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勘测设计论文

勘测设计论文

勘测设计论文

勘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数字地面模型,也就是所谓的DTM,这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将这些空间点按照数学模型的规律进行描述。目前涉及到DTM分析需要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地面资料获得,然后再通过高程数据计算来获得工程量,同时基于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路线方案的优化,并能够因此面会出透全景透视图,从而有助于设计效果的检测。

二、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广泛应用

所谓GPS技术实际上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全天候和全球性以及实时性的三维定位和导航能力,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目前GPS和RTK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控制测量;第二是绘制大比例的地形图;第三是实地放样;第四是进行纵断放样和土石方的计算。要知道在传统的测图技术中,首先要建立控制点,然后再进行相应实地测量,因此工作量明显增大,而采用GPS进行测量,能够将测量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因此能够极大的提升测量效率。

三、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遥感图像已经具备逼真和宏观的效果,因此在公路选线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作用。应用遥感技术就类似将野外的现场工作搬回到室内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测量进度。所谓遥感技术其核心就是通过远距离的感知来获得相关的信息。RS遥感技术在公路勘测设计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利用卫星照片以及航片上所包含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相片进行观察和计算机处理,从而识别出相应的地质、地貌以及水文和地质构造等诸多信息内容。

四、GIS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运用

GIS技术主要是研究空间信息分布的一种科学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从而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极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配合以美国开发的Mapinfo的软件一起使用,具有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软件的开发也已经逐步成熟,开发的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能够为公路管理和养护提供宏观上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并具有信息查询、图表输出等功能。

五、我国公路勘测技术发展展望

(一)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技术的创新发展

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技术一直被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并且主要的应用还是放在军事以及情报管理领域,不过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卫星图像技术有开始进入商业应用领域的征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技术也一定会在公路勘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高分辨卫星图形技术,主要指的是空间分辨率能够得到1m甚至1m以下的精度,目前在商业上可以应用的高分辨卫星图像主要由法国SPOT系统提供,但是分辨率仅仅为10m,而美国的Landsat-7系统所提供的卫星图像的分辨率则仅为15m,目前用于军事的IKONOS系统以及俄罗斯的KOMETA系统才能够提供1m或者1m以下的高分辨卫星图像。虽然这两个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商业应用化,但是却受到很多限制条件。不过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高分辨卫星图像会逐步成为空间地理信息的来源,在这背景下,就会对空间地理工程的影响产生深远的变革。对此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国要密切关注,研发出相应的实用技术,比如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制定大比例的地形图,或者进行公路路线的选择、设计和工程计算等。实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技术,从未来发展来看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突破。

(二)3S技术的集成应用

目前我国对于3S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针对这些技术的单独应用,这显然不能够进一步发挥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相信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GPS和RS以及GIS三个技术进行合成应用会成为现实,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公路勘测的立体化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公路勘测水平和效率,为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三)网络技术和CAD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CAD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研究,目前我国的CAD技术也已经进入到网络化的CAD时代。这对于我国公路工程的协同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于我国公路勘测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革命化的效应。CSCD计算机则是支持网络化的CAD应用的一个重要系统,能够实现设计主持人和参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避免设计的矛盾引发的修改成本的大量上升,这不仅能够提升公路勘测设计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勘测设计成本。

六、结语

勘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21- 02

doi:10. 3969/j. issn.1671-5918.2015.08-057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目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受我国教育背景、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和创新模式缺乏应有的实践特性和创新特性。在我国水利勘测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采用参观已建工程的方式开展实习,采用虚拟工程项目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生产实践元素。目前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

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相脱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真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人才需求;

(二)高校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专业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更谈不上与科研相结合,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为了切实提高水利勘测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水利勘测设计的专业特点,将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分为“一体化、三层次”。为实现“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层次”和“四模块”,从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和内容、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出一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科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勘测设计技术人才。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实用性强,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强,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体现以实践创新为中心,突出实践培养的主导思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认识工程结构的能力、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水利勘测设计“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其中的一体化是指服从实践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三层次是指课程教学设置分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认识实习(结构认识与学科间交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应用与创新)。

