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范文第1篇

摘要: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和空间的概念,需要我们环境设计工作者去充实它,给它赋予灵魂和肉体,让环境更具人性化,更加适合人类居住。装置艺术和环境的结合,使得环境蓬毕生辉,如果说环境是一片天空,那其中的装置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关键词:装置艺术 独特性 主题性 感受性 可参与性 迷惑性

作者简介:江浩(1980-),男,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学。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雕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

装置艺术源自于雕塑,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装置艺术在诞生时就使用了与雕塑相同的物质材料和多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现成物象置换后互为动因文化意义,这是与雕塑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室内装饰与装置艺术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环境的设计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内装饰,对室内墙壁、天花、门、窗、家具等的修饰,而装置更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装置艺术的主题性

《招魂》,作者吕胜中以人形剪纸为元素,“疯狂地”复制再复制,运用装置的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一个“招魂”作为主题,用装置的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性,给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广泛的主题选择,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种风俗、多种文化等等,这些使它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各式各样的主题变化来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装置艺术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正因装置艺术不是供收藏的艺术,它更具备实用价值,他缤纷的出现形式,同样也具备了艺术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时,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设计者更能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毫无保留的实验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来一个结合,通过实用的作品给于人们艺术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装置艺术的迷惑性

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该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在《丧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装置小把戏”,在宴会场地里,他大胆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蜡烛的装置,与以往人们常见的丧场不同,这样的装置效果削弱了丧场内原本悲伤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浓浓的缅怀亲人的柔情。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氛围的场所,它特定的内容、涵义、氛围,都要求设计者在创意上去突破、去创新。装置艺术的迷惑性,让它在这样的一些环境场合中,得到运用。就像灯光、声效等等这些普通的元素一样,装置艺术做为这些环境中的一员,可以在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下,通过不规则的,刻意性的摆设、铺装和放置,改变原本环境物语。装置艺术变成环境的魔术转轮。

五、装置艺术的感受性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当装置艺术成为设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味到不同的思想。一个作品的成与败,要看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作品是否与观众形成共鸣。“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都会不同,设计者可以运用装置艺术来引导观众在环境中“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体会作者。

六、装置艺术的可参与性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苹果社区展厅,在展厅内外,设计者搬来数以万计的苹果,创作了建筑装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个大众参与性极强的装置作品,强调参与者与装置的存在关系,苹果作为材料在完成对空间的围合后又成为信息的载体进入参与者的思想与身体,并且构成话题。在苹果被吃掉的同时,装置的视觉效果又回到虚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强调了这一装置作品的可参与性。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鼓励参与,加大了人们与环境的互动,让环境不仅仅是冰冷的环境,让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装置艺术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特征,所以它在以商业为社会运转和生存基础的时代里,频频以商业行为的形式出现。在商业空间环境里,有的商家用装置艺术作为哗众取宠的门面装饰,有的在 商铺里用激光制造任何形体和图案,制造相应的室内气氛,制造空间幻觉。大胆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八、结论

环境设计里的装置艺术有着独特性、主题性、感受性、可参与性和迷惑性,我们要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环境设计的精神需要和物质载体需求,同时,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还承载了作品的灵魂 ,将环境设计作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装置艺术的种种特性,在标新立异,不断变革的环境设计界里,被环境设计师们看中,在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拜倒在了装置艺术的石榴裙下。愈来愈多的设计者用装置的构置方式来充实和美化空间环境,他们把装置艺术与环境空间氛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空间结构更为丰富,独特,让环境更富于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装置艺术范文第2篇

装置影象艺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艺术家把观众放置在一个观看舞台演出的位置上,用视频装置这种形式能够带来一种关于影象的思考,因为它能够展示视频放映的过程甚至是影象的产物,并且这种产物能呈现出它的虚拟性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装置影象依靠着视频的设定来进行修改,但是视频又不是一个装置独立的作品。装置的实验和视频的介入穿越了各种艺术造型表达的形式,象摄影、速写、雕塑、绘画、行为艺术以及和其它专业相联系的,比如建筑、设计等。

