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院临床医生

卫生院临床医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院临床医生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第1篇

【摘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低。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责任意识和手卫生执行率,完善手卫生措施,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加强手卫生专项培训,改良手卫生方法,规范手卫生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并加大监管力度,有效改善手卫生状况,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8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环节,而且实施简便,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1]。目前,国内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手卫生现状分析,列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旨在通过有效的手卫生控制,减少或杜绝经手传播的疾病,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1手卫生现状

11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大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手卫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各种污物之后不能及时洗手,甚至用污染的手拿取其他物品[2]。熊薇等[3]曾经对洗手重要性认识情况进行过调查,有935%的人认为洗手应视为常规医疗责任的一部分;804%的人认为忽视洗手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31%的人认为坚持按医疗常规洗手较易做到,392%的人认为较难做到,还有54%的人认为做不到。同时,对忽视洗手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忽视洗手的医务人员占42%,有时忽视占638%,从不忽视占304%;忽视洗手发生在白天占454%,夜间占192%,值班时占165%;忽视洗手主要发生在检查患者时占415%,护理患者时占246%,治疗患者时占165%。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并且护士往往忽视在处置两个患者之间洗手这一环节[4]。

12手卫生执行率低一方面由于医院洗手设备设置不合理,距离远,使医务人员不方便洗手;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缺编,患者多,工作繁忙、工作量大等,在实际工作中1个责任护士要管几名至十几名患者,治疗护士1次治疗时间要治疗几十名患者。如此大量的工作,难于做到每次操作前都洗手[4]。毛晓清等[5]在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4780%),操作前洗手执行率(106%)远远低于操作后(3774%)。手卫生执行率,医生(1842%)远低于护士(3549%)。颉建玲等[6]也曾调查分析报道5项基本手卫生指征: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及脱手套后。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50%),各项操作后的手卫生执行率为4352%,远高于操作前执行率(3012%),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执行率只有2543%,约有532%的医务人员在脱手套后不进行手卫生消毒。

13洗手技术不规范,洗手合格率低及手的再污染主要包括干手方法错误、用手指开关水龙头、揉搓时间不够、揉搓方法不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调查显示,有78%的医生和61%的护士不知如何正确洗手,也从未接受过手卫生培训。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调查发现,洗手常漏洗拇指和指尖,并且洗手后不擦干就开始无菌操作;洗手后干手方法有:用工作服擦干占438%,个人专用毛巾204%,一次性消毒纸巾169%,共用毛巾123%[3],以致再污染。吴金京等[7]曾报道操作前手卫生合格率为525%,操作中为467%,在应急操作时手卫生合格率仅为303%。

14对自身操作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手就是清洁的。通过手部采样培养结果显示,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的手虽未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但存在大量致病菌[4]。医疗护理操作中,大多数都是手工操作,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直接接触患者、处理呼吸道、处理体液或分泌物、处理伤口及一般护理操作等。手部污染的细菌量为103~105 cfu/cm2,换药后手染菌量为109/cm2[5]。

15对手卫生的误区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戴一副手套为很多患者操作。事实上,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8]。另外,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脱手套后必须要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手套仅作为辅助用物使用,并不能替代洗手。

16手卫生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手卫生知识欠缺,观念落后,没能及时受到培训,更不能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定期培训,未建立手卫生管理体系。即使开展了手卫生知识培训教育,也不是强迫性的,所以在医务人员中,真正参与的频率很低[2]。

17其他部分医务人员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部分人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部清洁,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未考虑到自己的疏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9,10]。2促进手部卫生的对策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洗手意识针对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情况,根据不同群体洗手依从性的差异,开展目标、内容、形式不同的教育,不断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改善不良的洗手行为,提醒医护人员通过勤洗手,可减少手部细菌,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及患者,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5]。

22规范洗手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规范洗手率规范洗手是切断第一道感染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措施[11]。有报道显示,洗手前的合格率仅为170%,规范洗手后合格率达982%,不规范洗手后合格率为526%[12]。因此,提高医务人员规范洗手率尤为重要。在接触每位患者前必须清洁手部,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时间(10~15 s)保证洗手频率(医生>30次,护理人员>35次)和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五大要素,是检测和评价洗手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依据[4]。鉴于实践工作中医务人员很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有的医院用热风烘干器干手,细菌监测表明其送出的气流中所含细菌数量较少,且未检出致病菌,不会对手造成二次污染[11]。

