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英语课程

高二英语课程

高二英语课程

高二英语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现状高职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国高职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切实提高高职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旧的英语教学大纲过度强调阅读,并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忽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这导致了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上重点讲授词汇、语法知识点,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患上了“外语聋哑症”。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第二课堂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真实环境与条件。

一.高职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

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起步较晚,发展很快,效果很好,空间很大。早期的英语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组织的形式多以学生社团(高职生英语俱乐部)发起,挂靠系部的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英语第二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归功于语言文化学院领导对开辟与建设第二课堂的高度重视和校团委领导下的高职生英语俱乐部的不断成熟与壮大。

我院领导在抓好第一课堂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致力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学科辅导团队,积极发动青年教师,形成固定的成员,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专门辅导,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加大了投入,在启动我校英语改革工程时,加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被定为一项重要的子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校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1高职生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语言文化学院加强了对英语角,高职生英语俱乐部举办的英语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并先后成功举办了口语技能竞赛、高职生英语风采大赛两大赛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校建立了高职生活动中心,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门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校的高职英语教学和学风建设都更上了一个台阶。

1.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语言实践环境。

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扩展英语第二课堂的范围,优化语言实践环境,精心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打造具有南京信息工程高职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基地。我院利用无线电波播音系统,创办了“空中英语课堂”,在课余时间,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听说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使英语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深受广高职生的欢迎。随着我校高职英语教改工程的实施和深化,我校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顺利建成并已经投入使用,高职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可以利用大量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英语水平,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自主英语学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第一课堂中由于大班教学中很难解决的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好的吃不饱,差的撑肚皮的”难题,使第二课堂成为了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场所。语院先后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担任高职英语口语、视听、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环境。语院还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如外教讲座、名师讲座、学习方法讲座等。

二.高职生英语第二课堂与高职英语教学

2.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英语第二课堂虽然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第一阵地仍然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为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深化高职英语教改工程,充分利用不断改进教学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校目前已经拥有英语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自主网络学习中心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是目前的利用并不是很充分,应该在今后的第二课堂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效率,进而反作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2.2重视英语第二课堂,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抓好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于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公认。很多学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中,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校加强了对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搞好了英语第二课堂建设。高职英语部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外籍教师和高职英语部教师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指导作用,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强了对英语角活动的指导,邀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努力使英语角的活动特色鲜明,并成为学生进行自由语言表达、思想交流、运用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英语会话、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使每学年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和开展有规划,有组织,有投入。

高二英语课程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法语言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语境情景下,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才能真正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辅相成,作为中国大学生语言实践和语言应用的主要语境,其作用毋庸置疑。本文从培养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角度出发,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分析,旨在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英语是国际社会的主要交际语言之一,掌握这门语言并运用它进行有效的国际交往、信息获取、学术交流,成为我们融入世界知识体系,获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国家和社会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素质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有效的语言交际素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标和效果,成为摆在大学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交际法的语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情景下,使用真正的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才能学会语言。而我们中国学生语言学习是在远离目标语语言群体中进行的。仅凭每周几节英语课得到的可理解的输入极其有限。所以我们要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积极地,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近似于在目标语语言群体中学习的语言习得环境。英语第二课堂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初衷是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既作为课堂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课堂内的教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与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相吻合的。

目前许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多年来,许多第二课堂建设都处于一种可有可无、自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缺乏指向性。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大背景下,应试仍是考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概莫能外。虽然四、六级考试在不断地改革,很多高校也取消了其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社会对人才衡量标准的单一性、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的简单化,形成了指引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风向标,这种无形的杠杆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力。从1987年至今,整整20年,四、六级考试就像一把尺子,不但在量学生,也在量老师,量学校。

2.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缺乏课程标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系统设置和专门规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完全取决于学校、教师的主观意愿,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发展对策