视频总是伴随着一种技术的说明,这是针对展出作品条件的一种表达。在展示空间的视频中,我们的眼球整个都集中在那里,应该没有眼睛的余光在其他任何地方的丢失,所以这总是一个黑色的空间,并且它给我们一种没有尺度空间的印象,而且有很多各种质量的黑色类型。我们发展一些浸入的装置,在那参观者可以完全被一些在空间里的影象所围绕。它们的设置复苏了观众自身的身体感知,以它们的时间性给予观者一种其他的艺术经历。这种设置把我们放在一个人为的倒退的和新生的状态里,它属于一种共处的范围,一种技术的混合,吸取来自原始装置灵感的图像和声音的感知,以及来自昏暗中摄像机监视下的现代装置的柏拉图之地穴的感知。我们的身体沉浸在黑暗的氛围中并且忘记了什么围绕在我们周围,整个身体仿佛紧贴着屏幕上的真实。在这种真实以及真实的想法之上,可以说影象是现实的一个复制品,一个缩影,一个画中画。我们能感知到现实,我们又是如何来安置观众?我们应该能够相信这是真实的。

昏暗中的摄像机用来分析投影并进行收集,这是一个思考的、隐藏的、封闭的、孤立的境地,可以左右我们的感官,我们在这里自我思考着,在这些昏暗的地方自我反省着,就像是在一个世界的退隐所里。影象占据着我们的视野,好似处于一种被监视的状态,我们的整个身体都沉浸在情景之中。我们同样也是在一种时空里去观看,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具有时空性,所以是在一定的时空里给我们带来的视听知觉。视频影像总是经常以环形来展示给观众。例如,视频装置象一个现代的圆形监狱,摄像机以一种自主的方式运行着,它围绕着一个轴进行旋转。这种视频装置它复制了世界,影象以一种实时的方式去展示,在这些录入并放映的影象里,以影象移动的方式,使整个全景的起伏被表现出来。视频装置通常设置在一个平台之上,围绕一个视点来循环被描绘的影像总是呈现出一种让观众看起来无限远的外观,有一种视觉的纵深感。并且能够制造出一种欺骗人眼球的错觉,使看和看见相分离。当观众看的时候,会自然把自身和屏幕里的影象相联系在一起。屏幕是不运动的,但是对于观众本身,他是参与者,而对于屏幕他就是个旁观者。于是就有一个运动的(观众)和静止的(屏幕)的关系,重要的是观众总是处于一种自动被监视的状态。象Dan Graham,Bruce Nauman, Peter Campus,在70年代,这些艺术家试图探索电视的装置和人的视觉同时性的生理机能以及视频监控等。他们呈现出一些影象的形成过程,并制造出能呈像的机器。

在一个特有的空间里,把视角调动在监控器上,观众的目光聚集在这里,目光启发了一些事物,这是看的欲望创造了影像并构建了形式的意义。这就能证实一个视频装置的是它必须有一个活跃地空间,观众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影象中,同时也应该有幻灯机的运动,一些参与者,一方面是观众一方面也是演员,在这个空间自由地挪动着位置,然后根据他们的动作来制造一些事物,他们在一些分界面的参与和行为。例如,Ohanian Elie把他的视频投影在一个地方,在那里,影像被翻转在观众的思想里,因为我们听到了声音。对于Mauray来说,一个投影甚至存在于没有投影屏幕的虚拟性中,观众自己从心理上在场景中做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影射。目前,媒介以它的虚拟性变得越来越非物质化,但总是属于人们谈论的最后呈像的心理影象,也将越来越多并且在屏幕的同一个范围之内进行分隔(空间的分离),这就会伴随着一个过时的即时性或是现时或是已经过去甚至是将来的游戏,那么这可能会变成一些同时性的影象或者是两个或多个屏幕在同一个片段中。

视频的创作能采取装置的形式,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通过投影或者在一个监控器上来漫射出去,和电影的传播的模式相契合。在一个活跃的假设的空间里,一个或很多的屏幕,一个或很多的影象面对着一个或众多的观众,在那参观者通行并就座着。由于一些敏感的元件在记录着一些流动的信息导致一种在大众和视频装置之间的互动,投射的影象同样也给观众产生了一种起伏的印象。可见,当代装置影象艺术由于它多元化的特征,在当代艺术中将会打开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

装置艺术范文第3篇

一、全方位解读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指的是可以被布置、移动、拼贴、拆卸的舞台布景艺术,是建筑学术语installation art 的译文,本世纪初期,装置艺术被引进当代美术,用于描述全新的不同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另外,装置艺术也可以叫做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各自时期社会状态下不同的艺术产物,艺术家们不断从全新的角度探究各个艺术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及其本质。但是,现当代艺术,使多年的传统被打破,艺术观念和艺术尺度都重新定义。装置艺术使用各个门类的艺术手段为表现形式,完全没有具体界限的划分,装置艺术创作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运用前所未有的材料构思出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不受任何局限的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追求是广博、深远的,装置艺术是现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卓越代表。

