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更新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其鲜明的学科特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课堂调控和课堂纪律一直以来都是令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头痛的问题。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纪律,片面追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采用了“范例—操作—纠错”的教学模式,控制了整个课堂,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显然对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利,也影响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典型的师本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尊重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只有遵循生本教育理论,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这门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服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生本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课堂纪律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本文由收集整理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认为: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儿童学习符合先行后知的行知律,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就是指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情况。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其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纪律,学生对活动任务越理解,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指学生的自律,把外部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倡导生本教育理论与有效干预课堂纪律、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之间并无冲突,关键是教师如何实施,即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现状及原因分析

课堂纪律对于教学有着助长和致弱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相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纪律是良好的,对教学起着助长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总是抱怨自己的课堂纪律,抱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照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如下分类:

1.教学内容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玩游戏,上网,不喜欢听

课等。

2.教学方式方法引起的纪律问题: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的“乱”,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吵、乱等。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全是满分等。

3.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等。

4.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对于作业敷衍塞责,抓紧时间玩游戏等。

5.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的绝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完成的,和教室相比存在着更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等。

经过整理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课堂纪律问题不尽相同。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特点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学生对本学科缺乏重视,持轻视态度,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从学科特点上来说,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容易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同时,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从学习环境来说,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

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三、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使信息技术课堂“忙而不乱”“研之有物”。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能只注重技术而忽视了其他两方面;要加强分享交流与实践协作,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与本校老师交流,与其他学校老师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行有益的协作,共同进步。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课堂教学 课堂纪律 双向互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课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被应试教育扭曲了的课堂中,存在着单向传播的教学形式,与此同时,保持安静的课堂纪律尤其被重视,学生受到单向权威的束缚,在情感、语言等方面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课堂气氛是紧张、冷漠的。这种状态是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的。要改变这种状态,应该改革传统一味保持安静的课堂纪律的做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英语课堂作为一个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环境,更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纪律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一、“安静听课”的纪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英语课堂上,常常能听见这样的提醒:“Keep quiet”(保持安静)、 “Listen to the class and don’t chat with others”(注意听讲,别说话)……课堂教学中学生保持安静,不说话是课堂纪律。对此,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十分认同。课堂上学生保持安静不说话,有利于保持和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可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及时让学生复习、预习,不耽误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也能尽可能多地在一定时间内吸收多的知识。由此,基于这些考虑,保持安静不说话这一课堂纪律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一个个的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进行着单向传播式学习。如同电视这一单向传播媒体一样,学生只能在限定的时间观看预定的节目内容,没有任何主动权。而在单向传播式教学过程中纪律是被格外重视的,人们认为只有学生安静的全盘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学习内容,再进一步整合,或同化或顺应,才能形成自己更大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教育理念的产生,人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之间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尤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促进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与人交流,增进知识,交往等多方面。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已不能仅从传授知识考虑,必须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知识,往往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别说话,好好听讲”、“保持安静”等等。原本应该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顿时严肃起来。在师生有限的言语交流中,也多呈现单向性,过度追求教育的效益,追求教育过程的程序化,造成了情感陶冶,启发诱导的弱化,师生情感交流的减少,学生日益成为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学生情绪低落时,就会影响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对纪律不时的提醒,使学生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反感,紧张,造成厌学。大学英语课堂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需要让学生多多地练习口语,模仿一些真实情景,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可是在学生习惯了安静听课后,就很难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经常会在英语课堂上听到教师问:“ any volunteers?”(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回答问题?能自愿表演等?) 而学生的回应往往是一片沉寂。

对比一下,美国学生的课堂环境就宽松的多了,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围坐一圈自由讨论话题,教师也常常和学生们坐在一起听取学生们的观点意见,当学生和教师有不同观点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和教师进行辩论。但是在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往往只能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用解释或讲课的方式给全班学生上课,偶尔问一下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安静地在听或看上去在听老师讲课,偶尔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一切都发生在没有什么情感的环境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造成学生的行为易出现双重性。在教师的严格管理和不断的重复纪律中学生能按照要求去做,但是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或者提问其他同学时,有些学生便会抓住机会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得很兴奋。一旦老师重新回到讲课,这些学生虽然会停止讲话但是很难立即再次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不利于学生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准讲话,保持安静”的课堂纪律下,学生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在只听老师讲话的课堂上,同伴之间很少能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但是传统的课堂纪律强调不准说话,安静听讲,全盘接受教师所说的一切。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甚至公然违抗。而学生的行为必然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处理方式等,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学生消极被动,有从众心理倾向。在严格的课堂纪律下,学生没有了探寻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纪律,不提出不同意见,不与同伴交流,没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缺乏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中纪律的运用策略