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第一层,这里涉及到与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理论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学习;第二层为水利勘测设计结构认识实习,包括水利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前言讲座与学术报告等活动;第三层也称为实践层,是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心,包括水利勘测设计专业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尤为重要。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利用多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检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

三、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使水利勘测设计专业“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顺利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一体化、三层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可将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四个模块。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水利工程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有获取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项目、创新实践方法和途径。

(一)水利创新理念模块

通过实践创新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前言动态和发展动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时期,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主导思想不同。例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应用已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利勘测设计的建设与管理已从“大型枢纽型工程”向“农田水利工程”转变等,这些水利工作思想的转变必然推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转变。因此,在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和老师密切关注水利勘测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有关水利发展的前沿。

(二)创新实践模块

根据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师资力量,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实践创新活动,例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以传递有关实践创新活动信息,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以尽最大可能创造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比赛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有计划地吸收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来,使学生有长期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创新实践模块,锻炼并检验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长效管理机制模块

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把完成一定实践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甚至是晋升攻读研究生的主要考核点,并将该模块并人到学生学籍的管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参与各项实践创新活动或实践比赛,形成组织或参与校内、校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在连续的实践创新活动中,提高水利勘测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考核评价模块

水利勘测设计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思维模式的考核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类,用明确的分数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类是非考试类,以新思想意识、动手能力、活动交流、学术报告等。用两类评价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勘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测;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为设计提供需要的各种勘察资料等的配套服务,主要体现的是它的认知作用。通过必要的勘测手段来认识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工程的安全性及工程造价的高低与工程勘测的可靠性直接相关,所以在岩土工程勘测中,如何选择合适且全面的勘测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岩土工程勘测技术是建国初期从国外引进并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发展而成的,但它的工作范围较狭隘,发展较缓慢,而且勘测工作与设计工作和工程实施工作不相符,为工程设计及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

1岩土工程勘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众多现代基础建筑不断改建,高层建筑不断兴建,所在地域不同、地质不同,采用传统的勘测方法、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界面划分问题

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形态多样,各地的地质、地形、地貌、岩层等的区别都比较大导致的。要准确地对岩土层面进行科学的划分需要使用勘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测技术,从而对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进行判定。然而,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操作、数据采集、资料分析、综合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会使得获得的岩土参数与实际不符,从而影响到勘测工作的整体效果。

1.2 地质形态问题, 忽视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

主要涉及到地下的不明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分布位置及深度如何确定的问题。另外,目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往往只是对工程点的研究,而忽视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勘察报告中常常因缺乏地区性的经验成果,其结论及建议过于保守,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如在高层建筑地基勘察中,本来用箱基已满足要求,可有的勘察单位由于缺乏当地经验,建议采用箱基加桩基复合基础,结果不仅延长了工期,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又如某地区有一层含砾粘土层,该层土具有蠕变特征,遇水及扰动后强度迅速下降,但在一般条件下,无论原

位试验还是室内土工试验,都表明该层土承载力标准值较高。如果不

了解当地经验成果,而建议该土层采用较高的承载力值,其结果必将造成时间与资金上的浪费。

1.3 综合能力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勘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经验不足等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对于原始资料的处理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常会使得勘测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也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1.4技术素质问题

主要表现为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差、实践能力较差、数据处理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导致了他们难以及时、准确地为工程项目设计方提供科学、可靠、全面的地质数据,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的迟缓。

2对提高岩土工程勘测方法的思考

2.1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手段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有以下几种: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2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部分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区域的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往往需要借助专业软件进行承载力、受压层深度等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因此,勘察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也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2.3重视地区性研究,尽早制订地方性勘察规程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全国统一的勘察准则,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总结几十年来勘察经验成果制订而成的法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同名称的地基土,由于成因环境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都有差异。就地基土的承载力而言,有的地区高一些,有的地区稍低一些,而规范是从工程建筑的安全角度来考虑,所建议的指标,对大多数地区是可行的。但对有的地区,可能偏于保守,因此必须加强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地方性规程。