重新认识第二课堂教学的价值。以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英语教育者不仅自身要对第二课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还应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实践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第二课堂教学的认识:英语第二课堂既是正常教学的必要辅助手段,又是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英语第二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都能通过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得到加强,这正符合时代对复合型人材的需要。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第二课堂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需要从理论方面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对第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实践。英语第二课堂是指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围绕英语习得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融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形式多样,如英语角、英语专题讲座、英语晚会等各种活动,英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朗诵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各类比赛,以及借助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所进行的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如网络课程学习、英语调频台节目制作等。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式。要以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为依托,建立一个新型的、动态的、交际的、师生互动的评价模式,将第二课堂英语教学过程评价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纳入到双方各自的学分考试、岗位考核的终结性评估中。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使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工作得到全面、理性的评价。

三、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材。重视和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纳入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英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教育者应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以求逐步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使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高二英语课程范文第3篇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和创新综合素质一、引言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课外活动,活动的开展及理论研究都很活跃。国外学者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都主张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课程规划,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克拉克和斯塔尔指出:“课程是学校打算让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并不局限于各种学科;课外活动和辅助工作也都是课程的一部分”“课外活动是不包括在学生正规课程之内的那一部分课程”。国外的大学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都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前国内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语言习得有赖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但对于处于非英语环境下的学习者而言,除了在正式的英语教学环境里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外,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第二课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迎合了现代高职英语教育的需要,从而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英语人才的重要途径。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

当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普遍性突出问题是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尤其是听说实际应用能力更差。由于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缺乏钻研精神,学习英语成了应付、被动的学习,自主学习等各项综合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很多高职院校都以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弥补、丰富学生英语第一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英语社团,各种活动也都丰富多彩,轰轰烈烈,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实际活动,如英语书法比赛、英文歌曲大赛、手抄报比赛等,但普遍现状是这些活动很多是个别英语老师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多数院校缺少专门机构或职员对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活动没有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因此这些活动学生参与面小、受益面不大, 活动也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和创新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外语”“外贸”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以培养“外语应用熟练,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作为担任学院公共英语教学的公共外语部,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公共英语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在山东省及全国的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连年夺得特等奖或一等奖的殊荣,在省内乃至全国兄弟院校中名列前茅,所取得的佳绩得到了来自社会极高的评价。课赛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和成就感,为学院取得了荣誉,也彰显了本院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与我们多年来努力地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分不开的。

公共外语部多年来一直注重开展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初期有英语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角、英语周,中期有英语项目展示大赛、英语诵读比赛、“外研社杯”听力大赛及口语大赛、周末英语电影、发射台英语广播,但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和制度。2009年4月,部门举办的首届英语文化节吸引了全院数千名同学参与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各项活动使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本领,而且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在结合以往第二课堂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文化节工作进行了总结,发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整合活动资源,使活动的影响力和成效愈久弥新,开展了以下实践和创新:

1.成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研室和学生英语社团。社团分为话剧社、主持社、合唱社、疯狂英语社,主要由第二课堂活动教研室优秀的青年教师招募选拔热爱学习英语、组织能力强、积极肯干的学生组成并担任指导教师,各个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和开展日常活动;各项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地有秩序进行,改变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原来单一、零散的状况;各项活动的计划、总结、学生参与情况与成绩等各项材料及时归档,在不断积累经验中逐步完善活动。

