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1 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事情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同学们都清楚,作者是反对父母的做法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全家人就不会这样不愉快,“我”也不会感到如此的委屈。学生们对此都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如此的霸道,如此的重财轻义,当我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提出:“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送给万芳时父母的反映如何?这个问题使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不但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时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我”在送给万芳之前也没有找父母商量,何况那件物品父母虽放在我桌子上,但“我”也没有及时了解它对于父母的用处。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在责备父母做法不对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家庭当中才不会出现“代沟”。和父母之间才能和平相处,才能成为朋友。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咏雪》一课中,当谢太父问他的儿女“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都用比喻的方法道出了白雪的样子,虽然谢太父没有直接道出谁说得更好,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我问到哪个比喻的更好时,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雪的认识各抒己见,有的说,冬天的雪有时会形成颗粒状下落;有的说冬天的雪纷纷飘落,既白,又在风中飘舞。同学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当我问到谢太父的意见如何时?学生由这个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深入读文,小组的研讨,达成共识,谢太父的大笑就是对兄女的默认,而且文章在结尾之处又补充交代了兄女的身份,可见,作者也是站在兄女这一边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羚羊木雕》为例。当我们身处母亲的位置,体会“‘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情景中的“突然”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当你的母亲所拥有的一件名贵的物品不见时,心情是如何的?她是如何询问你的?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母亲“突然”问时的心情如何?再问妈妈突然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羚羊木雕对于父母来说价值不匪,此时母亲非常着急,惊异,责骂的成分不是太多。此时,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母亲这一角色。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母亲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当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一情景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太近了,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冒险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恐惧”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恐惧”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3 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羚羊木雕后传》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挚的友情,又有浓浓的亲情,还有做人的诚实和守信等等。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第2篇

这17天里,我们在母亲的脊背上匍行,真实地感受着博大、雄浑、苍凉与壮丽。在地理上穿越,我们由南到北;在精神上穿越,我们从古至今。

拉萨甜茶,生活上的一种进阶

穿越无人区第一站,是所有队员到拉萨集合。由于我对拉萨极其了解,所以主动安排了行程,让大家在拉萨到处走走,因为我们不是来拉萨旅游的,所以,我为队员们安排的行程也与一般游客不同。带大家去体验拉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用最少的时间,避开劣质旅游的烦扰,尽量深入地了解拉萨,了解藏族人。

在拉萨一家甜茶馆,队员们被藏族同胞生活的精彩与幸福惊呆了。

在拉萨老城的小巷里穿行,几个弯拐下来,就走到我要带大家造访的甜茶馆。

上午10点,巨大的场院里已经坐满了喝甜茶的藏族同胞。藏式的门帘,低矮的门楣,早上的阳光从遮阳棚的缝隙里钻进来,照着从热茶碗里蒸腾出来的热气,藏族同胞穿着各式各样的藏服,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围坐在桌子边,只需要在桌上放上一把散钱,就可以只管尽情地喝着聊着,不用分神点茶,因为甜茶馆里只有甜茶种饮品,沏茶的藏族大姐会穿梭于茶客之间,见空杯子就给你续满,然后拎走你放在桌上的溅上了甜茶的五毛钱,如果你放的都是整钱,她会主动从她手中的大把零钱里为你找零,你面前的一张十块二十块的票子,瞬间就变成了一把钞票…

甜茶是拉萨独有的饮品,200多年前首创于拉萨。

在很早很早以前,很会生活的藏族同胞就为自己安排了很实用的饮品。那饮料叫酥油茶,也就是将内地通过茶马互市的渠道进入的红茶,与藏地独有的酥油混合在一起烧制的一种饮料。由于加了盐,所以口味是微成的。酥油茶据说很经饱,而且还能缓解高原反应。只是因为口味与我们内地人的期望相差有点大,所以,并不是所有内地人都喜欢喝酥油茶的。

甜茶就不同了。

自古就是以酥油茶作为最主要的饮料的,一直到200多年前,英国人进入,他们在拉萨住下来,带来了老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同时也将些贵族的子弟带出了,那些藏族的贵族子弟们去到了印度与英国,被那里的文化熏陶之后,又返回了拉萨。他们在带回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也带回了被改变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也包括喝茶。

这些藏族同胞都是的精英,精英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他们利用英国茶,结合高寒、水的沸点比较低等特点,将泡茶改变成为煮茶。再发挥鲜牦牛奶很多的特长,把煮熟的红茶与鲜奶结合,点缀一点糖,完美的甜茶就是这样诞生的。

甜茶是拉萨人的骄傲,是拉萨的独有特产。在藏区,离开拉萨就很难喝到甜茶了。

当年的甜茶还是达官贵人的专享,而现在,甜茶已经是拉萨人的生活必须了。不过现在的甜茶发挥的作用早就不仅仅只是饮料那么简单呢——因为拉萨人要喝甜茶,所以有了甜茶馆;因为在甜茶馆里聚集的人多了,所以,各类小道消息、生活资讯的快速人际传播成为了现实。所以,甜茶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八卦聚集地!

除了感受地道的甜茶,我们还有参观藏传佛教寺庙的计划,这几所寺庙是完全没有游客的藏传佛教寺庙。我希望通过这些,让队员们用最少的时间,避开劣质旅游的烦扰,尽量深入地了解拉萨,了解藏族人的原生态生活状态。我曾经提出过个“行者式”的朝拜拉萨路线。这次,我就选择了这条路里的几个小寺,带队员们游览了一番。

那天,感觉最好的,是大家坐在拉萨老城的一座叫噶玛厦的小寺里,大家交流了各自对于拉萨、对于穿越无人区环考这类活动的看法。安静的小寺院里,一个人在娓娓诉说,那些佛像与其他人都在倾听,阳光从寺院的天窗里挤进大殿,在我们的肩头温暖地爬着,抚摸着我们的头发,亲吻着我们的脸颊……

1 羌塘:无人区的人

6点30分,我们已经离开拉萨。

出拉萨沿青藏公路向北走99公里,过了羊八井地热电站,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就是辽阔的羌塘草原。

当雄属于拉萨的一个县,也是拉萨市管辖的唯一一个与羌塘沾边的牧业县。当雄的藏语意思是“挑出来的好地方”,确实,当雄背靠羌塘面向拉萨,位置真的很好。当雄有两样宝贝十分著名。一个自然的,一个人文的。

纳木错、当雄赛马

当雄的自然宝贝就是纳木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在罗布泊干涸之前,纳木错曾经是中国的第三大咸水湖,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干涸后,它也就从第三晋升为第二大咸水湖了,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纳木错不但大,而且风景优美,是藏传佛教的三大圣湖之一。藏族同胞有传说称:每到藏历羊年的时候,佛祖以及菩萨、护法神等都会到纳木错聚会。所以,在藏历羊年的时候到纳木销去转湖,是可以加持很大的福分的哦。纳木错在地质上属于构造湖,是大地造化的。它的旁边就是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雪水不断地滋润着纳木错,使纳木错永葆勃勃生机。

