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范文第1篇

【片段一】听一听:轻松心境进入新课

(课前,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彩云之南》,优美歌声响起,精彩画面出现在屏幕上)

师:同学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挺熟悉的吧!

生(齐):《彩云之南》。(屏幕上出现《彩云之南》歌词)

师:这么动听的歌,这么迷人的景,你是否有点什么冲动呢?

生:我想去云南领略湛蓝的天,享受温柔的阳光。

生:去看玉龙雪山、秀色丽江。

生:去泸沽湖欣赏淳朴的民风,去蝴蝶泉边倾听流淌的歌声。

师:我也有强烈的欲望。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亲临云南“跑马节”,去倾听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声吧!

【赏析】《彩云之南》歌声响起,仿佛天边传来了天籁之音,极其优美的旋律、极其灵动的画面,无需更多导入新课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很快进入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这就是音乐神奇的魅力。张老师还顺此让学生说说对云南的向往,自然地引入到云南的“跑马节”,引入到和教材有关的云南的歌会,新课的导入显得自然流畅。

【片段二】唱一唱:浓厚兴趣体验细节

师:课文写了“山野对歌”这一场景,有谁了解“对歌”?

生:一男一女依次一人唱一句吧……

师:还是观摩一下再来说吧。(多媒体播放了一段)

生:老师,优美的旋律,我们也想唱一唱,可以吗?

(男女生按歌词跟着旋律唱,唱完有学生笑起来)

师:笑什么?(生再笑)

生:是情歌。

生:是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生:像是即兴问,即兴答,内容有点幽默。

生:问得巧妙,想难住对方,答者更需要有智慧。

生:这可能就是跑马节上特有的民族风情吧!

【赏析】课文共写了三个歌会活动的场面,而课题之中又有“歌会”两字,如果课堂上没有歌唱那是非常遗憾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体验。”张老师没有刻意从课文中把关于“对歌”的句子摘抄下来,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尝试“对歌”的模式。“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唱一唱点燃了学生爱生活、爱歌唱的火花,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教师敢于让学生实践,学生唱了,体验有了,感悟也有了,知道了“对歌”的具体内涵:对歌是男女一唱一和、即兴演唱的、充满智慧的情歌酬和,是摸得着、看得清、体会得到的。一个成功的课堂,一定是情感愉悦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

【片段三】赏一赏:愉悦体会用心回味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跑马节上的歌声,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再静下心来听一听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歌,体会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用心歌唱吧!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响起,生静静倾听)

云南的歌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歌舞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304和2015年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D201539的成果之一。

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概述

云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共有25个民族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了绚丽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宝库和民族艺术的海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歌舞,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是各少数民族人民抒发感情、休闲娱乐、自我欣赏和教育的文化工具,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民族心理。

1.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种类

云南所拥有的少数民族数量很多,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与内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根据少数民族的种类进行划分,可分为纳西族的热巴舞、阿哩哩,傈僳族的打歌舞、口弦,华坪傣族的孔雀舞,摩梭人的甲搓舞等。 另一种是根据舞蹈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狩猎类、祭祀类、图腾崇拜类舞蹈等。

1.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域偏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文化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自成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特色较为浓厚的地区和舞蹈发源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为商品的属性日益凸显,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逐步走出云南,同时,开始向消费文化转变,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甚至走向世界,在社会公共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具现代色彩。

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内涵和艺术特征

2.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内涵

2.1.1 抒发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云南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外在条件优良,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载歌载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热爱之情。因为地理环境优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植根于这里的花草丛林间,滋养伸展于优美秀丽的山川河泽中,从自然界自由生长的生物物种身上汲取灵感,创造了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生发于民族之魂、积淀于自然特性的传统舞蹈,反映了这一地域人类进化的轨迹。云南少数民族中,取法于自然、表达对自然热爱的歌舞,最突出的是傣族的孔雀舞和蝴蝶舞。孔雀舞是最能代表傣族人审美特征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从孔雀的形态和动作中受到启发,模拟孔雀的姿态,并进行夸张,编排了姿态优美、身段动人的孔雀舞,以单人、双人、群演等方式展现出来,一般在举行泼水节等节日庆典时才会表演,给人以柔美、妩媚而不失自然的欣赏美感。再看蝴蝶舞,它是傣族人向大自然学习的又一范例。表演时,舞者身披蝴蝶型的道具,模仿蝴蝶飞舞的状态而舞蹈,具有鲜明的舞蹈形式和特征,让人过目不忘。

