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黄金比例、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不仅记录了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同时也记录了人类建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及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住宅美学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学的基础研究对一个国家的建筑设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建筑美学虽然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它依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人们创造美的建筑就必须得遵循美的规律。如统一、均衡、稳定、对比、韵律、比例等等。这些都是美的规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度、乃至不同的民族,尽管他们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法则都是一致的。这同时也让建筑设计中的美具有普遍性。

奥利斯・布隆斯泰特(1906~1979,以下简称布隆)是芬兰现代建筑最杰出的导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芬兰建筑师之一。他曾说过,“建筑师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系、比例和尺度的世界。”“如果你希望创造新的事物,你必须寻找那些最古老的。”奥利斯布隆斯泰特在他的学报里写道。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在建筑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建筑美学中,比例是指:长、宽、高三个方向之间的大小关系。无论是整体和局部还是局部和整体,或者是局部与局部之前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良好的比例给人产生美感,相反,不良的比例不但无法给人产生美的感觉,相反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

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关于建筑的比例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都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建筑上面。相反对于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相对较少。当然,这与建筑的历史与中国现当代的发展也不是毫无关系的。我国解放初期受到外来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西方的各种流派各种建筑风格如潮水般涌过来。这极大的吸引了我国设计师的眼球,因此这我国的建筑设计在不经意间出现盲目的追风逐流。建筑师不仅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的比例表现出冷淡,甚至将中国的传统经典的建筑设计比例抛到脑后。这些东西方不同建筑比例的观念在现在得到融合,于是就形成了各种相对独立的比例尺度体系。如:①经典的建筑比例,比如黄金分割比;②异形的建筑比例,比如完全的最求艺术形态无明确比例关系的建筑;③中国传统的空间比例关系。

二、传统建筑的比例应用: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出现了关于数字观念的记述。这说明早在远古社会,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数字观念。这样的数字观念对我国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并且十分深远的影响。

公园前2100年,中国的夏商朝出现了象征吉祥的“纵横图”。即图中每行、每列,有时甚至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加起来相同。这是现在认为的最早的组合数学,它影响了我国的建筑设的比例设计。这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比例观念是通过传说演变而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元代安西王府旧址出土的幻方就有纵横图的思想。该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上上品,其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堪称我国的第一。从该建筑可以看出,数字上面的均衡观念和折中观念,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关于均衡和折中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比例上面的运用有许多的例子: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基本尺度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它的一层面阔(柱头间距)为,330+347+465+430+330=1992;

它的一层面阔(柱脚间距)为,387+430+448+430+389=2140;

它的平坐面阔(柱头间距)为,297.5+440+462+430+299.5=1935;

它的平坐面阔(柱脚间距)为,300+435+461+434+300=1930;

它的二层面阔(柱头间距)为,294+430+455+430+294=1903;

参照以上的数据同时结合对观音阁平面及立体的分析可以发现一定的数学几何关系。从立体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层的柱高,等于铺作层和体层屋面高之和。二层由于客观原因需要调整,铺作层和柱高受到影响。为协调整体比例关系,我们找到 了1: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另外从平面方面分析,该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楼的重心连线刚好构成一个正方形;上下两层楼到中心梁柱的连线刚好构成两个叠加的等腰三角形。最后从观音阁的上下两层楼的大小关系上面来看,可以看出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可以影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综上所述,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各种比例关系可以看出以下比例关系:①根号2矩形;②黄金分割比例;③正圆形及正三角形的折中关系比例④等腰直角三角形比例。其中前两种在西方的建筑中运用的比较广泛。而后两种较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它较好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传统的宇宙观和数字观。

从上述的事实可以看出一种数字上的均衡观念及折中观念。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尺寸具备了“纵横图”的思想。同时他也是均衡观念的很好的运用。我国建筑文献《周礼考工记》也迎合了九宫图的均衡观念及择中的观念。

