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天津市在海水淡化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集结了一批科技开发力量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滨海新区形成了一批实力强、机制新的海洋科技型企业,海水淡化作为新兴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此,本刊专题采访组专门采访了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亮。他向本刊记者重点介绍了天津自来水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海水淡化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些情况。现选编如下:

记者:为什么说加快海水利用已经成为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

刘天亮: 天津市位于渤海之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53 m3,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m3的缺水警戒线,位居我国北方缺水城市之首。

一是天津近岸海水水质污染严重。渤海与外海交换、自净能力很弱,水质差,曾多次发生赤潮。天津近岸属淤泥滩,海水泥沙含量大、悬浮物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污染严重。在这种水质情况下,无论是工业冷却用水、海水养殖、海水旅游,还是海水淡化都必须首先经净化处理后,方能供各方面利用。国内著名海水利用专家多次指出,由于天津近岸海水的自然条件制约,使得海水利用工程要比我国其它海区难度大得多,决不能将国内其它海区及国外的海水利用工程直接用于天津。专家呼吁必须重视海水净化的研究,强化海水净化是渤海湾地区海水利用的基础。

二是海水直接利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天津滨海地区净化海水市场需求量很大,只有统筹规划,建立大型海水净化厂以及公共输配供水体系,才能实现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效应。相反,如果海水利用单位各自为战,自行建立取水口,自行解决海水净化处理,势必导致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很难实现海水利用的规模效应,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不利于生态环保且水质也难以保证。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海水利用发展模式,发挥天津临海优势,向大海要水,向海洋要资源,加快海水利用。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集约化取水、净化、供水和回收处理的管网输配系统,为滨海地区海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海水综合利用形成完整产业链,真正使海洋经济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记者: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在海水净化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处理工艺,请您谈谈海水净化工艺。

刘天亮: 根据天津市海水利用规划和滨海地区净化海水市场需求,海水净化建设规模一期为100万m3/d。

海水净化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公司从1987年就开始了海水净化研究工作。最近又与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合作,经过大量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粉末活性碳+气浮”及多种新型药剂组合的海水净化处理技术。净化后海水可以达到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基本满足工业冷却循环用水、海水养殖用水、旅游娱乐用水等水质要求。在净化处理基础上,再进行深度预处理,可满足反渗透海水淡化原水水质要求。

记者:规模化、集约化、海水净化有哪些显著优势?

刘天亮:一是可以与滨海地区电力、海水淡化及其它企业共用取水、净化、供水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节约投资。同时,通过专业化海水处理,有利于提高净化效果及海水水质,满足各方面海水直接利用要求。

二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目前,天津市工业等非居民生活用水(自来水)价格为5.6元/m3。而净化海水供水价格约1元/m3,净化海水价格优势明显。滨海地区电力、冶金、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大规模地使用净化海水替代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系统用水,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益。

三是除了工业用水外,在养殖与发展旅游方面,净化海水也大有可为。要发展天津海滨旅游,必须突出“海”的特色:一要看得到“海”,二要有达到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的洁净海水。拟建的海水净化项目与京津游艇海岸统筹规划,在海水净化厂为工业、养殖、生活杂用、海水淡化等行业提供净化海水的同时,将海水净化工艺设施与京津游艇海岸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这对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具有深远的意义。

记者:天津自来水集团是如何创新海水综合利用思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

刘天亮: 海水利用包括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浓海水资源利用3个方面。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认为天津滨海地区海水综合利用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思路:打破行业界限、项目界限,变单一个性利用为复合型线性再利用,将规模化、集约化海水净化与“绿色煤电”、“海水淡化”、“绿色盐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海水综合利用为主线,以“水电热盐”联产为特色的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一是滨海“海水净化”与“绿色煤电”相衔接。利用净化海水作为电厂冷却水源;利用淡化水作为电厂生产、生活、消防水源。水电联产的好处是:电厂不用另建海水取水和海水净化设施,可节约大量的投资;电厂的高压蒸汽用于发电,低压蒸汽用于制水,即为海水淡化提供了热源,也使电厂热效率从不足40%提高到60%;电厂的电、热能为海水淡化、“绿色盐业”提供能源支撑。

