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1篇

古典诗歌大多以写景状物,抒情感怀为主,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彩,这是由诗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然而,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作品,在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之中,传递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照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对人生的独到体悟和对宇宙的哲理思考,用理性视角在诗歌中开拓出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新境界。这类富含哲理意蕴的诗歌,我们在诗歌学习中应当予以关注和探究。

所谓诗歌的哲理意蕴,指的是作者蕴含在诗中的对于宇宙,对于人生所具有的意义和规律的思考,这种意义和规律往往超越了诗歌的具体形象,而带有了普遍适用的哲理意义和永恒的心理价值。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寓示着新生事物蓬勃向上、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的道理。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正义所向,不可阻挡之势。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将理性思索寄寓在具体的事物当中,通过艺术形象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体现了一种思维的深度。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忌说理。然而在创作中,诗人为什么敢于用理性思考来表现诗歌的旨趣呢?原因在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谈,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又是文学家的主观创造,是文学家根据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创造出超越生活之上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中的形象必然带有作家强烈的感彩和独到的理性认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诗人创造的形象是和他的思想倾向分不开的。当诗人从现实的场景中选取材料,构思成诗歌形象的时候,他的世界观就成为形象的积极的评价者和组织者,并且构成形象的思想内容。因此,诗中的形象已经包含了作者的美学加工、思想评价和情感渲染。诗歌创造形象的过程,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形与神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是这种认识深化的具体表现。由此观之,在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思想不应当是对立的,它们都是从生活中产生,并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形象与思想的高度融合,感觉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高度结合,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诗忌说理,指的是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排斥的只是抽象的说理议论,若能“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让读者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样诗中包含的哲理思想也就具有了形象的特点。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构思和表现的哲理,比一般的用逻辑思维来表现的抽象的说理,就具有了更为丰富而深广的内容,更为含蓄而又令人回味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容易产生让读者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对生活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在具体的场景描述当中提炼之后,超越了诗歌的感性内涵,进入一个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新境界,使诗歌具有了很强的理性美。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景中寓理,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此外,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对前两句所描绘的感性形象的理性认识,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这类现象还可以在其他诗歌中找到明证。

这类富含哲理意蕴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哲理蕴含要以形象为基础,诗中所隐含的诗人的意志、意念、概念和思考,都必须建立在诗歌的形象之上。脱离了诗歌的形象来谈哲理,就会失去诗歌的独特魅力。二、诗歌的哲理意蕴必须是诗人个人的独特感受且要富有个性化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一般形式的表现。诗歌的这种哲理阐发是诗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而独特”的感受,它不是某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和具体的生活现象,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和在一起,因此,这种蕴含的哲理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展现出鲜活的生命。三、诗歌的哲理不是直白的,“理”不直说,诗人并没有明确点出哲理,而是寄寓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言说当中,这是一种隐含性的表达,要借助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才能品出其中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总之,诗中包含的哲理意蕴要以形象和情感为基础,而形象和情感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又由于蕴含哲理而得以丰富和深化。

诗歌的这种哲理蕴含对其艺术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突破了诗歌写景抒情的基本框架,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开拓了一个更为深邃而高远的艺术新境界,使这些哲理成为我们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普遍认识和永恒价值。这类蕴含哲理的诗歌,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以形象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揭示出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的真理,催人奋进,予人智慧,引人深思。鲜明的主题,隽永的诗味,深刻的哲理高度融合在一起,使这些诗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 以情导入,感受情感美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说明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改变他对周围人事的看法,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在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其能动性必强,效果自然也不错。很难想象,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进入《琵琶行》的学习,能真正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流露。他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己后惊喜的表现呢!

(二) 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苏轼在评论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诗词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词的画面美。其次,教师在讲解中扣住一个“景”字,组成一组鲜活的画面,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和学习阅历,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及其思想感情。如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欣赏,这首元曲小令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又瘦又老的马,迎着一阵阵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夕阳快要落山了,他却不知身归何处。到这里,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曲中出现的一个个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夕阳、断肠人,进而指导学生辨析理解:这是我们熟悉的景物,有我们常见的夕阳,可现在已被蒙上灰色的色调,看到袅袅的炊烟,感受着稍有凉意的西风,我早已饥肠漉漉、疲惫不堪,可怎么不见我的亲人?活生生的一幅饱含凄凉、孤寂的思乡画面。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词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注重精炼和含蓄的,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词是用于吟唱的诗歌,它有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的音韵美及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其次,指古诗词在用词遣句上可谓字斟句酌、精刻细雕。唐代皮日休曾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至今仍流传着“一字传神”的成语。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传神的一字一句去进行分析。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字,使人不禁联想到长江那雷霆万钧的滔滔江流。“开”字,山断而后江开,令人眼界突然阔展,让人能想象出长江中波澜壮阔的图景。“两岸青山相对出”中“出”字,使静止的青山具有了动态美,长江秀丽雄伟的景象如历历在目,诗人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再次,古诗词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王维诗歌的词秀调雅,苏轼诗歌的壮怀激烈,李清照词的婉约,辛弃疾词的豪放等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词人的不同风格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个整体比较。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从诗人来说,《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陆游,《观书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为宋代著名诗人。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将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进行比对。陆游为宋代爱国诗人,其诗作大多书写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南宋无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

