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根的至理名言

培根的至理名言

培根的至理名言

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洛克语言哲学理论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

洛克语言哲学思想在古典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性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洛克语言哲学并非自己的独创,而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者从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不同哲学阶段人手,厘清了洛克语言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旨在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是洛克语言哲学理论渊源之一

古希腊哲学孕育了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柏拉图是第一位比较系统地考察名称及其意义的希腊哲学家。他除了试图回答先贤们未解决的问题以外,还独立地提出了有关名称的本质、名称与事物、名称及其意义等问题的理论。具体说来,柏拉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提出并讨论了名称的本质、名称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问题。针对名称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约定和习惯的观点,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层层批驳,步步追寻,最后得出结论说:一切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固有的和不变的本质,它们与我们没有联系,也不受我们的影响,或按我们的幻想而不规则地变动。相反,它们是独立的,与它们自己的本质保持着自然所规定的联系。也就是说,事物有其不依我们的主观感觉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在肯定事物有其固定不变的本质的基础上,柏拉图进而指出:“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的进程来命名事物。并使用恰当的工具,而不能随心所欲。”

其次,柏拉图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关于名称与物的关系的讨论中。他在对一系列语词或名称(如上帝、英雄、灵魂)的意义进行语言学的分析之后,又对名称的构成。名称与物的关系,以及名称的意义进行了考察。柏拉图明确提出,命名是模仿的艺术。“我们讨论的一切名称。都是用于说明事物的本性”。名称怎样说明事物的本性呢?柏拉图认为是通过模仿。他指出,命名是一门用文字、符号来模仿事物的艺术。模仿说认为名称是模仿事物、表现事物本性的。这一观点虽然很不严密。但却是人类理解名称――事物关系时必经的一个环节。

最后,柏拉图还提出了语词与事物的相似性问题。在回答正确名称的标准问题时,柏拉图认为二者的相似性就在于名称反映事物的普遍特征,达到这一标准的名称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反之,就是不好的、不恰当的。在这里,柏拉图把名称所要说明的事物的“形式”(本质)进一步具体化为事物的普遍特征,这在逻辑上与他对名称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语词的意义来自语词与事物的相似性,就必然涉及对事物的认知问题:是先认识事物,再赋予该事物以名称,还是先有名称,再认识该事物?针对这一问题,柏拉图区分了两种思路:一是通过名称认识事物,另一种是考察和发现事物的方法。他认为,研究、考察事物是命名的前提,认识事物也是理解名称的前提。可以说,柏拉图坚持名称的获得必须有客观依据。

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述中也多次涉及语词与其意义的理论,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其一是关于语词意义的理论,其二是对意谓与意义的分析。

二、中世纪语言哲学思想是洛克语言哲学理论另一渊源

中世纪的哲学家也十分重视语词的意义。与前者所不同的是,其更注意把语词放在命题中去考察其具体意义。从总体上看,中世纪的语言哲学思想仍是一种以语词为核心的意义观。中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了自足词项和非自足词项。名词的意义问题更成为各派争论的焦点。唯实论者认为名称(特别是通名)的意义是先于个别事物,且是个别事物原型的理念、形式或实在,其意义观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唯名论者则把通名的意义理解为共性概念。他们承认个别事物先于一般观念而独立存在,其意义观的理论基础更接近于唯物主义。

中世纪的哲学家还探讨了非自足词项的意谓问题。法国哲学家布利丹坚持间接指谓说,认为非自足词项指谓所设想事物的各个方面,但不能说间接指谓就不需要针对直接的对象。此外,唯名论者阿伯拉尔坚持不定指谓说,即非自足词项有不确定的或不固定的意谓,这种意谓在自足词项确定地指谓某物的同时才有;奥康姆则坚持无指谓说,即非自足词项根本不指谓任何东西,而仅仅是确定真理的条件。最后,中世纪有些哲学家如奥康姆、格里哥利还对心理命题、口头命题和文字命题进行了区分,这为之后的哲学家考察语词的意义与命题的关系、命题的分类及其与知识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近代语言哲学思想是洛克语言哲学理论的又一渊源

