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赛教学法论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足球 三段教学模式 效果

1 引言

随着社会文明和时代的发展,足球之类的球类体育项目在人群中的普及和爱好程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高等学校里,足球更是一种大学生挚爱甚至于追求的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足球教学讲究的是效果,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因此,探索足球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三段式足球教学模式概述

三段式足球教学模式,是把足球运动主要组成部分,足球技术、足球竞赛规则、足球比赛纳入到高校足球课堂教学中,把一学年教学分为不等长的三段,分别进行足球技术教学,足球竞赛规则教学和足球比赛教学,以各种形式的比赛、各类足球文化、知识贯穿始终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三段式足球教学中,足球文化知识教育是核心,足球比赛为平台,足球技术教学和竞赛规则教学,服务于足球比赛教学。在课时分配上,一个学年里技术教学10个课时左右,规则教学10个课时左右,比赛教学40个课时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足球文化、知识指导足球实践的教学原则,强调对足球运动精神内涵的宣传。三段式足球教学的目的,应立足于高等教育以及足球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服务于学校体育总目标。为了便于指导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导性。三段式足球教学的目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和普及足球运动;维护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促进足球运动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三段式足球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学年教学目标和阶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是:①使大学生习惯足球比赛的氛围;②使大学生个体具备踢业余足球比赛的自信与经验;③以教学班为基础的足球队具备踢校内比赛的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使球队在学生毕业前不会解散。教学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教学阶段、规则教学阶段、比赛教学阶段。技术阶段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掌握肢体运动原理、足球技术原理、处理球的原则等理论知识;②使学生了解提高足球技能所需的身、心、智等条件,掌握提高足球技能的方法、步骤;③使学生养成在对抗情况下从容处理球的习惯。足球竞赛规则阶段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理解并能在比赛中识别可被判罚直接任意球的十种犯规行为,了解应被警告、罚令出场的行为;②使学生理解并能在比赛中识别可被判罚间接任意球的危险动作、阻挡、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了解可被判罚间接任意球的守门员的四种犯规;③能准确掌握对越位的判罚依据;④能利用规则解决比赛中的争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⑤养成尊重裁判,尊重规则的习惯。比赛阶段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对足球比赛具有正确而全面的认知,具备阅读比赛、反省自我的能力,树立明确的活动目的;②使学生体验3人、5人、11人等不同形式的足球比赛;③使学生了解11人足球比赛的阵型、攻防原则;④建立班级代表队,并能在课外时间组织和开展足球比赛。

3 三段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内容及组织

技术教学阶段的内容有足球技术理论知识、足球专项身体素质、足球基本技术。包括:①理论方面有足球技术在足球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身心素质与足球技术之间的关系;肢体运动原理、技术动作原理、力学原理;处理球应遵循的原则等。②专项身体素质有身体素质各方面在足球比赛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的原理与方法;怎样结合自身身体条件满足比赛对抗的要求;专项身体素质练习。③踢球、停球、运球的方式、方法;练习方法等。足球竞赛规则教学阶段的内容为足球竞赛规则,包括:规则精神、规则各章节内容、裁判法等。足球比赛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对足球比赛的认知、不同形式的足球比赛实践、11人足球比赛。包括:足球比赛的功能、作用与意义;足球比赛的阵型;攻防的基本原则;3人、5人、11人足球比赛等。在三段式教学模式中,遵守理论教学溶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溶于活动中的教学原则。突出教学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足球运动各种显性、隐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教育,力争创造一个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环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以情景教学,综合运用讲解法、示范法、纠错法、练习法等,灵活安排教学顺序。在技术教学阶段,注重用理论来引导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讲解法、示范法、纠错法、练习法、区别对待法,针对学生个体出现的情况即时讲解,结合实情实景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这样就使学生在练习技术的时候,更具主体性。在练习过程中易达到脑体结合的境界。在竞赛规则教学阶段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情节教学法,以期做到让学生理解和准确把握各规则条文的概念。在比赛教学阶段,采用讲授法、模拟演练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具体事例对学生实施教育。目前,足球运动最深入人心的是11人比赛,11人足球比赛场地大,人数多,时间长。比赛虽然形势简单,但过程复杂多变,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多,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球员还是球队,都具有几乎是无限的进步空间。无论是11人还是其他形式的足球比赛,可开发和挖掘的显性以及隐性的功能数不胜数。如娱乐功能、强身健体功能、教化功能、健全人的学习能力的功能、发展人社会交往能力的功能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以团队对抗为核心的足球比赛,对常年投身其中的人影响巨大。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较好的发挥了足球比赛的各项功能。