2.1.2 表达对祖先神灵的崇敬感

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神灵的崇敬,在祭祀时都会用舞蹈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而云南地区因地域偏僻等原因,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来,演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例如,傈僳族的打歌舞,就是为了纪念保卫山寨的五个英雄而创造出来并世代流传的,具体的表演形式是跳舞者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吹葫芦笙,一边唱歌和跳舞,且以跳为主,并不停地变换节奏,展现了欢快动人的气氛。而该地区与祭祀有关的舞蹈,则是流传在元阳县的傣族村寨的“祭祀鼓舞”,这个舞蹈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女巫者在祭台上载歌载舞,观众们围坐于下方自由跳动,动作趋向简单和简练。而位于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则流行“跳龙舞”,该舞蹈以祭龙树作为活动的中心,女巫手中拿着羊皮单面鼓,男巫手中拿着带环的铁圈,在人群中领舞,其他人根据领舞人的节奏进行舞蹈的表演,或者两个人对跳,或者全体围成一个圆圈表演。对于舞蹈的动作没有过多的限制和要求,简单而步幅小,没有固定的队形和队列,一切随心舞动,双膝可以跟随步伐的前进有规律地颤动,可以任意变换跳舞的位置,但是整个场面却一直庄重热烈。

2.1.3 具有生活中隆重的仪式感

在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贫乏的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均将歌舞视为日常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将其作为生活中发生重大事项或者在重要节日必须参与的活动,纳西族的热巴舞便是这样。热巴舞虽然是纳西族人的民族舞蹈,却更多借鉴了藏族舞蹈的理念和形式,表演的形式为群体舞,男子手中持铜铃,女子手中持曲柄鼓,混杂在一起进行表演。与其他舞蹈类似,热巴舞因为参与的人数众多,也以广场舞的形式呈现,且节奏随着旋律的改变而变化,有时候铃鼓同响,一片昂扬向上的景象;有时候铃鼓低鸣,如风声呜咽倾诉。每当村寨有喜庆事宜,或者盛大的节日到来时,纳西族人便用热情奔放的热巴舞表达心中的仪式感与归属感。

2.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艺术特征

2.2.1 古老而质朴的曲调

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整体伴奏状况来看,出现最多的莫过于鼓。鼓是一种非常容易制作、简便易学、易携带的乐器,在日常的歌舞表演中,人们往往踏着敲鼓的节点,顺其自然地舞蹈,所形成的曲调简单而淳朴、真挚而自然,没有过多的声乐技巧与花哨的东西,古老而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2.2.2 原始而自然的动作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因起源于民间,植根于大自然的沃土中,所学习和借鉴的均为自然界的真实生物,因此,舞蹈动作往往源自心灵,发轫于自然,是对自然界生物最原始的模仿与借鉴,带有原生态的气息,真挚自然,丝毫不扭捏、做作,令人观后感觉发自真心,感人肺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舞蹈动作的自然性特征,还来源于人类体力劳动的原始动作,例如,在云南红河、元阳等地流传的“落作舞”,则是吸收和模拟了日常生产劳动中的“打荞麦”,从而形成一些特定的动作,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自然生发而有意趣。

