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物理论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全面化解速度疑难点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我们的方法不应该只有一种。如图甲所示,让几个同学在操场的跑道上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向前跑,一段时间后谁跑在前面谁的这段路程里速度就快,这是一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内比路程;如图乙所示,让几位同学在操场跑道的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向前跑,分别几下每一位同学到达跑道的同一终点处所用的时间,睡的时间短谁在这段路程中的速度就快初中物理论文,这又是一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内比时间。而我们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且得出了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即v=s/t。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法中,数据大物体运动就快,而第二种方法中数据大物体运动反而慢,所以第一种更加符合我们的习惯核心期刊。实际上,两种方法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的。

例1.在江苏省,体育已经纳入了中考的考查中,其中的1000m长跑是必考项目。在小轩就读的学校,1000m长跑测试是初中阶段每个年级都要进行的测试项目。七年级时,小轩的成绩是3分50秒,八年级时小轩的成绩是3分30秒,关于小轩的1000m长跑成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七年级时小轩的速度大 B.八年级时小轩的速度大

C.小轩在七八年级时的速度一样大D.无法比较小轩两个年级的速度大小

解析: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比较小轩在七八年级时1000m长跑中的速度大小。第一种方法:因为小轩每次长跑的路程是相同的,都是1000m初中物理论文,所以他两个年级里运动的路程相同,而他在两个年级里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八年级用的时间少,因此八年级时它的1000m长跑速度快;第二种方法:因为小轩七年级跑完1000m用了3分50秒,而八年级时跑完1000m用了3分30秒,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视角,将这两次长跑全程录像,当八年级3分30秒跑完1000m时,七年级的长跑中他还在路上,即在3分30秒这一段相同的时间内,八年级时跑的路程比七年级长,因此八年级时的速度快。

答案:B

点拨: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式,但是最终的判断结果应该一样。

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段运动时间内,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它是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之所以说是粗略的表示运动的快慢,是因为不知物体运动过程中何时加速,何时减速初中物理论文,何时中途停留。平均速度公式:。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核心期刊。在公式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一定是通过的路程S所用的时间。

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它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任何一段路程或者人和一个位置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同的,所以匀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路程的速度可以代表其他任何一段路程和位置的速度。

例2.(20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_______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运动。

解析:阅读图片可以发现:这段路程中两个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横坐标表示运动的时间,竖坐标表示运动的路程。因此要想知道甲车的速度,我们只要任意找到甲车的一段路程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找到甲车图像上t甲=10s,s甲=150m的这一段进行计算:V甲=s甲/t甲=150m/10s=15m/s;以甲车为参照物初中物理论文,要想判断一起向东行驶的乙车的运动方向,首先还是要解决乙车的速度。对于乙车而言,我们还是只要任意找到乙车的一段路程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找到乙车图像上t乙=50s,s乙=300m的这一段进行计算:V乙=s乙/t乙=300m/50s=6m/s.相对于地面来说,乙车比甲车慢,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答案:15 向西

点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而言,计算速度时所选择的路程是任意的,但是要注意时间必须和这段路程对应,而且如果是在图片上寻找数据,一定要找到这样的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要能直接在图上的坐标轴上确定数据。

例3.在千岛湖之旅中,小虎和爸爸乘坐的游船以20km/h的速度顺流而下,从仙人岛到达溶洞岛,然后又以12km/h的?俣饶媪鞫上,由溶洞岛返回仙人岛初中物理论文,小虎想知道游船在两岛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用S表示两岛之间的距离,则游船往返一次所通过的路程为2S,从仙人岛到达溶洞岛所需的时间为,溶洞岛返回仙人岛所用的时间为,用v表示游船在两岛往返中的平均速度为,根据平均速度定义:

=2×20km/h×12km/h(20km/h+12km/h)

=15km/h核心期刊。

点拨: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平均速度,速度的平均。因此本题不可出现简单的将两个速度求平均值的错误。

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因此我们要想测量平均速度,就是要测量某一段路程的长s和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例3.(2011江西)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26

 

 

 

 

时间t/s

 

 

4

 

 

平均速度v/(cm/s)

 

 

 