二是“绿色煤电”与“海水淡化”相衔接。以电厂冷却系统(海水)排水作为海水淡化的水源,考虑到天津近岸海水水质、水温和海水盐度分布不均等因素,采取“低温蒸馏(MED)+反渗透(SWRO)”联合处理工艺,利用发电机组余热和部分低压蒸汽作为热源,以电厂冷却系统排水作为水源进行海水淡化,而MED冷却排水又可作为SWRO进水,满足SWRO进水装置水温的要求,进行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产出三种水:淡化水除供给电厂外,还可进入自来水市政管网,向滨海地区供水,实现淡水资源的有效替代;MED出水供电厂等企业锅炉补水;浓盐水作为海水资源利用及工业制盐的原料。

三是“海水淡化”与“绿色盐业”相衔接。充分利用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浓海水和电厂的电、蒸汽和余热,采用先进技术,通过换热网络的优化、水网络的优化,对浓海水进行多品种精细化生产。浓盐水经低温多效蒸馏浓缩至12Be,采用空气吹出法提取溴素,提溴后母液经中和,再经结晶和化学法除钙。除钙后母液进一步经低温蒸馏工序进行浓缩至22Be,采用化学方法制得附加值较高的超细粉氢氧化镁。剩余母液采用沸石吸附法提取硝酸钾、硫酸钾产品,提钾后母液为富含氯化钠的液态盐。液态盐可直接供离子膜烧碱厂制氯气、烧碱和氢气,还可经真空蒸发生产固体精制盐,为纯碱厂提供优质精制盐原料。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制盐。

四是“水电热盐”联产特色突出。①由于浓盐水浓度远高于海水,如果将浓海水作为原料进行浓缩制卤、提取化学元素和工厂化制盐的话,可使浓海水的排放问题得到解决。②水电热盐联产,整个产业链中能量优化利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使得各环节成本最低,海水淡化制水静态成本可降低20%。③天津目前仍沿用传统的盐田晒盐工艺,通过水电热盐联产,实现绿色盐业,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目前县城内有县城水厂和义和水厂,其中县城水厂的主要建设规模有泵房2座(包括一级泵房、二级泵房),设计日供水量60000m3净水构筑物(具体包括网格反应池1座、平流式沉淀池1座、普通快滤池1座、清水池1座),义和水厂有设计日供水量30000m3净水构筑物(具体包括一级、二级泵房、网格反应池2座、斜管沉淀池2座、无阀虹吸滤池2座)。

(二)供水范围

满足县城内23万居民(其中县城20万人、义和3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生产用水需求。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日供水量由39000m3提升至41000m3。

(三)供水现状

县城水厂及义和水厂的水源均取自东江水域,源水经一级泵房提升至水厂的净水构筑物,将处理过的水经二级泵房加压送至用水户,目前新增用水大户有东江新城、鸿达工业区及农村改造用水,供水管网普及范围可达约150平方公里。

二、需水量预测

(一)基础数据

根据规划,县城十年后规划人口约30万人。

(二)生活用水量Q1

采用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作为依据,人口数量30万人(十年后),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标准取180L/人计,则

Q1=180×300000/1000=54000(m3/d)

(三)工业用水量Q2

县城工业及第三产业主要为饮食服务、加工企业、娱乐业等,考虑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完善,工业企业用水量取

三、管理及未来规划

(一)水厂管理

1.建立完备的生产管理层次。

2.组织生产操作的职工进行生岗前的专业技术培训。

3.制定健全的岗位负责制、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规章制度。

4.选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安装调试及验收全过程。

5.根据水质、水量变化,调整运行条件。做好日常水质化验、分析、保存记录完整的各项资料。

6.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运行记录,建立运行技术档案。

7.建立处理构筑物,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和维护记录的存档。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净水经销商各种各样的出身背景,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对从事净水经销商这个行业会有不同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误区,今天总结了普遍出现的十个净水经销商心理误区,众经销商或许可以对号入座、引以为鉴。

误区一:有些传统家电经销商觉得,净水产品和家电产品一样,只要进得好卖场就万事大吉,自然会卖。这是妄视了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众所周知净水产品处于导入期,消费者的认知度很低,净水导购对净水产品的把握有限,优秀的导购人才培养需要很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进入好的卖场只是增加了净水产品与顾客见面的几率,现代社会上面繁多满目琳琅,消费者自主选择一个不熟悉的产品的可能很小。要实现终端卖场的销售,还需要更多细致而持续的工作。

