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字的演变

文字的演变

文字的演变

文字的演变范文第1篇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内部机制

形体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得面目全非。字形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状态,一种是被社会认可的相对长久的字形变化,一种是个人书写的变化,字形演变是汉字通过自我调节,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汉字的演变是一个个字进行但并非是孤立的,而要受整个汉字体系的制约,这是因为:

(一)字与字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决定字形变与不变。这种变化往往是汉字与其他字的聚合关系导致的。如:两个字的形体相似,便会引发甲字和乙字,或是丙字的形体变化。

(二)字形演变是从属于文字体系的整体调整,如某一独体字发生变化,其它的作为偏旁的字也就要发生变化,单字字形的变化,必须着眼于整体字序的优化,文字字体不允许某个字的优化,破坏整个汉字体系的有序度。

(三)汉字字形的总体特征决定汉字形体。古文字阶段字形演变不能背离又结合体被假借后的字,就加上形符加以区别,使其向表意方向回归。

(四)字形的演变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人们的主观意愿的介入成为推动汉字简化的一股区大力量的不同时代对字义的理解不同或观念不同等,也会导致汉字字形演变。

(五)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对字形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汉字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表现汉字形体美)。书法是着重表现汉字形体总的艺术,那些一味求简单而缺乏美感汉字是受排斥的字形演变是汉字字序发展的需要。第一,受到汉字自身的制约,第二,受到人的主观愿望的影响,它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是简易

律,即形体的简单易写,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为简单的符号。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是对楷书的简化。另一个是区别律,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没有办法区别(亦即使它的功能强化)。要区别,也需要增加区别的标志。例如二与一的区别异是多了一个横笔,三与一的区别异是多了两个一横,十与一的区别是在中间加一个交叉的竖笔。这个变化规律,异是区别律,也可以叫繁化律。为使汉字的形体明确,音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达表达功能的目的。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汉字繁化的功能。如:[其],本义为竹子或树枝编的畚箕,但被假借当虚词,原先表[畚箕]的反而要加竹字头成[箕]了。然亦是,此类假借字不胜繁举。同时,在区别律繁化后,简易律又起作用了。汉字就是在这两律的作用下达到相对的平衡。

(一)类化。这是重要规律,类的观念对汉字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文字若不能从形体上加以归类,就很难形成体系,不易于检查、记忆,所以类化成为汉字发展的迫切要求。第一,为一类相同的字加义符,在甲骨文阶段表祭祀的字形却很零散。第二,改造构形特殊的字把它们加入语意相关的字群里,这类字多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象形字,为了类化,只能牺牲其表形特征,如:易即锡。第三,按字的意思来分化字形相同的字,归入不同类,如 à陷,可以使字形原本模糊,表义清晰,强化汉字的形表义。第四,把高频字符异化成不同的形体,使大多的汉字分流,这是从字形来分化,这类化有利增强字形间的区别度。类化极大提高了汉字的有序排列,为汉字部首的建立创造条件,使汉字体系成为一个整体体系。

(二)简化。汉字由繁难向简易的变化,由古文经过两次大简化,一是殷商迁都时的简化,甲骨文是商文的简化。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小篆为天下官方文字,到文学阶段隶书又是一次大简化,简化手段有:⑴图象线条化。把图象变成简洁线条,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⑵以局部代替整体,对某些构形复杂的字异截取其富有代表的部分代表。如:车。⑶删除多余繁复的部分。⑷以构形简单的字来代替构形复杂字符的简代繁的意符,是语义相同或相关的。

(三)繁化。字形由简到繁的变化。第一,添加笔画。第二,附加字符。第三,改异字形。字形繁化目的:第一,强化字形间的区别度,在一个文字系统内部,一个文字只有具有区别于其它字的特征,才易于被人识别,文字形象和信息同样要求这样,如果某一个字符区别特征不明显造成相似,这样会增加难度,不利于使用。第二,巩固字形义统一关系。据义统形,形义统一是汉字构形原则,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字符,形义关系逐渐淡化,甚至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繁化可让字形内部的表义因素,使得字形的关系得以重建。第三,增强匀称美:出于审美的需要,适度的繁化可以使那些缺乏平衡感对称感的字拥有匀称美。简化与繁化是对立统一的、

三、汉字的构形特点

几十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的形体,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总体看,汉字并没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持着的。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例如:甲骨文“天”,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表示头顶。甲骨文“沫(音hui)”,画水点、用手洗脸的人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脸。可以看出,在以上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

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例如: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

字符与构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转化为表意的现象,称为“义化”。义化以后的构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如小篆:“苗” 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关系了,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如:“解” 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了手,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的遗存;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来表意。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四、汉字构形方式