八年级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主要从内容分布,涉及内容与学科和呈现方式几个方面分析《科学》教材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揭示其是如何反映和落实到教材里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Summy: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distribuion of the content, the confents involved, and the equation,this text analyzes the topic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cience”.And it reveals how the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is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关键词] 《科学》 科学 技术 社会

The Key wards : “scienc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引言

科学素养是当今科学教育的中心议题。科学素养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但科学素养的内容不外乎包括传统的学科内容和科学相关的个人、社会和文化等意义两个方面,而后者可看作前者的“伴随含义”。长期以来,科学素养一直引领着理科课程向科学教育实用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要求现在的学校理科课程也要综合化,综合理科便应运而生。而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综合理科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和方式,其基本精神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技术设计的过程,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STS教育这种综合理科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是如何反映和落实在教材里,还有其所达到的程度以及不足之处,由此来了解综合理科教育和课程改革里的科学素养。

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理科《科学》的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共五册作为研究的样本。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为目标。本文主要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念是如何落实和反映在教材上。而根据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目的、对科学教材的分析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的观点意见,本文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归纳为“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健康与保健”、“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七大主题。对七大主题内容的统计先以篇幅(页)作为统计单元再转化成相应的百分比(%)。

内容分析 图1 七大主题在教材里边的整体分布

1.分布

1.1七大主题在教材的整体分布

科学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按学生的科学认知发展过程组织内容,每年级都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的内容,内容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贯穿于其中。

而我们由图1看出,七大主题在各册教材里边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其中八年级下册的占比例最大,有33.8 %,九年级上册占的比例次之,有27.3%;占比例最少的是八年级下册,只占5.3%。从各册教材的内容来分析原因,七年级上、下册主要以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内容为主,渗透物质科学,七大主题在里边占的比例也比较均衡,分别是15.2%和18.5%。而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上册都以物质科学为主,渗透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只涉及生命科学的基本结构,如:细胞、神经与脑等,还有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原理,如物质运动和简单机械等;而八年级下册里边,无论是物质科学还是生命科学,都与我们人类的健康有关,“健康与保健”这一重要主题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分别在这册教材里边,所以其占的比例也就最大。

1.2 各主题在每册教材的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健康与保健”、“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七大主题各自在每册教材里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其中“资源”主题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七年 图 2各主题在每册教材的分布

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各占篇幅的44.5%,而在八年级上、下两册则没有出现。“能源”主题只反映在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环境”主题除了八年级下册以外,其余四册均有反映,七年级上册的比例最大,占47.5%。“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主题只反映在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健康与保健”主题则主要反映在八年级下册里,占了95.7%,余下的4.3%反映在九年级上册。“日常生活”主题和“环境”主题一样除了八年级下册以外,其余四册均有反映,九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上册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7.1%和36.3%。“技术应用”主题在五册教材里均有反映,九年级上册的比例最大,占66.4%。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知道,各主题在五册教材里的分布差别是很大的,占比例最大的达到95.7%,“能源”、“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和“健康与保健”三个主题只分别反映在两册教材里,其余的三册没有内容涉及,而只有“技术应用”主题在五册教材里均有反映。

3七大主题在各学科中的整体分布 图 3 七大主题在各学科中的整体分布

科学教材综合了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科的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七大主题在四个学科中的分布,由图3中看出,在生物科的知识中占的比例最大,有37.4%,地理科次之,接着的物理科,占比例最少的是化学科,只占14%。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教材比较重视生命科学,尤其是健康与保健和生物与医学技术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从在化学科中占比例最少的情况来看,

教材没有把环境破坏放在较重要的位置,如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等,因为化工方面的污染的人为因素对环境破坏的主要方式。

2.各主题涉及的内容和学科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源”和“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主题的内容只分别涉及到地理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知识;“能源”和“环境”两个主题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知识;“健康与保健”和“技术应用” 主题的内容除了地理学科的知识没有涉及到外,其余的三个学科均有涉及到;只有“日常生活”主题的内容四个学科的知识都有涉及到。以“技术应用”主题的内容为例:其力求反映人们生活与生产中较为常见和密切以及能反映出当今尖端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的情况。其中,热水瓶,平面镜、球面镜和透镜及杠杆的应用三例是反映一些最简单的技术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水压机,抽水机,热气球、飞艇和飞机,收割机,炼铁炼钢和炼铜是反映一些工业技术应用在社会生表 1各主题涉及的内容和学科

