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厨房发言稿

厨房发言稿

厨房发言稿

厨房发言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两会报道;媒体融合;创新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人们提供了一场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新闻盛宴。许多人对今年“两会”报道的印象是:好听、好看、丰富又接地气。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家媒体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媒体融合下的多平台、多形态新闻传播,以及形式上的互动创新和话语体系转换,让百姓感觉与“两会”的距离更近了,内容与百姓关切的交集更多、更广。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采访设备不断出新,带来更强传播力

打开视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的“两会”现场报道,让网民纷纷点赞。

从“钢铁侠”、“八爪鱼”和配备全景VR直播镜头的“安全帽”,到智能机器人“小融”、实体机器人“i思”,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种采访报道的设备绝对亮瞎眼。安徽广播电视台也首次在“两会”报道上使用全景VR相机,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全景展示“两会”实况。

这两年,采访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从采访工具的变化,折射出传统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

在2016年全“两会”上,我们首次看到了手拿VR摄像机的记者,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首次实现了VR全景拍摄,VR(虚拟现实)和360度摄像等新技术的使用,让人们看“两会”报道有了强烈的新鲜感。

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可使用户有一种沉浸环境中身临其境的感受。VR新闻视频拍摄正是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多维度展现新闻场景、发生过程和细节。

如果说,去年使用VR采访设备的媒体只是少数的话,今年的“两会”上,这一采访设备成了许多媒体的标配。不仅如此,已经升级的全景VR直播镜头装备还变身“安全帽”,法制晚报记者头盔上的VR直播也成为今年“两会”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人民大会堂会场里,一名身背带有多种摄像设备的钢铁架子的记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说,记者身上背的钢铁设备有10公斤左右,这是光明网推出的多信道直播云台。作为一款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集新闻信息采集、于一体,现场只要1名记者就能快速实现视频、全景、VR等内容的同步直播与录制,通过设备后台的云控制台、云存储及流媒体服务系统,记者还可以一键同步实现PC端、新闻客户端及H5页面等跨平台视频内容的分发与适配,让多种媒体产品在同一平台快速生产聚合。

除了“钢铁侠”,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全新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八爪鱼”也吸引了众人眼球。

在“两会”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百度合作推出了人工智能小机器人小度,百度根据大数据检索结果,为“央广”、“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栏目提供每日特定类目的大数据榜单,由小度播报该部分,主持人根据“两会”提案对关键词做回应。此次小度携手央广报道“两会”,是首次将大数据和智能语音播报应用在广播中。

报道设备的不断出新,体现了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为媒体融合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也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VR直播呈现带来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今年“两会”报道,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首次使用VR摄像设备,仅以开幕的直播报道为例,VR直播在“两微一端”呈现后,稿件的粉丝阅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仅在安徽之声官方微信超过5万人次在线浏览。

二、“中央厨房”全媒体产品,“两会”报道端出丰盛新闻大餐

2015年3月2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首次全媒体产品。今年,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采用全媒体采编平台(中央厨房)的模式报道全国“两会”。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媒体通过“中央厨房”对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对“两会”内容的诠释更加透彻,解读“两会”热点更加具体生动。

3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撸起袖子加油干代表委员议国是”,让6位去年在全国“两会”上与面对面的代表委员聊聊“我这一年来”,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在稿件的下方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者登录人民日报电子版,可以观看视频。这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造的“两会融新闻”《街采来了》,视频呈现的是普通百姓2017年里的小心愿。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通过“中央厨房”更加多元的传播,让“两会”好声音传得更快更响。

我们还能看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大中央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上一改往日以视频节目录制与传播为主的模式,纷纷加入了视频直播大军。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移动网等为代表的“中央厨房+现场直播”模式,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采编播人员实现协同作业,多平台同步实时。尤其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传统纸质媒体的视频直播,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

工人日报首次尝试启动全媒体采编平台(中央厨房)的模式报道全国“两会”。在选题策划、采访、稿件编辑制作、发稿等环节,工人日报的中央厨房将报纸、中工网、新媒体力量整合在一起,统一调配,其生产的新闻产品供报社所有媒体使用。工人日报制作的新闻产品也呈现多样化,如H5、图表、视频、直播、VR等,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