2.4政府要重视,要规范市场,加强对勘察质量的监管

加强国家和本市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的贯彻与落实,强制性条文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强制性技术规定。贯彻落实强制性条文,应首先与行业协会一起,组织对新规范和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培训;同时对平时勘察工作中违反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进行严肃查处,提高执行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自觉性意识。把集中整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勘察市场的有效运行。整顿和长效的规范管理须相结合,标本兼治。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暂停营业整顿、直至取消单位的资质,加大企业违规的成本。

3、岩土工程数字化是未来勘察工作的发展趋势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全面走向数字化是未来勘察工作的发展趋势,

勘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哪些电气期刊容易发表?不管是什么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必须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证明和提升自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在期刊上这种方法,那么比较好发表的电气期刊有哪些?下面小编就整理了一些,欢迎大家前来借鉴参考。

发表电气设计论文可以投稿到哪些刊物上呢?投稿电器设计论文可以围绕电气安全、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等方向去写,例如“电气自动化控制备的可靠性分析”、“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等,发表电气设计论文可以投稿的期刊有《华北电力技术》和《电力勘测设计》,两本期刊均可以发表电力设计类论文。

《华北电力技术》(月刊)创刊于1971年,是国家电网公司主管,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和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电工技术类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电工技术类杂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期刊设置栏目有试验研究、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供用电技术、技术改造、故障分析、综述、技术院校专家建议。

《电力勘测设计》杂志是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刊物,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承办,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末发行。期刊推广电力勘测设计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交流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电力勘测、设计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向全国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电力产品制造企业、相关行业勘测设计企业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行。

优秀的电气期刊还有很多,读者们也可以自行进行搜索,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论文风格,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文章投稿成功率,对于文章投稿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咨询我们。

勘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 技术审查 勘察质量 基本原则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报告一次通过阶段性技术审查的很少,一般都要补充修改报告,二次报审甚至三次报审才能勉强通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重复性工作?最直接的解释是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我院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勘测设计技术把关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任务就是工程技术审查,凡是国家投资(部分或全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不能通过我院的技术审查,就不能上报立项上马兴建。

影响勘测设计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列出许多,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专业技术的等等,我们只讨论纯技术性的。笔者在本文中浅议关于某些工程勘察产品质量问题之后,主要还是从工程技术审查的角度,就我们所审查过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把握原则,就工程地质专业(其他专业不议)而言作些浅显分析,希望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朋友们有些帮助。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技术问题开展讨论,或许是有益处的。

1 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产品质量的理解

物理产品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所组成的有体型轮廓的物理实体,例如大楼、大坝、桥梁、汽车、飞机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书桌饭碗等等。物理产品的质量,可以用明确的质量特性来描述:a)功能性;b)可信性;c)安全性;d)适应性;e)可实施性;f)经济性;g)时间性。

逻辑产品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勘测设计产品、文化产品、软件产品等等。逻辑产品的质量与物理产品的质量有较大区别,可能不太适宜采用关于物理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界定。因为,勘测设计报告图纸这样的逻辑产品,是生产出大坝这样的物理产品的前奏,因此又被称为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而大坝这样的物理产品的质量特性必须是物理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能检验。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怎样用逻辑产品的质量特性来有效地控制其将产生的物理产品的质量特性?显然,我们已经越搅越糊涂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系统曾经组织参照物理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搞过一阵质量特性评定实施细则的推广应用工作,好像后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勘测设计产品质量的起色。

关于建设工程和工程勘测设计的质量控制,国家建设部和各行业均了若干法规性文件(《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质量特性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ISO900X》等)和标准(各类《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等),还有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专门机构,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质量技术监督局(站、所、中心等)、资质认证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TQC、QC小组)”,到20世纪90年代的轰轰烈烈的“贯标”运动,21世纪开始的“强制性条文宣讲”、“资质认证”、“质量认证”等运动,甚至不惜采用高科技的“工程勘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措施可谓全面,但却永远也不可能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就像法律再严格但永远不可能不出现犯罪问题一样。

可见,关于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问题,我们除了许多措施手段之外,也许还要从更为全面更为人性化的方面去考虑,就像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但还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许也该去寻找新的出路了。

