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第1篇

近几年高考中,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如,2005年山东卷作文题“双赢的智慧”、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天津卷作文题“愿景”,而在2007年高考中,上海卷、四川卷、辽宁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苏卷、湖南卷等,均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因此,命题作文的审题更加不容忽视。在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说明命题作文审题的原则。

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

“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实际也是“意义上”的限制性原则,因为文字总是要表达意义的。那么,准确找出并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200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为例。首先从字面来理解,文题是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的,句子的中心动词是“想”,这一动词的施动者是“我”,所指的内容是“握住你的手”,明确规定“我”和“你”之间的联系是“握手”。

再从题目的内涵看。这个作文题与其说是一句话,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从感彩上看,“握手”是一个积极的动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握手代表着友善,代表着真诚,代表着渴望沟通渴望理解,等等。“我想握住你的手”中对握手主动方的限定,使文题又代表着写作者内心的呼唤。而“你”是谁、呼唤什么,这些都由考生自己决定。可以呼唤身边某个熟悉的人,也可以呼唤心中崇拜或佩服的人,还可以穿越时空呼唤某个历史人物,甚至可以是某个抽象的名词,如青春、时间等。此外,由于握手的对象可以有很多,也就使得握手的目的更为广泛:也许“我”是为了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而想握“你”的手,也许“我”是为了向“你”学习而想握“你”的手,也许“我”是为了挽留“你”而想握“你”的手,也有可能“我”是为了改变“你”而想握“你”的手……这些都是出题者没有规定的,也是每个考生最能写出个性的内容。只要能把“‘我’为了某一个目的想握住‘你’的手”这一意思表述清楚,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若能以巧妙、独特的构思和语言,加上真挚的情感,自然不难取得好成绩。

含义上的内在性原则

任何一个作文题,我们都要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因此,标题的含义一般是隐含的、多方位的、深层次的。

以命题作文题“别让眼睛老去”为例。要紧扣关键词语“眼睛老去”的特征,先从生理角度分析其含义:视线模糊、麻木、易疲劳、干涩等,这些均可视为眼睛老化的特征;进而找到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相似点,依据其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联想,由此及彼想到“老”的深层含义,即“心灵之老”――缺乏感知真、善、美的易感动的心;缺乏好奇之心;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缺乏希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义挖掘出来了。

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命题教学;题眼;中心词;时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小学开始培养,已经有了一个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在现在的语文测试中,常见的作文方式有五种:一是命题作文,二是半命题作文,三是自拟题目,四是材料作文,五是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的教学是中学作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一些常用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我们知道,喜欢下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学生的考场作文也会有类似的体验:一处不慎,全文皆败。这一点,在命题作文的审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在作文实践教学中,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中学生命题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字字推敲,明确题眼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是有题眼的。题眼仿佛一个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审题的时候,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抓住关键词语,不可以一带而过、盲人摸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目,掌握最关键的写作要点。审题清楚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材,文章的开头开好了,下面才能写好。反之,看错了题目,写起作文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思路与要求大相径庭,文不对题,失分巨大。

例如,《一次意外中的意外》这个文题,恐怕会让许多的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意外”理解起来有难度。第一个“意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件事因为某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事情出现了偏差。第二个“意外”是在第一个“意外”发生后,故事里的人和物通过努力,或者是思想的变化而重新做出了抉择,有了新发现、新思考。重点要写好第二个“意外”。

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文题中的主次推敲,对每个字的含义都要了解,并进行拓展。在考试命题中,每个文题都是经过命题人深思熟虑的,简洁、明快,一个词可以注明的,不用第二个词。因此,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冥思苦想,抓住题眼。

二、确定范围,选材有度

题意明确后,我们找准了文题的主旨,接下来就是根据中心来选材。一座房子的美观与否,与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选什么材料,从哪里选,范围要清楚,不能大海捞针。材料的取舍决定了我们写作的详略,或者这样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缩小材料与文章主旨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找到突出中心的材料。

