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语文范文第1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目录”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人教版语文范文第2篇

一、前人说解不误,编者另作新解,反而使文意龃龉难通

《诗经·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语文课本直接翻译为:“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仔细推敲,其实不合常理,生硬别扭。为什么说“没有人可委托”呢?就看你委托不委托。其实前人对此已有正当明确之解释,编者却未采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靡使,本又作靡所。”清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中说:“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无所使人来问,非谓无所使人归问。”前文已重申“曰归曰归”,说明回家的消息已经报告给了家人,然而至今未归。我们试推想:家人心急如焚,但由于我驻守的地方还不确定,家人就没地方派人来问。“靡使归聘”的主语应是家人。这样才符合诗歌语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虚室有余闲。”教材注释“虚室”为“空室”。不当,难道说房子里是空的吗?是一无所有吗?不是,这里其实是用典。《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司马(司马彪)云:‘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成(成玄英)云:‘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虚其心室,乃照真源’”。按:“虚室”指的是一种澄澈明朗,心无挂碍的心境。

二、选文有的地方学生容易误解,应该注释,但是没有注释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教材没有注解。新版《辞海》:“依依: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语义可通,但与下句的“霏霏(纷纷)”不能形成对仗,解释欠佳。清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对此解释较为精确,考证也详明。马氏云:“《韩诗》薛君《章句》曰:‘依依,盛貌。’《车辖》诗:‘依彼平林’《传》:‘依,茂木貌。’则‘依依’亦当训盛,与《韩诗》同。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中,“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字该怎么读呢?教材没有注释。《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弃写台格以与之云:‘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万匹。’”元·胡三省注:“台格,宋台所立赏格也。佛读如弼。”《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毛传:“佛,大也。”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郑音弼”(陆德明认为,“佛”读作“弼”是郑国的一种地方方言)。这里“佛”通“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弼’字其音均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焘”有覆盖之意,诸葛亮《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迈仁树德,覆焘无疆。”“焘”又引申为庇荫。如:焘冒(荫庇)。“弼”有辅佐辅助之意。因此“弼”与“焘”有相近之处,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一般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佛”字该读bì,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应该注出读音。

三、有的注释不当,不合语境,望文生义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新版语文教材注释“濡缕”为“沾湿衣缕”。仔细品读语段,联系语境。就会发现这条注释有误。这段文字主要是要说明这把匕首非同一般,锋利无比。然而用一把普通的匕首去刺杀人,血流出来,也会沾湿衣缕的。如果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普通的匕首上,去刺杀人,人也会立刻死掉的。难道燕太子丹用“百金”求得的匕首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匕首吗?不是,教材对“血濡缕”的注释有误。由于匕首异常锋利,刺得很深,刀口又小,肌肉内部压强很大,鲜血像一根丝线一样冒出来。“缕”不是衣缕,在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根丝线一样”,并且状语后置。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此条教材没有单独注释“斗”,注释“斗卮”为“大酒杯”。读者误以为“斗”

有大意。考查古代文献典籍,“斗”主要表“小”意:“斗帐”,小帐;“斗食”,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狭小的屋子;“斗筲”,《论语·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喻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窄。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斗当为枓之古文,本酌酒器而容十升者。”《说文解字》:“枓,勺也。从木,从斗。”《玉篇·斗部》:“枓,有柄,形如北斗星,用以斟酌。”饶说甚确。《史记·张仪列传》:“作为金斗。”司马贞索隐:“凡方者为斗;若安长柄,则名为枓,音主。”甲骨文“斗”字有柄,形如北斗星,像勺子的形状。“斗”的本义就是舀酒的勺子。后来借用为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说文解字》:“卮,圜器也。一名觛。”清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应劭注〈汉书·高祖纪〉云:‘卮,乡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由此“斗”为舀酒器,“卮”为饮酒器。故“斗”名词活用为动词,“舀酒”。“则与斗卮酒”可译为“就给他舀了一杯酒”。

参考文献:

[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人教版语文范文第3篇

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66—01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汲取传统语文教材的精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了语文教科书旧有的编排模式,体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教师对该教材缺乏完整、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对一个单元、一册书、一个学段教材的整体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把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今后的发展出发,关照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教材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与生活、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语文,获得个性的健康发展。教材同时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单元有“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这一编排体系和编排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等。

二、正确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这套教材部分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并没有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始终统一在一起。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时,笔者以学习作者选取独特视角进行描写的方法为目标,以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为分析线索,并以对作者四次流泪的分析来呼应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文本,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均得以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展现了出来,当学生通过层层分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背影”的真正内涵时,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也自然彰显了出来。

三、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

整套教材综合性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方便教师教学。“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教师应配合教材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一组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还有一组在家庭、邻里、社区访问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将其记录下来,再总结归纳,最后转述表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全面的锻炼。

人教版语文范文第4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Ji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人教版语文范文第5篇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教学 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班内语文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需继续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共为六个单元。有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有关于人与自然。有关于民俗文化,有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本着“聚精会神抓教学”的宗旨,本学期重点放在课堂效益的提高上,问课堂要效益,问课堂要成绩,把课堂内外的知识加以整合,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现代文阅读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严格遵守教学的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新基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教学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精心备课,尤其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8、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