当雄的人文宝贝是当雄一年一度的赛马会。赛马是草原民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每年农区的农民农闲时,会带上农作物以及生活用品去牧区,与不事耕作的牧民交换皮张与酥油等物资。那个时候,草原上原本散居存各地的牧民都会为了交换生活物资而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在草原上少见的人山人海的景象,在交流物资的同时,大家还会玩一些诸如赛马、抱大石这样的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用赛马冠个名。

当雄的赛马会很好玩,在我们经过当雄的前半个月,赛马会刚结束。不过,那时候我在为这次的穿越活动探路,所以,我有幸赶上,参加了今年的当雄赛马会。

基本上,今年的当雄赛马会分为娱乐区、竞技区、物流区三个区域,娱乐区是大家住宿、喝酒、唱歌跳舞的区域:竞技区是比赛的区域,比如赛马、比赛抱大石等:物流区就好理解了,就是交换物资,做买卖的区域。

赛马会在藏族同胞心目中就是个节日,大家一般都会盛装出席。在藏族同胞中有这样句话,你家富不富,看看你女儿的穿戴就清楚。这也说明了,赛马会的时候,也是藏族同胞盛装游行的日子。今年的赛马会上,我就亲眼见到了金银饰物挂一身的姑娘与用半自动步枪子弹装饰腰带的高原汉子拉风啊!

羌塘“北方的高坝”

除此之外,羌塘腹地的美景与野生动物不断地刺激着我们每一个队员的神经。我能理解皇甫不断要求停车拍摄的心情。这样的景色,是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的。当然,我更清楚,在未来的几天里,天天都是这样天堂般的景色,足够大家饱眼福的。作为队长,为了完成每天的前进进度,我不能让队伍不断地停下,无限风光在前头啊!

对于我来说,藏北高原的路我相对熟悉,因为,这里我已经来过不下10次,虽然每次来的目的不一样,但是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我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

羌塘是藏族人的叫法,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北方的高坝”。

可这壮美的环境里,因为海拔高,气候严酷,所以,很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即使有,也是些临时性质的放牧,或者测绘、地质勘探之类的事情。上世纪末,国家在羌塘无人区里为了保证这一类活动的安全开展,专门在羌塘南面的区域设置了文部办事处,在北面的区域设置了双湖办事处,负责处理在无人区里作业的相关事务。后来办事处升格为特别区,级别相当于副县级。我们这次羌塘之行的最北点,就在双湖区所在地的北面十多公里的地方。从那里,我将转头向东,进入可可西里。

无人区的藏族牧民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说什么是所谓“无人区”。

对于“无人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看,无人区并不是完全没有人,而是这些地方人口密度极低,人烟极其稀少,直至完全没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扎西,52岁,他们一家是生活在羌塘无人区边缘的藏族牧民世家。他们家的行政区域是羌塘无人区东沿安多县强玛乡。这是紧挨着无人区的人家。扎西家周围方圆20公里的范围里,只有他一家人。我们在羌塘一共住了三天。到达扎西家的时候,是即将离开羌塘的最后一天。

扎西一家世代靠放牛、放羊为生,以前还偶尔打打猎,现在政府强调野生动物都要保护,扎西家的猎枪也上交了。目前,扎西与老伴索朗卓玛、女儿斯曲卓玛及孙子罗布顿珠在茫茫高原喂养了几十头牦牛和200只羊,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与世无争倒也祥和。它们的生活方式简单,平日里一家人就在家附近的山上放牧,晚上把牛羊安置在它们房子旁的空地上,没有院子也没有围栏,牲畜的安全就靠四条藏狗保护。我仔细看了,不是藏獒,但是也是十分凶悍。

每天早上扎西的老伴索朗卓玛最早起床,为一家人烧好酥油茶之后,就与女儿斯曲卓玛一道去牛群里挤奶。他们收集的牛奶除了少部分自己饮用以外,大部分的牛奶都会被打成酥油,卖到乡里县上换钱,或者直接在类似于赛马会的集市上以物换物,换取他们生活里需要的日常用品。

扎西以前读过书,做过几年兽医。他的老伴和女儿都没有上过学,是文盲。扎西的最大愿望,就是日后能让孙子罗布顿珠到县上去读书,要有文化。

扎西告诉我们羌塘地区几十年的变化:“从前这里的水草好得很,野生动物也多。后来打猎的人多起来了,动物都死了或者跑了。不过,现在政府不让打猎,动物们又回来了。这些年雨水也多起来,牧草也慢慢长得好起来咯,我们家的牛很喜欢吃,肉长得也很好……”从他与我们交谈的表情里,我看到他对生活的满足。他们家人在这大山深处,看似孤独,其实,无论在哪里,只要与亲人在一起,那里就是自己幸福的家。我估计,在扎西的眼里,他们家周围的山,就是他们家的山。他们家前面的湖,就是他们家的湖,他目光所能看到的天地,就是他们家的天地。

图1:图为扎西夫妇与他们的儿媳、小孙子

图2: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湖的地方,据统计,羌塘境内有近500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和300多个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的湖泊

图3: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黑颈鹤

2可可西里:疲倦的藏羚羊

我们的队伍抵达安多县城。这是北接青海的最后个县。从那里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我们就进入了青海地界,也就是著名的可可西里。一阵突如其来的冰雹,拉开了我们在可可西里的大风大雪的序幕。

随着在高原的日子一天天变长,海拔也越来越高,我们队员的身体状况在下降。在我们的考察队里,队员老高兼职医生,在他每天为队员做的例行体检数据里,我看到了不容乐观的事实,半数队员的血压高压已经到达或者接近160,低压也在120上下。配合这样身体状况的,居然还是狂风暴雪。

现实考验着我们所有的队员。

藏羚羊

有一点我相对欣慰,那就是我们处在交通条件良好的青藏公路沿线,万一发生什么突发事件,救援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我们探险活动的最底限,安全是一定要有保障依据的。不过,我们接下来“进军卓乃湖”的目标,确实因为这样的恶劣天气遇到很大的阻碍。

卓乃湖,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地名。如果我先提到藏羚羊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都十分了解了,卓乃湖就是一个著名的藏羚羊产羔地。

藏羚羊,体形很像黄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已经生活了上万年。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动规律,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雄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雌性藏羚羊每年从冬季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产羔地主要在一些高原湖泊附近,为了产羔,季节性迁徙就成了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每年4月底,公母羚羊就会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往返于产羔地产子,再返回地之间,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藏羚羊对生活的区域要求很严格。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米~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每胎1仔。藏羚羊体内的血红蛋白数量是我们人类的两倍,因此藏羚羊十分善于奔跑。