项 目

主 题 学 科

生 物 地 理 物 理 化 学

资 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

能 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 燃料能

环 境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途径 水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化肥污染

自然灾害与防治 火山喷发、地震、气象灾害

健康与保健 水与健康、膳食健康、消化、呼吸系统保健、传染病与防御、免疫与健康 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烟酒的危害、元素与人类健康

日常生活 献血 天气与人类活动、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朔望月与社会 电与人类生活、安全用电 母菌的利用、铜铁与人类文明

技术应用 人工种子及组织培养技术、试管婴儿 热水瓶、平面镜、球面镜和透镜的应用 、杠杆的应用水压机、抽水机、热气球、飞艇和飞机、收割机、激光与激光器、现代通信技术、磁悬浮列车 炼铁炼钢和炼铜

产中,并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当中的炼铁炼钢和炼铜技术的应用还在历史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变革使人类社会由石器时代迈入了时代。人工种子及组织培养技术,试管婴儿,激光与激光器,现代通信技术和磁悬浮列车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尖端高新的生物医药技术、电子和交通通信技术等等。

3.呈现方式

科学教材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例如,教材介绍了:“献血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且一次献血量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ml)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之后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人参加过义务献血,他们献血后的身体状况如何?(八.下 p.146)”。又如,对太阳系的学习,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活动,如观察太阳黑子、月球的环形山,在星空中寻找和辨认行星、恒星与星座。让学生们面对熟悉的天空去感受一个“新的世界”,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充实感和兴奋感。

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容的呈现也体现了多样性,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见图3,非正文部分占的比例比正文部分占的比例还高了9.6%。非正文部分主要包括: 图4 正文与非正文的篇幅比例

阅读材料、图片、讨论、活动和操作与实践等几种形式。以图片和讨论为例: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代文,有不少反映出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图片,并在图片上面倾注了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与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素材,并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把科学技术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氛围联系起来。例如:八年级下册的图6—8: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形象和全面地展现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状态及他们与父母之间沟通的变化等情况;七年级下册的图2—43:地震时应该怎么办,虚拟了地震发生时,青少年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可能表现的反应和选择的避震方式。很生动地为大家提供了讨论的素材。教材里边也有不少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而且其中有一些呈现对立的事实和观点,让学生来判断和讨论,体现了“开放性”的风格。例如:火山的利与弊的讨论(七.下.p.5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列表比较火山的利与弊,讨论住在火山地区的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哪个重要。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教材注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把 STS教育思想贯穿其中,并以资源、能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健康与保健、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这七大主题为载体展现出来,其内容体现了四大特点:一是素材生活化,注重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二是形式多样,通过多种途径拓宽知识视野,特别是非正文部分的图片、讨论和活动等栏目,引导学生关注和参加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三是紧跟潮流,也力求反映当代科学实践的成果和思想,如“人工种子及组织培养”和“现代通信技术”。四是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科学的内容,如健康与保健的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材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容的选取和思想的贯穿落实上较好的做到了素材生活化、形式多样、紧跟潮流、以人为本。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和思想在各册教材的分布上没有体现较好的均衡性,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所占比例只有五册书中的5.3%,这很容易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在这个学期中“真空和脱节”,丧失了整体的连惯性。还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在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各学科中的分布上也没有体现较好的均衡性,化学学科的知识所占的比例较少,而环境污染通常与化学的内容挂钩,这就反映了环境污染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量的不足。其次,教材里一些“活动”、“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操作”等栏目的内容过于“软性”,脱离了初中生实际和缺乏实施措施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科学》(1~5册)

[2]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3] 来源:网络《 科学》课程体系介绍 2003年

[4]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7-9年级)教材介绍

[5] 徐晓燕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STS——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3年

八年级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我试写了“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化现代化”一书,提出走以中医为核心,利用西医和现代科学为我用的“中医药现代化”道路,我分三步落实党和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号令。很多人要求把本书简要浓缩讲讲,摘要简介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为谢。

