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范文第1篇

一九四二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老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今年已届古稀,退休归里十年了。

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往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八枝,九枝,十枝。”她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她刚要动手,妈妈喝住她:“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他在我那幼小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像四十年前一样摇着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赏析

这是一首难忘师恩之歌。

作品详写了开学第一天听田老师讲课这一中心事件。田老师为讲一首古诗编了一个故事,编得精彩而动听。故事中对那个小女孩的描写更是传神:她“牵着妈妈的衣襟儿”、“伸出指头点数儿”、“她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但妈妈没让她折,告诉她要留给后边歇脚的人“看景”,小孩儿“就缩回了手”……老师讲的这个动人故事,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直到“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可见这故事该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范文第2篇

麦克尤恩很少采用这种直接带入历史的方式。这说明他正在极力拓展写作疆域,也不难窥得其写作上的野心。

麦克尤恩是在写完以1960年代为背景的《在切瑟尔海滩上》之后,才想起要写一本关于1970年代的书,同时他恰好又对“《邂逅》事件”感兴趣。

1967年5月8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报道“斯蒂芬・斯彭德离任《邂逅》”,文中引用这位英国著名诗人和杂志编辑的原话,证明这家创刊于1950年代、在人文学术圈有着巨大声誉的知识分子刊物,一直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财政资助。正如小说中那位军情五处的官僚所说:“中央情报局一直都在支持它那套自以为高级的文化观念,他们通常都通过各种基金会,隔开一段距离间接运作,他们打的算盘是诱导欧洲持中左立场的知识分子远离马克思主义观念,凭着他们在知识界广受遵从的地位,替自由世界说话。”

据《纽约时报》1977年报道,中央情报局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种,包括拉斯基《匈牙利的革命》,艾略特《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的译本:中央情报局甚至出资翻译《四个四重奏》空投到苏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也是在中央情报局的资助下,在海外出版了俄文版本。英国的文化冷战部门虽然成立较晚,但也资助了不少著名作家。比如帮助乔治・奥威尔将《动物农场》翻译成18种语言,推广《1984》。还出资购买了5万册阿瑟・库斯勒《正午的黑暗》。作为交换,身为英国情报局的文化顾问,库斯勒提供了一个适合资助的作家名单。这就是小说中虚构的“甜牙行动”。

小说主人公塞丽娜・弗鲁姆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被招入军情五处,成了一名级别最低的文秘,日常工作是文件归档、编制索引以及搜集资料――间谍部门也有无聊透顶的工作。因为热爱文学,塞丽娜不久后就接到了特殊任务“甜牙行动”,并爱上了她负责接近和资助的年轻小说家汤姆・黑利。

汤姆的写作轨迹和麦克尤恩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而且书中引入的很多人物同样来自麦克尤恩的朋友圈,比如小说家马丁・艾米斯,出版人伊恩・汉密尔顿、汤姆・麦奇勒。他们的出现让这本小说打破了虚构的界限,让历史成为小说的共谋,所以麦克尤恩说,这本书是他失声又失真的自传。书中提到的几部小说,都是典型的“恐怖伊恩”风格,也大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故事原型。无论是讲述双胞胎兄弟的《这便是爱》,还是讲述爱上商店橱窗模特的《爱人们》,或是讲述平庸无趣的中产阶级婚姻背叛的《逢“床”作戏》,都被引入了特定的时代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故事走向的不安定。

但是麦克尤恩显然不会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的结局来完成他的创作。塞丽娜的文学观是一种肤浅的经验主义,或者是幼稚的现实主义,她不喜欢博尔赫斯、约翰・巴斯、托马斯・品钦、科塔萨尔、威廉・加迪斯,她“相信人们付钱给作家,就是要他们‘作假’,碰上合适的时候,他们应该利用真实的世界,即我们所有人共享的这个世界,从而将自己的作品构建得煞有介事,栩栩如生”。这也是麦克尤恩力求通过这本小说做到的,更是小说中的作家汤姆想要完成的。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练笔 想象 展示习作个性 仿写 改写

小练笔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因为它对格式、内容和形式都无特定的要求,具有广阔性、丰富性,可写自己的感想,可写自己的体会,可以写诗歌、散文等。总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就是用笔写话,它是生活的需要。作为习作内容有效补充的小练笔,应视为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切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可以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自然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抓紧、抓好、抓实小练笔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会不断提高。那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把读与写巧妙结合,达到练笔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呢?

