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图分析:

《岳阳楼记》插图为张建武所作黑白图画,为岳阳楼俯视图,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图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图》,然而此图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图,再与本文的插图对比,发现插图与复原图构图相近。本图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图,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图形式为黑白图,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图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图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图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第2篇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文中所写的“岳阳楼”就坐落在我此行的这座城市。因为那篇课文的影响,在我的想象中,岳阳这个城市应该是一座古色古香,孕育和承载上千年历史文化的故都。然而当我踏出火车站的第一步,却并未有如此的感觉,它带给我的只是单纯的都市气息,使我无法想象上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它,又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来不及思考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否真的证实我已经来到了岳阳,朋友就开口说了:“这就是我们岳阳。”

因为我的一句玩笑话,我到刖阳的这几天,居然都下了雨,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把时间浪费在朋友家里,而我们第一时间去到的就是那闻名“天下第一楼”——岳阳楼。不知道为什么,游楼之前的兴致在我真的到达的时候却没有了,于是恍惚中,我也无法用激情去感受千百年前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被后人所谓的文明。岳阳楼的旁边就是洞庭湖,多年来,这八百里的湖面就朝朝暮暮的陪伴着它。楼临湖而修,美丽的湖水在夕阳退去之后,总会不倦的为楼洗去脚下的疲惫。与其说这是长时间来形成的一种默契,倒不如说,这是一场付出式的爱情见证,而这份感情总有一天会因这是场不等的爱情沉沦。

我的确是到了岳阳楼,可我不知道是天气的缘故,还是另有隐情,玩耍时总感到力不从心,现在想来或多或少有些后悔,因为我浪费了此行的目的。不过,对于岳阳楼的美,却学不会用文字去记录,好在游楼之前带了相机,潜移默化中,相机成了我储存岳阳楼美的代替品。

不知道从哪听说,到了一个地方游玩,就要带些纪念品回去,这样才能证明你去过那个地方。尽管这个说法存在猜忌,在好奇心的作祟下,我依然决定带些什么离开,于是我便随意挑选了几样小玩意,我并没后悔花了钱。

其实,这次到岳阳楼,我发现我关注的并不是楼,我喜欢低调的东西,自然修筑在楼内的“小乔之墓”成了我视觉的焦点。苏轼有词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在一种悲伤的成分里,我把思绪追溯到了三国时期。人要是有一种吸引别人的东西,就能流传千古,这个定义不假,小乔就是因为她的美貌,即使她的尸体被时间吞噬了,后来接种而至的我们,依然知道,她就是当年周瑜的妻子。

岁月在无形的变迁,但演绎过的历史不会变,当年小乔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不想去探究,红颜暗老,却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所以,死到不足惜,当她的美能随时空穿行到现在,却是个奇迹。

末了,我在小乔的坟墓边照了张照片,我有我的理由。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用灵动的画面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岳阳楼气势壮阔,构制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它雄踞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岸,与“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湖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天然的风光画卷,这样的奇景能用语言描述,但没有鲜明的形象感,而运用多媒体就能直观展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一上课我通过动感画面,加旁白介绍,把学生带到了宏伟的岳阳楼前,然后出示文字直接介绍岳阳楼相关情况,进而启发引导“面对如此景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情不自禁地抒发感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岳阳楼成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思想境界的见证,其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今天我们一同欣赏这篇千古奇文,共同感受范老先生博大的情怀”。这样引入,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通过灵动的视听声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增强积极探索的动力。

二、用悦耳的声音指导朗诵,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文言文朗读,有利于准确把握节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而并不是每个从事教学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朗读水平,借助多媒体插入专业朗读者的示范朗读,配上背景音乐,效果就大不一样。

教学时我边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画面,边播放配乐朗诵,并提醒学生边听示范边感受体会,欣赏中学生不难明确: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第五段三个疑问句,语调应上扬,主旨句应舒缓而坚定。“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有了感知,学生就能够进入文章情境,涌起朗诵的兴趣,然后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自然感受到文章节奏的美、语言的美、景色的美、情感的美,读也让学生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情感的洗礼。可以说,多媒体在朗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用直观的文字积累字词,夯实学生文言基础

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掌握是基础,是关键。文言字词的积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基本的虚词。每篇文言文中都有特殊的、需特别重视的文言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学习,就能既直观生动,又省时省力,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逐段展示文字内容,让学生读、析、品、议、悟。直观的展现,跳动的文字,富有激励性的启发,让学生在愉悦中理解内容,掌握文言字词。

内容理解完后,再借助多媒体把文中各类重点文言词归类整理,形成条理化记忆,如:本文中有两个要注意的通假字 ,即“百废具兴“的“具”和“属予作文以记之”的“ 属”。一词多义的主要有:“观”“通”“极”“和”“或”“一”“空”等。还有其它类型就不一一列举了,本文成语也较多,要明确归纳。

积累时还要注意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遇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时,就应和以前学过的一些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通”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是“顺利”,在“初极狭,才通人”中是“通过”,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是“通晓”,也就是说文言词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做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也是对现学知识的巩固。

最后再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加强巩固。如此几番,学生对文言基础真正的打牢了,而这种方便快捷的归类是“粉笔加黑板”所无法达到的。

四、用鲜活的情景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升华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让其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学《岳阳楼记》,是要让学生领悟作者远大的理想,博大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教育,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怎么能做到呢?教学中还是要借助多媒体层层铺垫,层层渲染。

当揭示主题后,让学生讨论: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内容点拨:“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再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经历,主要是他忧国忧民的具体行动,同样以多媒体资料助读,这些直观信息,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生活,真切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怀。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听读法

        听读法就是教师范读课文精彩段落,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反复诵读,直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止。这是利用声音的要素,在听读过程中,逐步地感受文章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臧克家在他《重读〈岳阳楼记〉》一文中说:“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可见,反复诵读的效果和意义非同一般了。

        二、听想法

        听想法指学生听教师范读与思考句子、段落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范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提问:这段话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以朱自清散文《春》第四段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范读后,提问: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

么?怎样具体描绘的?从那些角度写的?