1 中医科学化

中医是系统论科学,系统论核心原则是:整体性、动太平衡性、多等级结构性、关联性四性,并用数字化、模型化来表答。

1.1 中医27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公元205年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系统科学化基础。

《黄帝内经》用气=一元、作为整体性的物质,数字化假设;用阴阳五行、假设动太平衡性,阴阳用“二”的数字表示,用一个园形太极几何图形,分为黑、白两半模型化,用圆与黑、白、的矛盾与统一不断变换和运动,假设一切事物的动太平衡运动规律性。用金、木、水、土、火五行的“五”数字化,用五角星图形的几何模型、用生、克、乘、侮来表示一切物质动太平衡变化规律性,所以,我们说内经,奠定了中医系统论整体性、动太平衡性基础。

伤寒以六经、每一经又分为多个方药、法。为多等级结构,太阳经与太阳证方药关联,太阳经阳明经关联……,奠定了系统论多等级结构性、关联性。

1.2 伤寒论以后近两千年发展:中医都是在这两部书的系统论科学内继续创新发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系统论科学。发明创新了整体性、宏观性更多数字化、模型化,如四诊、(4数字)八纲(8数字,以下数字以此类推)、六淫、七情、五脏、六腑、五运六气、瘟病的卫气营血四性,药性的四气五味、组方的君臣左使四原则、十二经络、七经八脉、每药方多小种中药,每样中药重量多少等。把中医的系统论四性、数字化、模型化表达得十分完美。所以我们科学证明,中医从2700左右的《黄帝内经》和公元205年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系统科学化基础。

1.3 中医语言现代化问题:只要用系统论四性认识它,很好解决。如:气-一元:研究整体性的方法规律性假设,又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研究动太平衡方法规律假设。只要把这几个名词素语解答了,其他语言现代化就按照系统论四性迎刃而解了。

1.4 中医最大优势和特色科学性是实现了整体、宏观、动态数字化图形化:中医将人看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践了整体、宏观、动态数字化、图形化认识人体。如阴阳一园两半图形(用2数字)、五行用五角星图型,(用5的数字)六淫(用六数字)、七情(用七数字)、四诊(用4数字)、八纲(用八数字)……。特别是用阴阳五行(2和5数字化、模型化)使动态平客观化、科学化、无理数字化,这是世界认识人体“无理数字化”最好方法,如从几个人起,用土枪圭炮,打败八百万现代军事化部队,退耕还林,减少耕地反而增产增收、中医用大蒜贴脚心,治鼻血特效、针灸针麻作手术不痛,等等中医动态平衡优势和特色、无理数字化科学,是其他任何其他医学没做到的。

1.5 中医系统论也有重大不足点:就是少了多等级结构的微观结构,对很多病,辨到宏观的小系统结构,就有点模模糊糊,好象是这样证,又好象是哪样证,经常辨错证,是几千年中医无法克服的最大缺陷。科学来认识,就是中医缺乏微观等给结构。

2 中医药现代化初级阶段,

2.1 中医科学化,以中医四大优势为核心,吸收西医为我用,它与过去中医不同,过去中医的四大优势是:

2.1.1 诊断优势是:“四诊”;

2.1.2 辨证优势是“辨证论治”;

2.1.3 组方优势是“君臣左使”四原则;

2.1.4 药物优势是四气、五味宏观功能主治,简称“单相药”。

2.2 中医药现代化初级阶段,新的四大特色是吸收西医和现代科学为我用:

2.2.1 诊断优势:是“五诊”望、闻、问、切、检(吸收西医的理化指标检测为我用);

2.2.2 辨证优势是“证病辨治”(在四诊辨证基础上,吸收结合西医理化指标检查辨证,确定治法);

2.2.3 组方优势是:君、臣、左、使、理(理指用药时,还要看要看看现代中药研究的药理药化)五原则;