培根和霍布斯是近代语言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培根是近代第一个意识到语词负面影响的哲学家,这主要表现在他在“四假相说”中对“市场假相”的分析和批判上。具体说来,培根的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根第一个发现了语词的惰性。关于语词,培根始终认为其意义是否清楚、确定,直接关系到命题、推理是否正确,甚至关系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客观。而且,语词与人的理性也相互影响。他指出,人们在生活中通常误用和流行的一些习语,正是“通过语词与名称的联姻而潜入理智的。因为人们相信他们的理性支配语词,而其实语词也反作用于理智。正是这种反作用致使哲学和科学成为诡辩甚至变得僵化”。理性支配语词,运用语词来表达思想,为自己服务,这是使用语词的人具有的主动性。

其次,培根还对名称的指谓进行了分析。语词用以指谓某物的时候,便转变为名称。他把名称分为两类:一类有名无实,如幸运、原始推动者等。对于这类名称,他主张全部放弃。另一类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这类名称在他看来虽然有名有实,但若仔细考察,却往往意义含混,定义不当。他认为只有采用归纳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他指出:“我们不仅必须把这种归纳法用于发现公理,而且要用于形成概念。”

霍布斯遵循培根的唯物主义路线,把经验论进一步系统化。霍布斯首先对名称进行了分类。他把名称分为四类:物质名称、偶性名称、想象名称和名称的名称。他根据名称的普遍性的程度差别,提出了专名与通名的划分并分析了通名指谓的普遍程度问题。此外,霍布斯还分析了名称与推理的关系。

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第2篇

如同毕加索之于培根的形式渊源和意义,尹朝阳在最新出版的访谈录当中,除了论及自己在绘画的学习和启蒙过程中,藉由中国大陆所能见到的有限出版品,受了西方从古典到当代许多名家的启示及影响,同时,也不讳言地指出,他更多地吸取了上述培根和当代德国画家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的风格。在培根扭曲变形的肖像作品当中,尹朝阳看到了“在人的表皮下面,隐藏着一个结构”的特色,不但以此作为反刍培根风格的重要概念,更有意藉此“发现”他个人的“结构”。尹朝阳进一步说道:“作为造型艺术,每位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最后一个很大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形。”。

实际上,尹朝阳以肖像为题材所完成的画作,无论所显现的表面特质,或是所揭露的精神内涵,都与培根有着显著不同。培根曾经表示,肖像画的问题在于画家如何找到一种“技法”,藉以传达“一个人无所遁形的悸动”(all thepulsations of a person)。培根的忘年之交,同时也是他的传记作者佩皮亚特(Michael Peppiatt)写道:培根坚信“内在趋力和矛盾犹如人外表之下的内层建筑,一幅画像如果不能表现出这些特质,就只会流于陈腐而空洞的插图。”相较于培根对揭露“人外表之下的内层建筑”的兴趣,尹朝阳则是表达了外表作为一种皮相的情感氛围与观照。从形式上分析,培根剥除了人外表的皮肤结构,以且骇人的血肉及骨骼之躯与观者相见。尹朝阳画笔下的人体则保留了皮肉之相。通过光与影的戏剧性对照,他画中肖像的皮肤表层有着一种如实的触觉存在感:有时呈现为一种血痕淤积的“灼伤感”,或甚至腐败;有时则是纤细、光鲜、粉嫩得宛若虚幻,既像自我的催眠与粉饰,也有海市蜃楼的朦胧和梦幻美感。

如果说培根的肖像画揭示了人存在的“野蛮而残酷的现实”,尹朝阳突显的就是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挣扎与对抗,尽管内心经常充满压抑的挫折、愤怒与冲突。培根强调自己几乎不画群像,因为不想引起“故事性”(story-telling)的联想;更明确地说,培根无意透过肖像进行“叙事”(narrative)。面对当代中国的环境,尹朝阳强调“人真的是社会人”,也无意逃避。不同于培根,他以肖像建立了社会学式的脉络,提供情境暗示,突显个人叙事的企图。他的画面混合悲壮、感伤、脆弱和抑郁,而且具有浓厚的自传意味。换言之,尹朝阳不但以当代中国社会为论述对象,也把个人的启蒙视为具有普遍性的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时代性的图像映像。简单地说,尹朝阳让观者透过他个人的视野、知觉和感受,认识了关于当代中国情境的种种。

