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第1篇

经过近千年传诵,《岳阳楼记》已被当做范仲淹的代表作,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也因为这篇文章而闻名。这种文章、作者和景点的逻辑关系,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颇为相似。虽然后者的广告效应明显大于前者,但范仲淹仅用300多字就把岳阳楼的远近、朝夕景致尽收其中,还特别放进了自己的感性解读,这些都比《醉翁亭记》略胜一筹。

岳阳楼与洞庭湖是紧密相连的,范仲淹将其概括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登楼,还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虎啸猿啼”,登楼时普遍会想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不过,若是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或者“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时候登楼,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喜洋洋”之感。

范仲淹的文字虽简洁,却能把感情都渗透在一个个凝练的句子里。后人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以为这样一轮描述也就差不多了,结果稍不留神儿就读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警世良言。

谁知范仲淹又冲刺了一下,接着说出他的“忧乐”观点,更让人感到了思想的升华。连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都忍不住称赞范仲淹是“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童”。

但是,这种感性文字的背后,却是深深的孤独感。在谈论“忧乐”之后,范仲淹忽然话锋一转:“微斯人,吾谁与归?”有谁知道,这位活动能力极强的实干官员,曾数次破起用,却又数次是非上身,被贬离京。尤其是有一次范仲淹因受朝廷内部党争所拖累,从开封走水路赴饶州(今江西鄱阳境内)就职,途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然无人愿意出门接待范仲淹,就怕受他牵连。到达饶州后,范仲淹捻着花白的髭缵,在官舍吟起了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以解心中烦闷。

在写《岳阳楼记》之前,范仲淹曾有一段改变其命运的戍边经历。当时,党项族首领元昊另建西夏国,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已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受到朝廷的起用,挂帅赶赴延州。虽然仕途上的艰辛蹉跎已使他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边疆的战事持续了两三年,边防才大体接近巩固。宋代庆历二年(1042年)的暮春季节,疲惫的范仲淹看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若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这四句诗用简练晰吾言,描绘出了当时陕北横山一带宋夏边境的情景,也透露了范仲淹的思乡感怀。

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也是创作于戌边期间。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反映出延州的秋景同样使他感到惊异;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给人一种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呈现出他处于不利的军事境地,带着浓厚的悲凉气氛。尽管当时范仲淹还在感叹“归无计”,但很快在庆历三四年间,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范件淹也被调回了京师。

不过,回京后的范仲淹由于急于纳谏改革,又惹上了党争是非,终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被贬居到各地。年近58的他被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做知州,富弼被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即《岳阳楼记》开头所指的滕子京)被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第2篇

确实,单凭一幅画能写出这么美妙生动的文章,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据历代《临湘县志》《张氏族谱》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推断,范仲淹之所以对岳阳十分熟悉,能够写出千古奇文《岳阳楼记》,这和与他共事多年的湖南临湘人张尚阳向他介绍了岳阳密不可分。

张尚阳(1011-1078),出生于今天的湖南岳阳临湘市聂市镇老街南端张家门碧峰潭。其父张实万生有三子:长子张尚祖,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是临湘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宋仁宗庆历年间任河南东京府尹,累官至节度使平章军国事(位同宰相);次子张尚宗,宋真宗参政鲁宗道之婿,赠郎中太史;三子张尚阳,少年时代在家乡入学乡塾,攻读经史,后来,随在朝为官的哥哥赴京深造,拜太史鲁宗道为师,这鲁大师本是二哥张尚宗的岳父,所以对张尚阳教授课业也是不遗余力,加之张尚阳聪慧好学,基础扎实,又求知若渴,很快学业锐进,一时声震京城。张尚阳因此被仁宗皇帝看中,挑选为驸马,与升平公主结为伉俪。

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其职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西部战区副司令员。仁宗皇帝命29岁的张尚阳以驸马都尉随往,协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

当时,对于西夏的侵扰,朝廷大多数官员主张出兵征讨。而宋夏交战多年,宋军每战必败。原因就在“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范、张等人根据这种分析,力排众议,上书仁宗皇帝,主张采取防御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骑射的当地百姓补充军队,还招流民兴垦营田,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朝廷采纳范、张的主张后,防御力量大为增强,西夏军队无可奈何,同意接受招抚政策,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庆历议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提出均公田、减徭役、兴水利等10条建议,张尚阳因为是皇帝的乘龙快婿,自然可以利用其特殊的“驸马”身份和过人的才智为范仲淹多方周旋。范仲淹的改革主张大部分为仁宗采纳,并诏告天下,史称“庆历新政”。张尚阳政绩昭著,得到皇上重视。1050年,张尚阳的父亲张实万去世后,敕封紫金光禄鱼袋大夫,仁宗皇帝亲自撰写祭文,文中对张尚阳大加赞赏: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他日垂绩凌烟,谅公为之色喜。