4 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本文采用观察法获取足球校队的同时、同场地,参加传统教学和三段式教学学生各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学生参与度、身体活动密度、强度等方面提高明显。采用的统计方法为,将全年分为教学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占两个学期各5次课;课堂教学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以秒表为工具,分别对学生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进行统计。通过观察可觉察出学生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差异明显。另外,本文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足球校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经过一学年的学习,该校队的学生比赛能力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对比赛的心理适应能力、身体活动适应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相互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足球校队是由年级中的各班组建,每个班参加选拔人数约占学生总人数的50%。相互间开展课外足球比赛6场,与校外其它球队比赛4场。比赛过程反映出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足球运动的文化与精神,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足球思想,并能指导自己的足球实践。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安全意识,社会交往能力,所有比赛均在友好、安全的气氛下开展,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实验表明三段式教学为足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跃.略论足球技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2]乌扎提.普通高校足球教学训练方法探析[J].新西部,2008,(08).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 体育教学 比赛教学法

1.引言

比赛教学法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一定的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最优化的衡量标准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统一。羽毛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比赛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和掌握技战术及运用所学技能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教学效果,而普通高校传统的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过多过繁,教学重点偏重于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枯燥、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环节上。因此,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中采用“比赛教学法”,把教学比赛运用于教学的主要环节,从而提高羽毛球课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们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今天,科学合理地运用“比赛教学法”,将会为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比赛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羽毛球课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羽毛球技、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意志品质及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广州医学院2009级选择羽毛球为选项课的60名男女生为研究对象。并分成两个组,实验组30名,对照组30名。两组学生教学进度、授课时数、场地器材等条件均相同。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结束后向两组学生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率100%。

2.2.2统计分析法

运用SPSS13.0对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技术评定和达标成绩运用统计学T-检验法。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类比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

2.2.4实验法

2.2.4.1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场地、学时等外部条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控制。

2.2.4.2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采用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运用比赛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对学生采用“比赛”游戏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传统教学法”指: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学生再练习或边讲解边练习为主的教学法。

3.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基本技术进行了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测试内容是:自垫球,20个及格,40个满分。发球,在发球区连续发10个后场高远球,每球技评5分,落点5分。高远球对拉,由学生隔网对拉高远球练习(尽量到位),考生站在双打发球底线附近,10个球及格,30个球满分,数量和技评各占本项考试分数的50%。

3.1实验结果

采用以比赛为主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同学在技术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技术评定和达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3.2结果分析

3.2.1“比赛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以比赛为主的教学方法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上羽毛球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结果表明:有86%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强调比赛必须有基本技术、战术作保证,并且要掌握基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3.2.2“比赛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技术和战术,教学比赛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发挥得更好,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认真地学习基本技术。结果表明:有89.2%的学生认为,比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技术的掌握和对战术的理解。

3.2.3“比赛教学法”能促使学生基本掌握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羽毛球比赛有相当严格的竞赛规则,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学过羽毛球,更不用说参加比赛,他们对竞赛规则和裁判知识了解不多。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赛和裁判。实习结果表明:88.9%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3.2.4“比赛教学法”可以满足他们表达思维和认识的情感需要。教学中的比赛、交流等活动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和认识水平,发挥其潜在能力的过程,使他们在比赛时全神贯注,思维敏捷、超水平发挥技战术,通过比赛获得愉和满足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比赛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确实优于常规的传统教学法。

4.1.2普通高校采用“比赛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并能强化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羽毛球技战术,提高技战术水平。

4.1.3采用“比赛教学法”能促使学生基本掌握羽毛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4.1.4比赛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羽毛球课教学中,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学生羽毛球技能与战术水平、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建议

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采用“比赛教学法”,学习基本技术之后,要尽量多的设计以比赛比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促进技术和战术的学习与巩固,提高学生的比赛、裁判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在教学比赛中学生能感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精神激励,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增进学生们的友谊。综上所述,“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羽毛球课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建议可在普通高校其它体育项目中引进“比赛教学法”,并进一步推广到其它体育教学当中去,不断提升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羽毛球选项课运用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10.

