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1篇

1.发病症状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3.发生特点

3.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3.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3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3.4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4.综合防治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4.1农业措施

4.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

4.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4.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4.2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产量损失率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18

纹枯病是我国水稻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5%~20%,重病田可达60%~70%[1-4]。过去该病在南方稻区较重,近年来由于气候、品种及栽培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辽宁稻区纹枯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稻曲病在辽宁稻区危害也逐年加重,使稻谷千粒质量降低,产量下降,碎米增加,精米率和品质降低[5-7]。2013年笔者在辽宁省开原市八宝镇和顺村利用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产量损失观察圃进行防控应用效果试验,为当地防治此类病害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辽粳912、铁粳7和福星628。

1.2 试验设计

纹枯病和稻曲病产量损失观察圃设4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个品种,每品种32行。纹枯病防治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180 mL兑水50 kg喷雾,处理2和处理4分别于6月24日和7月4日两次施药。稻曲病防治每667 m2用50%“DT”可湿性粉剂120 g兑水70 kg喷雾,处理2和处理3于7月25日施药。育苗方式为塑料小棚旱育苗,4月18日播种,5月27日移栽,10月9日收获。插秧规格30 cm×13.3 cm,每穴2~4苗,大区面积333.5 m2,各区单独打埂,单灌单排,除草、施肥等栽培措施同一般生产田。

1.3 调查方法

1.3.1 纹枯病发生调查 在分蘖期(6月28日)、孕穗期(7月25日)和乳熟期(9月16日)各调查1次,每区采用3点取样,每点调查10穴,取平均值,按照病害分级标准执行。

1.3.2 稻曲病发生调查 在水稻黄熟期(9月25日),每区每品种调查30穴,每穴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随机分别选取50个健穗和病穗,调查总粒数和结实粒数,并计算结实减退率。

1.3.3 产量损失调查 于成熟期每区每品种收获1 m2计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纹枯病发生分析

由表2可知,分蘖期时,各处理下3个品种均未发生纹枯病;而在孕穗期和乳熟期时,全不防病的处理1下不同品种的病情指数高于其他3个处理,防治纹枯病的处理2和处理4的病情指数低于不防治纹枯病的处理1和处理3。在孕穗期时,辽粳912在处理3下的纹枯病病情指数为0.69,较处理1降低0.02,而比处理2增加0.69;铁粳7在处理3下的病情指数为0.89,较处理1降低0.05,而比处理2增加0.54;福星628在处理3下的纹枯病病情指数为0.68,较处理1降低0.01,而比处理2增加0.52。在乳熟期时,辽粳912在处理3下的纹枯病病情指数为1.79,较处理1降低0.02,而比处理2增加1.43;铁粳7在处理3下的病情指数为2.71,较处理1降低0.06,而比处理2增加1.56;福星628在处理3下的病情指数为1.68,较处理1降低0.40,而比处理2增加1.07。

2.2 稻曲病发生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辽粳912的稻曲病穴发病率不受各处理的影响,而不防稻曲病的处理4穗发病率最高为0.36%,结实减退率以防治稻曲病的处理2和3较低;铁粳7号在全防治的处理2时,稻曲病未发生,而不防稻曲病的处理4其穴发病率最高为10%,穗发病率最高为0.74%,结实减退率则以都不防治的处理1最高为65.47%;福星628在处理2和3下,其稻曲病穴和穗发生率都为0,而在不防稻曲病的处理1和4下,穴发病率都为6.67%,穗发病率以处理1达最高为0.9%,而同时不防任何病害的处理1其结实减退率也达最高为21.49%。

2.3 产量损失率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辽粳912的产量以处理2最高为602.5 kg・667m-2,较其他处理增加0.67%~3.38%,其中以处理3的产量损失率最高为3.38%;铁粳7号的产量以处理2最高为542.7 kg・667m-2,较其他处理增加0.11%~4.24%,其中以处理1的产量损失率最高为4.24%;福星628的产量以处理2最高为666.72 kg・667m-2,较其他各处理增加7.95%~10.37%,其中以处理1的产量损失率最高为10.37%。

3 结 论

(1)总体来看,以全防病处理的产量作为对照,产量损失率表现为全不防病>不防纹枯病>不防稻曲病,分别为5.53%,5.11%,2.79%。可见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是农户防治意识差,在生产田中很少进行防治,因此,要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宣传和指导。

(2)分蘖期时,纹枯病防治与否都没有发生危害,在孕穗期和乳熟期时,防治纹枯病有助于降低纹枯病的病情指数。未防治纹枯病的辽粳912、铁粳7和福星628产量损失均较大,分别为3.38%,4.00%和7.95%,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

(3)在不防治稻曲病的处理下各品种穴发病率、穗发病率、结实减退率及产量损失率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稻曲病易感品种福星628产量损失率最大为7.59%,而辽粳912和铁粳7两个品种在防与不防处理下效果不明显,产量损失率仅为0.67%和0.11%,因此,在生产中应该重点对福星628进行稻曲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孙永军,施保国.淮安市“水稻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80-81.

[2] 李成文,谭万忠,欧增奇,等.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时间动态模拟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3) :85-89.

[3] 刘赵康,陈方景,吴林松,等. 三唑井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50-51.

[4] 孟德超,纪明山.辽宁地区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 2009(4):79-81.

[5]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46-248.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3篇

1、危害特点

1.1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

1.2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

2、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2.1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2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2.3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

3、防治工作不到位

3.1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 (1)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2)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3.2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3.3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3.4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5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4、防治措施

4.1加强水稻栽培管理

4.1.1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4.1.2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4.1.3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4.2狠抓药剂防治

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4.2.1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2.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4.3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在陕南稻区的发展历史较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日益加重,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病株率15%~40%,减产10%~30%;严重者病株率达50%~100%,减产50%以上,出现不能抽穗和植株腐烂等情况。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稳产高产,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1]。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2发生特点

2.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2]。

2.2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2.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2.4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3.1农业措施

3.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3]。

3.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3.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3.2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4]。

4参考文献

[1]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2]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水稻纹枯病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