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第1篇

一、留

就是保留原文,无须翻译。诸如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汇。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君”(《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又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中“心旷神怡”在现代汉语中被作为成语仍广泛使用着,无须译成成语的解释“心胸开朗,精神畅快”。如果多译,就产生了累赘的成分,使句子复杂化,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换

就是替换。有的古汉语词汇,现在虽然还在使用,但是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要替换。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译为: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发达,(村落间)鸡狗鸣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和现代汉语的“卑鄙”不同,今指语言行为恶劣。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和现代汉语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谢。所以译为“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三、对

即直译。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依照文句的内在含义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采取对应的句式可直译为:“天空里,弥漫的烟雾整个消散了,皎洁的明月在千里湖面普照着;湖水中,浮光把跃动的微波染成了金色,月影像无瑕的白玉沉浸在水中”。这样,词语对仗工整,译文就比较和谐。

四、删

就是去除不用翻译的文言词语等,主要指部分文言虚词。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而”,连词,连接“笑”和“止”,“笑”表示“止”的情态,连词“而”起着修饰作用,不译。这句话译为“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五、补

就是加以补充。

第一种情况: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这是最普遍的现象。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译为“(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第二种情况: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补充省略的、缺漏的词语。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这几句话省略了部分主语、宾语,翻译时应加以补充,译为“(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又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对同学们来说就不易理解。有的同学译为“大楚要复兴,陈胜要做王”,这里的助动词“要”是添补的,且使“天命”观念不显露了,人为的主动性却突出了,似有不切原义之感。此句如果译为“大楚复兴,陈胜称王”,那么这样译的优点是,一没有改变句子结构,二是形容词、名词作谓语用时动词的规律性也显示出来了。

六、调

就是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第2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第3篇

怎样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互文有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这叫“本句互文”。如:

(1)“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此句写春冬之时的三峡之景,言雨后初晴,晨霜茫茫,山林和山涧清寒而寂静。“寒”既属林,又属涧;“肃”既属涧,又属林。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这句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

(3)“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泉是清香的,用这样的泉水酿出来的酒,自然也是清香的。“香”、“洌”同为“泉”、“酒”所有,互为补充。

互文更为常见的是出现在两句之中。如:

(1)“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当窗”、“对镜”互文,因为理云鬓、贴花黄都是木兰一人修饰头面的动作。当窗迎光,对镜照影,是理云鬓和贴花黄的共同需要,决不能说理云鬓只需当窗而不要对镜,贴花黄只要对镜不需当窗。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意为不以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悲伤。“悲”、“喜”互文,“物”与“己”也是互文。翻译这类互文,要注意调整语序,把一些字、词归到本来的位置上。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受任”、“奉命”意思相同,为互文;“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也是互文。这两句可理解为:在“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接受了任务和使命。

我们初中课文中的互文例子还有很多,如: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第4篇

一、互文。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式,翻译时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如: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确翻译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正确翻译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嶂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正确翻译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5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正确翻译是:(悍吏们)到处吵嚷,到处骚扰。

二、并提。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遇到这类句子,应当先调整顺序,再进行翻译。如: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此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正确翻译是: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此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正确翻译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 风霜高洁

(欧阳修《醉翁亭记》)

此句应理解为“风高霜洁”。正确翻译为:天高气爽,霜露洁白。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相关相似的事物代替。这种修辞方式,新奇而不落俗套,可以收到化凡为奇的表达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诗文家的青睐。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古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翻译运用借代手法的句子。如果按字面翻译,容易造成误解。如: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这里专用“布衣”代指平民。正确翻译为: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自种地,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正确翻译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处用“锦鳞”指代美丽的鱼。正确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用音乐器材“丝”“竹”作为音乐的代称。

正确翻译分别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制作简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水分(即汗)去掉,“汗青”在这里代史册。正确翻译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6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伛偻:驼背,人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正确翻译为: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四、偏义复词。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因此,在翻译含有偏义复词的文言句时,要能辨别出衬字,并在翻译时加以省略。如:

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并同。

(诸葛亮《出师表》)

异同: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异”上,“同”是衬字。正确翻译为: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

远近:偏义复词,词义偏在“远”,“近”是衬字。正确翻译为:(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出人: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出”,“人”是衬字。正确翻译为: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平时连一条能走出门的完整衣服都没有。

4 怀怒未发,休祀降于乇。

(《唐雎不辱使命》)

休棂:偏义复词,词义偏在“棂(意为不祥)”,“休(意为吉祥)”是衬字。正确翻译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五、古今词义。由古代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白话文,多数词语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但也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变化很大。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而根据现代词义去翻译文言文,就很难翻译准确。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如果以“卑鄙”现代的解释来翻译,就不合事实,闹出笑话。正确翻译为: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2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宋史・赵普》)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用来比喻人品质恶劣。正确翻译为: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正确翻译为: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诚信。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第5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枪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