课堂纪律对学生有如此多的负面影响,教师是否因此对学生放任不管呢?在教学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为了保证群体活动有序进行,就必须要对个体进行约束。

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纪律是必要的。纪律有内部纪律和外部纪律之分。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是对外部纪律强调有余,而对内部纪律重视不足。外部纪律只是表面的,暂时的,不可持久发挥作用的。只有被学生主动、自觉、自愿接受的纪律才会在需要纪律时发挥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纪律,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自律,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纪律来帮助教学,必须要为纪律的运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课堂纪律被格外强调的单向传播式学习中,教室、教科书、黑板天经地义地成为学习的要素,教师将所学的内容毫不保留地集中传授给学习者。单向传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单纯追求自己的教学成绩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与单向传播相对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式学习。双向互动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心理等方面产生变化发展。

英语语言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学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起着主导、引导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方法,如讨论、辩论、讲演等。如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以values(价值观) 为主题,text A 课文描写的是一位美国的富翁是怎样对待他的“全美最有钱的人”的地位以及他的对人处事的态度。现在的社会大多把金钱看得很重要,想尽办法去赚钱对现今的大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是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翻译,讲单词,学生即使安静地坐在下面听,也很可能认为不能够同意这位富翁的做法,如果他们也很有钱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学习就无法完成它的教育意义了。学习这个单元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进行辩论,从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下values指的是什么?是金钱还是其他?(学生会有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听篇小短文(Abraham Lincoln关于美国第16任总统年轻时的故事)。通过这位伟人把诚实当作自己的价值观,先让学生明白values这里是指人的行为准则,把什么当作自己的价值观。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他们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会做什么?很多学生会说要买房子,买车,环游世界等。接着学生自己读text A,请他们说出这个全美最有钱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可以请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课后搜集证据,下一次课堂上说出各自的理由进行辩论。在搜集证据、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明白有了钱除了自己享受之外还可以帮助别人。这样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让给学生来思考发表意见,而教师只需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一方面学生交流的多了,对课堂也感兴趣了,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人际观念,由权威服从型向民主,融洽的朋友式转变,将知识的传播融入亲情氛围中,指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和结果的正确认识,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内化。为了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堂实践中要注重互动式学习尤其是师生互动。

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进行言语交流,因为无交流比组织言语交流更容易控制。在这种课堂情景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这种言语交流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而且还应该在老师和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只有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言语交流,师生的良好互动的形成才有了前提。可以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而且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师生互动的结果。

此外,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就某话题进行讨论,即使学生不在一组,而是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只要学生的活动没有妨碍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妨碍其他学生的讨论,他们的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聊聊天,谈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讲,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学生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学生的,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生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自控。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不希望学生讲话,主要因为是担心学生听课不专心,接收得较少。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时间内就老师传授的内容开展讨论,并学得快乐,形成愉快的氛围,相信比“注意听,别说话”的纪律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学习说话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现在的社会就连一向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电视都要迈向数字化形式,给观众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权利,教育更不应限于对学生提供成型的观念、知识技能,而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去思考、尝试、发现、创造,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埃德・拉宾诺威克兹著,杭生译.皮亚杰学说入门:思想・学习・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305-306页.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M].上海: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活而不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07-01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它相对于呆滞、死板、封闭的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活”起来了,然而它带来巨大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我们大力发扬改革之风时,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问题,课堂纪律变的越来越难以控制。课堂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提问时因为一些学生的抢答,提问进行不下去;因为学生无关教学内容的提问,课堂陷入热议而失去控制;动手操作时学生多数是在聊天说话等。一节课下来班里一直乱哄哄的,学生一直处于混乱和兴奋中。课堂一直在活跃的氛围中,但是课后却发现,很多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并不清楚上节课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学习效果不如人意。

比如我在二年级讲《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都很活跃,争着回答我的问题,抢着到黑板上画直角,把书举到我眼下告诉我书的角是直角……一节课下来,虽然我因为要盖过学生的声音而喊的喉咙痛,但是看到一直兴奋活跃的课堂氛围我很高兴,我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然而结果大出所料,在第二节练习课上,学生做练习的情况让我震惊,她们不但不会画直角,甚至连最基本的直角的判断都没学会。询问后发现第一节课我所提到的知识她们并没有听,我对学生发言的讲评她们也没注意,教学效果极差。可见这样的“活跃”是违背新课标的初衷的。那么什么才是新课标追求的活跃呢?树立正确的新课标课堂管理理念是很重要的。

二、新课程下课堂纪律管理的新要求

课改认识到了“手放到背后”的传统课堂纪律管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改革中对课堂纪律管理做出了重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要活而不乱。

