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大以后的世界

长大以后的世界

长大以后的世界

长大以后的世界范文第1篇

全球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亚洲无论从新鲜蔬菜产量还是收获面积来看,都是世界最主要的蔬菜生产地区,其中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主要的蔬菜生产国家,特别是中国近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欧洲和非洲虽然也是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地区,但是其占世界蔬菜产量和收获面积的比例远远小于亚洲。在各蔬菜种类中,马铃薯是最大宗的蔬菜,其次是番茄、甘蓝和黄瓜等。

世界蔬菜生产水平和消费现状

从全球蔬菜生产的主要分布来看,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是主要生产区,占世界蔬菜产量的95.8%,而亚洲无论从新鲜蔬菜产量还是收获面积来看都是世界最主要的蔬菜生产地区。2009年亚洲蔬菜产量为68 245万t,占世界总产量(94 115万t)的72.5%,收获面积为3 950.8万hm2,占世界蔬菜收获面积(5 474万hm2)的72.2%。中国是亚洲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2009年蔬菜收获面积为2 482.7万hm2,总产量4.6亿t,人均占有量450 kg。中国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位[2]。中国的蔬菜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还扩大了出口,蔬菜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居亚洲第二位的印度2009年蔬菜收获面积为662.3万hm2,蔬菜产量为9 076万t;排名第三的土耳其2009年蔬菜收获面积为110.7万hm2,蔬菜产量仅为2 673万t;其他蔬菜产量达到千万吨的国家分别是日本、伊朗和韩国。亚洲蔬菜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韩国,其次是以色列、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伊朗和土耳其,最低的为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其每公顷蔬菜产量均在1万kg以下)。

蔬菜产量第二的地区为欧洲,2009年收获面积为358.8万hm2,蔬菜产量为8 745万t,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为76.5万hm2,其次为意大利和乌克兰,收获面积均在50万hm2以上,再次为西班牙、罗马尼亚和法国;蔬菜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为意大利和西班牙,产量均在1 300万t以上;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荷兰,也是世界单产水平最高的,达到43 700 kg/hm2。欧洲蔬菜栽培面积近年来呈稳定下降趋势。

蔬菜产量第三的地区为非洲,其蔬菜栽培面积增加很快,2009年收获面积达到480.9万hm2,居世界第二,蔬菜产量为5 500万t,其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尼日利亚,为161.7万hm2,年产蔬菜1 084万t;而蔬菜产量最高的是埃及,年产蔬菜2 028万t,收获面积74.6万hm2。除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南非的蔬菜单产较高外,其他非洲国家的蔬菜单产水平均较低,因此非洲蔬菜面积虽较北美洲多1倍,但总产量与北美洲相差不大。非洲蔬菜栽培面积和产量水平近年来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良好。

蔬菜栽培面积和产量排第四的为北美洲,2009年生产蔬菜5 206万t,收获面积192.3万hm2,其中美国的蔬菜栽培面积居世界第四,而总产量则稳居世界第三。

大洋洲是世界蔬菜栽培面积最小的地区,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蔬菜单产水平均较高。

南美洲中,巴西的蔬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最高,其他国家的蔬菜栽培面积小且产量不高,平均单产仅高于非洲,因此蔬菜生产水平较差。详见表1。

近50年世界主要蔬菜生产的发展变化

全球蔬菜生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蔬菜生产在1981年后迅速增长,无论是总产量还是收获面积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蔬菜生产呈小幅波动,总的趋势为缓慢下降,且所占份额降低,但总体来说全球蔬菜生产呈不断上升趋势。

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国鲜菜产量的变化

FAO统计了154个国家从1961至2009年的蔬菜总产量变化情况(见表2),1982年以前印度和中国的新鲜蔬菜(不含果菜、马铃薯)总产量相差不大,其中1981年中国年产量为1 884万t,仅较1961年增加了47%,同期印度蔬菜总产量则增加了65%;然而从1981年至2007年,中国蔬菜总产量则增加了7.8倍,而印度仅增加了45%,中国蔬菜总产量遥遥领先。此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尼日利亚、菲律宾的蔬菜产量迅速增加,产量名次逐渐提前,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的蔬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不断下降,甚至退出了产量最高的20个国家的行列,表明其劳动力成本较高,不适于国际竞争,从而生产规模下降。