2.2.4 药物优势是:不但要看中药的四气、五味宏观功能主治,还要看中药现代药理药化(简称“双相药”)。

2.3 “中医药现代化初级阶段”最大成果是原始创新发明发现了《双对药方》一大类方药:它集中西医药优势于一体,是现代中西医革新换代,它一可治中医的证,二可治西医的病,效力超过现代中、西药,毒副作用很小或无,临床可规范化、从复化、科学化、中西医都会用,外国医师用得来。我们可研究出千万《双对药方》,可走向全世界。它是原始创新,是我国知识产权。

3 中医药现代化高级阶段,又为八纲系统生物医学,简称“八系生物”。

中医通过中医药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多年运行,把中、西医精华和优势集中溶合为一体。就是用“系统论”四性、整体宏观数字化、模型化使中医科学化,将中医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多等级结构性(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宏观、吸收西医的微观检测、病的认识为我用,来完善中医等级结构),用关联性将中西医完全溶为一体,从全新全面认识诊断、认识疾病、认识药物、认识组方四优势。它是世界全新的生命科学。

3.1 中医药现代化高级阶段,有两个最大特色:

3.1.1 对病证提出综合整体全面新认识:集中、西医优势于一体。对病的认识是从整体经过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回到整体。对每一重大疾病,疑难病的病因病理,都有个全面创新认识。如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前列腺炎……获得治愈。

八年级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二年律令 卿 卿侯

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有多处提及二十等爵名,如《户律》简314至316(第176页)文中二十等爵名全备。《户律》简310至313(第175,176页)、《傅律》简359至362(第182页)和简364(第182页)仅无徹侯一级,其它十九级爵名亦皆全备。这二十等爵名与《汉书·百官公卿表》完全相同。在《二年律令》诸文中又多处出现“卿以上”“卿以下”诸语,“卿”到底为何物?高敏先生在《从〈二年律令〉看西汉前期的赐爵制度》[1]一文中明确提出,“卿”也是赐爵制的爵名之一,虽在二十等爵名之外,但在《二年律令》中亦为一爵名,而且“卿侯”应当就是“卿”,其等级似在关内侯之下与五大夫之上。且高先生在另一文[2]中也提出这种观点。此处暂且不论这一观点正确与否。

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在秦末起义战争中刘邦曾使用过旧爵的情况。《汉书》卷四十中记载了樊哙因功先后受赐“爵国大夫”、“爵列大夫”、“上闻爵”、“卿爵”等;夏侯婴受赐爵七大夫、五大夫、“执帛”、“爵执圭”、“爵封”等;傅宽也曾受“赐爵卿”。在《西汉会要》卷三十五《职官五》[3] 中单列“上闻”“执帛”“执圭”“卿”等为“旧爵”一目。我们可以看出汉高祖在起义之中使用了各诸侯国和秦的爵名,以此广揽各路人马,激励将士,其中“国大夫”即官大夫,“列大夫”即公大夫,为二十等爵制中第六、第七级爵名。正如高敏先生在其文中所讲刘邦 “既能借用楚国、魏国爵名及周爵名,自然也能借用二十等爵的爵名及已不为二十等爵制使用的商鞅时的爵名。总之,刘邦实行的赐爵制,在爵名上并未尽依秦制,使用了不少非秦王朝的爵名,可以说是爵名的大杂烩时期。”“卿”这一爵名的使用正是在秦末汉初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采用的。统一全国之后,汉的这些临时举措已不再采用,而继承了秦制,确立了二十等爵,《二年律令》就证明了这一点,其它古爵名在两汉也都未曾使用过一次。

《二年律令》中多次出现“卿”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仍是某一爵名?我们不妨把《二年律令》中相关律文仔细研究一下。

(一)《户律》简314至316文(第176页)赐宅数:

宅之大方卅步。徹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褭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欲为户者,许之。

(二)《户律》简310至313文(第175,176页)赐田数: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褭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

