎根,使大学生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2篇

为什么出现邓小平所说的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点。90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形成和重新确立的曲折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使之得到贯彻。

思想路线的确立:从陈独秀、到

1922年创办的,由邓中夏、刘仁静、施存统、蔡和森等人先后任主编的《先驱》杂志,在发刊词中就说,要“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我们党成立以后,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文献,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等问题。特别是他为党的二大起草的《宣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而破天荒地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陈独秀又撰写了许多文章,对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2年8月)一文,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中国农民问题》(1923年7月)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研究农民问题的文章,当时就得到“精审可观”的评价。陈独秀的这些论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这表明,他有一条大体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我们党内,较早较自觉地重视思想路线的是。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鲜明地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有从斗争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他从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度阐明思想路线的重要性,而且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提法。

遵义会议后,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反思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在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和起草的文件中强调:要将马列主义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1936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的报告)对于马列主义来说,“现成的到处适用的药方是没有的”,“现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地应用马列主义到中国的环境中来”。(1937年5月在党代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杨奎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和原由》)在1940年2月起草的《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是国际性的,但我们是在中国做组织工作,一定要严格估计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习惯、道德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再来决定我们的斗争形式、组织工作、工作方法。”作为党的总书记,的这些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贵的是,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在严酷险恶的现实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终其一生。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在一系列关于整风的重要讲话中,深入揭露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理论和实际分离的错误思想路线,并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提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党的广大干部和党员理解和掌握了实事求是的真谛,学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充分肯定了整风取得的思想成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而且列为首位。这就表明,实事求是已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全党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是这条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两条特别重要:

一是要懂得和了解理论、历史、现状。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实事求是是有前提的,要有理论的素养,要有对实际的深刻了解。而所谓实际,包括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主观条件),就很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是要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是同教条主义者根本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搞照搬照套,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的。

思想路线的偏离与重新确立:教训换来的共识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顺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头8年,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这三个时期中,为什么出现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邓小平说的“当中那些年”,约有21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领导思想上逐渐离开了正确的思想路线。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发动“”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在“”以前10年中的不少论点,如“”、、反右倾、阶级斗争问题等,也是这样。

这表明,那段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偏离甚至抛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力图从实际出发办事,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子恢敢于顶住压力,坚决反对农业合作化冒进。、刘少奇、陈云等同志提出既要反对右倾保守,也要反对急躁冒进。敢于揭露“”中的错误。邓小平在1962年讲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倒,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针对全国统一的提出批评:“轻易地实行全国统一。有些做法应该充分地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没有照顾,太轻易下决心,太轻易普及。”(《邓小平文选》第1卷)邓小平讲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更为突出,早在1957年就指出,“经济建设追求先进指标,忘记了我们还很落后”,直言国内建设中的缺点“是要求太高、太急、太大”。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给写信以后,一场政治风暴即将降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作了长篇发言,系统且有理有据地讲了“”中的缺点和错误。他特别提出,对于缺点和错误,应该“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就触及了思想路线问题。

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前一阶段能够提出并很好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阶段却走到了反面呢?为什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反而受到打击呢?这些,是至今仍需要认真研究总结的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深入探讨,但以下两点是很明显的:一是认识主体的问题,二是制度保障问题。

1976年粉碎“”以后,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课题。历史把思想路线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准确的、完整的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概念,给人们以很大启发。1977年底,出现了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对立,这实际上是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建设”。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的思想路线被写进了。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十二大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不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实践标准的内容。这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展。

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字未改。这说明,全党对思想路线已取得了高度共识。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需要健全的机制和纠错的勇气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标准,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实践标准,这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实践标准写进党的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20多年的“左”,反映在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决策上,长期得不到纠正。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中,生产力发展迟缓,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长期贫穷,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冤假错案很多等一系列严酷事实,特别是“”那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严重的灾难。这些,都在不断检验着“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一再发出警讯。但由于认识的主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了接受实践检验的自觉和勇气,又没有纠错的机制,因而不能运用实践标准检验已有的认识,致使错误思想延续下去。回顾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党的认识史,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将实践标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但要有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特别要有在实践检验基础上自我纠错的勇气,还要有健全的机制,主要是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民主制度。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72-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构上,属于总论部分,理论性较强,对以后的章节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内容上,本章的教学也是为学生学习后面的革命理论、改革理论、建设理论以及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做准备。因为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大问题,思想路线如果错了,其他各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不可能正确。因此,本章的讲解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从哲学的高度和角度加以把握,所以要讲好也实属不易,耍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章共有三节,第一节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从理论的角度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第三节集中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三节内容,各有侧重点,第一节重史,第二节重论,第三节重评,针对三种不同风格的内容,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的教学模式。

本章的第一节是从历史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而不断形成和最后确立的,理论性较强,但在其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党的革命形势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史料很多,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思想路线的提出,可以通过分析1929年红四方面军党内出现的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尤其是与之间分歧的产生,以及解决分歧的努力等等,通过这些来阐明思想路线这一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路线的发展,集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内斗争很复杂,头绪很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内容相当庞杂,这可以通过几个事件贯穿起来,比如对所谓“罗明路线集团”打击的始末,突出强调党的事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有创造性。比如对党的整风运动历史事件的概括,指出党内产生“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并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损失,强调反对主观主义,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思想路线的确立,可以结合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的历史背景,以及召开时的情况,尤其是以“实事求是问题”作为他在七大结论报告的结尾,可见实事求是在的心目中和在党的七大的地位。

