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范文第1篇

罗芳小学

六一

汪荣杰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我观看了关于云南旱灾的纪录片,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感触很深。

当我看了云南遭受百年不遇严重旱灾的消息后,心里非常着急和难过,看着图片上那干裂的土地,灾区人民干渴的嘴唇和哭泣的眼睛,看到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因为没水喝,只能到几十里外的小河里去挑浑浊的水来解渴,看着图片上大大小小的河流,古井干涩见底,露出了巴掌大的裂缝,这些裂缝直径长一米多深,有的裂缝里面还有一条条的小鱼,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热泪盈眶。

为了让灾区人民能够有水喝,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们国家的送水车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还有专门的飞机,为他们进行人工降雨,为他们送上了干净的水资源,有的学校还组织同学进行捐物活动,有的同学把家里的矿泉水捐给了灾区人民,有的同学把家里的蔬菜水果也捐献了出来,大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云南旱灾范文第2篇

民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抗旱救灾之歌。

一、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开展好抗旱救灾总动员

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切实把抗旱工作摆到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会上,局长何永康同志传达了县委、政府对抗旱救灾的相关要求,他指出:自去年入秋以来,我省正遭遇10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且旱情仍呈迅速蔓延和日益加重的趋势,已严重影响农村群众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部分地区已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抗旱形势异常严峻。希望党员干部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为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渡过难关。责任明确、抓好落实,成立了抗旱救灾服务队

为认真做好抗旱工作,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成立了抗旱救灾服务队。形成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齐心协力配合抓抗旱的工作格局。服务队遵循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及时了解旱情,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努力提高抗旱救灾处置能力,根据旱情发展态势,抗旱救灾服务队要适时召开会议,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落实各项抗旱救灾应急措施,协调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服务队要保障财政新农村联系点、扶贫点的生活用水安全,力争抗旱工作发挥最佳效果。

二、统一思想、把握重点,确保抗旱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旱情呈迅速蔓延和日益加重趋势,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抗旱救灾正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盼,努力抓好各个方面的抗旱救灾工作。一是及时拨付抗旱救灾资金。灾情发生后,晋宁县财政局及时足额拨付抗旱救灾资金。二是坚持每周一次的防火点督查制度。每周由局领导带头,到晋宁县财政局联系的夕阳绿溪、田房两个村委会进行督查,并给他们带去饮用水,让村委会和防火值班员感受到党的关心和集体的关心。

三、领导带头、全面动员,积极为灾区捐款捐水

云南旱灾范文第3篇

灾情牵动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深入云南抗旱救灾第一线考察。走进麦田,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麦察看。由于持续8个月的干旱,大麦只长了不到一尺高,麦穗干瘪。他又抓起地里的土块,用手掰了掰,基本没有水分。眉头紧锁。神情凝重。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优先解决民众饮水问题,不仅要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面对龟裂的土地、干涸的水库、绝收的庄稼、焦急的农民,以及还可能持续的干旱灾害,如是表示。

河水干涸、田地开裂、饮水困难、小春绝收,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正袭击着中国西南各省区。持续的旱情,让这个本该万物复苏的季节只剩下一片枯黄。

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云南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11.5毫米,比历史同期平均偏少29%,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的最少记录。自去年九月起,近七个月的时间里,除小范围降雨外,云南大部分地区未出现过明显降水,平均最高气温24.0℃,与多年同期相比,偏高1.7℃,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

数百万民众饮水困难,近九成农作物受灾,火灾频发,澜沧江国际航运暂停、城市洗车场关闭、部分企业断电,物价随之上涨,灾情统计不断被刷新,世纪旱灾正袭卷着整个云岭大地,农民在一片枯黄中无奈“闲”下来。

云岭大地一片枯黄

已经记不清这是连续第几个晴天,高原的烈日在今年春天显得格外炙热,没有雨水的滋润让阳光所到之处看不出一丝春天的气息,张小飞坐在村口看着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枯黄。

