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次见面

初次见面

初次见面范文第1篇

在出门前,我老妈就特别提醒我要带伞,说今天会下雨,可我偏不听。哎!看来,他们是肯定不会来接我的了。

我下了楼,空旷的校园里,似乎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我干脆就豁出去了。直接就往雨里冲。顿时,似乎听到身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一位新来的男生。

“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我还没来得及反映。

“是不是……没带伞啊?”

我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有问题。素不相识的他居然会对我说出这样的话。而且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好像心跳的特别的快。

回答到:“恩”。

他接着说:“要是不介意,我们……共用一把伞,你看怎么样?”

啊!我一听愣住了。我一向就害怕和人交往,更何况他是位男生。而且,要是被那些无聊的长辈发现,那还了得。再加上添油加醋的老师,那我就真的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但是人家的一片好心,我又不好意思拒绝。无奈,我就只有答应了。

不知道为什么,天气总要和我作对。一路上雨越下越大了,丝毫没有要减弱的迹象。在雨中漫步的我们,谁也没有看着谁,而且保持着间隔。他那把高贵而又小巧的伞,根本无法容纳我们两个人,我们的衣服早已湿透了。可是,他仍然把他那伞大部分的空间给予了我。可是我看着他那娇小的身躯,似乎已经挺不住大雨的侵袭,再加上凛冽的寒风,我真害怕他会就这样倒下……

终于,到了我家门口前的那条小路。他开了口,有气无力的说到:“你回家把,明天见。”我仍然不敢正眼的去看他,只对他说:“恩,再见。”接着,我顶着大雨冲进了家里。

进了家门,对着正在煮饭的妈妈说了一句我回来后,就冲上二楼自己的房间。靠着门,站了很久,整个思绪里,不知道为什么,都想着他。想着想着,我走到了窗前,眺望着楼下。忽然,我隐约看到一个人仿佛躺在了门前的那条小路上,我起初认为应该不是他。但是,当我仔细往他身边一看,一件似曾相识的伞,大吃一惊。马上冲下楼。但是我又害怕妈妈发现。

就说:

“妈,我们家外面有人晕倒了,你快去救他啊。”

而我则是拼命的冲到门外。眼前的他,真是难以形容。他脸惨白,犹如一张白纸。我抱起他的头,喊着:“你没事吧,你不要吓我啊?”而在我怀里的他,依然一动不动。就在这时候,妈妈已经打着伞从家里出来说:

“我刚打了120,救护车很快就来了。”

初次见面范文第2篇

来自加拿大的汉森・斯密斯先生,在中国经商多年,对跨文化交往感触颇多。在一次商展上,他结识了中国的A先生。之后双方通过电子邮件不断沟通,渐渐认为双方在生意上合作的可能性很大,于是约定了正式会晤时间。就汉森而言,这次会晤只是初步接触,对于生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汉森还是非常重视,事前做了充分准备。到了会晤的时间,A先生竟迟到了近一个小时,并对汉森解释说“我迟到了,是因为刚才在会晤一位重要的商业客户。”不但如此,会晤中A先生频频接听手机和查看从不间断地的短信,似乎每个一电话和短信都那么重要。

双方会晤结束后, A先生对于会晤很满意,认为自己一定给汉森留下了深刻印象。试想,自己是如此敬业、业务如此繁忙,又有众多生意和重要客户,汉森能不愿意与我做合作吗?而汉森对会晤的印象却恰恰相反,A先生不能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处理事务优先顺序的能力;并且不尊重别人和别人的时间,缺乏做人基本的礼貌。汉森认为,这样的人不值得合作,从此再没有和A先生联系。

看似一次简单的初次会晤,却体现出中西双方对于礼貌如此不同的认识。哈佛大学、卡内基基金会和斯坦福大学曾经分别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85%取决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而只有15%取决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中西方与人交往的技能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正面积极的第一印象,能为双方进一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负面消极的第一印象,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代价去改变。

在初次与人接触中,礼仪和礼貌在判断对方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大家所知,中西方文化中,即有相同和相近的礼仪礼貌,又有截然不同的礼仪礼貌。那么在中西方交往中,从礼仪礼貌的角度上,如何给对方留下正面积极的第一印象呢?

笑一定要“露齿”

使用英文表达“你好、很高兴见到你”的方式很多,如“How are you (doing) ?Nice to meet you.”等。第一次与外宾见面时,当对方问候我们“你好”时,礼貌的回答是“我很好(I am fine.)、好极了(Great!)”,这是对方所希望听到的回答。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第一次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对方“我感觉不好,因为我外公正在医院做手术,而我家里的水管子又漏了”,因为外宾既不是我们的医生、也不是我们的水管工。

伴以热情问候的同时,如果我们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对方无疑会感到我们的真诚友好和礼貌。我们有不少中国人,愿意用喜怒不行于色的表情,来表示自己与他人交往时,认真和严肃的态度。但是,对于北美人士而言,面无表情地与人交流,却是结束一次无聊谈话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比较无理的一种方法。在北美人看来,一个人过于严肃、不懂得幽默,有时是刻板无能和不自信的表示。除非万不得已,谁又总愿意和一张哭丧的脸打交道呢?另外在美国和加拿大,可能是因为看牙医的费用实在太贵了,而且不在一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需要自己掏腰包。美国人大概认为:既然花了很多钱在自己牙齿上,一定要想办法让别人都看到才行,因此他们“笑一定要露齿”。