2 工程地质勘察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

根据笔者的理解,工程勘察产品质量的优劣主要应该表现在:基础资料、分析论证、专业结论和成果表述四个方面。之所以技术审查通过率低,自然与勘察产品质量有关。体现质量优劣的这四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放松,都将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

2.1 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获取一般有两条途径:收集和实测。我们只要随意翻开任何一本专业教科书,都可以见到关于如何获取基础资料的详尽阐述。

2.1.1收集类资料

一般说来,工程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基本地质环境条件,一方面可以从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教科书、地质图、专著、专业性期刊杂志上获取,最权威的是全国各省区都有的《区域地质志》;另一方面可能是前人留下的、他人提供的,或其他行业为其他工程已经提交的勘察报告、工程介绍等等,尽可能收集为我所用。

我们在工程审查中感到,此类通过收集就可以获取的基础资料,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却往往大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引用资料不能做到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对正在勘察中的工程针对性不强,不能明确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工程区地质环境的概念,也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已有资料为自己工程添砖加瓦。当然这还是属于不足之处的小问题,只要认真对待即可解决。

2.1.2 实测类资料

针对正在勘察的工程的实测类资料是必须的也是最可靠的。此类资料包括勘探类(钻探、硐探、坑槽探、物探等)、地质测绘类(地质填图、实测剖面、地质描述、洞穴测试等)、测试类(岩土体室内外各种试验测试、渗透测试及长期观测、地质体变形位移监测等)以及由这些实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后的归类资料。

实测类资料最怕做假。尽管个别造假资料并未对工程带来灾难性后果,但其性质是十分恶劣的,后果也是最可怕的。实测类资料要尽可能避免以偏概全,例如某岩溶工程区经调查某一高程有泉水出露,但就以此当成该区岩溶地下水位,是不可靠的。

实测资料的分析整理是较为复杂的课题之一。经分析整理后的资料,需要提出工程区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地质建议值。这个地质建议值的技术含量最高,是建立在可靠的测试资料、类比资料和地质师的经验之上的,也是地质师对工程区地质环境的理解、对所在工程建筑物受力条件和运行条件的理解、对工程总体把握的程度等等方面的反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地质参数与地质师的专业素质关系重大,从而导致了人为因素的存在。学术界研究了许多地质参数的取值方法和理论,试图消除人为因素。我们搞工程,数学力学计算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某些方面仍然是经验性半经验性决策,这就是人为因素。当采用了所谓的理论方法消除了人为因素之后,不知道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请不要忘记毛泽东时代强调的是“人的因素第一”。

实测类资料中对工程稳定(边坡、坝基、洞室等)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缺陷体、结构面、洞穴区、渗漏区等条件的查明,边界条件的确定,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认真对待,重大问题还应考虑专门性勘察研究。此类问题对于重大工程一般不会遗漏,非重大工程出问题的较多。

2.2 分析论证

在充分获取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论证,这是体现地质师的技术水平和学术思想的升华过程。我们的许多勘察报告所欠缺的正是分析论证这一环节,因此地质师们往往又被学院派人士白眼为理论素养不足的地质匠。当然,经验丰富的地质师对学者们的讽刺也是有说法的,因为学者们时而也在工程实际面前大跌眼镜。

其实,就搞工程而言,最实用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最好的理论;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式的文字说明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分析论证报告!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与工程实际相去甚远的所谓的理论性很强的杰作,请学者们慢慢研究去。地质师们需要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回答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工程勘察报告中讲出道理,作出评价,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体现。当然,在分析论证充分说理的过程中,地质师的丰富经验与创新思想相结合,碰撞出超级火花,就可以申请工程院院士了。

我们所常见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分析论证方面略显不足的主要表现在少有或没有分析说理的过程;有时应用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不符合当前研究的工程实际问题;所选取的类比工程与当前工程有本质性差异;对设计意图吃不透因而地质评价的针对性不强;对基本资料研究不透因而对问题的分析不能深入;缺相关专业的知识而导致对问题的研究抓不住实质;对规范的理解存在唯书论;等等。

