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台情感节目

电台情感节目

电台情感节目

电台情感节目范文第1篇

一、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现状

我国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开山鼻祖是山西电视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红娘》。1998年,国内观众第一次从凤凰卫视收看到台湾男女速配交友娱乐节目《非常男女》。同年,一度为湖南卫视创下收视奇迹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玫瑰之约》应时而生,这档节目在持续热播8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停播。2009年底,山东卫视在全国率先推出《爱情来敲门》,但反响不大。直到2010年,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开播,掀起了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新一轮热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长期独占同类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鳌头。国内的同类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还有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和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国外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有美国华纳有线电视制作的《郞才女貌》、韩国SBS电视台的《情书》和韩国MBC电视台的《我们结婚了》等。一时间多档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呈遍地开花之势,合力形成一股收视新势力。

二、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兴起的原因

(一)节目内容新,表现形式多样。当下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摒弃了过去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节目内容设置环环紧扣,节奏明显加快,创新意识强,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内容。如《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等节目采用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模式,甚至把约会场地搬到了室外,不像以前的节目那样单调和死板,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节目参与对象定位准。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谈恋爱,由此产生了大量“剩男”、“剩女”。正是大量“剩男”、“剩女”们的出现,为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对象。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剩男”、“剩女”们的情感困惑,恰好造就了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

(三)节目话题深刻,嘉宾语言犀利、表现大胆。时下,几乎所有能触动观众神经的敏感问题都能在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中通过嘉宾的话语交锋得以体现。节目主要依靠鲜明的话题性,来揭示困扰人们的现实问题,如金钱、房价、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女关系。无论是节目中的男嘉宾还是女嘉宾,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犀利、表现大胆,对双方要求很高,并且毫不避讳表现出自己的物质追求。这导致广大观众一边对节目进行批判,一边却又看得不亦乐乎。正是这种矛盾的交集,促成了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飘红。

三、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随意贬低主流价值观。某些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没有很好地把握道德伦理问题,把庸俗当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随意贬低“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有的节目明显表现出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露出嫌贫爱富和轻视普通劳动群众的不良现象。“你愿意经常跟我一起骑自行车吗?”在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位年轻的男嘉宾向女嘉宾马诺祈求般地提问。马诺则笑着用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回答,令广大观众哗然不已。

(二)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刻意制造敏感话题,使节目的可信度遭到严重质疑。现今,一些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不惜采用嘉宾身份造假、出语低俗、公开讨论涉性内容、宣扬拜金主义、混淆是非善恶和宣扬不正当婚恋观等手段,来片面追求高收视率,使得节目的可信度遭到观众的普遍质疑和强烈批评。

(三)电视台之间出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同类节目内容、形式雷同。各大电视台在原有节目创新能力不足、收视率低迷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收视率较高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导致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各大电视台同类节目不仅内容、形式雷同,而且抄袭、造假之风盛行。继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之后,其他各大电视台竞相效仿,蜂拥而上,盲目推出同类节目,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反响不好的不良后果。

(四)节目面临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发展的问题。如果任由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充斥荧屏,而不去考虑它们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众对节目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同质化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势必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从而使节目走向穷途末路。

四、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从根本上说,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属于综艺类节目的范畴。新颖、有闪光点、与时俱进和跟踪社会热点,是它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节目要不断创新,善于“寓情于乐”,在“情”字上多做文章,来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品位,把节目做活、做强,并赢得观众的欢迎。如何做好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走精品化发展道路。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的管理和正面引导,这样才能弥补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最大程度地降低婚恋情感类相亲节目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节目自身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尤其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而言,打造品牌、走精品化发展道路,是其首要任务。

(二)革新婚恋情感类相亲节目的形式,拓展节目的创意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媒体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自办节目的创新能力上。所以,现在各大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组织形式越来越朝着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方面,湖南卫视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革新,《我们约会吧》就是湖南卫视率先从国外引进的婚恋情感类相亲节目,并精心进行创新,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电台情感节目范文第2篇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上情感类节目大热,其中有些已成为王牌节目,比如江苏的《人间》、湖南的《真情》、浙江的《涛出心里话》、四川台的《情感龙门阵》、陕西台的《诉说》等。