23改善手卫生设施,创造勤洗手条件改善洗手硬件设施,工作场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增加洗手池数量、配备适宜的快速手消毒剂,安装干手设备等,创造安全便捷的洗手条件。

24改良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效果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14],使用可代替洗手的设备。对于连续操作,不方便洗手时,在手没有明显污染下,可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15]。在接触两名患者间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使用普通肥皂和洗手液[16]。

25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手卫生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7]。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如利用晨会进行手卫生知识问答,医护人员之间相互监督,见面问候“你洗了吗?”,张贴正确洗手技术图,病区贴提示语,形成浓厚的手卫生氛围,从而培养自觉手卫生习惯。

26树立职业安全服务理念增强医护人员对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认识及法律意识,做好隔离安全防护,强调诊疗处置,规范洗手行为是控制医院感染,提高自身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5]。

27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管理临床医护人员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疏于洗手,因此,必须加大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洗手管理和检测制度,采用专(兼)职人员进行手卫生督查。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检查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采取多种形式督促医护人员自觉养成勤洗手习惯。综上所述,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控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医疗机构改善手卫生设施,为医护人员创造勤洗手条件。通过规范洗手技术,改良洗手方法,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等措施,并将手卫生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中。只有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才能真正杜绝手卫生各个环节中的危险因素,避免因医护人员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参 考 文 献

[1] 宋杰.手卫生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健康天地,2010,4(8):146.

[2] 邢风静,李乐香,杭蕾.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和预防交叉感染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6):94-95.

[3] 熊薇,赖晓泉,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3):276.

[4] 王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76-1277.

[5] 毛晓青,袁俊平,杨超群,等.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西部医学,2010,22(7):1348-1349.

[6] 颉建玲,万莉.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2010,40(1):132-133.

[7] 吴金京,尹湘毅,丁艳,等.医院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3):293-294.

[8] 秦泽英.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53.

[9] 李少玲,贺彩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448-449.

[10] 王旭,刘燕. 医护人员手卫生与院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84-886.

[11] 曹启鸾,黄洁清.某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0):1272-1273.

[12] 杨小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119-120.

[13] 刘荣辉.热风烘干器气流中的细菌检查检测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3,13(4):35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5] 宋淑英,吴凡伟.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38-40.

[16] 胡发兰.不同洗手方法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8):29-31.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感染控制;应用

当前医院感染控制问题成为比较紧急的课题之一,只有找出有效控制策略,才能更好缓解应用“新事物”带来的感染问题。微生物检验在当前医院感染控制中有了一定的应用,并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进一步探究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及价值,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2012年接待的201例尿路感染患者,将他们中段尿进行培养后,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总计201株。随机将201株大肠埃希氏菌分为研究组(101株)与对照组(100株),两组菌株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尿路感染患者的诊断标准:①重度感染:有严重尿频、尿痛、尿急及尿不尽等现象,且无法自控,尿液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脓尿、细菌尿、气尿及血尿等,患者无法忍受出现的疼痛。②中度感染:患者容易发生尿频、尿痛、尿急及尿不尽等现象,尿液中往往含有脓尿、细菌尿、气尿及血尿等,对于疼痛情况基本上可以忍受。③轻度感染:患者尿频、尿痛、尿急及尿不尽等现象不频繁,尿液中只有少量脓尿、细菌尿、气尿及血尿等,对于出现的疼痛比较轻微。

1.2方法对照组菌株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检验,而医生仅凭借临床的经验为患者配药。研究组则采取微生物检查,其具体方法如下:①细菌鉴定:菌种提纯之后,采用ID32E试条(法国梅里埃公司)进行细菌的鉴定。②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所用试条为ATBG-5,并用ATB Expression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进行检测。③初筛:利用微生物分析仪对ESBLs(超广谱β-内酞胺酶)进行初筛。④确诊试验:利用K-B法行确诊试验,头抱他定(30μg/片)与头抱噻肟(30μg/片)两个组别中,任何一组加人克拉维酸的抑菌环后直径增大幅度在5mm以上者则为产ESBLs。研究组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患者给予了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本次质量控制,尤其是药敏试验必须满足卫生部提供的标准范围,标准菌株的鉴定率应在99%以上。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感染程度比对照组要明显轻很多,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随着微生物技术不断发展,这些年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界的发展势头十分迅速,同时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门生命学科。微生物检验在我国临床中的应用,为感染的诊治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此外,微生物检验属于一个重要的科室,承担着医院感染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将整个医院检测责任与任务扛了起来。有了微生物检验的准确诊断,临床医生能提供及时与有效的抗菌药物,从而促进病患早日康复。

