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念故乡的诗

思念故乡的诗

思念故乡的诗

思念故乡的诗范文第1篇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们便会触景生情挥洒自己不尽的乡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万千: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长年在边关要塞的戍卒将士在这种氛围中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质朴而深沉。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之情。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炼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思念故乡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丽 哀愁 冬至 全唐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思乡之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在中国古代,由于山川的阻隔,行旅的艰难,游学游宦的人们都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求合家团聚,共享人伦之乐,在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同样如此。

《全唐诗》中记载了唐代诗人许多冬至思乡的诗歌,其中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冬至思乡诗,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将人们普遍具有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总体来看,《全唐诗》中的冬至诗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挚的思乡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逢佳节之际,异乡异客的思乡情结更为浓烈。在冬至这个特殊而又传统的节日里,一些文人墨客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人,朋友那份特殊而又真挚的情感。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白居易远离亲人,逢佳节而无限感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从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冬至思乡诗。“抱膝灯前影伴身”,形影相吊,孤独寒冷。诗人用简短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人共思”的感人场面,“还应说着远行人”,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画面朴质而感人,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及内心忧愁难以排遣,寄托于亲人、朋友。当人内心的愁苦忧愁难以排遣,我们往往会找人倾诉,说出自己的苦闷。当一位游子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思乡之情尤其强烈,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寄托自己的情感,宽慰自我。在冬至诗的思乡情结中也有所出现,如: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兄弟。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身居他乡,适逢冬至节,“樽前岂解愁家国”,可见诗人内心充满忧愁,家愁、国愁相揉合,借酒消愁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这时唯能想起自己的兄弟,“辇下惟能忆兄弟”,可见愁之急,思家,思亲之切。

3.即景抒情,因异乡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思乡情结是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情真意切,在冬至思乡诗多数以直抒胸臆,抒情为主,然而也有一些通过描写异乡之景,异乡之境,由眼前之景上升为抒发对故乡之景热爱眷恋之情的。如: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

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衫枝。

昔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啭,草色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陆龟蒙《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作者选取冬至这一节日,整首诗重在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如将“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与“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进行对比,突出景物反差之大,更能凸显对之前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全诗对自己内心情感描摹很少,从所写对比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了解诗人的情感,那浓厚的思乡情结。

4.仕途坎坷,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古人非常重视功名利禄,希望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然而众多有志之士,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此情形之下,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志之士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思念故乡的诗范文第3篇

岑参随军奔波,辗转南北,有感时局动荡,怀想亲朋好友,遂和泪带血,饱蘸情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居家日子,亲人相伴,孩童相随,其乐融融,没有人会多愁善感。一旦辞亲远行,从军入伍,辗转东西,就格外怀念故园。诗人岑参没有随军奔赴战场,没有跃马横刀血战敌寇,而是跟随大唐皇帝肃宗离开长安,一路西行,躲避安史战乱。长安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的故乡是河南南阳,但是诗人入朝做官,久居长安,反把他乡当故乡。而且,长安是国都重地,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也就意味着国都沦陷,政权危急。诗人心怀家国,忧心如焚,视国都为故园,以天下为己任,赤诚可见。

那天是个好日子,九九重阳,本应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饮酒赏菊。可是,对于逃难中的诗人来说,泪如江河决堤,奔涌而下,心如利箭穿过,滴血不止。哪里还有心思欢度佳节?只能是为难自己,勉强登高,只能是忍住痛苦,借酒浇愁。此番登临远眺,望不见故园亲眷,亦望不见国泰民安,但见战火硝烟不时从眼前飘过,刀光剑影、隆隆炮声令人惊悸。诗人久久站立,面色凝重,心绪纷乱。一个“强”字,道出了无奈与挣扎,道出了落魄与凄清。一个“欲”字,将行未行,矛盾痛苦。这个节日不属于诗人,这片江山不应遭此战火。

诗人需要驱愁解闷,诗人需要自我安慰。家国天下,然而你一介小吏又如何能扭转乾坤?又岂是你的责任?你大可事不关己,饮酒赋诗,风雅潇洒,你尽可与世沉浮,俯仰随人。可是,岑参做不到,他早已把自己的荣辱安危融进了家国天下。