误区二:有些创业经销商认为,只要跟着厂家,厂家会安排好一切,等着厂家服务,只要跟着厂家赚钱就可以了。厂商关系一直是商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话题,厂家需要经销商做什么,经销商需要厂家给予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经销商就会发现,只有自己搭建了一个专业勤奋的团队,对市场精耕细作形成一套有效的经营模式,才能成为厂家最需要的代言人。优秀的经销商能够把厂家的产品推向市场,把品牌的旗帜插到市场的每个地方,厂家的资源会向优秀的经销商倾斜,厂家的人员会多支持优秀的经销商。总而言之,厂家提供产品和销售策略,经销商利用地方性的优势,把厂家的政策落实到市场上,从单个市场的工作来讲,经销商的作用要占到绝对的大比例。 误区三:有些经销商认为,给产品打广告是为了厂家打品牌,品牌是厂家的管我什么事,应该完全由厂家来投入。品牌的形成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付出,品牌带来的实质性利益也是多方共享的。净水产品不是单单依靠电视报纸等广告就能形成品牌,更多的是地面销售人员的流动推广,销售终端的影响,用户的口碑宣传,销售网络的聚合力量。在这个品牌的形成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终端、网络、人员、客户群,而这些资源都是直接隶属于经销商的。经销商说品牌是厂家的,这种心理体现了一种不自信,害怕以后厂家收回权,收回渠道授权。但是没有哪个厂家会随便抛弃优秀的经销商的,经销商自身的成长,就是和厂家谈判的筹码,成长的越好,话语权越重。

误区四:有些经销商认为,现在净水产品这么难卖,就是因为厂家广告打得少,别人产品销量好,就是因为广告多。我们从来不怀疑广告的拉动效应,行业进入成熟期甚至价格战时期,广告的效果很明显。而目前净水行业处在引导期,更需要的是软性的引导,短短几十秒的硬广或者一幅户外宣传画面,很难让消费者埋单。净水产品的销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产品形象、陈列形象、促销活动、终端氛围、人员能力、客户群积累等各个方面出发,绝不是打打广告就能实现销售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广告的投入要根据市场的产出情况,量入而出才是长期经营之道,如果企业盲目烧钱,大踏步向前,在净水行业会倒得很快。 误区五:有些经销商认为,净水产品就是高利润产品,卖一台家用净水机,利润必须是多少多少才会卖的,赚少了没有意义。净水行业由于处于导入期,通常销量不是非常大,且消费者对净水产品的价格没有形成既有概念,所以净水产品的毛利率比成熟产品略微高一些。目前大部分厂家对于产品的市场指导价都比较粗放,通常所有的产品都是同一种定价方式。而具体到市场销售上面,就会涉及到竞品价格比较,主推型号差异,新旧产品更迭等问题,价格策略应适当灵活。有一些经销商追求长远利益,看到的是客户群的迅速成长能给品牌代来的后劲,还有后期耗材维新的利润,他们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适当减低门槛或者结合更多的营销手段来拉拢顾客。这种经销商往往成长得会比较快,从厂家得到的资源也会相对多一些。

误区六:有些经销商认为,厂家支持是天经地义的,厂家规模大拿钱做市场是应该的,经销商那么小哪里有钱投市场。这个道理很简单,无论厂家还是经销商都是在经营生意,做生意都要讲究盈利。厂家通过建立经销商通路,把包装好的产品推向市场而最终取得利润,经销商通过获得厂家的产品,并在厂家授权的区域内经营,最终实现盈利。厂家对市场的资源投放,对经销商的支持都来自于经销商对厂家的反哺。简单说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老板不可能天天亏钱借钱来支持哪个经销商。优秀的经销商能够从厂家那里获得差异化的资源,使其更有竞争力,获得资源的形式可以不固定,但落后的经销商只能越来越孤独最终被市场淘汰。