3.1感染的诊断①诊断的意义:由于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医院感染新问题也逐渐袭来,感染越加严重的因素还在于:化学药物的使用、介人性治疗、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滥用、放射治疗的应用等。从这些年的实践发现,微生物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从而让医生根据感染原因及类型对症下药。②微生物检验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微生物检验可以应对大量的医院感染问题,当然这也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包括种类与类型的鉴定),这里含有的鉴定方法比较多,比如说血清学分型鉴定、分子分型鉴定、细菌素分析鉴定及噬菌体分型鉴定等。有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加上若能在耐药菌株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将其确定种与型,那么迅速给予控制措施,便能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的控制率。

3.2细菌耐药性监测

3.2.1细菌耐药性日渐增强增多的体现:这些年,细菌耐药性呈现出一种日渐增强与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些地区或者国家出现了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传播;②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概率有所提高,相应的增强了其耐药性;③通过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数量在不断增多;④出现耐青霉素、耐头抱霉素酿脓链球菌等。

3.2.2微生物室监测职能:微生物室的监测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资料进行反馈。作为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主要存储室,必须对各类标本的耐药谱进行必要的汇总,一般应每天1次,向相关感染部门做好定期的报告,同时也要让临床医生更加了解本院相关病原菌及耐药谱,从而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象。②定期总计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取的方法主要为K-B纸片法,采用此法主要在于:第一,该法可以将适合于临床治疗的一些药物选择出来;第二,该法属于细菌鉴定法最为重要的一种;第三,该法也是流行病学分型不可或缺的一类工具。

从我国大部分医院的统计来看,这些年医院感染情况增多,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采用微生物检验,能很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治,同时也为医院感染监测提供了一种保障。总之,微生物检验对医院的感染控制能起到十分可观的效果,并且在病原菌的监测与传播途径的预测上也有很好的效果,加之还能提高病患的治愈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

研究表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与肿瘤促血管生成的能力密切相关〔1~3〕。许多关于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表明,作为新生血管标志的肿瘤间质血管的数量与乳腺癌的转移及死亡率明显相关〔1~3〕,表明新生血管在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而新生血管对乳腺癌早期—原位癌阶段发生及进展的认识可能更加关键〔4,5〕。但是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新生血管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SP法,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探讨新生血管在DCIS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标本取自1992年至2002 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DCIS的病例52例。术前均未行放射及化学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局部扩大切除术,象限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30名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标本均进行连续切片,切片间隔为3 mm,以排除含有微小浸润的病例。对全部标本的HE染色片进行光镜观察。病理分级按照Van Nuys 分类法,1组为非高核分级不伴有坏死;2组为非高核分级伴有坏死;3组为高核分级伴或不伴坏死。

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μ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抗体为ER,PR, HER2, CD34等,抗体均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来源、克隆、稀释倍数和抗原修复等具体情况见表1。用已知肝癌组织作阳性对照, 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DAB显色。表1 本研究所用单克隆抗体名称、厂家、克隆、稀释度及抗原修复

1.3 结果判定 ER、PR阳性为细胞核中等程度染色呈棕褐色超过肿瘤细胞的10%。HER2阳性为细胞膜染色,定性~。

1.4 微血管(MVD)计数 于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血管分布情况后,选择癌灶周围间质血管密集区,在200倍视野内计算上述5个不同区域的MVD数,取其平均值,换算成/mm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不同组间比较做t检验。

2 结 果

2.1 DCIS微血管的形态 在DCIS中,间质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图1A),另一种为间质弥散分布,占52%(图1B),34%两种形态共存。

2.2 DCIS中MVD和其他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MVD随着Van Nuys分类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ER、PR 阴性组的MVD密度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0.01);HER2 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详见表2。表2 DCIS中MVD和其他标志物的相关性

