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希金的诗

普希金的诗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希金 南方叙事诗 借鉴 超越

一、引文

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的民族文学,俄罗斯文学只不过是对欧洲文学的摹仿,用别林斯基的话说,俄国诗是一种移植而非本土的果实。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罗蒙诺索夫在革新俄语和总结诗歌格律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他的诗歌紧步法国文学的后尘,多是摹仿之作。查尔杰文的颂诗闪耀一些俄国生活的小小火星,但诗句粗俗、平淡,他基本上不懂俄语。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的诗歌,音韵优美,但缺乏与俄罗斯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冯维辛的喜剧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他只是个有才华的抄录家,不能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普希金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开拓挖掘,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成为第一个俄罗斯的民族作家。

二、由借鉴到超越的风格转型

拜伦是对普希金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他把拜伦和拿破仑并列,称他为天才和心灵的主宰,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模仿。在高加索,普希金首次接触到拜伦的作品,便被这个“迸发诗的源泉的骣岩”所吸引。在流放前便对拜伦爱得发疯,尊称这位“热情的诗人”为“思想的主宰”。拜伦在“旧的偶像打碎了”,“新的出路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在人们极度忧伤、失望的时候出现的。“他的声音发出了人类当时的苦闷,表达了人类对于自己的使命和不能实现的理想的绝望。拜伦的诗歌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上引起了一股强大的潮流,这股潮流也波及俄国”。[20]作为一名有“强烈感受性”的天才诗人,普希金深深感受到了拜伦主义给先进贵族,给自己带来的精神震撼,他把拜伦视为知己。普希金认为,拜伦的诗歌恰好表达了自己“痛苦的渴求自由的情绪”和“启盼挣脱丑恶社会羁绊的心声”。于是他决定用自由体长诗和诗体小说的体裁来塑造当代人物,抒发俄国社会中追求自由的青年内心的痛苦、悲哀、挣扎、绝望与反叛。

只要仔细研读比较便可发现,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到处晃动着拜伦“东方叙事诗”的影子,有的地方还惊人地相似:首先,情节模式异曲同工。《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是厌弃了贵族社会的虚伪,不愿随世沉浮,逃往高加索寻找自由,成为浪迹天涯的漂泊者;拜伦的《海盗》里的主人公因社会对他的不公,不得不离开故土去地中海为盗。可见两个主人公都是自我放逐者。来自敌对的营垒中的女郎都看上主人公,并帮助其逃出。两个女主人公都是为了爱愿为自己心爱的人牺牲一切,都是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勇敢的女性。但两个囚徒都忠诚地爱着以前的爱人而拒绝异邦女郎的执著追求。其次,叛逆英雄思想神似。南方叙事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拜伦式”叙事诗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同样塑造了与拜伦式英雄貌合神似的俄罗斯“当代英雄”。纵观东方叙事诗中,这些英雄都从个人遭遇和体验出发,叛逆社会环境,他们勇敢坚决地选择逃避和诀别的反叛道路,但由于他们几乎都采取非组织化的冒险方式,独来独往,一般以失败告终。南方叙事诗的主人公的叛逆动因、道路、方式和结果与东方叙事诗简直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主人公孤傲的气质和诗篇的悲剧气氛也惊人相似。可见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无论在整体框架还是在思想脉络上的确是对拜伦的作品有所借鉴。但普希金毕竟不是拜伦,即便在迷恋拜伦诗歌时,他仍是个独特的民族诗人。

(1)在内容上,普希金对拜伦的模仿和超越的第一个表现是从张扬个性、歌颂自由到反思个性与自由。

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遇,由于时代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拜伦推崇有力的个性,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拜伦式的英雄”,往往桀骜不驯,具有非凡的才能、异样的勇敢,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无用武之地。于是成为孤傲的叛逆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反对社会道德和专制压迫。这些也是普希金南方叙事诗中主人公的特点。如《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不甘随世浮沉,离弃了所属的上流社会,奔向遥远的边疆寻觅自由。