这两首诗的内容有何异同?《冬夜读书示子聿》从题眼可知,这是一首写读书的古诗,是陆游和儿子谈读书的诗,而《观书有感》是朱熹对读书的一些感悟,讲的是自己瞬间的体验。

在说理上,这两首诗又有何异同?从共同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冬夜读书示子聿》从教导儿子的角度,讲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观书有感》则从自己的瞬间领悟入手,体验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

这两首诗的哲理含义有何不同?陆游通过实例告诉儿子,读书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读到真知又要实践真知,否则便是空纸一文,毫无用途。《观书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读书能够使人明智,可以使内心的湖面清澈如镜,让一个人保持聪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梳理了两首古诗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握了哲理诗的含义,从内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拓展,丰富哲理诗韵

古诗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会默写,背诵古诗,而是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诗韵的熏陶,思维得到发展,将哲理渗透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要想做到这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就要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这两首古诗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话?”学生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找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是陆游举出例子以告诫儿子。我从古诗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通过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想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也有学生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哪个字眼能够表明读书的真髓?学生从“纸上”和“躬行”找到这首古诗的关键所在,纸上代表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收获真知,否则便是肤浅的说辞,对积累知识毫无益处。

在《观书有感》中,何谓活水?从诗的字面意思来解释,那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诗中,大学问家朱熹难道仅仅只是在谈论方塘的清澈,追问方塘的源头吗?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问,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阐释读书之于活水的关系:正因为不断地读书,才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获得滋养,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诗韵

古诗是语文阅读教学园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着异常丰厚的积淀,学生一旦走进诗境,领悟到其中的意蕴,必能拓展思维。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唐诗谈起,进行研究比对,看看《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有何特征,与此种诗歌类似的还有哪些古诗。学生认为,这两首诗的哲理意蕴非常丰富,之前学过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有着丰厚的哲理意蕴,与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还有哪些诗能给人这样的感悟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继续探索,我让学生在课外多找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探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己体会。

哲理诗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认为可以将哲理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谈到读书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用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到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荡涤自己的心灵,就要用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因为疑问,学生有了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获得了语文探究的能力,打开了走进语文殿堂的大门。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5篇

所谓题记,就是写在文章题目下、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单独成段,作为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的一个句子或段落。题记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味深长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精练出彩的题记,就像画家“画龙点睛”一样,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写作文时如能巧妙地拟写题记,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使文章锦上添花。

题记形式多种多样,可引用诗文名言、可自创警语或优美语句,可交作目的或背景、诠释作文题目内涵、创设一个富有悬念的氛围,等等。在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拨动读者的心弦。

拟写题记要注意五点:一要切中主题,二要言简意赅,三要意蕴丰厚,四要情味绵长,五要语句精美。

题记的拟写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活用名言、诗句,增强文化底蕴

可利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俗语等作题记,映衬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亦映衬出潜隐在文字背后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取向。具体来说,有四种技法:

(一)直引名言,深邃隽永

直接引用格言、谚语等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还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例如: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引用僧璨大法师《信心铭》中的哲理句作题记。)

(二)直引诗句,增添文采

考生如果能够积累背诵古今中外诗人的一些文字凝练、富有哲理的诗句,并且在考场中恰当引用作为文章的题记,必会为文章增加亮点。

例如:翅膀挂上沉甸甸的黄金是飞不起来的。(引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作题记。)

(三)自创诗词,技高一筹

如果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富有哲理的对偶句、绝句、律诗,或者是词、自由诗等作为题记,更能彰显作者的才气,这会比直接引用诗词名言技高一筹。

例如:小小百合诞生日,形若杂草人未识。怎堪平庸度余日,开作断崖第一枝。(《做最好的自己》的题记,揭示出一株百合即便是很平凡,也应该努力绽放花朵,做最好的自己。)

(四)巧妙化用,增添情趣

改造名人名言,或者把一些诗句集合起来,或者改造一些当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旧瓶装新酒,这种化用会使语言更加灵动,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显示出充满智慧的幽默,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例如:课本僵化难说爱,标准解读让人猜。无边习题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课本,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题记,化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二、妙用修辞,增添文采

修辞是语言的味精,有的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打造题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手法,让人一见倾心,给作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例1.匆匆流水是时间的飞逝,隔开的是无尽的天涯。天涯两边,盛开的是此岸花与彼岸花。

例2.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二)借用排比,增强语势

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充实完备;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例1.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

例2.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三、创设氛围,富有悬念

题记既可以交作缘由,也可以创设典型环境。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激发无尽的想象。

例1.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例2.人之伊始,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瓶在世间漂泊,一场风浪过后,它究竟会装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四、诠释题目,开宗明义

借用题记,对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解释,让人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这种写法,适用于不够明朗,或含蓄,或富哲理,或有诗意的作文题目。

例1.与人交往,应有真诚,而真诚的意义,便是平淡,便是无香。(《真水无香》的题记,题目韵味十足,但不易理解,而有了这段题记阐释文题,我们就可轻易理解其中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