2.2.3 热情而奔放的情感

少数民族人民在创造本民族歌舞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最强烈的审美娱乐感,他们将全部的情绪和感情都投入其中,展现出一种热情而奔放的情感,这是发自内心、发自心灵的热爱,从而使得民族舞蹈能够保存、流传至今。摩梭人的甲搓舞,则是为了纪念先人预防外族侵犯的舞蹈形式,主要表现为全村或者部落的人都聚集在广场上,燃起熊熊大火,围着火堆呐喊跺脚,制造浩大的声势,以威震敌人。而该舞蹈演变至今天,则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性舞蹈,多被运用于庆祝节日、向神灵祈祷等情景和气氛中,该舞蹈的舞姿粗犷,节奏明快,蕴含着强烈的情绪情感,让人看后感觉酣畅淋漓,禁不住想要参与其中。

2.2.4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因发自内心,源于生活,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才能够流传千年而保持原有的艺术样式。他们的舞蹈之中,有着最原始的天然生命力,是历经岁月的磨砺而流传下来的。而少数民族舞蹈图腾自远古时期出现以来,就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3.1 反映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衔接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是古人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往往带有想象与虚构的成分,而现代社会的公共艺术是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并让人观看的外在形式,务必要通过直接、明确的画面或语言表现出来,而将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特色与元素融入其中,则是将人类的理想与现实进行有效地衔接与融合。

3.2 有助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公共艺术,指在公共场所被运用和展示的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艺术需要不断吸收新鲜元素,进行创新,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和喜爱,而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运用于公共艺术中,是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反映了人类理想中的艺术与现实艺术的有机融合与创新。

3.3 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城市和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海报、壁画、装饰画、雕塑、花园等,都是有效的承载体。如何使这些承载体“旧瓶装新酒”,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和新面貌,需要设计者广开思路,广泛涉猎,才能广中取胜、广中取新。对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学习和借鉴,会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3.4 提高公共艺术的审美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具有取法自然的质朴、顽强的生命力、热烈情感的投入等艺术特征,具有鲜活性和灵动性,对现代的公共艺术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而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孕育现代文明的沃土,公共艺术设计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从而使其创作观和审美观发生根本的变化,影响和改变了公共艺术的精神面貌和呈现方式,提高了公共艺术的审美特征。

4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社会功能

4.1 凝聚大众人心

如前所述,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具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群体性。群体性的广泛参与,使得舞蹈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灵动的舞步中,人们增进了感情,交流了思想,促进了大众人心的凝聚。

4.2 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呈现出来。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则扮演了这样的角色,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将远古先民的思想和生活保留下来,让后人能够在永不停歇的舞步中窥见民族文化的根源。

4.3 带动经济发展

云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需要更多更好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而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是提高地区旅游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游客来说,传统歌舞是新奇而具有吸引力的,在喧闹热烈的舞蹈中,能够感受到城市中久违的质朴与热情。

4.4 带来正能量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日益感到无聊、沉寂,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容易变得悲观、消极,会对生活和现实产生失望和厌倦的情绪。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明快、简练的曲风,激情有力的演唱声,动人心魄的舞步,会给都市中的人们带来一抹亮色,让他们从漫步欣赏公共艺术领域的传统歌舞中获得积极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孙中伟. 浅析市场消费前提下的民族歌舞艺术发展[J].丝绸之路,2015(20).

[2]张跃. 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J].节日研究,2011(01).

[3] 李笑频. 当下的人性如何张扬――以《云南映象》等民族歌舞秀为例[J].西南学刊,2014(01).

云南的歌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映象;原生态;杨丽萍;继承与发展

近些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频频摘得国际国内各项大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云南映象》凭借朴素、直接而深切的“原生态”艺术表现手段,在第四界中国舞蹈界最高政府奖项“荷花奖”中,摘得5项大奖,在这成功范例的运作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一、云南民族舞蹈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如何保留多民族舞蹈音乐、舞蹈艺术的“原生态”