2.致力打造“每每英语”活动品牌。“每每英语”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包括:每天播放英语广播(教材听力、四六级听力、英语美文、英文歌曲等),每周举办英语角或英语沙龙、播放英文电影,每月举办英语讲座,每学期举行英语跳蚤市场以及每学年举办英语文化节。活动内容从少到多,从简单到丰富,从零散到系列,其中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把学院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推向高潮。英语文化节于每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举行,以“让语言更生动,使文化更精彩”为主题,力求激发同学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做到“全员参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英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英语文化节包含“金牌挑战系列”(“金手笔”英语墙报比赛/手抄报比赛和英语写作大赛暨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选拔赛、“金耳朵”英语听力比赛、“金才艺”英语风采大赛、“金口才”口语大赛暨山东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选拔赛、“金脑子”词汇大赛)、“超级视听说系列”(英语讲座之夜、英文电影之夜)、“英语文化体验之旅-英语跳蚤市场暨大型英语角”和“英语文化节闭幕演出暨颁奖典礼”四大系列活动,每个系列活动内容充实丰富,小到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大到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了多模态的语言环境,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快乐,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现才华的舞台,在进一步打造“每每英语”第二课堂品牌的同时,将学院的外语特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3.实践英语,服务社会。我们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如给奥帆赛、残奥帆赛、国际帆船赛、国际海洋节、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提供英语口语接待、礼仪、颁奖等服务,志愿者们充分展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风采,社会效果和反映较好。

三、结语

传统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严格的组织形式和系统性,多是流于表面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有限,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在不增加第一课堂课时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固定的师资和学生社团力量,组织并指导学生全力打造“每每英语”品牌,使各项活动丰富化、普及化、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品牌营造了浓厚持久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学院文化氛围,彰显了学院的外语特色,已经成为学院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和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全员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语言技能训练和实践综合应用相结合,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

1.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优化了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学生接触到各种反映英语历史文化、社会习惯、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文化视野和知识面,积累了很多课外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第一课堂中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局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实际问题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健康个性,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配合高职学院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2.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化教学原则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学生在自愿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置身于良好的英语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趣味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各种活动,在达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高二英语课程范文第4篇

1 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第一,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依旧是大学英语的重复与延续,学生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依旧以EGP(通用英语)为主,沿袭大学英语的开设模式,包括“精读”和“听力”。重视阅读训练,忽视说、译、写的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处于更高阶段有更高需求的硕博研究生来说,是一种低级的重复。研究生学习英语已长达十余年,内容由浅入深,他们不断地学习语法及语言知识,掌握了相当大的词汇量,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使英语成为他们拓展学术空间的有力工具。部分高校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偏多,依旧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以上种种导致了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就是通过学分考试。

   第二,研究生英语教学处于改革转型期,教学目标不明确,局面略显混乱。首先,面对新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英语课程社会需求和期望值的不断变化,一些英语教育者开始思考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许多高校也对研究生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制定多层次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设置多维度的教学内容,研究生英语教学处于改革转型期。其次,国内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国际学术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出回应:如浙江大学把研究生英语教学定位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服务,山东大学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纳入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但大部分高校依旧把EAP设为选修课,以致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导致其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低下。

2 以EAP为核心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想

2.1 通用学术英语(EGAP )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础  

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太强,是各专业英语的共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的英语语言技能,而不是内容教学。这一比较宽泛的EAP课程可以在所有研究生中作为必修课开设,学时72,时长一个学期。目标是使所有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包含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文献翻译等学术英语课程。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或通用科技类文章为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但又不能太专太高深。语言材料真实,而不是经过大量改编的;教材提供的是新信息,即需要学生去探索的信息,而不是学生已知的信息。教学内容主要为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讲座,记笔记,查阅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摘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等。课堂模式采取以内容为依托(CBI)的教学,让学生更多更积极地去“做”、去“问”、去“参与”,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英文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2.2 专门学术英语(ESAP )为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较高要求  

专门学术英语(ESAP)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的英语教学,可包括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学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等课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词

2.3 实行分层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建设应成为一个以EAP课程为主体,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相补充,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达到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  

研究生英语课程对所有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开放。研一修完必修课和必选课。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新生,仍然强调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可选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再学习通用学术英语(EGAP)。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学习通用学术课程(EGAP),第二学期继续选修专门学术英语课程(ES-AP)。研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或者不选。