飞快的奔跑技能使得藏羚羊在高原很少遭到天敌的伤害。可是,从上世纪末开始,藏羚羊因为自己挡风御雪的皮毛质量太好,而惹上了灭顶之灾。

说到藏羚羊的灾难,我们就要从印度、克什米尔生产的一种名叫“沙图什”的披肩说起。沙图什发音shantoosh,它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这种羊绒制成的披肩质地十分的柔软,一条羊绒披肩甚至可以从一个小小的戒指里轻松穿过,所以,沙图什披肩也有“指环披肩”的美称,历来就是十分耀眼的商品。

制作沙图什的原料,是藏羚羊的底绒。藏羚羊的羊绒非常细,其直径约为11.5微米,是克什米尔山羊羊绒的四分之三,是人发的五分之一。这种绒不但轻巧,而且还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我曾在资料里看过一个夸张的说法,说用沙图什包起一个鸽子蛋,就可以孵出小鸽子,或者这个蛋会被捂熟。

因为这种原料来源困难,所以,优质的沙图什披肩的价格十分昂贵。据说上世纪在欧美市场上,一条沙图什披肩的价格可卖几千美元以上。

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北部的人们养成了一个风俗,就是攒钱为女儿购买一条沙图什披肩作为最珍贵的嫁妆。在印度北部,沙图什就像中国老妈妈的金戒指一样,是作为母亲送给女儿的嫁妆而世代相传。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首先把沙图什披肩带到欧洲的是法国人Francois Bernier。18世纪70年代起,欧洲的妇女开始在她们的肩头上披上羊绒披肩,从克什米尔来的上好披肩则更是显赫地位的象征,越轻软越珍贵,“沙图什”就是其中的极品,成为了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追求时尚的标志。

而这种血腥的时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一时间,对沙图什披肩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为了在原料上满足沙图什披肩的生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藏羚羊的疯狂捕杀。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当时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而藏羚羊角也因为在传统医药中的药用价值也成为藏羚羊被屠杀的次要原因。

因为藏羚羊产羔的时候种群相对集中,行动也不便。所以,产羔地往往就成为盗猎分子的“屠宰场”。卓乃湖作为著名的藏羚羊产羔地,俗称“大产房”,每年都有上万只藏羚羊汇聚在那里。我们前往那里,就是为了实地考察藏羚羊的生存状况。然而,突如其来的狂风大雪以及还没有冰冻的高原河汉,把我们残酷地封在了青藏公路沿线。所有的进山计划都设想过了,最终还是不能前进半步。

藏羚羊救助机构

作为补偿,可可西里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排我们去了专门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索南达杰保护站”,他们在那里有一个大型的藏羚羊救助机构。

不到30岁的松森朗宝是一个很帅气的藏族小伙,虽然年轻,但是他在保护区已经工作了6年,这6年里,与孤独相伴,他一直为保护藏羚羊默默工作着。索南达杰保护站其实就是几间板房,在板房后面,有着一个几千平方米的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草场。在这里,我见到了几只可可西里管理局巡山队在巡山的时候抢救下来的藏羚羊幼崽。

这些幼崽一般是在藏羚羊迁徙时掉队的小羊,如果,它们没有遇上巡山队员,那么它们的结局就只能是死亡。朗宝的职责之一,就是照顾这些不幸又幸运的小家伙。他每天会给这些小家伙喂牛奶,直到它们断奶自立。

今天的喂奶是我与朗宝一起完成的。我们走进草场,那些小羊羔一见朗宝,都迅速地围拢过来,抢着要奶吃。在朗宝的悉心照顾下,这些羊羔身体都很好,很有劲。它们的皮毛十分柔软。也就是这身上好的皮毛,它们才惹下杀身大祸。

小羊羔在我们身边边吃奶边嬉戏,像所有的小动物一样,只是它们的身边不是它们的妈妈,而是像妈妈那样照顾它们的朗宝。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有个疑问,如此这样,小藏羚羊一直接触的都是人类,会不会使它们在长成以后丧失了它们的本性,而无法回归自然呢?我把这个疑问请教了朗宝。朗宝解释说:目前的人为干预只会持续到小羊羔一岁断奶为止。小羊断奶后,它们就会被送到高原深处的一个更大的驯化基地。那里的环境基本就是纯自然的环境,在那里,小羊羔将熟悉它们的种群生活,进行野化训练。直到它们变得连从小把它们喂大的护林员都不认识了,见人就跑。那时,就到了它们要被真正送回自然的时候,真正开始它们“大地精灵”的生活。也就是那个时刻,一只真正的藏羚羊才算开始了新生。

看着这些欢蹦乱跳的小家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当年,我听说过曾有护林队员在自己精心喂养的小羊将被送走去野化的时候,嚎啕大哭,死活不放小羊走,而小羊也不断哀鸣,不愿离开它的“人类妈妈”的故事,那分情感,现在,我理解了。

在全体队员为小羊捐了一点奶粉钱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朗宝与小家伙们。我们还有事要做,我们还有路要赶。

3 阿尔金山:上苍眷爱之地

由于深入可可西里的计划改变,使得我们的队伍提前了4天抵达青海重镇格尔木。在这里,我们稍事休整后,将继续向西。进入昆仑东北部地区,那里,就是著名的“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1983年建立的,1986年升格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管理,后移交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理。相比羌塘、可可西里那些保护区,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不算高,不过我认为,面积4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以上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最美丽的保护区。

TIPS:一个天大的误会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著名的环保专家袁国映老师和我同住一个帐篷。袁老师告诉我:从地质结构上看,这个保护区北界祁漫塔格山虽在地貌上看上去接近阿尔金山,但它却是昆仑山的北部支脉,严格地说,该保护区应叫做“东昆仑自然保护区”更加贴切。不过,当时保护区已经定名,由于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英国大不列颠词典也已收录,不便修改,只好以错作罢。也就是说,阿尔金山保护区其实不在阿尔金山上,而在阿尔金山南面的东昆仑地区。

这个误会够大吧!

知道这个误会的人确实不多,我们这次环考,我前方的藏族助手洛桑次仁在计算路线的时,就直接将阿尔金山设计进了我们队伍的行程线路中,具有多年山地旅行经验的洛桑一直觉得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就应该在阿尔金山里。直到我告诉他这个“东昆仑”的典故为止。

遭遇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在我的印象里,阿尔金山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都是按“一大群”这样的数量单位来形容的。那里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们的车队简直就是在野生动物的欢迎中向着保护区的中心观测站进发的。这一路,我们首先遭遇的是只体形很大的猛禽。当时车里的人都惊呼“美国国鸟!美国国鸟……”那是只白头白颈的大鸟,个子高,翼展宽,很威武。它正在啃食一只刚刚死去的羊。因为逃窜得很快,我只拍到一个它不大的背影,很遗憾没有正面的图像。不过,我可以确定那不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我在很多场合都看过白头海雕的形象,那样子与我们队员看见的猛禽确实很相似。但是,1782年6月美国设计国徽,其中的图案为抓住箭和橄榄树枝的白头海雕。我记得美国之所以用白头海雕做国鸟,是因为那种猛禽只生活在北美洲,有传闻说独立战争的时候,被炮声惊起的白头海雕一直在美军战士的头上盘旋,与他们一起冲锋……我不确定这样的传闻真实性,不过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白头海雕的踪影,这是我不认为那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理由。