2.3 专业结论

工程地质结论应该包括:确定性结论、推测性结论、可能性结论和暂时无法作出的结论。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对工程的把握,通过认真的理性的分析论证,准确地给出地质专业性结论,这是地质师的基本任务。当能够明确地得出确定性结论时,一定不要拖泥带水留下尾巴影响工程技术决策或误导后续勘测设计工作;而对于基础资料不足分析论证不充分暂时作不出明确性结论的,就一定不要勉强作出结论,但必须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推测性和可能性结论,则应留有余地并提出继续开展相应工作的建议。

地质报告中关于专业结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某些问题没有结论,例如摆了许多水库区的地层岩性条件之后,并不回答水库渗漏与否这样的实质性问题;某些问题超权限作结论,例如库区矿产问题,只能由地矿部门来回答且必须出具确认性文件;某些问题结论错误,例如某一类软弱夹层对某一类工程的稳定问题并不起控制作用,但却被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还有一些不属于地质专业的表态性结论,例如坝址选择,我们只能从地质专业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论证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就完成任务了,并不需要我们这个专业去进行什么施工方便经济合理这样的综合性比较。这就相当于侦察兵和情报部门的任务是搞清敌情为战略决策服务但并不负责战略决策一样。当然有时地质专业在工程决策中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也是多专业全面比较综合评价的结果;只有当地质环境恶劣到根本不宜兴建工程,或兴建工程代价太大甚至可能诱发严重地质灾害时,地质专业就可以起到一票否定的作用。

2.4 成果表述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以勘察报告和图件的形式提交。报告和图纸主要是逻辑性质的产品,这些逻辑产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一本勘察报告,你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去读出报告编写者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学术思想和工作能力;你更可以体验那些报告的校核人、技术把关的总工程师们的工作态度。你也可以从一张普通的工程地质图去感悟制图者的专业境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由前述的基础资料、分析论证和专业结论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前面业已阐述,下面我们主要集中于报告编写方面的讨论。

2.4.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与工民建系列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本质区别,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规范化标准化,甚至已有软件帮你写报告,你只需要填写一些基本数据就可以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没有标准的编写格式,只有大致轮廓的章节顺序。因为不同工程区条件和问题差异太大,分析论证的过程需要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安排大量文字章节,辅以若干插图插表,以及分析计算成果等等。

勘察报告编写质量主要表现在章节安排、逻辑顺序、文字质量、插图插表,最后是编辑打印等等方面。工程勘察花去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财力,成本较高,最终成果就是提交的勘察报告,因此在报告的编写方面下功夫不够差错较多是很不值得的。

2.4.2 工程地质图

工程界勘察已实现了计算机制图。图形看上去很美观漂亮,但有时却往往经不起专业推敲,甚至存在一些制图常识性错误。例如图纸上的图形在图例中找不到,给本来就令人头痛的地质图带来识图困难;而图纸上没有的却在图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在手工制图中决不会出现,因为多画一个图例就多花一分功夫,而用计算机制图时就被一个简单的拷贝命令立即成批地实现了。图件方面表现出的质量问题,一般还不是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是制图者、校核人审批人工作态度的反映。

3 阶段性工程技术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的技术原因

近年来有相当比例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报告不能一次性通过技术审查,在工程地质专业中纯粹属于技术原因的有两大类:第一类属于实测类资料差得太多,必须按需要布置地质勘探试验等外业工作予以获取。第二类属于基本资料尚可,但分析论证不力,结论有误;或尚差缺部分外业资料但并不影响到本阶段的技术设计方案的变更或重大修改,可以放到下阶段去补充勘察,但本阶段需要补充内业工作,修改勘察报告达到阶段性要求。第一类问题影响较大,补充外业勘探试验工作也会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周期较长,有可能还会失去当前项目立项时机,因此应尽量避免。