在装置艺术的构思中,可以运用的元素更被大众所接受,广场、仓库、厂房甚至空地都能成为装置艺术发挥的空间,其亲民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利于艺术的普及,是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展示在大众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装置艺术与其他种类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不仅局限在画室、博物展览馆以及其他一些高档次的艺术机构中,也可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可观、可游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装置艺术的发展过程

20世纪初,装置艺术以真正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20世纪60年代,装置艺术打破了原有的艺术分类,并在一致的各个艺术门类中跨界应用。70年代,装置艺术开始摒弃原有的只可以在美术展览馆作为作品展览的传统观念,把装置艺术带到了人们身边,运用广场、街道、仓库、走廊等各种生活中的场景作为装置艺术的表现场所。同一时期,装置艺术开始出现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政治倾向性作品。80年代,装置艺术在电视、电影以及录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90年代,装置艺术成为反应世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的具体表现形式。21世纪初期,装置艺术迅猛发展,以其前卫的观念占据了艺术领域的重要席位,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手段。装置艺术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美术学院的主导课程。装置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以其开放性、模糊性、游离性的显著特点揭示了艺术生活的本质,为人们表达和交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段,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装置艺术的特征

第一,装置艺术具有依赖场景的特点,也就是说无论装置艺术作品想要怎么样的展示效果,都必须依赖固定的时空场所才能完成。第二,装置艺术不具有永恒的特性。装置艺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作品即被拆除,大部分作品是无法永恒保存的。第三,装置艺术作品种类繁多。装置艺术是一门多元化艺术,在相似的同时又各有各的不同,呈现多元化趋势。第四,装置艺术具有共振性。也就是说,装置艺术作品中展示的作品形象和其依存的场所是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具有共振效应。

四、装置艺术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装置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缺乏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装置艺术如果不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然环境作为无限创作的空间肆意破坏,必将有违装置艺术的初衷。几年来,单纯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政治形象而出现的各类富丽堂皇的装置艺术工程数不胜数,这与装置艺术原本追求的和谐、自然、朴素之美是相背离的。而且,如此发展下去,只能使装置艺术走向不归路,对装置艺术的未来极为不利。

(二) 装置艺术存在过度设计的问题

在装置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本应该秉承着简单朴素,让人看起来舒服的原则。但是,现在很多装置艺术设计作为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过度设计,只重视其产生的震撼效应以及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而忽视了装置艺术本身应该具备的简单亲民的特质。

(三)装置艺术设计缺乏内涵

近年来装置艺术的设计内涵成为一个大问题。有的过于注重表面形式,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把装置艺术推入了一个快餐时代,快速地复制、模仿、克隆、山寨,作品层出不穷,数量十分惊人,然而质量却不敢恭维。原有的装置艺术魅力消失殆尽,独特的风格不复存在,更多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具有相似面孔的设计作品。这样下去,装置艺术的发展道路必然受到阻碍。那种批量生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作品,永远不会得到肯定。

(四) 我国装置艺术过多地借鉴西方设计模式

装置艺术设计作品表现出缺乏对我国历史的传承,一味的追求西方的新思想,借鉴和照搬西方装置艺术作品的灵魂和表现形式。这样下去,装置艺术在我国必将走向灭亡,因为没有自己独特视角的艺术设计是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一味照搬借鉴不可取,为装置艺术的发展道路埋下了隐患。

(五)我国装置艺术设计人才严重短缺

装置艺术设计行业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室内装饰工程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未来30-50年都将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据国家建设部统计,建筑装饰业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总缺口为40万人。尤其是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设计人才更为缺乏。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装置艺术行业人才的供应出现较大的缺口。目前中国约有室内设计师20多万人,缺口达70万。

五、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装置艺术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装置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的思想必将成为装置艺术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不但探索如何更加科学的把人的设计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互利互惠、和谐统一的整体,还要重视和尊重人这个重要因素,考虑对方或业主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消费需求。

(二)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性

应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作为装置设计的最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只有自然环境受到保护,生活在自然界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人无法离开自然,要学会保护自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每个人应该尽到的义务。