从表2可见,中国蔬菜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迅速,总产量增加了3倍以上;从1991年开始,中国蔬菜产量远远高于排在后面位次的国家;2009年,中国新鲜蔬菜总产量为第二位印度的5.3倍,为第三位越南的23倍,中国在世界新鲜蔬菜生产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国马铃薯产量的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世界马铃薯生产在1991年以前产量最大的是苏联,其次是波兰,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降低,仅及苏联的一半,而波兰的马铃薯产量自1991年以来亦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农业的发展,中国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而俄罗斯则退居为第二大生产国。印度和美国的马铃薯生产在20世纪发展迅速,逐渐超过波兰和德国成为马铃薯第三、第四大生产国。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的马铃薯产量虽有一定波动,但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荷兰、伊朗的马铃薯产量增长迅速,发展良好,成为新的生产增长点。

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国番茄产量的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世界番茄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始终是中国和美国,1991年前美国产量高于中国,自1991年后中国番茄产量增长迅速,稳居世界第一。近40年来大多数发达国家番茄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平均增加了3倍多,但中国、印度、埃及、巴西、土耳其、伊朗等发展中国家的番茄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大幅增加了8倍多,因此发展中国家已成为重要的番茄生产、加工和出口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番茄产量在世界番茄产量中的份额明显增加,其产量远远高于世界第二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番茄生产和番茄制品出口国,但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番茄出口量仍然较少。

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国黄瓜产量的变化

从表5可见,世界黄瓜生产大国均在亚洲,包括中国、伊朗、土耳其和日本,其次是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的黄瓜产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的黄瓜生产在1981年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印度尼西亚则从1981年后产量迅速增长,发展很快。除中国外,黄瓜产量增长较大的国家是伊朗和土耳其,而欧美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黄瓜生产虽然也有发展,但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并伴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世界主要蔬菜生产国甘蓝类蔬菜产量的变化

从表6可见,甘蓝类蔬菜(包括甘蓝、白菜等芸薹属蔬菜)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前,世界产量最高的国家始终是苏联,其次是中国。中国的甘蓝产量自1991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后,继续迅速增长,目前已远远领先于世界产量第二的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甘蓝类蔬菜生产增长迅速,但8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的甘蓝类蔬菜生产在有所下降后呈稳定状态;而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甘蓝类蔬菜生产则在80年代后继续快速增长,至2001年后进入相对稳定期。美国、德国、埃及、波兰等其他国家的甘蓝类蔬菜产量虽有一定波动,但基本上属于稳步增长或相对稳定状态。

综上可见,亚洲的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新鲜蔬菜生产国,品种齐全,产量巨大,特别是中国的鲜蔬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传统的菜粮兼用型蔬菜马铃薯,则以中、俄、美、印和欧洲各国为主产区;番茄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高产蔬菜,世界各国大量栽培且产量增长迅速;黄瓜则主要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栽培最广,产量最高;甘蓝类蔬菜与黄瓜有类似趋势。亚洲蔬菜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其次是土耳其、印度、伊朗等南亚国家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非洲的蔬菜生产大国是埃及和尼日利亚;欧洲的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均是重要的蔬菜生产国;南美的巴西和智利以及北美的美国,其蔬菜总产量均在当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蔬菜生产和贸易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蔬菜贸易发展缓慢,每年维持在3 000万t以下,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蔬菜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世界蔬菜贸易总量为3 066万t,1990年增长为4 826万t,2000年增加到7 808万t,为1980年贸易总量的2.5倍,在20年的时间内世界蔬菜贸易总量翻了一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世界蔬菜贸易主要包括8大类产品,分别为醋泡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加工蔬菜、冷冻蔬菜、脱水蔬菜、新鲜蔬菜、蔬菜产品和蔬菜汁,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后蔬菜贸易种类进一步扩大[2]。