张小飞是云南省富源县小羊场村的农民。今年64岁。这个位于滇黔交界的村子是云南省受旱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张小飞说:“连续七八个月的干旱,是我活了那么多年还没见过的。”

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张小飞所在的小羊场村就没有下过一场雨,这对于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来说,已经隐隐感到不安。由于土地开裂,今年小春作物根本无法入地播种,原本就“靠天吃饭”的张小飞不知所措,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无所事事。确实,第一次见到张小飞时,他与同村的几位老人坐在村口,捧着水烟筒,他们不聊家事,偶尔抬头看看天,像是在等待什么。

村里现在只剩下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其他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农活干不了了,等于要了我们农民的命,为了活命,主要劳动力必须出去打工,这样还能为我们省下一点水和粮食。”张小飞一脸愁苦地说。

原本500多人的村子,现在就剩下2 00多人,整个村子也十分“宁静”。生活变得十分“清闲”。“每天起床先是到村民供水点取一桶水回家,然后简单吃点饭,其余时间就是坐在村口发呆或回家睡觉。”这个以往被看作享受的事情,现在从张小飞口中说来却是那样无奈。

这个供水点其实就是政府临时为解决灾区民众饮水,所设置的两个大型水容器。然后开槽埋管,从几公里以外的水源地引水注入,这也是小羊场几百名村民目前维持生活的唯一水源。

当地政府为了保障这个供水点水量足够,每日还派出贴有“抗旱救灾”标志的运水车向村子送水。而就在离小羊场村不远的富村镇,为了维持秩序,政府开始向民众发放水票,每人都必须凭票领水。

目前,张小飞家里每天能得到政府供应的2.5公斤水。张小飞说,“这点水首先是满足做饭、饮用,然后是几天洗一次脸、脚,而洗脸洗脚的水又留下来喂养牲畜”。提到吃饭,张小飞更是一脸辛酸:“我们这儿基本没粮食了,每天都是用玉米磨成粉,掺到大米饭里一起蒸,然后煮一个土豆汤,两个小孙子一到吃饭就发脾气,但是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饭菜恐怕都没有了。”

其实,张小飞几乎是目前云南干旱灾区民众生活的缩影。最新统计显示,此次旱灾已造成云南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个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86%以上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或超200亿元人民币:干旱受灾人数接近800万人;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成灾面积1399.9万亩、报废面积509.88万亩。随着灾情的持续,各项统计数字每天都在上升。

人背马驮 水比油贵

在云南富源县的黑泥潭村,张军舟老人正在用马运水。他说。自己刚从几公里外的水源拉水回来,每天要去一次,因为沿途都是陡峭的山坡,每次拉水都得花4到5个小时。

张军舟介绍,黑泥潭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地方,祖祖辈辈都是到几公里以外的河边背水回来喝,长此以往,在来回的路上形成了一条小马路。1963年,两个蓄水池在他们村里建成了,又从一个水源地将水引到了水池。全村人就靠着这两个蓄水池生活过来,大家都把它们看作是生命之源。

3月15日,黑龙潭村已经6个月无雨水。“生命之源”干了,村民用水告急,只能再次背起桶,像祖辈一样,沿着小马路到几公里外的河里背水,“就连7岁的孩子和70多岁的老人也去了,能背就背,背不动的赶着马去驮。”

张军舟说这让他想起了以前的大马帮,“以前是运茶赚钱,现在是背水救命。”

两个蓄水池已经见底几个月了,现在都成为孩子的娱乐场所。两个孩子还调皮地在池子中央撒尿,他们认为池子干了以后就没什么用了。

张军舟想得十分长远。他认为必须结束背水喝的历史。这也是他第一个同意在自家门口修建小水窖的初衷。富源县政府为了帮助黑泥潭村的灾民渡过难关,开始带领村民自发修建小水窖。