如,文题《五・四随感》《遗落在秋风中的记忆》《黑夜,独对一盏灯》,这三个题目很明显是确定了“时间”这样一个范围。

如,文题《好班长日记》《母亲的手》《月亮的话》,这样的文题确定了“人、物”这样一个范围。

如,文题《涂山游记》《再访白乳泉》,题目限定了“地方”的范围。

如,文题《沈老师二三事》《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这样的文题确定了叙事的“件数”。因而,材料的选择上就要谨慎。

三、紧扣中心词,敲定主旨

命题作文往往在题目中就流露出命题者的情感世界,想通过什么来表达出一种什么意愿、期许。希望通过写作来唤醒读者的某种情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我们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反复推敲,紧扣中心词,敲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主旨是行文路上的灯塔,有了灯塔,就有了方向,走路才可以不迷路。离开主旨,你写再多的文字都是没有用的。

如,《快乐是助人之本》《留守的天空并不寂寞》《弯道你可以穿越》。第一个文题中的“快乐”是中心词,第二个文题中的“不寂寞”是中心词,第三个文题中的“穿越”是中心词。中心词语抓住了,写作的目的就清晰了。

四、联系时政,体现当下

任何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社会意义。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称不上大作品。我们在实际作文审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时政,结合当下社会状况,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来呈现现实,抒发内心真情实感。

如,文题《别了,旧村》《随感》《留守之痛》,这些文题都围绕着当下时政。《别了,旧村》要紧紧围绕新农村规划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还要抓住人们离开旧居时的感伤和留恋。《随感》要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展开,可以叙事,可以抒情,把个人与祖国紧紧联系起来。《留守之痛》结合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来思考,要选择他们身边的事件来诠释他们的喜怒哀乐。

总之,中学生的命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考场上,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得高分,审题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第3篇

(1)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

如果是有比喻义的偏正结构,要找到喻体的特点,然后找出本体,联系现实,确立立意。

(2)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湖南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踮起脚尖”。这个题目写起来并不难。踮: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既要突出你的追忆畅想的过程,也要突出你想到了什么。

(3)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第4篇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

综观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两大类: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我们针对这两大类型谈谈如何审题。

一、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主要有单纯的命题和配阅材料的命题两种。但近几年由于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大,单纯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已没有了,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也有点销声匿迹。2013年只有天津卷在一枝独秀,但作为高考备考,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题目的审题。

在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中,材料与命题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的重点,材料往往是对命题的解释起限制作用,所以要重视配阅材料的审读。

对于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我们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审题。

(一)审清配阅的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内涵

天津卷配阅的材料:首先对“学而知之”进行了解读,这里就是暗含考生,你的题目就是依葫芦画瓢,后面的内容对命题进行了限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考生确定“知之”中的“之”所构思的范围就是“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而“____而知之”中的空要写上就是上面内容的途径。

(二)审清命题作文中的题目

可以按照单纯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____而知之”

1.逐字逐词研究题目,明确题目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如填写你“玩”,我们考生必须分析“玩而知之”这里的每个字的含义。“玩”,是知之的途径;“而”在这里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就是获取、掌握或懂得;“之”,就是“知识、技能或道理”。

2.分析题目的结构形式,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分解题目的暗含的内容。在这里你就要对“玩而知之”进行结构分析,“玩”,是知之的途径,“玩”是什么?“之”是什么?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

3.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如果你写记叙文可以填写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如议论文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三)把握题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通过材料考生明确学而知之的意义,明确了“____而知之”的范围以及含义。在素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给材料,给要求,不给话题。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它的要求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方法:

(一)明确材料的类型

在高考中题目所给的材料往往不同,但近几年来大多数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平实的叙述性材料,2.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3.给几个不同材料,4.引语式的材料。

(二)推敲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当然有的材料给出不同的角度,但这些角度就是我们立意的依据。

1.推敲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2.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挖掘材料的内蕴实质,深入理解题旨。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更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因此要想深入开掘材料的内涵及本质,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喻、寓言性材料是寓义性材料,其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要先概括材料大意,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三)审清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四)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这种类型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其中有两类:

一类由材料引出观点。

2013年广东省的作文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另一类对材料的内容就事论事或是一事一议。

命题作文审题范文第5篇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命题作文逐渐增多。从命题内容上看,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或关注考生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题型特点】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纯的“裸命题”形式出现,命题前后没有提示语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障碍很小,给了考生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另一种是以“供材料命题”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在审题和选材上给考生一定的引导。这些导语或提示语对考生选择写作材料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裸命题作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命题形式:

1.独词题。即文题仅是一个词语。由于独词题题目中少了修饰限制成分,因而有很大的宽泛性,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而也使文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针对独词题,同学们审题时可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根据自己选材立意的需要,对题意进行适当扩展,缩小题目外延快速破题,确立中心。

2.短语题。即文题以短语形式出现,短语题由于其题目中具有一定的补充限制成分,所以题旨相对明朗。遇到短语题,同学们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的文题则不同,除部分题目如“校园里的记忆”之类外,相当数量的记叙性短语文题都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把文章写得充实具体。如果题目是动宾式短语,可补上主语;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

3.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含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同学们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的大体要求。句子充当题目的情况多出现在记叙性文题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题中相对少些。对于结构较复杂的长句题,由于句中修饰补充成分较多,需考虑到的因素也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

【方法指津】

怎样才能写好命题作文呢?审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裸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裸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分析题目结构,把握写作重点。审题时同学们要善于分析作文题目的结构,寻找“题眼”,把握写作重点,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遇到短语类作文题目,同学们在抓住中心词的基础上,还要留心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如“我眼中的色彩”这一文题,“色彩”是中心词,是选材和立意的关键。同学们审题时要学会从“色彩”的本义出发,探求其比喻义。它常用来比喻一种思想倾向或事物显露出的某种情调。同时,同学们也不要忽略题中的修饰成分――“我眼中”,它提醒同学们,无论什么色彩,都是“我”的所见所感,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叙述带来的间接感受。

2.弄清隐含要求,打开写作思路。遇到题目中带有副词的文题时,同学们要弄清楚其表达的隐含要求。如“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因此同学们一定要予以重视。例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这一文题,其中的“总”字,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它暗含着你曾有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同学们在写作时要体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许多“钥匙”中进行挑选,最终在多把“钥匙”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把。

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了不少带有比喻义的词语,如:路(“阳光路上”)、山(“远山的呼唤”)、歌(“我心中的一首歌”)、色彩(“我眼中的色彩”)、明灯(“心中的明灯”)等。如果不认真研究题目的深刻内涵,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平淡,直白。同学们只有从精神层面上理解这类文题的内涵,扣住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来写,才更合乎命题者的意图。

3.挖掘文题内涵,明确文题含意。遇到“大”题、“宽”题时,同学们应将其变“窄”变“小”。所谓“大”题、“宽”题,就是在词意和句意上包含许多题材、许多素材的题目,内容、意义深广,不好驾驭。由于文题“宽”,似乎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写作文,因此难以出新。同学们必须把题目的外延“浓缩”到一个点之上,使之变“窄”,以便选准材料,顺利成文。如“觉醒”一题(201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作文题),审题时同学们可以在头脑中给题目加上限制性的成分,如改文题为“我的觉醒”“文明的觉醒”,也可以在题目后面加上副标题,如“觉醒――从冷漠之中发现良知”“觉醒――这样做,值得”。经过这样的“处理”,就比较容易构思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觉醒”的内涵和作用,也可以描摹各种事物的觉醒,来表现相关主题。

二、供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供材料命题作文在审题时需要同学们先提炼写作范围,明了选材范围,明确写作中心,确立文体,列出提纲,选定亮点,并考虑好文章开头和结尾之后,再提笔写作。这样,才能保证写出优秀的作文。同学们审题时要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对待。