由(一)(二)对比可知,赐宅律中有徹侯而赐田律中却无,因为徹侯、关内侯虽皆曰侯,但在政治、经济等待遇上二者相差很大,不属于一个档次。徹侯自己有封国,z赐金印紫绶,国中可置相一人,可辖民,徹侯府又置家丞、庶子、行人、洗马、门大夫等官,以理府中事。[1]而关内侯却无此特权。关于关内侯的待遇,颜师古注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司马彪曰[2]:“关内侯无土,寄食所在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二六九中记:“关内侯则唯以虚名,受廪禄而已。”因此,关内侯不可以立国,只依所赐田户数收租而无权辖民,徹侯既有封国以食租税,则无须再受赐田。由此,我认为徹侯和关内侯当分两个档次,也不可以统称为“侯档”。[1]有田宅数,若“卿”为一爵名,即使是位在关内侯之下五大夫之上,也应当在其它律文中有赐田宅之数,然它处亦未有赐田宅之文。依此看来“卿”并不是某一爵名。在它处律文中多云“卿”、“卿以上”、“卿以下”如何如何,而把“第十级左庶长至第十八级大庶长”一概不提,仅以“卿”字代替。我们且看有关诸文:

(三)《赐律》简291,292文(第173页):

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百石,不更比有秩,簪褭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

(四)《傅律》简359,360文(第182页):

不为后而傅者,关内侯子为二人为不更,它子为簪褭;卿子二人为不更,它子为上造;五大夫子二人为簪褭,它子为上造;公乘、公大夫子二人为上造,它子为公士;官大夫及大夫子为公士;不更至上造子为公卒。

(五)《置后律》简367,368(第182,183页):

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无適(嫡)子,以孺子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侯〈後〉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公大夫后子为大夫,官大夫后子为不更,大夫后子为簪褭,不更后子为上造,簪褭后子为公士,其无適(嫡)子,以下妻子、偏妻子。

由(三)至(五)律文可知,二十级爵名除第十级爵左庶长至第十八级爵大庶长之外,其它爵名全都有,而每当言及这些爵名时都以“卿”字代替,这已十分明显说明了“卿”就代表了这些爵级。李均明先生在其文中[2]也把这些爵名归为“卿”档,甚是。“卿”非指某一爵名,而是包含了从左庶长至大庶长这九级爵在内的爵档。《汉书·爰盎晁错传》云:“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3]中指出:“卿疑为汉代高爵之泛称,如朱博传之称王卿是也。”陈先生的怀疑是正确的。据以上三律文,我们已能清楚地知道“卿”非某一专指爵名,而是特指。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它几处言“卿以上”或“卿以下”的真正含义了。

(六)《传食律》简236文(第165页):

使非吏,食从者,卿以上比千石,五大夫以下到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以下比二百石;吏皆以实从者食之。

(七)《田律》简255文(第168页):

卿以下,五月户出赋十六钱,十月户出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

(八)《赐律》简289文(第173页):

赐棺享(椁)而欲受齎者,卿以上予棺钱级千、享(椁)级六百;五大夫以下棺钱级六百、享(椁)级三百;毋爵者棺钱三百。

(九)《户律》简317文(第176页):

卿以上所有自由户田,不租,不出顷刍稿。

(十)《傅律》简364文(第182页):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

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

根据(六)至(十)律文,与前文(一)至(五)作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引文(六)(八)(十)中所云“卿以上”指含“卿”档级爵和徹侯、关内侯在内的爵级,他们属于高爵,可以依此四律文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而其它爵级则不能享有;“卿以下”则指从一级爵公士至九级爵五大夫在内的所有爵等,并不含“卿”级爵在内。(七)文讲的是较低等的爵位拥有者可以获得刍税减轻的权利,然与(九)之规定的高爵“不租,不出顷刍稿。”相比还是相差很大,“卿以上”由于爵高而还享有更多权益。[1]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卿”的真正含义了,它绝非一个爵名,而是特指左庶长至大庶长这些爵。那么,我们又如何认识“卿侯”这个问题呢?前引文(五)有:“疾死置后者,徹侯后子为徹侯……关内侯子为关内侯,卿侯〈後〉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公大夫后子为大夫,官大夫后子为不更,大夫后子为簪褭,不更后子为上造,簪褭后子为公士……”高敏先生在引用此律时有个别文字却有出入,且看高先生的引文:“……关内侯子为关内侯,卿侯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五大夫……”“卿侯”之“侯”原简图版本残缺,为整理小组依残简所加,故用“”标出,因二字在繁体字上颇近,故在其后用“〈 〉”加释“侯”就是“後”,整理小组之意已明,即当释为“卿后子”。而且依据上下文的行文来看亦可断出。原简图版并未断开,只是“后”字残缺左边,即“卿”和“子”之间只为一字之空,而高先生却把整理小组的标释符号变成了两个字。“卿侯”一词仅在此处出现,它处未见出现,史书中亦不见有此记载。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第182页):“‘擅杀、刑、髡其后子,谳之。’·可(何)谓‘后子’?·官其男为爵后,及臣邦君长所置为后大(太)子,皆为‘后子’。”“后子”即在法律上应为其父爵位及相应的权益的合法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继承,若无,则选择血缘最近的为“后子”,这在《置后律》中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后子”为特定专用名词,释为“卿侯”“子”则就把“后子”二字断开了,断开就失去了其本意。前文已云在《二年律令》中“卿”非某一爵名,高先生以为是,并以此错抄律文又得出 “卿侯”也是爵名而且就是“卿”,二者为同一个爵名,这当然也不成立。