“两会”期间,各省的广播电视台纷纷派记者奔赴北京新闻中心,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对“两会”做尽可能全面的报道。今年“两会”上,湖北广电的“八爪鱼”引人关注,首次设立的“中央厨房”融媒体总调度中心,使“两会”报道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总调度中心“中央厨房”来聚合各频道、频率的新闻信源渠道,统筹报道策划,实现策采编播一体化运行。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和新闻综合广播首次在北京开设融媒体报道直播室,“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委员做客“两会V客厅”演播室,一起热议“两会”热点。安徽广播电视台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上第一次使用“中央厨房”的融媒体传播模式,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采集的新闻第一时间在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和“两微一端”同时。

各家媒体的“中央厨房”使“两会”报道实现“流程平台化、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形式可视化”,有人形象的称,各家媒体从“中央厨房”端出的大菜各具风味,新鲜丰盛,影响更大,效果更好。从“中央厨房”对“两会”报道带来的效果看,它充分聚合了新闻资源,并通过多平台分发,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媒体报道积极互动,实现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言辞诚恳、内容实在,直面社会热点,这是大家对今年“部长通道”里部长们解答的普遍感受。如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共享单车怎么管?不足一米的距离,密密匝匝的话筒……新形势、新需求、新举措,部长们不回避、不躲避,与记者积极互动,回应社会关切。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是全国“两会”期间一条重要的“新闻热线”,不H是部长们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也是代表委员与网民的互动。因为今年的“部长通道”开放力度更大,对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回应更及时。“部长通道”在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强势推介下,部长们回应的最新观点不仅被及时的传播给中国受众,同时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两会”,聆听中国改革发展的强音。

除了“部长通道”上的互动,各大传统媒体还依托“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积极探索视频直播、短视频、语音直播、网络调查等新的传播形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两会”报道的互动性。

今年“两会”,人民网继续推出“我有问题问总理”和“托书记省长捎句话”等互动栏目,搭建了“两会”与网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网不仅在PC端、移动端搭建“捎句话”平台,还走上街头邀请网友通过视频表达自己的“小心愿”。据了解,今年街采的范围覆盖了北京、江苏、重庆、福建、甘肃、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补。提问类别中“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改革”、“病有所医”四类民生话题最受关注。

“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在人民网PC端就有超过百万网友留言,大多数问题有了及时回复。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认为,人民网再次推出网民留言征集活动,为网友畅叙心声构建了便捷通道,为党委政府了解网情民意提供了重要途径。他表示将把网友留言当成改进工作的“诤言”,做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产智能机器人“小融”进驻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担任小助手。“小融”在这里成为导览、互动小助手,并承担WIFI登录审核、互动聊天、会议提醒等工作。此外,“小融”还针对“两会”需要,开发出热点舆情语音播报、前方记者通讯方式语音查询等特殊功能,通过与“小融”语音交互,后方总指挥可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前方记者,提高“两会”报道的协同作战和沟通效率。

新华网继续推出了“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并推出“两会”热力榜“互动地带”等,央视网推出了“我建议”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仅继续推出了代表委员访谈“做客中央台”等音视频栏目,而且首次推出“央广帮你问”,通过“两微一端”,把话筒对准普通百姓,传递百姓声音,关切民生热点,形成了普通百姓与“两会”代表委员的互动,实现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两会”上,各家媒体搭建的互动平台,成为反映公众诉求的“传话筒”,也为党和政府走近公众、倾听民意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互动带来的是民声,互动传递的是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情怀。“会场外的会议进程并通过网络渠道反馈意见、表达态度,这本身就是民主的参与。而持正面肯定的网民比例持续上升,则从一个侧面说明党的十以来我们的各项政策很得民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曹培鑫说。

2016年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厨房发言稿范文第2篇

可是,也许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也许是在我工作越来越忙以后,总之,我和妻在一起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慢慢地,妻开始独自为家务忙碌,而我也要埋头于自己的事业。偶尔,我兴致颇高地召唤妻子:“快来看看我新写的文章!”妻会头也不抬地说:“没看见我正忙着嘛!”