这些情感故事类节目打出的口号都是“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真实故事”,主人公的遭遇常常引发电视机前观众的强烈共鸣,成为拉动收视率的法宝。不过,随着同类节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制作技巧”被引入其中。一些节目从最初的真人真事,到聘请编剧、演员,甚至催生出了一群投其所好、专编故事的“情感专业户”。

情感类谈话节目在早年被设置出来的初衷,是为大众提供一个释放感情的渠道。而如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情感谈话类节目已变成了“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的荧屏秀场,其诚信度正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质疑。在测谎仪粉墨登场之前,眼泪和隐私一直都是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制胜法宝,因为“如果你不打点‘球’,把隐秘的事情暴露出来,观众觉得不过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这类节目的情感表述既需力度,也需技巧。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磊也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出现这样的低俗现象,首先是因为媒体太注重收视率,另外,娱乐节目的竞争不规范、不良性,不是比创意、品位,而是比出奇出怪、打球来吸引观众眼球。“在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提高了收视率的同时,也放弃了一个栏目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日前,堪称情感故事类栏目“元老”的SMG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传出停办消息。《心灵花园》曾在全国十多个频道播出,节目开播之后收视率曾高达6.8%,称雄同时段其他节目,并成为业界知名品牌。此后,以《心灵花园》为范本,全国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同类节目,如央视的《心理访谈》、江苏台的《人间》和湖南台的《真情》等。

“这类节目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但是在走过了两三年之后,已有走进同质化竞争死胡同的趋势。”SMG生活时尚频道总监鲍晓群对《综艺》表示,《心灵花园》的停办与广电总局此次的“整改”并无关系,而是为了配合频道的全面改版。

同时,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人间》总制片人赵军也表示,《人间》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着调整,调整是出于节目的需要。如今《人间》新推出了“温暖冬日”系列节目,讲述的都是“阳光、健康,与爱相关的内容”。

电台情感节目范文第3篇

电台编辑在大众媒体中扮演着重要而决定新的角色,他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察角度都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和人们的思维取向。电台编辑的想法也就决定着大众对事件的想法。然而,作为一个电台编辑最主要的还是让自己的新闻和节目更具吸引力,让群众们喜爱,做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电台编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也就决定着这个新闻或者信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都会通过编辑的视角和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来传达给中国观众。观众看到新闻后的想法大多半都取决于这个电台编辑对此事的看法,所以电台编辑的责任重大,所以电台编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观众,不要误导观众,社会舆论有利有弊,电台编辑一旦断章取义,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电台编辑不能为了一时得到大众观众的关注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而选择断章取义,不能挑吸引观众眼球的事情报道而不顾后果。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大众理性思考,绝对不可以带领大众扭曲事情原貌。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电台编辑必要的素质。

(二)能够准确而迅速的做出正确判断

电台编辑的经验再丰富但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解决和意外的事情。电台编辑是社会事件的直接报道者和理解者,所以遇到难以判断的事情电台编辑需要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电台编辑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做到在报道和理解的时候不出现任何错误,因为一个错误就会产生很多未知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电台编辑就要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在报道中把正确的想法和事情的原委告知观众。同样不可断章取义,不能自己想什么就报道什么,错误的想法不可以存在。看清事实,摸清事情的脉络,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妄下定论,乱加评论,也不要因其他人的想法和社会思维影响自己的判断。

(三)严格按照公民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要求自身

作为中国的合法公民,平时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要严格履行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电台编辑同样也必须履行职责和义务。作为一个电台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要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要耽误工作而产生负面影响。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摆正工作心态,不选择错误的道路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误导观众,害人害己。“花无百日红”,利用非正常手段吸引观众的电台节目也不会做的长远。所以,作为一个电台编辑,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要摆正自己。做一个合法的公民。正确履行职责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尽自己的力量。