        2.教师再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反复听的方法,积极引导听觉,调动学生思考。教师范读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要读出文章的声情和韵味来。必须强化的知识可以加强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予以评析,并给于适当的鼓励,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视法

        听视法即一边看课文或音像、教学挂图等资料,一边听范读。这一方法,既借助了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又利用了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显明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更深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共鸣,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分三个层次:

        1.入画:即教师范读课文,并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的彩色照片,出示“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课件,这样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

        2.生情:教师朗读,讲解岳阳楼“大观”、洞庭湖上的不同景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反复体验画面所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3.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所持的态度,感悟作者由此而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听记法

        听记法即对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教师朗读后,要求学生将其记下来。这一方法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深入领会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第5篇

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整体阅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文言文正文,通过对正文的阅读,明确该建筑物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建造修缮者或者居住游玩者是谁,文中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2)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除了对个别冷僻的字词作出解释外,还会提示相关的文化常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3)相关的测试题,这是因为题干中常常会有相关的提示,其中选项题里有一部分选项是正确的,这些都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文内容。

一、正文的阅读是整体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读懂原文是解答阅读试题的基础,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尤其如此。从大处着眼,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明白,了解全文的大意即可。对于亭台楼观堂斋记就要弄清楚这三个要素:

1.关于物 该建筑物的修建事宜、亭台楼观堂斋的位置、该建筑的取名由来、对该建筑物状物的描写和周围景物的描写。例如《岳阳楼记》第一段就交代了滕子京谪守岳阳楼,政通人和,重修了岳阳楼。第二段就写了在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胜状。如《醉翁亭记》的第一段就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了朝暮四时之景。再如王禹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一段交待楼由竹构成,故名竹楼。第二节详细描写了在竹楼中可以领略到种种别处所无法领略到的清韵雅趣。一般的亭台楼观堂斋记都会写到这些信息,当然有的此类文章只是以这类建筑物为起兴或媒介生发议论,不作或很少作客观的叙述描写。

2.关于人 亭台楼观堂斋记虽然是以“物”为主,但里面也有关于人的信息。比如,该建筑物的建造或者修缮者是谁,游玩休憩者或者是居住者又是谁。在这类散文中常常颂扬修造者的才德行能、政德修为。比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选的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就高度赞扬了潭州刺史弘农公治理有道,将建造好的一座房子送给了品德高尚的戴简。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士人优游闲适、精致高雅、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时主人公因贬谪遭遇了政治上的失意,但他们也能自我排遣,寄情自然。

3.关于情 亭台楼观堂斋这些融自然真趣与人文思想为一体的典型建筑往往会触发文人的感慨。文人们常借此抒性志趣,这也常常是该类文章的主旨所在。如《岳阳楼记》抒发了作者以古仁人为榜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醉翁亭记》表明了欧阳修诗酒山林、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君子风范和他与民同乐的仁者情怀。

4.关于理 亭台楼观堂斋记进入了宋代以后,不再滞留在物上,而是逐渐超越了建筑物本身,被抽象成某种特定的意识或观念,建筑物通常只是一种起兴或媒介,作者借此来阐发哲理。如欧阳修的《非非堂记》把重心放在对“君子如何明辨是非”这一命题加以分析,作者借堂发挥来表达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鲜明的是非观。苏轼的《静常斋记》中几乎没有对斋作相应的描写记叙,而是围绕斋名“静常”二字大做文章。苏轼通过对“静”与“常”这一对富有哲理性问题的阐述,来实现对生命的体悟和反思。苏辙的《待月轩记》以大量的笔墨来谈论性命之理。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则阐述了一种圆通的处世态度。2009年浙江省高考选文《宝绘堂记》中以书画为例表达了一个道理,只有“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才能保持个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内心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二、整体阅读的第二步是除了正文外,我们还要注意阅读文言文的标题、注释、出处、问题及选项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尤其是那些亭台楼观堂斋的取名,比如说苏舜钦的《沧浪亭记》的沧浪取义于先秦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词寓含着洗濯政治污浊之意,文中也就深含了此义。比如王禹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文章不厌其烦地写此楼非同寻常的特征是为了表现自己和竹一样的高洁的品性。再比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文中就讲述了取名为“一柱峰亭”的原因。“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这里也体现了李侯的胸怀和操守。

文言文的注释一般是提供作者背景如文章作者政治处境、身份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有时也提供了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扫清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选文最后一般会有该文的出处,这一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大背景,在整体阅读时也不能忽略它。

三、利用亭台楼观堂斋记的文体特性快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记体散文兴于唐,亭台楼观堂斋记也由唐兴起。王水照先生认为“唐人此类作品矩式,一般以‘物’为主,多作客观、静态的记述,重在本事,如建构程期、地理位置、自然景色等,或稍予议论、以写实胜。”将唐亭台楼观堂斋记的基本体式概括为记事、写景、议论、将之称为唐人的“三段论”模式。这时虽以“物”为主,但并不以“物”为最终目的,主要还是为记修造之人,颂扬修造者的为政成绩和他作为文人身份的诗性雅趣。2012年上海卷选文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就是此类的典型。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