脱水蔬菜、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3大类蔬菜的出口量呈现连续增加的态势。脱水蔬菜重量轻、易保存,出口增长显著,1961年全球最大的20个脱水蔬菜出口国的出口总量仅为3.27万t,1991年上升到30.9万t,2001年增加到35.8万t,2007年出口量进一步增加到57.9万t。1961年脱水蔬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埃及、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1991年则是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和中国;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脱水蔬菜的出口量迅速增加,成为世界第一位,出口量是第二位美国的3倍;2007年中国脱水蔬菜年出口量达到28.6万t,稳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印度为6.1万t,第三位美国为5.3万t,可见中国和印度的脱水蔬菜出口量增长迅速。

由于冷冻蔬菜的营养、色泽和风味接近于新鲜蔬菜,而且食用方便,能周年供应,因而出口贸易发展最为迅速。1961年冷冻蔬菜的世界出口总量仅为5万t,1990年上升为128万t,2001年增加到292万t,2007年增加到376万t,是1990年的3倍。2007年冷冻蔬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比利时和中国,出口量分别为102万t和77万t,其次为波兰、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和荷兰,预计今后冷冻蔬菜贸易量仍将继续增长;2007年冷冻蔬菜进口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年进口量在44万t以上,其次为日本、比利时、韩国和英国。新鲜蔬菜的出口也有同样趋势,1961年全球最大的20个蔬菜出口国出口总量仅45万t,1981年达到96万t,1991年增加到106万t,2001年继续增加到156万t,这期间最大出口国始终为中国和美国;2003年墨西哥蔬菜出口增长迅速,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鲜菜出口国,至2007年全球新鲜蔬菜出口量达到228万t,其中墨西哥出口量为53万t,中国为41万t。

从贸易品种来看,最初的蔬菜贸易基本局限于马铃薯、洋葱和番茄等少数易贮、耐贮的种类。随着蔬菜生产、采收、包装和贮运技术的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贸易种类逐步扩大到南瓜、芦笋、西兰花、食用菌、青椒、黄瓜和胡萝卜等。以最大宗的蔬菜种类番茄为例,1961年世界番茄年出口量仅为108万t,最大出口国为保加利亚、西班牙和荷兰;1981年世界番茄年出口量增加到199万t,最大出口国为墨西哥、荷兰和西班牙;2001年世界番茄年出口量增加到384万t,最大出口国仍为西班牙、墨西哥和荷兰;至2007年世界番茄年出口量迅速增加到627万t,可见世界蔬菜贸易量呈迅速上升势头。据FAO数据库统计,2001年蔬菜贸易种类已扩展到包括小扁豆、甘蓝等在内的40多个种类。在蔬菜贸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各洲占世界蔬菜总贸易量的比重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蔬菜贸易主要以欧洲为中心,1961年欧洲蔬菜贸易量占到世界蔬菜贸易总量的61.85%,北美洲和亚洲分别占17.52%和10.82%;80年代以后,欧洲蔬菜贸易量比重逐年递减,北美洲稳中有升,亚洲则增势明显;到2000年,欧洲下降了约10%,北美洲上涨了约4%,亚洲增长了约9%。这说明,在蔬菜贸易发展的进程中,聚集着主要发达国家的欧洲在世界蔬菜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步瓦解,而以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洲的地位则得到大幅提升,世界蔬菜贸易“欧洲独大”的旧格局逐步演变为“欧、北美、亚三洲鼎立” 的新局面。2001年世界最主要的蔬菜出口国仍然集中在欧洲地区,欧盟15国的冷冻蔬菜和加工蔬菜出口量占世界的53%,尽管新鲜蔬菜出口量所占比例较冷冻蔬菜和加工蔬菜小,但是欧盟仍是世界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也是近20年蔬菜产量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还是世界上脱水蔬菜和新鲜蔬菜的最大出口国,以及第二大冷冻蔬菜出口国,中国的蔬菜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使中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世界第一,而且还扩大了出口。加入WTO后,中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t,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55倍,蔬菜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蔬菜生产竞争力下降,导致其蔬菜生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量不断上升,使世界蔬菜需求量剧增,国际蔬菜市场供需缺口拉大,因此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6.2%,每年供需缺口达500万t左右。在此形势下,中国果菜类蔬菜的产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由于番茄、黄瓜等主要果菜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小,不具备比较优势[3],致使鲜菜出口量还很少,而脱水蔬菜、冷冻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蔬菜出口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富桥,祁春节.全球园艺产业产销现状[J].世界农业,2004(6):26-28.