张尚阳父亲实万公嫡裔中出了26位进士(宋代15位,明代11位),有的叔侄同榜,有的兄弟同榜,实属绝无仅有。这其中,出了四位宰相(张尚祖、张治、张居正、张瑞图),一位哲学家(张载),一位书画家(张瑞图),堪称“中国进士第一门”。临湘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戴新武曾著有《中华进士第一门》一书对此做了详细介绍,引起海内外张氏后裔的广泛关注。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第3篇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所以他小时候的名字叫朱说。小朱说读书学习特别勤勉,常常忍饥挨饿,也不以为苦。据说他在淄州醴泉寺读书的时候,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他把晚上熬好的粥先冷却成固体,然后切成四块,作为第二天的口粮,早晚各两块,就着咸菜末吃。“划粥断齑”说的就是他这段生活故事,是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23岁的时候,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毅然决定自立门户,并立即离开朱家,负琴携剑,到南京应天书院求学。由于生活没了着落,他的学习异常艰难。疲倦的时候就用凉水洗脸,饥饿的时候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伴,五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好好地脱衣服睡觉。他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南京当官,很受感动,就让儿子送些好吃的给他。但范仲淹在感谢之后拒绝了,他说自己习惯了喝粥,怕一旦享受过丰盛的饮食,以后粥会喝不下去。他这种自甘清贫的豁达精神很值得学习。

还有一次,宋真宗到南京巡视,一时万人空巷,应天书院的师生们也都跑出去,要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一辈子也没有看到皇帝的机会。只有范仲淹依然坐在教室里继续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的风采,范仲淹说将来觐见也为时不晚。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有出息,有在朝堂之上面对皇帝的机会。这当然不是他狂妄,而是他有胸怀远大的抱负,也有对自己刻苦攻读取得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范仲淹在27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并立即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奉养――这是孝顺的范仲淹的第一个人生理想。实现这个为家奋斗的理想后,他的人生向为国奋斗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范仲淹最大的两项成就是边防和推行新政。

西夏自立国后就不断侵扰大宋边境。西夏军队战斗力极强,很让宋仁宗头疼,无法彻底击败对方,又拿不出其他的好办法。当战火又起时,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到边境御敌。经过考察和思考,范仲淹主张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兵、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办法,以守为攻,争取最后的胜利。但当时很多大臣都看不起西夏,认为范仲淹的战略方针太怯懦,应当主动进攻。宋仁宗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宋军在连续两场大战中大败亏输、损兵折将。宋仁宗这才决定采取范仲淹的策略。事实证明,范仲淹的战略是合适的。在范仲淹等将领的带领下,战局开始变化,进入了相持阶段。而范仲淹也在几次出击中取得胜利,令敌军丧胆,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与西夏的相持过程中,宋仁宗认为强内才能安外,于是把55岁的范仲淹调回京城,并听取他的意见开始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在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中,除了发展农业、军备和减赋外,其他措施都是针对当时官场的弊病进行的,于是受到了一些大臣的攻击,而宋仁宗瞻前顾后,又不再坚决推行改革。就这样,新政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出京城。

即使如此,范仲淹也一直是忧国忧民的。在任职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时,针对海潮泛滥的问题,他带领老百姓用了三年时间修固了一条150里的捍海大堤,从此周围一带水旱无忧。老百姓把捍海大堤取名为“范公堤”,用来纪念他的功绩。像这样的事情范仲淹做了很多,他三次被贬官,都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国为民干实事儿。而且他为官清廉、生活朴素、洁身自好,受到官员和百姓们的敬佩、爱戴。后人评价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北宋第一人物”、“天下第一有气节之人”,他无愧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之所以受到非常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从小就有志向、有操守,甘于清贫、勇于奋斗,文功武略,学习了一身本领,并一生坚持不懈地实践着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目标。就像他在《岳阳楼记》中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第4篇

1、不以物喜释义:不因外物或喜或悲。全句应为“不以物喜,不以自悲”,是一句互文,意思是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也就是心中有信念,心无旁骛的意思。

2、“不以物喜”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意是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作者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邓州,受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托,为其新修缮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来源:文章屋网 )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文第5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多有名的对联大都涉及相关的人文典故,考查对联中的人文典故,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名题精选】“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解题技巧】解答这一类对联题,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由已知来推测未知。例如说到岳阳楼,我们就要马上联想到与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如范仲淹与《岳阳楼记》,杜甫与《登岳阳楼》等名人名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选定答案。本题中的对联是武侯祠的一副对联,联中也蕴含多个典故,如“二表”即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托孤寄命”,指刘备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春病危时,召见诸葛亮,将儿子托付给他的事。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副对联应该与诸葛亮有关。

【参考答案】B。

五、推敲文字型

对联是一种微型文学创作,讲究炼字炼句,字斟句酌,足见撰联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名题精选】下列句子空白处,请分别填入一个字,最确切的一项是( )

岳阳楼上的一名联:“四面( )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

A.湖山 苦乐 B.河山 忧乐

C.河山 苦乐 D.湖山 忧乐

【解题技巧】这一题要求填入最确切的词语,这就必须结合整副对联来考虑。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名联。那么可以肯定联中的内容一定和岳阳楼有关联或与同岳阳楼有关的人文典故有关联。从对联的大概内容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根据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可以先从“苦乐”和“忧乐”入手,“忧乐”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如范仲淹一类文人的胸襟,对联的后一句应填“忧乐”。再比较“河山”与“湖山”,“河山”一般指河流和山岭,借指国家的疆土,如“还我河山”,这里因为前面有“四面”一词修饰,不宜填“河山”。再结合对联设定的情境可知,岳阳楼在洞庭湖畔,洞庭湖中央有一座山名叫君山,这样“湖山”一词就有着落了。解答这一类试题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参考答案】D

六、自拟对联型

近年来最常见的对联题考查方式就是根据上(下)拟写下(上)联。更难一点的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提供的特定场合情境,创作一副对联。对于这种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对联题,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题干,弄清命题要求。

【名题精选】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