最近我们审查过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230余米高的双曲拱坝。按规范要求,两岸30m~50m高程应有一层勘探平硐控制,但此工程两岸仅仅只有一至二层勘探平硐,且还不全在坝肩位置上,对于影响到大坝抗滑稳定的地质结构面的空间方位和性状等问题根本不能有效控制,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只有两组,完全不能满足高坝工程分析研究对基本资料的要求,属于勘探工作量严重不足且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方案有重大影响,设计方案没有可靠地质基础资料的支撑,重大技术问题不清楚不落实,技术审查当然不能通过,并且需要补充大量地质勘察试验工作。

大家知道,拱坝由于受力条件的特殊性,因而对坝基(肩)地质条件的要求是所有坝型中最为严格最为苛刻的。坝基岩体结构面的空间方位、性状、物理力学性质,对大坝抗滑稳定和变形控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任何分析研究推测判断,没有可靠的勘探资料予以确认,是不能作为设计依据的,特别对于重要工程的关键部位更是如此。规范规定30m~50m高程就要有一层人可以进去详细地进行地质测绘、试验、结构面统计等等地质工作的勘探平硐,也是从众多工程实践中归纳和提炼出来的,属于必须遵照执行的硬性规定。上面这个工程实例比较典型,勘察工作出现了较大反复,在此列举希望引以为戒。

当然,某些特殊问题也有留到施工期去补充勘察的。例如某工程为当地材料坝,河床坝基存在5m~12m厚第四系冲积砂砾石覆盖层,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应该对此覆盖层进行详细勘察,覆盖层的颗粒级配、密实程度、液化性质、变形特征、承载能力等均应作出评价,以便对覆盖层作出保留还是开挖的设计决策。但是往往许多工程在前期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作出保留与开挖的准确评价,这时可以考虑留到施工期继续研究,但在前期工作阶段宜按覆盖层全部开挖考虑,施工期可以通过补充工作后考虑全部开挖、部分开挖或全部保留的决择。

4 争取阶段性工程技术审查一次性通过的基本原则

阶段性工程技术审查不能一次通过,不一定是地质专业的原因。本文不涉及其他原因和其他专业的问题,只议工程地质专业争取一次性通过技术审查的基本原则。其实,前述第3节的工程举例中,已经表明了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审查通过与不通过的基本尺度,这里我们来归纳出几条,以便大家来共同把握。

(1)勘探工作量应基本达到规范要求。特别是对于混凝土高坝类坝型,其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远高于当地材料坝坝型,勘探和试验工作量至少应达到或接近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不能像前节中列举的拱坝实例那样相差太远。

(2)对于本阶段稍微欠缺一些勘探试验工作的,地质应建议按最差条件考虑工程处理措施,这就是暂时不能作出确定性结论的,以工程量“包得住,留有余地”的方式去处理;各类地质建议参数在初期勘察阶段也应按“包得住,留有余地”的原则考虑。如此处理后,可以考虑将欠缺工作量留至下阶段补充,地质参数和设计方案也可以待下阶段进一步优化。

(3)本阶段的基本地质结论可以在下阶段的深入勘察中进一步充实和论证,但至少对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应有一个基本把握,在勘测设计初期阶段就不应被遗漏。例如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水库不存在渗漏问题,可研阶段发现存在重大渗漏问题,这是不能允许的;又如可研阶段选定坝址初定坝型,不能在初设阶段由于地质原因将坝址和坝型都推翻重来;再如需要进行工程处理的地质缺陷,在项目建议书和可研阶段即需要打足处理工程量,不能随着勘测设计阶段的深入由于地质原因导致处理工程量的大幅度增加。

(4)基础资料不能有假,本阶段提交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质量基本满足本文前述的阶段性质量要求;各类地质图件其全,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把握好以上这四条基本原则,对于工程地质专业来说,一次性通过阶段性技术审查就没有问题。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大型枢纽工程而提出的,其他类型的工程可参照考虑,注意理解“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准确把握”。

5 结束语

工程勘察产品是逻辑产品,其质量特性不同于物理产品。此逻辑产品的质量实际上也就代表了整个工程勘察阶段的工作质量。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性技术要求,现行规范有明确规定,满足了规范的技术要求,也就满足了勘察产品的质量要求(如果没有其他更为权威的质量标准,现行规范就是老大)。