[2]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2008.6.

[3]傅承智.体育基础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控制论;竞赛;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74-03

如今,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课堂面授为主,强调理论的理解,忽视理论的应用,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研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探索有益的教学模式,以与时俱进地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将控制论应用于在高校教学管理,以之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1],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智能汽车竞赛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所从事的主要综合赛事,也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工科大赛。本文结合智能汽车竞赛活动[2],通过提出一种将“控制论”引入竞赛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及教学方案,推动高等院校电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思路的基本原理是:在竞赛管理中引入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观点是:系统的观点,反馈的观点,调控的观点以及最优的观点。即把整个竞赛培养模式看做一个系统,把学生当做被控对象,通过目标设定,控制环节,执行环节,检测环节,建立控制系统模型,实现竞赛结果的最优化。

一、控制论与教学控制系统

1.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维纳于1948年提出了《控制论》,自此之后,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控制论的核心就是对整个系统实现最优化控制,通过将控制论引入到教学改革中以达到最佳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在控制论中,需要将控制设备进行组合,组建控制系统,进而实施对被控对象的反馈控制。

经由不断比对设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差值的方法,借助反馈控制器作用,使得输出量逐渐地趋向于设定值,直至差值为零,反馈控制器的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反馈控制系统通常有五个部件构成,它们的功能分别是:(1)比较器:用来比较输入量与输出量,并计算出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偏差。(2)控制装置:根据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偏差和控制策略得出控制量。(3)被控对象:指控制系统中需要进行控制的对象。(4)测量元件:检测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并将该信号输送至比较环节。

利用控制论思想研究教学活动的主体思路是:通过分析教学环节的各个过程,找到优势和不足;同时设定教学指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掌控,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显然,通过实现控制论下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3]。

2.教学控制系统。控制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4]主要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控制器就是教学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控制器具有约束性,鲁棒性。在控制论视角下,教学控制过程可以看成一个控制系统,由教师、学生、反馈、比较等主要环节组成,其教学反馈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1)教学目标:即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由各学院协助教务处设定。

(2)信息反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方式将学生的教育结果进行采集,并输送至控制器环节。通常是由老师通过答疑、作业、问卷调查、测试等方法从学生群体中获取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

(3)教师(控制器):教师通过接收来自比较器的差模信号,对学生进行教学调控。教师通过授课、布置作业、讲评等方式进行教学调控,引导学生到有吸引力的事物上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扰动:即由老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因素等引起的教学效果不确定。老师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可以抑制降低扰动发生的频率,提高教学效率。

(5)比较器:比较器的作用是获得反馈信息,并与教学目标进行比较,获得差值,并把差模信号传给控制器,通常是由系(教研室)执行。

根据上述原理,首先由教务处及学院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那里获取相应的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运用教学控制系统时必须确定教学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反馈要及时,反馈不及时会错过教学调控时机,也会影响教学成果。

教学控制系统建立的意义:从控制论的视角下进行分析教学过程,可让我们用更科学的观点量化的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参与过程的反省性,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达到循环过程的再认识[5,6],而不是过去粗放的、宏观的、定性的认识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控制论竞赛培养模式

组织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智能汽车竞赛,是培养该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该竞赛全面涵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的主干课程系列;实施智能汽车竞赛,对改善自动化专业教与学两方面的效能都大有裨益。

为提高智能汽车竞赛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了一类将教学控制论的观点引入竞赛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竞赛管理控制体系来管理竞赛过程。

1.竞赛管理控制体系。竞赛管理控制体系就是依据反馈控制系统建立的,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竞赛质量控制环节是根据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节。通过学校、学院开设的“智能汽车设计与实践”选修课及相应的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向同学们宣传竞赛及其所需技术知识,吸引学生参与竞赛初选,再经过训练、观察和比较进行复选,优秀者才能进入下一轮[7]。