既然确定那不是美国国鸟,那么那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后来我请教了阿管局的张惠斌副局长,根据我的描述,他告诉我,那很有可能是玉带海雕。我后来查了大百科辞典。玉带海雕相关的生活区域,海拔高度都与我们发现时的情况相符合,估计我们发现的就是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也是一种珍稀的猛禽,对生活环境要求严格,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玉带海雕,这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刚议论完海雕的事情,另一位“重量级大师”就登场了,那是草原狼,和它遭遇后,我们很兴奋,它倒是不紧不慢地死盯着我们,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只是在我拿着照相机冲向它的时候,它且看且退地小跑了一下,我估计这附近是有它的食物,所以才不愿意离开。好吧,不打扰它,我走……接下来,黄羊、藏羚羊、藏野驴轮番登场。这些高原的精灵们在蓝天白云、雪峰沙漠的映衬下,真的美死了。

沙漠中的淡水湖

我一直认为,阿尔金山是我见过的无人区里最美丽的一个。整个区域包括了最为完整的生态类型。这里不但像其他的无人区样,有着广袤的草甸,高耸的雪山与巨大的冰川,这里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神奇的是在以“干涸与死亡之海”著称的大沙漠里,居然还有着流量巨大的沙漠泉水,这甘泉从沙漠里流出,淤成个淡水湖,淡水湖的周围有大片的沼泽,淡水与沼泽道不但养育着周围为数众多的野生动物,同时,还在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奇迹。

“依恰克帕提”淡水湖是其中一个,从库鲁塔格(维语,库鲁:沙子:塔格:大山)里流出的泉水在大沙子山北沿形成了这个湖泊,这生命之湖为周围的生命提供了支撑,附近大量的野牛动物依靠这里的淡水生存,同时,在这样人迹罕至的高原深处,居然还有一个民族乡。

消失的村落

2004年,这个也叫做“依恰克帕提”的高原乡总户数是7户人家,23口人。他们离县城若羌500多公里山路,离最近的人类永久定居点也有近300公里的山路。那是真正在“美丽天堂”值守的人们。

2007年,我第二次去到那里,曾为一个叫丽莎·古丽的维族小姑娘拍了张照片。这次进山,我特地把这张照片冲洗好带在身边,准备见到她的时候送给她。可是,我没有能见到她,因为,她和她的父母已经离开了这里。为了更好地保护阿尔金山的生态环境,阿尔金山管理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人为放牧消耗了大量牧草,为了解决人为放牧与野生食草动物争草场的问题,阿尔金山管理局对依恰克帕提乡进行了搬迁。现在,除了两户牧民被留下继续值守这里以外,其余的牧民与牛羊全部被转移出保护区。我托小丽莎以前的邻居、还留守在山上的阿布外力·牙生找机会替我转交小丽莎的照片,同时,也转达我对小丽莎以及那些下撤的牧民的深深祝愿。为了保护生态,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家园。他们是一群伟大无私的人!

阿布外力·牙生是个40多岁的维族汉子,朴实憨厚。他过不惯县城那边低海拔且相对舒适的生活,自愿回到山上,过他从小就过着的高原生活。现在的阿布外力·牙生一家和另外一家牧民被政府留下来,为在依恰克帕提乡原址上建成阿尔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环保观测站服务。阿布外力·牙生现在住在以前乡里的民兵连部里,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却很开心。他对我说,这里生活条件确实没有山下好,但是,我生长在这里,习惯了。最重要的事情,在这里人少,不闹不烦,自由啊!

这是阿布外力·牙生对于自由的理解。我有点佩服他,这样的自由,是以放弃一些舒适,增加一些艰苦、一些孤独作为代价的,他认为,为了自由,他这样的放弃值得,我认为他这样的放弃需要勇气。

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时间是短暂的,两天以后,我们告别了那里,继续北上。我们要去到那个男人挚爱的地方。我们的队员将在他们的旅行生涯中,为自己佩戴上一枚值得自豪的勋章。

那里,就是罗布荒原。

4 罗布荒原:男人的挚爱勋章

这是我第四次进入罗布荒原。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穿越,在这里,我要先解释下罗布荒原与罗布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罗布泊

罗布泊,其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当时叫“盐泽”。直译的话,就是咸水的大湖。这是由昆仑山、天山与阿尔金山等大山流下的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等大河共同注入而形成的一个大湖。古代的罗布泊基本形状为圆形,现在,我们在卫星地图上还可以看见,罗布泊当年的一个巨大“耳朵”形状的轮廓,那些“耳廓线”其实就是湖水退缩时留下的湖岸。而形状像“耳蜗”的位置其实就是湖水最后干涸的位置。

目前计算出这只“耳朵”的面积是5350平方公里。2010年11月1日和2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通过科技手段,证实了罗布泊西面的轮廓是真的存在。我们在卫星影像图上之所以看不到西面的湖岸轮廓线,是因为塔里木河孔雀河等从西北注入的河水里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物将罗布泊西面的湖岸轮廓线覆盖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卫星影像图上看见一个酷似人的左耳般的形状,而真实的罗布泊古湖盆其实是个圆形的封闭形态。据估算,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左右。现在的罗布泊已经没有一滴地表水的存存了。呈现存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干涸湖盆。

请注意,上面说到的。仅仅只是罗布泊的地理状况。而我们这次穿越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叫罗布荒原的地方。

罗布荒原

罗布荒原的范围要大过罗布泊的湖盆。基本上,罗布荒原是罗布泊加上阿奇克谷底再加上库姆塔格沙漠的范围。这里又有一个要向大家解释的概念,那就是,这里的库姆塔格沙漠与前面提到的在阿尔金山保护区里的库姆塔格沙漠不是一回事情。前面我已经向大家介绍了维语的库姆塔格就是“大沙子山”的意思,凡是有大沙子山的地方,如果没有特定的名字,当地的维族老乡

定会叫它库姆塔格的。罗布荒原的库姆塔格沙漠位于罗布荒原的南端,北面是阿奇克谷地,南面是阿尔金山。而在这里,阿尔金山真实地登场咯,它是罗布荒原的南界限。

好吧,让我们直观地表述下罗布荒原的地理类型的排列次序。根据我对于罗布荒原的理解,我觉得整个罗布荒原像个元旦的“旦”字。最南面东西走向的阿尔金山就是“旦”字下面的那一横,上面的“曰”就是古罗布泊的广大地区。而“曰”与下面一横之间的区域,就是我们提及过的罗布荒原的组成之一:阿奇克谷地。

阿奇克(维语“苦”之意)谷地位于罗布泊洼地之东,与罗布泊湖盆相连。从地貌上形态来看,整个谷地东高西低,西部开阔而东部变窄,呈楔形。

这个“苦的地方”