尹朝阳以青春身体的再现作为切入当代中国绘画的重要起点。他把人物或肖像的表层皮肤,当作感应当下时空的接收器,藉此呈现抗拒伤逝却又无可奈何的气息,显露了对于时间的敏感度。从个人身体的时间出发,尹朝阳进一步将其扩展为时代性、历史感,甚至是面对天地寰宇的永恒空间意识。如此,他逐渐布建出了个人的叙事线形。从具体的创作实践来看,他较为鲜明的一些系列类型,至少包括:《青春远去》(1999-2000)、《失乐园》(2000~2005)、《神话》(约2000~2006);《英雄远去》(2000)、《》(约2002-2007)、《天安门》(约2001~2003)、《广场》(约2002年开始)、《乌托邦》(约2003~2007);《佛像》(2007年之后),以及2011年开始在个展中发表的风景系列。

从艺术创作的启蒙过程来看,尹朝阳以人物、肖像或人事为题材的画作,明显是以学习西方技法作为起点。相较之下,他风景绘画所见的西方影响反而较少,甚至极无关连。至少可以这么理解,尹朝阳开始较有系统地发展风景画的时间,是在最近的一年左右;此时的他,在融汇、消化西方技法的基础上,已经卓然成家,建立了个人纯粹而自信的风格。

尹朝阳的风景画训练,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前期,当时他仍在中央美院学习。据他描述,二年级一一他于1992年考入版画系――因为写生的关系,曾经学习林风眠的风格,完成了几件水彩风景。从脉络上,大致可以看出,林风眠(1900~1991)那一代人自1920年代中期从欧洲留学归国之后,所相继提出的以民族为本位,发展“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即使到了1990年代前期,仍对中国大陆的美术学院产生作用。林风眠后来还致力于将其理论落实为调和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的具体实践,并于1940年代建立了他个人独特之风。而学生时代的尹朝阳选择透过林风眠的风格,去揣摩风景绘画的表现,似乎也看出了他在启蒙时期对于风景绘画的自觉意识及美学传承。

尹朝阳作于1995年的油画《夕阳》,是他较早一幅以风景为题的创作。全画采取遥望远眺的视野,雄伟壮丽的山景可能是以实景作为参照的依据。画家再现了辽阔广袤的山脉、原野和田园村落,细节却不多见,主要还是以概念化的方式描绘――虽然具象,却非细腻写实。夕阳余晖红遍天地;高反差的映照,连带使近景几位驻足的乐山者正面通红。位于乐山者前方不远处,布满了整片沈暗若黑的树林,有如一堵短墙,横向阻隔在近景的人物和远处的山景之间。就视觉心理而言,此一阻隔强化了远方的美好,除了隐喻对未来的憧憬,或许也泄露了画家当时亟待出口的苦涩和郁闷。

1996年,尹朝阳从中央美院毕业之后,曾有一趟内蒙古的草原之旅。归来之后,他根据旅行的照片完成了另外一幅名为《御道口》的风景画。十余年之后,尹朝阳在自述中写到这件作品:“一张耗时费力的草原风景画――地上的草原土块纤毫毕现。天空和远山提供了我对西洋古典绘画的最初理解,那是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艺术市场上伪古典和写实风情绘画在我身上直接的折射。”从他的自述可以了解,《御道口》采取了细腻写实的风格,而且“耗时数月”完成。1996年的《御道口》与1995年的《夕阳》风格全然不同,观者所见纯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风光,而无人烟。一如尹朝阳多年之后的回忆与检讨,这件作品连同其它一些花卉和仕女题材,在当时不但有“讨

好观众的嫌疑”,同时也带着几分炫耀技法的得意心态。以今日回溯看来,《御道口》的完成尽管旷日费时,放在他的创作脉络里,却仅是短暂过渡的偶然之作。

2007年以来,尹朝阳风景创作所采取的风格路径,明显是以1995年的《夕阳》作为接续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他处理山石地块的技法,早在1999~2001年左右的《石头》和《神话》系列当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及雏形。明显不同的是,如今他选择让颜料直接在画布上堆栈混色,而不在调色盘上预先定色。如此,不同色彩的颜料透过画刀的运用,在画布的表层来回覆盖、刮划、涂抹,不但形成颜色之间的挤压关系,同时也迭砌为带着丰富起伏变化的厚实量体。再者,各种色彩经过艺术家直觉而不预设的黏稠混搭与交媾,最终凝塑为复杂的形色纠缠,充满了既控制又偶然的质感。就整体的效果而言,无论山体、岩块或崖壁,在在呈现了雕塑性的繁复肌理变化,甚至使人感觉颜料已如岩石土块的再现一般。