2.智能汽车竞赛比较环节模块。将采集的智能汽车竞赛实际值与竞赛质量设定值进行比较,来发现智能汽车竞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智能汽车竞赛质量信息采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是非常重要的。采集模块的功能就是及时采集竞赛过程的信息,为竞赛管理提供及时的信息。通过定时向学生发放竞赛信息采集表在上述管控体系中,被控对象是竞赛的进程。根据控制论对竞赛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比较环节的到竞赛质量实际值与设定值的偏差,通过竞赛质量控制环节和执行机构校正偏差,从而实现竞赛过程最优化。整个竞赛管理控制系统是由竞赛质量设定环节,竞赛质量控制环节,执行机构,竞赛质量信息采集环节构成。(1)智能汽车竞赛质量设定的确定。为了保证智能汽车竞赛的质量,学校、学院两级制定了一系列的竞赛质量标准:指导老师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参赛队员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参赛单位的实验测试场地和经费支持。(2)智能汽车竞赛质量控制环,收集竞赛进程的信息。

2.智能汽车竞赛控制系统。智能汽车竞赛控制系统在教务处的指导下运行,教师、学生收集竞赛信息,并按照竞赛质量标准分析竞赛中发现的问题借助智能汽车竞赛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这种培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7―2013年以来,我校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特等奖2项,全国一等奖多项。实践证明,基于教学控制论的竞赛培养模式有利于检验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习惯养成,并提升其创新意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工科本科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参考文献,及时进行调控,实现竞赛结果最优化[8]。

对于智能汽车竞赛的参赛队员,他们必须学习《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等自动化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PID控制算法及其参数自调整技术、模糊智能控制算法、稳定性与动态特性分析、数字离散控制系统设计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字电机技术等,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控制驱动电机及转向舵机,进而设计出可自主控制的智能车。随着竞赛的开展,参赛者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理论和实用技术。

3.建立智能汽车竞赛控制体系的意义。在教学控制论的视角下,竞赛管理过程是一个可控系统,分析竞赛管理也就是分析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因此会让我们用更科学的观点量化提高竞赛管理。建立竞赛管理控制系统是提高竞赛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提高竞赛质量有突出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9]。

三、结论

借助智能汽车竞赛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这种培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7―2013年以来,我校共获得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特等奖2项,全国一等奖多项。实践证明,基于教学控制论的竞赛培养模式有利于检验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习惯养成,并提升其创新意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工科本科生的能力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孟梅.控制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4):66-69.

[2]程磊,吴怀宇.结合智能汽车竞赛活动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2):116-119.

[3]赵丹梅.控制论视角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3):133-136.

[4]吴建国,控制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Z].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5]杜锋.控制论系统观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S2):67-69.

[6]曹玉华,郭晓燕,高锐涛.“控制论系统观”视阀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203):134-136.

[7]于金霞.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0,(19):58-60.

[8]曹科才,高翔.从智能车模竞赛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156-157.

[9]曾文波,劳有兰.搞好电子设计竞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1):61-62.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竞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学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老师讲、学生听、规规矩矩读书的种种校园生活了。对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僵死模式,更是望而生厌。他们热情饱满,思想活跃,好胜心强,喜欢竞赛,勇于开拓。面对新课标的推行,我们应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把激励机制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进上竞赛,可以增强课外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书本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观点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受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明确激励在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后,更重要的是探讨激励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在这里所讲的激励竞赛己经不是单纯的理论成绩上的竞赛,而是知识、品德、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竞赛。

一、课外活动竞赛的主要形式

1、政治科知识竞赛:政治科知识竞赛就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比赛。知识竞赛有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去年我们在高一年段举行了以笔试的形式,开展的全年段学生参加的知识竞赛,竞赛的结果评出若干优胜集体和优胜个人,并给予表扬奖励。上学期我们依照电视的知识竞赛进行一次口试形式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年段各班选出三名选手参赛,剩下的同学当观众,竞赛题目分为必答和抢答,比赛结果进行分数统计,评选出若干优秀竞赛集体和优秀竞赛选手。知识竞赛能够使用学生比较系统地复习,掌握书本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举行辩论比赛:辩论比赛就是围绕学生学过的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辩论。我们根据本年段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组织一次主题辩论竞赛。A段l一9班为正方,B段10--18班为反方,各班选出两名学生参加辩论,其余学生当观众,全校政治教师和特邀学校领导组成评委。参加辩论的正反方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运用的理论确切,事例生动,辩论激烈,使全体师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当然也可以是以一个班级分组进行。