由于上述高先生的误抄和错误的结论又进一步使他得出错误的论断。其实高先生在引用《置后律》一文时好象也发现了问题,他说:“其可疑之处在于‘卿侯’的等级即在‘五大夫’之上,何于置后时‘五大夫’之子可以为‘五大夫’,而‘侯’之子只能为‘公乘’呢?”[1]其实是高先生误抄所导致多此疑问,“五大夫后子”非“五大夫”而是“公大夫”,卿比五大夫爵高,其后子之爵“公乘”为第八级,比五大夫后子之爵第七级公大夫高,这是符合实际的。很可惜,高先生有了疑问未能再认真核对一下原文,结果导致一错再错,最后得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汉前期的‘卿’、‘卿侯’这个爵名,甚至已不如‘五大夫’”。[2]从上述论证可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有矛盾的。若云“五大夫后子”之爵高于“卿后子”之爵,似可反证五大夫爵高于卿爵。那么,五大夫爵所享特有的权益应比卿爵多,岂不与《二年律令》中简文规定相违背了吗 ?

对于“卿爵”用“淡化”一词试图来解释还是不当。“卿爵”本古爵,在商鞅变法确立了二十等爵制以后就几乎被弃而不用了。刘邦在秦末起义之中广用各国旧爵,一则起义处于初级阶段,形势混乱,前途难料,所以,他的一些措施是不正规的;二则,也是表示自己不排斥其它各国诸侯,承认他们旧有的爵制并加以实行,以求各国诸侯的支持;再则,也正如高先生所讲的旨在激励将士英勇奋战,以取得天下。到刘邦正式建立政权之后,就不再继续采用那种救急的古爵了,而是完全继承了秦的二十等爵制。而用“淡化”一词则表示从它一开始出现一直到西汉前期都还存在,而不是被弃而不用了。显然与《二年律令》中不符。

总之,“卿”为古爵名,在战国时较多用,而自商鞅确立二十等爵制之后,几乎弃而不用,仅因刘邦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暂时、极个别的使用了已废弃的爵名。由于西汉纪年是从刘邦入汉中开始,称“卿”爵在西汉前期有也勉强可以,但其下限至少应在《二年律令》制定之前,云《二年律令》中“卿”仍是爵名是绝对不正确的,更不是位在关内侯之下五大夫之上的爵。而应是指从第十级爵左庶长至第十八级爵大庶长这九级爵的统称。“卿侯”乃错抄导致的错误结论,当然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本文承蒙黄留珠教授指导,在此一并谢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高先生和同仁们多赐教。

[1] 《文物》2002年第9期第49页。

[2] 《关于汉代有“户赋”、“质钱”及各种矿产税的新政》,《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3] 宋·徐天麟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

[1] [2]《后汉书·百官志》。

[1][2] 《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37页。文中李先生把二十等爵进行分档,本人对卿档的划分甚是赞同,亦赞同五大夫爵具有上下浮动性。另,朱绍侯先生在《简论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史学月刊》1987年第1期。文中也提出关内侯和彻侯差别很大,彻侯相当于王子侯,关内侯为官爵中第一位,是最高的一级。

[3]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版,第296页。

八年级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探美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