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1篇

近年,系列位置效应研究又成为记忆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发现有关。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是指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改进,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变差。最早由Wright等人(1985年)提出。涉及的刺激材料有图形和词句;此现象不仅成人而且猴子、婴儿也有报道;此外,在运用探测项目是否识别的范式和运用4择1的系列位置确认范式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Cornell等,1983年、Neath,1993、Neath和Knoedler,1994、Wright,1998、Korsnes等,1996等)。因此,这种随延缓的增加,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优势的变化被看成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Kerr等人(1998)发现运用鉴别范式的研究中反应频率的分布存在明显偏差。0s保持间隔被试反应偏向最后面的系列位置,10s保持间隔反应则偏向最前面的系列位置。当反应偏差纠正后,近因向首因转换消失,从而提出是反应偏差造成该现象,它不是潜在的记忆机制。

如果真是反应偏差造成,那么在自由回忆范式中就不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假如这种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在自由回忆的范式中也应该有近因向首因转换。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由回忆范式是否存在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现象。此外,对具有形音义结合体特征的汉字是否具有近因向首因转换也是感兴趣的问题。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故在材料类型中也选用了英文大写字母,便于对两种变量加以区别。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1汉字自由回忆中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转换

2.1.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材料72个刺激系列,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英文大写字母各三分之一。汉字选自《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研室编著,1986年),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每系列各汉字间无明显联想,笔画数与结构尽量一致。汉字中尽量避免同音字。英文字母系列都不能组成单词或特殊符号标志。刺激大小为5cm宽×5cm高。

2.1.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3(实验材料:有意义汉字、无意义汉字与大写字母)×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的百分比。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72次试验。保持间隔的次序在被试间平衡。每类材料、每个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

2.1.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测定记忆准确性,次序不作要求。实验材料和指导语都计算机呈现。每次试验先在屏幕中央呈现0.5秒新试验开始的信号。信号消失1秒后,屏幕中央呈现6个系列的字或字母,每个项目呈现1s,项目间时间间隔为0秒。每系列呈现完毕,间隔0s或10s后呈现红色的“开始回忆”字样,要求被试将刚呈现过的六个项目写在答案纸上,不提供反馈。鼓励被试尽快精确地在1分钟内完成任务。采用个别测试,有2次预备试验,一次休息。

2.1.5结果与分析

分别对各类材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都有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有意义汉字:F(5,324)=14.455,p<.001;无意义汉字:F(5,324)=12.864,p<.001;大写字母:F(5,324)=8.036,p<.001。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的交互作用都显著。三种材料均p<.05。对每种材料中的系列位置1与6在0s与10s的平均正确率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0s时,有意义汉字:t(54)=5.101,p<.001;无意义汉字:t(54)=3.534,p<.001;大写字母:t(54)=5.382,p<.001。10s时,有意义汉字:t(54)=-2.173,p<.05;无意义汉字:t(54)=-2.516,p<.05;大写字母:t(54)=-2.382,p<.05。结果都展现出0s保持间隔第一个项目成绩最好,最后一个成绩差,即观察到有显著的首因效应而无近因效应,但在10s保持间隔则相反,即当保持间隔增加,最初的系列位置项目的成绩下降而最后的系列位置项目成绩提高,明显呈现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特点。图1是三种实验材料0s与10s间隔时的系列位置曲线。

附图

图1不同时间间隔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

总的正确回忆率为.7339,0s间隔条件下正确回忆率为.7298,10s间隔条件下为.7379。不同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无显著差异,F(1,1006)=.20,p<.05。

对材料类型进行PostHoc检验后发现三种材料类型两两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值都小于.001。无意义汉字正确率最低,为.6037;字母的正确率最高,为.8514;有意义汉字的正确率居中,为.7465。

实验中出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这和Neath和Knoedler(1994)等人运用识别探测项目范式观察到的近因向首因转换的结果模式完全相反。我们认为这主要可能反映了近因向首因的转换与实验范式有关而与刺激材料性质无关,因为汉字和英文大写字母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