不仅中国的传统建筑含有建筑比例的观念,国外的一些古老传统建筑同样有与中国比例观念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比例概念。阿尔伯蒂・科昂纳・巴蒂斯塔是继布鲁内列斯奇之后的早期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伟大建筑师。他的著作《建筑论》极大的推动了人们对人文艺术进行的大量的投资。文化的大发展反映在建筑上面就是社会中出现了建筑师个行业.建筑师的出现。也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和将文化融入建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阿尔伯蒂・科昂纳・巴蒂斯塔建筑作品的特点就是将宗教与艺术实现完美的结合。阿尔贝蒂认为,建筑是由数学规则和比例支配的,并由此产生和谐。一座好的建筑,如果你改变任何地方,你将毁掉整个和谐。“全部建筑艺术在于设计和结构。全部设计要点和规则在于正确和精到的线和角的匹配和组合,而这些线和角构成了建筑物的表面……在阿尔贝蒂看来。建筑中的简明的数量和几何关系,无疑是取得和谐的比例的手段之一。

三、结语:

建筑设计师应该合理的运用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将人文主义的设计思想植于设计之中。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在以往的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也获得了人们的赞同。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照搬一些规律。如果照搬照抄规律会给人死板的感觉。因此必须灵活的运用建筑设计中的比例。这样才能设计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赞审美需求的建筑物。中国的建筑设计师要有自己的建筑比例的美学观念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建筑美学,只有这样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关于建筑设计中的比例运用,这值得建筑设计师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好好的推敲并合理运用。

参考资料:

[1]赵飞.胡建国.试论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汪大庆建筑工程.238

[2]李雨红.方 海.人、尺度和比例――芬兰设计大师布隆斯泰特与毕达哥拉斯式和谐的传统华中建筑.2006(08)

比例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例定理;比例关系;几何上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98-01

在几何中,把两个线段的比转化为某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这类方程在证明或求解两线段的比的有关问题中用处很大,下面我们将介绍有关这方面的一个命题。

在证明这个命题之前,我们先介绍用来证明这个命题的一个定理,三角形面积的斜高公式。

斜高公式:在ABC中,设BC=a,在直线BC上任取一点P,设AP=b(我们不妨把AP叫作ABC在BC边上的斜高),AP与BC所成的角(锐角或钝角任取其一)为C,那么有:SABC=■absinC,其中SABC表示ABC的面积。

证明:如果P与B、C之一重合,则该公式SABC=■absinC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C=■absinC.如果不重合,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形:

如图(1)的情形,直接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

SABC=SABP+SAPC=■AP・BPsin(π-C)+■AP・CPsinC

=■AP・(BP+CP)sinC=■AP・BCsinC

=■absinC

如图(2)的情形,可以由SABC=SAPC-SAPB作类似推导证得:SABC=■absinC

如图(3)的情形也可作类似地证明,这里从略。

下面我们用斜高公式来证明上面所提到的命题―比例定理。

比例定理:若直线PQ交直线AB于M,那么有:

■=■.

证明点P、Q、A、B的位置有四种情形。

如图(4),由三角形面积的斜高公式有:

SPAB=■AB・PMsin∠AMP;SQAB=■AB・QMsin∠AMQ.

而∠AMP=π-∠AMQ;sin∠AMP=sin(π-∠AMQ)=sin∠AMQ.

■=■=■.

如图(5)、(6)、(7)的情形可作类似推导,这里从略。

下面我们来看看比例定理在几何上的重要应用。

例:如图(10),ABC的中线AD、BE相交于点M,求证:MD=■AD.

证明:如图(10),连接CM,由比例定理及已知条件有:■=■=1;■=■=1.

SAMB=SCMB=SAMC=■SABC.

比例的应用范文第3篇

一、要素费用的分配

几种产品共同消耗外购材料、外购燃料,一般可按产品的产量或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标准进行分配;外购动力的分配一般以机器工时或定额耗用量作为标准;工资费用的分配一般以生产工人工时或定额工时作为标准。现以材料费用为例说明分配过程。

例:某企业生产A产品200件和B产品300件,共同消耗X材料17600千克,每千克5元。X材料消耗定额为A产品50千克,B产品20千克。

1.确定要分配的东西:可以是实际消耗量17600千克,然后以A、B产品各自分得的实际消耗量乘以材料单价,求得A、B产品各自应负担的材料费。也可以直接分配全部材料费用(17600千克×5元/千克);