(一)关注民生民情,贴近群众

通常人们看新闻听广播都喜欢关注自己的身边事,民生问题也是需要电台编辑着重关注的。因为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是,离大众观众比较遥远,所以电台编辑要走近群众,关注民生。同样也要就民生问题为观众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温暖和关心,得到了安慰观众就会喜爱这个节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所以关注民生,贴近群众是创意策划的第一个建议。听取观众的需要,表达自己的关心和解决办法,是快速得到观众关注的方法。

(二)及时准确的更新节目信息

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都接触到新鲜事物,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已经很厌烦了,偶尔听一听电台节目如果还是昨天的新闻内容他们肯定不会再次收听。同样,节目内容也是电台生存和与其他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比的就是谁能拿到第一手新闻,谁能快速的解决观众需求,所以要及时的更新节目信息。电台编辑也可以通过自己独到的见解策划出属于自己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形式。以各种方式方法满足听众的需求,让电台节目多元化,以多元化的方式报道电台节目,发挥广播的优势,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为观众做报道。3.创新节目形式,改变传统报道。

自电台建立以来,人们都习惯了传统报道的方式,对待传统方式也较为厌倦了,除了主持人的声音有一部分吸引外,渐渐的就不太受电台报道的吸引。所以电台编辑一定要努力创新节目形式,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节目收听率。比如可以每天早上播放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人们在早晨的时候听到这些相声和小品,这一天的心情也会受到好的影响。或者以音乐插曲的方式播放今天的新闻,什么样的新闻就配什么样的音乐,吸引大家收听电台节目。建立与观众互动的模式,多接听听众的电话,听听听众内心的声音,电台编辑也可以多采取听众的意见,与听众做朋友。主持人与听众多多交流,使电台节目接地气,使电台节目更加人性化。

再比如,可以在夜间的时候增加情感问题的解答,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为的听众解答内心和生活上的不愉快。走进听众的内心,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电台节目的类型,根据他们的喜好来创新节目形式,使听众喜爱是电台编辑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不要害怕在接听听众电话时发生的任何意外情况,听众的意外情况也是改变固有电台报道模式的一种方式,所以,主持人需要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解决这件事情,不管什么样形式的意外主持人都不要拒绝,要欣然接受。冷静接受。所以电台编辑要开发电台新节目,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使大家喜爱就要努力顺应听众的感受和建议。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年增高。电台节目的整体水平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电台编辑要不断完善电台节目的质量,努力提升节目的品味,电台编辑同时也要完善自己的学识与水平,使自己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台节目。要时刻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的敏感度,不断调整节目的发展趋势,再高谈阔论的事件和视角都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从节目里感受到生活,产生共鸣,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时代的发展制作顺应时势的节目。为了电台节目的顺利发展,电台编辑要提升电台节目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电台情感节目范文第4篇

《空中之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元旦推出的中国大陆第一档广播主持人节目。它的辉煌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回望它当初的成功与创新,仍能给今天的节目改革提供启迪。

形态:对接台媒,传受关系改善

《空中之友》的主持人形态,直接来源于一位从台湾归来的老兵对台湾广播主持人形态的描述,也就是说,《空中之友》的创办是对台湾广播节目形态的借鉴与对接。节目创办伊始就确立了和听众之间的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不断在听众身上作“感情投资”。①《空中之友》节目形态的改变,不仅在节目形态上契合了台湾听众的收听习惯,而且由“一对多”的“居高临下”变为“一对一”的“我和您”,传受关系也由过去的“导师和学生”变为“朋友”,②节目对象感更强,传受关系更加融洽。

语态:亲切真诚,赢得受众信任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播在播音基调上曾经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当时提出的生动通俗、亲切真诚等对台广播语言风格,实际上深深影响了以《空中之友》为代表的新时期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③80年代,台湾的广播“主持人很和蔼,轻声细语,而且台湾的腔调很柔和”。④