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初那份浓烈的爱意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转淡了。我和妻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分歧却越来越多,后来竟发展到三天一吵、五天一闹的境地,当初的幸福和美好几乎消失殆尽。

一次吵架后,我一气之下摔门而去,跑到了一位朋友家。朋友见我来了,忙把我领进客厅,对我说:“你先坐会儿,看会儿电视。我老婆正在厨房烧菜,我去给她打打下手。”

透过厨房的玻璃门,我看见朋友的妻子正利落地翻动菜勺,偶尔回头与朋友说句话,眉梢眼角都是笑意,朋友的脸上也写满了幸福,温馨和甜蜜在两人之间无声地蔓延……

看到这似曾相识的一幕,我想起新婚之初的自己和妻子――我们也曾拥有这样的心灵契合,可如今的我们,是怎样丢失这种幸福的呢?也许,就是从放弃“打下手”的习惯开始的吧?想到这儿,我再也坐不住了,匆匆地和朋友告辞,朝自己的家走去。

走到巷口,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窗口透出淡淡的灯光,忽然觉得心里很温暖。此时的妻正在厨房忙碌吧?我可以在吵架后一走了之,妻却不能不管孩子。

我加快脚步,上了楼梯,轻轻地打开门。厨房飘来的菜香证实了我的猜测。我走过去,推开厨房的门,果然看到妻正忙碌着。

妻愕然地看了我一眼,我想,她是没有预料到我会这么快就回来吧,然后,她的表情放松了。她说:“吃过饭了吗?”我说:“还没,赶着回来给你打下手呢。”妻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再次愕然地看着我。我走过去打趣道:“菜要煳了,还不赶紧翻一翻!请问夫人,你需要盐吗?或者……味精?”妻回过神儿来,开心地笑了。

厨房发言稿范文第3篇

作为网络媒体新闻工作者,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大势下,坚持创新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政治要求;不仅是业务素养,更是政治素养。北方网一直以来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产品创新为关键,推进机制、手段、技术、形式创新,努力构建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创新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新新闻采编模式,让新闻传播价值提升

2015年4月,北方网“新闻中央厨房”建立,改变了传统的采编模式,整合了新闻编辑、新闻采访、移动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资源,打破了原先各自为战的“壁垒”。前方记者统一采集,后方编辑分类加工、集中分发,前后方协同作战,不断满足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的快速化、碎片化需求,用“组合拳”的方式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取得良好效果。

2016年7月1日,适逢建党9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微博上出现了“大量出租车同时聚集在红旗路,疑似罢工”的信息。特别是网约车新规出台前,天津曾出现过出租车聚集事件,因此网民的关注度和议论度较高。后方编辑通过“中央厨房”及时爆料,记者获悉后立即前往现场了解情况,不到一个小时就通过“中央厨房”发回独家消息《红旗路聚集出租车原是计价器系统出问题来修表》,并通过北方网及两微一端及时传播,被百余家新闻网站及自媒体转载报道,访问量达到了近90万人次,还原了事实真相,有效引导了舆论。

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天津普降大暴雨,造成出行困难,北方网通过“中央厨房”推出《天津遭遇大暴雨直播滚动报道》。前方记者分多路两天采写了53条稿件,通过“中央厨房”快速不间断回传稿件,在网页及两微一端滚动及时推送,全方位地报道了这次雨情。特别是针对大悦城门前电线漏电的谣言,采写了《天津暴雨朋友圈漏电致死系谣传》,对谣言传播起到遏制作用。此外,北方网还发起了网友提供积水点信息和寻找遗失车牌的互动征集帖子,近千名网友参加,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创新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让新闻报道活起来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新闻传播,必须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样式,形式多样化、呈现可视化、展示艺术化、推送多介质,使北方网的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2016年1月,天津“两会”召开,一位身着红色中式上衣、手打快板的动漫人物成为“网红”,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他就是由北方网“前沿”客户端策划制作的“动新闻”的主人公“前沿君”。