2.确定分配对象:A产品和B产品;

3.确定各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1)产量:A产品200件,B产品300件;(2)定额消耗量:A产品为200件×50千克/件,B产品为300件×20千克/件;

4.计算分配率并进行分配:

(1)按产量标准分配: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消耗量÷分配标准总和

=17600千克÷(200件+300件)

=35.2千克/件

A产品应负担的材料消耗量=A产品的分配标准数×分配率

=200件×35.2千克/件

=7040千克

A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耗用量×材料单价

=7040千克×5元/千克

=35200元

B产品应负担的材料消耗量=B产品的分配标准数×分配率

=300件×35.2千克/件

=10560千克

B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耗用量×材料单价

=10560千克×5元/千克

=52800元

(2)按定额消耗量标准分配:

材料费用分配率=全部材料费用÷分配标准总和

=(17600千克×5元/千克)÷(200件×50千克/件+300件×20千克/件)

=5.5元/千克

A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A产品的分配标准数×分配率

=200件×50千克/件×5.5元巧克=55000元

B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B产品的分配标准数×分配率

=300件×20千克/件×5.5元/千克=33000元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车间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服务,根据受益原则,其发生归集的费用在月底应分配转入各受益部门。在各种分配方法中,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其实也是“标准比例分配法”的灵活运用。

1.确定要分配的东西:待分配的某辅助车间的费用总额;

2.确定各分配对象:参与分配的各受益单位;

3.确定各分配对象的分配标准:参与分配的各受益单位的受益量;

4.计算分配率并进行分配:

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东西÷分配标准总和=待分配的某辅助车间费用总额÷参与分配的各受益单位的受益量总和某受益单位应分配的费用=该受益单位的分配标准(受益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

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

月末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方法中,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分配法、产量比例分配法等也同样是“标准比例分配法”的运用。现以直接材料费用为例,分析说明如下:

1.按产量标准分配

直接材料分配率=待分配的直接材料总额÷(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产量)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完工产品的分配标准(完工产量)×直接材料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月末在产品的分配标准(在产品数量)×直接材料分配率

2.按定额标准分配

直接材料/分配率=待分配的直接材料总额完工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月末在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完工产品定额消耗量×直接材料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月末在产品定额消耗量×直接材料分配率

比例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电工;举例对比法;教学;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对电子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甚至有些章节基本上是以理论为主,如基尔霍夫定律和其它的一些原理等等,如果要做实验也只是以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而作为中职生来说,一者基础较差,二来高中物理学得很少,因此在理解能力上就比较欠缺,那么如何较好的来阐述这些原理和定律的本身概念呢?通过多年的电子电工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其中的举例对比法如果应用得好的话,在这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中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应用举例对比法。

一、基尔霍夫定律概念的讲解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又称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简记为KCL,是电流的连续性在集总参数电路上的体现,其物理背景是电荷守恒公理。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确定电路中任意节点处各支路电流之间关系的定律,因此又称为节点电流定律,它的内容为:在任一瞬时,流向某一结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由该结点流出的电流之和,即:在直流的情况下则有:

通常把上两式称为节点电流方程,或称为KCL方程。在这个定律中可能有多个流入点和多个流出点,那么学生如何来理解节点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多个接头的水龙头,而我们知道水龙头是不能储存水的,有多少水流进去一定会有多少水流出来,如果把电流当成水流,把节点比喻成多个接头的水龙头的话,那么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节点电流定律了。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对比关系:

节点水龙头 电流水流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第二定律又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简记为KVL,是电场为位场时电位的单值性在集总参数电路上的体现,其物理背景是能量守恒公理。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是确定电路中任意回路内各电压之间关系的定律,因此又称为回路电压定律,它的内容为:在任一瞬间,沿电路中的任一回路绕行一周,在该回路上电动势之和恒等于各电阻上的电压降之和,即在直流的情况下有:

∑E=∑IR ∑U电压升=∑U电压降

通常把上两式称为回路电压方程,简称为KVL方程。是描述电路中组成任一回路上各支路(或各元件)电压之间的约束关系,沿选定的回路方向绕行所经过的电路电位的升高之和等于电路电位的下降之和。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上下楼的例子:把上楼当作上升,下楼当作下降,然后可任选一条路出发最后回到原点,那么本人的高度肯定没有变,总的上升了多少,一定也下降了多少,如果把上升当作高度为正,下降为负则总值一定为零,这样说明学生一定很清楚。然后可以对比:

电压上升高度上升 电压降高度下降

在在这里两者对比后,老师稍作说明,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来理解什么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当然在这里一定要强调说明回路中各元器件的电压方向,弄清楚电压值是正是负,这就涉及到在前面知识中学习的电压电流的相关联方向。

二、叠加原理概念的讲解

叠加原理:当电路中有几个源(可能是电压源或电流源)共同起作用时,可以让其中的一个源单独工作,其它的源不工作(将不工作的电压源短路,但保留其内阻;不工作的电流源开路,但保留其内阻),求出这一个源工作时在某电阻上产生的电流,记为I1,(在你给出的式中记作K1*u1,u1是说这是第一个电压源);再让第二个源工作,求出这个源工作时产生的电流I2;等等,这样让每一个源工作一次,这些电流相加就是所有的源共同工作时的电流。

以上即为电路叠加原理,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绕口,较为抽象,但是同样可以有很多直观的例子,如把教室的灯一个一个的打开,那么教室的高度会怎样?电风扇一个一个的打开,同一方向不同方向的情况下,风量会怎样等等都可以用来做直观对比的例子。当然除了这些直观的以外还很多其它方面的例子,如在数学物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几种不同原因的综合所产生的效果,等于这些不同原因单独产生效果的累加。例如,物理中几个外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等于各个外力单独作用在该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的总和,这个原理就称为叠加原理。叠加原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数学上线性方程,线性问题的研究,经常使用叠加原理。 如:①如果几个电荷同时存在,它们电场就互相叠加,形成合电场.这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叫做电场的叠加原理。②点电荷系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各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电势的代数和,称为电势叠加原理。当然这些一样可以找到相类似的例子。

以上只是说明运用举例对比法对几个定理概念进行简单而有效的说明。其实这种方法除了应用在这里以外,还可大量用在其它各个方面,事实上人们有时不知不觉也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注重于这一种方法,例如还有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我们应该综合性的选用,但不信哪种教学方法都是把理论的东西尽量变为直观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定会有举例对比的方法穿插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孔晓华,周德仁,汪宗仁.电工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7505399748,2004.7

[2]赵曾贻,高自强.关天叠加原理应用的几点看法,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4.01

比例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字:GPS-RTK;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特点;地形测量;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GPS—RTK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

(1)实时动态PTK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GPS—RTK定位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处理过程是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数据的质量、数据链路信号传播的质量直接影响定位结果。野外观测时,基准站位置的选择对观测数据质量、数据链路信号传播影响很大,但是流动站位置只能由工作任务决定,所以基准站有利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

(2)RTK的测量方法。实时动态测量是一种差分GPS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数据实时地从基准站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流动站。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将通过静态观测求得的WGS一84坐标和地方坐标键入接收机中进行转换,或置入静态观测平差时求取的转换参数。然后在一已知点上架设一台GPS接收机(主机)作为基准站,观测另外1~2个已知点,进行校核以防止参数或者坐标输错。最后再将基准站的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必要的数据输入GPS控制接收机,另设置一台或几台GPS接收机为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的要求,接收机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收该成果,接收后,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将同时存储到接收机中。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用接收机在基准站和流动站接收WGS一84坐标,再利用观测得到的WGS一84坐标和相应的地方坐标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转换,从而求得转换参数。当然,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测区范围较小的情况下。

二、GPS—RTK测量技术的特点

(1)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完4km半径的测区,使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得以减少,只要一个人操作即可,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2)高精度定位,安全可靠地数据,没有误差。在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前提下,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作业,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均是厘米级。

(3)作业条件要求与原来相比得以降低。两点间满足光学通视不是RTK技术的要求标准,RTK技术不要求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其几乎不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满足条件既可作业,快速、高精度、定位作业,测量工作轻松容易。