长大以后的世界范文第2篇

很难想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能给顾客带来什么利益,它是红金龙品牌自说自话,不是红金龙品牌带给顾客独特价值感受的信息传递。大多数顾客选择红金龙,肯定是出于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独特价值,不管那种独特价值是什么,至少可以确定,绝对不会是这种“王婆卖瓜”式的虚浮口号。

顾客是很现实的,他们会有显著的趋利避害性,纵使千万富豪也是如此。你若想让你的品牌打动顾客,就必须给他们一个不可推却的强购买理由——买点,让他们觉得“非买不可,非你不可”。如果你提供的品牌利益没有这股“杀气”,那从现在开始,尽量让你的品牌利益点更“杀气腾腾”些,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

榜样迪斯尼

很长一段时间,长隆欢乐世界这个新生的游乐园品牌就在努力寻找这股“杀气”。香港迪斯尼乐园与深圳欢乐谷,作为长隆欢乐世界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印记。特别是迪斯尼,它那沉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独特品牌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今天全球各地生活着的绝大多数人,美好的童年时光差不多都是在迪斯尼“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文化熏陶中度过的。

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品牌口号是“让园内所有人欢乐起来”,香港迪斯尼的品牌路线是“亲切,值得信赖”,然而这些都不是他们最真实的品牌强促销因子,他们真正吸引顾客的“杀手锏”——同时也是他们在主题活动策划与促销中常常提及到的“梦想成真”,才是他们真正用来“俘获”顾客的利器。

在提升品牌形象时,他们会说“让园内所有人欢乐起来”与“亲切,值得信赖”。这个时候,迪斯尼不会把“梦想成真”挂在嘴边,那样会让它的品牌显得过于功利。但是,当真正需要出招“俘获”顾客时,它会毫不犹豫地抛出“梦想成真”用以促销。“梦想成真”绝对是迪斯尼最独特最有力的“杀手锏”,试问世间还有哪个游乐园能够如迪斯尼一样给予孩子们那么多迷人的梦想呢?

只有迪斯尼才有实力说自己能让人“梦想成真”,后起的深圳欢乐谷不可以,新生的长隆欢乐世界也不可以,他们并不具备迪斯尼品牌所独具的特色文化。欢乐谷和长隆欢乐世界当然可以将迪斯尼所有的游乐设备“依葫芦画瓢”完整的复制一遍,然后也装模作样高喊“梦想成真”,但那样并没有用,因为顾客不认可,他们压根儿就不相信欢乐谷和长隆欢乐世界能让他们“梦想成真”。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位置只属于迪斯尼。

让定位彼此区隔

于是,在迪斯尼的强势挤压下,欢乐谷和长隆欢乐世界必须另寻他途,寻找属于自己品牌的独特买点。欢乐谷的品牌USP是“繁华都市开心地”,四年来,深圳欢乐谷通过种种活动与公关策划,不断强化着自己的这一定位优势,它想告诉顾客:欢乐谷能让你从繁忙的都市工作生活中解脱出来,释放自己。想释放自己,就到欢乐谷。

欢乐谷的这一品牌定位极其精准的区隔了迪斯尼。如果说迪斯尼是抓住了人们心目中的童年记忆,那么欢乐谷就是抓住了现在都市人群终日繁忙奔波之余的脆弱情感。眼看着两大游乐园关键定位点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后起的长隆欢乐世界又该何去何从?

在奥美的协助下,长隆欢乐世界将品牌USP定义为了“体验世界巅峰游乐”,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品牌定位。对于一个新的游乐园品牌,它的品牌定位必须与它的直接竞争对手与众不同。在与迪斯尼、欢乐谷品牌的反复比较中,长隆欢乐世界发现了一个有利可图的竞争空间——诉求品牌功能利益点,而不再诉求情感。

迪斯尼和欢乐谷不约而同的将品牌定位在了“情感诉求”上,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园区设备资源与情感利益相结合的独特竞争优势,可长隆欢乐世界不同。游乐园品牌最激动人心的两大情感诉求点已经被竞争对手一一牢牢占据,长隆欢乐世界作为后来者如果盲目跟进,只会是自找苦吃。所以,长隆欢乐世界避开“情感价值”比拼,转向“功能价值”。