3、小论文的演讲比赛:小论文演讲比赛就是政治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一个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利用一个单位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演讲。政治教师根据论文的内容、演讲的形式、表情、声调、效果等方面的优劣,评比优秀、良好、一般等级,这种活动有利于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和运用情况,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

4、开展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或总结报告的评比活动:参观访问是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对社会实际和先进人物进行观察、访问,从而获取得知识。参观访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首先,要检查参观访问计划完成的情况,表现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其次,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有关材料,撰写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学生举办小型墙报展览比赛。参观访问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5、举行社会调查报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评比活动:社会调查是政治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搜集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社会调查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调查资料,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然后组织学生举行调查报告会,交流调查收获,并进行评比,评选出若干优秀调查报告,并进行表扬。

新课改中学生的社会探究实践是关键一环,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感性材料,加深理解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能力和方法,养成调查研究的良好学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6、开展良好行为规范活动的竞赛。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把它转变这学生自身的行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归宿。我们根据高一教学的根本目的,与校政治处联合制定了《争做模范行为规则量化标准》在学生中实施,竞赛前要向学生宣布竞赛的时间、具体要求和做法,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都要认真进行记录,并定期统计,竞赛结束时进行合算,成绩在年段前十名的为年段模范同学,成绩在班级前六名的,为班级模范同学,他们都是全年段同学学习的榜样。每个学生的竞赛成绩作为学生的行为分,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期成绩。

二、成效与反思

我们在高一年段政治课教学实行以上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成效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学生的思想觉悟有较大提高,违法乱纪不良行为减少了。

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竞赛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

1、在竞赛中,必须提倡同学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要善于鼓励每个学生特别是行为较差与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行列。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用真诚的爱去感染他们,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闪光的因开绿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使消沉转为奋进,忧虑转为兴奋,让每个学生都拾起头来走路,积极投入到沸腾的竞赛中去,在竞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智慧、能力水平。

比赛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author thoroughly conducted a careful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st model of track and field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by adopting the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contest model of track and field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ill help students form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overcome bad athletics behavior, improve their sports skills, promote students to master deep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track and field, improve students'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and referee capacity and enhance the class cohesion and so on.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ck and field course in the new teaching model.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竞赛模式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track and field course;teaching contest model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16-05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运行体制的变革,社会对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较多的用人单位更加偏重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这势必给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从我国现有田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等体育院校的田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技术教学水平,还比较孤立地游弋于田径运动的浅层,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制与被复制的关系,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身体锻炼与学习效果受到影响。笔者查阅大量资料与咨询部分田径教学专家,结果表明:体育竞赛是最切合实际、最充分的实践活动,是体育教学核心的实践方法,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形式,也是检验体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为此,本研究根据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等体育院校田径课程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了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探索研究,努力促进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四结合”,即田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学生的身体锻炼与学习效果相结合,旨在运用田径竞赛的形式来开展田径教学,将“竞赛元素”渗入田径教学活动中,充分彰显“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教学理念,以竞赛形式巩固学生的田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田径教学竞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田径教学实践的机会,可以在教学比赛的实训中实现田径教学的基本目的,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促进田径课程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16个班的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为研究对象,共450人,其中1-13班为男生班,共379人,14-16班为女生班,共7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并查阅有关田径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以及推广应用情况,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为了确保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例如:田径教学竞赛的概念界定、田径教学竞赛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利用全国体育理论研讨会和全国体育学院田径锦标赛的机会,亲自走访与咨询了14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从事田径教学与训练一线教师和资深教师,教师的职称结构及人数见表1所示。

1.2.3 问卷调查法

在沈阳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4位专家的指导下,筛选11个原始指标,向沈阳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21位教师进行两次问卷咨询,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两次问卷内容评定的效度较高。利用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通过相关系数计算问卷的信度系数r=0.918,通过显著性检验,

p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实施前后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为实验提供客观依据。