3 讨 论

任何实体瘤的生长都必须依赖血管生成过程,新生血管在实体瘤的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宿主的内皮细胞增殖、出芽形成新生血管,向肿瘤方向生长,构建肿瘤血运通道,为其提供营养并运输代谢产物。研究显示肿瘤必须伴有新生血管其生长才能超过1~2 mm〔6〕。对人乳腺癌标本的研究均表明DCIS可以引起血管生成,并提示血管生成是乳腺癌发展的一个早期行为〔4,5〕。

Samejima等〔7〕报道在DCIS周围间质中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浸润癌,DCIS 和浸润癌间质新生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Guidi等〔8〕通过对55例DCIS应用第八因子进行免疫染色的方法研究,提出DCIS中两种主要微血管形态:间质弥散形态和紧贴病变导管基底膜的项链状微血管。Bose等〔9〕研究发现项链状新生血管的比率为80%,Guidi等的研究其比率为38%〔8〕,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项链状新生血管诊断标准不同所致。Engels等〔10〕也应用第八因子免疫染色的方法对75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进行分析,得到了和Guidi相同的结果,即DCIS微血管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57%呈现弥散的形态,62%呈现项链状形态,47%的病例两种形态共存,且两种形态共存的病例与高核分级相关。

本研究应用CD34 进行免疫染色,发现DCIS中的微血管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弥散状态,另一种为环绕病变的乳腺导管呈项链状,两种微血管多并存,和Guidi等的结果类似。MVD随着Van Nuys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说明DCIS可以引起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和DCIS的恶性程度相关,即恶性程度越高,MVD密度越大。提示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向浸润性乳腺癌发展的必要过程。DCIS血管新生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性增加的标志物,预示一旦发生间质浸润,其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鉴定DCIS的新生血管可能有助于应用抗血管新生疗法预防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

【参考文献】

 

1 Weidner N.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J〕.Am J Pathol,1995;147(1):919.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2-01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高端技能型医技人才。高端技能型医技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这两种能力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钻研和磨炼,因此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医技人才具备相应临床职业岗位能力、养成临床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承载者,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中西部地区由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较晚,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医药类高职院校也在加快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医疗资源,建设了一批教学医院,满足了临床教学“够”的需求,但“质”的需求有待提高。我院作为中西部地区国家示范建设的骨干高职院校,在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功能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中西部地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临床教学现状

1.中西部地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中专卫生学校升格而来,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又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原办附属医院规模小,可用于临床教学的病例有限。从而制约了高职医学教育的发展。

2.由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限于自身办学层次,与其合作的教学医院多为县级医院。医院过去只承担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没有承担过临床教学、临床见习任务,对教育投资普遍不足,教学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用房和学生用房,教学设施简陋。

3.教学医院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学编制,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培训,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力量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还承担了繁重的医疗任务,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

二、我院在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经验总结

(一)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提升教学和医疗服务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院附属医院发展缓慢,几乎还停留在乡镇卫生院水平,已不适应高职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强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水平成为学院高职卫生教育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1.医教一体,合作共建实训中心。过去学院的教学设备单纯用于教学,附属医院的设备也只用作临床诊疗,造成了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至2006年开始,学院和附属医院建立了资源共享,共同出资近千万元购置了CT、MRI、数字化X线检查等设备,附属医院提供场地,合作共建了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眼视光技术实训中心、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医学模拟实训中心。

2.实行科室合一[1],医疗和教学齐抓共管。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附属医院在一段时间内也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没有建立与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有机融合的教学组织机构。学院党委对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医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设立教学办公室,对临床教学统筹安排。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附属医院以前由于规模小,医务人员要么长期从事临床,要么只从事教学,教学与临床脱节。随着医疗实力的增强,承担临床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分内之事。学院加强对医务人员教学能力的培训,将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作为其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将教学和医疗能力考核与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挂钩,使其由医务人员转变成真正的“双师”教师。

4.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临床教学的稳定性与临床医疗任务变动性的矛盾,推行机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学查房与临床查房、临床手术与手术教学示教、带教老师临床值班与学生分组见习有机结合,实行全天制错时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医院管理。

(二)政校院合作,加强教学医院建设

1.建立政府介入机制[2],提高医院办教育的积极性。教学医院重医疗,轻教学,对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需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加以协调,为此,2010年,学院成立了以襄阳市卫生局局长为主任委员,学院、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为成员的襄阳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主导下,制订教学医院管理办法,对医院教学方面的投入作出明确规定,将医院的教学行为纳入政府行为;并制订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高的医院进行表彰。