为了展现天津在“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机遇”下取得的可喜进步和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沿”客户端历时1个月策划推出了“精彩天津”系列“动新闻”,借鉴网言网语的表述方式,以“前沿君”为主人公讲述天津的发展变化。从定稿、设计、配音,再到动画制作,“前沿”客户端力图用清新呆萌的表现形式将“硬”新闻做出新意。在创新表达上,特别运用了鲜明的天津文化元素――天津快板,并邀请天津“网红”达人进行演绎。该系列“动新闻”共5期,随着天津“两会”的召开,每天推出一期的频率得到网友的持续关注,达到了刷屏的效果,累计阅读量超80万,网友纷纷点赞留言“内容很红、形式很潮”。该系列“动新闻”入选2016全国媒体创新报道20大案例,也是天津唯一入选的创新报道案例。

此外,“前沿”客户端从上线初始就在新闻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每周推出的“前沿麦克风”栏目将原来的图片、文字新闻音频化,麦克风编辑团队通过清新诙谐幽默的语言关注时下热点新闻事件,深受网民喜爱。

创新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技术,让新闻传播“身临其境”

新型传播平台、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层出不穷,给新闻传播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遇。优质的内容加上先进的技术,新闻传播就会如虎添翼。在信息采集方面,北方网将先进的实用技术融入新信息生产传播全过程、各环节,利用无人机、VR、4G传输、移动直播等技术装备,为新闻原创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第一手素材,丰富报道内容。

北方网和“前沿”客户端精心打造的《炫彩天津》视频栏目于2016年6月8日正式上线,融合无人机视频、VR视频、动新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让新闻更好看。同时,北方网组建的无人机飞行团队正式成立。

每年的中小学开学首日社会关注度高,交通拥堵是其中一个重点。北方网利用无人机拍摄开学首日学校周边路段,视角独特,满足网友对新闻场景即视感的需求。在2016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北方网首次使用VR技术,对论坛主会场、新领军者村、科技展示空间等内容进行了全景拍摄,让网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达沃斯会场的氛围,给网友带来视觉的震撼,向世界展示论坛盛况。

厨房发言稿范文第4篇

回顾《烹调知识》创刊21年来,所走过的艰辛的创业历程,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历经新老交替,由普通开本改为国际开本,自2003年起到2004年底,无论是刊物封面装帧设计、栏目的开辟、文稿的新思路、策划的新颖大胆,还是编校、发行的严肃认真,都紧密地追随着改革开放与21世纪新时代的步伐,将《烹调知识》办得如此有声有色,这显然是与编者、作者辛勤耕耘、广大读者的青睐分不开的。从2005年初春起,《烹调知识》加强了编者的阵容。仅从第1、2期推出新颖风貌来看,封面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给广大读者一种新的喜悦,有独创一招的感受。我们有些大学里教书的友人、学者及同僚们见到后无不夸赞编者立意创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宫廷深院,流传到民间,经过无数高手、名家不断总结与创新,终于在中国烹调史上形成了系列的具有种种特色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这是前人的智慧与创新的结晶。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讲究营养价值、具有传统技艺、富有色香味形器等的诗情画意的大众美食佳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与口福上的艺术享受。通过学者、名家、名厨及烹调爱好者等作者群,运用生花妙笔在《烹调知识》这块园地尽情地驰骋,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传播烹调知识,从而让大家了解与熟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当代创新烹调技艺知识精华的科学内涵。《烹调知识》众多栏目所展现出形形烹调技艺与所选高质量的文稿,不愧有“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优秀刊物之誉。因为《烹调知识》恰巧是肩负起“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职责的刊物,她以无声教授的身份出现,来满足广大读者在中国饮食文化领域中求知的兴趣,包罗万象,多彩多姿,其烹调知识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时代气息之浓郁,情文并茂,百花争艳,实堪称烹饪刊物中的佼佼者。

2005年初推出的新颖别致的《烹调知识》显然比2003、2004年又跨上一个台阶。它所展示出的“烹调春天”,使读者从“卷首语”到“食客杂谈”等20多个栏目中看到了五彩缤纷、满园春色的景象,那琳琅满目的色香味器俱佳的种种名肴,那些精彩令人叹绝的烹调技艺,那篇篇富有文采、读来娓娓动听、令人着迷的美食趣话,让广大读者从中熟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精华的丰富知识性、科学性、技艺性,认识到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的必要性,从而使五彩缤纷的烹调知识精华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立足于国内外烹调领域经济市场,繁荣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事业,造福于国人。应该指出懂得与掌握烹调艺术是人生一大艺术享受。