张军舟说,修水窖政府连同管道为每户补助4500元,水窖的规格也统一为20立方米的容量。“预计四月初就能全部修完,到时每家一个水窖,整个村子存水量应该比以前大得多。”

在云南寻甸县的猴子洞村,更出现了“水比油贵”的情况。据当地村民介绍,全村一家一户集资,从3公里外的水源点埋了一根水管采水,再经过三级泵站一级一级送达村里的小水窑。村民们日夜派人守班,电费、电机费、买水管费、抽水费、值班费等加在一起,到现在平均每户村民已花费了1200元人民币。“算下来,运送一吨水的成本比用一吨油还贵。”

正如国务院总理到云南省曲靖市干旱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所表示的,“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也多次强调,千方百计保证广大民众饮水问题。3月3日,云南政府部门召开抗旱救灾动员大会,除昆明主会场外,全省各市、州和129个县(市、区)均设立了分会场,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截至目前,云南省

已投入各级抗旱资金超过23亿元,组织1000多万人投入抗旱救灾。

另外,寻找新的水源成为解决饮水困难最直接的问题。3月16日,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队在干旱重灾区玉溪市峨山县高城村成功打出第一口深水井,井深150米,日出水量达500立方米,可解决当地12个村民小组和一所中学共4347人及大牲畜饮水困难。截止目前,全省已新打井400多口。

干旱引发的连锁效应

正当抗旱救灾保民生的战役打响之时,云南干旱引发连锁效应也正在显现。

每年三月正值春茶采摘高峰期,但今年云南大旱造成茶叶大幅减产。据云南省茶业办公室统计,截至目前,特大干旱已造成云南省近300万亩茶叶受灾,5万亩左右的茶树枯死。往年3月20日左右是春茶采摘的高峰期,但今年全省春茶采摘的时间都将推迟。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新出的普洱茶产品价格将平均上调30%,部分品牌最高提幅可达100%。

3月20日上午,首批从外省调配的蔬菜抵达昆明。此举旨在平抑因干旱造成的莱价上涨,满足市场需求。云南遭遇干旱后,大量的蔬菜产量减少,加上病虫的危害,云南菜价一直处于上涨。据悉,云南省范围内蔬菜价格涨幅达到39%。

作为中国主要鲜切花生产地,云南的花卉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中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呈贡斗南花卉市场,由于云南80%面积的花卉受灾,花卉产量较去年同期将减少一半,让云南鲜切花在销售淡季涨价,价格直线飙升。

此外,天然橡胶、咖啡、蔗糖等云南支柱经济农业也因为持续干旱大幅减产。同时,云南也是这几项产业的中国主产区之一,由于干旱带来减产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一路攀升,对下游产业影响正在显现。

云南旅游遭遇枯黄时节

连续干旱让云南旅游也遭遇了一次“枯黄”,对于云南这个中国旅游大省来说或将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日前,多个省份旅行社均透露组团赴滇旅游的人数下滑。

“去年同期从旅行社前往南方旅游的游客达1000人左右,今年只有600人,同比减少了40%”,这是河南省一家旅行社给出的数据。

在浙江宁波,也出现同样的现象。“现在丽江干旱而且局部地区还因干旱停电,我们一般建议客人选择其他线路出游”,浙江宁波五一旅行社总经理李浩民直言,云南一些以山水出名的旅游景点正不同程度地受到旱情影响,往年宁波当地很火的云南游,正在渐渐失去吸引力。

李浩民介绍说,云南一直是宁波人省外旅游的热门之选,而且价格也相对较低,往年这个时候宁波五一旅行社每周都要组织70至80人的旅行团去云南,不过今年肯定会受到影响。“具体的影响可能要到4月份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而在云南本地,部分受游客青睐的民族节日也受到旱情威胁。傣族泼水节能否如期举行就备受争议。此前,媒体报道称,4月将至,云南颇具影响力的民族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也就快到了,面对百年一遇的太早,今年的泼水节过是不过,成为政府难以抉择的问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刀林荫表示,“泼水节对于傣族的意义相当于春节,泼水节肯定是要过的,不可能因为干旱就取消,至于怎么过、用什么形式过则是另一回事。”