最常见的汉字构形方式是半意半声。拿果木来说: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而“兆”、“由”、“每”、“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别。汉字的声符作用不只在标音,而且用不着和所构的字读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段,通过这些声符,可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桃”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部分。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

五、汉字构形的另一个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早期汉字大多是采用形合的方式组成的,这种组合需要采用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来反映事物的关系。且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 “沫”这个字。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脚、洗澡、洗脸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应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应放在器皿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这样组合,完全体现了事物的本来情境。这样组构的字,一定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而不能是线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发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然带来的特点。

汉字以秦代统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隶(秦隶)和整理规范过的小篆为过渡带,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一)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 “射”甲文时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

文字的演变范文第2篇

在《说文》中许慎认为:“企”字的本义为“踮起脚后跟”,明确地说明了“企”字的本义。在古籍中,多用“企”字的本义,如《汉书・高祖纪》:“日夜企而望归”,意思是:白天晚上都踮起脚跟远望期盼归来。由“企”字本义又可引申为“盼望”:由“盼望”又可引申为“赶上”,如《新唐书・杜甫传》:“……可企及也。”也就是说:是可以赶得上的。

“伏”是个会意字。1.金文的字形。左上面是一个面向左的人,这个人的屁股后边有一条犬(狗),表示这条狗把人给拽倒了。在此,“伏”的本意就是“趴下”。2.小篆的字形,是由金文演变而来,字形更规整了。但仍是左人右犬,其义未变。3.楷书的字形。

“伏”的本义很清楚就是“趴下”。从“趴下”引申为“埋伏”,在古文中其字义基本没变,但也有假借的,如《汉书・景帝纪》“有罪者不伏罪”,这里的“伏”又是“服”的假借字。汉字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假借字很多,我们在今后还会见到。

“伐”字是个会意字,从“砍”引申为“割杀”。我们看看。1.甲骨文的构成:左边是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右边是一把长戈,戈的长刃正砍在人的脖项上。2.金文的字形,基本与甲骨文同形。3.小篆的字形,仍是左人右戈。4.楷书的字形。

“伐”的本义是“砍”,由此可以引申为攻打、讨伐。如《书经・武成》“武之伐殷”。这个“伐”字是“讨伐”的意思,通过战争手段用武力攻打。固“攻打”就可能取胜,取胜则有了“功”,所以“伐”字又可以当“功劳”讲,又可从“功劳”引申为“夸耀”,如《庄子・山木》:“自伐者无功”。意思是讲自己夸自己的人无功。

“休”字是个会意字。1.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曲背弯腰人(右边)在一棵树(右边的木)下休息。2.金文的字形。其义未变,只是把“人”与“树”左右调换了位置。3.小篆的字形,与金文的字形一致。4.楷书的字形。“休”字的本义是“休息”,人休息就会停止活动,由此又引申为“停止”的意思。有时“停止”是由他人指导的,所以后来又引申为“禁止”和“不要”的意思,如杜甫《戏赠友》一诗中:“劝君休叹恨”。就是说请你不要叹恨了。

在这里,有同学会问,成语里“休戚与共”中的“休”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休”字还可引申有“高尚”的意思。你想想,古人在生产工具落后、极度的体力劳动后能够休息是多么高兴啊。“戚”字的本义是“悲伤”,那么“休”义的“高兴”和“戚”义的“悲伤”结合在一起说明什么呢?这就是形容人与人的关系非常亲密,高兴和悲伤都是心心相印,紧紧相连的。

“众”字太有意思了,你们看。1.甲骨文的形状,像不像许多人(下部)弯着腰在烈日(上部)下劳动,看到这个字,真是“汗滴禾下土”的样子。这就是“众”字最早的字形,这个字是古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2.金文的字形,原来头上的“日”变成了“目”,很像是奴隶主的一颗狰狞的大眼睛在监视人们劳动。3.小篆的字形,上部仍为“目”,下边是三个人。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易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用“三”来表示诸多的含义。所以,我们现在还常说:“三人为‘众’”。4.楷书简体字形。“目”不见了,仅保留下三个“人”。

文字的演变范文第3篇

在古代,人们用小刀在竹板上刻字,后来又用动物的毛制作了毛笔,在锦缎上写字,再后来,人们发明了蘸水笔,钢笔,一直到现在,笔的种类太多了,有圆珠笔,水性笔,橡皮可擦笔……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软件、手机,都可以代替笔写字,但是,不管什么东西,都比不了笔的方便和快捷,由于笔方便快捷,加上书写时十分的流畅,所以使得人们很喜欢它。