1.看似很熟悉的题目,要审出重点意思。如“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宽题。可供取材的内容也是不少的。加之文题前还有一段提示材料:“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按说是没有什么审题障碍了,其实这个题目有一个“迷惑点”,这个“迷惑点”就在那个“怦然心动”上,这是一种情感上的突然变化。若审题不细,考生就会觉得这个文题似曾相识,而忽视对“怦然心动”的关注。若抓不住“怦然心动”,就会从“老师的批评教育”“同学的节日祝愿”“父母的叮咛”“流行的歌词”等方面泛泛而谈,结果就是没有突出如何令人“怦然心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

2.看似很浅显的题目,要审出深层含意。如“在我们这个年龄”(2011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是一个宽泛的作文题,谁也不会在取材上有困难,看样子真是浅得不能再浅了,但实际上,此文题的关键在于对“我们这个年龄”的理解。如果考生在审题当中认为“我们这个年龄”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或者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这种理解就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在选材立意上也上就不了档次。如果考生仔细审读文题前面提供的材料:“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你就能受到启发,就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在文中突出“我们这个年龄”的率真、自信、活力与希望,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愁,都能从中汲取积极的情感,比如学会理解,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学会担当等。这样的思考才算是准确把握住了文题的含意。当然,在“我们这个年龄”也会产生一些不够阳光、不够积极的思想感情,考生在写作时也容易流露出对亲情的漠视、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或者写成记叙性的随笔,空洞无物,形散神也散,这些审题和立意上的失误均会导致得分不高。

3.看似很形象的题目,要转换思考角度。如“雨露”(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作文题)这个文题,题目表述仅是一个词语,简明直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阳光雨露”或“雨落润心田”,显得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尽管题目看似简单,不乏文学色彩,有诗情画意之感,且文题前有一段导语作提示:“‘雨露滋润禾苗壮’,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滋养,你的生命之树也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你的‘雨露’也会让其他花朵绽放。”为考生创设了富有诗意的写作情境,但同时也给考生暗设了审题的梯度。此时就需要同学们转换思考角度,弄清楚命题者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考场上展示出真实生活中的“阳光雨露”这一意图,从这个角度思考,你就会在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之中彰显个性,抒写独特的生活感悟,获得高分。

素材拾贝

从生活中撷取点滴感悟

曾国藩的习惯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著名统帅。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却成就了辉煌的人生,有人用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来评价其一生。其实,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要归功于他个人的诸多习惯。在生活与学习中,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一整套的规矩,而且一辈子都严格遵循这些规矩做事。比如庄重,“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比如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比如读史,“丙申年讲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运用分析

庄重、早起、读书,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却也足以决定我们将来能否走向成功。一个好习惯的内涵,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比如,庄重教会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早起教会我们时时刻刻不忘时间的宝贵,读书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适用话题

好习惯影响人生 规矩 坚持 从小事做起

梅圣俞的锦囊

北宋诗人梅圣俞诗才出众,人们都以为他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诗魂”。直到有一次乘船,同行的诗友发现他无论吃饭走路,常常若有所思。有时正做着一件事情,他会突然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写点什么,然后放入一只布囊。诗友不免感到好奇,趁他不在时打开那只布囊,吃惊地看到里面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上面记着他即兴捕捉到的佳句。原来,“诗魂”来自“锦囊”。

运用分析

卓越的才能是勤奋与思考的产物。那些所谓的天才都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学有所成的。学习是慢工,没有捷径可循,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去积累。

适用话题

天才也要学习 人生的锦囊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专注使人成功

骆伟科的孝顺

《南方日报》2011年6月10日报道:为筹款医治病榻上罹患脑瘤的母亲,广东河源的13岁少年骆伟科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老家步行340公里来到广州。一路上小伟科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河水,晚上就睡树林荒地。他白天在广州大道一家医院附近给人擦鞋,晚上就睡在路边的长凳上。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挽救母亲的生命。此事一经报道,立刻感动了无数读者。

运用分析

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如果遭遇了不幸,我们做儿女的最应该挺身而出,为他们遮风挡雨。生活的磨砺让小伟科早早地承担起了一个儿子、一个男人的责任,他感人的孝行出自他对家庭的责任,对母亲的热爱。反观那些为了抢夺家产,虐待老人的无德之人,他们是不是应该自省一下呢?

适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