实验中保持间隔的次序虽然在被试间平衡,但两种时间间隔是分别进行的,即一半被试先做0s间隔,再做10s间隔,另一半则相反。Knoedler等人(1999)对这样的设计曾提出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策略的看法。假设学习与测验间隔短时(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不会为位置6项目的记忆担心,而运用按编码顺序从头到尾的策略进行回忆,即优先提取第一个项目,使后面项目的回忆受到影响,当间隔长时(10s)被试可能(下意识地)会担心位置6的记忆而运用从尾到头的策略,即优先提取最后一个项目,结果前面项目的回忆成绩受到影响。为检验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是否与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有关,我们进行了实验2。

2.2实验2不同顺序提取策略对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影响

2.2.1被试28名浙江大学学生。男女各半。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材料96个汉字系列。每系列6个汉字。选字标准同实验1。每系列有意义与无意义汉字各半、平均8.02画(5-11画)、平均频率.03352%(.00542%——.29799%)。实验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见表1)。48个系列从头到尾或从尾到头顺序的回忆为掩蔽实验。

表1实验二的四种实验条件的测验类型条件时间间隔测验类型呈现方式条件一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二0s一半从尾到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三10s一半从头至尾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条件四10s一半从尾至头回忆,一半自由回忆随机

2.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保持时间间隔:0s和10s)×2(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的自由回忆)×6(6个系列位置)因素设计。因变量是每个系列位置正确回忆百分比。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全部96次试验。

2.2.4程序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了解提取顺序对记忆准确性的影响。当被试点击某类测验窗口时,屏幕左边会相继出现6个汉字,每个字呈现1s,项目间间隔为0秒。每系列呈现完毕屏幕的右边会立即或10s后出现红色提示词,提示词有两类:一类要求或为从头到尾按顺序回忆或为自由回忆,另一类要求或为从尾到头倒序回忆或为自由回忆。被试反应同实验1。测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采用抵消平衡控制。

2.2.4结果与分析

用自由回忆正确率作因变量,实验类型、系列位置与时间间隔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主效应,F(5,648)=30.493,p<.001;时间间隔主效应也明显,F(1,648)=4.332,p<.05,且时间间隔与系列位置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实验类型的主效应不明显,实验类型与时间间隔间存在交互作用,F(1.648)=6.743,p<.05。重要的是,与从头到尾按顺序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存在显著的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现象,即0s间隔,位置1成绩显著优于位置6(t=2.341,p<.05),10s间隔,位置6成绩显著优于位置1(t=-.245,p<.05),见图2(A)。但与从尾到头倒序回忆相混合的自由回忆正确率不存在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位置1与位置6在两种时间间隔条件下的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分别t=.577,p>.05;t=1.015,p>.05),且都是位置1的成绩优于位置6的成绩(p<.05),见图2(B)。

附图

图2A与从头到尾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绩

附图

图2B与从尾到头提取混合的自由回忆成绩

两种测验类型结果模式不同,表明与自由回忆混合一起的掩蔽实验确实影响被试的加工活动。

3讨论

3.1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

本研究中每次试验从刺激呈现到开始回忆都没有超过短时记忆范畴。实验1发现,自由回忆范式中,不同材料类型、两种时间间隔,都出现系列位置效应,且随学习和测验时间间隔的增加对项目表中前面项目的记忆变差,而对后面项目的记忆改进,即都出现了首因向近因效应转换。由于不同的保持时间间隔之间正确回忆率无显著差异,是正确反应的分布发生了变化,是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相对优势出现变化,即记忆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与Neath等人(1993)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相反,即本研究结果与近因向首因转换的效应是独立于刺激材料和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观点不相吻合。它表明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研究范式的特殊性。

最近,Wright(1998)给被试呈现4个环境中真实声音系列的再认记忆研究也报告了与本实验相同的结果模式。Wright承认用当代的记忆理论对这种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很难解释。但它表明了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具有通道的特殊性。

所以我们认为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不是记忆的普遍现象。

3.2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和提取策略的关系

在实验2中,运用两种测验类型:与从头到尾回忆混合和与从尾到头回忆混合,来影响与之一起的自由回忆时的提取策略,试图检验首因向近因转换是否和提取策略有关。按我们的假设,与从头到尾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不利于最后的项目,不应该出现近因,这与本实验的结果不一致;与从尾到头混合的自由回忆中,间隔长时该策略有利于最后的项目,应该有近因,间隔短时该策略不利于第一个项目,不应该出现首因,这些都与本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故实验结果排除了首因向近因的转换是被试不同时间间隔应用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所致的假设。