不过,现也有它的缺点,如水性笔漏油,圆珠笔掉珠,钢笔还很容易把笔尖给摔歪了等等。

文字的演变范文第4篇

用马字的地方很多,如“马上就到”、“马到成功”、“万马奔腾”、“千军万马”等,还有成语“马首是瞻”。“瞻”是“看”的意思,因此有人把这句成语理解为“只看马头”,这是不对的。这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鸡一叫就要把出征的战车架好,把水井堵上,把炉灶拆掉,就看我的马冲向何方,我的马头朝向那里,那里就是你行动的方向。现在就用“唯……马首是瞻”来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马”字同时也是一个偏旁部首字,凡是由“马”组成的字大都与马或牲畜有关,如“驴”、“骡”、“驾”、“驭”等。马也是姓氏。

“驭”是一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上部表示一匹马,与甲骨文“马”字很相似,不同的是在下部有一只手,表示用手驾驭马车。②是金文的字形。左边是匹马,右边是一只执马鞭的手,更形象地表示了驾驭之意。③是小篆的字形。左边仍为马,右边为手,这里仅有手形,而无马鞭了,表示以手驭马之意,又回溯到甲骨文之意。④和⑤分别是是楷书繁体字和简化字字形。

“驭”字的本义是驾驭马车。由“驾驭”之义引申为控制。

“幺”字是个象形字,读作yāo。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像一束丝的样子。②是小篆的写法,与甲骨文相似。③是楷书字形。许慎《说文》:“幺,小也。”“幺”字的本义为“小”。如《尔雅》注称最后出生的小猪为“幺豚”。“幺钱”指汉代直径七分重三铢的小铜钱。《日知录》中“谓一为幺”。因为“一”是除零之外最小的整数,所以至今人们还把最小的称为“幺”。在山东有些地方把最后出生的小孩子或小动物为“小幺郎”,而在湘西和四川一带称幼子为“幺儿”。“幺”是个部首字,凡由“幺”所组成的字多有“小”义,如“幼”、“幽(为浑暗而狭小义)”等。

“纟”字最初的写法其实是“糸”,现在简化成“纟”,也就是“绞丝”旁。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一小把丝拧在了一起,防止乱了。②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字形,更简单了。④是楷书字形。⑤是楷书简化字形。

“糸”字也就是我们口头语讲的“绞丝旁”。其实,这个“纟”字不读sī(司),而应读为mì(密),这个字的本义是“细丝”。宋代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可见这种丝是极细的。

“糸”字是个部首字,凡由“糸”所组成的字大都与“丝”或“织”有关,如“纱”、“纶”、“纤”、“经”等等。

“丝”字是个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表示两把丝扭在一起。②是金文字形。③是小篆字形。④是楷书繁体字的写法。⑤是楷书简化字的写法。

“丝”本意是指“蚕丝”。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因为很细小,所以又为一种计算长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单位,如一丝为千分之一分。后来引申用来形容细微之极,如丝毫不差、一丝不苟等。“丝”在古代为八音之一,往往指弦乐器,如丝桐、胡琴、琵琶等。

文字的演变范文第5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巨变 》。

翻开历史的画卷,迈进历史的长河。

同学们,你知道吗? 1978年春天,白发苍苍的邓小平爷爷,在中国南边的一个城市,他用双手重重地画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圆圈,从而吹起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声。这号角声顿时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三十年来人民的生活、城乡面貌、教育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改革开放30年前,父亲的家在农村,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村里走的是一条泥路,路面坑坑洼洼,而这里的村民就是靠着这样的路才能走出去。雨天,一身泥,弄不好还要在泥水里泡一跤;大晴天又是一身土,如果有一辆车路过,那这一路上到处是用红土捏的雕塑了。在这样的路上,我的阿婆硬是从凌晨四点就出发,推着一辆吱吱哑哑的木车,一直到十点钟,才能走到镇上,卖掉那一车的石灰,换回来五元钱,给我的父亲交学费。当他推着木车到家时,已是半夜了,我的父亲已经在门口的石板上睡着了。等阿婆叫醒他时,看到的是一个土人,母子俩抱头痛哭。而如今,我和父母开着汽车回去看老人,走的却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而且村里还建起了漂亮的新校舍,我回去的时候,还可以和农村的小伙伴们在操场上打球呢,而他们的球技比我还要好,现在他们上学也不用交费了,每次路过学校,父亲都会高兴地说:“多好呀,改革开放了,孩子们真幸福呀!”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祖国发生了令人骄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现代厂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全国各地;超级商场、豪华酒店星罗棋布;现化化高速公路、铁路横贯神州南北……人民的生活奔小康,国家的人才数不清;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繁荣惊叹世界!

同学们,你听,那是飞船升空时,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神七的发射成功,让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同学们,你看,在2008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师范大学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