误区七:有些经销商认为现在业务员非常难招,招聘业务员起不了作用还要亏钱,没有必要招聘业务员。我们来分析一下业务员的心理就很容易找到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出来干业务,可能是为了两点:一是获得收入,二是获得成长。如果跟了一个老板,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专业工具的辅助,没有优秀的销售环境,没有得到人性关怀,那如何能够实现销售,何谈收入和成长。反之如果跟了一个老板,给予悉心的培训与指导,不单单从产品知识而且从销售技巧、为人处事、产品推广、企业管理等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合适的销售工具和场所,定期开展促销推广活动,这样不但做起了销量还学到的东西。员工就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自然稳定下来。所以招不到人首先是老板们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提供必备的道具和场地,合理投入勇敢向前冲,用自己的魅力吸引众多人才前来相助。

误区八:有些经销商认为自己厂家的产品价格要最低才好,别人卖什么什么价,我们的产品为什么要卖这么贵。我们都知道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是价格低就好,价格低决定不了销售好,更决定不了产品好。价格策略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策略,根据企业的品牌定位、市场战略、资源投放、制造成本等因素制定,市场销售讲究的是性价比,体现的是产品的价值。我想在目前的净水行业,很难找到最低价的产品,因为你不知道到底什么价格才是最低价。作为经销商应该做的是充分理解净水产品的原理,深度挖掘产品的价值,特别是提炼出自己品牌的差异化优势,转化成日常销售的能力。千万别再抱着苛求进价低,又奢求卖价高的想法。

误区九:有些经销商认为厂家要有求必应,随时服务,两三台货也要随时发货,随时提供各种方案。目前很多净水经销商对厂家的认知也很有限,一方面深怕自己合作的厂家是小作坊,另一方面又希望企业对自己有求必应,保姆式服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就要建立严格的流程,比如下单流程、发货流程、财务流程、市场管理流程等。流程的优化需要市场的反馈与检验,同时也需要各方的遵守。企业运作是靠很多个环节紧密相扣,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很难因为某个经销商的个别需求,而打破整个规则。经销商要充分掌握和理解企业各个环节和流程的意义,积极配合,提前准备,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不会经常发生临时性需求和措手不及的情况。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减员;发展;困境;创新;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水务企业化解员工减少与企业发展两难困境初探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31日

近年来,总公司用工总量规模偏大,管理机构数量和管理层次偏多,各企业结构性缺员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一些地区企业还存在用工总量和机构编制增长偏快、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不高,人工成本增长偏快,成为了总公司近年来重点关注、重点解决的管理课题。对此,总公司提出“三控制一规范”工作部署,即:控制机构编制,控制劳动用工总量,控制人工成本,规范薪酬分配。

作为华北地区一家油气田企业,当前正处于“建设大油田,建设示范石油矿区”的工作进程中,相对于系统内一些发展较快的兄弟单位而言,油气田企业的年产油气当量、均衡日开井数等生产规模相对较稳定,“人多油少”是目前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总公司政策规定,对生产工作量和业绩规模没有实现规模性增长的企业,从严加强机构编制、用工总量和薪酬分配的管理控制,这使得油气田企业在自主解决人力资源相关问题方面回旋余地小、调剂难度大。同时,作为油气田企业下属的水务企业,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更是面临着员工减少与企业发展两难的困境。

一、人力资源状况与困境分析

我公司作为油气田企业下属的水务企业,主要承担着油区供水、排水、污水及污泥处理等生产任务。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平均年龄43岁,操作岗位人员近450人,平均年龄44岁,占全体员工的72%,其中女员工达到49%。队伍年龄整体较大,文化程度低,导致岗位认知水平、新知识学习和接受能力、工作效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级工人员数量较多,占操作岗人员的57%,但过度集中于供水工和净水工。井下作业工、油气管线安装工、电焊工、维修电工和汽车驾驶员等岗位在岗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后备人员不足。初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人员占操作岗人员的33%,技能专家、高级技师和技师仅占不到2%,高等级技能人才较为匮乏。

从分析中可看出,我公司员工队伍,尤其是操作员工队伍整体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女员工、大龄员工、低学历员工偏多,大学生、高技能及骨干人才偏少,结构性缺员现象较为明显。同时,由于油气田企业以油气生产单位为主进行配置的原则,严格执行“三控一规范”政策,我公司在人员补充、组织机构调整、定员编制及薪酬分配上自主余地较小。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期间,我公司正常退休人员达100余人,占现有员工总数的18%,其中操作人员近100人,岗位员工将快速减少,同时由于油气田企业对二级单位自然减员所形成的用工空间全部上收及“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等政策的影响,我公司每年引进人员数量极为有限,员工队伍自然减员接续困难。