云南旱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南旱灾;农业;影响;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西南旱灾的损失结果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性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旱灾所带来的损失。

1西南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遭遇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个省耕地受旱面积643.6万hm2,作物受旱473.13万hm2, 1 805万人、1 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畜饮水困难

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云南省742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700多万人;贵州省受灾总人口1 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数为312.9万人;广西有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四川省受灾人数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人需救济;重庆有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目前的饮水困难。

1.2农业减产严重

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春播、春种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云南旱区逾200万hm2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贵州省的农作物受旱面积82.97万hm2,约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中重旱28.95万hm2,干枯11.83万hm2;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75.092万hm2,其中轻旱48.92万hm2,重旱23.90万hm2,干枯2.27万hm2;水田缺水15.18万hm2,旱地缺墒33.88万hm2,因旱灾而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四川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hm2,成灾面积24.8万hm2,绝收面积5.7万hm2;重庆市农作物受害18万hm2,其中重旱4.33万hm2、干枯6 000 hm2、水田缺水15.33万hm2、旱地缺墒10万hm2,42万头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1.3当地物价上涨

部分地区受干旱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大范围的减产,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旱灾既影响生活、生产,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多5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 ℃,升温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可以得出,气温变暖使云南的降雨减少,进而导致干旱。

2.2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在面临着这次特大旱灾时,西南地区抵御灾难的能力却远远不足。在对四川省凉山州的调查中发现,凉山共268座水库,但只有1座大型、1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库,目前凉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在攀枝花市的一些资料中显示,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 633万m3,比2009年同期减少3 268万m3,减少23.51%。攀枝花市仅有4座中型水库,由于该市地处山区,每个水利工程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其中一些水利工程长期处于病险状态,缺少及时的恢复修建。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大部分受灾地区都属于贫困地区,财政能力有限,自身无足够的财力修建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而国家在对这些老边少地区水利投入又不足,导致在旱灾面临时,这些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抗旱作用。

2.3防范意识淡薄

早在2005年,云南就遭遇了此前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那时因旱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2亿元、工业经济损失近80亿元。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处于老化失修、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地方群众和干部缺乏及时修理这些工程设施的防范意识[1]。水库的蓄水量在不断减少,如整个云南省水库蓄水量仅为11亿m3,不足常年的1/2。另外,灌溉利用率低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灌溉方式落后,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再加上土地瘠薄,导致水、土、肥流失严重。缺乏科学改造灌区节水方式的意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完善相应的设备,导致该区在面临灾难时力不从心。

3对策

3.1解决当前应急问题

一是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对旱区的缺水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2],尽可能多引、多拦、多蓄水。严重缺水的地方,要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去打井找水并配合组织运水、送水,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扎实做好春耕备耕。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应采取有效措施,从春耕备耕做起,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努力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的影响。加大春季田间管理的力度,落实越冬作物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宣传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努力扩大春播面积,努力夺取农业丰收。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受灾较轻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受灾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改种。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持续的干旱使旱区的森林火险长时间处在高危险等级。一定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保证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政府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出现春夏粮荒和因旱致贫。西南旱区贫困面较大,有些地区一次旱灾就可以致贫。相关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旱田节水灌溉耗资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失去物质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旱区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的支持力度,加快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并且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抗旱救灾资金要落实到对灾区地区,起到实际的效果。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报和灾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粮食、商务部门要根据灾区市场变化,加强粮油等的调剂、调运,及时做好储备粮油、商品粮周转库存的出库,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生活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优先保证抗旱用电、用油;铁路、交通等部门要优先保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运输;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3-4]。同时,各受灾地区更要自力更生,继续增加抗旱投入,细化各项抗旱救灾的方案和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3.3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受灾地区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灾仍然列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原因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要吸取先前的教训,下定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与水窖统筹考虑。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时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5]:一是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用水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有好处。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这次旱灾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要优先安排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三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全方位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鼓励农民发展集雨节灌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3.4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面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意识,缺乏正视灾害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随之扩大。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克服侥幸心理,树立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思想,随时准备应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同时面对灾害发生,要建立起一支能够迅速正确决策、迅速调集各方力量、迅速调动各方物资的抗灾救灾机构。二是政府要有预防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积极领导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评估。对于旱灾来说,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同时开展对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进行监测,加强乡镇雨量站的降雨监测,增加各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灾情调查和普查,开展科研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抗灾救灾服务。三是在预防旱灾可能发生的同事,政府要提前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水源。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培养民众的抗灾能力。4参考文献