2 高等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的概念界定

田径课程教学竞赛不是传统竞技运动的比赛,是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赛的形式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不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进行的体育比赛赛事,而田径运动竞赛通常指一般的田径运动竞技比赛活动,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比赛。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教学方法与实践方法,后者是为取得输赢的体育赛事。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分为课内教学竞赛和课外教学竞赛,田径课程课内教学竞赛是指在田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任课教师的主导下,根据田径各个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竞赛方式,内容是个人或集体之间的比赛;田径课程课外教学竞赛是指利用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田径教学项目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的田径竞赛活动,内容是单项或者多项技能竞赛。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田径教学的完整性,前者是以竞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掌握,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补充,在学生田径技能习得与掌握的基础上,以竞赛活动拓宽学生的田径实践体验和理论知识运用的展示平台。

综上所述,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是指在田径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田径课程教学目的与标准的要求,以田径项目竞赛为教学手段,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相互比赛。

2.2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是依据沈阳体育学院《关于开展课程实训改革试点活动的通知》(沈体院发[2013]14号)的文件精神和教务处本项工作部署的要求提出并实施的,凸显以竞赛促进田径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把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打破现有田径课堂时间的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预习、学习、复习的空间,改变目前田径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运用和田径教学发展的瓶颈等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学习田径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的内容与形式

根据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结合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规定,本研究从田径项目设置、田径场馆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比学赶超”的体育精神,精心选择田径课程教学竞赛内容与形式,均匀分布在田径教学的不同学期与不断教学阶段。为了保证田径课程教学竞赛的开展与实施,在新学期伊始,针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开展了田径裁判知识的培训工作,制定了田径裁判晋级制度,定期举行田径裁判等级考试,适时参加学院、省、市田径比赛的裁判工作,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田径竞赛知识,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2.4 田娇纬炭文谕饨萄Ь喝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2.4.1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活动的设计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活动以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杠杆功能,把田径课程课内与课外教学竞赛紧密结合。为此,针对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田径教学大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特别是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微调,并根据田径教研室承接的田径比赛活动,制定了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活动的计划表。见表2所示。

田径课程课内教学竞赛活动的设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田径必修课共160学时,安排在二、三学期,在课内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内容,营造比赛氛围,培养学生“比学赶帮超”的体育精神。首先在理论课上普及田径裁判知识。其次,在实践课上,准备活动部分可以采用“比赛游戏”形式进行活动,基本部分应根据各个项目特点以及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采用竞赛的手段,开展班级内部的比赛,个别项目可以在技术进程的后两节课举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在比赛活动中,任课教师与学生骨干担任裁判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轮换担任裁判工作。教师在竞赛活动中立足“主导”地位,肩负起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责任,做到积极施教、应变有术、引导有法。最后,单项结业考试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采用分组轮换体验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角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田径课程课外教学竞赛活动的设计:①强化“早操”教学辅助手段,达到补充学时,弥补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第一、四、五、六学期在校期间出现田径课程“真空”状态。每周3次课,8-10周为一周期,教学总学时达480学时。早操活动内容以开展竞技性比赛游戏和复习巩固课内学习的项目为主,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目的是保持体能锻炼,夯实田径基本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②每个单项结业后,利用早操与课余时间举行单项技能大赛,由各班班长与任课教师设定方案,担任评委工作。③每学期定期组织、安排学生1-4田径项目的“通级竞赛”活动,由田径教研室统一安排,学生的通级竞赛成绩情况由田径教研室存档,开展项目:100米、跳高、跳远、铅球、跨栏、标枪、铁饼、中长跑。④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期末,开展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田径“五项全能”结业竞赛考试,要求全体学生参加,由田径教研室统一安排。五项全能内容:跳高、跳远、铅球、跨栏、男1500米/女800米。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安排田径竞赛等级裁判晋升培训与考试工作,参加学院、省、市、企事业运动会裁判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考核方法:为了能够激励学生课内外教学竞赛活动的参与热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整个教学竞赛活动中表现与进步程度,采取了课内与课外考核有机结合的方法(见图2所示)。课内教学竞赛考核包括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术评定与达标: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上课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参与教学竞赛活动表现等;理论成绩包括田径裁判知识与基本知识等;技术评定与达标主要看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参考国家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相关规定。课外教学竞赛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技能竞赛、通级竞赛以及五项全能达标:平时成绩包括早操出勤率、参与课余竞赛活动情况以及裁判实习效果等;技能成绩主要参考所举行的各个单项技能竞赛成绩;通级竞赛考核主要根据学生通级水平(两项通三级或者一项达到二级水平)评定成绩,五项全能达标赛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纳入学生的年终结业成绩。