二、带着枷锁起舞,破冰前行

上级政策的约束、员工队伍逐年减员接续困难与企业发展需求三者之间所造成的矛盾,使我公司成为了“带着枷锁的舞者”。面对如此困难和挑战,我公司未雨绸缪、超前策划,以创新培训模式,培养选拔运行岗位通岗、全能员工队伍为破冰之举,来化解以上三方面因素形成的难题。

(一)认真分析,尽心筹划,确立应对缺员策略。我公司将挖掘内部用工潜力的主战场定位在员工数量相对较多的运行岗位上。经过岗位分析和观察了解,现有运行岗位员工队伍存在工作技能单一、工作量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个人才能的有效发挥。受上级企业“一专多能”员工队伍建设理念的启发,公司决定以水厂为试点,以岗位培训为突破口,以激发运行岗位员工队伍活力为目标,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提高运行岗位员工技能水平,减少用工数量,提高岗位劳动效率。

(二)“三步走、阶梯式”,开创培训崭新模式。我公司水厂是油气田矿区唯一的净水处理单位,日处理能力8万m3,拥有两套净水系统共8个值守岗位。公司结合水厂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摸索出了一套“三步走、阶梯式”的培训模式。第一步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夯实岗位员工的基本技能,实现了人人精通本岗位的培训目标;第二步开展通岗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学习整套净水处理系统各岗位应知应会,通过考核,淘汰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学员,最终选拔培养出了部分完全能胜任净水处理系统操作的通岗员工;第三步是开展全能员工订单培训,将在通岗员工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作为培养对象,组织技术骨干采用一对一订单式辅导教学,培养出了具备系统运行综合调度能力、能够应对净水处理系统生产运行及故障处理的全能型人才。

(三)挖掘潜能,提高效率,有效解决缺员问题。我公司通过在水厂实施“三步走、阶梯式”培训,选拔出通岗员工21名,全能员工4名,大大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选拔出的通岗、全能员工在净水系统运行中逐渐发挥了“一人多岗”作用。公司因势利导,将原有运行班组的虹吸、澄清、泵房岗位合并为一个岗位,使原本每个运行班组20人左右的用工数量减至15人左右,4个运行班组节约用工18人,显著提高了水厂的劳动效率。同时,将挖掘出的用工存量调剂充实到缺员单位,对公司整体缺员状况起到了较大的缓解作用。

(四)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深入推广阶梯培训。2012年,我公司面对岗位员工快速减少的严峻形势,充分发挥“三步走、阶梯式”培训取得的经验和丰硕成果,在“两厂、一区”开展以净水工、供水工主体工种为重点的“三步走、阶梯式”培训,实现在污水处理厂、供排水工区等运行单位培养选拔通岗、全能员工,进一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逐步实现水厂、污水处理厂、供排水工区由固定岗位值守运行模式转变为巡检运行模式,同时在属于检维修单位的供水维修工区培养选拔“一专多能”员工队伍,进一步精简各单位用工,以应对人员减少对生产运行造成的压力。

“三步走、阶梯式”培训模式的创建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要求,实现了条块管理模式的新突破。一是突破了培训职能的一般作用,将培训考核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用培训考核的方式将员工分为一般员工、通岗员工和全能员工,让一般员工从事原有的工作,待遇不变。让通岗、全能员工承担“一人多岗”的重任,多劳多得,从而提高运行岗位员工劳动效率,解决岗位缺员的问题。二是突破了传统的人才选拔评审模式,采取了“先全员培训,后考核选拔,每年定期实施”的开放式选拔模式,将争当通岗、全能员工的主动权交给员工,促进每名员工积极进取,成长成才。三是突破了原有运行岗位员工的成长通道,由纵向的技能等级成长通道拓展为横向的通岗、全能员工成长通道,为员工提升岗位能力、增加个人收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供水企业净水厂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供水

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 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 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技术进步成果辉煌。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 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

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

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2)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见成效