[1] 徐雪高,沈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现状、成因及应对机制[J].天府新论,2010(1):62-66.

[2] 付林,周晶晶.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10(2):24-25.

[3] 赵庆昱,杜菲,王宇.林甸县旱灾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3):250-251.

云南旱灾范文第5篇

自2009年秋季以来至2010年6月,云南省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严重干旱灾害,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历史罕见。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下旬旱情最重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196.1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了48%,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少记录;全省平均最高气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高2.4℃,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蒸发量比多年同期增大12%;全省125个气象监测站有120个站出现重旱等级以上干旱,且111个站达到了特旱等级。此次特大旱灾共造成2700多万人受灾,800多万人需要救助,近1000万人、2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744条中小河流断流、564座小型水库和7599个小坝塘干涸;农作物受灾4740多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90%,小春粮食减产100余万吨,全省因灾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到1500亿元左右。面对前所未有的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将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把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工作重点,把最大限度减小灾害损失作为重要目标,把巩固经济发展企稳回升势头作为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超常规的抗旱措施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打响了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旱救灾攻坚战和持久战。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抗灾,全省没有出现一个人因旱喝不上水、没有出现一户群众因灾吃不上饭、没有出现灾民逃荒要饭和人心恐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旱之年保持了企稳回升的好势头。预计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可保持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在连续七年增产的基础上,2010年将与去年产量持平或略有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目标,抗击百年大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回顾艰难的抗旱历程,我们痛定思痛、思绪万千;总结弥贵的成功经验,我们心潮澎湃、倍感欣慰。这些用艰辛与汗水甚至用生命而取得的有益启示,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刻体会。