高二英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性 大学英语课程 改革 对接

[作者简介]彭茜茜(1980-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教学。(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专项教改项目“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ZYJG11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2-02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明晰确立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类型。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在于确立了其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高职性”,“高”是指“高教性”,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职”是指“职教性”,即培养相关产业行业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一说是否与我国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一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将高职高专教育统一确定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的提出与教育部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因其“公共性”而未能鲜明地体现出“高职性”,不太吻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也跟不上高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和发展趋势。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提出,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外语课程体系;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在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形势发展趋势中提出,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由此可见,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展开。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为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改革的具体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也随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要想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接,关键是突出其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的特性,即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要突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途径与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院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和摸索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改革方向,以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为研究载体,充分调研各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得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三大对接”途径,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与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通过三大对接途径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建设,推进工学结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对接。大学英语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大对接途径是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小且不明显,通常是以基础英语能力训练来替代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训练,这种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部分适当削减英语语言知识的比重,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增加职场行业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学英语课程理论与实训体系由原来简单的两项内容——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英语能力培养,细化和过渡为现在的四项内容,即英语综合能力、职场行业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与职业能力训练。

改革后的高职大学英语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性”,课程定位也更为准确。首先是一门基础课,除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结合学生的专业,适当增加了英语职场行业的知识;其次是一门技能课,将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紧密衔接,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性”与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对接。第二大对接途径是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训教学环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高”对接理论教学设计,“职”对接实训教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得再好,仍然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去实施,从而实现预期目标。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

理论教学环节:突出“高教”性。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对接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想达到“高理”有效对接,主要靠英语教师在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改革。因此,英语理论教学部分可改革成具体的三大模块内容:其一,英语综合能力模块,即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译能力;其二,英语职场行业知识模块,即在各专业开设职场英语与行业英语;其三,英语文化知识模块,即根据教材单元主题,设计相应的任务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过这样一个理论部分的教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即综合的能力、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实训教学环节:突出“职教”性。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对接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训教学。为了突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特色,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应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以职场英语和行业英语为主的教学。具体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职场英语,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二阶段,行业英语,基于学生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第一阶段,职场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是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首先分析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今后面对的两个主要工作岗位:外贸接待员和业务员,对典型工作岗位下典型工作任务细化,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依据课文单元主题,如第一单元大学生活、第二单元工作与事业、第三单元广告,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为商务接待职业能力、应聘与求职职业能力、产品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行业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是最能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改革方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的具体要求,开设不同的行业英语课程,如机械系,第二阶段开设机电英语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与职业,侧重讲授安装说明书、技术维修和售后服务等行业英语;建工系,开设土建英语课程,强调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房展营销的英语实训教学;轻工系,开设艺术设计英语课程,偏向产品设计理念、广告语和装潢设计的英语实训教学。可以看出,行业英语的实训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学生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努力将英语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职业进行挂钩,大学英语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鲜明地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性”。

3.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第三大对接途径是通过“激励”与“创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得再好,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去实现,课程设计做得再科学,也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去运作,否则,科学的课程设计只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课堂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中的灵魂所在。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握以下三点:课程理念、课堂组织和教学技巧。对于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课程,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更在于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即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英语课,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和兴趣。

首先,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上,由原来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群言堂”。

其次,大力改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即将英语课堂打造成“有激情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有艺术的课堂”。有激情的课堂是指教师应该具有个人魅力,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动的课堂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计情境与任务,鼓励学生多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达到群言堂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光盘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生动的目的;开放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而是走出课本,走进职业,以学生的职业群为背景,训练学生的英语与职业能力,尊重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培养,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有艺术的课堂是指要重视文化渗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教性”的时展需要。

最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大部分基础课的教师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高职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要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从知识导向出发,课堂教学以讲授式和示范式教学为主,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职教性”,现代的教学方法要从职业导向出发,即采取模拟式和任务式的小组活动为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多使用教学技巧,如以前往往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在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打造“激励”与“创新”的大学英语新型课堂教学,突出英语基础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