新课堂与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是“活”起来了。然而新课标强调的“活”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热闹,更要“不乱”。所谓“活”是指课堂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能和老师产生共鸣。而“不乱”是指课堂冷静有序,学生思想安定,师生教学目标一致。新课标追求以学生为主是针对于传统教管理模式的。传统模式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好的行为就是要服从于教师,进行的课堂纪律的管理采用的也是“命令”、“束缚”的压迫式管理。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认为应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但这并不表示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对学生放任不管,否则只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因此新课标追求的是“活而不乱”,形散神聚。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活儿不乱”呢?教育专家指出判断课堂纪律“活而不乱”的标准是:评价课堂活而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也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三、解决新课程下课堂纪律管理问题的建议

1、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要尊重学生,然而小学生自我中心,较少会考虑他人。可以给每个学生机会站在他人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她们自己体会和理解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例如实行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和班长的活动。当学生自己去进行教学或者是班级管理,面对乱哄哄的课堂和学生,她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纪律的重要性。或者是让那些爱抢答的学生在乱哄哄的时候回答问题,让她们亲自体验不被同学尊重的感觉,她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纪律管理不是外界的约束,而应该是是让学生自我控制。为此,纪律不应该只是为了外界的强迫和控制,让学生换位思考,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愿的去尊重他人,遵守纪律。

2、开放与规范学生行为相结合

新课标的“开放”能让学生自由发展,是顺应时展作出正确选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就现在课堂纪律来看,在肯定新课标开放的积极意义时,还要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新课标要开放与规范学生行为相结合。

小学生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忽略学习,因此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是必须的。例如新课标提倡的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本意是好的,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来完善想法,也有助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小学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是趁此机会进行无关学习内容的聊天,反正老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而且大多时候讨论后老师就直接公布答案了。这样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并未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探讨中。如果我们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增加小组竞争,抽签作代表陈述讨论结果等环节,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被选中来回答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紧张和压力中,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能更深地沉入到讨论中,又能给每个想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学生公平的机会。这样小组讨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管理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58

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该种方法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通过多角度入手,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对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展开论述。

一、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管理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课堂教学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管理,然而,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教师对影响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却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教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对物理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环境也要引起重视。

物理环境方面: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物理环境。例如:清洁的教室环境,适宜的灯光照明,合理的座位安排等,都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心理环境方面: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环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结合的过程,学生只有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在培养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班级向心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拧成一股绳,不管是在全面发展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现代教学中,环境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管理,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目的。

二、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通过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而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管理。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要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影响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管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想要有效开展管理活动,就是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自制能力不强是小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有效的掌握知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避免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产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的过程中,应该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主,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采用强制性措施。强制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难以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监督或施压,学生依然会出现违背课堂纪律的情况。

那么,教师该如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采用鼓励的方法。例如: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本人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课堂纪律的不正确性,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违反纪律。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段时间不违反纪律,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养成了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四、教师做好自我管理工作

教师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课堂教学管理活动顺利的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有有效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自我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

(一)对个人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情绪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会给学生传递很多积极的因素,使学生的内心与教师贴的更近,反之,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会渐渐拉开。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锻炼自己有效管理个人情绪的能力。

(二)对个人的知识传递能力进行管理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在英语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或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它包括课堂纪律的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课堂气氛的调动等(付建中,2010)。由此可见,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制度等”(沈米成,宋福聚,2005)。精神,指“人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意识等”(沈米成,宋福聚,2005)。合而言之,纪律精神就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个体成员在思维、心理和意识之中形成的自觉主动地遵守规章、制度等的状态。小学生纪律精神的养成,有助于他们形成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从而对社会、对个体和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社会来说,纪律精神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为成为适应社会的合格才人打下基础。对个体来说,纪律精神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能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适者生存,可以推动他们道德人格的发展,然后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对于教育来说,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可以推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认为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的法国教育家爱弥尔•涂尔干说过,纪律精神的首要要素就是对生存的常规性偏好,而小学生的行为完全不具备常规性的特点;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长久,他们的性情绝对不是稳定的,他们在观念和情感上都带有同样的反复无常的标记,个人行为也同样地缺少连续性。小学生的出发点是“心灵无休无止的运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变化多端,瞬息万变,是一往无前,竭而后止的情绪”(爱弥尔•涂尔干,2006),这是教育的实然;而教育的应然和目的地是“对常规行为和节制行为的偏好”(爱弥尔•涂尔干,2006)。教育必须使小学生能够用几年的时间培养起纪律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最佳最优地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3年3月26日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科教学的任课老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路径”(傅建明,2009),这也就是说,各科教学的任课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依据一定的课堂规范进行合理的课堂管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他们指明自我约束的方向,提供自我管理的章法,以培养他们的纪律精神。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样化、选择性和个性化”的需要,是有针对性、常规性、连续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需要,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把德育教育做到最全面、最深化、最优化的需要。因此,各科教学的教育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使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