因为它南北的海拔都要高于它,所以它相对低洼的环境里,有着不少的植被与野生动物。由于罗布泊保护区管理局多年的努力,相比贫瘠荒寂的湖盆与沙漠,这里已经成为了罗布荒原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很有趣吧,一个被称为“苦”的地方变成了天堂,这些都是罗布泊管理局环保人员多年努力的结果。

罗布荒原与前面的三个无人区有着不少的区别,首先,这里应该不是青藏高原或周边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也就是那个地处东昆仑的区域,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与青藏高原搭界,海拔也很高。而罗布泊在地理位置上则完全与青藏高原无关了,海拔也相对低。

因为海拔越来越低,所以前面困扰我们的高原反应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心情都不错。不过,当我们从南面绕过阿尔金山进入库姆塔格沙漠后,我们的心情因为一个人而变得沉重起来。

这个人就是彭加木。

彭加木

提到彭加木先生,我还是从他的失踪说起。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了这样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七天没有音讯。”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考察时失踪》的消息,并附了关于罗布泊地区的资料。从6月24日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彭加木失踪的相关报道。

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立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叫罗布泊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件事情。

多年后,我去新疆旅行,还四处打听过如何去罗布泊。当时,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罗布泊是死亡之海,去不了”。后来随着我旅行的级别不断升级,终于在2005年第一次有机会去了罗布泊。后来,我还有幸认识了新疆著名的科学家夏训诚先生。夏先生不但在罗布泊的研究上卓有成果,同时,他还是彭加木先生的同事及朋友。

夏先生曾向我说过这段往事……

1980年的6月15日,彭加木率领的罗布泊综合考察队对罗布荒原进行常规考察。队伍行至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库木库都克,彭先生发现全队的汽油和水最多只够维持3天了,于是一方面向大本营发电报汇报及求助,一方面暂停考察活动,原地等待救援。6月的罗布泊地区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无法想象,白天营地帐篷内像加了盖的热锅,热得使人喘不过气,考察队带去照明用的蜡烛,夜晚还可以站立着,一到下午4—5点钟,帐篷内温度急剧增高后,蜡烛也都被烤得如软面条一般;而帐篷外面,地表滚烫,难以立足,一般地表温度在70℃以上。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藏身之处。后来大家找到一个好去处,就是都躲在汽车底下,车身可以挡太阳暴晒,车底下可以通风,有时一辆车最多可以藏十几个队员,度过一天中最高温的时刻。考察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等待救援,稍有不慎,整个考察队就会陷入绝境,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关键是水已经不能维持几天了,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考察队负责人的彭加木心急如焚。

6月17日中午,考察队收到了大本营的电报。说已经安排直升机先送水后送汽油。队员们拿着电报兴高采烈地去找队长彭加木,却发现他已不在他的车里,汽车驾驶座上留下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

接下来的时间是等待。

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仍没有见彭队长回来。直至夜幕降临,也未见彭加木的踪迹。大家开始紧张了,立即向大本营做了汇报,并开始了寻找工作。从6月18日至26日,部队和考察队共发动1 36人次,出动直升机9架次、安-2型飞机3架次,在出事地点东西50公里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见任何人影。

从1980年7月7日至8月25日,第三次寻找彭加木共出动181人,汽车48辆,出动飞机29架次,飞行100多个小时,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仍未取得成效。

后来,中国科学院要求组织第四次寻找彭加木的活动,由夏先生亲自接任罗布泊考察队队长。第四次寻找彭加木活动从1980年11月10日开始,至12月20日结束,历时41天,新疆分院副院长王熙茂任现场总指挥,寻找面积达10ll平方公里,直接参与人数达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1平方公里。但是,寻找仍以无果而终。

史上超大力度的搜寻最终无果而终。

无奈,大家只能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彭加木先生已经献身罗布荒原了。后来,人们在彭先生失踪的最后营地附近为彭先生修了一座纪念碑,永远纪念这位为了罗布荒原献身的科学家。2005年,我第一次见到那个纪念碑。纪念碑前的沙地里,埋着一个铁函,锈迹斑驳。里面有一些彭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据说,彭先生的夫人夏淑芳女士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彭先生的努力。直到10年后的1990年,她才接受了彭先生已经不在人间的事实。她在张彭先生的照片背后写到“衷心地祝愿,有朝一日路过此处的尊敬的同志们能在周围寻找到彭加木的遗体与遗物。万分地感谢与期待。彭加木爱人夏淑芳”。

这个铁函与这张照片现在还埋在在彭先生的墓前……

那天晚上,我们穿越支队就在彭先生的墓地不远处扎营。我们试图体会下当年为了罗布荒原的环保事业而在这里艰苦工作人们的艰辛之万分之一。

第二天,告别彭先生。我们的穿越行程继续向北。

TIPS:搜寻过程中,警犬全成了“三条腿”

夏先生对我说过在寻找彭加木先生时的一个“三条腿警犬”的故事:“1980年6—7月在寻找彭加木同志过程中,有不少的同志,建议使用警犬寻找。7月1日,经新疆自治区党委同意使用警犬,7月2日,公安部批准派出警犬协助寻找工作。7月3日,公安部从上海、南京、烟台抽调8名有经验的公安民警,携带6条警犬,经由乌鲁木齐转道罗布泊。

警犬载到罗布泊库木库都克后,公安民警立即安排警犬工作,谁也没有想到,一向忠诚听话的警犬,居然不愿意下车,拒绝工作。后来发现,这是因为当时地表温度都在70℃,不像考察队员有鞋子可以隔着地面。警犬一下去,爪子接触地面,烫得受不了,所以又往车上跳。后来,我告诉驾驶员,当我们把警犬拖下来,你们车子立刻开走,它就没有办法跳上车。在沙地上,我们看到6只警犬都用一种方法走路,烫得只用三只爪着地走路,另一支爪轮流悬在空中有喘息的机会。可惜,我们当时没有录像设备,没有把这种精彩场面记录下来。6只警犬自到目的地后,每天嘴大张着,舌头长伸着,气喘吁吁自顾不暇。警犬灵敏的嗅觉也基本上失灵了,对我们的寻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地还帮了倒忙,咬伤了一个考察队员和一名驾驶员……”这些描述并不长,但是足以让我们理解了当时科考的艰辛。

余纯顺

我曾经认为,上海这个城市在这几十年里,至少为我们的国家贡献了三个了不起的男人。这三个就是现在大红大紫的姚明与刘翔。还有一位,就是因准备徒步穿越罗布泊而牺牲的余纯顺。

我第一次知道余纯顺是在1996年。那时候中国大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旅行探险或者徒步旅行这个概念。而电视里的一个“徒步穿越失利,余纯顺殒命罗布泊”的新闻让我认识了余纯顺。那时候,他已经葬身罗布泊了。

余纯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用了8年时间,足迹遍布了整个。他去到了很多地方,发游记,传播他的爱国理念。这些我都十分佩服他。