应该说,在新品牌导入最初一段时间里,这个“体验世界巅峰游乐”的品牌定位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它是品牌的形象口号,也是品牌独特并有不少杀伤力的买点。因为它能最直接的勾起顾客的好奇心——长隆欢乐世界有一大批世界顶尖游乐设备,绝对是你“见所未见,玩所未玩”的,只要你来长隆欢乐世界,就能亲身体验到世界级的巅峰游乐。

寻找独特买点

借助强大的活动与媒介公关策划执行能力,以及集中重点区域的立体式媒体投放,长隆欢乐世界确实吸引了不少好奇而来的游客,并在开业一周时创下了日接待游客量5万的最高纪录,这是世界游乐园不曾有过的奇迹。虽然至今长隆欢乐世界旺销势头仍在持续增长,但它的品牌管理团队们却开始担心起了一个长远的品牌忧患。

这个潜在的忧患是一开始进行品牌定位时就埋下了的,同时也是不少将利益诉求集中于“功能诉求”的品牌通病,即当功能利益点对目标顾客不再具有吸引力时,品牌方又如何施行品牌再定位促使品牌转型,而新的品牌定位仍然具有着让顾客难以抗拒的独特“买点”?

游乐园由于设备的初始投资巨大,一般在一定时期内很少会更新游乐设备。对于长隆欢乐世界而言,游客在游玩一次之后,很难再来第二次。很多游客原本就是“好奇”而来,一旦好奇心满足,吸引力自然会大减。那么为了吸引足够的客流量,在游乐设备暂时不更新的前提下,长隆欢乐世界必须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媒介投资预算规模,来吸引剩下越来越少的“好奇者”。

可是这根本就是个西西弗斯似的悲剧——推着石头上山,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然后再推上去,周而复始。如果定位策略不改变,长隆欢乐世界用以吸引“好奇者”的营销投资边际效用只会愈来愈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

想着未来某个时期利用设备的“新奇”卖点吸引顾客游园的策略不再奏效,长隆欢乐世界的品牌管理者自然会有些心里发毛。“体验世界巅峰游乐”现在是一个独特而有杀伤力的买点,但当对“好奇”人群的吸引越来越吃力时,长隆欢乐世界必须重新寻找一个新买点,或者从现在开始,与迪斯尼的策略一样,以品牌USP做形象,以品牌买点做促销。

果真如此,“体验世界巅峰游乐”将仅仅是长隆欢乐世界的形象口号,真正在进行园区主题活动策划与公关推广的品牌路线时,长隆欢乐世界应寻找到一个与迪斯尼“梦想成真”相似效果的独特买点。

以娱乐强化品牌识别

香港迪斯尼为了突出“梦想成真”,它的所有主题活动和园区规划不管是“奇妙庆新春”,还是“明日世界”、“幻想世界”与“探险世界”,都与人们童年时期的梦想有关。相比之下,长隆欢乐世界又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品牌路线呢?长隆欢乐世界用以做强促销因子的品牌买点是什么?

这个买点的找寻其实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既然买点的提炼是为今后的主题活动策划服务的,那么从主题活动的策划角度考虑,一切就显得格外清晰起来。

任何主题活动的策划,选取的主题均取自受大众强烈关注的三个领域:娱乐、体育、民生。为了与香港迪斯尼、深圳欢乐谷的品牌路线有效区隔开,长隆欢乐世界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与产品特色,将自己的品牌路线聚焦在了娱乐上。

其实自开园以来,长隆欢乐世界也时不时会与一些电视媒体或剧组进行合作,比如《看起来很美》的首映礼,比如香港《人生大马戏》和《双子神偷》的拍摄,比如南方新丝路模特大赛的拍摄等。在越来越多的行业走向娱乐化时,长隆欢乐世界也在有意无意地迎合着娱乐化,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迎合从来没有在品牌策略与路线上清晰表达出来。对于未来可能的主题活动策划与推广,长隆欢乐世界还处在迷茫、忙乱与投机之中。