杨丽萍不断申明,“原生态”是她创作《云南映象》的审美主张。作为土生土长于云南的创作者,杨丽萍对那里的土风舞蹈有着朴素、直接而深切的感情。因而,她用一年多的时间,行程10万多公里,走村串寨深入云南各地采风,花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练,形成了一部既有传统美感又有现代感染力的后现代新结构作品。歌舞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组成。数十名演员来自民族村寨,来自原生歌舞的山乡,来自劳作的田间地头,带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走上了表演舞台,用极其朴实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展现的了彝、苗、藏、傣、佤、白、哈尼等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它所表现的审美本质和生命特质很纯正,没有受到污染,完全来自云南火热的红土地,是只有那种“原生形态”的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的生命精神。这正是它所表现的民间歌舞的原初本义,是都市观众之心与“原生态”生命情调的真情对话。

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云南映象》中那些来自彩云之南的年轻男女演员,他们是真正的“原生态”而非经受过“专业”的训练,这些歌舞演员的舞姿和歌声是真正的“原生态”,他们高声歌唱和纵情舞蹈时的真情是“原生态”的,他们用真情表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抱怨,只有承受,体现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自己土地上健康、原生的生存状态。泥土的清香、山峰的清新、芬芳的野花随剧情扑面而来,淳朴的演员们,用他们自己对家乡的理解,纯真地释放着对红土地的热爱,从粗犷、野性、热烈的舞步和歌声中,让观众触摸到最撼人的真情。

二、云南民族舞蹈在保持“原生态”艺术表现时,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云南映象》已成为继承保护和科学整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桶金。“原生态”民族歌舞对《云南映象》的品牌定位注入了最具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内涵,突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和丰富,不加过多修饰的“原生态”歌舞把民族现实生活中活形态的文化艺术搬到了舞台上,给观众带来的是新奇和震撼的体验,切合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渴望体验朴素感的精神消费需求。在艺术手法和风格上坚持“原汁原味”,服装道具原型都来自于民间现实生活,舞蹈元素保持田间地头、的本来面目,70%以上的演员是本土少数民族,并保留古朴的形象。但同时舞美灯光设计则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古朴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化舞台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在直观视听上还是在精神内涵上都给观众和文化产品消费者们形成震撼。

近一年的时间里,《云南映象》在11个城市成功演出了160余场。仅在北京保利剧院就演出8场,最高票价达到680元,8场演出票全部销售一空。它是近年来全国继承保护、整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也是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成功案例,是文化名人品牌效应运作和商业市场运作的典型范例。概括起来说,《云南映象》在走向市场是采取了三大策略:一是利用品牌效益;二是摸索适宜的运作机制;三是逐步深化推销环节。

总之,在《云南映像》中,我们看到了在古老的原始舞蹈遗存之下,凸显出民族性格与精神,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启示性。《云南映象》是一部具有丰厚人文内涵和示范意义的作品:它是原生态的,但不是原始粗俗的;它既植根于优秀民族传统,又具有民间舞蹈现展的特点;它既是非语言文字的肢体艺术,又表达了超越肢体艺术的生命激情。透过这些舞蹈,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崇尚理念与震撼。

参考文献:

[1]陈昌文.《“云南现象”解读(一)》,《江淮》2006.12.25

[2]林艺,王佳.《〈云南映象〉的模式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6.21

云南的歌会范文第4篇

栏目编辑及主持人朱敏为栏目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朱敏原是云南第一个与国外唱片公司签约的专业歌手,凭借着深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艺术感受力,她将栏目办得有声有色,既有缤纷的内容、详实的介绍、生动的语言,又有悦耳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乡音红土情》栏目独具特色的听觉空间,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栏目开办十年,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拥有一批忠实听众,他们称栏目为“心灵上的一方乐土”。