与从头到尾提取指导语混合的自由回忆中,出现了随时间间隔延缓首因向近因转换的现象,故可以假定从头到尾提取的策略有利于首因向近因的转换,或至少不影响首因向近因转换。

3.3近因首因效应的转换现象与研究范式

实验1不同刺激材料都表现出显著的首因向近因转换,反映了该转换可能与实验范式有关。

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研究报告都发生在运用探测项目的研究范式中。自由回忆范式中尚无有关报告。这可能与自由回忆和再认涉及的加工过程不同有关。Anderson与Bower(1973)曾提出过自由回忆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提取过程,可能的项目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二是决定或再认过程,决定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是否恰当。而再认记忆只涉及第二个过程,不涉及前一过程。虽然本研究每次试验从刺激呈现到开始回忆都在6-16秒之间进行,不属于长时记忆,但同样可能涉及这两个过程,与探测项目的辨别任务不同。Tulving和flexser(1992)也曾提出再认与自由回忆之间只有令人吃惊的微弱联系,可用于自由回忆测验的信息与可用于再认测验的信息几乎毫不相干。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本研究中没有出现近因首因效应转换现象的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表明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不是独立于研究范式的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本研究运用自由回忆的范式,不存在反应偏差,没有出现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从某种角度也间接地支持了Kerr等人(1998)提出的反应偏差造成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观点。

3.4对首因近因效应转换现象机制的思考

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对所有试图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理论家提出了挑战,围绕着该转换机制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新的误用理论(Bjork等,1992年)、两种记忆区别理论(Squire等,1993)等各科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Neath等人1993年提出的维度鉴别模型(DDM)。

认知心理学一个基本思想是项目在记忆中按多维空间中的值表征,一个维度的重要性随情况而变化(Nairne等人,1997)。DDM强调时间这唯一系统变化的维度的作用,它预测:同一位置不同时间间隔则有不同的回忆水平。它的第二个假设是所有回忆都是线索驱动的,通常是项目的加工上下文背景(Neath1993年)与测验项目的编码表征相结合(Neath1997)。时间间隔短可预测有近因效应,因为最后的项目相对于表上其它项目在时间上有最大的区别。随时间间隔增加首因增加,因为前面的项目变得相对其它项目有更多的区别。DDM将时间看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时间的改变与线索的改变有关,这些观点是有新意的。但为什么短的间隔最后的项目在时间上有最大的区别,以及为什么间隔增加前面的项目又变得有更多的区别,DDM的说明还只停留在描述性水平阶段。该模型不能解释Wright等人的数据与本研究的结果。

我们认为可从痕迹和线索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因向近因的转换。短的时间间隔,第一个项目有不随意复述的优势,导致更深的记忆痕迹,也导致可建构内在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线索,此外该序列位置也是一级为特殊的提取线索,加上倒摄抑制弱,诸因素的综合使第一个项目在提取和决定过程中占优势。随时间间隔的增加,最后的项目有更多的复述时间和上下文关系的建构,导致记忆痕迹加深并提供更多线索,相对减弱了前摄抑制的干扰,使立即测验中不能提取的最后项目得以提取,出现随时间延缓首因向近因转换。这些假设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4结论

(1)本研究运用自由回忆范式,出现了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换,且它不受材料意义的影响。此结论与Korsnes等人(1996)提示的近因向首因效应转换的现象相反,表明近因向首因效应的转换现象不是独立于研究范式的记忆的基本特征。

(2)对首因向近因效应的转换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排除了由于两种时间间隔被试采用了不同顺序的提取策略造成首因向近因转换的可能性。“有”版权所

【参考文献】

1Neath,I.Distinctivenessandserialpositioneffectsinrecogition.Memory&Cognition,1993;21:689-698

2Neath.I..&Crowder,R.G.Distinctivenessandveryshorttermserialpositioneffects.Memory,1996;4:225-242

3Knoedler,A.J.,Hellwig,K.A.andNeath,I.TheshiftfromRecencytoPrimacywithIncreasingDela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9;25:474-487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硬膜外;静脉自控镇痛;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56-02