《空中之友》节目在开办时,充分吸收了对台广播和台湾广播的经验,在试办节目时首先就试验如何用生活中的语调说话,打破播音腔。对主持人如何在话筒前说话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生活化,不要格式化。⑤而且非常仔细地规定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说话要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很讲究礼貌,语调要甜、软、轻、美,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对听众既关怀又谅解,尊重听众的感情,以商量和探讨的口吻与听众说话……⑥

节目语态上的此种改进在当时的大陆广播界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大呼:“中国的播音风格被徐曼糟蹋了,我要为之一哭!”⑦但是,这种当时在大陆还一时无法被认可的语态契合了台湾听众的心理期待,轻声细语、口语化的交谈,使听众感到主持人是彬彬有礼的朋友、热情友好的同事、体贴入微的亲人,使台湾听众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正如台湾一位听众在谈到徐曼的播音时所说:“主持人以个人身份同听众交谈,无形中产生一种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说话温文尔雅,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给人一种温情,自然而然地消除了电台与听众之间政治上的隔阂,产生了信任感。”⑧

内容:平实客观,服务至上

随着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渐增多,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情况只能听不能看的状况得到改变,这要求对台广播的内容必须更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否则,贻害无穷。所以,《空中之友》节目在坚持对听众进行“感情投资”的同时,运用平实客观的服务性内容对听众进行“信任投资”。

作为一个政策性的综合节目,《空中之友》节目从一创办就确定了为听众“解疑、解惑、解忧、解难”的服务方针。虽然各个时期报道的重点不同,但在整体上节目注意了将政策性寓于服务性之中,节目内容力求平实客观。解答问题、分析政策、介绍情况,都实事求是,既讲合情合理的一面,也讲尚未完善的一面;介绍大陆情况,既讲进步的一面,也承认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落后的一面;既讲大陆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又承认还不富裕。不讲过头话,不选用缺乏代表性的典型,而尽量选用那些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情况,把真实地介绍大陆社会状况当作《空中之友》节目的灵魂,让听众从平实、客观的内容中,自己去理解和识别,自己去做出结论。⑨真实、客观和服务也增加了《空中之友》的魅力。如,台湾听众莫雨木在给徐曼的信中写道:“第一次听到大陆广播时心跳胆怕,听听停停,深怕窗外有人探知。细听之下,你的节目有吸引人之处……大陆广播有实情的报道,有大胆的批评,有深度的分析,言之有物,以事理折服对方。”他说,“唯以真相、实情告诉大家,才能使听众共鸣,这点你们已经做到了。”

手法:情感入手,细节切入

《空中之友》编创人员有意识地利用了人情、亲情、乡情、友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等情感对宣传效果的催化作用,话题的选择、角度的切入、稿件的撰写、主持人的表达都追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收到“以心换心的效果”。⑩

如1985年12月29日播出的《空中之友》节目,谈海峡两岸通商的话题,主持人冬艳从自己买鞋的细节说起:“前几天,我在街上买了一双白色的旅游鞋……穿起来感觉还不错。您也许会想了,真是的,买鞋就买鞋吧,还值得在广播上说一说吗?是啊,照理随意买一双鞋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这双旅游鞋还真有点说头,因为啊,它是台湾出产的。”在引到正题之后,依然是从细节切入:“最近几年,大陆上的一些商店,出现了不少台湾的产品,像电动剃须刀、收录机、照相机,还有电视机什么的。有一天,我在一家商店卖照相机的柜台前,看见几位顾客在挑选所谓的‘傻瓜’相机,就是那种不用对光圈对距离,一按快门儿就行的相机……有个顾客开玩笑说:那,这不是最傻的‘傻瓜’呦?”情感与细节的结合,让《空中之友》充满人情味和生活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注释:

①⑨毕福臣:《简析〈空中之友〉的魅力所在》,《对台广播文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40周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第112页