供水工作者较好地运行管理了供水设施,在掌握供水理论和设施性能的基础上,开始对部分工艺设施进行革新改造。

在上海水司,利用进水泵前加注混凝剂进行快速混和;应用GT原理改善已有絮凝池的絮凝条件;探索了一定条件下,滤池进出水浊度与滤速的关系,合理提高滤速;利用表面冲洗改善滤料冲洗条件,改善过滤效果。采取这些措施,在不降低出水浊度的条件下,使净水设备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天津凌庄水厂根据海河盐水入侵规律,设置预沉淀池蓄淡避咸,为我国盐水入侵河口首创蓄淡避咸取水方式。

长沙水厂使用多层多格沉淀池,为以后使用斜管斜板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津、上海等水司进行了KO-1型、AKX及双层滤料滤池,悬浮澄清池等试验,有的城市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应用。

天津、哈尔滨等水司应用活化硅酸作助凝剂,上海等水司应用亚铁氯化,既合理应用混凝剂又改善混凝效果。

技术进步和新工程的投产为我国供水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60年,我国有供水系统的城市由72个增加到171个,供水能力由240.6万m3/d增至1020.8万m3/d,年供水量增到250813万m3,供水人口由900万增到7853万人。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到60.2%。增加这些能力,10年固定资产投资仅5.5亿元,真是高产出,低投入。

(3)学术交流气氛活跃

解放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供水技术性刊物,各水司之间也往来甚少。解放后各水司注意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注意探索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如上海水司1956年由经理带队组织技术人员北上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水司,南下广州等水司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内部出版《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1955~1956年一年多就写译了200多篇文章,有生产和科研总结,有翻译苏联和美英的论文。后来部分稿件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编为8本《给水工程汇刊》。

50年代初成立的大专院校给排水专业和给排水设计院结合生产也研讨了不少专题,编写了众多论文。196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委员会在上海举行的给水净化学术交流会\"共收到净水学术论文和总结60篇,其中大部分反映了50年代科技进步的成果。

(4)供水企业加强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

制订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地贯彻执行,使供水企业的生产管理处在正常而有秩序的状态。如上海市供水,原来基本上由英商、法商和资本家管理,解放后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和征用,漏失率由1949年的26.1%降到1954年的8.6%,利润由1950年亏损132.6万元到1956年盈利1150.1万元;经过7年努力售水成本降低一半。

(5)制订了我国水质标准

1950年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水质标准,共11项,其中浊度要求小于15 mg/L。1955、1956、1959年作了3次修改,项目增至17项,其中浊度要求平均小于3 mg/L,最高不超过15 mg/L;色度年平均小于15度,最高不超过35度。水质标准的制订为水司运行提供了依据。

2 60、70年代——继续发展与提高时期

1980年与1960年相比,城市供水能力由1020.8万m3/d提高到2979万m3/d,年供水量由250813万m3提高到883427万m3,供水人口由4729万人增到7278.5万人,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57 L/d,提高到128 L/d,增加这些供水能力,20年中有统计的11年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6.88亿元。在这个时期供水继续有较大发展。在当时资金和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挖潜改造\",\"适合国情的低造价供水设备\"和\"节约用水\"为适应供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对净水构筑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研制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净水构筑物

进行了多种斜管和斜板试验,经过实践和总结,选定了合理型式和参数;引进了机械加速澄清池,结合国情开发了水力加速澄清池;进行脉冲澄清池研究,尤其是脉冲发生器的研究;引进了虹吸滤池并研制了双阀滤池;运用并改进哈丁型滤池的思路,开发移动罩快滤池。这两种滤池后来推广较多。这类造价低、设备简单的净水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在当时资金物资紧缺的条件下,为发展我国供水事业作出了贡献,也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能力。

(2)开始探索微污染水的处理

上海黄浦江等部分城市水源污染加剧。上海等水司着手研究微污染水的处理。上海水司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及折点加氯等方法各进行规模为2万m3/d的试验。臭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因条件限制难以全面推广,遂把具有臭氧设备能力的周家渡水厂作为净水试验基地,活性炭吸附先推广活性炭净水器,折点加氯则用于一定场合。

无锡梅园水厂试验了用微滤机除藻。

(3)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和对策

50年代后期,上海发现地面沉降,60年代初上海水司研究了地面沉降原因,认为主要是地下水开采过多地下水位下降;对策是降低开采量和回灌地下水。于是进行回灌地下水试验。1965年市政府决定以地面水替代部分地下水并以自来水回灌地下,地面沉降明显降低。为上海及全国各地合理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