受老年患者年龄大、手术耐受性差等影响,对手术麻醉、镇痛提出高要求:镇痛效果良好,应激反应少[1]。文献研究表明硬膜外镇痛效果好且能减少患者应激反应,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基于此,该研究对该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硬膜外与静脉联合镇痛,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满足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②ASA I~II级;③年龄65岁以上;④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②凝血功能异常、椎内管麻醉禁忌症;③不能配合完成NRS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RSS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者。男22例,女38例,年龄平均(68.4±2.1)岁,体重平均(58.8±9.0)kg。其中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3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比两组年龄、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先建立静脉通道,对其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全面监测。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L1-2间隙顺利穿刺后注入3 mL利多卡因液(2%),3 min后无异常症状则行小剂量罗哌卡因液(0.8%)联合利多卡因(2%)维持麻醉,保持麻醉平面在T9下。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对照组患者硬膜外注入4 mL罗哌卡因(0.3%);观察组患者则注入吗啡+4 mL罗哌卡因(0.3%),不同年龄段吗啡剂量不同(70岁以下为1.2 mg,70岁以上每5岁减少0.1 mg),术后将硬膜外导管拔出,静脉注射0.08 mg/kg托烷司琼,并与镇痛泵连接以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PCIA用药为1.2 ug/kg舒芬太尼+0.32 mg/kg地佐辛+生理盐水稀释到150 mL;观察组则为0.6 ug/kg舒芬太尼+0.1 6 mg/kg地佐辛+生理盐水稀释到150 mL。设置镇痛泵参数:负荷剂量0.05 kg/kg,自控镇痛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给予吸氧、对症支持治疗,24 h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合理调整镇痛泵输注速度。

1.3 观察指标

①测定和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血浆DA、E),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②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泵开启后4 h、8 h、12 h时NRS评分及RSS评分。③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等。

1.4 统计方法

SPSS16.0软件录入分析上述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浆DA、E比较

观察组术后6 h、24 h血浆DA较对照组明显低,术后24 h两组血浆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RS评分、RSS评分比较

观察组镇痛泵开启后4 h、8 h、12 h时R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启后4 h、8 h时NP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13.33%),其中恶心呕吐2例,瘙痒、头晕各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36.67%),其中恶心呕吐、嗜睡各3例,瘙痒1例,头晕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骨关节疾病的常见方法,不仅能有效纠正髋关节畸形,消除疼痛,而且能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由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年龄大,机体主要器官功能衰退,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易出现明显应激反应,增加心律失常、免疫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几率[4],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此选择安全有效麻醉镇痛方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自控镇痛具有操作简单、镇痛效果良好等特点,在临床镇痛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自控镇痛泵常见镇痛药物为地佐辛、舒芬太尼等,地佐辛主要是通过松弛胃肠平滑肌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舒芬太尼属于选择性u受体激动剂,术后镇痛强、持续时间长,且药物使用剂量少,不良反应少[5]。两者联合使用起协同作用,不仅能增强镇痛效果,而且能减少不了反应。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硬膜外镇痛具有镇痛效果良好、应激反应轻等特点。郝国明[6]等人通过对照实验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明确,能明显减轻老年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李文辉[7]等人以硬膜外镇痛为对照组,以硬膜外与静脉联合镇痛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NRS评分、RSS评分及有效按压次数等指标,表明相比硬膜外镇痛,硬膜外与静脉联合自控镇痛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该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行硬膜外与静脉联合自控镇痛,硬膜外注射吗啡药物,该药物主要是通过蛛网膜下腔进入脑脊液,对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直接作用以镇痛,持续时间长[8],由于吗啡使用剂量大会引发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其发生几率与患者年龄正相关,为此需根据患者年龄合理调整吗啡使用剂量。该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术后6 h、24 h血浆DA明显比对照组低(P

综上所述,硬膜外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具有镇痛效果明确、减轻应激反应、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作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邬子林,周志飞,许立新,等.右旋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4):701-704.

[2] 黄兰,杨云春,李同莲,等.PCI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1,23(4):771,773.

[3] 吕德荣,张景晖,陆妍,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6):461-463.

[4] 王春梅.联合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4):21-23.

[5] 蔡伟华,张良清,李志艺,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783-2784.

[6] 郝国明,杨宏生,王奕忠,等.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6):749-750.