首先,依托词语大胆想象,创编故事。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对写话的要求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低年级开始,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常规作业;用你今天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写一个句子,从文中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或用1--2句话记下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当批改到学生的这份作业时,我会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旁批上一句鼓励的话,如"这段话写得有趣","这段话写得有画面","这段话写得有真情","真是会思考的孩子","你的想象办真丰富","这个童话故事写得有情有景"等等。因为老师的用心对待,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有个别性格外向的孩子还总在你批改作业时间问问你,自己今天的句子写得好吗?如此云云等等。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依托文本,展示习作个性。

(1)仿写句子。学生习作,仿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好词好句加以充分运用。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如用"......时候,日子......"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生写了"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声中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等等。这样的训练,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2)仿写文章的表现方法。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组课文中对三个人物的描写。作者抓住其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显示了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突出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是学习尘作的弱项,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读、说、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而这时,学生也有了说与写的欲望。我让他们仿照本组课文的写法用一段写几段话,写身边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有的学生侧重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小伙伴的特点:有的学生侧重神态的描写,写出了一贯工作认真的妈妈;有的侧重语言的描写,写出了幽默风趣的爸爸;有的学生则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用,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改写。教学《舟过安仁》,可以让学生抓住铺、弄想象,未见牧童,先闻其声,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情。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的是牧童累了,想躺下休息?是喜欢月夜的景象,想好好地欣赏一下?是高兴了,想与月亮有个交流?这种情景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因为有了课堂上充分的想象、说。在改写时,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共鸣,深入理解了文本,感受到了作者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4)续写。如给出开头,让你接着写写故事如何发失、发展,结果怎样,或延伸文尾式的叙写。如《穷人》一课的续写,想象丈夫回来后,看到桑娜从西蒙那抱回的两个孩子,故事会怎样?在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背景,深刻感悟了桑娜及渔夫的善良,他们对文中桑娜一家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在读、说、议中,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心里有许多话对桑娜一家说,在这里趁热打铁,学生的习作效果也非常好。如有的学生想象到因为又多了两个孩子,从此渔夫的运气特别好,每天都能网到许多鱼;有的想桑娜也找到了一个当裁缝的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有的想桑娜去帮人洗衣服,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开了一家洗衣店,养大了七个孩子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想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心地善良,他们被深深地感染了,打动了。

(5)缩写。缩写要对原文进行大量的删减和压缩,或去掉一些描写内容,或删去次要内容。抓住要点,适当改写,保持原文的基本面貌,如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弄懂了缩写的原则,理解了课文,可让学生对《景阳冈》、《草船借箭》等长文进行缩写。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练笔的目的。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范文第4篇

一、 讲清意义,形成共识

习作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自己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意识。通过讲解,师生要形成共识: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文章才能生动、优美、感人。

二、 搜集故事,励志养趣

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搜集、讲述古今中外一些修改文章成功的典型故事、案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巩固、强化,激发了学生精益求精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收效很大。而这类故事、案例很多。在我国古代,有唐代诗僧齐己《早梅》“一字师”的故事,有杜甫“身轻一鸟过”的故事,有李绅《悯农》“字字皆辛苦”的故事,有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有宋代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在当代,杜鹏程写《保卫延安》,前后九易其稿,反复删改数百次,仅稿纸就拉了一车,最后终于写成了这部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的小说。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开始选用二十多个感人事例,最后只选取三个事例,虽然文章改短了,却精炼了,感人了,成了名噪一时、影响了无数人的名篇。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摘抄一些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中修改习作,享受精神文化的大餐。

三、 范文引领,传授方法

要修改习作,就要知道习作存在什么问题,搞清了问题才好修改。因此,检查习作要有标准:(1)思想健康,即习作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2)符合题意,即写作的内容要跟题目相吻合,是围绕题目、围绕习作要求来写的。(3)条理清楚,即内容的安排要有次序、有条不紊,不能东拉西扯,颠三倒四。(4)语句通顺,即用词造句要能表情达意,写出的句子让人看得明白。(5)重点突出,即在习作叙述的过程中,要能把符合题意的主要情节写具体,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6)书写整洁,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以上六条,是对小学生习作的总的要求。

有了标准,教师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修改示范,例文可以是学生的习作,也可以是精心选择来的文章。学生的习作平时就有,而一些例文,《作文评点报》《小学生作文向导》等杂志就很不错,里面有各种类型例文修改的范例,引导学生分析,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用的修改符号,反复训练,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渐掌握修改的方法,增加修改习作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习惯。