普希金虽然借鉴了这种人物创作风格,但在此基础上,他对人物个性的膨胀与过度的自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在他看来,过分张扬个性,势必形成极端的个性――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伴随这一个性而来的自由,必然变成只是自己的自由而扼杀别人的自由,对社会将会造成极大损害。他的这种对个性与自由的反思在《茨冈》中表达得既准确生动又全面深入。长诗中出现两种自由:一种是阿乐哥式的自由,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自由。本源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社会的叛逆者虽然能在极度自尊的情况下,捍卫自己的自由,但由于这一社会的劣根性已融入血液,他们绝不会尊敬别人,给别人自由。所以阿乐哥把泽姆菲拉当做私人财产,不容他人插足,当得知她另有情人,便进行凶残无情的报复。另一种自由是茨冈人式的自由。这种自由尊重他人,尊重神圣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权利。普希金不仅表现了两种自由,而且对其进行了反思。他不但反思了那种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的不可实现,并进一步批判了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自由,而且反思了未开化人那种顺其自然的自由,认为这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样普希金便得出了完全不同于拜伦和其他浪漫主义者的结论:人世间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可言,文明人没有,未开化人也没有。

(2)在内容上,第二个超越是从描写异域色彩或异国情调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思索。

拜伦的作品,尤其是深为普希金喜爱的“东方叙事诗”,以浓郁的异域色彩和情调俘虏了他。在南方叙事诗中,他也有意识地表现这些。但拜伦的作品里异域色彩和情调只是一种背景,普希金则不止如此,而是深入一层,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思索。这表现为两种:对东西文化碰撞的思考;对文明人与未开化人融合的思考。前一思考主要表现在《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中,玛利亚以其基督教文明所熏陶出来的风姿、人格和个性使基列伊从暴君变成真正的人。普希金在此不仅表现了崇高的爱情可以让一个人的本质改变,而且思考了东西文化在精神上的优劣――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具有人道主义特色的基督教文明战胜了亚洲残暴统治的不人道。对文明人与未开化人融合的思考主要体现在《高加索的俘虏》中。在这首长诗中,文明的俄罗斯青年试图到未开化的高加索地区寻找自由,不幸被掳。当车尔凯斯美丽的少女爱上他,两种文化的融合似乎出现一丝转机时,他却深深怀念起俄罗斯女郎,这就表明:到了关键时刻,文明人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所属的文明,而实现与未开化人的真正融合。

(3)在艺术形式上,普希金对拜伦的模仿和超越表现在从抒情独白走向戏剧场景。

在《高加索的俘虏》中,普希金主要是模仿拜伦,以抒情独白展开全诗,正文中也是两个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强盗兄弟》只是一个序曲,更是一曲独白式的长诗。《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虽仍以独白为主,但诗人已经注入了戏剧场景的安排,将情景和事件戏剧化,借用对比手法,由此产生鲜明的戏剧性。《茨冈》是一部接近戏剧的作品,完全以戏剧场景展开一切,对话发展为戏剧性的对话,以便更清晰地把形象个性化。

(4)艺术形式上的超越还表现在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在流放末期,普希金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文学的理解变得宽广。普希金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效仿莎士比亚,因其作品的人物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夸张、不慷慨激昂,语言灵活自由。“只对时代和历史作广泛的描绘,不追求舞台效果和浪漫主义激情”。[1]《茨冈》中普希金深刻思考了浪漫主义,并选择了背离浪漫主义道路。在这首诗中,“拜伦的影子已被诗人彻底摆脱干净了”。[2]显示了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端倪,在艺术上也超越了前面几首长诗,达到了未曾有的游刃有余的境地。如诗歌的结尾部分:

……大自然的贫穷子孙!

在你们中间也没有幸福。

在你们那破破烂烂的帐篷底下,

你们做的是痛苦的梦。

你们那到处流浪的帐篷,

在草原里也未能免于不幸,

到处是无法摆脱的激情,

谁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在这里,主人公浪漫主义理想已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沉重的思考。虽然诗人的结论是悲观的,但这里却是通向现实主义大道的出口。《茨冈》也是诗人通向广阔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转折性和过渡性的一部作品。他完成了对拜伦式的浪漫主义本质的揭示和超越。到创作历程的最后阶段,他完全与拜伦分道扬镳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比普希金再民族化的了,同时也是外国人所了解的第一位俄罗斯作家。

三、结语

由此可见,普希金的诗行反映了生活的深度,概括了当代贵族青年性格以及主人公命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加索的俘虏》中俘虏向往自由;《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中深宫后院宫女们被囚禁的命运;《强盗兄弟》中兄弟二人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茨冈》则彻底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利己主义,诗人对主人公同贵族社会的对立、鄙视社会成见、摆脱文明社会的锁链、寻求自由作了极大的肯定。《茨冈》是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由探索的总结。“南方叙事诗”是普希金在拜伦的影响下所实现的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诗人以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对拜伦从模仿到超越,直至独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希金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72.