[7] 李文辉,王光杰,田刚,等.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效果[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6):587-589.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反刍;有意义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自主体悟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4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13

“反刍”是指动物对于半消化的食物再次咀嚼。这一动物界中的现象,同样也适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有些课实施时需要进行“反刍”的过程。即由学生先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进行学习,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加工,以充分挖掘和吸收其教育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顺序。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复习课中进行“反刍”,突破学生思维的浅表性。

实际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因为知识目标可以通过记忆等手段高效的将文本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知识直观性强,学生表面上很容易接受和掌握,但是这种知识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情境稍作变化,有可能发生错误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通过“反刍”,将机械的直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过程和方法进行反刍,造成认识上的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突破学生思维的浅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深度,掌握学习的一种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新知识能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的观念发生相互影响,产生同化作用,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刍”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保持知识和应用知识。

案例一 基本概念“置换反应”复习课

师:判断2KClO3+I2=2KIO3+Cl2反应类型。

生:根据定义很容易判断出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师:引导学生关注置换反应前后中的单质。并请根据单质的分类,对置换反应进行分类。

生: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

师:请分别罗列出属于上述类型的置换反应。

生:学生对已有反应,进行搜索和整理。

师:置换反应符合什么规律?

生:十分自然得出“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的规律。

师:分析反应2KClO3+I2■2KIO3+Cl2,问:“I2 置换出Cl2,是不是I的非金属性比Cl的非金属性强?”

生:发现矛盾,讨论分析得出: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应符合以下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而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单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金属性与单质的还原性是一致的。此处应该是还原性I2强于Cl2,I的金属性比Cl的金属性强。

师:请对罗列的置换反应,用氧化原反应的规律进行再分析。

生:对反应再分析后得出,在置换反应中,金属单质作为还原剂和还原产物,符合“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规律;非金属单质作为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符合“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规律,若非金属单质作为还原剂和还原产物时,则不符合此规律。

学生根据概念,对置换反应进行分类和罗列,再根据原有认识得出置换反应的规律,发现与给出的置换反应实例产生矛盾。通过对所罗列的置换反应再分析,即“反刍”,让学生将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反刍式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使学生对待概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加深了理解,使其知其然,还知所以然,在应用中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而且能保持长久记忆。另外,今后学生在学习上若遇到困难或矛盾时,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新授课中通过“反刍”,让学生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时,要通过“反刍”,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解决认知冲突,使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自觉地进行扩展、更新或重建,从而形成更为有序、严谨和科学的新知识结构,即达到新的认知结构平衡。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 镇静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LIU Yong,LUO Hui-xian,CHEN Wan-qu,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2):073-076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for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Method: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2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received a 4 μg/mL Dexmedetomidin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10 min, maintaining 0.2 g/(kg・h); patients in group B received a 4 μg/mL Dexmedetomidin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10 min, maintaining 0.4 g/(kg・h); patients in group C received a 0.9%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The heart rate (HR),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oxygen saturation (SpO2) level of 3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sia,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The propofol dosage and awake time of 3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 pain degree was measured by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oring system (VA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observed after operation.Result:After anesthesia, the patients in the B group SPO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 group and C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Elderly; Total hip replacement; Sed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Huido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Huidong 51635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24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人数越来越多,骨折发生率逐渐增高,其中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被广泛开展[1-2]。由于老年人群自身的特殊生理情况,手术易导致机体产生高应激反应,从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3-4]。为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镇静镇痛的手段调控机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已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5]。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属于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显示出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抑制应激反应等效果[6-10]。本研究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61~86岁,平均(73.5±12.5)岁;体重41~68 kg,平均(54.5±13.5)kg。研究遵守赫尔辛基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所有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纳入。纳入患者均肝肾功能正常,且无心、肺、血液系统疾病。将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所有患者均禁食禁饮12 h。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入手术室后局麻下行左桡动脉和右颈内静脉穿刺测压,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查血气指标,并给予面罩给氧。均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行L23节段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入手术室后,A组患者静脉泵注4 μg/mL右美托咪定10 min后,并维持0.2 μg/(kg・h);B组静脉泵注4 μg/mL右美托咪定10 min后,并维持0.4 μg/(kg・h);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3~4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记录三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对患者清醒时和手术后1 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手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和手术中后的HR、MAP和SpO2水平变化 三组患者的MAP、HR和SpO2在麻醉前和手术中后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MAP和HR水平在麻醉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SpO2水平在麻醉后比较,B组患者的SPO2水平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和VAS评分 三组患者丙泊酚的用量和清醒1 h的VAS评分比较,其中B组的丙泊酚用量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组患者的一般体动、严重体动、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其中B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人数越来越多,骨折发生率逐渐增高,其中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被广泛开展。目前,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主要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该法是通过将物注入椎管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可逆性地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达到麻醉的效果,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证实,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有利于延缓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具有显著地镇痛效果并且具有对生命体征干扰较少的优势[11]。其中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是麻醉蛛网膜下腔与腰段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为目前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不仅可发挥腰麻起效迅速、镇痛剂运动神经阻滞完善的优点,还可发挥硬膜外经导管间断给药的特点,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能够缩小血管扩张的范围和程度,且对血压影响小,有利于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在老年患者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高龄伴较严重合并症患者髋或下肢手术中十分有利。但由于老年人群自身特殊的生理情况、心里害怕及手术带来的不良刺激都会引起患者紧张情绪,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不良后果,极易导致机体产生高应激反应而引发全身炎症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因此,手术中实施镇静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此类手术,多给予丙泊酚或咪达伦唑、地西泮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镇静,但此类药物易导致呼吸抑制,苯二氮卓类药物还易发生宿醉效应、嗜睡等残留效应、遗忘效应等不良反应,甚至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严重反应。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属于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降低突触后膜兴奋性,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显示出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抑制应激反应等效果。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老年患者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王策[12]研究报道,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椎管内麻醉镇静中,腰-硬联合阻滞后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患者血压稳定于平素时控制水平,且Narcotrend指数及镇静/警觉评分明显优于输入等量生理盐水者,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椎管麻醉期间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良好,能够较好地控制血压,保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相对平稳。也有研究报道[13],在老年重症手术患者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第1天的睡眠质量。在骨科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效果也得到较多研究证实。刘卫等[14]研究发现,在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术后3天、7天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系统(MMSE)评分明显高于未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提示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中辅助使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提升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也有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用于骨科下肢手术镇静手术,会引起HR的减慢,但对血压并无明显的影响,这与研究的结果一致。邱静静等[15]研究发现,在老年手术患者中,泵入右美托咪定后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有效浓度较泵入生理盐水减少21.9%(1.023 μg/mL vs 1.310 μg/mL),