不过,他也有失误的时候,而这次的失误,直接断送了他的性命。

1996年5月余纯顺会同上海电视台人员一起抵达了新疆的库尔勒市。他放言要在被称为“死亡时间”的6月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余纯顺在6月份,硬要只身闯入罗布泊,他的初衷,是要以此行“打破6月中旬不能走罗布泊的说法”。他在6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宋老师在拍片前曾专程到乌鲁木齐,去访问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炳华及给彭加木开车的王师傅,均说:罗布泊湖心在6月10号最高温度达到75度,12时到17时,人只能躲在车底下,根本无法行动,6月份根本不能进……”可见他对这里恶劣的气候是事先已有所了解。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彭加木的故事了,有一点,我们要重温下,那就是在6月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危险。如果不是因为那么危险,彭加木就可能不会冒险找水,接下来的一切可能都会改变。可以说,罗布泊6月的天气也是使彭先生牺牲的重要因素。这些余纯顺都知道。可他却执意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我们猜想他当时的目的就是要做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这次事情真的是“惊天动地”了,代价也是“惊天动地”的。

16年前彭加木的故事在新疆人眼里似乎还记忆犹新,现在又来了一位要在6月“杀”进罗布泊的好汉,这让大家着实揪心了。大家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余纯顺,但是,这些劝说似乎更加坚定了余纯顺一定要在6月穿越罗布泊的决心,而且,电视台的摄像机跟着,真的是那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了。劝阻不奏效,大家就把工作做在保障上吧。新疆的朋友为余纯顺做了最好的考虑,保障之细致几乎连新疆的朋友也开始觉得这样的穿越似乎是“万无一失”了。

可是他们似乎都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罗布泊。

6月11日,穿越正式开始,为穿越打前站的小分队为余纯顺先行探路,并做好了标志。

罗布泊是极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据夏训诚先生介绍,他曾在罗布泊里测量到空气湿度为零的数据。在这里水就是生命,纵有黄金万两,也难买清水一滴。但是光有水喝还不行,必须加入少许碘盐以及时补充体内大量随汗水流失的钾盐。否则浑身就像棉花一样绵软,没有一点气力。

大家不免又开始担心起余纯顺来。不过,余纯顺到底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第一天他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第二天,恶劣天气更加恶劣了。这个恶劣的标志,就是沙尘暴。简单说,沙尘暴就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不过,这个现象如果出现在6月的罗布泊,那简直就是杀人的刀!

沙尘暴刮了两天,大家的心情也开始紧张起来,都担心着孤身穿越的余纯顺,都祈祷他能够命大福大顺利穿越。

第五天,按照计划,是余纯顺穿越结束的日子。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大家都希望他能平安出现,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可是奇迹最终没有发生,取代奇迹而来的,是噩耗。11日分手后5天里,沙尘暴刮了两天,其余为高温天气,他的干粮和饮用水也该消耗殆尽了,处境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大家开始七手八脚地搜寻,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

17日凌晨2时,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开始与军队协调直升飞机出动事宜。前方的穿越队伍也召开会议,决定:一、兵分两路寻找余纯顺。二、做好相应准备,一旦直升机到来,便参加空中搜寻。17日10时整,大本营方面通知说:新疆军区陆航某团的一架直升飞机,已由乌鲁木齐起飞抵鄯善再起飞,因遇暴雨,起飞时间延至中午12时。预计下午14时到达。

飞机抵达后立即展开搜寻工作,飞临楼兰时,兜了两个大圈,仍然没有任何结果。这时,早上徒步去楼兰的4个人中的两个人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搜救指挥部。他们说,6月9日早上离开楼兰前,先遣队在楼兰埋的20多瓶矿泉水原封不动,还在那里。这就意味着余纯顺并没有到达楼兰!这个消息使得大家更加沉重,但是,因为这个发现,也为搜寻余纯顺指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

18日9时45分,直升机再次起飞。飞机起飞后,明确方向,沿着营地北侧的孔雀河干河道朝东飞去。龙城雅丹群、土垠遗址依次从机身下闪过。

10时15分,机组人员与搜救队员在空中清楚地看到在褐色的湖盆里,有一个指甲差不多大小的蓝色亮点。“那是余纯顺的帐篷!”搜救队员脱口惊叫起来。飞机立即向目标靠近,降落。

以下是当时参与搜救的队员叙述:“果然是余纯顺那顶蓝色的帐篷。但周围不见他的身影,帐篷里也不见有人回应。走近帐篷,只见它的一角已经塌落,随即,一般恶臭扑鼻而来。一把脱鞘的藏刀扔在帐篷门口,刀鞘已不知去向。躬着朝帐篷里一望,我们顿时惊呆了:余纯顺头东脚西仰面躺着,头部肿胀得连五官也失去了比例。他的头发像洗过一样,长而浓密的胡须也湿漉漉的。的上身布满水泡,右胸部的一个大小如乒乓球尤其醒目。他的右臂朝上略微弯曲,肘下压着草帽,捆扎成一卷的蓝色睡垫放在胯部……他,遇难了。

他遇难的地方,距罗布泊湖心土路仅50多米。紧接着是个平均高约1.5米,宽不到2米,长约10余米的盐碱丘。表层为坚硬的盐壳,下部为混合的沙土盐粒。离飞机不远处盐碱丘有个余纯顺挖的坑,约洗脸盆大小,深约50厘米。骄阳似火,脚下热气升腾。我们在帐篷前肃立,向长眠罗布泊的余纯顺致意。太残酷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罗布泊面前竟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了不起的余纯顺终于在自然面前倒下了。那个年代,我们还有着很多“人定胜天”的想法,如果余纯顺能够听人劝,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也许他还能去更多的地方,也许他还能做更多的讲座,激励更多的人,也许……一个冒险的冲动,让所有的也许化成乌有。

探险与冒险看似只差一个字,其实在它们的背后,相差的是整个科学精神。

我们全队向这位英雄致敬,我们把宿营地就扎在了他长眠的地方。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这位大英雄在夜晚一起眺望罗布泊的美丽星空。当晚,我们的队员,作家都市放牛就声称他看见了余纯顺,并与他做了心灵上的沟通……

那天晚上大家喝了酒,也敬了余纯顺。

在酒精的作用与穿越即将成功的喜悦双重作用下,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唱歌、我们怀古,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楼兰。

楼兰

其实,我们扎营的地方,在2003年前,就是那个总在古人诗赋里出现的楼兰地界了。在我们的古代通俗文艺作品里,最常见的西域地名可能就是楼兰了。

写这个文稿前,我在网上搜罗了一下。结果,涉及到楼兰的唐诗宋词的确十分多。我罗列了几个牛人的作品如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辛弃疾《送剑与傅岩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献封大夫破插仙凯歌》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这些诗词里,不是与喊打喊杀有关,就是与即将喊打喊杀有关。这时候,我们不禁会有个疑问,这些个文豪巨匠这样喊打喊杀,楼兰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楼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这些诗词最早的是唐代的,其实,在唐代,也就是这些喊打喊杀楼兰的诗歌诞生的时候,楼兰已经消失殆尽了。