采用案例教学法,史论结合,既有故事的趣味性,又有理论的严肃性,或庄严或诙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对党史的阐述,理清了思路,讲透了理论,落实了思想路线。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教材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概括上严格按照《中国共产程》的表述。在不同的时期,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其精髓都是体现实事求是,厘清这一点,需要我们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讲解。

党的十二大,思想路线的表述,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十四大以后思想路线的表述前面加上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又将这句话改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后,思想路线内在的包含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

对比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不同表述,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尽管表述不同,精髓都体现了实事求是。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思想情况而各自阐述理论的侧重点,都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体现了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凸显了革命时代,建设年代,和平发展年代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第二,尽管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但所针对的情况和问题却不尽相同。时期,处在幼年时期的党还很稚嫩,很多方面的很不成熟,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这表现在思想领域尤为突出,各种路线相继出现,都在指导现实同时也在接受现实的考验,因此,思想路线的确立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邓小平时期,体现的是针对改革开放的两种思潮激荡相互碰撞的特点,改革开放每走一步都涉及到思想的大解放,直到小平的南巡,终为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调。时期,党的建设事业以及党本身的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发展的瓶颈,需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思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总之,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以及全部理论和工作都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并富于创造性。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对比和分析,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相信本节的重点内容能讲清讲透,且能收到较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又是很不容易的事,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落实要始终围绕这条主线来走,更是不容易的事。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在实际上,1957年下半年以后到1976年,实事求是在不同程度上被抛开或偏离了。1976年10月粉碎“”之后,顺应时势的需要,彻底扭转局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和发展。但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党内也存在着针锋相对的思潮,并展开过激烈的斗争。20世纪末,面对党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强调理论工作要具有创新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虽然现在我们都统一了思想,但其统一的过程,就是一部思想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发展过程,可以

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三个问题第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第二,1 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党内就是否继续深化改革的理论交锋情况;第三,面对新兴阶层有加入党组织意愿的现状,就是否同意他们加入的党内意见概述。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其一,把握思想的理论价值。1 956年以后,直到的结束,在很多方面都背离党的实事求是的理论路线,但他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等等,并没有困他的晚年错误而否定其理论价值,相反,在有些方面,其理论价值至今依然存在。其二,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强调违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危害。

第二个问题,教师要把握的主要是从对待改革开放的“左”、“右”思潮的交锋中,得出改革犹如开弓箭,无法回头,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将发展推向更深一层次。第三个问题,教师要强调,对待新事物要运用新思维,占领主阵地,把握主旋律,

“三个代表”体现时代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符合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述问题,老师要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提前查资料做好讨论的准备。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就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小组成员可以补充。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分享更多同学们的智慧。老师在课堂上要有驾驭,并适时引导,得出教师所想,要得出的答案。在讨论中,道理会越辩越明,同时学生自己的讨论辩论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深刻得多。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政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的讲解需要把握主旋律,把稳主方向。属于总论的第二章,其理论精髓内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诸多领域里,教师的讲解要始终抓住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主旨。这对以后各章内容的讲解具有重要的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实践原则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成果和重要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发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认识导向、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1.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

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走向成熟。1937年7、8月间,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真正被确立起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2.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2.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反之,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理性审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必须不断提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境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053-05

“马克思主义

二是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观念指导,政治路线是思想路线的现实反映。“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的思想路线反映在政治路线上,就是“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群众观点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在政治路线上的必然要求。“偏于军事观点”的同志,“在会议时候最厌烦的是讨论宣传和组织问题,在游击工作中发展单纯的军事影响而不去发展政治影响”。单纯的军事观点与形式主义一样,是唯心主义思想路线在政治路线上的体现。此外,“虚荣心、夸大、英雄思想等等腐败思想,都是以个人主义一个为头发出来的”。而“群众观点”的政治路线,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与“科学化、规律化”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也是与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阶级属性和党的领导相适应的。

三是思想路线与指导路线。在信中,毛泽东还提到了“组织方面的”“指导路线”问题。他举例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最显明的莫过于军委问题的争论。少数同志们硬是要一个军委,骨子里是要一个党的指导机关拿在他们的手里,以求伸张那久抑求伸的素志(即与历来指导路线不同的另一指导路线),然而表现出的理由仍然是冠冕堂皇的,可惜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罢了”。作为思想路线的现实反映,政治路线必须具体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路线,才能落到实处。关于“军委问题争论”的两种不同的意见,即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具体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而少数坚持把“党的指导机关拿在他们的手里”的人则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枪指挥党”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和指导路线。

综上所述,“思想路线”思想的理论精髓在于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倡导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破除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必要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

第二,思想路线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密切相关。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思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整理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下述引文未注明的,均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7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111-115页。

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33、534页。

⑦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796、800-801页。

相关期刊更多

实事求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

历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史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