②⑧杨伟光:《“节目主持人”的形式好在哪里?》,《新闻战线》,1985年第2期,第72页

③谢琪瑛:《试论对台湾广播语言风格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业精于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50周年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④《大陆人看台湾:80年代台湾广播里的统战》,http:///tw/2010/08-19/2478680.shtml,2010年8月19日

电台情感节目范文第5篇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节奏的变化及特点

节奏概念最初被广泛运用于音乐艺术中,后来其运用范围被扩大。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书简》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①因此,电视节奏一方面在于其形式要素的编排――节奏效果,另一方面在于这种编排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节奏感。“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效果)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感),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②循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来审视电视新闻节目节奏可以发现,当下电视新闻节目在节奏效果与节奏感两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加速的节奏效果

时统宇在《电视影响评析》中指出“对照1984年与1994年的新闻, 我国电视新闻的平均篇幅短了:每条平均长度为52秒,比十年前缩短了19秒”③,而这仅仅是1994年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编排节奏方面的变化。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笔者随机选择了1986年与2010年的两条单条新闻通讯。在1986年12月18日 “国务委员谷牧视察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报道中,配音员在1分钟内的吐字量为235字;而在2010年10月12日“吴邦国会见德国参议院议长”报道中,配音员1分钟吐字量为290字,24年里播、配音员语速明显提高。在画面节奏效果方面,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画面语言运用方面也在提速:固定镜头运用减少;固定镜头之间的剪辑频率提高;运动镜头的运用增多;电视在线包装得到普及。这些变化都表明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量正在加大,视听语言的运用渐趋娴熟,内容编排也更精简,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整体的节奏效果越来越快。

2.多元化的节奏感

形式要素的节奏效果与观众收视时的节奏感是共生的。过去,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手段略显贫乏,观众收视时更多注意的是新闻内容。而近些年,电视新闻节目的节奏效果加快了,电视节目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听享受。观众收视时的节奏感变得更加跳跃;内容的压缩使得新闻看起来更简洁干脆;在线包装与声画剪辑活跃了视听因素,使节目越来越有时效感。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的心理节奏感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化,而这种变化也使得不同观众对不同节目产生了认同与期待。

3.不同收视群体对收视节奏感的期待

多元化的节奏效果给观众带来了多元化的收视节奏感,而这种能给观众带来“享受”的节奏感又会稳定住各自节目的观众群体。以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为例,收看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观众多为年轻人,但相比之下收看“新闻联播”的观众则年龄偏大的多一些。除了播出时间、新闻内容及报道视角的不同外,两个节目传达出的节奏感差异是造成观众群体不同的重要原因。“第一时间”栏目整体以黄色为主色调,栏目音乐轻松活泼,在线包装元素相对活跃。而相比之下“新闻联播”作为央视传统新闻节目,则传递出一种严肃、稳重的节奏感,所以往往更能吸引年龄大一些的观众群体。

新闻节目节奏加速的原因探析

首先,电视节目制作、编播的高度数字化是导致节目节奏有所差异的基础性原因。与此同时,电视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电视在线包装的广泛应用。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闻节目,电视在线包装还显得比较幼稚,电视动画与特技效果粗糙而缺乏创意,但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发展,电视在线包装的效果越来越理想,片头与片尾动画更加流畅,片效画面与音乐音效更具美感,这些视听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收视节奏感。

其次,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速。这种变化在近10年中尤其明显,而生活节奏的加速会使得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节奏都活跃起来。

再有,大众文化的崛起也提速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节奏。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平面化、商品化、娱乐化与符号化。这种现象促使了电视简讯的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了一些整档全部为简讯的新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地图”与凤凰资讯台的“整点播报”等。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与娱乐化也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节奏提出了要求。观众的喜好是不同的,编辑将观众细分,制作不同的节目,这就使得各新闻节目呈现出愈发多元的节奏效果与节奏感。

但是电视新闻节目毕竟是新闻的分支,而不是电视文艺节目。观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还是持有一种对新闻节目的“期待视野”,即获取严肃、真实的信息。电视新闻节目对“享受”的提供不能无穷无尽,而更多地限定在视听形式与内容组织形式这两个方面。

