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1839 年6 月在虎门当众销烟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李鸿章 D.魏源3.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元C.开五口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4.被掠夺焚烧的圆明园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英法联军的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中(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l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 )A.西安 B.南京 C.永安 D.安庆6. 2010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x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天山南北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无独有偶.晚清的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x疆,并建议设立x疆行省,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在辽阔的西疆完成了中华民族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材料中的“他”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曾国藩7.某部电影中有如下片段:1894年9月, 黄海大东沟,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朝日舰撞去??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请你为该电影题名,最适合的片名是( )A.《火烧圆明园》 B.《甲午风云》 C.《太平天国》 D.《武昌起义》8.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A .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9.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 周年,某学校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以缅怀历史、勿忘国耻、奋发进取。下列对《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图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10.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11.下列仁人志士中,主张用暴力*清朝专制统治、仿效西方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康有为 D.孙中山12.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C.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14.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 思想大解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读经” B.宣传维新变法C.宣传*清王朝 D.宣传民主、科学15.1919年5月4日日爆发了中国近代的五四爱国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6.下列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②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③工人阶级参加起了重大作用 ④在北洋政府镇压下失败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7.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到*。你认为前一个“*”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18.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恩主义的先驱者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19.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即1 921年)会上 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不老松。”董老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井冈山会师20.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A.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 中国近代国共 两党曾两次携手,为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22.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孙传芳 D.吴佩孚23.秋收起义 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4.“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25.王老师参加“红色之旅”活动,参观了“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第一枪的地方”是( )A.井冈山 B.上海 C.南昌 D.延安 腾八中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历 史 答 题 卡时间:90分 总分:100分 制卷人:孙芳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解析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6分)。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二:___ 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6分)。 (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许多城市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1)你支持哪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6分)。材料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2)上述材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6分)。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近几年来,台湾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也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中山先生的精神”。(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均表示继承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你认为“继承”的内涵主要是什么?(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1915年,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二:“外 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民主”和“科学”是哪一运动的两面大旗 ?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和主阵地分别是什么?(8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引发该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8分) 初二期中历史答案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A C B B C B D A B D D B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A B A A C B D B C 二、综合解析题(共50分)26. (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辛丑条约》。(2)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广州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侵略与抗争;入侵与反抗;近代中国的屈辱;中国人民的抗争。27. (1)武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2)政治上:*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促进了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28. (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新青年》。(2)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

时间 指挥者 规模 战绩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八路军投入105个团 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5. 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 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 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

A.肃清******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华中 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 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 事件 时间 作用

①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 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 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 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 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 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 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1.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 )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B. 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 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④ 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 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逃出庄园 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

A. 国王 B. 公爵

C. 罗马教皇 D. 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 D.壬辰战争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 )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 天皇制度的建立 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大贵族不得人心 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 D.改革派势力大

21.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26.如图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 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 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和

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 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伊斯兰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 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伊斯兰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 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 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规模 不大 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 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 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 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 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加减法;图册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历史与社会图册》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教材之一,体现和渗透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插图、照片、地图、漫画等,体现了以图补文、以图述史、以图启思的教学功能。它为学生获取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善于利用图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新编历史与社会教材尤其是图册中每个专题的图画加起来约在100幅以上,占总教材2/5的篇幅,这一幅幅图画或以浓笔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面,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同时图册中不仅有图片,还配有相关文字说明。然而,这么多的图片犹如漫天星辰容易让学生“看花了眼”,分不清主次,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有更高的驾驭和把握能力,通过“再加工”,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精髓。我认为要开发利用好图册资源,最核心的是要做好“加减法”。

一、善于串联做好“加法”

1.要在“联想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理清脉络”。

由于书籍的线性印刷特点和由点及面的教学需要,图册中的图片基本上是配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配发的,个体性比较明显。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理清脉络”非常重要。大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还不具备跳出课本全局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以后,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回顾,从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中,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主线。

如在地理、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用非凡的符号、色彩被赋予了同文字一样的语言功能,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把握地理空间规律、分析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活学活用,让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具体信息,还能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度等来判定山坡的陡、缓等,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要在“延伸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管中窥豹”

如果说地理图片反映的是静止一时的地理环境,那么历史地图表示的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历史学习中,引导学生针对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理清“历史脉络”对学生全面把握历史的沿革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图,背后却包含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非常复杂的社会人文。教师如能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读出图片背后的历史,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九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有一幅“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图”,其中,红色区域是解放区,绿色是抢占的解放区,深黄色是共产党主动撤出的解放区。

针对这幅图,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正是国共双方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为什么会“主动撤出”深黄色区域呢?数分钟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一个说:根据教材第120页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出共产党是适应战事的需要。另外一个说:这些深黄色的土地是在“双十协定”签定后撤出的,“双十协定”是和平建国的协定。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取信于,也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显示诚意。还有个别学生思考比较深入:认为这是一种政治策略,考验着国共两党的政治智慧。

讨论到这里,我面露微笑,对学生表示赞赏,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并提醒学生留意这幅图上还有什么细节信息?很快便有学生发现了端倪:在延安和重庆有飞机飞来飞去。到重庆与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

我趁机追问:如果是你,你去不去?