那么这些文化人为什么会对这个已经都不存在的地方不依不饶呢?原因很简单,几百年前楼兰很重要。

最早让我们知道楼兰的,是伟大的司马迁。他在他的《史记》里记录过一段当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在与大汉朝的汉文帝交往的时候提到的一句话,这话是这样说的“以天下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之。定楼兰、乌孙……皆以为匈奴……”

这是公元前176年的事情。到了公元前140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牛的皇帝到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

就像他自己的称号一样,这位仁兄的一生都捆绑着一个字,那就是“武”。他在位54年,打仗就打了近50年,他灭过南夷,灭过朝鲜。最狠的,就是一改他的叔叔、爷爷等老皇帝们对待匈奴的屈辱和亲的政策。直接拉开架势,与凶悍的匈奴打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征战里,倒霉的楼兰一直“被参战”。

为什么楼兰会那么倒霉,还被参战呢?这就要说一下楼兰的地理位置了。

楼兰处在当时水草茂盛、物产丰美的罗布泊北岸。宽阔的大河、淼淼的大湖,富饶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怎么形容那里都是块风水宝地啊。然而,在匈奴的单于和大汉的天子眼里,那里不仅仅是宝地,更是一块要地。因为楼兰就在大汉疆界之西,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了嘉峪关到这里后,在这里开始分为南北两条线。往来的商贾都交汇在这里。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丝绸之路东段除了长安以外最重要的“贸易码头”。经济上重要了,政治上、军事上就成了“香饽饽”,所以,楼兰在汉朝与匈奴的几十年的战争中,随便它愿不愿意,都必须“被参战”。在楼兰战胜匈奴,代表着大汉西线战事的成功。

几十年里,汉代名将班超、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傅介子等人在楼兰这个舞台上“你唱罢、我登场”地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戏,而这些大戏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斩楼兰”。

“斩楼兰“先是表现战争的惨烈,后来,慢慢衍生成“征战”、“军魂”、“民喉气节”一类的含义了。唐代诗歌浪漫的年代,与西域的交往又十分的频繁,文人总是要怀古的,这一怀,没有什么比“斩楼兰”更适合拿来怀一下的。

对了,还要补充一句。

当年汉武帝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公元前101年调集了60万大军与缓刑的囚犯,将长城的烽火台与防御墙一直修到了罗布泊湖畔。现在在罗布荒原东面的大戈壁上,还是可以看见那些被称为“亭障”的烽火台遗迹。甚至有人认为,那里才是长城的西部终点。

连年的战争摧残,使得楼兰从没有真正的发展、强盛过。在自然与人为的两大因素的“夹击”下。楼兰最终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漠的风沙一刮就是2000年,使得楼兰被湮没在风沙之中。直到100年前,才有人发现了这块神秘的宝地。

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一行正在罗布泊沙漠考察途中,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奥尔德克在寻找探险队前一天扎营时丢失的铁锹途中,遇到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的座古代的城堡遗址。散落着大量的建筑残骸。奥尔德克在那里随便地拿了一块带花纹的木板赶回探险队,他把那木板交给了斯文赫定。斯文·赫定看到那木板后,大惊,因为那是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最重要的是,那上面的花纹都带有几千公里之外的西方特色。他立即改变行程,随奥尔德克来到了罗布泊西北岸的这片遗迹……一个千年的古城,在沉睡了2000年后,被一个外国人,撩开了面纱。

在我与我的队员们说着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们的队伍沿着当年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与楼兰擦肩而过,向着这次穿越活动的终点哈密一点点靠近。当哈密街头的灯红酒绿已经将我们包围的时候,大家满脑子还是汉朝士兵与匈奴战士的奋勇厮杀的场景。

后记 Postscript

17天,4000多公里,9个人。

高原的阳光与大漠的风沙把队伍里雪白的小胖子变成了黑胖子。当我们离开罗布泊的时候,俨然是那里走出的9个罗布泊野人。

我们为了去找寻与我们有关的生存密码,完成了这一段难忘的旅程。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听见了很多,我们的感受很多。同时,我们又似平一片空白,因为,我们不断在这样那样的时空里穿梭,看到与听到那么多的演绎与真相。不免敬畏。

这17天里,我们在大地母亲的脊背上匍行,真实地感受着博大、雄浑、苍凉与壮丽。在地理上穿越,我们由南到北,在精神上穿越,我们从古至今。

回归的一路上,我向队员们问他们的感受,他们有的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有的突然感到自己是那么幸福。六个人看法几乎一致。我相信那都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因为,所有热爱生活的人,走完这条路以后,应该不会有此类以外的想法的。

就要告别西部了,谢谢教会我们性格的高原与荒漠。我们会带着雪山与大湖赠予我们灵感回归。回到我们的亲人、朋友们中间,告诉他们高原上荒漠里的那些穿越的故事。

TIPS:

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合理运用课堂提问等新型教学方式,丰富语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一、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设置探究性问题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兴趣爱好,运用探究性问题教学方式[1],以教学内容为桥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

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教师可以先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结合“羚羊木雕”的内容,设置以下探究性问题:①“我”已经将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请问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才比较妥当?②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此事的出现?③如果你是作者,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样处理?“羚羊木雕”这一课文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索过程中。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友情”与“现实”的差别,即“情感”与“理智”之间的选择,基于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阐述对以上三个探索性问题的看法,通过此种方式,打开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事情,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爱需要沟通、理解”的道理。

二、合理抓住知识重点,提出争议性问题

为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具备区分教学知识重难点的能力,合理抓住每个知识点的重点,提出矛盾性、争议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想法,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印象。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整篇课文后,抓住文章“母爱”的重点,提出以下问题:母爱如春风般温暖,但有时絮絮叨叨的母亲让我们很不能理解,请问同学们,你们能够理解母爱么?母爱的方式很多种,大多数母亲都坚持“说教式”的爱,反复叮嘱、反复强调,这种时候你会感觉到厌烦且不理解母亲的做法吗?给予学生3~5分钟的思考时间,再让学生发表意见。利用“母爱”与“母爱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心,协调好文章与学生思想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神圣性,母爱是不求回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主动体谅母亲,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应提醒学生讲道理、摆事实,以自身观点为中心,合理表达出自己想法。此外,教师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学生观点整体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

三、丰富课堂提问方式,坚持开放性原则

丰富课堂提问方式,教师应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宽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提问方式。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提出类似以下的问题:①作者为何要描写老师弃医从文的内容?②在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者教师也可利用“互相提问”的方式,最后再收集、整理学生问题,统一进行探究、思考。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四、科学设置分层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受到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现的潜能、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利用课堂提问方式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科学设置分层问题,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什么叫做物候学与物候?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③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从最简单的“定义”过渡到有多种答案“物候学探究意义”,以课文内容为线索,促使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过程中,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调整提问方式,把握好提问的节奏,用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课堂提问方式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良好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合理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置探究性、争议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可科学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利用分层问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孙贞锴.审视学生自主提问中的“求同存异”――对“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处理方略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2):51-55.