四、 分步训练,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虽然苏教版在五年级下学期才要求着力训练,而实际上,从低、中年级就应开始渗透,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各个年级习作修改的重点。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段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习作要求设计成多次习作训练,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相辅相成,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每年寒假,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些寒假见闻的习作,如《购年货》《年夜饭》《大年夜》《过大年》《拜年》等很有生活体验的习作。有的学生写《购年货》时花大笔墨写在家里父母怎样跟他交待,怎样准备去购年货,写了几百字,而到超市里真正购年货的活动只写了一两句,“我们来到超市,‘啊,人好多啊!’我们挤进去,选了满满一车年货,结了账就回家了。”这就犯了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内容与题目不吻合的错误。问题一指出来,学生也就能很快明白、纠正过来,写出较满意的习作来。有的学生写《年夜饭》,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妈妈怎么准备,自己怎么在玩,而写到吃年夜饭,简单几笔带过,“终于菜齐了,开饭了,我狼吞虎咽,左右开弓,吃得满嘴流油,就去放烟花了” 。又写了两句烟花好看,习作就结束了。这仍然是重点不突出,不符合题意。《年夜饭》应重点写年夜饭怎么丰盛,一家人是怎么高高兴兴、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以此反映人民生活的小康、家庭关系的和谐。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一一刻画展现出来,是一幅多美的生活图景啊!这样的习作怎能不是优秀习作呢?

因此,分步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五、 周期强化,培养习惯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反复性和长期性。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坚定不移。

教师每隔一段时间,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周期强化训练肯定是少了不的,一次一个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了。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知识分子;形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39-01

从1949年至1966年“”开始,这一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十七年电影”。作为政治统治与斗争的重要武器,新中国电影有着特殊的功用,而在那个教育尚不发达的年代所谓“读过书的人”的知识分子,因为所属阶层的特殊性,被以“工农兵”为主导的统治阶级划归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之后又划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是复杂的、沉闷的、甚至是黑暗的。

一、1949年新中国红的雏形《桥》—奠定知识分子与工农兵之间30年的特定符号关系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也是从这里开始知识分子就作为消极、保守势力的形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阻力。

故事讲诉了1947年春,中国人民刚刚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东北战场,铁路工人支援前线运动中一个修桥的插曲,影片中由江浩饰演的总工程师被刻画成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影片的第十分钟,总工程师第一次出场,他神态忧郁,头发花白,带着一副厚厚的金丝眼镜,低着头,镜头看不清他的五官,整体形象给人感觉十分的压抑,在影片的前面部分他用自己的狭隘的理论知识来看待工人群众即将进行的伟大创造,面对困难不断的摇头、抱怨物质的欠缺,甚至怀念日本殖民时期的物质丰厚;对于厂长说要发动群众来完成任务,他报以讥笑。知识分子迷信书本、教条,对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创造力不信任,面对困难畏畏缩缩不敢前进的软弱姿态和形象特征在这部电影中埋下了根源。

影片中经过工人的艰苦努力,电炉终于成功修复,广大的工人群众的抢修桥梁的时候,总工程师似乎被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自身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他转变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厂长、工人等正面人物或者谈话、或者以亲身实践进行教育感化。影片中当打风机出了故障,总工程师脱掉大衣走过来,很快就顺利的排除了故障,厂长和总工程师进了一个很有重量感的握手是有意说明知识分子经过了思想改造,他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也才能“变害为宝”。

当一座新的桥已经修了起来,他和所有的工人一起庆祝大桥顺利开通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把这位总工程师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了。

二、1958年中共会议后的《上海姑娘》—知识分子形象改观的黄粱一梦

1956年,中共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上对于“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呼声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上海姑娘》上映。

影片突破了《桥》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模式,清新而活泼描写了一对普通的青年技术人员的理想、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及他们的热情与责任,也细致的刻画了他们在性格上的毛病和缺陷。这些青年技术人员并不是有重大突出贡献的杰出知识分子,也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加以赞扬与讴歌。他们只是普通的真真切切的青年知识分子,应该说这部影片传达出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非常客观而真切的。

然而接下来的“反”斗争却让《上海姑娘》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当时的批判缘由主要有三点:一,知识分子在没有党委书记或者支部书记的批评与教育下,居然坚持原则,在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这是取消党的领导,反对的党的领导;二,影片没有描写知识分子的“动摇性、软弱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缺点,反而把他们描写的活泼可爱,很有朝气,这是美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影片没有把工人描写成为先进的英雄人物,反而写他们只重视奖金的自私落后心理,为了奖金而闹情绪,这是“往工人阶级脸上抹黑”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上海姑娘》的批判中,知识分子已经被冠以“资产阶级”了,彻底的成了工农兵的对象;其次,《上海姑娘》试图突破自从《桥》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原本的面貌客观而真实的展示在银幕上,却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厉批判。

这两部电影中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以及其现实中所受到的关注与批判表明: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不坚定、不彻底、软弱性、动摇性等小资产阶级象征,并且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跟着共产党走,接受批评教育与思想改造,才能够获得光明的前途;另外,任何在银幕上改善知识分子形象的企图都将会收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厉批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