2.4.2 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教师重视程度和保证田径教学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宏观掌控到具体实践实训层面的指导,教务处、督导组、体育教育学院的领导进行监督指导,田径教研室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担任课内与课外教学竞赛活动的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是田径部级裁判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裁判能力。同时,为保证早操实践竞赛活动的顺利实施,每班配备一名“代课小教师”,都是田径方向的研究生和田径院队的骨干队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并对“代课小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见图3所示。

3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3.1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由于田径教学引入“竞赛元素”,把课内与课外教学紧密相结合,给田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学生转变了对田径教学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对田径的意识程度,如表3所示,认为田径知识、技术、技能得到较大提高的学生比例由实施前26.9%上升到实施后的92.6%,认为能丰富身体锻炼方法的学生百分比由实施前的19.3%上升到实施后的91.7%,认为田径教学竞赛模式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自我认知、调节能力的学生人数都比实施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表4可以看出,不太喜欢与非常不喜欢田径教学的人数逐渐在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向着良性方向变化。这都说明了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田径学习价值观念。

3.2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对学生参与田径行为的影响

由于对学生的田径认知及态度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学生参与田径的行为也发生质的变化。从表5学生参与田径教学活动出勤率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在实施第一学期,由于学生的前经验、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参与田径行为的积极性不高,旷课、迟到以及请假频频出现,随着田径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实施与深化,学生对田径课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参与田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请假、旷课以及迟到总人次从120、368、108明显下降到24、70、19。这说明竞赛模式的实施极大克服了学生不良的田径行为,培养了学生勤奋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对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出发点就是通过竞赛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达到相应运动员等级水平的学生,颁发相应运动员等级的荣誉证书。灵活的竞争与激励措施极大激发学生参与田径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训练以提高比赛成绩。从表6可以看出,在一学年共举行的六次田径竞赛活动,除因伤、病等事假外,其余学生全部参与各单项技能大赛,每次比赛,学生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二级或者三级运动员等级标准。

3.4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对学生掌握田径知识与技术的影响

在田径教学竞赛模式实施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技g的探究与竞赛实践活动的机会,加深对田径知识与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见表7所示,自从2014级实施教学竞赛模式后,无论是从理论考试的及格率上比较,还是从技评测试合格率上进行比较,2014级学生的成绩都明显高于2013级学生,尤其是技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教学竞赛模式的实施,能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知识与技术上的提高,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3.5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对学生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的影响

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实施始终以早操课与课堂教学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辅线来开展教育教学田径裁判实践工作,除参与学院内部田径竞赛活动裁判工作外,多次带领学生通过承担、组织辽宁省、市、地区各企业、系统及大中专院校的各种田径裁判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实施期间,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有400多名学生陆续参加了全国体育院校田径锦标赛、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辽宁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沈阳市中学生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共有200多名学生荣获优秀裁判员的称号。

3.6 实施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对班级内部凝聚力的影响

为了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除了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外,变革了课内外竞赛内容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教学竞赛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长跑比赛和接力赛,例如:以班级为单位20人团队1000米技能赛和 20人×50米迎面接力赛,主要目的是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①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②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极大克服了学生不良的田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③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田径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④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与掌握田径知识与技术。⑤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⑥田径课程课内外教学竞赛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发挥班级团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4.2 建议

①需要相关的人员来调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②需要进一步充实考核内容,将身体素质和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成绩和早操分别列入田径学生田径成绩考试内容,使之成为长效机制。③需要进一步改革田径理论考试方式,注重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建设新型的田径理论考试试题库,做到以考代学,学考结合,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奔腾.“体育教学竞赛”概念的提出[J].体育教育,2014(6):111.

[2]李清,邬燕红.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及实施效果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9):58-62.

[3]孙美,王永强.比赛教学法在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9):75-76.

[4]李杰凯.沈阳体育学院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5):1-3.

[5]练文.比赛教学法对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职业圈,2007(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