(三)注重装置艺术设计本身的独特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很多装置艺术设计者吸收了优秀的国际设计理念,在研究和学习国外设计师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自己民族特征的体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路线,形成一条有富有中华文化精神的独特设计之路。只有设计理念新颖独特、具有民族色彩,才能在世界装置艺术领域真正崭露头角。在装置艺术作品完善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具体的装饰,只有注重艺术性和主题性才能创造出高品位、有人情味、艺术感强和具有吸引力的装置艺术作品。也就是要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风格。如各地的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历史典故、地理气候等诸多方面追寻艺术灵感的撞击,赋予艺术以新的内涵和极强的生命力,从而激发深层次的联想,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

(四)装置艺术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装置艺术已经从过去的室内设计发展成今天的室外设计、广场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桥梁设计等全方位、多范围的设计领域。而且,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和公共场所消费档次的提高,设计业由过去偏硬件设施环境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人的生理、行为、心理环境创造等更广泛和更深意思的理解,除了美观外还要有艺术性、欣赏性、创造联想性等。

装置艺术范文第4篇

无论是装置艺术还是展示空间的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给空间编造一个主题,营造一种胜于形象的人造艺术氛围,使观者的情绪受到感染,目的或宣扬一种精神文化或产生商业行为。因此,将装置艺术应用于展示空间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精神文化状态的思考,也是企业家对其商品的鼓吹和宣传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只有充分的理解装置艺术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作用,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碰撞产生的美。

装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装置艺术的起源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随着马塞尔・杜尚作品《现成的自行车》以及《泉》的问世,成功开启了立体派艺术的另一扇大门――“现成品艺术”。作品《泉》将小便池作为一种艺术品进行展览,让观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中最普遍的东西,由此物品原有的使用功能消失了,重新赋予了它其他的艺术含义。

有些人也称装置艺术为“环境艺术”,与 “波普主义”“极少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形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装置艺术与其它艺术种类表现手法不同,重点通过立体的装置形式来表达设计者对特定问题的思考。比如上海世博会上西班牙馆通过藤条与钢结构完成特殊的“篮子”结构,表达了设计者从自然到城市的设计思想,展现了设计者对可持续生态问题的思考。因此装置艺术是综合场地、材料与创作者情感的艺术。

2.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装置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是对现成物品在一定时空中的展示设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艺术展览,激起了很多中国艺术家对于装置艺术进行探索的激情。中国当代的装置艺术高度融入了民族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百家争鸣的博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与解读。

装置大师徐冰的《天书》、蔡国强的作品《草船借箭》等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家对于传统符号运用的栩栩如生,而且体现了他们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和艺术精神。宫林以废旧报纸裱糊碗碟鞋子等,组合成的“媒体”装置,王天德在桌、椅等表面铺设染墨后的宣纸,命名“水墨菜单”,这些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和现代文化深度。

现代展示空间中装置艺术的应用

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内容及其广泛,大到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艺术天堂的美术馆,大型购物广场等,小到橱窗设计,展示道具、展台展柜等。由于现代展示空间以商业为主,重点要突出醒目,引入装置艺术可以形象的体现展品的亮点,引人入胜。

1.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

随着人们对艺术要求的提高,观者对橱窗展示的展品以不能满足简单的形式的陈列,而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展示设计中通过装置对主题的演绎和运用,使得其主旨以更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装置艺术是橱窗设计有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理念,使其设计空间与主题文化更加吻合。

英国建筑大师Zaha Hadid为香奈儿设计出Chanel Mobile Art基于大量的线性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之感,展示出Chanel高端的前卫与优雅,传递出Chanel的神韵,整个装置重点体现出线条的流动与,既让人感觉到随意自在,有不失固有的节奏和韵律,配之以经典的黑白色调,完美的体现出香奈儿的奢华低调之感,强调了香奈儿的时尚与前卫之风。

2.博物馆展馆中的装置艺术

博物馆是具有收藏和展示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其实质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浓缩再现。与商业展示不同,博物馆展出物品与现代商业展示的商品不同,其展品更注重历史承载文明及文化意义。现代装置艺术的应用,更生动形象展现出博物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

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博物馆是装置艺术博物馆的代表。它利用700多个可以被马达所驱动的金属小球布置了一个装置艺术品,金属小球可以通过移动组合成不同的造型,如汽车、水波等,宝马希望用这种装置艺术表现形态展示它在动力和造型设计方面的别具一格,整个装置的设计理念凸显了现代城市“交通复杂性”概念,完美的表现出宝马汽车的灵动与唯美,仿佛所有的宝马展车都在虚拟的空间中奔驰一样。