初始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时,丙泊酚用量较泵入生理盐水减少23%[(66.03±21.14)mg

vs (85.81±24.57)mg],提示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有效浓度,减少丙泊酚用量,本研究显示,B组丙泊酚的用量(92.88±12.33)mg显著低于A组和C组,与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减少丙泊酚用量。

同时本院研究结果显示,A组清醒1 h后VAS评分(4.0±0.2)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几率较低,而SPO2水平则更高,表明右美托咪定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时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安全有效的,麻醉后可能会引起患者MAP和SPO2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这是因为右美托咪定会作用于脑干呼吸中枢,从而引起患者呼吸驱动力减弱和呼吸频率减慢。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剂量依赖性心动过缓和血压的改变,提示临床医生应尽量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以防止心动过缓。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镇静效果显著,对呼吸抑制较轻,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柯志勇.中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预后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15-16.

[2]袁静,郭长春,李涵葳.右美托咪定用于椎管内麻醉中清醒镇静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11):29-31.

[3]赵一凡,陈倩茹,胡楚文,等.电脑双频指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哇仑用于下肢手术镇静的比较[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32(3):281-283.

[4]梁永新,古妙宁,王世端,等.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7):887-888.

[5] Srivastava V K, Agrawal S, Kumar S, et parison of dexmedetomidine, propofol and midazolam for short-term sedation in postoperativel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neurosurgical patients [J].J Clin Diagn Res, 2014, 8(9):GC04-GC07.

[6] Lizotte R J, Kappes J A, Bartel B J, et al.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compared to propofol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 withdrawal [J].Clin Pharmacol, 2014, 58(6):171-177.

[7] Lee M H, Ko J H, Kim E M, et al.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 on spinal anesthesia:comparision of different dose of dexmedetomidine[J].Korean J Anesthesiol, 2014, 67(4):252-257.

[8] Kunisawa T, Fujimoto K, Kurosawa A, et al.The dexmedetomidine concentration required after remifentanil anesthesia is three-fold higher than that after fentanyl anesthesia or that for general sedation in the ICU[J].Ther Clin Risk Manag, 2014, 31(10):797-806.

[9] Rajput R S, Das S, Makhija N, et al.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for the control of 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 after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J].Ann Pediatr Cardiol, 2014, 7(3):167-172.