[2] 徐鲁.普希金是怎样读书写作[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91.

[3] (苏)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缪灵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 戈宝权.普希金和他的诗歌创作[J].国外文学(季刊),1996(3).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3篇

人类生活中,痛苦和欢乐无处不在。有人用只言片语就深刻表达出心中的爱恨情仇,这就是诗。但如今诗已被大多数人置之脑后。生活为我们创造了诗,又迫使我们学会了遗忘――那些最精致的语言和心底最温柔的情感。

所有的艺术天才具有的痛苦和欢乐都颇具诗情画意。《我曾经爱过你》是普希金在遭受爱的痛苦时写就的一首小诗。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

爱情诗在普希金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普希金是个感情丰富,对爱充满幻想与追求的诗人,过着一半是诗歌,一半是爱情的生活。《我曾经爱过你》是普希金爱上彼得堡名门闺秀奥列尼娜引发出来的。早在皇村学校毕业之后,普希金就和奥列尼娜一家人熟悉了。奥列尼娜是老前辈,对普希金多方关怀。奥列尼娜的沙龙是彼得堡文学艺术名流聚会的地方,普希金很愿意在那里露面。普希金认识奥列尼娜时,她只有16岁。在一段风风雨雨的流放与禁居之后,普希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是19岁的窈窕淑女了。因为长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奥列尼娜魅力四射,惹人喜爱。

普希金呼奥列尼娜为“我的天使”,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她的眼睛、她的脚、她的外貌:一旦内心的灵感燃烧,是天才就应该全身心地只为那青春和美丽倾倒。他说她的眼睛就像拉斐尔画中的天使仰望上帝那样闪着光辉。另一首诗中他风趣地写到她的脚:有一双小脚儿在款步行走,一绺金黄色的鬈发随风飘动。奥列尼娜很有音乐才华。有一天,她演唱格林卡改编的格鲁吉亚曲调,普希金倾听时大受感动,浮想联翩,当即写成了《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

爱情激发了诗情,诗歌让普希金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太阳。《我曾经爱过你》这首小诗,便是普希金爱上奥列尼娜却遭到她父亲的拒绝后写就的。尽管奥列尼娜对普希金表白,说他是她所见到的最有趣的人。但普希金写下这首诗后,还是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很快离开了彼得堡。在普希金的世界里,拥有一份美丽,可以让一个人不再冷漠。而爱一旦变为冒犯,远离便是保持对心上人最忠诚、最可靠的方式。因为在他看来,活着的忠诚在年轻、美貌、活生生的身体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4篇

1799年6月6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的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天资聪颖、酷爱读书的他在童年时代便学会了法语,并常常钻入父亲藏书丰富的书房,不舍昼夜地阅读古希腊、古罗马及18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书籍在幼小的普希金心灵中播下了文学与自由思想的种子。他的保姆阿琳娜总有讲不完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优美的俄罗斯民间歌谣,加上他的诗人叔父不时与作家朋友们来家中做客,促使普希金心中的文学种子迅速萌发、长大,年仅七八岁的他已经能写出令人们惊叹不已的短诗。

1811年,年仅12岁的普希金考入圣彼得堡皇村学校。正是在这所刚刚创办的贵族学校里,他接受了民主与自由思想的熏陶。一批进步教师以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在课堂上公开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而驻扎在皇村的一个骠骑兵团的青年贵族军官中不少人有着自由、民主思想,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阅读禁书,谈论国事,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少年普希金。军官中有一个叫恰达耶夫的青年,是个著名作家,他思想深刻、言词犀利,成了普希金毕生崇敬的忘年交。

流放幽禁,意志不改

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年轻的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流放到了南俄。

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这里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人民。他在这两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都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想扭转他的笔锋为自己服务。但是普希金不肯屈服,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十二月党人,谴责沙皇。

被卷决斗,英年早逝

决斗是过去欧洲上流社会流行的一种风俗,两人发生争端,各不相让,便约定时间地点,邀请证人,用武器格斗。1837年1月27日傍晚,暮色茫茫,朔风呼啸,在圣彼得堡近郊一个叫黑溪的地方。一场震惊整个俄罗斯的血腥决斗正在进行。有恃无恐的法国流亡分子乔治・丹特士首先开枪,伴随凄厉的枪声,普希金腹部中弹,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身边的皑皑白雪。