把握电视新闻节奏 提升传播效果

当下,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分流了电视新闻节目的部分受众群。如何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稳定受众群、提高收视率变得愈发重要了。在这种生存境遇下,更应该强调电视新闻节目对自身节奏的把握,营造有针对性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收视享受的功能。尽管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节目节奏在近20年来出现明显变化,但在媒介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电视新闻人还应将目光投向媒介竞争更为充分的香港与美国等媒体,以寻求自身提升的空间。

1.营造视听画面的节奏感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美国CNN电视台各档新闻节目为例。3个新闻频道各有自己的节奏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蓝色基调与CNN电视台的红蓝基调给观众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而凤凰卫视资讯台的颜色搭配虽也偏重蓝色但仍稍显散乱,画面色块过多,分散了画面的视觉节奏。CNN电视台的新闻片中,运动镜头的运用明显多于固定镜头的运用,固定镜头的剪辑速度也较高,一般在一两秒左右,很少有较长时间的固定镜头。较多运用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的快剪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片的节奏效果,使观众能较长时间保持新鲜的节奏感。

2.斟酌声音系统的节奏感

播、配音员在发音时应注意单位时间的吐字量以及声音抑扬顿挫给观众带来的情绪上的影响,不要一味追求快语速或毫无韵律变化。“很多人喜欢看凤凰台的新闻,这恰恰因为凤凰台的新闻播、配音虽然存在吐字发音层面上的不规范,但他准确地把握了观众对新闻要求新鲜、鲜明、活泼的心理”。④新闻片的同期声也应有所取舍,把握节奏。同期声语速一般慢于播、配音语速,是对播、配音语速的一种调节。这种快慢交替的节奏感可以缓解观众的听觉疲劳,但同期声不可喧宾夺主,适当少量选择最能阐述新闻内容的同期声才是有利于新闻传播效果的。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音乐与特效声音也十分重要。例如CNN电视台在简讯与简讯之间会有一个特效音,这个声音很短,起到转场作用,同时也使节目显得明快跳跃,让观众对节目整体形成了简洁、干脆、理性的节奏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地图”,简讯与简讯之间没有播、配音,完全使用节奏鲜明跳跃的音乐,这样的改变也完全提升了节目的节奏感,使节目更加侧重于观众的收视情绪和对电视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3.重视内容编排的节奏感

观众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在10分钟内观众注意力可能会比较集中,但如果在30分钟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就会下降。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一定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收视心理,让电视新闻内容的节奏效果符合观众收视的节奏感。曾流行一时的“峰谷编排法”主张在节目最后再次将节目的情感节奏提起,而造成“峰――谷――峰”的效果。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值得怀疑,因为一般运用“峰谷编排法”的节目总时长都较长,而现在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很难从头到尾一直把节目看完,往往是看完感兴趣的就换台了。因此最后再次将节目的内容节奏提起恐怕会更难挽留观众。而“板块编排法”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板块编排的前提是预想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但事实却是观众的注意力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如何在观众最能集中注意力的那几分钟时间里向其有效传播信息,之后随着观众注意力的下降而将新闻选题转向轻松易于接受的软新闻,是新闻内容编排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社会已进入标题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更重视标题文化给观众带来的影响。因此,能用简讯播报的内容应尽量避免占用较长的篇幅,同时应该缩减节目中一两分钟左右的通讯报道,增加篇幅较长的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简讯形式短,信息传播量大,深度报道则抓住重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编排方式则使新闻节目整体显得更加简洁明快,符合了影像时代观众“标题阅读”心理。

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版,节奏也在加快,但其节奏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比一些世界级的电视新闻节目或栏目,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节奏还有相当的空间可以提升。毕竟节奏直接关乎观众的情感评价,间接关乎于节目收视率,对电视新闻节目节奏的研究与探索应当引起学界及业界的重视。

注释:

①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页。

③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相关期刊更多

电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自贡机械用碳制品研究所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广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