(4)节约用水取得一定成果

资金和设备紧缺使供水能力增长滞后于用水发展,部分城市出现较严重的缺水或低压现象。上海、青岛、大连等地从抓工业冷却水回用开始,逐步实施计划用水。生活用水发现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按人分摊水费其单耗远高于单表户,于是逐步实施按户装表。当时工业重复利用率低,生活用水基本上是众多用户合用一表,有的还实行包费制,节水措施在当时取得一定效果,对缓和供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并为今后节水打好基础。

(5)又投产一批新的供水工程

该时期投产的新供水工程相对较少。主要有兰州西固二期工程(28.6万m3/d),株州市第三水厂(取水50万m3/d,净水50万m3/d),阜新大凌河给水工程(17万m3/d),北京六水厂(17万m3/d),金山石化总厂给水工程及海水工程,秦山核电站大型海水取水工程(167万m3/d),杭州蓄淡水库取水工程。

(6)涌现一批科技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外,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尤其以同济大学杨钦教授为首带一批研究生对管网优化和经济调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供水企业开始应用,为计算机在供水工程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80及90年代——大发展与大提高时期

在这期间供水行业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供水水质、供水服务、供水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1998年与1980年比较,供水能力由2979万m3/d提高到11513.8万m3/d,加上自备水源为20991.8m3/d,城市年供水量由883427万m3提高到2631115万m3,加上自备水源为4704732万m3,供水人口由7278.5万人提高到19062.21万人;供水普及率由86.5%增到95.97%;城市人均生活用水单耗由128 L/d增到214 L/d,加上自备水源综合用水单耗已达556.3 L/d,超过不少发达国家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猛增,199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980年的51.93倍。

(1)大批供水工程投产,供需矛盾缓解

北京水源九厂、天津新开河水厂、上海长桥水厂扩建工程、成都水源六厂、……等大批现代化水厂投产,使供水能力迅速提高。

当地水源短缺或为改善原水水质使长距离引水工程增多。如天津从大黑河水库引滦入津,引水距离234 km,年供水10亿m3。上海黄浦江引水工程引水500万m3/d。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引水长达275 km。北京水源九厂自密云水库引水。西安自黑河引水,大连引碧入连,正在建设的昆明八水厂将自100 km外掌九岛河引水。引水方式有压力流、重力流或二者兼用,管渠材质有钢板卷管、预应力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隧道、钢筋混凝土方涵、明渠等。

到1998年全国城市供水能力已是最高日的1.20倍,其中87%的城市供水能力已大于高日供水量,供求矛盾基本缓解。象上海市区1998年供水能力已达720万m3/d,加市属县区300万m3/d,总供水能力为1020万m3/d,最高日总供水量为869万m3,已成为世界上大供水量的城市。

(2)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

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对大、中城市提出比《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更高的水质目标要求。对供水能力大于100万m3/d的重要城市要求考核指标为88项,增加53项的指标值基本上和欧共体水质准则要求相同。通过几年努力,大批水司即使水源条件较差的上海、深圳等水司完成《规划》所提的水质目标要求。城市供水水质普遍有相当提高,主要大城市供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适应水质项目增多,加强水质分析和监测要求,在直辖市和各省建立了经国家计量认证的部级水质监测站36个。

(3)探索了一套适合我国原水条件和水质要求的净水工艺和构筑物

上海、深圳等水司根据各自原水条件和建设部88项水质目标要求,研究了最佳净水工艺。除常规处理工艺外,分别对生物预处理、臭氧氧化、臭氧活性炭、活性炭吸附等工艺进行了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得失。深圳水司并对几种主要生物预处理型式进行平行比较以探求其利弊。

经过分析比较,除常规处理外,北京水源九厂还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昆明六厂南分厂及北京田村山水厂还采用臭氧活性炭处理。

针对我国原水中可降解有机物高的特点,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在深圳引水工程(400万m3/d)、宁波、上海南汇、…… 等城市中应用,对降低原水中氨氮等可降解有机物和提高出厂水水质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常规处理工艺,高浊水、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技术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海长江引水工程、宝钢取水工程等工程采取蓄淡避咸方式成功地在盐水入侵河口取水,避免了长距离引水,节约了工程投资。