我们虽然与《烹调知识》只交往了4个寒暑,但是对它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4点:

1.综观当今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刊物数以千计,但当你打开它时,发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然而《烹调知识》却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把关,很少出差错。我是长期从事办公室主任工作的,起草文稿中文字潦草惯了,我们那篇《酒色财气巧入诗》中,文字不长,竞因我文稿中字迹潦草之故,造成6个错字。我写了封信向编者、读者道歉,要求更正。不料原信照登,使读者一目了然,代为更正。这点使我们感动,近10年来我们还是头次遇到编者对读者如此负责的。

2.热情对待作者。毋庸讳言,由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少人纷纷拜倒”赵公元帅”的脚下,“金钱主宰一切”的狂浪席卷了每个领域,从事创办报刊杂志的编辑人员当然亦受到一定影响。而《烹调知识》的编者则不然,我们认为以“大家风范”四字来誉称编者并不过分。坦率地说在全国报刊杂志稿酬普遍存在偏低的情况下,《烹调知识》的稿酬采取了中上,属于作者可以接受范围。在《烹调知识》上采用稿件,属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烹调知识文化与技艺,给读者提供艺术享受与技艺借鉴,其功不可没。但它与推销、传授、出售烹调技艺绝活,那种“卖方与买方”有“本质”上的区别。据笔者从新闻出版局的友人处获知,作为刊物,采用稿件只能按《著作法》规定范围内支付相应稿酬,作为从事专业写作或自由撰稿者都应理解。应肯定一点《烹调知识》的编者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诸如寄采稿通知、样刊及稿酬都是比较及时,相比之下《烹调知识》做得较好。

3.《烹调知识》在选稿上大胆,敢于冲破。拙作《冲破话河豚》(见2003年第4期)发表后,深受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及大学教授、美食家、名厨们的赞赏。认为编者立足创新,敢字当头,选稿颇有“胆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另外关于开辟“食话食说”或“美食趣话”等涉及传统饮食文化的栏目,有助于广大读者、名厨及食品商家理清思维,知道传统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商家经营。如拙作《为夺帝位立下奇功的荆楚名肴――蟠龙菜传奇小史》(见2003年第8期)发表后,最近某专门从事生产“湖北钟祥特产”蟠龙菜的厂家见到此文,一对照,发现该厂生产蟠龙菜包装上“简介”(即广告词),谬误百出,落人笑柄。因此厂方决定收回投放市场上蟠龙菜产品,要修改“简介”(广告词),由此可见《烹调知识》这刊物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只是我们没有留心去发掘罢了。我们觉得这些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妙”在让读者在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烹调知识,这岂不是一箭双雕么!

厨房发言稿范文第5篇

当笔者告诉水哥想采访他时,水哥很是难为情,婉言拒绝。他说,我没什么可以写的,我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做我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水哥的低调可谓难能可贵,这世上多少人做事是为名为利。无名英雄太少了,而水哥就是其中一个。

在此,得说说水哥和他的先进事迹。

水哥,这是所有队员对他的尊称。水哥长得魁梧健壮,虎背熊腰,孔武有力,身高182CM,体重80kg,寸头,阳光帅气。普通人站在水哥面前都赶紧有强大的压迫感直逼脸面。不过,水哥那经典的憨厚迷人的笑容使所有人都深感舒心。

记得从学校上车出发时,车刚驶出校门,一位队友发现有比较重要的东西遗漏在上车的地方,该队友急得团团转,水哥立马叫司机稍等一下并一路狂奔回到刚才上车的地点上拿遗漏物品。等再次返回车上,他已汗流浃背。抵达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的学校调罗村启英小学后,他利索地帮队友搬行李、搞卫生,仅第一天就已给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支教方面,水哥主要负责第二课堂的趣味篮球课及一年级数学。每一次,水哥都很认真备课,努力做到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体育运动前,敦促学生做好准备运动,防止受伤。体育课上,天气炎热,他会提醒学生多喝水,保证水分充足。爱玩爱闹的小孩子总是让他有危机感,因而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运动是强身健体,不可做危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