装置艺术与现代展示空间中的碰撞之美

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出人们对外物的感受和体会,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表达出来。现代展示空间艺术是通过物品外观的展示,表达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进而是观者有同样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即使观者能观其形,能明其意,能共其鸣。装置艺术有其独有的视觉与感觉冲击,成为现代展示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装置艺术和展示设计均是环境空间的产物,简言之,就是说艺术作品通过装置设定在特定的空间内产生一定的艺术意义。因此,通过展示与装置艺术之间的共同性作为总结,从“意”到“形”再到“鸣”这个过程,从主观意思的表达到通过形式来体现,然后让他人形成共鸣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成功性,进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结论

装置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装置;沉浸空间;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3-02

互动装置艺术是在近代装置艺术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一门全新学科。互动装置诞生至今,不过40年短暂历史,大众普遍对这一与科学技术如此紧密相连的艺术新流派如雾里看花,知之甚少,在其份属归类问题上学界亦历来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互动装置做为新艺术打破了传统“静态审美”的模式,及观众“置身事外”的态度,艺术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显著提高。互动式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亲近;互动艺术作品是艺术与互动技术整合的成果,艺术家与工程师密切配合,使得作品最终得到完整的呈现;互动装置让观众由参观变成参与,赋予观众权利来决定其完整性,让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寻找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特点

互动装置艺术与装置艺术是同一脉络,唇齿相依的,但是我们从两者的作品比较中也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征。装置艺术重视媒体媒介材料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对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来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媒介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而升华成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而在互动装置中材料不仅地艺术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艺术,它的材料品性更多的是对高科技技术的依靠。在综合造型的手段下,材料、艺术、工艺乃至艺术家本人有着合二为一的趋势,作品、作者跟观众三者多向协同,多项交流,多向占有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看,装置艺术在美学本质上是反规范性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家庭、政治、人类、传统等既定的思想情感都持有反讽、诘问、批判或否定的立场和态度。而互动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转换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打破了传统规则,以全新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作品的体验之中,是艺术更走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直接参与和交流获得心灵触动,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探索中。从以上对比中发现互动装置艺术是有以下主要特征的。

1.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方式呈现,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维空间的“环境”。

2.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作品整体。

3.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4.互动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5.互动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限制的限制,能够自由地综合使用或夸张、强化表现的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一)新媒体互动装置多种媒介应用的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综合造型,应用多种媒介与装置,强调充分利用影像、音响、光电、动力、电脑控制等现在技术、设备、手段等综合媒介,创作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心理乃至生理全方位综合效应的艺术作品,开拓崭新的艺术变现形式,传达视觉与精神双重意念。

当今世界技术的变革和整合的速度十分迅速,多媒体的综合技术已经很好的扩展到了互动装置艺术当中,作品透射出来对高科技的依赖性,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涵盖与包容能力。在数码艺术的视觉品格中,幻想、规则、虚拟、复合、都可以在互动装置艺术的语言品格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这也成为了装置艺术的典型特征。装置作品中创作者沉浸手法的运用以及观众感官的“沉浸”体验都与综合造型元素的合理运用紧密相连。德籍艺术家飞苹果(Alexander Banal)的互动录像装置《洗脑机》。其作品中具有感官上沉浸体验感这一本质,从而引发人们心理及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作品《洗脑机》就像是发生在艺术形态里的一场科技革命,依托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打破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疏离,进而让人成为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合影像不断地重复再现与环境音场配合,让参与者的思维空间沉浸在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虚拟现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本质上是沉浸的。”将真实空间的视角扩展到幻觉空间,利用非直线光效光效果来使其看起来更加真实,建立一个虚幻的世界,营造一个整体的影像空间,通过时间和地点的统一,使观看者置身于360度幻觉或沉浸空间之中,这样互动装置中的沉浸手法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图像媒介可以采用对感知的介入以及通过组织和构建感知、认知的方式来进行描述,所以虚拟沉浸空间应当被列为图像媒体的极端异体。由于它们的完整性,这种极端异体提供了一种完全可能的现实。