(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增强灾害风险意识,在罕见的灾害面前,加强领导、超前部署、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是战胜特大旱灾的坚强保证。在罕见的灾害面前,是挺身而出、直面抗灾还是等待观望、左顾右盼,是对各级党政组织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排忧的实践标准、服务宗旨的一次检验。特大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总理、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亲临云南省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气象局、国家减灾委、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部门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受旱严重地区指导和帮助抗旱救灾工作。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加强领导、靠前指挥,2009年10月旱情初现时就及时研究部署抗旱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进一步地实化政策、细化措施,并紧急安排2000万元资金作为增加蓄水的油费、电费补助,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提前抽水、蓄水、引水、提水、拦水,在各州市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新增加了3亿多立方米库塘蓄水,有效地提高了抗旱水源供给能力。随着旱情持续发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白恩培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相关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迅速对全省抗旱救灾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并先后多次到抗旱救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先后及时启动省级Ⅱ级和Ⅰ级抗旱应急响应,成立抗旱救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省内外各方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专题汇报请示,多次发出抗旱紧急通知,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抗旱救灾工作。在旱情较为严重的时刻,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抗旱救灾万人动员大会,秦光荣省长亲自进行广泛动员、周密部署。抗旱期间,省级累计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电视电话会议等20多次会议进行紧急动员、部署和安排;派出16个督查组,对各州市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工作和措施扎实推进、落到实处,做到旱情一日不除、督查一日不止;省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先后组织了200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督促指导抗旱救灾;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积极行动、狠抓落实,认真组织群众开展扎实有效的抗旱减灾、生产自救和稳定民心等工作,把抗旱救灾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正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领导有方、才在全社会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奋力抗灾的良好局面,才为夺得抗击特大干旱全面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各级干部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与灾区群众并肩战斗是赢得广大群众支持理解和广泛参与的重要前提。特大干旱导致许多边远山区群众饮水告急,很多地方出现了靠车拉马驮和男女老少背水提水“找水喝”的状况,饮水困难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为民排忧解难。在旱情严重的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靠前指挥,划片包干,驻点蹲守,责任到人,采取广辟抗旱水源、兴建应急工程、为受灾群众无偿送水等一切办法、措施,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饮水困难,确保人饮解困工作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以实际行动升华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彰显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面对日益严重的饮水紧张状况,先后投入10.36亿元资金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共出动1666万次车辆为灾区群众拉水送水,每天有近百万辆畜力车拉水抗旱,有效解决了960多万人、22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确保了大旱之年全省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针对严峻的春耕生产形势,投入农业抗旱救灾资金6.37亿元,筹措调运籽种5万吨、化肥240万吨、农膜6万吨、农药2万吨,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供应,并想方设法抢抓节令、调整结构、改种补种。面对旱情严重、作物减产、农民减收的客观状况,中共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实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增加培训资金、拓宽转移渠道、加大转移力度,全年新增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120万人,比上年增长两倍多。在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下,累计安排资金2.6亿元,出动专业半专业扑火队2万余支、62万人,消除火灾隐患7000多处,扑灭森林火灾578起,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98.5%,真正做到了以最严的措施防火、以最快的速度灭火、以最小的损失护林,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森林火灾次数和损失。同时,投入生活救助资金近10亿元,分别采取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动用储备粮食等措施,以孤寡老人、残疾人、五保户、特困家庭、低保对象为重点,及时发放救灾款物,发放粮食近5万吨,救助困难群众近1000万人,有效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正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极大地增强了灾区群众团结奋斗、战胜困难、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生产自救的豪迈气概,广大群众竭尽全力、起早贪黑、抗灾自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为抗旱救灾注入了不竭动力、凝聚了强大合力、形成了浓厚氛围。

(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财力重点突破,支持灾区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帮助群众是打赢抗旱救灾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最大限度增加投入作为抗旱救灾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投入、引导社会各界捐赠等多种渠道,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全省累计筹集抗旱救灾资金38.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1.56亿元,省级财政安排7.6亿元,各州、市、县(市、区)财政安排7.73亿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11.57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切实加强资金调度,加快拨付进度,做到能预拨的就预拨,能直接下拨的直接下拨,能减少程序的减少程序,使基层和群众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得到资金支持,迅速组织抗旱生产,确保各项抗旱措施能够尽快落到实处、尽早发挥效益;整个抗旱救灾累计投入6929眼机电井、9277处泵站、57万台(套)抗旱机动设备,出动机动运水车辆40万辆(次),实施人工增雨6459点次,累计用电7988万度、用油14099吨。调集民力、集中财力、多措并举、为民解忧,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夺取抗旱救灾胜利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和重要的物质支撑。