2.校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和教学医院共享医疗和教学设备资源。学校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参与教学医院大型设备的投入,共建实训中心;并按投入份额分享设备医疗服务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医院免费提供教学和生活用房,学院为医院配备教学设备,供临床教学和医院职工业务培训使用。教学医院也将淘汰下来的完好设备免费提供给学校用于教学。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医院教学质量。在深入合作潜移默化而成的感情纽带的作用下,学院协助教学医院建立和完善了与附属医院相同的教学组织机构;共同制订兼职教师考核与评聘办法;协助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临床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评教评学制度等;校院双方共同对学生临床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教学医院师资培训系统,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研究将纤溶酶应用到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对纤溶酶对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血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收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该院接收治疗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纤溶酶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血脂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比对照组的78.5%高;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均明显较治疗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明显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两组TC、TG均明显比治疗前低(P

[关键词] 糖尿病;脑梗死;纤溶酶;血纤维蛋白原;血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00-02

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病率,糖尿病患者有代谢紊乱存在,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会呈增厚趋势,糖类物质及脂肪堆积于血管中,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毛细血管出现堵塞现象,诱发脑梗死[1]。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临床上经常施予溶栓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需要对时间窗进行严格控制,因此,对于发病时间尚未超过72 h的患者,临床上通常会给予纤溶酶治疗[2]。纤溶酶由蛇毒中提取而来,属于一种单链蛋白水解酶,含有锌,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进行特异性亲和,对血栓进行溶解,并对再次形成血栓进行抑制。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纤溶酶能够实现不一样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对这一研究进行证实,该次研究将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各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施予纤溶酶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收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观察组,6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30,年纪处于46~72岁之间,平均(63±5.3)岁。选择同期该院接收治疗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4:31,年纪处于45~72岁之间,平均(62±5.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①观察组经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在影像学检查下经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梗死,对照组未合并糖尿病,仅存在脑梗死;②两组脑梗死时间均未超过72 h;③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此次研究,并自愿参与到其中;④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存在障碍、对纤溶酶过敏、参与该次研究前有溶栓、抗凝药物应用史、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排除在外。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接收到观察组患者后,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给予双弧类降糖药口服治疗,以患者具体血糖为依据,施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到6~7 mmol/L范围内,随后给予脑保护剂,对脑水肿进行控制,对电解质的酸碱平衡进行维持。在此基础上,给予纤溶酶治疗,在50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溶入200U纤溶酶,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2个星期。

对照组单独施予纤溶酶治疗,剂量、用法、治疗时间与观察组完全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一次为依据判定疗效:基本痊愈:0级病残;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大于21分,1至3级病残;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平均下降8~20分,3级以上病残;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下降,甚至死亡。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应用STA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为Clauss凝固法,试剂盒为STA-Fibrinogen;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进行测定,主要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

1.4 数据处理

该次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 20.0,该次研究,以(x±s)代表相关计量资料;同时以“例数/百分比,(n/%)”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在客观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的基础上,如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8.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3.8±0.2)g/L,对照为(3.3±0.6)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1.3±0.5)g/L,对照组为(1.5±0.9)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纤维溶蛋白相较于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纤维溶蛋白原均明显较治疗前低,(P

2.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

治疗前后,对照组血糖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明显较治疗前低(P

3 讨论

糖尿病既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又是一个可以进行控制的因素,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而言,腔隙性脑梗死较为常见,极易导致患者死亡[3]。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常给予溶栓及神经元保护治疗,并实施一些对血糖、血脂进行控制的治疗措施。纤溶酶属于蛋白水解酶的一种,可对纤维蛋白产生直接性的讲解作用,能够对血栓的形成进行有效抑制[4]。

为了进一步对纤溶酶在糖尿病性脑梗死及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不同临床效果,并对纤溶酶对血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该次研究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相同的纤溶酶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均明显比治疗前低(P

[参考文献]

[1] 李燕,张茹萍,刘波,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1):1331-1332.

[2] 易芸,刘晓洪.纤溶酶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11(29):301-302.

[3] 温会新,陈建权,赵宏伟,等.降压达标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2):317-318.

[4] 任洁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6(19):22-2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