凝聚图像一直是尹朝阳擅长的核心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他各时期、各系列的作品,都能在观者脑海中留下深刻视觉印象的重要原因。面对眼前的风景系列,尹朝阳也提出了个人的计划:他期待前半部的风格较为传统,画面结构较为紧密;到了后半部,他希望整个放开,使其有如“历史画”一般。就以目前所见,由他画作的命名方式,至少可以看出两种脉络。第一种是如实地以中国佛教圣山、崖窟、古刹为题;第二种是延续中国山水画的命名传统,着重诗意的联想。前者发思古之幽情,是对自然、永恒、信仰的沈思;后者似乎带有更多个人造境的企图,也是与中国山水传统的另类对话。巨幛式的高远和斜角半边的构图,是截至目前为止旗帜较为鲜明的两类景观;画幅似乎也受传统山水画影响,出现较多如挂轴的直立画面。

重拾风景的题材之后,尹朝阳同样思考了上个世纪前期林风眠所曾探讨过的山水画相对于风景画的中西传统差异问题。不过,他并不像林风眠因此转向水墨的媒材,而是选择面对当代的语境,拆除中西传统的藩篱,回归对“真山真水”的体验。尽管有实景作为形象依据,他所完成的风景画却不是亦步亦趋的写实,而是山水实境的简化,甚至是概念的浓缩,当中揉杂了更多个人的主观印象、意念,或是意识的拟造。也因此,他的风景其实介于再现和造境之间,而且更富于抽象与表现主义特色。

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第3篇

罗马美术学院诞生于16世纪末,目前美院是意大利的一所标志性艺术学院。在全世界美术学院中排名第六,被认为是艺术与美的摇篮。

罗马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基于能把具像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技术和方法相互结合,教学的质量及成果将充分体现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就业中。罗马美术学院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6世纪末的罗马教皇艺术研究学院,那时它便已成为艺术家的聚集中心,并被命名为“圣卢卡艺术学院”。随后,罗马美院将其对艺术的追求逐步转化为广泛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并将教学研究作为文化的导向,用以发展相关的专业和工艺。

如今,罗马美术学院主要致力于在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的领域中培养年轻的艺术家、艺术专家和文化经营者。对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们,罗马美术学院永远敞开着它的大门。

项目背景:

自2013年起,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签署了在华招生合作协议,为该校在中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美术生,并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选拔合格考生。

罗马美术学院校方每年7月来华面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在获得意大利留学签证并赴意通过10个月语言达到B1水平考试后,即可免专业考试直接注册入学。

未通过面试的学生可继续参加其他意大利美院的评审或申请其它留学项目。

注重学习效果,设置三个阶段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更好学习专业知识。

项目介绍:

自2009年图兰朵计划启动至今,连续7年为罗马美术学院选拔优秀的中国美术生进入其本科及硕士专业就读,至今已派送近500名学生。2015年4月,罗马美术学院校长来华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罗马美术学院在华首家授权招生考试机构。

每年7月中旬安排罗马美术学院考试委员会来北京进行招生面试,面试名额全国150人。通过面试的学生可在8月底前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在获得意大利留学签证并通过罗马美术学院组织的B1水平语言考试后,可直接进入专业学习,无需再参加专业入学考试;未通过面试的学生可继续参加其他意大利美院的评审或申请其它留学项目。

根据罗马美术学院签署的协议内容,本项目意大利语培训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赴意前(每年8月-10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520课时语言基础培训,该阶段课程以学生达到A2水平为目标;

第二阶段:学生赴意后(12月-次年9月),由罗马美术学院组织10个月语言强化培训,该阶段课程以学生通过B1水平考试为目标;

第三阶段:学生入学后(次年9月-来年6月),在专业课学习同时由罗马美术学院组织一学年语言提高培训。

项目优势:

罗马美术学院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公立美术学院,意大利排名第二;

校方来华面试,通过的学生可提前在国内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避免了学生赴意后无法通过入学考试的风险;

未能通过面试的学生有机会申请其他留学项目,节省时间及成本;

注重学习效果,设置三个阶段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更好吸收专业知识。

罗马美术学院院系介绍:

1、视觉艺术系

本科:装饰设计(装饰方向、环艺方向、当代教会艺术方向)、版画、绘画、雕塑。

硕士:装饰设计(装饰方向、环境艺术与试验语言方向)、版画、绘画、雕塑、环境雕塑与石膏雕刻。

2、设计和艺术应用系

本科:平面(出版)设计、舞台布景、时尚设计、多媒体艺术与技术。

硕士:舞台布景(戏剧方向、多媒体方向)、时尚设计(服装设计方向、舞台服装设计方向)、平面设计与摄影、多媒体艺术与技术(多媒体视觉艺术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

3、传播和艺术教学系

本科:当代艺术遗产的开发与传播、艺术教学与传播。

硕士:当代艺术遗产的开发与传播、艺术与展览教学和传播(传媒方向、策展方向)、修复艺术。

罗马美术学院面试材料准备要求:

绘画专业:学生准备10幅素描及色彩作品,篇幅比例及内容不限;

雕塑专业:根据静物在指定画纸上创作1-2副素描,然后用陶土或木头雕刻相应雕塑,3-5幅素描及色彩作品,篇幅比例及内容不限;

版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版画基础,有1-3幅版画作品;

设计专业:学生准备10幅作品,包括素描、色彩及设计作品三部分,每部分篇幅及内容不限,学生可根据自己报考的专业方向进行设定。

传播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学习及交流能力,入学前至少达B1以上水平,对意大利艺术史有一定基础。

罗马美术学院7月来华面试项目流程:

项目流程

3月-6月

提交材料审核,缴纳入学申请费

6月30日

截止报名(如名额提前注册完毕则提前截止报名)

6月-7月

作品指导、面试辅导并发放准考证

7月中旬

校方来华面试

7月底公布录取结果

通知录取结果

1.通过学生接受录取并缴纳留学服务费和项目管理费;

2.未通过学生可继续申请其他评审项目(包括:佩鲁贾美术学院、库内奥美术学院、米兰新美术学院);

7月底

开学报到并缴纳学费

8月

根据项目协议,收罗马美术学院(11月-次年8月)的语言培训费并统一向美院支付

8月1日-10日

使领馆办理预注册

8月-10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520课时语言培训达到意大利语A2水平

10月

使馆签证

12月-次年9月

罗马美术学院10个月语言培训达到意大利语B1水平

次年10月

通过罗马美术学院B1语言水平考试并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次年10月-来年6月

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好学乐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吸收了前人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套教学原则和方法流传至今,对今天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以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张并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育。这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意。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活动。分层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必然选择。孔子对如何“因材施教”,有其卓越的见解。

孔子根据学生智力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愚”三等。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智力以上的学生,可以教高深的知识;对于中等智力以下的学生,不可以教高深的知识。《里仁》有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曾经过努力学习,智力得到提高,所以才传授其高深的知识,而这种高深的知识是无法传授给智力暂时比较低的学生。

孔子这种根据不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进行不同教育的方法符合客观教育规律。智力较高的学生需要教给他们较高深的知识,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智力较低的学生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传授他们能够掌握接受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架构一步步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分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确定学生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进步的目的。

分层教学慢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要求其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达到全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即可以听懂日常英语会话以及慢速英语节目,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完成一般性的写作任务,英语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英语语言基本功学习以及日常的会话交流,确保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消化课堂内容,同时辅以专业化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之相反,对于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快班同学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可以听懂内容较长的对话以及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借助词典读懂英语原版教材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撰写比较专业的报告,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可以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讨论。教师课堂教学确保保证学生打下扎实语言基础,并辅以专业性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认真听课,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彻底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反复“打基础”的局面,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跨越式飞跃。

由次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各类学生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

二、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开展,适当地进行启发诱导,以此促进和加速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学生在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心理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求知欲极其旺盛。这个时候教师因该及时启发,帮助学生推开知识的大门,使其思维可以跨越难关,由无知向有知,由知之甚少向知之甚多的方向飞跃。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与方法对当今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是缺乏较强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课堂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讲解,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篇章意义,综合提高学生英语运用的各项技能。以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中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名声之尾》为例,阐述如何将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贯穿到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中。