两天后,失血过多的普希金不治辞世,年仅38岁。

中国情结,萦绕心头

儿时的普希金透过伏尔泰等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美妙笔触,引发了对遥远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与神秘憧憬。普希金拥有的各类藏书中,有关中国的藏书便有82种之多,他通过广泛阅读和接触,加深了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早在皇村学校读书时,普希金便开始构思他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诗中写道:“在那迷人的田野里/五月的清风徐徐送爽/密树枝叶微微颤动/中国夜莺在婉转歌唱。”1813年,在他写给女友娜塔丽娅的信中,对“彬彬有礼的中国人”更是大加赞美。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5篇

普希金与其妻子娜达丽娅,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1830年,普希金诗人的声誉如日中天,而此时年仅18岁的娜达丽娅正如初放的玫瑰,鲜艳欲滴,普希金深深地被她迷住了。在经历一次失败后,普希金终于向娜达丽娅求婚成功。

可是,由于缺乏共同语言,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了一颗不幸的种子。虽然这位美若天仙的妻子满足了普希金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但要博得美人欢心却并非易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为了维持婚后的体面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度日。在结婚的前4年里,他们就欠债6万卢布,临死前,普希金的债务已达12万卢布。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应酬使他丧失了宝贵的创作时间,他的精神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而他年轻的妻子对此却毫不关心,只管享受她的奢靡生活。甚至连孩子们的抚养和教育,也多半是由她的二姐来承担的。

1836年11月4日上午,普希金收到了“绿帽子协会”寄给他的成员证书,上面这样写道:“绿帽子最高勋章获得者、骑士团长及骑士们会聚勋章局,在尊敬的纳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为主席的助手和奖章史研究家。”整个彼得堡随之流言四起,普希金成了上流社会的谈资和笑料。

事实上,在当时的彼得堡,几乎没有哪个年轻人不暗恋娜达丽娅。她那灿若星辰的美让很多人都为之陶醉,不仅是那些仅与她见过一面的人,还有那些根本就没见过她的人。

普希金在与娜达丽娅的6年婚姻中,初始如获至宝,倍加呵护和炫耀,他凭借自己天才诗人的名声,将娜达丽娅引见给沙皇和皇后,带进彼得堡的上流社会,引起了人们的一片惊叹。渐渐地,娜达丽娅的魅力光环开始超过丈夫的声誉。在各种舞会上,人们谈论的不再是普希金和他的诗,而是他的妻子和她的美丽。被众星捧月的娜达丽娅开始接受其他男人献来的殷勤,甚至在丈夫面前与他们打情骂俏。特别是在荷兰公使的干儿子,法国人丹特士出现后,她的行为愈加放肆。

丹特士,高高的个子,一副漂亮的面孔,他自信、活泼、幽默、机智,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与娜达丽娅同样年纪。在彼得堡的社交圈里,他备受女人们的爱慕。丹特士利用沙皇的信任和大家对他的宠爱,大胆地追求女性,尤其是对娜达丽娅穷追不舍。而娜达丽娅也被他的青春魅力所吸引,对他的追求不但不拒绝,反而乐享其中。这正是1836年普希金收到匿名信时娜达丽娅的生活状态。

自收到匿名信后,普希金便坐卧不安。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荣誉,他毅然决定向丹特士发起挑战――决斗。

收到普希金的挑战书后,丹特士的义父,荷兰公使老格尔恩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无论决斗结果如何,都不会是令人愉快的。于是,他四方奔走,多方斡旋,最终促成了丹特士与娜达丽娅的大姐叶卡捷林娜的婚姻。至少从表面来看,丹特士追求的不是娜达丽娅,而是她的姐姐叶卡捷林娜,从而给普希金收回挑战书搭了个台阶。

但是,叶卡捷林娜不但不漂亮,而且还比丹特士大6岁,为此丹特士心里极不平衡。于是,婚后的丹特士仍然大胆地追求娜达丽娅,甚至用自杀来威胁娜达丽娅接受他的爱。在丹特士的强烈攻势下,娜达丽娅也越陷越深。

面对放荡的妻子和无赖的连襟,普希金纵有倾世才华,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再次向丹特士发起决斗挑战,并提出了极其残酷的条件:双方射击的距离只有10步,并且在第一次双方都没有射中对方之后,决斗再重新开始,直到有一方倒下为止。

相关期刊更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光谱仪器与分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

俄罗斯文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