[2]此里拉姆.初中语文课堂灵活提问、高效学习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4(30):237-237.

[3]夏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基于对10节录像课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21(4):10-14.

[4]陆井根.力求提问有效打造课堂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6,37(1):9.

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第4篇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 ) 一shà( )间 chāi( )散 水波lín lín( ) ( )

2、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3、.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和另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B.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

C.风,总想掀开斗笠,看下面遮着什么。 D.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桂林山水甲天下”,游人置身其中,顿有栩栩如生之感。

B.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世界体育运动、国际奥委会、北京,真可谓各得其所。

C.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良的成绩。

D.进入初中后,我无时不处在兴奋之中,同学们热情友好,老师的关怀更是无所不至

6、仿写句子——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以“父爱”为开头写)

2《秋天的怀念》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íe( ) 别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1.喜出( )外: 2.翻来( )去:

3.恍然大( ): 4.名( )其实:

3、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 当“我”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因为( )

(A) 母亲怕东西砸到自己身上。

(B) 母亲理解“我”的心情,但又关心“我”,怕“我”做傻事。

(C) “我”的脾气已经无法控制,母亲想等“我”能控制自己时再出来。

5. 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

(A) 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 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C) 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6、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的 B语言的 C、动作

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7、“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8、“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9、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10、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3、《羚羊木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抹泪(   ) 攥着(   ) 逮着玩(   ) 寒颤(   )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知识。

本文作者是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 、《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等。

4、给加点字词注音。怦怦( ) 树杈(   ) 犄 角( )脸颊( )

5、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月亮出来了,________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_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A.冷冷 轻轻 紧紧 静静 B.凉凉 轻轻 紧紧 慢慢

C.白白 缓缓 冷冷 悄悄 D.白白 轻轻 紧紧 缓缓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表现了少年朋友珍惜友情的心灵世界。

C.写“我”送羚羊木雕后,被迫反悔,表现了父母虽爱儿女,但不了解少年心理,重财轻义的狭隘思想。

D.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及被迫反悔的经过,赞美少年朋友忠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之间的友谊。

7、完成下面配伍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 ②屋子里静极了。( )

③妈妈坚定地说。( )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 情景。 B. 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8、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羚羊木雕》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

2.《羚羊木雕》一文中把“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使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情节紧凑。( )

4(1)、《金色花》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笑 沐( )浴 祈( )祷( )

2、了解文学常识

泰戈尔是 (国籍)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等,长篇小说有 、《沉船》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3、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时: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⑴.我要悄悄地开放花bàn( )儿,看着你工作。

⑵.走到做dǎo( )告的庭院时,你会嗅( )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5.填空:《金色花》这首诗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挚爱,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一朵 把 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_ _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 。

6、阅读,回答问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 )( )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笑,却一声儿不响。

7/例句: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

仿写:

8.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项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9.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完成下边的练习。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老师的话像

4(2)、《荷叶•母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菡( ) 萏( ) 欹( )斜 徘徊( )( )

并蒂( ) 荫( )蔽 梗( ) 花瑞( )

2、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 家、 、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 、 等,散文集 ,儿童文学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 、 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解释词语

(1)并蒂 (2)徘徊 (3)欹

(4)荫蔽 (5)花瑞 (6)适意

4、按原文填空

(1)那一朵红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晨却开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 ,

5、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

B.《荷叶•母亲》作者冰心,选自《繁星》。

C.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著有《往事》《春水》等。

D.泰戈尔,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7.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8.诗中用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9.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5(1)《咏雪》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太傅( ) 雪zhòu( ) 欣然( ) 柳 xù( ) 凝( ) 韫( )

5.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6.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白雪纷纷何所似: ?

(5 )撒盐空中差可拟

7、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8、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咏雪的诗句,你能写出几句?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0.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

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5(2)《陈太丘与友期》

1、给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友人惭( ) 笺疏( )( )

2、走进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是由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这部书的题材是 ,是六朝 小说的代表作。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4、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元方入门不顾

5.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6.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7、品读探究——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等级 批改人

8、 翻译划线的词语

羚羊木雕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策略研究

以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口语交际概述,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分析语言和言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关... 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情境教学策略;

【分类号】G633.3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设定的,并不是源于学生,因而忽略了学生的真正疑点,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生成活力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提出了预设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语文的问题情境的要求。“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而随着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我们也应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积极的心境、情绪对语文学习所具有的巨大作用。问题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促发学生思维运转,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此,依据教学实践,我进行了初中语文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问题情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学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南”。结合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条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表演示范策略

心理学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表演引入问题情境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演一演,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是关于捕鸟的动作描写,学生怎样掌握呢?我先请他们从文中找出这些动词,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捕鸟的一系列动作,边做边请下面的同学帮他纠正。这样,全班同学在哈哈大笑声中,记住了捕鸟的动词,更体会到了百草园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这种能够表演的问题情境,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了尝试和成功的快乐。又如《风筝》这篇课文虽然离我们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但是其中发生的故事离我们却并不遥远。要让学生理解本文,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临其境。因此,在设计学生自主体验的时候,其实在备课阶段,我就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也设计了很多个方案。

2、兴趣激发策略

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猜谜语等,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语文的应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教学《猫》时,伊始我就展示了一个谜语:“小小年纪胡子翘,说话总是喵喵叫。走路脚步静悄悄,老鼠一见连忙逃。”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然后再用猫的可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又如,教学《爱莲说》时,在分析是隐逸之花的部分,提到了陶渊明。陶渊明追求的是隐逸而隔绝俗世之生活的态度。为了让学生理解周敦颐的人生追求,我介绍了他的几个小故事。周敦颐曾在多处为官,做官三十多年,虽俸禄微薄但清正廉洁,很有实绩。周敦颐为人淡泊洒脱,酷爱莲花,曾带领属下在官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又筑赏莲亭。他常在夏日漫步池边,赏莲清丽之美,慕莲高洁之性,叹官场污浊之状。年老辞官后,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这样再通过我的点拨提示,学生就理解了周敦颐对隐逸而隔绝俗世之生活的态度,他追求的是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洁身自好地融入社会,尽一份责任,有一番作为。

3、课堂讨论策略

讨论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羚羊木雕》一课中,“我”被逼把送给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了回来。在面对“亲情”和“友情”时,“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在家庭里,当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我的问题一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说,羚羊木雕那么值钱,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妈迫“我”要回来是正确的。有学生说,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已经送人的东西还要回去太没有人情味了。此时,对处在矛盾冲突中的学生,若引导他们分别站在父母、孩子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并讨论,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存在矛盾,存在“代沟”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但子女也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学生的好胜心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热烈争论,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和事物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脚步,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生成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相关期刊更多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汽车维护与修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

中国西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