(4)高程度的自动化、集成化,强大的测绘功能。各种测绘内、外业,RTK技术都可以胜任。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误差小,精度高。

(5)简单操作,较强数据处理能力。边走边获得测量结果坐标或进行坐标放样,进行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通信方便。

三、GPS—RTK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量

1)测区及任务概况。某县位于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位处北纬28°16′~28°58′、东经115°49′~116°19′之间。由东至西宽36公里,从南至北77公里。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西、北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东北濒鄱阳湖,中西部对南昌市呈抱合之势,交通十分便利,在进行RTK测量作业之前,已用全站仪完成了该区数字化图外业测绘和内业成图工作,可用其资料对RTK作业成果进行对比检验。并使用CASS7.0成图软件绘制了一幅1:500的地形图。

2)准备工作。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对RTK测量进行技术设计。首先对仪器进行常规检验,包括电池电量、主机存储器等,使用Pccdu软件设置高度角和采样率;然后使用3台GPS接收机对测区内的3个全站仪1级导线点进行时段(45min)静态测量,并用矿区的两个近井点作为已知点。使用Pinnacle软件解算出它们在WGS~84坐标系中的经度、纬度和大地高程及另一个点的平面坐标。

3)对RTK作业时的人员安排。基准站1人,2台流动站每站2人,1人操作仪器,1人画草图。

4)基准站的工作。基准站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上点、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及高压线的地方。为了增加电台的辐射半径,基准站应选在较高的位置,作业中选择近一点作为基准站。在基准站上安置好仪器,开机,然后用接收机进行基准站设置。

5)对RTK图根控制测量的可行性检验。流动站设置完毕后,在碎步测量工作前,选择测区内的所有已知点坐标和高程进行检核,经检查,RTK测量成果与已知成果相差较小,图根点的点位精度等各项指标符合《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说明在进行大比例尺测量的图根控制可以采用RTK技术由于用RTK测量无测站之间因搬站而引起的误差传递,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的精度是相同的,故碎步点的精度也完全满足要求

6)碎步测量的实施。已知点的检核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碎步测量工作,近一点上的基准站保持正常工作,另两台流动站分别按指定的线路开始RTK碎步点数据采集。在流动站进行数据采集时,始终有一个工作人员跟随绘制草图。把所测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属性等内容记录下来,亦可在电子接收机上随时标记,以作室内成图之用。

7)数据传输和内业成图。外业数据采集完成后,及时将各流动站接收机存储的碎步点坐标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即先用TOPCON配备的专用传输线将GPS PC一2000接收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通过同步软件ActiveSync3.0完成数据传输和下载,将观测数据保存在指定的目录中。最后,在CASS7.0的工作环境中,辅以外业绘制的草图完成测区内地形图的编辑。

8)对成图的内外业检验和完善。首先,将编辑好的测区地形图与已有的数字化图叠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是否有较好的重合度。再使用绘图仪打出样图,带到测区进行实地抽查。接着分别在近一点等位置上安置全站仪,检查用RTK测得的图面一明显地物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将其与图上对应点的位置比较,点位有很高的符合度。最后,对地形点和地物进行检查,查漏补缺,绘制补测草图。

结束语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继GPS全球定位技术之后,测量领域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模式,能够实时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在不通视的条件下远距离传输三维坐标。实践证明,应用于城镇测量中,RTK能够快速准确的布设导线网,弥补由于城镇日新月异的发展造成的低等级导线点的毁坏,减轻由于城镇高速发展而给测绘人员造成的时间压力。RTK测量需要的测量人员少、作业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并且RTK测量成果都是独立观测值,不会像常规测量造成误差积累。当然,RTK技术快速、灵活的作业方式有赖于足够的卫星数、稳健的数据链、较小的多路径效应等外界条件,在城镇环境下更显得突出,有时会出现无法正常作业的情况,这就需要不断完善RTK技术,探讨先进作业方式。随着RTK技术的日趋成熟,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城镇测量。

参考文献:

[1]李冰,曹宏文,曹韵宏.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刍论[M].太原科技,2010.

[2]张建军.GPS RTK测图技术.科技信息,2010.

相关期刊更多

液压气动与密封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工程勘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劳动保障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