2在英语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的与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胡中锋,2007)。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必须依照以下德育原则来展开:1)把握方向,联系实际: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德育认知发展出发,引导小学生把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和个人修养、日常品行相结合,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2)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教育者依照德育教育的原则,在课堂管理中运用制定规范、建立信誉或明确奖惩的控制技巧,采用创设情境、榜样示范或道德评价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对纪律精神的认识。在指导实践中,当小学生表现出与德育一致或者相反的行为趋势时,教育者必须依照课堂规范,及时、明确地对小学生进行疏导,对行为给予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教育者要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3)尊重、热爱,严格要求:尊重、热爱学生是指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提倡民主,不打骂学生,不体罚学生,对成绩好坏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民主地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树立起教师威信,对学生严格要求,因为“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赞科夫,1980)。4)长生之善,救生之失: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发展不是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因而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借助这些闪光点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和提高,达到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和学生正面冲突,而要迂回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5)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行为会影响集体的活动,而反过来,集体的活动也深深地影响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者既要对小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提高个体的认识和素养,又要对他们进行集体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风气,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纪律精神的养成和维持。6)因人施教,因境施教:《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要有针对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题材、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以及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傅建明,2009)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传统意义上的“一致性”,指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或者各科教学的德育教育的一致性,但是在课堂管理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教育者在课堂规范没有做出新的调整和修改之前,对于相同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前后一致。并且,教育者这种对于事情的处理态度是连续的,是以持续性地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为目的的,是以维持小学生的纪律精神而长期持有的。

3在英语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的方法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这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马卡连柯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才是学生行为管理的主体。学生能不能达到“自律”,主要是“取决于是不是形成对课堂规范的敬畏,是不是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是形成理性的判断力”(陈桂生,2009)。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制定适宜的课堂规范,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培养小学生的纪律精神才能得心应手,效果显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1)制定规范,明确奖惩: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对小学生的游戏、活动、站立和回答问题等行为提出课堂规范,并作为课堂管理的依据。因为小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课堂规范必须和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学的规范化和有序性的进行。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适当地使用强化,尤其是不定的强化程序有助于学生持续地表现某一行为;而适量地使用惩罚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时还需要在公众面前给学生留面子,避免正面冲突,学生才会更加敬爱老师。2)创设情境,因境施教:教育者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常用方法是“说服教育”,然而小学生是很难一说就服的。“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不是遵守纪律,并不在于对某种规范了解多少,而在于规范在其心中是不是有权威,他是不是敬畏这些规范?规范的权威,对于尚未形成理性判断力的学生来说,不是源于老师的解释,而是自己或同学的违规行为受到严肃处理的教训”(陈桂生,2009)。因此,教育者在课堂管理中,要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小学生换位思考,从已有的认知中去建构对于规范的认识,并习得纪律精神对于个人、教育和社会的重要性。3)树立榜样,耳濡目染: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模仿力,有很强的塑造性,但又因为他们尚未形成理性的判断力,很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引入歧途。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有责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要为小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对象,对小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或者及时、如实,甚至夸张地表扬、奖励课堂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来进行纪律精神的榜样教育。4)调控节奏,张弛有道:一切自然的存在都是变幻无常、瞬息万变的,社会的发展如此,课堂活动的进行同样如此。由于小学生尚未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社会人,他们对于社会、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完全适应的,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育者如果要使得小学生更好地去适应、去学习,就必须调控课堂的节奏,快慢结合,张弛有道,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引导到需要良好的氛围培养的纪律精神上面。5)转移注意,隐性管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在课堂管理中,教育者对于小学生的故意引起老师注意、中断教学活动而又无伤大雅的行为,应该采取故意忽视的态度,以免小题大做,激化矛盾。6)限时锻炼,学会自律:教育者在帮助小学生做过问题分析和活动引导之后,可以限定时间,让小学生在明确规范的条件下,自行组织活动、管理活动和监督活动。但与此同时,教育者要注意时间的适合性和指导的及时性,让学生学会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7)道德评价,相互监督:课堂规范是小学生自我约束的方向,又是他们实行自我管理的章法;课堂规范还可以用来评价别人的言行、通过班级舆论来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人的行为。教育者通过课堂规范,帮助小学生学会自律,建立舆论,相互监督,而后纪律精神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8)渗透美育,陶冶情操:纪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纪律精神也不是终极追求,而是必要修养。在纪律精神的层面上,小学生学会对美的追求,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各种智能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和尊严和超越,这才是纪律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