为了更透彻的强化自己的品牌识别,长隆欢乐世界在梳理了品牌未来走向与策略之后,决心专注于娱乐领域,并集中从电影、音乐两个角度来体现自己的品牌特色。也就是说,长隆欢乐世界希望不仅仅依靠“体验世界巅峰游乐”这个暗藏危机的功能利益诉求点来吸引游客,它更希望给游客们一种强烈心理暗示:长隆欢乐世界里时常会有明星出没,你在这里极有可能邂逅名人,与名人共游乐。

人们关注娱乐,是因为内心有着强烈的“追星”渴望,而长隆欢乐世界则期望努力将这种渴望与长隆欢乐世界品牌联系起来,让品牌本身刻有鲜明的名人明星印记。于是,长隆欢乐世界在“体验世界巅峰游乐”的品牌主诉求下,设计了个一级分诉求:与名人共欢乐,享受邂逅名人的惊奇。

这个分诉求点的推出刹那间让品牌买点“杀气腾腾”起来,顾客纵使没有游玩世界级顶尖游乐设备的好奇心,总该有一窥名人并与名人共游赏的好奇心吧!当然,如果这两大好奇心都没有,长隆欢乐世界也只有望其兴叹了。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牌,长隆欢乐世界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区隔,它不会也不能“俘获”所有人。

分诉求点策略

然而,必须特别谨慎的是,分诉求点的推出事实上是一个极具技巧的策略,它必须与品牌主诉求点统一,以确保品牌整体调性系统的一致。长隆欢乐世界的主诉求点是“体验世界巅峰游乐”,核心是“乐”,限定词是“巅峰”。分诉求点是“与名人共欢乐,享受邂逅名人的惊奇”也是为了突出“乐”,并且不仅仅是游玩之“乐”,更有与名人邂逅的“乐”,而名人之所以成其为名人,正因为其在某一领域的出色与“巅峰”表现。于是长隆欢乐世界的品牌主诉求与分诉求不管是核心词还是限定词,都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

严格地说,分诉求点应是对主诉求点的细分与强化。长隆欢乐世界“与名人共欢乐”即是以“追星”的心理渴望切入,将“体验世界巅峰游乐”细分化具体化了,同时“与名人共游乐”又反过来以名人明星进一步强化了“体验世界巅峰游乐”的品牌主诉求。

对品牌主诉求点设置一级分诉求、二级分诉求甚至三级分诉求,以使品牌的独特买点更具杀伤力,并不是长隆欢乐世界的首创。选择一个强有力的促销因子作为品牌买点,已成为越来越多品牌争夺与“俘获”顾客的惯用伎俩。

蒙牛酸酸乳卖得好,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个动人的品牌买点——酸酸甜甜就是我。它可以让人觉得,喝了蒙牛酸酸乳,是不是也可以如广告里的张含韵那般又酸又甜、长相可人。当然,比起脑白金,蒙牛酸酸乳的品牌买点还是有些雅,不如脑白金那般直接而有穿透力。脑白金虽然历来为人所诟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所提炼的品牌买点有种不可推却、不可抗拒的“杀气”。

长大以后的世界范文第3篇

“外行”的经历

金墉(韩国名Kim Yong,美国名Jim Yong Kim),美籍韩裔。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5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在艾奥瓦州长大。金墉于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又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金墉主要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世界卫生及社会医学系主任。2005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全美“二十五位最佳领袖”。2006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09年被任命为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校长,成为该学院首位亚裔校长,也是常春藤联盟院校中首位亚裔校长。2012年3月23日,在世界银行第12任行长提名的最后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乎很多人意料”地提名金墉出任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2012年4月16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宣布,该行当天选定金墉成为世界银行第12任行长,7月1日上任,任期5年。金墉也成为继潘基文之后,又一位在重要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者的“韩国人”。

金墉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顾问和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司司长,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卫生伙伴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他于2003年获得美国医学界著名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励。

金墉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曾是艾奥瓦大学的一名教师,他的母亲则是一位通晓中国文化的学者,取得过中国哲学博士学位。金墉的妻子林永淑与他育有两个子女。金墉爱好广泛,曾任高中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和校篮球队的得分后卫,也是高尔夫球发烧友。

颇有争议地当选

金墉从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那一刻起,就被人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就在于他的专业背景。从金墉的专业和履历来看,他的专长和主要工作领域在医学方面,而对世界银行的主要需求专长和涉及领域——经济、金融则基本没有涉足。这是金墉最大的硬伤,他因此被一些人讥讽为经济金融学界的“业余爱好者”,有人甚至开玩笑说:难道世界银行真的到了需要一名医生来“救治”的时候?