(四)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坚持顺天行事、发扬求实精神、致力生产自救、切实推进科学救灾的思路转变是战胜特大旱灾的有力举措。面对罕见的特大干旱和日益紧迫的栽种节令及水源短缺等客观实际,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抗旱、顺天行事,按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让各类农作物尽量在最佳节令栽种。针对水源持续减少与各方面用水需求增多的矛盾,通过改善传统灌溉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等科学措施,提高用水效益;积极向农民传授水稻旱育稀植、免耕抛秧和玉米地膜覆盖、科学节约用水等实用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减少灾害损失,全省小春粮食减产量同最初预计相比挽回了10个百分点左右的损失。为应对干旱影响、节令推迟,全省集中开展玉米育苗、水稻育秧面积达148万亩,有效避免了节令和灾害的影响。为确保粮食生产计划完成,省级新增3亿元科技增粮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抗旱浇灌、改种补种、地膜和秸秆覆盖、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等科技增粮措施,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00个、比上年增加350个,辐射带动3000万亩;建设粮食作物万亩间套种示范片120个,辐射带动4000万亩、比上年增1800万亩,其中烟地、蔗田、果园、桑园、菜园等套种就达到589万亩;推广地膜玉米面积1006万亩、比上年增300余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0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600多万亩,良种推广4000万亩、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其中水改旱达到275万亩;种植晚秋作物1000万亩、比上年增500万亩。正是粮食生产投入成倍增加、科技增粮措施力度空前、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加之作物生长期间受雨水均匀、地温和气温较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使云南省粮食丰产丰收,农产品供应充足、量增价扬,整个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发挥媒体作用,注重舆论引导,通过真实、客观、及时的宣传报道教育、引导、发动群众是战胜特大旱灾的重要因素。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发生后,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正确把握抗旱救灾宣传报道的主旋律,按照“真实、客观、及时、鼓劲、加油、引导”的基本原则,积极组织协调省内外媒体广泛参与我省抗旱救灾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主动营造新闻焦点,形成了全社会了解灾情、关注灾区、帮助灾民的良好氛围。我省多次组织召开新闻会及时通报最新旱情、抗旱资金使用等热点问题,并邀请气象、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国土等部门专家就网民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积极引导网络和媒体向国内外客观真实报道抗旱救灾有关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近50家中央和省外媒体与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等省级和地方主流媒体纷纷派出报道组,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翻山越岭,深入灾区一线深度报道我省灾情,向国内外广泛宣传我省抗旱救灾的积极行动和明显成效;云南电视合中央和省外媒体,在北京举办了“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大型公益晚会,筹集到了1亿多元资金支持我省抗旱救灾。随着抗旱的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新闻办等部门及时协调组织中央和省外媒体采取卫星直播、连线报道、新闻特写、综合新闻、专题栏目等形式,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调查》《面对面》《东方时空》《凤凰资讯》等重要栏目,对云南省抗旱救灾进行广泛、深入和不间断地宣传报道。新闻宣传的高效有序组织和众多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为社会各界关注了解云南旱情,支持云南抗旱救灾,鼓舞全省人民战胜旱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催人奋进的抗灾场景。