他想喝酒,他太需要大醉一场,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要紧,没有美味佳肴享用不要紧,哪怕自己一个人,也要喝个酩酊大醉,才好发泄满腔忧愤与愁苦。可是,就连这个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诗人想起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是重阳节,也是落魄潦倒,陶渊明独坐宅边篱丛,独赏迎风绽放的,久久无语,暗自伤神。凑巧,陶渊明的朋友王弘抱着一大坛酒来,两人忘却一切,开怀畅饮,大醉而散。相比陶渊明,岑参悲惨万分。陶渊明还有朋友送酒相伴,岑参却身处战乱,无以为伴。我能怎样?我又有何资格要求怎样?乱世年月,战火不息,每一个人都和这个国家一样艰难不易。

诗人心中,装着国家,装着故园。诗人更明白,叛军起兵,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长安。铁骑所到,生灵涂炭,美好江山落入敌寇手里,万千黎民遭受战火洗劫。国将不国,十万火急。可是,只是担忧有何作用?只是义愤有何作用?大唐衰弱,不在一日,长期使然。如今这样,只能面对,只能等待时机,切盼大唐太子凝聚军心,重振雄风,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

思念故乡的诗范文第4篇

片段一:品字析文悟诗情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重阳节呀,可是我们发现诗人却正思念家乡呢,他把这份思念就藏进了他写的这首诗里,那么你觉得他藏到哪些字里面去了?默读这首诗,用铅笔把你找到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圈画后交流。)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觉得藏到“思”字里去了。

(相机出示并学习这段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如果你就在这里过这个重阳节,心情怎样?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并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可是,王维呢?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从“更加”这个词你品出了什么?

生:我品出了王维原来就很思念亲人,现在比平时更思念。

师:是的,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长安,人生地不熟,本来就很思念家乡和亲人。可能平时他将这份思念藏在了心底,到了节日触景生情,思念之情就无法抑制了。王维把这份思念写进诗句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份更加的思念?

生:倍。

师:(点红“倍”和“思”)的确如此,其实除了“思”,“倍”字也表达了王维的这份思念。

【评析】《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在吟咏中放飞想象。“读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反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就是让学生将所读的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完成读书、内化、表达的过程。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们看到了大街上的人们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兴高采烈、饮酒赏菊、品尝糕点的画面,在“采”字中看到人们的笑容,在“扶、携”中看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充分感受人们的兴奋、节日的美好。就在大家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王维呢?”由此让学生自然体会出节日越热闹王维越孤独,思念之情喷薄而出!“不是平时不思念,而是节日更思念。”那一个“倍”字也嵌入了学生心底。

师:你觉得诗人将他的思念还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我觉得藏到“独”字里了。

师:是呀,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随即出示这句话)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了,15岁比我大不了多少,还是个孩子呢。

生:我知道他来到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是不是就不思念亲人了呢?

生:不,还是会思念!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里不是他的家乡,生活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变成他的家乡。

生:生活一辈子也不行,也是别人的家乡。

生:这里没有他的亲人,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只会越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他永远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家。

师:是的,同学们可能听过,一些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哪怕在外面生活了一辈子,哪怕离家千里万里他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因为那儿才是他的根,因为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叶落归根。那对王维来说他的根在哪里?

生:在蒲州。

师:是呀!哪怕在长安住得再久,这里也只能是他的——

生:异乡。

师:他也只能是这里的——

生:异客。

师:除了“独”,现在你发现他还将这份思念藏到哪个字里去了?

生:异。

师:说得对,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将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评析】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看上去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遥远,可事实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感悟到的。就从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入手,“两年了,按理说应该已经适应这个地方的生活了,为什么他还是思念亲人呢?是不是给他的时间不够,如果给他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就不思念亲人了呢?”“不,还是会思念!”学生脱口而出。在引导他们充分发表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以生活在海外的老华侨念念不忘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乡为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魅力,“根”的魅力,从而理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怀,感受两个“异”字的妙处所在。

片段二:拓展吟诵感诗境

师:今天,我们通过推敲诗中的一些关键字眼感受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思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教师出示并满怀激情地引读)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十一年后,因为思乡,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百多年后,因为思乡,王安石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千多年后,因为思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这样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继续动情地描述):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亲人,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

生(异口同声地高声答道):王维!

师: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在欢度节日,渐渐地,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生一起充满深情地在音乐声中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故乡的诗范文第5篇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相关期刊更多

草原歌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唐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

作文新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