栏目对云南的风土人情、民族民间艺术、音乐界优秀人物、云南优秀音乐作品等作了大量的宣传介绍。特设的专栏“云南音乐家系列介绍”先后制作了数十位云南籍音乐家的专题节目。不少人把这个节目视作自己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对自己从艺经历的回顾与总结,都非常重视。60多岁的李元庆老师在听了《乡音红土情》栏目特制的《哈尼情歌DD李元庆的音乐世界》节目之后,特意打电话向主持人表示感谢,电话中竟泣不成声。这组节目获得2001年“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节目三等奖。1998年底,《乡音红土情DD云南音乐家系列介绍》制作了云南省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的专题,主持人专程到黄虹老师家进行采访,把黄虹老师亲口讲述的人生故事、歌唱经历与她演唱的歌曲结合起来,节目既真实又生动。第二年黄虹老师因病去世,这盘采访录音竟然成了绝版,主持人重新整合这些珍贵的资料,制作了缅怀黄虹老师的专题音乐节目《小河淌水清悠悠DD记中国云南民歌演唱家黄虹》,节目获得1999“中国彩虹奖”广播文艺类二等奖;1999 “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国内十佳节目奖、听众喜爱的十套展播节目奖,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文艺类一等奖。1999年,栏目主持人得知一位叫黄荟的北京音乐人创作了一张发烧音碟《云之南》,音碟中收录的音乐作品是他在云南采风大半年后的成果,主持人辗转找到了黄荟,在《乡音红土情》栏目中对他进行了专访,当时音碟尚未发行,《乡音红土情》成为全国第一个介绍《云之南》音碟的栏目。同年,这组节目参加“全国优秀广播音乐节目奖”评比获得了二等奖,主持人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当时评委和与会人员听到节目中那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音乐响起时发出的赞叹声。这张音碟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后来黄荟又带着他的《云之南2》、《云之南3》主动做客《乡音红土情》,他说:“这个栏目是这几张音碟的‘娘家’。”在建党80周年之际,主持人精心编辑了一组名为《云岭飞歌献给党》的节目,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出云南各族儿女对党的深情厚谊,节目在“云南广播电视奖”评比中获音乐节目一等奖;并在“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优秀音乐节目”评选中获金奖。2000年,《乡音红土情》栏目与河北人民广播电合录制春节特别节目。主持人带去的充满云南地域特色和喜庆气氛的音乐让河北台的编辑爱不释手,北方单一的年俗与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年俗相比更显单调,节目几乎变成了云南特辑,河北台的工作人员大呼:云南人真幸福!这组名为《春之歌》的节目荣获2000年“云南广播电视奖”综艺节目一等奖。2005年,歌曲《一窝雀》在全国范围内广受好评,主持人特别在《乡音红土情》栏目中制作了专题节目,请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透彻的赏析,给听众美的享受和更深层次的启迪,这组节目曾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亮点工程的节目。

2005年,在首届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栏目”评选中,《乡音红土情》栏目获得“十佳栏目”的称号。2006年,在云南建国以来首次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评选中,栏目主持人朱敏因其多年在广播节目中为宣传和推广云南音乐艺术所做的工作而获得“文学艺术新人奖”。

云南的歌会范文第5篇

听了这个提问之后,其他同学也若有所思,大都又翻出了课文,仔细阅读、思考起来。

本文的环境描写确实很多,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环境呢?我向正在思考的同学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这一问题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回应,一个同学说作者这里是用自然环境来烘云托月,处处突出自然和谐之趣。如文章在写第一场景时写对歌的人“来自四方”,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对歌会的热衷。唱歌的环境是“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环境描写表现了对调子、场地的天然随意,充满了唱山歌随意、自然的风情。

他的这一回答也激起了很多同学的热情,这时又有一同学站起来说,本文中描写环境较多的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铺设的是“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还用山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来给赶马姑娘伴唱。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无比秀丽、令人陶醉的景物,来烘托女孩所唱的轻松随意洒脱的山歌。山歌与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民俗风景画。山歌与人们的生活、心灵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云南人民与歌密不可分的风俗民情。

另一个同学补充道:本文中的环境描写除了这些之外,第五段也较有特色。这一段是用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这里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歌唱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参加者都身着盛装:“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云南人民对民歌的钟爱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