[10] Wang H, Hu B, Zou Y, et al.Dexmedetomidine premedication attenuates concanavalin A-induced hepatitis in mice[J].J Toxicol Sci, 2014, 39(5):755-764.

[11]吴灵捷.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114-115.

[12]王策.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椎管内麻醉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28-29.

[13]罗凤珠.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重症患者术后谵妄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132.

[14]刘卫,石双平,喻亚平,等.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20(11):54-55.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第5篇

过去,定义新肖特基二极管的主要参数是正向电压及反向漏电流。影响这些规格参数的两项主要因素是肖特基势垒金属及肖特基接触面积。由于这些参数均取决于相同的变量,就必须在这两项参数之间进行折中取舍。正向电压下降时,反向漏电流上升,反之亦然。由于业界已在不断推动降低正向电压,反向漏电流已经稳步上升。如今已经到达这样一个点:进一步降低正向电压就会导致反向漏电流更大程度的上升,使总功耗增大。

此外,仍然常见人们认为正向电压是影响功耗的主要因素,反向漏电流则没那么重要;而这不再必然是对的。例如,如果升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远高于输入电压,就导致占空比会极大。升压转换器的占空比越大,肖特基二极管的反向偏置时间就越长。除了占空比更大,升压转换器的输出电流也会达10~40mA。这通常是升压转换器用于无线设备的LED背光应用的案例。表1中比较了安森美半导体优化了升压的肖特基二极管(器件1)与另一款市场上常见的低正向电压肖特基二极管(器件2)。虽然器件2的正向电压低24%,但功耗高39%。

表1中,功耗PD采用下面的方程式计算。

其中,D为升压转换器的占空比,PD为肖特基二极管功耗,Vout为升压转换器输出电压,Vin为升压转换器输入电压,IF为肖特基二极管平均正向电流,VF为电流为IF时的肖特基二极管正向电压,IR为肖特基二极管在Vout电压时的反向漏电流。

计算功耗的第一步是计算占空比。表1中器件2的值将用于计算占空比。在无线设备中,输入电压/电池电压可能低至2.5V。输出电压取决于LED的配置。一种常见的LED配置是单串10颗LED。白光LED的正向电压约为3.3V。基于这个配置,输出电压就是33V。器件2在电流为10mA时的正向电压为0.2V。在方程式1中代入这些值时,就得到占空比为92.5%。这表示肖特基二极管将在92.5%的时间内为反向偏置,仅在7.5%的时间内正向偏置。现在用表1中的器件2的值来计算功耗。当器件反向偏置时,电压为33V,漏电流约为100μA。器件反向偏置时的功耗就是3.3mw。现在来看看器件正向偏置的情况,电压为200mV,电流为10mA。这就可以得到正向偏置功耗为2mW。当结合这些值以及各种偏置的百分比时,就可以发现反向偏置产生的功耗是3.05mw,正向偏置为0.15mW。这示例显示,事实上大多数功耗是漏电流产生的。

上面的示例假定正向电流为10mA。重要的是记住,随着正向电流上升,正向偏置条件下耗散的功率就会增加得越多。然而,反向偏置功耗仍保持不变。根据这情况,可以得出结论,系统设计人员需要更多的低输出电流升压转换器而非大电流升压转换器中的肖特基二极管的漏电流,以将总功耗降至最低。

审视宽输出电流范围条件下的功耗,将进一步显示出选择恰当的升压优化型肖特基二极管的重要性。图2描绘了3个相同尺寸器件的功耗:低正向电压(VF)肖特基、低反向电流(IR)肖特基及升压优化型肖特基。如上所述,低漏电流器件在较低输出电流时的功耗较低,但随着电流上升,功耗更加快速地上升。当审视低正向电压肖特基二极管时,高漏电流在低输出电流时的影响非常明显。然而,它的功耗曲线没那么陡峭,在较高输出电流时的功耗变得比低漏电流器件低。升压优化型肖特基二极管结合了前述两种器件的优点,在低电流时拥有比低正向电压器件高得多的性能,而在较高电流时仍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它在低电流时并不比低漏电流器件优异,但在大电流时的省电效果明显。此外,升压优化型肖特基二极管顾及到了升压转换器中电感的大电流尖峰;而低漏电流器件在这些电流尖峰条件下的工作性能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