《名声之尾》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于追求名声的看法:追求名声,如同狗自逐其尾;我们因该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拼命去获得成功。在warming-up环节,以PPT展示超级女声获奖的图片,并以问答的形式进入文章的主体内容:What can those girls benefit from the victory in the contest?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发言,当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展开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教师因该从正反两方面诱导学生,帮助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点,多方面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既要从正面考虑,也要从反面考虑。在争取与错误的分析对比中,抓住矛盾,找出关键,自然得出结论。就这一问题而言,超女即可以从比赛的获胜中得到金钱,地位,名声,快乐,甚至是实现其自我人色灰姑娘的价值,但是也可能会因为所谓的“名声”失去了自我,失去快乐,失去了做人的本质。学生在正反两叩的启发下,思维能力必将大大发展,眼界为之豁然开朗。在处理本篇课文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前进。教师育人,重在启发,注意给予学生引导,而不是勉强牵拉;鼓励学生还能够自主学习,而不是硬性推动;指引学生求学的门径,而不是带求通达。 转贴于

事实证明,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培养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方位提高知识建构和英语能力,是外语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三、好学乐学

在孔子看来,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他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任何知识,如果没有“好”与“乐”,是不可能攀登上知识的高峰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才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用满腔的热情积极学习,做到“欲罢不能”[2]。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语言技能。实际上,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因此,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自发主动学习尤显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教师因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师生协力,圆满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因该尽可能的提供符合学生知识面和智力水平的语言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需求。

分层教学快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教师如果单纯授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势必造成知识的重复传授,以及其“吃不饱”的状况,久而久之,会对英语课堂产生消极情绪。至此,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授予其相对比较高深的知识,保证大部分授课内容可以被理解,但仍有一部分对他们来说是有挑战性的。这种挑战性,最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分层教学慢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甚至产生消极、悲观、厌学等情感。为此,教师因该多鼓励,少批评,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找到自信,激励其英语学习兴趣,并以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进步来进一步激励自我和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好学乐学”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持久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动力,促进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本领,是现代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良好途径。

四、学与用结合

孔子教人为学,其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之于实际。他认为,学生由学而得之于心,由心而发之于言,由言而见之于用,这是为学的基本步骤,也是为学的根本目的。他说:“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从孔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东西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譬如,学习《诗经》而不能用之于实际的政治外交中,将所学知识用之与实践,《诗经》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的学与用结合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为现代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所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都是以传授词汇语法为“己任”,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牢记了大量的单词,在实际交际场合却紧张不安,无法开口。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灌输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场合进行有效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此,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教师要发挥积极能力作用,把教材内容与交际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中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实践,锻炼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4》第二单元《査理·卓别林》的学习中,以问答形式进入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s life?”学生可以从卓别林的外貌,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卓别的婚姻生活,以及卓别林的成就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在对本篇文章初步了解的同时,又将课文内容还原到卓别林生活的时代现实中,外语教学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根的至理名言范文第5篇

基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采用交际法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加强高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高中; 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技能培养提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明确要求“得体地”使用英语,并一再强调“用英语”的能力,这些都是与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相符合的。

一、理据分析

上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关于语言能力的概念,认为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主要与语言形式有关,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海姆斯(Hymes)在同一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根据朗文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的解释,交际能力不仅指能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在不同的场合、地点与不同的人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简言之,成功的交际不仅要求达意还要做到得体。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并因文化而不同, 交际活动也不无例外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具备上述新课标中所提及的“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仅仅具备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就像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文化也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无法共享语言符号系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有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解析对方的信息,这样的话,交际就会出现障碍(misunderstanding or breakdown of communication)。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消除在与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得体性。在实际的英语会话中,我们常常发现对话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颇为简单,但由于跨文化知识的欠缺而理解错误。

目的语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常用的基本的民俗文化有关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和谦辞、褒贬和辞让、宴请和送礼、隐私和禁忌等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英语中与我们不同的这些民俗文化,从而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比如,在称呼方面,汉语中可以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从“某局长”“某董事长”“某秘书”到“某老师”都可以称呼;欧美人不像中国人那样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老师有时也可以直呼其名,不加任何称谓,英语的“teacher”只是用于表明职业,不能用作称谓,汉语中的“王老师”不能直译成“Teacher Wang”,取而代之的可以是“Mr. Wang”“Mrs. Wang ”“Miss Wang”或“Ms Wang”之类的称谓。还有,与生人闲聊时,中国人不经意地会涉及对方的年龄、职业、工资、家庭、住址等的话题,在西方人看来像是在打探别人的隐私,是极不礼貌的,而通常在中国人看来并不以为意。假设中国学生遇见外国人,为了与其交流,只是连珠炮似地生搬硬套课本上学过的“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are you doing?” 等用语来试图引出交流的话题,即使语音和语法都非常标准,而且达意,却是很不得体的。