获得奥巴马提名的金墉当选可以说“毫无悬念”,因为美国及其盟友拥有足以让他当选的投票权。作为当今世界政府间最主要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世界银行(另一机构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自成立起,世界银行的行长就由美国人担任,从第一任行长尤金·迈耶(Eugene Meyer)到第11任行长罗伯特·佐利克 (Robert Zoellick),从未出现意外,甚至从未有他国人士挑战这一职位。欧洲人掌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人掌控世界银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中的“不成文规定”。

包括选举行长在内的重要事项都需要世界银行的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世界银行股本成正比。世界银行每一会员国拥有250票基本投票权,每认购10万美元的股本即增加一票。认购的股本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直接挂钩,因为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它认购的股本最多,于是美国对世界银行事务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拥有否决权(根据世界银行相关规定,重大事项须获得85%以上的投票权支持,而美国自己就拥有15.85%的投票权,即美国可以否决世界银行一切重大事项),这也是世界银行行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的重要原因。当然,美国在世界银行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在世界银行掌握着超过50%的投票权。没有经济金融背景的金墉正是依靠美国在世界银行超强的投票权及其盟友的支持而当选的,而不是依靠超强的专业知识和资历,这也是他广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本届世界银行行长的选举中,发展中国家就打破了过去由美国总统单独提名而后获得任命的“惯例”,推举尼日利亚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以及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角逐世界银行行长一职。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相比较于金墉,他们在经济金融领域拥有更显赫的专业知识和资历,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当选,但却从另一方面加剧了世人对金墉当选的质疑。

面临的挑战

虽然尚未上任,但可以预料,金墉在世界银行行长职位上将面临巨大挑战,他应对这些挑战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公信度。

第一,提高自身威望、重塑世界银行权威的挑战。因为专业、履历、当选经历等因素,从开始就面临各种质疑的金墉,能否尽快树立自己的行长威望将是他面临的重要挑战。毫无疑问,外界对于金墉的能力质疑将会长期伴随着他。金墉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这使得他在专业方面会存在一定的欠缺。因为没有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任职的经历,这使得他缺少该领域足够的人脉资源,而这恰恰是世界银行行长这样的重要职务所需要的。

世界银行行长是一个需要经常和各国部长级以上领导人、各国际组织的重要领导人打交道的职位,金墉缺乏此方面的经验。他没有在重要的国际组织担任重要领导人的经历(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时,他很少有机会和各国部长级以上领导人、各国际组织重要领导人打交道),甚至在美国国内也没有担任过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高层交往中,金墉的表现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世界银行是一个包含基础设施、气候变化、能源、教育、农业、私营部门发展等职能部门的大国际机构,而对于这些领域中的大部分,金墉都是“门外汉”。能否尽快熟悉业务,并展现出符合职位的领导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行长“威望”,这将是金墉面临的重要挑战。

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银行在解决世界贫困、增加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效果乏力,并招致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银行能力的质疑,导致其权威性受损,如何重塑世界银行在世界的权威,也是金墉上任后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

第二,协调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关系的挑战。作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代言人”,金墉无疑代表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同时他也会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作为世界银行的行长,金墉需要协调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系。作为医学专家,金墉曾经在海地和秘鲁等贫穷国家成功地完成了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多个项目,尤其在降低当地肺结核治疗成本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部门主持工作期间,他从事了大量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医疗条件和预防疾病的工作。这些工作经历和经验,将有助于金墉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但在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系方面能力还远远不够。推动世界银行进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在世界银行内,虽然发达国家的投票权比例仍然占主导,但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不容忽视,且在不断增加投票权。经过2010年的投票权改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已经增加到了47.19%。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下滑,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必将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世界银行在现实中也越来越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的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以履行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因此,能否处理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部分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将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名称职的行长。