(4)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城市供水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的成立,协助政府推动供水行业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80、90年代政府颁布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10余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为指引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简称中国水协)在协助政府贯彻这些政策规定以及总结交流供水行业的经验,分析供水行业的问题并研究对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协受建设部委托组织编制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和《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为供水的技术进步和节水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5)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于1988年参加国际自来水协会(简称国际水协,现改名为国际水协会)并派代表参加其中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组织。自参加以来,每届国际水协年会我国均派代表团参加,并组织相当的论文参加交流,其中有2篇论文获得国际水协夏列卡姆奖。

1995年中国水协为国际水协组织了一次国际水协\"输配水管网安全供水专题研讨会\"获得很大成功,几届水协主席和秘书长参加了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另外还举办了中德给水技术研讨会等中外技术交流活动,为扩大中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有益工作。

各水司也较多地组团赴国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6)计算机应用广泛,自动化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运用外资和计算机等设备大幅度降价,使供水行业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水司水费帐单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使用计算机已比较广泛。有的水司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网建模。绝大多数水司建立了调度室,能掌握管网服务压力和水厂基本运行情况,进行较合适的调度。新建水厂和部分老水厂的泵房、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冲洗均能自动运行或由调度室控制。部分水厂已可不设值班工人,在调度室控制或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运行中难度较高的自动加注混凝剂和消毒剂的技术已经解决。

(7)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

由于政府重视,节水技术不断提高,节水措施不断完善和落实,节水工作已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1983~1995年的12年中,共节约用水193.4亿m3,工业万元产值需新水量从459 m3下降到198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提高到60%左右,12年内每年平均节水9亿m3,相当于减少建设5座供水能力为50万m3/d的水厂及4座处理能力为50万m3/d的污水处理厂。

(8)着手进行水厂污泥的处理以保护环境

经过小型试验和实践已掌握了带式压滤、板框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多种污泥处理技术,如100万m3/d的北京水源九厂,60万m3/d的梅林水厂等均增添了污泥处理装置。

(9)建制镇的供水设施快速发展

到1998年全国共有建制镇13922个,建设了13828个水厂,供水能力为2110.5万m3/d,供水人口为8639.6万,供水普及率为79.12%,生活用水单耗增至95.05 L/d。

4 展望21世纪——可持续发展时期

(1)部分城市仍需解决好供需矛盾,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供水服务质量,降低供水成本

我国少数城市仍面临缺水,西部大开发将使部分城市有较大发展,仍将建设新的供水工程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建制镇的供水普及率尚较低,要尽快提高普及率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但是,我国城市综合用水单耗已到达发达国家中较高的水平;在我国GDP有相当增长的情况下,1990年起人均综合用水单耗已逐步下降;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耗水量为美国的13倍,日本的25倍,工业节水潜力较大,生活节水也不容忽视。

我国城市总供水能力与需要比已为1.20,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把更大的注意力和财力放在加强管理,加强供水设备更新改造以进一步提高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改善服务,在此基础上降低供水成本。在缺水城镇同时还要做好新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大力提高供水普及率。

(2)进一步加强净水设备和管网设备的更新改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水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提高水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每个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合理状态以充分挥其净水效率。由于多种原因,从现在技术观点看,有较多的净水构筑物在技术上处于不甚合理状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

配水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用了一批材质差的管材;由于资金等限制历年管道更新率有了欠帐;我国配水系统漏失率较高,单位长度、时间的未计量水量为欧洲国家的1.96~4.94倍;目前影响安全供水或部分地区缺水的薄弱环节是配水管网;在进一步改善出厂水水质后,管网水质将成为更重要的薄弱环节;还有结合管网优化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以及管网改造需要时间相当长,故抓紧更新改造工作十分必要。

(3)进一步做好节水工作

通过价格政策,加强管理和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使生活用水单耗维持在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程度。大力抓好工业节约用水,在近年内力争在GDP持续增长的情况,工业用水总量有所下降或不增加,使GDP用水单耗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近。

(4)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投入产出的分析,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以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营效益完成新时期供水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综合计划财务司. 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2]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城市供水统计年鉴

[3]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 纪念画册1949~1999

[4] 汪光焘等. 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侯 捷等. 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钟淳昌. 中国给水50年. 给水排水, 2000, 16(1)

[7] 宋序彤. 我国城市供水发展有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