日本爱知世博会三菱未来馆“万一月亮没有了”影像能够带来幻觉的审美享受。影像的内容是“假设月亮没有了之后地球将会怎样?”除了三面巨大的屏幕之外,还通过安装在天花板的镜面与配合影像的震动等增加来宾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使得人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就被吸引多久,在物理空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它不仅力图通过其主题,同时还试图通过全景图像、特色的色彩和戏剧性姿态的运用来吸引观众,其目的是从情绪上激励观众分享这种狂喜,由图像创造的一种特别的思维状态,完成观众与图像中的情境在心理上的融合。这些巨幅屏幕组成的虚拟影像,完全将参与者包围了起来,人们仿佛置身于宛若自然的空间中“物我两忘”。虽然这些虚拟影像十分接近自然尺度,它仍然不可能以这种形式出现在自然界中,是精心的选择和组合,营造了超越自然的理想状态。

虚拟现实空间对于观众的感官影响是深度的,实现了感官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和美的共鸣,可以说实现了有感官沉浸到感官深度沉浸的完整体验。

(三)新媒体互动装置感官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

互动装置它是互动艺术工程,虽然他是透过科技媒介来完成,但是互动其目的意蕴就不仅是互动科技的展示,而是具有更深层面的的探讨,才能够进一步来谈互动装置的艺术。因此,不同的设计思想,决定了其互动装置作品文化价值的取向。在互动性、深入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设计出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而又各具风格和意蕴的高质量的内容,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道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精神审美意象蕴含作品之中,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和文化价值的“精神空间”。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装置作品不同的风格和意蕴,其沉浸方式或沉浸空间具有不同的感官效应。

例:岩井俊雄在他的《钢琴――作为影像媒体》中设想由光来弹奏钢。观众通过操作现实屏上的跟踪球,在一个格子上,画高光点。闪烁的高光点移动着,一旦它们靠近钢琴,就可以加速,然后敲打一个琴键。随着钢琴的声音,一个三维的人物,就从琴键上跳出来,然后按观众所指定的任务开始弹琴。随着琴声的变化,新的颜色和人物又会不断产生。这不是数字声音,而是由电脑控制的声学钢琴发出的声音。电脑平面设计摆脱了钢琴的沉重重量,不仅创造了模拟身体,同时还带来了愉悦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极具创新精神,作品通过互动音乐艺术的体验,使其“趋向音乐的境界,渗透了时间的节奏。”不再纯粹是装置的技术与结构,而是沉浸的创造性空间。

设计者对多媒介实时互动技术的相同应用,而不同的设计思想与表现手法,将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作品形式与风格,必将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感官沉浸体验。这么看来,在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以“人本”主义为根本导向体现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深刻的精神性意蕴的审美空间以及创作手法多元化的青睐。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联姻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媒体艺术需要借助科技才能完成或者是达到尽善尽美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新媒体艺术向前发展。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少了科学性的发展就很难在很长的时间去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呢,也很难在这个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领域有所突破,另方面如果没有观念创新与思维突破必将会滞后,这门艺术设计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说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一)设计艺术的创新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创作之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一个没有创新性的作品是陈旧和苍白的。新媒体的互动装置中能够融入很多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再加上新的电脑技术的融合,但是这样的元素多了,也会让人觉得不知所错,这需要设计师们在创作作品之前反复研究调研与综合衡量的。在所有的这些创作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面前,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新这一概念上来,没有创新的作品,创作出来也仅仅只是别人科技产品的发明而己,或是别人创作的一个复制品而已,是没有学术含量的。我们知道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像电脑、电视、照相机、手机之类半年就能更新升级,就能使得产品更加的优化,如何使得有新意的作品,在能够体现它自身的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够最大能度的发挥其新技术的特性,是每一个设计师应该去考虑与研究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说被创造出来,还应该去影响他人,让他人去体验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新奇的感受,从而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反传统,大继承”艺术发展特征

科学无国界,而艺术有国界,这一点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韩美林先生也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所以,设计的民族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设计者的艺术设计构思、形成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艺术的主体行为者是人,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对设计者本身的长期熏陶

和影响,从而影响着艺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强势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朱青生教授在《媒体艺术问题》中提出“反传统,大继承”的见解。其实就是想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资源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和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来,然后结合新的技术使得传统文化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感。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运用到现代社会里的元素以及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被设计师们甚至是社会人所喜爱,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自己国家的精髓思想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才能够创造出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更长久、更有利的去代表一个国家,向更多的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