与中国的关系

长大以后的世界范文第4篇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涵、原因及影响

1.内涵:一般而言,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1)经济上在世界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3)军事上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并在关键时候能使用。(4)有较大的国土面积,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数量的人口和较强的科技力量。(5)有较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关系趋于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的标志

1.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冷战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且它们都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动有关系。

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近期面临欧债危机的困扰);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趋势,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看,这三种变化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前两种变化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后一种变化则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这三种变化自从1999年以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和逆转性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情况来看,目前以及今后几年,美国的经济力量非欧、日所能比,但美、欧、日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缩小,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展给欧洲带来的整合力将逐渐发挥出来(虽然现在碰到些困难)。这些决定了美、欧、日之间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性并不像它们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势头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的―个重要特点:多极化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并不仅仅限于大国之间。冷战后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在一个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使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虽有新的表现,但它未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二次大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以及伴之而来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定,主要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战场的,这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未能得到应有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虽然仍不太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总体局势趋于缓和。这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评价或者过于夸张,或者失之贬抑,都不符合实际情况。除中国外,东亚经济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东欧和拉美则处于经济振兴前的准备阶段。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总体在发展(近几年持续低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在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即使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也难以维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世界经济是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将同时发展,无论亚洲、欧洲还是美洲,发展都还不平衡,但都不可能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既不是亚洲的世纪,也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多极化世纪。

2.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趋高涨

除了客观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层面的原因外,世界多极化涉及的另一方面原因则和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和社会团体为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进行的斗争,同它们为争取多极世界所进行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利用世界力量失衡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科索沃战争以来,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表现得更为露骨,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警觉。一个由美国独霸的世界,不可能是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是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违背的,从而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例如俄罗斯在科索沃战争后表示,决不能允许美国人独断专行,必须要建立一个多极化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则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表示,世界将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认为,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说明了这―点,并且,―个国家发号施令,另一些国家服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目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既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有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扩张的意图。比如中美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都把美国排除在外。南方共同市场更有针对美国的因素。1999年8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领导人提出:中亚五国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我们必须共同致力于多极化。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个多极世界的努力,对于美国实现单极世界的图谋无疑起了阻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上述两种战略、两种图谋的斗争与较量。

三、未来世界格局是不可抗拒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未来世界格局不可抗拒的多极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不发生世界战争和世界形势趋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今后本国经济的起飞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收人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和地区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时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

2.美国构筑的单极世界并未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以美国为例,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美国与西方大国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继续缩小。军事上,美国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唯我独尊。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及其他先进武器足以构成对美国的致命威胁。而且,美国即使控制北约,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之上。如在欧洲事务上,美国长期进行多方干预,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欧盟和其他泛欧性组织,欧盟同美国经济上的激烈竞争长期存在,政治上也显示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在全球事务上,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尽管美国在一意孤行地谋求建立以其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格局的单极化不能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3.大国关系调整,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中国、俄国与美国等大国关系进入相对稳定和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俄美元首间的会晤和互访,确立了俄美新型战略关系,翻开了俄美关系的新一页。俄罗斯同北约的关系也得到提升,正式将19+1机制提升为20机制,这就意味着双方进入了新型合作关系的新阶段。中美之间也定期进行元首互访,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对维护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也进行了实质性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美国第一次将东突定为恐怖组织,并采取措施切断其在美国的财源,推动中美建设关系向前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成熟、稳定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与欧盟、日本的关系也取得显著进展。

欧美关系逆向演变,裂痕也时有显现。2002年欧美矛盾全面爆发和激化,欧盟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例,并认为这将严重冲击世界安全体系,打乱世界战略力量平衡,从根本上损害欧洲的安全利益。欧盟还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独立防务能力,加速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为最终实现欧洲安全创造条件。在世界政治格局问题上,欧盟主张世界走向多极化并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力量结构平衡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反对美国推行单极独霸战略。在对待一些第三世界问题上,欧盟不认同美国对其所谓的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进行制裁、封锁、打击以至动武的霸道做法,甚至反美国之道而行之,同其中的大多数国家发展关系、开展合作。这些表明,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抵制与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力量之一。总之,大国关系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和适应了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客观现实与需要,其结果之一必将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4.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将加速政治多极化进程

长大以后的世界范文第5篇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