学生迟疑:不去。

其余学生笑,我故意问笑得最厉害的学生:你去吗?学生高声回答:去,不就是乘飞机嘛。

这下,有的学生开始反驳了:重庆是的地盘,到了那边就有可能回不来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有学生指着图册小声嘀咕:如果不去,正好以此为借口说共产党不够诚心,请你们都不来,全都是你们的错。

通过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最资料的深入讨论,由点及面地深化了知识,形成了思维的延伸效应。专注图片信息的联系和深化,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也更加明白了共产党人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3.要在“发散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当然,图册更多的还是配合教材使用的第二教科书,并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必能够百分百做到全面、精准,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将“图册”变成“诱饵”,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史料等其他手段,形成历史研究的能力。

如八年级上册的期中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选择题:“在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始于( )A.尧B.舜C.禹D.启。”参考答案是D,而许多学生都选择C。那么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世袭制的究竟是谁呢?是禹还是启?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一天后,学生通过查阅史书、教材、图册和网页,分析并整理出他们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一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启,其理由是教材提供的资料与网上收集的资料都表明是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第二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禹。他们的理由是根据人教版提供的与教材相配套的《历史与社会图册》关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如下图)。还提出了反问:数学中,逻辑关系“AB”,你能说开始于B吗?

第三部分的学生则对《历史与社会图册》八年级上册第11页“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等资料证明,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启,《历史与社会图册》八年级上册第11页“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应该改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图册中的资料,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探究历史必须要言而有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抄史料的内容。

二、善于并联做好“减法”

1.要在信息筛选上做减法,学会抓大放小

如果将图册中的上千幅图片比喻成星星的话,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找到关键知识点,就有如教会他们漫天星斗中找到有趣的星座一样。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的疆域图,如果将这些图分开来看,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记忆。但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以下信息:①元朝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②秦朝、西汉和元朝是统一的王朝,而北宋、南宋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其中,北宋与西夏、辽对峙,南宋与金对峙;③五个朝代的都城,其中秦――咸阳、西汉――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各个王朝的疆域范围以及政权、都城等有效信息。

2.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减法,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历史与社会课程包罗万象,有些章节内容多、理论性强,上课时教师如果按严密的逻辑层层启发深入,学生苦思冥想,整堂课的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必将损害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

例如,《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有着大量的历史人物图,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但这些图片有的是实图,有的则是根据历史的描述还原的肖像图。学生总感觉这些人物离自己十分遥远,难以亲近。在教学中,我把林则徐、洪秀全、关天培、康有为、孙中山、奕、李鸿章、魏源等人物的图片杂乱地展示,然后向学生提问:“属于民族英雄的人物有哪些?属于提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的理论有哪些人?进行救国实践的有哪些人?请进行分类。然后再以他们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课本内容呈现知识。这种带有游戏和竞赛意味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进行思维,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3.要在思维模式上做减法,提高思维能力

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强调的是以民族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培养人文素质,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做准备,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图片来获取对历史、社会问题的联系,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分析社会现状或社会事件,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母亲河》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中国政区图》和黄河、长江概况比较表,指导学生读图读表,然后提出问题:①黄河与长江上、中、下三段的水文特征各是什么?②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是什么?③长江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黄金水道”?长江通航条件优越的原因是什么?④从图上和表格中可以看出,黄河与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大,但流量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⑤黄河和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五个问题由浅到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而自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现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之,图像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和载体。教师要立足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图册》的效能,灵活多样地加以应用,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载体,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中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张海燕.历史与社会课中的第二教科书:新图册运用的观察与研究[J].教育技术资讯,2006(1):24-25.

[3]洪小玲.历史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施之必要性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跨学科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为了让历史事件的时序更清晰,我们经常会借用数学学科中的数轴。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时,需要学生强化对概念的精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用语言来梳理本课知识点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数轴来展示该事件的时序。在数轴的直观展示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他们对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机会更为明晰。再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内容时,我们讲述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此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数轴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前后中共革命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又幼稚走向成熟。进而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中经常会涉及到战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情况,如果只用口述法,那么会太过苍白,不利于学生想象真正的战争场面。如:在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如何,以及美国、中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两点比较难理解。此时,我们经常会利用物理学科中的杠杆原理来讲解,教师在课件上通过天平展示战争双方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影响。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更好的历史文化案例来要求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学科的兴趣,逐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学科性质,历史课程必须借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时,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当时的民族情感,此处教师引入了一则民谣,如:“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学生集体朗诵该歌谣,并且用语文学科的思维重点分析“恭恭敬敬”“让”等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开始对不抵抗政策产生厌恶情绪,并认识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每门学科都依赖在其他所有学科上面而发展成立,又为其它学科所依赖;每一门科学都包含着其他所有学科的信息。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只是相渗透。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需要借鉴音乐、美术的审美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各个时期文化的美。中共奋斗过程中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需要借鉴政治课的专业理论去帮助学生理解等。

2.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成体系并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校文综教研组就策划了一组名为“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备课组通力合作,在2015年9月给学生带来了各具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政治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安全行”、历史备课组主导的“美丽校园我命名”、地理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平面图绘制”三类活动。

该综合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亲身经历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一方面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对三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对于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改进之处

跨学科教学活动没有常规化,教师教学设计时能渗透其它学科思想的机会微乎其微。跨学科活动成果没有系统保留,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可以由此形成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