习惯主动的自我介绍

在与外宾的交往中,学会和习惯主动的自我介绍非常重要。很多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不习惯于主动自我介绍,认为需要等到对方问到自己时再讲话,这样才是礼貌的体现。但对于北美人来说,你不主动介绍自己,往往会让他误认为,你没有交往的意向,或者你没有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交往的结果,则会如你当初的设想相反:你认为自己文质彬彬而且有礼貌,而外宾却误以为你对于与他们交往根本没有兴趣!如果你没有交往的意向,对方决不会“强迫”你讲话;没有交往的能力,自然不会给对方留下什么好印象。所以初次见面,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向外宾介绍你自己:“Hello, I am He Zhen from Cross Culture Company”。

保持目光接触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华人,讲话时低头或者盯着其它方向看,就是不看着对方。我能理解,根据中华文化,一些中国人认为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表示;也有的人是因为正在想英语句型、语法和发音。但是在外宾看来,说话时不看着对方,要么是对于谈话没兴趣、要么是躲躲闪闪在说谎。等到某些人苦思冥想出来适当的英语句型和语法时,个人休养差一些的外宾,恐怕早已经气得走掉了。所以,交流时一定要保持与对方的目光接触。

握手力度表明自信力度

握手一定要坚定有力,即a firm handshake。如果仅仅是软软的一握,我们华人可能认为礼貌而友好,但是北美人却称之为“死鱼”,认为该人缺乏自信心或者没有与人交往的兴趣。因此,和北美人士握手一定要坚定有力,就好像对方刚刚决定赠送给你100万美元,而你正握住他的手表示感谢一样;或者握手的力度,如同你在公共汽车上抓到了一个小偷的手,他的手伸进了你的腰包!

适当的话题

很多话题在中西方交往中,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话题,包括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言碎语,或者问询对方年龄、收入、体重(没错,无论对方多么肥胖,也没有向你我报告体重的义务!)、等话题,被绝大多数西方人士视为个人隐私,交流中一般不易涉及,除非对方主动谈论。

除了避免不适当的话题外,我们还应该多向对方正面介绍自己和自己的组织,例如,已取得的业绩和优势等。长时间地沉默不语,北美的很多人士甚至会误以为,是因为我们对于和他们交流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初次见面,既要避免不适当的话题,同时,又要主动地谈论积极的话题,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强项。你不但需要礼貌地关照对方,也需要关照自己,这样才能给方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便于日后的进一步交往。

正确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传达我们内心中真正的想法。实践中,很多来自北美的外国人,抱怨一些中国人口是心非,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中国人不诚实,而是因为对于身体语言的失误。正如我们在开始的案例中介绍的,A先生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每天非常忙碌,总是在接听手机――开会在打电话、走路在打电话、吃饭在打电话,甚至就连上厕所也在打电话!A先生认为,在第一次与汉森见面时,他忙碌的电话,说明了他的能力。但是,汉森却认为A先生频频接听电话的身体语言,是对于自己不够尊重。正确而礼貌的做法是,与人交往时,除了见面主动问候、微笑、自我介绍、目光接触及合适的话题和身体语言之外,我们无论是与外宾还是内宾交往,都要一心做一事,专注于对方,不可以一心二用。因为你我与人交往时的态度,比我们讲的言词更重要。

不同于北美的欧洲人

当我们与欧洲人第一次交往时,会发现一些与北美人不完全相同的礼仪和礼貌方面的习惯。

比如,英国人一般比北美人更讲究礼仪礼貌,要求双方更为正式和规范的称呼(如先生、女士,而不是北美人喜爱的直呼其名)、得体的用词用语和身体语言、较为正式着装等等。相比而言,北美人则更加放松和随意。

初次见面范文第3篇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交谈才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我的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初次见面范文第4篇

双方父母见面怎么称呼,其实自然就好,保证双方父母见面的时候自然的,要怎么秒呼这个就要根据当地习俗来定的,有喊亲家的,也有一些人喊哥,这样给人感觉也是蛮亲切地,但是要让双方父母先了解一下年龄,像喊老哥,老弟,亲家这些都是不错的叫法,总而言之,自然就好。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初次见面范文第5篇

我性格内向,没有太多朋友。直到她来了……

她叫凯丝,是从外国学校转过来的,她的头发是金色的,绑着两个双马尾,蓝色的眼眸,她很美,像一个天使。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老师见我位置空着,于是,让她坐我旁边。她对我说;“我叫凯丝,你叫什么?”她银铃般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我红着脸小声说道;“筱柔。”她看了看我说:“呵呵,好好听的名字,跟你的面貌很像,因为你很可爱。”我听到这句话脸更红了,便哭了起来。她问;“你怎么了?我刚才说的话,你不喜欢听么?”我哭着回答;“不是,我第一次听同学说我可爱,于是高兴地忍不住。”“叮铃铃铃”下课了,就当她准备回答我的话时,有几位女孩把她叫了过去。呢些女孩在说我的坏话,凯丝大声骂道;“不允许,你说我朋友的坏话,你要是再说,我可就不客气了。”她的话把我感动了……

后续……想不起来了。

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