(六)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社会各界为灾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物质帮助与道义支持是战胜特大旱灾的必要条件。在云南省抗旱救灾最关键、最困难、最紧迫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成为我们战胜旱魔的强大后盾;中央有关部委的帮助指导,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无私帮助;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兄弟省市,在捐资捐物的同时,积极对口支援云南省打井找水、为民解渴。、武警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大力开展献爱心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灾区群众捐钱、送水、送粮,给水团、空军等部队发挥专业优势,远道驰援,为灾区群众打井找水、实施人工降雨,给予了我们真心关爱和真情援助。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抗旱救灾动员大会上,共收到捐赠资金3亿多元,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省烟草专卖局分别捐款5000万元;全省共产党员特别捐赠近3亿元;各州市党委政府也紧急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抗旱救灾,其中曲靖市共接收到捐赠资金7000多万元;曹德旺先生和曹晖先生以个人名义向云南灾区贫困家庭捐赠善款7000万元;社会各界、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密切关注我省旱灾,纷纷解囊相助、捐款捐物,切实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燃眉之急,共同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难、负重前行、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团结抗灾的壮丽画卷。截至目前,全省接收社会各界抗旱救灾捐赠达11.5亿元,占全省抗旱救灾资金的近1/3。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对于云南省夺取抗旱救灾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罕见的特大旱灾、罕见的减灾行动、罕见的资金投入、罕见的各方支持,使云南在特大旱灾面前又一次战胜了灾害,赢得了胜利。据初步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7000亿元,比上年增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可达5600亿元,比上年增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达8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10%以上;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5.2%和5%左右,粮食生产可达1650万吨左右,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仍比上年增长两位数以上;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供给充足,肉类总产可突破450万吨、比上年增5%,蔬菜产量可达1300万吨、比上年增5%,烟草产量可达95万吨、比上年增长4%,花卉、茶叶、甘蔗、水果和水产品、禽蛋等农产品的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纵观2010年的抗旱救灾,经验弥足珍贵;把脉2010年的农业生产形势,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未来的建设发展,我们既充满信心又喜忧参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发展既处于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协调,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仍较突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比较低下。可以说,在全省今后发展的历程中,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既是影响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硬伤,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建设和改善群众生活的突出软肋,更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的明显短板,加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现象增多,旱灾频率加剧增强,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加强抗旱减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成为我省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更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充分汲取这次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的启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水利建设的战略部署,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切实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基础牢牢地扎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把握趋势、痛定思痛,充分认识发展水利、应对灾害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这次特大干旱,虽然是极端气候原因造成的气候性缺水,但也充分暴露出我省工程性缺水突出、水利保障能力不强的严重问题。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洪旱灾害频繁仍然是各族人民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对云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实践证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将水利建设从“农业的命脉”提升到“国民经济的血液”的战略高度,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关注民生、为民排忧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千头万绪关注水利建设、千山万水选准发展模式、千辛万苦发展水利事业,以前所未有的措施和力度,持续深入掀起大干水利建设的热潮,切实缓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广大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和遇到特大干旱时“临渴掘井”、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努力提升抗御干旱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破解水利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让饱受干旱之苦的各族人民感到关怀、看到希望、得到实惠、解除“水荒”,不再让人民群众遭受缺水之困。可以说这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企盼和真诚期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工作中应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作出的政治承诺。

第二,强基固本、兴水润滇,努力加快重点骨干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步伐。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特别是近10年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为抗御今年的特大干旱发挥了关键作用。实践证明,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干水利建设的英明决策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云南省情、水情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善治滇者必治水”的治省方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在抗击特大干旱、高度关注民生的新形势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水利建设发展的热切期盼,决定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争取用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全面掀起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2010年至2015年,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左右,新开工建设2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建成2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完成国家规划内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规划外14件中型、252件小㈠型和500件小㈡型水库除险加固,比2009年新增蓄水库容30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35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由6%提高至9%,基本扭转我省供水保障水平低的被动局面,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基本解决全省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水源保障。

第三,突出重点、为民解渴,把解决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重点加快实施。虽然建国已经60余年,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云南省目前还有11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尚未完全解决,约30%的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加之云南大部分的城镇、山区都是靠单一水源点供水,防范突发性水危机能力较低,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更是如此,遇到大旱年景一旦水源干涸,临时寻找备用应急水源解决人饮问题十分困难。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关注社会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特殊的省情、水情,时刻警醒我们要把解决城乡群众饮水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第一位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以对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快中小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加快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每年新建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增加水源、增加水量,在大中小结合、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结合上下功夫、作文章。城镇供水要落实投资渠道,突出抓好水源建设、管网改造和延伸,提高供水保证率。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办法,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抓紧制定节约用水措施和供水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地下水资源勘察,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第四,关注生态、增加植被,努力提高水源涵养和生态改善水平。“穷山必有恶水,山清才能水秀;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必先兴林”,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实行兴林与治水相结合,有效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水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抓好“长治”、“珠治”工程,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西南诸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以九大高原湖泊和牛栏江等重要流域为重点,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做好大小河流水环境整治工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突出的水生态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旅游景观、饮用水源、水利灌溉、调节气候、水产养殖等功能。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建设森林云南,强化生态效益补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碳汇造林、公益林保护、农村环境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注重补植补造、促进植被恢复、遏制石漠化蔓延,确保“生态立省”、“森林云南”战略顺利实施;按每年不少于400万亩的速度,加快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切实改变云南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力争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产业培植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云南真正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举世闻名的绿色食品及林产业发展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