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也往往体现在词汇中。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就是词汇。词汇中的不同文化寓意往往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一大原因。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并且有“龙风呈祥”“真龙天子”“龙腾虎跃”等语意吉祥的词汇;而有关狗的成语多是贬意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走狗运”“狗腿子”等,因而在中国很少有人会将自己与狗相提并论;在英美文化中恰恰相反,“龙”是一种罪恶的象征,因而用英语说到“望子成龙”时,不要直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在英美人听来简直是一个咒语,不妨意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have a good future”。英语中“狗”一词虽然有时也用做贬意词,比如指“小子、叛徒”等的意思,但通常在英美人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有些人甚至在亲友间通信时把狗的名字也与自己的名字一同署上,以表示视其为家庭一员。他们还用“lucky dog”比喻幸运儿,用“top dog”比喻优胜者。这些都是英美人家喻户晓的俚语。英语中的俚语、典故等都有其特别的含义,如果只是获得字面意义,当然就不可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甚至还会产生误会。此外,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虽然与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也是掌握目的语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必须了解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渗透介绍英美国家概况,包括英美国家的地理分布情况、社会制度、历史演变、文学艺术等。例1,A: Where are you from? B: Hawaii/ Alaska.如果了解美国地理概况,应当知道在以上对话中Alaska和Hawaii是美国的两个洲名。否则,就可能把“Alaska”听成 “I’ll ask her”,把“Hawaii”听成 “How are you”, 风马牛不相及而成为笑话。例2,A: 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problem? B: Sure. That’s a piece of cake.如果了解That’s a piece of cake是英语中表示“简单”意思的常用俚语,听后就不会感到茫然。否则,只是根据字面揣摩意思,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了。

三、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新课标中所强调的“用英语”的能力,换言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即排除母语或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不习惯于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人,往往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首先在脑子里下意识地搜索母语的表达方式,再把该语义信息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即母语的副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作用的影响。如此通过翻译接收的可能会是错误的信息,比如在经典的笑话中,“How are you?”被译成“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被译成“怎么老是你?”如此通过翻译表达出来的也往往是不地道的英语。比如,为了表示谦让,先想到汉语的“您请先” 再翻译成“You please first”,而不是直接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After you”;打电话时,把“我要找王先生”想当然地说成“I want to look for Mr. Wang” ,没有细想此处的“找”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寻找”,在英语中应相当于“speak to”(和某人说话)。显然,运用母语的思维方式与人交际,虽然可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达意,却难以得体。

高中学生要达到直接用英语思维的境界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听英语母语者的地道口语,然后训练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把听到的英语表达方式理解后直接储存在记忆里,并反复朗读至能够背诵的程度,在运用时就可以避免母语的副迁移作用而直接套用熟记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输入和输出信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的捷径,将十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采用交际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需要辅之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于交际能力的理论,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不失为首选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教学法流派,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参加者和资源提供者,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主动自由地运用语言,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通过无数次失误和发现而掌握语言。交际法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交际法教学适用于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图片、实物在一定的情景中展示新语言材料,一般为真实、自然、连贯的对话,展示过程中突出该语言材料的情景和功能。

2.口头练习对话,包括朗读和问答。可以根据话题与情景进行问答,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做进一步的问答练习。

3.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常用表达法及其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

4.在教师提供的一定交际情景中,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形式从有指导的到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采用游戏、谈话、即席讲话、讲故事、讨论、辩论、扮演角色、即兴表演等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新课改后,各校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英文电影观赏、绕口令、猜谜语、填写英文歌词等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很适合教师们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运用了交际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形成浓厚的英语文化气氛,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训练英语交际能力,更加“得体”地运用英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使得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更加便于操作,更加行之有效,即使是一些长期以来常用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得以“旧法新用”。教师不必占用课堂时间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语言信息, 而是可以根据情形利用事先制作的课件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向学生提供语言信息帮助,甚至还可以通过播放录像直观地表现对话情景,达到视听说相结合的效果。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交际法教学能高效地在课堂中施行。

相关期刊更多

乡镇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科普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